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為什麼英國能建成福利制國家

為什麼英國能建成福利制國家

發布時間:2022-06-28 05:55:55

Ⅰ 能否介紹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

建立福利制度的初衷是解決貧困問題,但關鍵還在於如何解決貧困問題。這必然涉及對貧困的認識。英國福利制度的建立有賴於這樣一種社會共識,即貧困不只是個人行為的結果,更是由復雜的社會-經濟因素決定的,社會應當對貧困承擔責任。也就是說,貧困應由社會統籌解決。立足社會,根本解決貧困問題的途徑無非兩種:改變生產的制度框架,革新社會制度本身;干預和調節社會產品的分配,把富人的一部分所得轉移到窮人方面來,以此保證社會整體的基本生存,在原有制度的框架內追求某種程度的社會公正。英國的福利制度建設所選擇的正是後一種途徑。從費邊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到凱恩斯主義,它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並發展了英國福利國家的理論,通過福利制度的建設以實現社會改%

Ⅱ 依據材料一分析英國福利國家產生的原因

原因以下幾點:早前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出口賺外匯(真金白銀)。
對殖民地的掠奪
對中國鴉片的輸出和圓明園的掠奪
一戰、二戰的分紅
以及基於羅斯才爾德家族的金融業的分紅
綜上所述,奠定了英國福利國家產生的主要原因!

Ⅲ 英國何時成為福利國家

1.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支出結構越來越不合理。194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英國政府財政支出中所佔的比重僅為13.5%,到1997年已經上升到32%,成為英國財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幾乎等於教育支出的三倍。從1978年到l997年,英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其增長速度高於其他任何一項政府支出。

英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根據經濟狀況調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為收入和儲蓄低於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補助金和住房福利金。二是繳費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養老金和工傷保險金。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經濟狀況調查也不需要繳費就可申請的福利金,主要是殘疾福利金和兒童福利金。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福利項目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大,而這顯然會使政府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不僅如此,由於這種支出結構還在客觀上打擊了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那些人的積極性,同時對公民的儲蓄動機產生了負激勵,其長期結果將是進一步惡化政府財政狀況。

2.「福利陷阱」導致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一種消極的收入補償制度,而沒有起到鼓勵公民通過工作和儲蓄來實現自立的積極作用。「福利陷阱」是指由於非工作狀態時的福利水平較高,領取的資格條件要求較松以及工作時的收入過低所引起的一種對福利的過度依賴現象。由於對一部分人來說,他們從領取福利狀態轉變到工作狀態時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為負值,因此,這些福利享受者就沒有足夠的動力擺脫對福利的依賴。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強制性激勵也是導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福利項目基本上都沒有要求適齡福利申請者積極地接觸勞動力市場,接受培訓或者從事志願性工作。另外,英國傷殘鑒定製度的不合理也導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由於傷殘鑒定的結果只有全部殘疾和無殘疾兩種,所以只要是通過了全殘鑒定,那些即使還能夠從事一定工作的勞動者也不用再去尋找任何工作,從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3.欺詐現象普遍,福利基金損失嚴重。根據英國政府的估計,英國每年的福利支出中大約有40億英鎊因欺詐而白白損失。參與福利欺詐活動的不僅有一些福利金領取者,而且還包括一些不誠實的僱主和房東,有時還涉及政府官員,更為嚴重的是存在有組織的犯罪活動。這種情況無疑既不符合福利制度本身的宗旨,也會對納稅人支持社會福利系統的積極性產生不利的影響。

英國改革福利制度的主要措施

1998年3月,英政府正式出版了代表此次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原則的綠皮書——《英國的新藍圖:一種新的福利契約》。1999年2月,英國議會通過了《福利改革與養老金法案》,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英國政府的福利改革計劃。當前的英國福利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調整工作與福利的關系,使工作成為大多數人進入福利系統的唯一通道。為此,英政府制訂並推行一項大規模的「從福利到工作」計劃。這一被稱為英國「新政」的龐大計劃分別為青年人、長期失業者、單身父母、殘疾人或長期患病者以及失業的失業者配偶等五種失業者分別制訂了不同的行動計劃,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包括:由專業人員為失業者提供靈活、專業化和個人化的咨詢服務,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提供實用的求職和工作幫助,保證他們在就業的頭12周內照領救濟金等;通過工作家庭稅收減免(包括兒童看護稅收減免)、修改社會保險繳費規定、改革所得稅制,以及規定最低工資等手段來提高工作的價值,增加工作對福利領取者的吸引力;政府承諾承擔起改善公民就業機會的責任,同時要求有能力的個人也相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政府要求25歲以下青年失業者必須從事一種與勞動力市場積極接觸的活動,不能再坐等救濟金;第一次無正當理由拒絕安置會導致扣罰兩周救濟金的處罰,第二次拒絕則被扣罰四周的救濟金。

