㈠ 為何美國人會把它的航母蒸汽彈射器賣給法國人而不把它賣給它的盟友英國英國航母為何不使用蒸汽彈射器
不是美國不賣,而是英國在設計航母的時候,定位的艦載機就是F35B,英國人認為用滑躍甲板起飛的F35B可以滿足STOVL需要,不需要用彈射器。
但是沒想到F35B進展不順,航母面臨無機可用的尷尬。
英國也動過採用彈射的F35C念頭,但是算下來更改航母的設計再返工開支太大。
現在還在矛盾中。
英國甚至有建好了航母立刻賣掉的打算。
㈡ 航空母艦上的蒸汽彈射器是干嗎用的
彈射艦載機用的,因為滑行甲板距離太短,艦載機起飛距離不夠,有了蒸汽彈射器,就可以給艦載機以較大初速,使其在短距離正常起飛,還有這技術是英國人發明的,不是德國人,有美國人發揚光大。有蒸汽彈射器的航母一定是核動力航母。(使用彈射器是要用很大的能量的,常規航母是供應不起的)
㈢ 航母蒸汽彈射技術是哪國發明的
蒸汽彈射器問世於1950年8月,原型機是英國海軍航空兵預備隊司令米切爾研製的,美國海軍購買了專利並將其發展成熟。 前在「尼米茲」級航母上裝備的C-130蒸汽彈射器長76.3米,每分鍾可以彈射2架艦載機,功率強勁得可以將一輛兩噸重的汽車彈射到兩公里以外的海面。
時至今日,只有美國全面掌握了蒸汽彈射器技術,連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也採用美國的蒸汽彈射技術。俄羅斯、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由於技術限制,無法研製真正在技術和工藝上過關的蒸汽彈射器,所以只能在本國航母上採用滑翹甲板(即把甲板盡頭做成斜坡上翹,艦載機起飛後沿著上翹的斜坡沖出甲板,形成斜拋運動),作戰效率遠不如蒸汽彈射器。美國雖然在蒸汽彈射器領域獨領風騷,但蒸汽彈射器固有的缺點決定了它要被更新的技術取代。
在工作原理上,蒸汽彈射器是以高壓蒸汽推動活塞帶動彈射軌道上的滑塊,把與之相連的艦載機彈射出去的。它體積龐大,工作時要消耗大量蒸汽,功率浪費嚴重,只有約6%的蒸汽被利用。為製造和輸送蒸汽,航母要備有海水淡化裝置、大型鍋爐和無數管線,工作維護量驚人。它的最大缺陷在於因為彈射功率太大而無法發射無人機,現役的無人機因為重量輕,在彈射時機體會被加速度扯碎。
美國海軍從1982年開始進行電磁彈射系統的技術研究。直到2004年秋天電磁彈射器進入成品測試階段,美國海軍測試後選定通用原子能公司作為生產商。美國海軍技術網站透露,通用原子能公司的系統採用線性電磁加速電動機,已經在新澤西州赫斯特湖試驗中心完成了測試。
電磁彈射器是一個復雜的集成系統,其核心是直線彈射電動機。這種電動機的概念類似磁懸浮列車採用的技術,與磁懸浮列車所不同的是,磁懸浮列車的運動是漂浮在空氣中,而彈射電動機帶有滾輪,帶著一個往復車沿彈射器軌道滑行。工作時,電動機得到供電,往復車在電磁力的作用下,拉著飛機沿彈射沖程加速到起飛速度。飛機脫掛後,往復車受到反向力的制動,低速回到出發的位置。
在技術方面,蒸汽彈射器和電磁彈射器之間的差別,如同老式蒸汽火車與現代磁懸浮列車之間的差別,這就決定了電磁彈射器在性能上遙遙領先。
「福特」號航母在作戰效能上優於「尼米茲」級航母,電磁彈射器是個決定性因素。美國海軍技術網站的文章聲稱,在電磁彈射器投入使用後,「福特」號航母的飛機正常出動每天可達160架次,而現役尼米茲級航母每天正常出動120架次。在形勢瞬息萬變的現代海戰中,這種差異往往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可以認為,如果說蒸汽彈射器代表了20世紀的艦載機起降技術,那麼電磁彈射器,確定了美國航母在新世紀繼續領跑的地位。
自從1993年以來,海軍一直致力於制定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來升級其航空母艦力量來為下個世紀美國海軍戰略轉型做好准備,此戰略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應用一種雙軌機制,這種機制就是對過去的艦艇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完成現代化過程,同時保持海軍必要的作戰能力、維持現役的武裝力量結構。
