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要的介紹下近代英國政治體制的發展···
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第3千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羅馬時期
公元前55和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中古時期
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 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大憲章
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
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
處死查理一世
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二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9年2月爆發「光榮革命」。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2]1707與蘇格蘭合並。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
瓦特
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殖民擴張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
世界大戰
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德國、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
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
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0年7~9月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當代英國
戰後英國於1947年參與擬定並接受馬歇爾計劃,從美國得到大量援助,經濟逐步
撒切爾夫人大選獲勝
復甦。與此同時,工黨政府還實施一些改善勞動人民狀況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由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經濟發展緩慢。戰後初期,國民生產總值居資本主義世界第2位,50~60年代,又先後被聯邦德國、法國和日本超過。1979年大選後,保守黨執政,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1987年連任。撒切爾政府採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政策,在振興經濟方面取得不小成績。但失業現象仍較嚴重,罷工時起。戰後英國殖民帝國土崩瓦解。殖民地紛紛獨立,至2012年其英聯邦成員國有49個。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50年1月承認新中國,1954年6月,中英達成互派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兩國關系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再次訪華,1984年12月第三次訪華,簽訂了《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至2012年,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
❷ 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了什麼政治制度
建立法治社會是近代歷史發展的重要趨勢,符合現代社會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各國政府都 注重民主與法治的建設。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資產階級不僅用暴力形式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 的障礙,而且還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獻,用法律的形式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了什麼政治制度?為該政治制度提供法律保障的文獻是什 么? (2)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頒布的憲法性文獻是什麼?簡述其核心內容。
(3)18 世紀末到19 世紀初,美、法資產階級革命高潮過去後,分別制定了什麼文獻來鞏固自 己的政權?
(4)以上問題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法律文獻的制定和頒布對人類社會的轉型有什麼重大意義?
答:
(1)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專政,《權利法案》
(2)《人權宣言》,人們生來自由,權利 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3)美國:1787 年美國憲法;法國:《法典》
(4)為資本主 義制度的建立,確立了法律依據。
❸ 英國是通過什麼方式步入近代社會的
17世紀的英國發動了政治變革,使得形成了現代議會制度、君主立憲制、現代政黨制度和內閣制,這些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促成了近代英國的「主權在議會」體制,正是這一體制引起政治領域其他方面的進一步變革,例如現代文官制度的出現、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和選舉制度的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變革形成了對本國產權、經濟活動、信仰自由以及個人自由的政治制度保護,進而推動了近代英國經濟制度變革。
經濟變革包括:公債制度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圈地運動」,貿易公司與東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制度的出現和發展……
歷史已經證明,正是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制度變革,最終導致了近代英國的崛起。
❹ 英國是怎麼崛起的
英國崛起的原因是綜合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英國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其能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兩部分:
部分內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以及殖民戰爭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積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積極發展對外的貿易,使倫敦,利物浦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
3、工業革命的推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等。
4、重視教育: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擁有強大的制海權: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其後,利用其優勢的地理位置與強大的海軍控制了海上運輸貿易。