2 對整個養老保險制度進行徹底改革,努力為人們提供更有保障的退休生活,恢復人們對養老金制度的信任。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這次英國福利制度改革的最重要方面之一。英國原有的養老體系大致由兩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金額固定的國家基本養老金,它取決於勞動者的繳費年限,與個人工作時的收入無關,大約等於退休時年平均收入的15%左右(1994年)。第二層次包括三部分,即與個人收入有關的國家第二養老金、職業養老金及個人養老金。國家允許有條件的勞動者自願選擇以加入後兩種養老金計劃為條件而退出國家第二層次的養老保險,同時提供相應的國家養老保險繳費減免。但是,這種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許多的問題。由於目前經常變換工作者的比例上升和公司規模普遍縮小等原因,職業養老金的擴展受到限制。此外,再加上職業養老金管理不善等問題,不少人認為職業養老金並不十分可靠。

Ⅳ 為什麼英國最先建立福利國家

福利國家社會保障模式的制度體現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早在1349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就頒布了一個有關救濟的法令,其實質上為一個禁止行乞的法令。1531年,亨利八世又頒布了一個救濟法令,該法令被稱之為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救濟法令。最著名和最有影響的是1601年的「伊麗莎白濟貧法」,它在英國實施長達三百多年,而且影響了許多國家濟貧法的制定。

Ⅳ 是什麼因素使英國可以率先向國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

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惡化,社會矛盾尖銳,貧富差距進一步增大,工人大罷工不斷,民怨很深。加上馬格斯、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思想得到大力宣傳,蘇聯的等社會主義國家相繼成立,社會主義思潮風靡全球。因為英國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緩和社會矛盾,率先向國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

Ⅵ 什麼是福利國家

福利國家是一種國家形態,福利是這種國家形態的特性,是用來界定國家的,福利國家這種國家形態突出地強化了現代國家的社會功能,所以它是一個政治學的概念,而社會福利則是社會學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經濟學的概念。經濟環境是國家決策的條件和基礎,而社會福利則是國家決策的結果。

現代福利制度起源於英國的《貝弗里奇報告》。《貝弗里奇報告》對戰後英國福利社會的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報告主張的社會福利可以被概括為「3U」思想:普享性原則(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論其職業為何,都應被覆蓋以預防社會風險;統一性原則(Unity),即建立大一統的福利行政管理機構;均一性原則(Uniformity),即每一個受益人根據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狀況,獲得資助。

福利國家不是社會保險,不是公費醫療,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會救濟計劃。福利國家甚至不等同於社會保障或社會政策,而是它們的加總。社會保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出現了,但是卻沒有人會把最先推行了社會保險制度的「鐵血首相」俾斯麥稱為「福利首相」。希特勒曾經為了發動侵略戰爭而大搞民族社會主義,當然也不會有人認為,那種口稱「人民國家」,實則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的「第三帝國」就是「福利帝國」。絕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實行社會政策,這些政策彼此之間相差萬里,所以不能說實行某種社會政策的政府都是「福利政府」,它們所代表的國家都是「福利國家」。

原因:在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下,現代資產階級為了調節緩和階級矛盾,保證社會資本、主要是壟斷資本積累的需要,並維護其統治地位,而通過政府所推行各種社會福利措施,並最終演變成為福利國家政策。

前提: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資金來源:由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和國家補貼三部分組成
變化:從單純的救濟發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
種類:包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
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實質:是由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反映了分配領域社會化的趨勢。
功能:縮小貧富差距,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促進社會公平;穩定社會秩序。
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孕育了世界大戰,但也催生了英國的「人民預算」和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在戰爭廢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後被泛稱為「福利國家」。

