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的文化影響力很大,為什麼英國的美食卻寥寥無幾
璀璨的餐桌以及精緻閃亮的各式餐具。身姿筆挺的僕人們手托銀盤,穿梭在廚房和餐廳之間,送上一道又一道精緻的餐點和葡萄酒,從開胃菜,黃油麵包,肉湯到主菜的咸豬肉、烤乳一些剩的也不多的,覺得沒必要就不要了,結果那位大姐微笑著把松鼠鱖魚轉到面前,堅持再吃幾口,一邊一說:好吃好吃太好吃了。隨即她可能覺得我不懂,就吧唧吧唧嘴說:好吃極早餐,最多的是麥片,用冷牛奶一泡就行。要不是乾乾的麵包片抹上黃油果醬,再煎個雞蛋。午餐就吃個生蔬菜色拉或者冷的三明治就對付了。晚餐,要麼靠烤箱,要麼平底鍋煎一大塊肉。
只要是蔬菜,不管是吃葉子的,還是吃莖的,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放進鍋里煮。英國人除了知道煮,好像再也不會別的做法。菜煮爛了就端上餐桌,什麼色、香、味,一概不在英國人心目中,會做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做廚師應該是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工種。所以在國外廚師是非常受尊重,而且很有前途的職業。
⑵ 英國無美食,是我們吃不慣,還是他們的廚師廚藝太差
我覺得應該是我們吃不慣,他們習慣了那種飲食方式了,所以都這么吃,那我們吃煎炒烹炸已經習慣了,所以不適合。
⑶ 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歐洲人吃飯都吃那麼少
這是不同地區人的生活習慣問題,你不能用你自己的標准去衡量其他的人
他們可能還覺得為什麼你吃米飯能吃的下呢~
就算是我們國家也有地域差異阿,南方米飯吃的多,北方主要是麵食,因為南方產大米北方產麥子,而這也是氣候決定的,氣候決定產物之後人們原來只能吃些東西,後來就形成習慣了,生活在南方的人如果去了北方天天吃麵食是吃不習慣的.
歐洲天氣寒冷,肉食類食物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和熱量禦寒,長期以來這也是他們的生活飲食習慣.
⑷ 去英國 自己做菜的問題
蔬菜並不是很貴 只不過種類很少。。。可以說是相當上 特別是綠色蔬菜
大白菜 大概 1鎊一棵
生菜 80P一棵
西蘭花 80一棵
洋蔥 平均20多P一個吧
胡蘿卜 50P一袋 差不多1斤
菜花 80P一棵
黃瓜 70p 一根
番茄 6-8個1鎊
荷蘭豆 1鎊200-300克
豆芽 50P 一斤
青椒 最便宜的 1鎊錢5-6個貴的49P一個
芹菜 80多P一棵
菠菜 1鎊260克
蘑菇 90p一盒 150克
以上都是大概菜價,不保證100%准確但差不了多少
超市差不多就這些菜 其他的可以在中國超市買到 例如 菠菜 韭菜 芥蘭什麼什麼的 價錢就比較貴了
吃法嘛~~你要是懶就經常燉菜吃~~~省事~還能吃好幾頓~
⑸ 英國在吃的這方面種類多嗎比如早餐吃什麼有哪些中餐吃什麼有哪些下午餐吃什麼有哪些
種類比較少相比中國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少去了英國基本上平時菜品就是煎炸烤烘焙一類的食物英國人經常吃的就是炸魚