2、不斷擴張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4)近代使英國崛起的政治制度是什麼擴展閱讀: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於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
❺ 英國憲政體制是如何確立的英國是如何馴服王權,走向現代憲政文明的
1.研究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意義
英國近代以來的崛起和強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結構性和制度
性支撐。近代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憲政體制國家,應該被看作是英國貢獻給現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創新。近代英國正是通過憲政
體制創新引領時代潮流,並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的。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英國崛起時人口不過2000多萬。英國先是在1588年消
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並且,隨著憲
政體制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英國日漸成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新技術開始不斷涌現。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1768年阿克萊特
發明了水力紡織機,1779年克萊普頓發明了走錠紡織機,1784年卡特萊特發明了動力紡織機,等等。而代表經濟自由放任和市場經濟成熟理論
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國長達幾百年的興盛史,充分證明憲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可以說,
英國所走過的憲政之路是成功的,經驗是可貴的,對後世影響是巨大的。研究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更好地認識近代英國的崛起,
有助於提供線索,抓住根本。就其深遠意義而言,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不僅是國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憲政
國家都是效仿英國憲政體制而走上憲政道路的。
憲政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無疑是當今中國理論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而二者之間確實存在一些規律性聯系。中國百年來憲政進程受阻
,其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經濟的缺乏、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缺乏有效的平衡和相互尊重。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
濟的確立和推進,中國的社會利益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私人財產權利已經人憲,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從而為我國的憲政
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結構基礎和背景根基。當然,憲政在中國的實現,也離不開我們的理性自覺推動。這就需要對西方憲政的生成加
強研究以豐富我們對憲政的認識。事實上,對憲政的認識和了解本身就是我們憲政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和發
展進行歷史考察,可以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變遷時期制度變革、演進的機理提供一些借鑒和參照。我們在強調各國現代化的多樣性、各民族
發展的獨特性的同時,也不應忽略現代化所內涵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規律。盡管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各異,但只要採取民族國
家的組織形式,奉行利益導向的市場經濟,採用形式理性的非人格化官僚管理體制,那麼社會治理就必然選擇法治和憲政。在當下中國,隨著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憲法、憲政問題日益成為政治領域,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並且在日益推進的依法治國政治體制改革中得到了
清晰體現。毋庸諱言,現代政治體制與憲法、憲政有著直接聯系,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就是憲政問題。為此,對
憲政主義進行追根溯源,以便為我們的憲政發展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理論儲備,就顯得極為必要。英國是憲政「母國」,當然也就成為憲政研究
躲不開、繞不過的重要一環。對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發展的動因、過程和特徵給予歷史性的考察與思索,並上升到規律性認識,對於正在大力
發展市場經濟和正在走向憲政的中國有著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當然,我們更多地是要從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和發展中尋求經驗而非樣板
,尋求靈感而非模式。
2.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特點
長期以來,英國憲政的形成與發展一直是中、西方學術界樂此不疲的研究領域。然而,由於英國憲政發展未曾中斷的連續性,使得英國憲政的
形成和發展烙有更多的傳統痕跡。故而對英國中世紀憲政與近代憲政的聯系和區別,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將中世紀英國憲政與近代英國憲政等
同。事實上,從17世紀開始,近代英國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與中世紀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對此,霍布斯鮑姆強調
:「這種對激烈對抗的迴避,這種對新瓶貼上舊標簽的偏愛,是不應與無所變革混為一談的。」中世紀至近代,英國的憲政發展分為前後兩個
不可分割的階段:首先是中世紀等級制混合政體,然後通過近代憲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穩固的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政體。英國從中世紀的《自
由大憲章》開始,由於封建地方貴族、城市與王權的對立、沖突,在封建制度下開創了英國憲政的傳統,創立了封建制混合政體。隨著近代資
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的強大,社會沖突逐漸轉變為地方貴族與國王、市民階級之間的沖突。封建制度不利於集權國家的發展
,而商品貨幣經濟的健康發展又離不開龐大集權國家的保護。由龐大中央集權國家保護,可以加快資源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
效率。同時,國家的悖論也被提了出來,擁有一個強大而權力有限的政府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國家過於軟弱,無法保證契約的實施