該戰略所完成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在2002財年采購第十艘同時也是最後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CVN-77),並於2008年開始服役,該艦是作為一艘過渡性的艦艇,並應用了一些從航空母艦研究和發展(R&D)中所取得的技術上的新進展,現在航空母艦研究和發展(R&D)正在進行之中。
從「喬治-布希」號(CVN-77)的設計和建造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將為雙軌戰略的保持海軍必要的作戰能力、維持現役的武裝力量結構這個因素奠定基礎,並可對新一級航空母艦的設計和建造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新一級航空母艦的第一艘主要是指CVX,即「傑拉爾德-福特」號(CVN-78)將能夠保持現役航空母艦的所有核心作戰能力,同時有選擇性地對一些系統的性能加以改進,這些系統包括:航空器彈射和回收系統,飛行甲板布局,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情報系統(C4I)。並進一步增強船體的抗沉性。
另外,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該艦將增加更多聯合作戰的要素以使其在未來的聯合作戰中能夠承擔起主力作戰艦艇的任務。
「企業」號航空母艦計劃服役52年,將於2013-2014年左右退役,而CVN-77和CVN-78將同樣有望服役52年,這些航空母艦搭載的近期和遠期的艦載無人和有人航空器是什麼樣的呢?
近期艦載機解決方案的第一部分已經出台,這個方案主要用於解決最近二十年的問題,該方案具體內容為:有人航空器主要包括單座F/A-18E、雙座F/A-18F 「超級大黃蜂」以及未來的F-35B和F-35C「閃電II」聯合攻擊戰斗機;無人航空器的問題尚未確定,盡管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和波音公司正在共同研製一種未來的無人航空器,現在還沒有確定哪一種無人機的原型機比較適合航空母艦搭載。
在2002年下半年,合同商採用了許多新的革命性的設計技術來替代CVN-21或者稱為CVNX-1的原始設計,其目的是使得該級航空母艦(CVNX-2)的第二艘最終設計成為一個全新系列的航空母艦。預計「尼米茲」級在研究和發展階段每艘將耗資25.4億美元,最終采購價格為每艘74.8億美元,「尼米茲」級總預算造價為每艘100.2億美元。
自從2001年國會批准對「福特」級進行采購以來,預算在2006財年有了很大的一個飛躍,達到5.65億美元,而在2007-2008財年則繼續增長。在2005年11月,設計階段已經完成了44%,最終的設計檢查於2007年3月進行,2008年1月開始建造。有18項之多的新技術延長了建造和設計的時間,但同時也使該級航空母艦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8項關鍵的新技術中的3項是成熟的,3項是正在接近成熟的,而軍方希望18項技術中的14項能夠在設計檢查完成之前接近成熟的狀態。在「福特」級項目之外,正在取得進展的6項新技術同樣也是很重要的,這些技術包括:高級攔阻索、多功能雷達(MFR),高級「海麻雀」導彈(ESSM),三維搜索雷達(VSR),聯合精確瞄準,高級武器信息管理系統/航空數據管理和控制系統。
