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鑽地彈的特性
善藏者藏於九地之下
剖析地下防禦設施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仍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是因其具有許多新特性: 現代精確制導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和打擊威力的增大,對戰場目標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而地下防禦設施卻會在某種程度上有效地抵制這些武器的攻擊:地下防禦設施依託天然的地質結構防護層,使其具有很強的抗擊首次打擊能力;通過高科技的打造,可以進一步增強抗貫穿的能力,並具有一定的韌性和彈性,進而對導彈等武器具有很好的防護性;地下防禦設施若處在地表下和水面下的位置,對一些靠地形匹配製導的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則有良好的防護性能。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據外刊報道,世界一些軍事強國為適應信息化戰爭的特點,都在不遺餘力地研究攻擊地下目標的新式武器,這期間各類鑽地彈應運而生。
所謂鑽地彈,是一種攜帶有鑽地彈頭(又稱侵徹戰斗部)專門用於攻擊機場跑道、地面加固目標尤其是地下設施的特種彈葯。應該說,鑽地彈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一個與防護工程長期斗爭相互推進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初,美軍為了研製出一種能夠鑽入地下摧毀前蘇聯洲際導彈發射井的彈葯,開始了鑽地彈的研究。經過了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截止2011年已經研製和正在研製的鑽地彈已達十餘種類型數十個型號,其中比較典型的有:GBU-28鑽地彈:這是一種於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研製、專門用於襲擊伊拉克位於深層地下指揮中心的常規鑽地彈,可鑽透6米厚的鋼筋水泥工事和30米厚的普通地面。
JDAM鑽地彈:是一種由美國空、海軍聯合研製、具有高准確度、全天候、自主式制導能力的鑽地彈。1997年開始批量生產,可由轟炸機或戰斗機從高、中、低空投放,用以攻擊各類地(海)面目標。
高超聲速巡航導彈:是一種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攻擊范圍大,專門用於攻擊加固目標和深層地下目標的鑽地彈。該彈具有極高的動能,對於沙地的最大侵徹深度可達40米,對於水泥的最大侵徹深度可達11米,特別適合打擊地下指揮中心等地下堅固目標。
B-61核航空炸彈:這種彈當量可調,是一種戰術與戰略型核武器,其最大當量破壞范圍可達到地下數十米至百米。
據報道,海灣戰爭中新型鑽地彈首次應用便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而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用「炸彈之母」鑽地彈摧毀了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薩達姆地堡,更加顯示了其攻擊地下防禦設施的不可替代作用,所以被譽為實施「外科手術」的「殺手鐧」。
與普通彈葯相比,鑽地彈之所以具有鑽地的特殊功能,是因為它們有著許多技術上的獨特之處: 按照不同爆炸原理,可將鑽地彈劃分為核鑽地彈和常規鑽地彈兩大類。