魚裹上雞蛋液就直接這樣下鍋加上番茄醬基本上就是醬紫還有就是薯條漢堡啥的平時都吃這些烤雞烤派可供選擇的少
還有各種蔬菜肉 很多做法就是煮一下然後蘸醬吃肉也是加一堆調料 沒有炒菜說實話最好帶老乾媽 老乾媽是個好東西
⑹ 終於知道英國菜為什麼那麼難吃了
終於知道英國菜為什麼那麼難吃了!因為英國本土資源貧乏,老百姓長期處於極度貧窮中,窮的地方,吃得都不會太講究的。
英國本土出產的只有小麥(一半面積可種,另外一半地方由於土地過於貧瘠而不行)、黑麥、大麥、豆子(他們沒有發明豆腐,所以只能煮著吃,口感問題解決不了),然後就是若干牛奶、黃油、肉類、魚(量都嚴重不足,導致一戶人家的男主人每天只能吃一餐肉,而且是作為開胃菜來吃,其他成員每周最多吃一次肉)。所以,傳統英式飲食就是麵包、煮豆子、熏肉、香腸、烤布丁(咸布丁就是個餅窩窩,裡面可以放醬汁),麵包上抹黃油,肉類往往切成小塊燉煮(因為長期沒有叉子這種東西,必須用勺子),配牛奶、大麥釀的啤酒。
至於廣受好評的英式甜點和英式下午茶,那是近幾個世紀才有的東西,伴隨著殖民擴張,糖和茶葉、咖啡、巧克力(一種飲料)的引入。
茶在英國的風靡,與上流社會引導的風尚有關,更與它與糖搭配度較高、喝起來相當美味有關,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一杯不需要消耗多少燃料的熱茶就能使一頓冷冰冰的午餐變得熱騰騰的,這對窮人來說太可貴了!(否則,他們只能用白開水來下麵包,聽起來非常沒有美食感。)家庭主婦要讓老公孩子盡可能多吃點麵包下去,保證他們的熱量攝入,所以甜茶是她們的好朋友。即使在糖還不夠便宜的時候,一戶底層老百姓家庭在糖和茶葉方面的投入已經佔了伙食費的1/5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糖,因為茶葉只要一點點,就能有很好的味道)。
隨著糖越來越便宜,茶變得越來越甜,還出現了「果醬」這種好東西(其中50%甚至60%以上的成分是糖),它比黃油便宜,而且更受孩子喜愛,用來配麵包再好不過了(在英國傳統里很排斥吃新鮮水果,因為鮮果導致的腹瀉每年夏天都能搞死一批孩子,經過蒸煮的果醬不存在這個問題,在商業利益推動下獲得了推廣,更因為美味被普通老百姓普遍接受)。此外,糖與麵粉、黃油、巧克力以及其他一些什麼東西混合的產品也出現了,甜布丁、小圓麵包、果脯、甜餅干、蛋糕……
因為英式午餐在傳統上非常簡單,所以下午很容易餓,上流社會發展出社交用的下午茶的同時,底層老百姓也發明了工間餐式的下午茶,用一杯熱茶來配甜餅干或麵包,以便有力氣繼續幹活。茶和甜點准備起來非常不麻煩,獲得了工廠的許可和推動。人們從下午四時到六時之間的任何時間都可以喝這杯茶,時間安排上也很自由,於是逐漸成為了英國的傳統。
綜上所述,糖的引入給英國食物帶來的影響就是:越來越甜,越來越甜!
剛開始這沒什麼問題,因為老百姓普遍卡路里攝入不足,多吃一點糖也不至於怎麼樣(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下層老百姓的身體都比上層要好,他們吃不了太多的糖,飲食結構里還有很多營養豐富的東西。尤其是成年男性,他們可以享受一戶人家幾乎全部的肉食,蛋白質攝入也不會太少。)但沒過多少年,糖佔英國人卡路里攝入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7,這還是平均水平!