與產權的安全,交換與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水平將非常有限。但是隨著國家權力的增強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強大的政府雖然能夠保護產權,但
是也會因為國家權力的強大對契約與產權造成威脅。所以,自由市場制度的發展必須伴隨制約政府行為的制度的建立。絕對主義國家只能從道
德上尊重和保障產權,但在制度上卻無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產權。17世紀英國率先建立了三權分立憲政體制,開始用分權的手段,來解決國
家作用的「本質兩難」。這時分權的社會等級色彩逐漸淡化,職能色彩逐漸增強。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之後建立的議會主權和普通法院司
法獨立都限制了王權對私人財產的隨意侵犯,確保國家制度內部存在制約與平衡,使國家在積極有效地發揮它應起的作用的同時,無法濫用權
力。憲政對公共權力不是否定,而只是限制。通過三權分立憲政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近代英國形成了一個權力強大而又有限的政府,並為1780
年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產權保護這一關鍵性基礎。可以說。近代英國是伴隨著對私人財產權利保護而崛起的。
3.研究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方法
目前,憲法學界,存在著形上論與實在論、先驗論與經驗論、自然法主義與法律實證主義、重主觀與重客觀等各方面的理論分野,從而導致了
對憲政的不同定義。憲法學界對憲政的定義紛繁復雜、眾說紛紜,其根源在於對憲政的認識缺乏一個同一的話語背景。以至於在不同的語境中
憲政呈現出不同的含義,造成了憲政這一概念使用的混亂,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語境中憲政有著不同的指向。事實上,這在某種程
度上是脫離憲政形成的歷史語境研究憲政的產物:人們在研究憲政時,總習慣於把它的發展歷史看成好像只有從屬和次要的意義,甚至確信憲
政可以離開它的歷史來進行考察和理解。結果造成對憲政的研究,分析演繹性的方法多,而事實描述性的方法少。演繹分析性的方法大都將憲
政的形成建立在邏輯推演的基礎上,由於缺乏歷史考據,其結論難免缺乏事實的生動與歷史的厚重,甚至會出現斷論失據之辭。事實上,憲政
的形成、發展、變革是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存在內在關聯的,我們不應將其與它賴以產生的社會基礎分離開來研究。對於憲政的發展及其價
值觀念的變化,如果離開它所賴以存在和發生變化的背景條件,是不可理解的。因為,以憲政之「定義」解說憲政,只是回答了「什麼是憲政
」的問題,卻無法回答。憲政是什麼」。搞清楚憲政是怎樣產生的,事實上比弄清憲政的定義更重要。因而,研究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離不開
歷史學方法,離不開歷史視野和背景,這就需要引入歷史學方法和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對英國憲政研究,引入歷史學與法學交叉學科研究
也是具有可行性的。歷史學,法學只是為了研究方便而進行的一種人為學科劃分,二者的隔閡並不是絕對的。因為,無論是歷史學、還是法學
,它們所面對的都是同樣一個人類社會的現實和歷史,將它們區別開來的只不過是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和所用理論有所差別罷了。因而,在研
究領域上出現交叉或者重疊是正常的。並且,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擴大我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
通過歷史發生學的邏輯梳理,可以引領我們超越浮面的表象,進入到更為深層的生成機制中去。作為過程描述的歷史學,本身就是一種方法,
它是法學家的一個基本理論素養。正如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所強調的,「法學家必當具備兩種不可或缺的素質,即歷史素養,以確鑿把握每一時
代與每一法律形式的特性;系統眼光,在與事物整體的緊密聯系與合作中,即是說,僅在其真實而自然的關系中,省察每一概念與規則」。由
於缺失歷史的背景和視野,長期以來對英國憲政的研究多是平面拓展,而缺乏深度挖掘;多囿於表層,總還是懸浮在波谷浪尖。而不知道憲政
之河的深水處究竟涌動著什麼力量,才形成了水面上那可見的波峰。通過歷史深層描述可以還近代英國憲政形成以來的歷史本來面目,可以幫
助我們更加准確地理解近代英國憲政發展的真實歷史過程,以便從中抽象出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不在歷史
之外,而在歷史之中。投有憲政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憲政理論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據和支撐。目前,關於英國的憲政理論之所以遲遲難以取
得較大進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滯後。可以說,投有一套符合歷史發展真實的描述性憲政史著作,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分析
性憲政學說,更不可能談高水平的憲政理論。因為,「知其所以然」是建立在「知其然」的基礎上。所以要在憲政史與憲政理論之間建立一種
良好的互動關系,只有將歷史敘述與理論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觀點的真實與深刻。有說服力的英國憲政理論,只能是建立在對英
國憲政史進行直接而持續的思考基礎上。
英吉利民族於中世紀王權與貴族的對抗沖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傳統,經過幾百年的緩漸生長,在十五六世紀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商業革命等新事件及新精神的滋養之下,漸漸根深葉茂,終於因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而開出了憲政之花,結出了自由之果。憲政的思想與制度宣示著人類政治意識的覺醒,啟示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三個世紀以來,尤其在經歷了二十世紀極權主義政治的劫難之後,憲政之作為現代政治生活的樣式已漸漸成為人類的共識。憲政的主要制度與觀念起源於英國。議會制、責任內閣制、政黨制、文官制等憲政制度首先在英國產生,憲法的財產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分權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則、法治原則都從英國的行憲經驗中得來。在行憲歷程中,英國孕育和生長了憲政制度和自由精神。憲政制度與自由精神的相互作用,社會史與思想史的互動使英國在經歷傳統與變革的巨大沖突之後,以演化與漸進的方式成功地從中世紀政治制度轉變到近代的君主立憲制度,避免了激進與革命的社會變革,率先步入近代社會,創造了富有英國經驗主義特色的英國憲政模式。
所謂憲政,簡而言之,即是有限政府。憲政的核心內容是限制與約束國家權力,確立與保護公民權利與自由。正是在對於國家權力的制約之中,公民權利獲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實現,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的界限得以確立。而對於權力的警惕與防範根源於對於自由價值的珍視,所以權利和自由高於和先於權力。