核鑽地彈是一種能鑽入地下一定深度後爆炸的核炸彈或核導彈彈頭。核鑽地彈是在普通核彈頭基礎上,經過特殊處理後改裝成的核武器。與其他核武器相比,由於核鑽地彈具有特殊的殺傷破壞效果,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已經裝備部隊的核鑽地彈主要有美國的B61-11核航彈。該航彈是由一種氫彈改裝而成的。爆炸威力為30萬~300萬噸TNT當量。彈頭可以鑽進深達15米的地下爆炸。
常規鑽地彈主要有「傑達姆」炸彈和「三軍通用防區外攻擊導彈」(TSSAM)等。
「三軍通用防區外攻擊導彈」具有很強的鑽地能力。在1994年7月的一次不爆炸鑽地試驗中,該彈頭曾使質量為230噸、厚為1.5米的鋼筋混凝土靶標連同其固定機構後移了100毫米,而彈頭卻在貫穿靶標後繼續前移了172米,彈頭殼體卻沒有受到明顯的損壞。 鑽地彈可分為巡航導彈(包括空射、艦射、陸射巡航導彈)型鑽地彈、航空炸彈型鑽地彈、精確制導型鑽地彈(如GBU-28激光制導鑽地彈)、航空布撒器攜帶的侵徹子彈葯、炮
鑽地彈
射鑽地彈葯及肩射火箭型侵徹彈葯等; 鑽地彈可分為動能侵徹型和復合彈頭型。
動能侵徹型:依靠彈體飛行動能侵徹到掩體內部後,引爆彈頭內的高爆裝葯,毀傷目標。美國研製的450公斤的J-1000型、225公斤的I-500型、900公斤的BLO-109型及特製的1800公斤的BLU-113型戰斗部,均屬這種類型。因重量受攜帶能力的限制,要提高戰斗效能,一是選取適當長徑比,以提高對目標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二是提高末速度,以450米/秒的速度侵入的戰斗部,就足以鑽透1米厚的混凝土結構。
除以上因素,彈著角和攻擊角對戰斗效果也影響較大。一般彈著角90度為最佳,攻擊角限制在±5度。為了增加末速度,美國還正在研製帶火箭發動機或其它動力裝置的可推進侵徹戰斗部,末速度可達1200米/秒,這種戰斗部將用於聯合直接攻擊彈葯(JDAM)。 :為德國KEPD-150標准導彈而研製。KEPD-150是在德國、瑞典合作研製的KEPD-350動能鑽地導彈的基礎?上開發的。麥菲斯托的預侵徹戰斗部裝有光電探測器近炸引信。
主侵徹戰斗部尾部裝有程序化智能多用途引信,可裝定空爆、觸發和侵徹3種工作模式。在侵徹模式下,戰斗部可在鑽透沙石、混凝土等多層結構後,在掩體內部敏感到空間而爆炸。研製計劃從1997年開始,至2011年已成功地進行了三個階段的試驗。 :由英國研製,將裝備到常規標准導彈上。美國也在對其進行試驗,以裝備到AGM-86C常規空射巡航導彈、AGM-154C、AGM-129先進巡航導彈、戰斧巡航導彈上。
此外,擴孔器還可裝在炮彈和肩射火箭上。 :英、美、意三國合作研製,由較小的長矛(LAnCE)戰斗部發展而來(後者長300毫米、直徑160毫米,裝5公斤炸葯,用於攻擊加固飛機掩體),用於至少1450公斤重的鑽地炸彈,由鷂式和美洲虎戰斗機掛載,還可裝到空中霍克導彈上。
此外,美國還在進行幾項研究計劃,主要針對鑽地彈頭材料、智能引信、爆炸材料等進行研究,以改進F-15等飛機的掛載武器性能。另外,美國還在研製大貫穿力的高超音速導彈,最高速度可達6馬赫。
② 炸彈是誰發明的
炸彈最早是由金人發明的,大約在13世紀初,金人學會了製造火器,並發明了鐵制炸彈,金人稱為「震天雷」,宋人叫它「鐵火炮」。
這種炸彈用拋石機發射,彈殼用生鐵鑄成,有罐子形、葫蘆形、圓體形、合碗形四種。其中罐子式的震天雷,口小身子粗,殼厚2寸,內裝火葯,上安引信。投擲或發射出去,爆炸聲如雷灌耳,彈片炸起,可鑽透鐵甲,殺傷力相當大。
炸彈是填充有爆炸性物質的武器。
明代的炸彈種類增多,燃放方法也大有改進。依炸彈質料不同可分為鐵彈、木彈、石彈、泥彈等。鐵彈有「擊賊神機石榴炮」,它類似現代的手榴彈。用生鐵鑄造,形狀像成熟的大石榴。上端留一孔,內裝火葯和毒葯,將葯裝滿大半,再放入一個酒杯,杯內燃火種,用鐵蓋將石榴炮口塞緊。炮外殼塗成白色,上面繪成五彩花草。臨敵時,可用手投擲,以炸敵兵,也可放置路旁,待敵人拾取後,動搖火種,立即引爆彈體,炸死敵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炸彈