福利國家在20世紀下半葉成了西歐社會的時代精神和基本制度。英國於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國家,之後西歐各國紛紛效仿,再之後西歐國家的福利制度又受到歐洲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推崇。 其中,最典型的是北歐國家,它們後來甚至成了西方福利國家的「櫥窗」。而作為福利國家策源地的英國,自上世紀70年代遇到財政困難後,開始改革並逐漸削減福利的規模,引入市場因素。英國削減福利制度的改革,是由其財政壓力帶來的,此後,削減福利的改革浪潮逐步席捲到幾乎所有西方發達國家,包括美國。而自從1990年蘇東劇變以後,北歐國家卻「逆向而行」,實行了擴大福利制度的改革。國外有學者認為,英國作為昔日福利制度的發源地,它的福利制度已不是貝弗里奇模式了;相反,北歐國家卻繼承了英國模式的「衣缽」,成為貝弗里奇模式的典範。

典型的福利國家有:科威特、卡達、巴林、瑞士、瑞典、挪威、新加坡、冰島、芬蘭、美、英、法、德、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

Ⅶ 歐洲發達國家政府為什麼實行高福利

歐洲發達國家實行高福利的原因有四:
第一,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和農業或服務業,在世界范圍內都處於產業鏈頂端(掠奪亞非拉幾百年積累的原始資本、本國經過二百年發展積累的技術優勢),擁有著他國難以匹敵的高利潤,這是歐洲國家實行高福利的經濟基礎。
第二,歐洲發達國家都是民主國家,其政府為民選政府。政客為了上台,實行高福利是討好選民的最有效手段。
第三,歐洲發達國家的政治制度,基於民享、民有、民治的基礎。政府存在的意義,就是服務於人民。而為民眾提供高福利(生活、醫療、教育保障),是政府的職能之一。
第四,歐洲發達國家從歷史上,就有高福利的傳統。如法國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就讓民眾享受其對外戰爭的紅利。英國則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就建立了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Ⅷ 「福利國家」。起初產生的時代背景是

福利國家是國家形成發展這一漫長過程中的產物,在21世紀初,首先是法國、德國、尼德蘭國家(荷蘭、比利時)以及北歐國家,達到其最高階段。

在英國,早期工業化在推進生產力巨大進步、社會財富巨大積累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流民日漸增多,失業、傷殘和患病無力醫治者遍布街頭。對於這些問題,僅依賴宗教組織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政府被認為應該對貧窮和社會秩序承擔責任。因此,自16世紀後期開始,英國政府逐步加大了對貧窮的干預力度。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到16世紀末,英國開始設立了以政府為主要責任者的濟養院,以收容無力自存者。

國家全面干預濟貧事業的一個重要標志是1601年英國《濟貧法》的出台。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成體系的濟貧法典。它既是對前期社會救濟實踐的總結,同時也是對英國工業化初期社會變遷的一個回應。

正如伊麗莎白一世本人所強調的那樣,是整個社會而不是專門的宗教團體應該救濟年邁、生病或無法抗拒災難而致貧困的人(伍德沃德,1990)。

這部法規之所以在社會保障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關鍵之處在於其正式確立了國家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的方式對居民實施救助的原則。國家在福利供給中的主導性地位最終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確立,這可以看作是後來福利國家得以產生的政治倫理雛形。

盡管這部法規頗受爭議,但濟貧法所確立的救助模式,成了此後三百年英國濟貧事業的基本架構和其他歐陸國家在社會建設實踐中所效仿的張本。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18世紀70年代前後發生的工業化浪潮,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飛速發展,到19世紀中期以後,達到了自由資本主義的巔峰,顯示了資本主義前所未有的活力。但這種經濟領域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是以犧牲社會公平為代價的。

經濟領域所形成的巨大風險與分配上的嚴重不公以及日益惡化的生活環境與勞動條件所造成的廣大勞動者孱弱的抗風險能力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勞動者為改善生活質量而進行的抗爭此起彼伏,要求國家出面對分配、福利與政治待遇進行改革的浪潮席捲歐洲各國。

前述問題如不能得以切實有效的解決,非但資本主義生產效率無法得以提高,即便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也有可能受到動搖。

因此,19世紀以來,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採取措施,通過種種手段,重新建設新型社會安全體制,著力改進社會公平狀況,藉以達到穩定和發展資本主義的目的。

(8)為什麼英國能建成福利制國家擴展閱讀:

現代福利制度起源於英國的《貝弗里奇報告》。《貝弗里奇報告》對戰後英國福利社會的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報告主張的社會福利可以被概括為「3U」思想:普享性原則(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論其職業為何,都應被覆蓋以預防社會風險;

統一性原則(Unity),即建立大一統的福利行政管理機構;均一性原則(Uniformity),即每一個受益人根據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狀況,獲得資助。