糖排擠了更有營養的東西,比如啤酒(它是冷冰冰的,當然沒有熱茶好)、黃油(它貴,還沒有果醬受歡迎)。這種排擠與英國工業化的進程是緊密相關的。家庭主婦由於要去工廠做工,所以沒時間給家人煮肉湯和蔬菜湯,使英國人吃的蔬菜比原先還少。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老百姓傾向於賺更多的錢,於是更努力地工作,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失去了更多。這可以對應「貧窮會讓人失去判斷力」的說法,當你非常餓,長期吃得不好,你根本不會考慮更有營養的食物,而是瘋狂地追求糖類和脂肪,哪怕兩者在花費上相差得不多。(據說當時英國工人工資增加的時候,他們就會不想工作,而此時各種食物的價格就會上漲,因為他們都趕緊吃大餐去了)。
英國人的牙齒普遍不好,連貴族階層都是如此。對下層老百姓來說情況更糟。因為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只能由成年男性(主要勞動力,賺錢的人)來享用,所以女人和孩子只能吃麵包、果醬、茶以及一些便宜的小甜點(比如油布丁,一種富含油脂和糖的點心),他們的營養狀況更差。(據說,對於統治階級來說,這些不能工作、只能吃的小傢伙一點都不值得投資,用這種方法讓他們大量死亡是件好事,類似的方法延續了很多年,甚至美國某任政府還把甜醬放入學校午餐計劃的「蔬菜」類里)。
對於現代人來說,英式飲食完全稱不上有營養,當然也並不怎麼美味。但英國人其實吃得也沒那麼差,因為隨著「日不落帝國」的繁榮,越來越多國家的菜式伴隨著其原材料和廚子一起到了英國。在倫敦等大城市,可以吃到法國菜、中國菜、墨西哥菜等等各種菜系,而且都蠻正宗的。只是它們並沒有融入英式飲食傳統之中(這與中餐很不一樣,辣椒這種舶來品混得風生水起,甚至佔了半壁江山)。據說糖在各國菜中所向披靡,包括愛斯基摩人都愛吃糖,沒有被嚴重影響的只有中國菜和法國菜,因為底蘊比較豐富,所以只是融入,甚至沒有獲得較高的地位。我老覺得,除了歷史悠久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原料豐富吧?
一個猜想:江蘇和浙北的嗜甜傳統,是否與歷史上的富庶有關?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糖都是作為奢侈品存在,還兼有葯物的作用,吃得甜可能與吃得起的關系很大。
非原創,摘自豆瓣答案
⑺ 英國人在吃的這方面種類多嗎
盡管在英國住了些年頭,我還真是沒習慣英國人的飲食。早晨,你可千萬別指望中國那樣的早點攤---幾塊錢就可嘗試饅頭,包子,稀飯,拉麵等等各式花樣--經濟實惠,吃得也舒服。象粵式早茶這樣的繁瑣對英國人來說更是不可思議。 在英國,上班族早上可能就壓根不吃。要吃,也就兩片烤麵包(土司toast),喝杯牛奶或英國紅茶。豪華點或有時間也就是一個半熟煎雞蛋,兩勺子黃豆,一片火腿,一根香腸,有時搞點蘑菇,另外來兩片烤麵包,一杯果汁或牛奶什麼的。營養還是有的,就是不習慣這么個吃法罷啦。 這些年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早晨都吃(cereal),麥片或炸米泡之類的東西泡牛奶。我怎麼吃都感覺像沒吃一樣。餓! 午餐本來和晚餐吃什麼沒有太大分別,只是中午一般休息時間僅有半個小時,最多一個小時。多數人也將就著吃個三明治什麼的。所以,晚餐通常就是主餐。 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化里,飲食占的比重可能最大。做生意,會朋友,紅白喜事,什麼都在飯桌上談。 想起以前在中國見到熟人,經常問的第一句話就是:「吃了嗎?」。其實也就是問個好。不過,真的要是在家吃飯的時候來了個三朋四友,甚至普通熟人,也會再三邀請將就用個飯。 可是在英國就不同了。吃飯時間一般不會去別人家,偶爾有事去了,一般人也不會請你吃飯。要請吃個飯,那還真是得提前好多天約一下,搞得像談判似的。 我們家有一好幾年交情的老朋友,地道的英國老太太,請我們吃過幾次飯。每次那架勢弄得跟過年做年飯似的,忙活一整天。其實也就幾個菜,像我這樣的新手也就個把小時的事。 剛開始吃英國飯,那實在沒辦法吃。直到一次,適逢家裡『冷戰』,太太不下廚,我已經餓得不行了。不得不將就吃了一下,發現原來也不是那樣難以下咽。後來也吃了幾家英國餐館,大同小異。但不像很多中國人描寫的那樣,一吃就牛排什麼的。不過也可能是我檔次還沒有上來吧。 上禮拜,這老朋友又約好了我們今天到她哪兒吃飯。可是最近家裡還算是融洽,經常弄個火鍋,吃得舒服著呢。所以實在不是很想去吃那個飯。但人情往來那還是不能免的,又擔心去了吃不飽,所以先在家吃了些墊了個底兒。 這去外國人的家吃飯,一般要送點什麼小禮物,比如:一束花,一張卡或一瓶酒。咱農村人出生,圖個實在,所以送個盆栽--最少能放個一年半載的,覺著比那買的一束鮮花,只能看上個把星期要強多了。好在那主人也十分喜歡。