③ 鑽地彈是怎樣做到在地面上不爆炸,而鑽到地底下卻會爆炸
如果相撞的兩個物體沒有足夠強度的外殼支撐,它們就會因承受不住這一外力而變形、毀壞。如果其中一個物體具有堅固的外殼,能夠保護物體內部結構在碰撞過程中免遭破壞,那麼,這個物體就不會被損壞,就可能對另一物體產生強大的擠壓力而鑽進被撞物體內部。
鑽地彈對地下目標的摧毀效果,與彈頭威力、鑽地深度、目標周圍地質條件等因素有關。鑽地彈的技術涉及到鑽地動力學,鑽地器殼體結構、材料、引控系統,目標地層結構等方面的科學。打個通俗的比喻,鑽地彈的鑽地原理就像我們向木板上釘釘子一樣。當我們用力砸釘子,釘子就會以極快的速度向下運動而?進木板。但是,如果釘子頭部不尖,就很難釘進去;如果這個釘子不是鐵釘或鋼釘,而是用木頭做成的,也難於釘進木板里。
④ 戰術武器中的『鑽地彈』是怎麼回事它是怎麼鑽地的
鑽地彈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07-08-10
據估計,目前世界上約有10000餘處隱藏在地下的軍事設施,其中1000餘處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指揮與控制中心、生化武器生產與存儲設施等。能夠有效對付這些地下目標的武器自然非鑽地彈莫屬。
鑽地彈通常外形細長,彈體採用高強度特種鋼或重金屬合金材料,內裝鈍感炸葯和時間延遲引信,因此能夠利用動能侵徹到地下一定深度後引爆。早期的鑽地彈主要用於破壞機場跑道,對命中精度的要求不高,但後來其應用逐漸轉向對付地堡、地道、洞穴等點目標,所以加裝制導組件就勢在必行。
美國
美國空軍目前裝備的制式鑽地彈是900千克級的BLU-109系列、450千克級的BLU-110系列和225千克級的BLU-111系列。使用最頻繁的是洛馬公門生產的BLU-109/B,其重量為874千克,內裝240千克炸葯,彈體由高強度鋼製成,可以穿透2.4米厚的混凝土。
美國最廣為人知的鑽地彈是有「掩體粉碎機」之稱的 CBU-28 ,其重量達到2130千克,長5.84米,直徑370毫米,內裝306千克的特里托納爾炸葯,可以穿透6米厚的混凝土或30米厚的土層。這種重型鑽地彈是在海灣戰爭期間緊急研製的。當時研究人員利用多餘的203毫米炮管製成 BLU-113A / B鑽地彈,然後安裝「寶石路」III制導組件形成GBU-28。 1991年2月27日,一架F-111戰斗機首次投放了2枚GBU-28 ,用於攻擊巴格達以北數千米的一處地下掩體設施。從事後公開的電視錄像看,炸彈擊中目標後大約6秒,從彈著點冒出大量濃煙。在此後的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GBU-28 都曾粉墨登場,在攻擊南聯盟的地下掩體和塔利班武裝的洞穴綜合設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種重型鑽地彈的主要缺點是體積過大,自F-111戰斗機退役後.美空軍目前只有F-15E 戰斗機能掛載 GBU-28。
海灣戰爭後,美國空軍又研製了代號BLU-116/B 的所謂「先進單一鑽地彈」(AUP),其重量僅為874千克,但侵徹能力與GBU-28相比毫不遜色,同樣可以穿透6米厚的混凝土或30米厚的土層,這也許要歸功於其彈體直徑較小,而且採用高強度的鎳鈷合金鋼,內裝先進的PBXN-109 高能炸葯。BLU-116/B與BLU-109具有相同的外形尺寸和氣動力性能,而且制導組件的連接點也相同,因此也可以配用「寶石路」、「傑達姆」等制導組件。
進入21世紀後,美國空軍對鑽地彈的興趣有增無減,陸續開展了多項研究工作,其中值得關注的是GBU-39/B 「小直徑炸彈」(SDB)、「巨型鑽地彈」(MOP)和「高速鑽地彈」(HSP)。