福利國家不是社會保險,不是公費醫療,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會救濟計劃。福利國家甚至不等同於社會保障或社會政策,而是它們的加總。

社會保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出現了,但是卻沒有人會把最先推行了社會保險制度的「鐵血首相」俾斯麥稱為「福利首相」。希特勒曾經為了發動侵略戰爭而大搞民族社會主義,當然也不會有人認為,那種口稱「人民國家」,否則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的「第三帝國」就是「福利帝國」。

絕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實行社會政策,這些政策彼此之間相差萬里,所以不能說實行某種社會政策的政府都是「福利政府」,它們所代表的國家都是「福利國家」。

Ⅸ 英國福利制度的利與弊

1.研究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意義
英國近代以來的崛起和強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結構性和制度

性支撐。近代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憲政體制國家,應該被看作是英國貢獻給現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創新。近代英國正是通過憲政

體制創新引領時代潮流,並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的。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英國崛起時人口不過2000多萬。英國先是在1588年消

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並且,隨著憲

政體制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英國日漸成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新技術開始不斷涌現。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1768年阿克萊特

發明了水力紡織機,1779年克萊普頓發明了走錠紡織機,1784年卡特萊特發明了動力紡織機,等等。而代表經濟自由放任和市場經濟成熟理論

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國長達幾百年的興盛史,充分證明憲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可以說,

英國所走過的憲政之路是成功的,經驗是可貴的,對後世影響是巨大的。研究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更好地認識近代英國的崛起,

有助於提供線索,抓住根本。就其深遠意義而言,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不僅是國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憲政

國家都是效仿英國憲政體制而走上憲政道路的。
憲政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無疑是當今中國理論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而二者之間確實存在一些規律性聯系。中國百年來憲政進程受阻

,其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經濟的缺乏、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缺乏有效的平衡和相互尊重。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

濟的確立和推進,中國的社會利益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私人財產權利已經人憲,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從而為我國的憲政

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結構基礎和背景根基。當然,憲政在中國的實現,也離不開我們的理性自覺推動。這就需要對西方憲政的生成加

強研究以豐富我們對憲政的認識。事實上,對憲政的認識和了解本身就是我們憲政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和發

展進行歷史考察,可以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變遷時期制度變革、演進的機理提供一些借鑒和參照。我們在強調各國現代化的多樣性、各民族

發展的獨特性的同時,也不應忽略現代化所內涵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規律。盡管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各異,但只要採取民族國

家的組織形式,奉行利益導向的市場經濟,採用形式理性的非人格化官僚管理體制,那麼社會治理就必然選擇法治和憲政。在當下中國,隨著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憲法、憲政問題日益成為政治領域,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並且在日益推進的依法治國政治體制改革中得到了

清晰體現。毋庸諱言,現代政治體制與憲法、憲政有著直接聯系,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就是憲政問題。為此,對

憲政主義進行追根溯源,以便為我們的憲政發展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理論儲備,就顯得極為必要。英國是憲政「母國」,當然也就成為憲政研究

躲不開、繞不過的重要一環。對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發展的動因、過程和特徵給予歷史性的考察與思索,並上升到規律性認識,對於正在大力

發展市場經濟和正在走向憲政的中國有著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當然,我們更多地是要從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和發展中尋求經驗而非樣板

,尋求靈感而非模式。
2.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特點
長期以來,英國憲政的形成與發展一直是中、西方學術界樂此不疲的研究領域。然而,由於英國憲政發展未曾中斷的連續性,使得英國憲政的

形成和發展烙有更多的傳統痕跡。故而對英國中世紀憲政與近代憲政的聯系和區別,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將中世紀英國憲政與近代英國憲政等

同。事實上,從17世紀開始,近代英國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與中世紀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對此,霍布斯鮑姆強調

:「這種對激烈對抗的迴避,這種對新瓶貼上舊標簽的偏愛,是不應與無所變革混為一談的。」中世紀至近代,英國的憲政發展分為前後兩個

不可分割的階段:首先是中世紀等級制混合政體,然後通過近代憲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穩固的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政體。英國從中世紀的《自

由大憲章》開始,由於封建地方貴族、城市與王權的對立、沖突,在封建制度下開創了英國憲政的傳統,創立了封建制混合政體。隨著近代資

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的強大,社會沖突逐漸轉變為地方貴族與國王、市民階級之間的沖突。封建制度不利於集權國家的發展