有人預計,在未來的十年中,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航空器將在所有的超級航空母艦產生重疊,海軍戰術作戰航空器總量將達到1200架,但是通過整合以及應用無人航空器,海軍有人航空器的總量到2025年前將下降到900架。
現役的CV/CVN在甲板上通常搭載75架航空器,全部為有人航空器,這其中包括多達20架諸如EA-6B、C-2的支援航空器,而甲板上的戰術攻擊戰斗機的數量為36架。
到2020年之前,通過改進航空器的設計預計可使航空母艦搭載多達87架航空器,其中包括20架支援航空器,而攻擊戰斗機的數量則達到48架。 未來的航空母艦搭載的有人和無人航空器包括多達87架攻擊戰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航空器以及正在計劃中的20架海軍無人戰斗機。
然而,如果未來的CVN是按照一個中隊或者甚至是兩個中隊的規模部署海軍無人戰斗機,那麼空間分配就會對戰術控制系統、維護以及其他一些問題產生影響,盡管許多問題與現在有人航空器出現的問題相同,但還有一些問題是無人機獨一無二的。
在現在的計劃中,僅有6架海軍無人戰斗機在任何時間都保持留空狀態,而現在的戰術控制系統控制台至多能夠同時操縱3-4架無人戰斗機。未來的戰術控制系統任務籌劃系統將不止是在單獨一台計算機上運行,而必須整合到其他有人戰術任務籌劃系統中去,這主要是指的聯合任務籌劃系統(JMPS)。海軍必須沿著這樣的方向為海軍無人戰斗機發展戰術控制系統和任務籌劃系統。
十年之後,美國海軍將很有可能將其第一架海軍無人戰斗機整合到「福特」級航空母艦上,並解決將海軍無人戰斗機中隊部署在早期的航空母艦上等諸多問題。當這些航空母艦在造船廠中完成必要的檢查和升級之後,將敞開胸懷來迎接這些新的海軍無人戰斗機。
有人和無人航空器的前景將很有可能就像今天的F/A-18C/D、新一代的F/A-18E/F以及未來的F-35中隊一樣,在航空母艦上單獨配置或混合配置。
㈣ 關於航空母艦上蒸汽彈射器的問題
真正有能力製造出蒸汽彈射器的國家只有三個,英國(發明者)、美國(參與開發、引進者)、前蘇聯,
蒸汽彈射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彈射器本身的設備,還有海水淡化設備、貯水池、高壓水泵、鍋爐、加熱裝置等諸多附屬設施,而每次彈射要消耗一噸淡水,這對小巧的英國航母來講是個巨大的負擔,其次,維護的成本高昂和工序繁瑣,第三,雖然是英國發明的,但是還要考慮到財政方面,第四,真正成熟的技術和使用方法是在美國海軍手裡玩轉的,這點也很重要,第五,今天的蒸汽彈射器都需要核動力產生的蒸汽才能驅動,因為50年代的飛機重量和現在完全不可同日而已,
第六,作戰需求,縱觀裝備彈射器的航母,上面無一例外的都搭載了艦載預警機,而前蘇聯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裝配彈射器也是為了預警機的起飛,而英國航母用不上也沒必要。
還有要說明的是,當今世界上,只有美國產的C-13型彈射器是最成功的,英法原先是合作建造航母的,如果英國的技術能夠搞定,為嘛戴高樂號上的彈射器還要從米國引進呢,說明什麼,技術的成熟性和降低風險。
至於蘇聯的問題,網上資料說的確實有,很簡單的道理,熱脹冷縮,都是鋼鐵材質,加上蒸汽泄漏,肯定會造成使用上的問題。
至於北冰洋的問題,世界各國海軍唯一考慮的是如何把戰略核潛艇造的更堅固,那裡沒啥利益和資源,就連一直當自己領地的北極熊也有難處,美國航母也不會跑哪去,那麼冷的環境,露天作業的話,對設備的損耗可是N倍加速的。
㈤ 請問英國CVF航母為什麼不裝蒸汽或電磁彈射系統
1、技術不成熟。蒸汽彈射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能做,法國造戴高樂號的時候也准備搞,結果沒搞成,還是買美國的東西。電磁彈射目前才是理論階段,所以這種沒譜的東西,誰敢往上計劃??