顧名思義,「小直徑炸彈」是一種輕小型的鑽地彈,長約1. 8米,直徑0.19米,重僅130千克,內裝23千克高能炸葯,可供F-16、F-22、F-35 等戰斗機甚至無人戰斗機內部裝載,從而解決了重型鑽地彈只能由轟炸機和重型戰斗機掛載,而且掛載數量十分有限的缺陷。有人懷疑,這樣一種小型鑽地彈是否具有實用的侵徹能力。美國空軍研究認為,通過採用先進的彈體材料、細長的外形設計和精確的制導系統,加上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撞擊目標表面,「小直徑炸彈」可以穿透1. 83米的混凝土。此外,「小直徑炸彈」將採用抗干擾的CPS / INS制導裝置、柵格狀尾翼、幾何形狀可變的彈翼組件,最大射程可達110千米,命中精度5-8米。到2004年底,波音公司已經對「小直徑炸彈」成功進行了13次空中投放試驗。美國空軍已經確定采購24000枚,預定 2006年開始投入裝備。
與「小直徑炸彈」相反,「巨型鑽地彈」是向盡可能重的方向發展。美國空軍2004年提出「巨型鑽地彈」概念,並透露是受到號稱「炸彈之母」的「巨型空爆炸彈」的啟發。按設想,「巨型鑽地彈」將採用GPS制導,並利用較大的控制翼實現穩定飛行。它的重量驚人,為13500千克,比「炸彈之母」還要重近4000 千克。其彈體更厚,以便承受侵徹目標時的巨大沖擊力,而外形尺寸較小,以便能由B-2A轟炸機裝載。它的投放高度將達到12 000 米,而「炸彈之母」約為6000 米。攻擊角度接近垂直,以便增大侵徹深度。目前,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正在為「巨型鑽地彈」研究彈體材料,並強調要控制其成本,以便空軍未來能大量采購。
「高速鑽地彈」主要通過高的彈著速度來提高侵徹能力,其彈著速度按設想將達到1200米/秒,是現有普通鑽地彈的4倍。試驗表明,重35千克、彈著速度為450米/秒的鑽地彈,可以穿透1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以此大致推算,設計重量在227~454千克之間的「高速鑽地彈」無疑具有前所未有的侵徹能力。按照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2003 年9月授予的合同,通用動力公司目前正對「高速鑽地彈」進行為期4年的前期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目前最重或最快的常規鑽地彈,其侵徹能力也非常有限,特別是對於極其堅硬的花崗岩層,據估計最大侵徹深度在15米左右。如果想徹底摧毀深埋在花崗岩層下數百米的軍事設施,只有一個辦法——動用核鑽地彈。但使用核鑽地彈不但會造成核污染,而且容易引來國際輿論的批評。2003年,美國防部出於未來打擊朝鮮地下核設施的考慮,曾提出在B61-11的基礎上研究能「鑽」得更深的所謂「強力核鑽地彈」( RNEP ),但後來終因國內和國外的廣泛質疑而遭美國國會否決。
B61-11是美國1997年裝備的第-批低當量核鑽地彈。它長3.6 米,重量約 550千克,可以穿透6.1米的岩石和土壤混合地表。相比之下,「強力核鑽地彈」重量達到2300千克,並將進一步增加彈體硬度,能穿透更深的土層、鋼筋混凝生和花崗岩層,摧毀地下幾十米甚至是上百米的軍事設施。
歐洲
MBDA公司的「精確制導彈葯」(PGM)系列鑽地彈包括225千克級和900千克級兩種基本型號,目前已經出口阿聯酋,裝備其空軍的「幻影」 2000-9戰斗機,未來還有可能裝備阿聯酋新近購買的80架F-16 Block60戰斗機。它們均可採用半主動激光、電視或紅外製導,其中電視或紅外製導提供的命中精度均為10米以內。900千克級型號雖然較重,但採用兩級火箭發動機,因此在飛行性能上與225千克級型號基本相同,二者高空投放時,射程均為50千米、 MBDA公司正打算為這兩種鑽地彈配備動力更為強勁的火箭發動機並引入GPS制導方式,以進一步增大射程,同時將命中精度提高到1米左右。