英國的憲政道路是自然演化和漸進改革的道路。英國從傳統社會步入現代社會,從君主制政治轉向現代政治,實現憲政的道路是在社會力量的沖突與和諧的動態平衡中,通過持續不斷的漸進、穩健的社會改革而實現的。英國從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開始,就由於貴族與王權的對立、沖突而開創了英國自由的傳統,這樣一種傳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產階級的興起,沖突轉變為貴族、國王與中產階級、國會的對立,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以光榮革命成功實現君主制與憲政的調和,傳統政治形式與現代政治精神的結合而告終,光榮革命成為英國歷史的最後一次革命,它奠定了英國式漸進道路的基礎。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工人階級逐漸成長為獨立、完整的政治力量而與工業家集團形成兩種對立的社會力量,民主化成為十九世紀政治變革的主題。在社會變革的潮流中,政治家審時度勢,1832年的第一次議會改革使英國民主化的進程採取了漸進改革的方式,避免了法國革命式的代價。二十世紀英國的憲政改革同樣是致力於漸進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而拒絕歐陸盛極一時的烏托邦社會工程,費邊社會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沖突的妥協方案是建立「福利國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避免了法西斯主義等極權主義的慘痛代價。
http://www.gongfa.com/liberalspirit.htm
❻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確立了什麼樣的政治體制
英國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共和政體。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英國的」光榮革命「為君主立憲制國家開啟了先例。一般君主是終身制的,君主的地位從定義上就已經高於國家的其他公民(這是君主與一些其他元首如獨裁者的一個區別),往往君主屬於一個特別的階層(貴族),此外世襲制也往往是君主的一個特點。
君主雖然是國家元首,但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力范圍,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力范圍也各不相同。君主立憲制與一個國家的國情和文化傳統有著密切關系,它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同時也有一定的妥協性,落後性,局限性。英國在革命後通過《權利法案》首先確定。
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制,則仍為現代不少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如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西班牙、盧森堡、瑞典、泰國、日本、柬埔寨等。
君主立憲制是現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實質是資產階級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這是最重要的國家權力。英國的議會制度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牛津條例」等封建法律文獻。它們所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構成了英國立憲政治的政治基礎。1688年的「光榮革命」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而作為重要成果的《權利法案》是君主立憲制的憲法文本。現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在保留古老的憲政傳統和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基礎上,將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
❼ 英國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英國在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就是君主立憲制
❽ 《大國崛起》中 分析英國在近代迅速崛起的政治原因
1688年光榮革命後逐漸確立的君主立憲,以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王權,是平民,貴族,新資本主義的妥協產物,使國家權力不再專制,有利於民主。
❾ 英國近代憲政制度從開始走向成熟的過程是什麼英國近代憲政制度從開始走向成熟的過程是什麼
英國近代以來的崛起和強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結構性和制度性支撐。近代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憲政體制國家,應該被看作是英國貢獻給現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創新。近代英國正是通過憲政體制創新引領時代潮流,並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的。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英國崛起時人口不過2000多萬。英國先是在1588年消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並且,隨著憲政體制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英國日漸成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新技術開始不斷涌現。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1768年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織機,1779年克萊普頓發明了走錠紡織機,1784年卡特萊特發明了動力紡織機,等等。而代表經濟自由放任和市場經濟成熟理論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國長達幾百年的興盛史,充分證明憲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可以說,英國所走過的憲政之路是成功的,經驗是可貴的,對後世影響是巨大的。研究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更好地認識近代英國的崛起,有助於提供線索,抓住根本。就其深遠意義而言,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不僅是國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憲政國家都是效仿英國憲政體制而走上憲政道路的。
長期以來,英國憲政的形成與發展一直是中、西方學術界樂此不疲的研究領域。然而,由於英國憲政發展未曾中斷的連續性,使得英國憲政的形成和發展烙有更多的傳統痕跡。故而對英國中世紀憲政與近代憲政的聯系和區別,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將中世紀英國憲政與近代英國憲政等同。事實上,從17世紀開始,近代英國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與中世紀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對此,霍布斯鮑姆強調:「這種對激烈對抗的迴避,這種對新瓶貼上舊標簽的偏愛,是不應與無所變革混為一談的。」中世紀至近代,英國的憲政發展分為前後兩個不可分割的階段:首先是中世紀等級制混合政體,然後通過近代憲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穩固的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