2、用不著。使用什麼起飛方式除了受技術條件的限制,還受到戰術需要的影響。美國是英國的鐵桿盟友,對付一些不發達國家,英國具有技術優勢,即使是海鷂這樣的戰斗機就可以應付。如果需要對付強國,美國就會出來,用美軍的航母來解決問題。英國都是輕型航母,使用的是常規動力。蒸汽彈射需要大量的動力消耗,而且蒸汽彈射設備又十分龐大和沉重,輕型航母裝上去就沒有空間裝其他一些必須的東西了。蒸汽彈射是8萬噸以上的航母才考慮的東西。
㈥ 蒸汽技術在英國持續獲得突破的主要原因
蒸汽技術革命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它以紡織機械的革新為起點。
以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為標志,實現了工業生產從手工工具到機械化的 轉變。這場革命發端於英國。
㈦ 英國在軍事方面有什麼厲害之處,他的最強武器又是什麼呢
L115A3狙擊槍號稱世上最好的狙擊槍。
在阿富汗多山和沙漠地形的地形環境下,狙擊手「一擊必殺」的戰術非常容易奏效。
一直以來,狙擊手都被認為是戰場上最危險的存在,狙擊手也最依賴他手中的武器。世界上有多種多樣的狙擊槍,而這把由英國精密國際公司生產的L115A3遠程狙擊步槍有效射程超過1500米,號稱是世界上最好的狙擊槍。英軍於今年早些時候購買大批L115A3運往阿富汗供駐阿英軍打擊塔利班使用,而這批狙擊槍已成為英軍在阿富汗的一大利器。
在危機四伏的阿富汗前線,英國陸軍要想穿過迷宮般的建築群和茂密的植被,追殲塔利班武裝,往往只能求助於空軍的幫助,但出動空軍戰機實在是既耗油,又費時,而且空襲還容易導致平民傷亡。英國國際精密公司研發的L115A3遠程狙擊槍有望解決這一難題,別看每支槍售價達2.3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3.3萬元),但比起戰機的「出場費」,實在是算多了。
L115A3遠程狙擊步槍能夠發射更重的子彈,打擊范圍也被擴大。這種武器已被用於阿富汗前線打擊塔利班,以替代之前射程較短、火力較弱的武器。它被譽為英軍最有威力的狙擊步槍。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道,裝備了「超級武器」L115A3狙擊步槍的兩名駐阿英軍在剿滅塔利班時屢獲勝利,塔利班領導人甚至懸賞捉拿他們。這兩名英軍厲害之處在於配備了新型L115A3狙擊步槍,能在1.5公里外狙擊目標,他們因此被阿蓋爾郡和薩瑟蘭郡來的同僚奉為「英雄」。
這對人馬在來到阿富汗赫爾曼德省的第一天,就摧毀了一個塔利班據點,他們在60秒內射殺了3個塔利班武裝分子。狙擊手將功勞歸於L115A3狙擊步槍:「勝利歸功於我們的新狙擊步槍,它是我們用過的最有威力、最精準的槍。」
復興狙擊手傳統
新裝備的L115A3遠程狙擊步槍的研發製造屬於英國國防部「狙擊系統提升計劃」的一部分,被看成是復興狙擊手傳統的信號,皆因軍方高層現在越來越重視這種「一擊必殺」戰術的重大優點。在冷戰時代,英軍狙擊手曾幾乎被投閑置散。L115A3遠程狙擊步槍最大的特點是在更遠的射程內精確打擊目標,射擊距離達到1500米,瞄準器的放大倍數也比英軍此前配備的L96狙擊步槍遠了一倍,能放大25倍。
為滿足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中提高武器射程這一需求,英國國防部在去年選定了該款遠程狙擊步槍,這項軍購包括狙擊步槍、瞄準具、目標捕獲系統以及狙擊手偽裝器材或「吉利」服。