德國和瑞典正在研製的KEPD350「金牛座」加裝有GPS /慣性導航系統、地形識別導航系統、紅外尋的器,其「墨菲斯托」(Mephisto,歌德《浮士德》中的惡魔)彈頭可以穿透堅固的目標。最大射程為350千米,最大巡航速度為0.83 馬赫。它可以裝備「狂風」、F / A-18、「鷹獅」、F-16、F-111戰斗機,還有P-3C反潛機等,可以對高價值、硬式、固定、半固定目標進行打擊。由於具有防區外打擊能力,因此,空軍作戰人員可以在敵人的防空區外對敵人重點守衛目標實施打擊。
俄羅斯
從公開資料看,俄羅斯目前主要有兩種制導鑽地彈,即配備鑽地戰斗部的KAB-500Kr和KAB-1500Kr 。它們均採用電視制導,命中精度4-7米。KAB-50OKr 可配備重 380千克的鑽地戰斗部,在發射前鎖定目標,飛行途中自動飛向目標,所以飛機投彈後即可離開發射區域。KAB-1500 可供蘇-30在高速飛行中從高空投放.配用1100千克的鑽地戰斗部,能夠穿透 20 米的土層或2米厚的混凝土。
⑤ 鑽地彈最多能鑽多深它是怎麼達到這種鑽地能力的
都說戰爭催生武器技術的高速發展,這句話小咖認為一點也不錯,比如二戰德國研製出巡航導彈,彈道導彈技術,至今仍然是現代作戰的主流武器。海灣戰爭中,美軍利用制導導彈,再加上轟炸機進行地毯式轟炸,對伊拉克深藏在地下的指揮系統進行攻擊,結果炸的是挺熱鬧,人家啥事沒有,於是美國在200毫米炮管中裝填炸葯並將其與激光制導部件和戰斗部相連,並將其命名為GBU-28激光制導鑽地炸彈,效果非常不錯,可以鑽入30米的泥土,或者6米的混凝土。於是各國發現了這種武器未來對地下目標的巨大價值,紛紛進行研製。MOP炸彈產生的巨大彈坑
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鑽地彈,是美國的MOP巨型炸彈,長6.2米,致敬0.8米,重達13.6噸,在炸彈中部十字型安裝有4個短橫翼,尾部有四個可折疊柵格尾翼。2007年3月美軍在墨西哥州白沙導彈試驗場對這顆巨型炸彈進行首次測試,其威力是現役美軍常規最大威力彈葯的3.5倍,對於混凝土工事的鑽深可以達到60米小咖想想就覺得恐怖。
⑥ 請問鑽地彈為什麼不是導彈而是炸彈鑽地彈不也有知道系統嗎要不它怎麼發射,總不會是靠投擲吧
所謂鑽地彈是指對土壤、岩石和混凝土等目標有較大侵徹能力,能鑽入目標內部後再爆炸的彈葯。與普通炸彈、導彈和炮彈相比,鑽地彈與其他彈葯相比最大特徵是長徑比增加了幾乎一倍,彈體厚度也增加了一倍,而且彈頭和彈體採用了高強度鎢合金鋼,並在彈體內外都塗有防熱塗層。這種差別很難從外形上看出,因為一般來說,鑽地彈頭都會裝在常規炸彈體內,鑽地彈定位主要通過探測聲響,振動和電磁信號等感測器來確定目標位置和深度。。。鑽地彈的發射一般是通過飛機的掛載,到達目標的上空後進行投擲 鑽地彈有二種結構形式。第一種是串聯式鑽地彈,也稱為復合式鑽地彈。串聯式鑽地彈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用前級聚能裝葯爆炸生成的高速自鍛彈丸(速度可達4000-5000米/秒)在土壤、岩石,混凝土,鐵板表面產生一個較大直徑的孔洞,然後使直徑稍小的第二級隨進戰斗部順前級開出的孔洞進入到目標內部再爆炸,也就是說先把門炸開再在屋裡炸 第二種鑽地彈是動能鑽地彈,它們一般都作為各種載體的彈芯,其載體可以是巡航導彈、航空制導炸彈、火箭彈、戰術導彈、彈箱式布撒器、潛射導彈甚至是洲際彈道導彈。動能鑽地彈主要依靠空投投放或利用發動機加速產生巨大的動能鑽入地下目標,動能鑽地彈的主要特徵是彈頭部比較尖,彈頭和彈殼體採用了高強度、高硬度、高韌性合金鋼,並且彈的長徑比較大,一般都在8—12之間,所以彈體成細長狀,裝葯量要比爆破彈少得多。其對目標的侵徹機理主要靠撞擊侵徹,類似我們在木頭上釘釘子一樣,鑽地彈質量越大,速度越高,其侵徹能力越強。但動能鑽地彈對著角(彈軸與地面夾角)和攻角(彈軸與彈的速度矢量夾角)反應極敏感,特別是長徑比小的鑽地彈,著角太小,容易產生彈道偏轉或跳彈,而長徑比大的彈機動性能則比較差,如美國GBU-28里裝的動能鑽地彈長徑比高達15.8,這樣長的彈體讓載機掛載很困難,因此機動性能比較差。 總的來說,動能鑽地彈對土壤的侵徹深度可達300米以上,對混凝土侵徹深度可達30米以上,威力比串聯式鑽地彈要大。 現在明白了吧。。。