,而商品貨幣經濟的健康發展又離不開龐大集權國家的保護。由龐大中央集權國家保護,可以加快資源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

效率。同時,國家的悖論也被提了出來,擁有一個強大而權力有限的政府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國家過於軟弱,無法保證契約的實施

與產權的安全,交換與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水平將非常有限。但是隨著國家權力的增強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強大的政府雖然能夠保護產權,但

是也會因為國家權力的強大對契約與產權造成威脅。所以,自由市場制度的發展必須伴隨制約政府行為的制度的建立。絕對主義國家只能從道

德上尊重和保障產權,但在制度上卻無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產權。17世紀英國率先建立了三權分立憲政體制,開始用分權的手段,來解決國

家作用的「本質兩難」。這時分權的社會等級色彩逐漸淡化,職能色彩逐漸增強。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之後建立的議會主權和普通法院司

法獨立都限制了王權對私人財產的隨意侵犯,確保國家制度內部存在制約與平衡,使國家在積極有效地發揮它應起的作用的同時,無法濫用權

力。憲政對公共權力不是否定,而只是限制。通過三權分立憲政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近代英國形成了一個權力強大而又有限的政府,並為1780

年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產權保護這一關鍵性基礎。可以說。近代英國是伴隨著對私人財產權利保護而崛起的。
3.研究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方法
目前,憲法學界,存在著形上論與實在論、先驗論與經驗論、自然法主義與法律實證主義、重主觀與重客觀等各方面的理論分野,從而導致了

對憲政的不同定義。憲法學界對憲政的定義紛繁復雜、眾說紛紜,其根源在於對憲政的認識缺乏一個同一的話語背景。以至於在不同的語境中

憲政呈現出不同的含義,造成了憲政這一概念使用的混亂,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語境中憲政有著不同的指向。事實上,這在某種程

度上是脫離憲政形成的歷史語境研究憲政的產物:人們在研究憲政時,總習慣於把它的發展歷史看成好像只有從屬和次要的意義,甚至確信憲

政可以離開它的歷史來進行考察和理解。結果造成對憲政的研究,分析演繹性的方法多,而事實描述性的方法少。演繹分析性的方法大都將憲

政的形成建立在邏輯推演的基礎上,由於缺乏歷史考據,其結論難免缺乏事實的生動與歷史的厚重,甚至會出現斷論失據之辭。事實上,憲政

的形成、發展、變革是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存在內在關聯的,我們不應將其與它賴以產生的社會基礎分離開來研究。對於憲政的發展及其價

值觀念的變化,如果離開它所賴以存在和發生變化的背景條件,是不可理解的。因為,以憲政之「定義」解說憲政,只是回答了「什麼是憲政

」的問題,卻無法回答。憲政是什麼」。搞清楚憲政是怎樣產生的,事實上比弄清憲政的定義更重要。因而,研究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離不開

歷史學方法,離不開歷史視野和背景,這就需要引入歷史學方法和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對英國憲政研究,引入歷史學與法學交叉學科研究

也是具有可行性的。歷史學,法學只是為了研究方便而進行的一種人為學科劃分,二者的隔閡並不是絕對的。因為,無論是歷史學、還是法學

,它們所面對的都是同樣一個人類社會的現實和歷史,將它們區別開來的只不過是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和所用理論有所差別罷了。因而,在研

究領域上出現交叉或者重疊是正常的。並且,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擴大我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
通過歷史發生學的邏輯梳理,可以引領我們超越浮面的表象,進入到更為深層的生成機制中去。作為過程描述的歷史學,本身就是一種方法,

它是法學家的一個基本理論素養。正如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所強調的,「法學家必當具備兩種不可或缺的素質,即歷史素養,以確鑿把握每一時

代與每一法律形式的特性;系統眼光,在與事物整體的緊密聯系與合作中,即是說,僅在其真實而自然的關系中,省察每一概念與規則」。由

於缺失歷史的背景和視野,長期以來對英國憲政的研究多是平面拓展,而缺乏深度挖掘;多囿於表層,總還是懸浮在波谷浪尖。而不知道憲政

之河的深水處究竟涌動著什麼力量,才形成了水面上那可見的波峰。通過歷史深層描述可以還近代英國憲政形成以來的歷史本來面目,可以幫

助我們更加准確地理解近代英國憲政發展的真實歷史過程,以便從中抽象出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不在歷史

