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英國殖民統治那麼多年,印度人為何還非常感謝英國人
有些地方被殖民統治是帶來了無限傷痛,但有些地方被統治後卻變得越來越好,印度就是這么一個情況。英國在16世紀的時候就已經強大起來,對全球殖民地都展開了佔領侵略手段。對於印度更是各種兇殘手段都使用上,搶奪資源、殺戮百姓、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還有無數的印度人更是被活活餓死。但是英國也帶給了印度一線希望,讓印度看到了未來。
三、英國給印度留下了深刻的領袖意識
英國的文化跟觀念都是非常獨立的,他們一向都是追求精緻及完美。在教育方面也是不惜下血本去培養人才,印度歷來的總統都是精英,這離不開英國的教育制度。他們能夠開放的去接受各種新事物,讓自己走在前端,這也是多虧了英國啊。
就以上三點來說,英國對於印度其實更多的是利大於弊的,讓印度有了快速的發展,也都得力於英國的文化觀念。不要光看印度被殖民統治了那麼久,也要看殖民統治對於印度的好處,所以印度都不會去抹黑英國,因為英國確實是讓印度發展起來了。
Ⅱ 英國是怎麼欺負印度的!印度殺了多少英國人
英國沒怎麼欺負印度,印度是習慣被外族統治的國家,比較順從認命,印度人給英國人當兵當仆從四處掙錢糊口,印度能成為一個比較統一和現代國家全靠英國的統治。
Ⅲ 印度被英國人壓迫無動於衷,直到英國用牛脂和豬油塗抹子彈嗎
英國人百般壓迫,印度人沒起義,直到英國用牛脂和豬油塗抹子彈,悲劇開始
別看這是一個不起眼的舉動,但是印度人對宗教的信仰還是非常的狂熱的,所以英國人弄的這種槍在使用子彈之前是需要先咬開彈殼的,所以他們就在子彈的外殼上塗抹了牛脂和豬油,而印度人要想使用這種槍也得這樣做,所以印度人就開始反抗了。導致了大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倒塌,但是這場反抗卻讓英國政府直接統治了印度。
Ⅳ 英國是怎樣對印度實施統治的
英國用強有力的暴力方式征服印度後,對印度封建土邦實行了兼並政策。兼並土邦除了使用武力外,還提出所謂「權力喪失論」,即不承認沒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權,王公死後其政治經濟特權被剝奪,其領地被兼並。同時,英國殖民者還以清查免稅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資格為由,剝奪了新並土邦內的封建領主領地和各種免稅土地。這就引起印度封建勢力上下層的普遍不安,激起他們的不滿,其中有些人,特別是那些被兼並的土邦王公和失去土地的地主,參加並領導了後來的反英大起義。
英國殖民者在征服和統治印度的過程中,徵募了一支印度僱傭軍,即所謂的士兵「西帕依」。英國殖民者利用24萬印度士兵統治著兩億印度人民,同時利用4萬英籍軍官控制著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來自傾家盪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到軍隊中賣命。在英印軍隊中,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英國人在軍隊里以主子的身份對待印籍士兵,高級軍官都由他們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國軍官任意苛扣他們的軍餉,不尊重他們的民族風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須,除掉種姓印記,嚴重傷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國殖民者全面佔領印度後,印籍士兵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加劇了,他們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權,如減免家中的捐稅,戰時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統治當局違反僱傭條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戰,給他們增加了負傷和陣亡的機會,引起印籍士兵的極大反感和強烈不滿。此外,印籍士兵的宗教感情也受到嚴重傷害。殖民當局發給印籍士兵的子彈是用塗著豬油、牛脂的厚紙包裝的,在使用子彈時,必須用牙咬破子彈的厚紙皮。由於伊斯蘭教禁食豬肉,而印度教則禁食牛肉,新子彈的使用在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徒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憤慨。因此,這些不滿英國人欺凌和歧視,有組織、有武裝的印度士兵,便成為民族大起義的先鋒和發難者。
1857年5月11日,德里終於爆發了反英大起義。起義者殺死都城內大部分殖民官吏,燒毀東印度公司辦事機關。倖免一死的英國人都逃出了德里,許多英國人把自己的臉孔塗黑,穿上印度服裝。不少人死於天氣炎熱和途中的艱苦,許多被附近村民所殺。起義者控制了德里市區,在紅堡上升起了莫卧爾王朝的綠旗,將「權力超不出宮牆范圍」、「像家兔一樣聽其自然地繁殖著」的82歲的莫卧爾王朝的末代皇帝推上了王位,宣布恢復莫卧爾帝國,號召全體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團結在皇帝的旗幟下,進行反英聖戰,同時設立軍政管理委員會,發布各項法令。
席捲印度中北部的民族大起義,動搖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殖民當局不甘失敗,開始調兵遣將,鎮壓起義。
英軍圍攻的矛頭首先對准起義軍首都德里。英軍是從德里西北部的旁遮普進攻德里的。英印總督坎寧命令當時在西姆拉的英軍總司令恩遜,從旁遮普調集軍隊前去重新征服德里。
9月14日,英軍在作好充分准備之後,分兵五路,向德里發動總攻。