⑦ 鑽地彈能鑽地多深,它是如何實現鑽地的
炸彈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燃燒彈,核炸彈等,一般來說,在許多人的認知裡面,炸彈這種武器只要接觸到地面就會引起劇烈爆炸,但是有種類型的炸彈不太一樣,它和地面碰撞不會引爆,而是繼續往地下延伸,直到到達地底一定高度的時候,才會爆炸,它就是鑽地炸彈。這種炸彈打擊的對象和普通的炸彈有所區別,它主要針對的是地下的目標。隨著各種炸彈裝備的威力不斷提升,各國在對炸彈的防禦工事上投入了大量的研究,許多國家因此建立了堅固的地下基地。正是由於地下防禦工事的形成才促使了鑽地導彈的誕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美軍方面率先提出關於這種炸彈的設想。當時美軍想要攻擊敵軍的地下工事,所以想要研製出一種破壞力更強的武器,通過對M110型火炮的改造,美軍終於研製出可以對地下目標進行攻擊的炸彈裝備。
至於鑽地導彈,這裡面也包含兩種類型,其中一種體積比較小的是鑽地巡航式導彈,大多搭載在戰斗機上使用,鑽地深度大約為6m左右,主要用於對付一些小型的工事。還有一種是鑽地彈道式導彈。關於這種類型,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國的東風15C了。東風15C是世界上第一款制導型的鑽地彈道導彈,它是在東風15導彈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射程距離在600-700公里之間,使用了新型的鑽地彈頭,其長度為2.5m,戰斗部重量在1000kg以上,可以裝填300公斤的TNT炸葯,打擊深度大約為20m。據了解,這款炸彈在爆炸時能夠充分發揮導彈道導彈的突防優勢,可以和鑽地航彈相結合一起對目標進行打擊。而且東風15C還可以用來對抗航母,只要順利擊中對方,就能夠損壞航母的底層結構,甚至直接將其擊沉。
⑧ 鑽地彈是如何鑽地的
鑽地彈是一種專門攻擊地下目標,而又盡量不破壞地面設施的炸彈。
。普通的地面穿透彈可以穿透9米厚的水泥和30米厚的沙子。最先進的地面穿透彈可以穿透30米厚的水泥板,20米厚的岩層,50米厚的砂層。
穿透地面的炸彈聽起來很奇怪,像傳說一樣神秘而遙遠。其實很多人已經知道他們了,他們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9年5月8日,五枚
這個時候,你不能用力。你應該在物體表面輕輕打孔,然後用力。如果一開始用力,電鑽就會改變方向,甚至被“彈起”。那麼透地炸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常設計兩種分工不同的引信,一種用於推力,一種用於起爆。
具體來說,就是當鑽地炸彈即將觸地時,第一個引信負責在地面炸一個洞,然後炸彈的鑽地功能就會開啟。
當目標達到時,第二個fu
⑨ 什麼是"地震炸彈"
二戰中,為了對付納粹德國的堅固目標,英國天才科學家巴恩斯•沃利斯應英國軍方要求,發明了空前絕後的巨型炸彈——「地震炸彈」,並成為是有史以來投入使用的最大噸位的炸彈。
要達到軍方的要求,首先炸彈要足夠大。在巴恩斯•沃利斯的設想中,有 6 噸和 10 噸兩種級別的重型炸彈,依靠其巨大的重量、超高的速度所帶來的動能貫穿目標建築物頂部混凝土防護層或地基、爆炸並將產生的能量傳遞給建築物,或者在地基下形成膨脹的空腔,以達到徹底摧毀的目的。這種空前龐大的炸彈產生的威力不遜於一場小型地震,因而得名「地震炸彈」,後來的實戰也證實了它的效果。
⑩ 鑽地彈的原理
鑽地彈之所以能鑽進地下深處,是依靠其強大的動能實現的。
物體的動能受速度的影響特別大。具有一定質量的兩個物體,只要具有較大的相對速度,碰撞時就會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如果相撞的兩個物體沒有足夠強度的外殼支撐,它們就會因承受不住這一外力而變形、毀壞。