⑻ 英國菜難吃,究竟是民族的天賦,還是歷史的選擇
因為英國主要都喜歡吃快餐,畢竟英國很早就進入了現代化工業時代,並且他們是工作狂,很少講究美食的烹飪,不像法國人特別講究生活浪漫,英國人並不太注重吃的方面,吃的也比較簡單,為了有更高的能量,他們寧願吃一些熱量比較高的,做起來比較簡單的東西,比如漢堡薯條等等,所以在英國很多人都覺得沒有什麼特色美食。所以說現在來到英國看到幾乎都是西餐中的一些快餐,如果你要吃西餐中的一些名菜,那隻能去法國了,法國的美食比起英國那是要精緻和考究多了,像法式鵝肝,焗蝸牛等等美食都是來自於法國,畢竟法國人和英國人還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歐洲的,但是法國人很會過日子,他們才不想過那種生活節奏非常快,壓力非常重的日子,而是喜歡那種慢慢享受度假的日子。
⑼ 英國菜為什麼那麼難吃
英國菜的特點是油少而清淡,講究花樣,注意色、香、味。「烤牛肉和約克郡布丁」被稱為英國的國菜,是英國人待客的佳餚。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加雞蛋、牛奶和面與牛肉、土豆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餚。 英國人的廚藝實在不敢恭維,主新聞中心餐廳一成不變的菜餚寡淡無味,難以下咽。連續吃上幾天,胃就開始鬧情緒了。別責怪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太過挑剔,因為我們來自「舌尖上的中國」! 坊間流傳的有關英國菜難吃的段子更是俯拾皆是,比如:「英國的食物有著最可悲的命運,因為英國人要殺死它們兩次。第一次是奪走它們的性命,第二次是奪走它們的味道。」「英國最好吃的菜就是外國菜」;素有美食傳統的法國人更是調侃英國人說:「我們是為了吃而活著,而你們是為了活著而吃。」把「康橋的柔波」描寫得美若仙境的大詩人徐志摩,也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批評英國菜難以下咽。 英國人也承認自己的廚藝不佳,對此並不申辯。為在倫敦迎接世界各地的奧運客人,英國人做了大量的努力。首先,他們將英國菜引申為「英國境內的食物」,偷偷將「英國有美味」放入「英國菜美味」的概念中;其次,他們盛情邀請了很多國家的著名餐館來倫敦「短暫開業」,甚至為此還推出臨時性的餐飲執照。英國向世界承諾:「放心來倫敦吧,這里有的是美食。」 不得不承認,倫敦的外國餐館確實發達,在這里你能輕松找到世界各地的菜餚。舉世聞名的中國菜自不必說,法國、義大利、印度、土耳其餐館遍布倫敦大街小巷。尤感驚訝的是:這里的中國菜居然還能細分出不同的菜系來。中國城裡的各種中國美食讓你恍惚間覺得這里根本不是異國他鄉,市中心大英博物館附近,居然有一家地道的川菜館和一家正宗的湘菜館。繁忙的工作之餘,隔三差五必須要抽時間去中餐館犒勞犒勞自己備受委屈的胃。美食,對中國人而言實在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 資料來源於:英國菜太難吃!挑剔?我們來自舌尖上的中國
⑽ 都說英國是美食荒漠,英國真的沒有好吃的東西嗎
說到英國,這個國家的人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那種成沉穩、紳士的,畢竟當地的文化方面是非常突出的,隨處都散發著那種濃郁的文學氣息,除了人、文化和當地的建築之外,就連當地的食物都和英國人一樣內斂,從他們的一日三餐中就能夠看出來,質量精、數量很少,在食物搭配上面也非常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