負責生產這些裝備的英國精密國際公司表示,對於像阿富汗這種多山和沙漠地形的戰爭環境,射程遠、精度高的武器是非常有效和倍受青睞的。該公司計劃繼續生產精度高、可靠性高、維護費用低的武器系統,同時還將繼續探索採用質量輕、強度高的材料為操控者提供穩定的平台。另外,該公司將與專門開發夜視技術的公司進行商討,以確保其武器系統能夠兼容增強型晝用和夜用光學設備。
實彈訓練顯鋒芒
培訓狙擊手並不容易。將一名步兵培訓成為狙擊手至少需要一年時間,而只有最優秀的士兵才可能加入特訓握上狙擊步槍。一名狙擊手首先要精通射擊技巧,還要懂得判斷風力對射擊的影響,力求例無虛發。此外,時刻把握敵人蹤跡,偽裝隱藏自己行蹤,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英國威爾特郡附近一處陸戰中心,4名英軍狙擊手正在使用L115A3狙擊步槍訓練。一名狙擊手呈俯卧姿勢,透過瞄準鏡凝視840米外樹林和田野間的一道嶺坡。嶺坡下面有一些製作成敵方戰斗人員形象的目標膠合板,3名戰士舉著做上下運動。狙擊手發覺風力較強,估算出子彈偏移誤差。他屏息凝神,摳動扳機,子彈劃過一道長線,擊穿目標「頭」部,鑽進後面沙地中。
英軍采購新槍花費4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4050萬元),在阿富汗赫爾曼德省的戰斗中,狙擊手發揮了重要作用。陸戰中心參加訓練的4名狙擊手很快就被部署到那裡。
位於朴茨茅斯的英國精密國際公司是由兩屆奧運射擊冠軍馬爾科姆庫珀在1978年創立的。它所設計出來的高精度狙擊步槍主要提供給世界范圍內的軍隊和警察部隊使用,它的使用者也包括那些著名的精銳部隊(比如英國的SAS特種部隊和美國三角洲部隊等)。
狙擊步槍 阿富汗戰場利器
自從英軍兩年前進入阿富汗赫爾曼德省後,對狙擊手的需求量就大增,每年至少有120名狙擊手從英國威爾特郡的陸戰中心特訓營畢業,投向戰場。因為阿富汗的地形復雜,叢林茂密,經常需要遠距離攻擊敵人,威力巨大的狙擊步槍就成為戰場利器。屢屢造成平民傷亡的空襲也備受批評,更凸現了精確攻擊的必要性。
從這個意義上看,L115A3狙擊步槍不愧為一種「省錢省力」的超級武器,英軍定製了大批量L115A3,部署至英國陸軍、皇家海軍陸戰隊及皇家空軍,用來取代此前推出的L96型狙擊步槍。
今年早些時候,第一批由「狙擊系統提升計劃」製造出來的狙擊槍被運往在阿富汗執行任務的第16空中特勤旅使用,那一批狙擊槍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點338口徑狙擊槍」。
英國軍方3月6日展示了他們的新式遠程狙擊來復槍,這種武器能夠在1英里(約1.6公里)外對目標實施精準打擊,它將被應用於阿富汗戰場,取代之前射程較短、火力較弱的武器。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7日報道,這款型號為L115A3的狙擊步槍重6.8千克、長130厘米,能夠射出更重的子彈,且彈速能達到每秒936米,遠超過英軍目前使用的L96狙擊來復槍的每秒838米彈速和1000米的射程。同時新款槍還裝有一個高科技望遠瞄準鏡,是L96的瞄準放大功能的兩倍。
據美聯社報道,截至8月16日,已有4143名美軍官兵在伊拉克戰場陣亡。在這些魂斷異鄉的軍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喪生於反美武裝分子的冷槍。美國《陸軍時報》本月初曾披露,為使己方狙擊手能在對抗中占據上風,美軍一直在籌劃更新狙擊步槍。然而,由於新研製出來的M110步槍不夠穩定,受進展緩慢的換槍計劃拖累的美軍狙擊手,在激烈的巷戰中仍然頗為被動。
㈧ 英國出現蒸汽機的原因
原因應該是煤礦里迫切的需要抽水設備.這才發明的.具體你看下面吧.