在猛烈的炮火轟擊下,有兩路英軍從城牆缺口沖進城內,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經過6天6夜的反復爭奪,英軍死亡5000多人,4名司令官中有2名被擊斃,2人負傷。19日深夜,起義軍在給攻城英軍造成重大傷亡後,在巴克特汗率領下,撤出德里。德里陷落後,英軍縱兵3天,燒殺搶掠,屍體枕藉,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經過這場浩劫,德里變成了一座死城。皇帝沒有接受起義軍的隨軍突圍勸告,被英軍俘獲,三位王子王孫當即被砍下腦袋。英軍上尉翰德遜殺死王孫後,立刻捧了一掬熱騰騰的鮮血喝了下去,喝完後喪心病狂的說:「如果我不喝他們的血,那我就會發瘋。」隨後,他將王孫的頭顱送給皇帝,說:「這是公司送給你的賀禮,久違了。」皇帝看見自己年輕的兒子和孫子的頭顱,令人驚異地剋制住自己,把頭轉過去說道:「感謝真主!帖木兒的子孫沒有玷辱自己的先祖!」許多王孫被關押在獄中服苦役,一旦不能完工,便遭鞭撻,不到幾天便被打死。皇帝的一位兒子,有一天,蓬頭垢面,騎著馬出現在德里附近的森林裡,翰德遜到處追捕他,這位王子從此不知去向,杳無音信。許多王孫、公主離開德里,成為到處流浪的乞兒。一位公主為了活命,下嫁給一個伊斯蘭教的廚工,另一位公主在基督教女校當了女傭工。皇帝、皇後和太子被押往緬甸囚禁,後來死於仰光獄中。
莫卧爾帝國至此在英殖民統治的鐵蹄下宣告滅亡,淵遠流長的古印度文明也至此劃上了休止符。
Ⅳ 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了200多年,為何印度不恨反而卻對英國感恩呢
跟咱們中國一提及“殖民”、“殖民地”,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不同,主流上看,還真是這樣,比如現任印度總理莫迪,就多次公開表示,感謝英國給印度創建的現代教育體系、修築的鐵路網(2萬多公里的鐵路,現在還用著)、打下的工業基礎,還有英語這一寶貴的文化財富等等....
所以,英國早期的殖民並沒遭到過大規模的反抗,沒留下什麼冤讎。
到了19世紀,從未去過印度的維多利亞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畫像掛滿了南亞次大陸的各種場所,印度人提及女王也是一臉的尊崇,沒說一個“不”字。印度中上層人士會也以說英語,上英國人辦的學校,給英國人做事兒,去英國開眼為榮。
下圖,2017年電影《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個忠心耿耿侍奉維多利亞女王的印度男僕形象,大贊女王和印度僕人的深厚友誼。電影中的阿卜杜勒,可比女王的兒孫們孝順多了。
Ⅵ 當年英國人如何征服印度
印度從以前到現在就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他們不僅經濟實力弱小,而且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當他們面對強大的英國只能被迫侵略,這就是弱小就要挨打
Ⅶ 印度在英國統治下是什麼樣子以至於對英國感情那麼深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主要是通過東印度公司來完成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商人組織轉化為殖民政權。由於剛開始沒有預料到統治這么一大片殖民地的復雜性,所以殖民前期與殖民後期英國的政策是不一樣的。
在19世紀中期,印度展示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血跡斑斑的圖畫。飢荒、瘟疫、死亡,成了人民經常的伴侶。印度人的民謠已經唱到,「別看他們(殖民者)的臉白,可是他們的心黑!」 甚至西方教育的推廣,寡婦殉葬和殺嬰等中世紀習俗的廢除這樣毋庸置疑的善政也被印度人理解成摧毀他們的社會制度,犧牲他們向來尊重的風俗習慣,使他們的國家西洋化,最後使印度改信基督教。
至於與英國的深厚感情,其實更多的是基於殖民歷史在文化上的認同,並不代表認可這段被殖民的歷史。
Ⅷ 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為何印度人並不反感英國人呢
第一、英國幫助印度完成了主權統。在英國人來之前,印度一直處於一個四分五裂的狀況,英國殖民時期,卻通過政治和軍事統一了印度半島,而獨立後的印度則繼承了大部分領土。 第二、英國幫助印度完成了語言統一 ,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通過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方式,幫助印度半島完成了語言文字的統一。 第三、英國的統治相對較為開明,英國雖然實行殖民統治,但他們推行的卻是重商主義,殖民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賺錢。因此,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雖然談不上友好,但也絕對談不上殘暴,甚至比莫卧兒帝國還要寬容。
Ⅸ 英國人百般欺壓,印度人都不起義,後來又是為何起義了呢
印度雖然號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今天的印度早已不是以前的印度了,歷史上印度的戰鬥力是在會太弱雞了,不知道被多少個民族和國家征服了多少次!近代印度先後遭到了葡萄牙、荷蘭、法國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到19世紀英國人來到了印度,吞並了其他國家的殖民地,整個印度都成為了東印度公司的一部分。有意思的是印度和中國一樣都被西方列強入侵過,中國人即便是今天也對列強恨之入骨,不過印度人卻毫無「廉恥之心」,甚至還對侵略者感恩戴德!
很快士兵的起義就發展壯大,印度民族的大起義也因此爆發,2年之後印度人終於幹掉了東印度公司。英國人怎麼也沒有想到,怎麼耍都沒有脾氣的印度人,居然被豬油、牛脂子彈給惹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