如果其中一個物體具有堅固的外殼,能夠保護物體內部結構在碰撞過程中免遭破壞,那麼,這個物體就不會被損壞,就可能對另一物體產生強大的擠壓力而鑽進被撞物體內部。
鑽地彈就是利用這一原理鑽進地下深處的。鑽地彈的鑽地深度與其重量、頭部的形狀、撞擊目標的角度和速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鑽地彈的殼體一般用高強度的材料製成,在殼體的內外表面還要敷上防熱層。這樣,當高速運動的鑽地彈到達地面時,其殼體就不會被撞裂,鑽地彈就會依靠自身巨大的動能,順著尖銳的彈頭方向繼續向下鑽去。
打個通俗的比喻,鑽地彈的鑽地原理就像我們向木板上釘釘子一樣。當我們用力砸釘子,釘子就會以極快的速度向下運動而?進木板。但是,如果釘子頭部不尖,就很難釘進去;如果這個釘子不是鐵釘或鋼釘,而是用木頭做成的,也難於釘進木板里。
還有延時引信在起作用。所謂引信,簡單地說,就是引爆彈頭的裝置。鑽地彈的引信可以保證鑽地彈平時處於保險狀態,不發生爆炸,當鑽進地下一定深度後,能按特定的指令工作,以便適時引爆彈頭,產生爆炸。
鑽地彈的引信可以分為很多種。常用的一種叫作延時引信。普通炸彈撞擊目標後,彈頭內的引信觸點接通,在小於一毫秒的時間內使雷管發火,從而引爆炸葯發生爆炸。當鑽地彈撞擊目標後,由於延時引信起作用,所以,雷管這時並不發火,而是經過300毫秒以上的延期作用,才發火並進而引爆炸葯。
鑽地彈對地下目標的摧毀效果,與彈頭威力、鑽地深度、目標周圍地質條件等因素有關。鑽地彈的技術涉及到鑽地動力學,鑽地器殼體結構、材料、引控系統,目標地層結構等方面的科學。
種類
1、爆炸力穿透
混凝土結構設計在過去 70 年中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美國軍隊中的大多數受保護混凝土結構都源自於 1946 年出版的「防護設計基礎」(美國陸軍工程兵團)中規定的標准。各種增強材料,例如玻璃、纖維和鋼筋,使混凝土不那麼脆弱,但遠非不可穿透。
當對混凝土施加爆炸力時,通常會形成三個主要的斷裂區域:初始彈坑、彈坑周圍的碎骨料和彈坑對面表面的「結痂」。剝落,也稱為剝落,是大量材料從受到沖擊或沖擊載荷的板或厚板的相反表面猛烈分離,而不必要求穿透屏障本身。
雖然土壤是一種密度較小的材料,但它也不會像混凝土一樣傳輸沖擊波。因此,雖然穿甲彈實際上可能在土壤中穿行更遠,但由於無法將沖擊傳遞到目標,因此其影響可能會減弱。
2、硬化穿透器
對該主題的進一步思考設想了一種硬化的穿甲彈,它使用動能來擊敗目標的防禦系統,隨後將核炸葯運送到掩埋的目標。
這種穿透器的設計者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以每秒數百米的速度撞擊屏蔽(表面)時施加到穿透器單元上的巨大熱量。通過使用鎢(具有最高熔點的金屬)等金屬並改變彈丸的形狀(例如ogive),已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
改變射彈的形狀以包含卵形形狀已經大大提高了穿透能力。在埃格林空軍基地進行的火箭雪橇測試表明,當以 4,000 英尺/秒(1,200 米/秒)的速度行駛時,混凝土中的穿透深度為 100 到 150 英尺(30 到 46 米)。其原因是目標中的混凝土液化,它傾向於流過射彈。
穿透器速度的變化可能導致它在撞擊時汽化(在行進過快的情況下),或者無法穿透得足夠遠(在行進過慢的情況下)。穿透深度的近似值通過艾薩克牛頓爵士推導出的沖擊深度公式。
3、組合穿甲彈
另一個關於核掩體破壞者的思想流派是使用輕型穿甲彈穿過屏蔽層傳播 15 到 30 米,並在那裡引爆核裝葯。這種爆炸會產生強大的沖擊波,它會非常有效地通過構成屏蔽的固體材料傳播(參見上面的「結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鑽地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