16世紀末到17世紀後期,英國的采礦業,特別是煤礦,已發展到相當的規模,單靠人力、畜力已難以滿足排除礦井地下水的要求,而現場又有豐富而廉價的煤作為燃料。現實的需要促使許多人,如英國的帕潘、薩弗里、紐科門等就致力於「以火力提水」的探索和試驗。
薩弗里製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蒸汽提水機,在1698年取得標名為「礦工之友」的英國專利。他將一個蛋形容器先充滿蒸汽,然後關閉進汽閥,在容器外噴淋冷水使容器內蒸汽冷凝而形成真空。打開進水閥,礦井底的水受大氣壓力作用經進水管吸入容器中;關閉進水閥,重開進汽閥,靠蒸汽壓力將容器中的水經排水閥壓出。待容器中的水被排空而充滿蒸汽時,關閉進汽閥和排水閥,重新噴水使蒸汽冷凝。如此反復循環,用兩個蛋形容器交替工作,可連續排水。
薩弗里的提水機依靠真空的吸力汲水,汲水深度不能超過六米。為了從幾十米深的礦井汲水,須將提水機裝在礦井深處,用較高的蒸汽壓力才能將水壓到地面上,這在當時無疑是困難而又危險的。
紐科門及其助手卡利在1705年發明了大氣式蒸汽機,用以驅動獨立的提水泵,被稱為紐科門大氣式蒸汽機。這種蒸汽機先在英國,後來在歐洲大陸得到迅速推廣,它的改型產品直到19世紀初還在製造。紐科門大氣式蒸汽機的熱效率很低,這主要是由於蒸汽進入汽缸時,在剛被水冷卻過的汽缸壁上冷凝而損失掉大量熱量,只在煤價低廉的產煤區才得到推廣。
1764年,英國的儀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為格拉斯哥大學修理紐可門蒸汽機模型時,注意到了這一缺點,並於1765年發明了設有與汽缸壁分開的凝汽器的蒸汽機,並於1769年取得了英國的專利。初期的瓦特蒸汽機仍用平衡杠桿和拉桿機構來驅動提水泵,為了從凝汽器中抽除凝結水和空氣,瓦特裝設了抽氣泵。他還在汽缸外壁加裝夾層,用蒸汽加熱汽缸壁,以減少冷凝損失。
1782年前後,瓦特將機器進一步改進,完成了兩項重要發明:在活寒工作行程的中途,關閉進汽閥,使蒸汽膨脹作功以提高熱效率;使蒸汽在活塞兩面都作功(雙作用式),以提高輸出功率。這時的活塞既要向下拉動杠桿又要向上推動杠桿,扇形平衡杠桿和拉鏈已不再適用,瓦特使發明了平行四邊形機構。瓦特還於18世紀末將曲柄連桿機構用在蒸汽機上。
瓦特的創造性工作使蒸汽機迅速地發展,他使原來只能提水的機械,成為了可以普遍應用的蒸汽機,並使蒸汽機的熱效率成倍提高,煤耗大大下降。因此瓦特是蒸汽機的改良者。
自18世紀晚期起,蒸汽機不僅在采礦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冶煉、紡織、機器製造等行業中也都獲得迅速推廣。它使英國的紡織品產量在20多年內(從1766年到1789年)增長了5倍,為市場提供了大量消費商品,加速了資金的積累,並對運輸業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船舶上採用蒸汽機作為推進動力的實驗始於1776年,經過不斷改進,至1807年,美國的富爾頓製成了第一艘實用的明輪推進的蒸汽機船「克萊蒙脫」號。此後,蒸汽機在船舶上作為推進動力歷百餘年之久。
1801年,英國的特里維西克提出了可移動的蒸汽機的概念,1803年,這種利用軌道的可移動蒸汽機首先在煤礦區出現,這就是機車的雛型。英國的斯蒂芬孫將機車不斷改進,於1829年創造了「火箭」號蒸汽機車,該機車拖帶一節載有30位乘客的車廂,時速達46公里/時,引起了各國的重視,開創了鐵路時代。
19世紀末,隨著電力應用的興起,蒸汽機曾一度作為電站中的主要動力機械。1900年,美國紐約曾有單機功率達五兆瓦的蒸汽機電站。
蒸汽機的發展在20世紀初達到了頂峰。它具有恆扭矩、可變速、可逆轉、運行可靠、製造和維修方便等優點,因此曾被廣泛用於電站、工廠、機車和船舶等各個領域中,特別在軍艦上成了當時唯一的原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