之外,而在歷史之中。投有憲政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憲政理論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據和支撐。目前,關於英國的憲政理論之所以遲遲難以取

得較大進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滯後。可以說,投有一套符合歷史發展真實的描述性憲政史著作,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分析

性憲政學說,更不可能談高水平的憲政理論。因為,「知其所以然」是建立在「知其然」的基礎上。所以要在憲政史與憲政理論之間建立一種

良好的互動關系,只有將歷史敘述與理論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觀點的真實與深刻。有說服力的英國憲政理論,只能是建立在對英

國憲政史進行直接而持續的思考基礎上。

英吉利民族於中世紀王權與貴族的對抗沖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傳統,經過幾百年的緩漸生長,在十五六世紀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商業革命等新事件及新精神的滋養之下,漸漸根深葉茂,終於因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而開出了憲政之花,結出了自由之果。憲政的思想與制度宣示著人類政治意識的覺醒,啟示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三個世紀以來,尤其在經歷了二十世紀極權主義政治的劫難之後,憲政之作為現代政治生活的樣式已漸漸成為人類的共識。憲政的主要制度與觀念起源於英國。議會制、責任內閣制、政黨制、文官制等憲政制度首先在英國產生,憲法的財產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分權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則、法治原則都從英國的行憲經驗中得來。在行憲歷程中,英國孕育和生長了憲政制度和自由精神。憲政制度與自由精神的相互作用,社會史與思想史的互動使英國在經歷傳統與變革的巨大沖突之後,以演化與漸進的方式成功地從中世紀政治制度轉變到近代的君主立憲制度,避免了激進與革命的社會變革,率先步入近代社會,創造了富有英國經驗主義特色的英國憲政模式。

所謂憲政,簡而言之,即是有限政府。憲政的核心內容是限制與約束國家權力,確立與保護公民權利與自由。正是在對於國家權力的制約之中,公民權利獲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實現,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的界限得以確立。而對於權力的警惕與防範根源於對於自由價值的珍視,所以權利和自由高於和先於權力。

英國的憲政道路是自然演化和漸進改革的道路。英國從傳統社會步入現代社會,從君主制政治轉向現代政治,實現憲政的道路是在社會力量的沖突與和諧的動態平衡中,通過持續不斷的漸進、穩健的社會改革而實現的。英國從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開始,就由於貴族與王權的對立、沖突而開創了英國自由的傳統,這樣一種傳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產階級的興起,沖突轉變為貴族、國王與中產階級、國會的對立,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以光榮革命成功實現君主制與憲政的調和,傳統政治形式與現代政治精神的結合而告終,光榮革命成為英國歷史的最後一次革命,它奠定了英國式漸進道路的基礎。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工人階級逐漸成長為獨立、完整的政治力量而與工業家集團形成兩種對立的社會力量,民主化成為十九世紀政治變革的主題。在社會變革的潮流中,政治家審時度勢,1832年的第一次議會改革使英國民主化的進程採取了漸進改革的方式,避免了法國革命式的代價。二十世紀英國的憲政改革同樣是致力於漸進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而拒絕歐陸盛極一時的烏托邦社會工程,費邊社會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沖突的妥協方案是建立「福利國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避免了法西斯主義等極權主義的慘痛代價。
http://www.gongfa.com/liberalspirit.htm
參考資料:谷歌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英國能建成福利制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人去印尼怎麼辦簽證 瀏覽:580
在印度用什麼表示尊敬 瀏覽:435
中國大海是哪個省的 瀏覽:573
去義大利可以辦哪些工作簽證 瀏覽:148
印度處方葯多少錢 瀏覽:273
如何從防城港到越南 瀏覽:632
在義大利可以怎麼開直播 瀏覽:12
伊朗姑娘在寧波什麼地方 瀏覽:886
英國的治癒率多少 瀏覽:180
越南黑色石頭叫什麼名字 瀏覽:495
國足伊朗什麼時間踢的 瀏覽:652
印度精英教育有哪些 瀏覽:278
伊朗人怎麼交流英語 瀏覽:940
義大利宮殿有哪些 瀏覽:281
印度為什麼帶圍巾 瀏覽:831
越南全國人口有多少萬 瀏覽:577
華為公司職稱升格中國應該如何做 瀏覽:672
義大利牛蹄怎麼做好吃 瀏覽:201
印尼人有什麼風俗 瀏覽:892
怎麼和印尼女結婚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