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英博物館藏品800萬件,都是稀世珍寶,哪來這么多的「珍藏品」
大英博物館可以說是世界上珍藏古董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名列前茅。但是說這么多古董西式珍品自然要有來源,以英國的歷史淵源來講,它是不應該有這么多的藏品的,最早要追溯到和中國的戰爭,然後追溯到英國對外擴張的過程。
歷史已經過去了,不評論歷史到底如何,只是說這些珍寶的來源到底在哪,可以說是集結了世界之精華的。雖然說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強大的時候了,但是歷史是過去的,仍然有一些東西留在了他們國家,才出現了這個建造磅礴規模宏大的大英博物館。
2. 大英博物館有多少中國藏品
「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250年之藏品展」已於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這是大英博物館首次前往中國辦展。與中國公眾見面的272件稀世文物中,有從被喻為「人類搖籃」的坦尚尼亞奧多維遺址挖掘到的200多萬年前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羅塞達碑石,有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拉斐爾、戈雅和倫勃朗的畫作,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不同時期及日本、韓國、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然而,唯獨沒有被大英博物館視為「最重要收藏」的中國文物。
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這些藏品與古希臘、古埃及藏品等一並成為該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據該館有關人士對記者介紹,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參觀完中國廳後,可知該館的介紹並非妄言。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代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種金玉製品,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和地圖、銅幣、絲綢、刺綉、書畫、琺琅雕塑、景泰藍、漆器、竹編等等,讓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里皆可見到,且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
然而,這僅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遊客是無緣謀面的。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該摹本存放於館內的斯坦因密室,據報道,南京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謝成水 2002年曾偶然在該密室看過這幅摹本,當時在登記冊上只有上個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
3. 大英博物館有多少件嘉靖青花碗
具體數量不詳
英國國家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英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嘉靖青花碗,此碗是一件明代嘉靖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宮廷用瓷器。碗呈仰鍾式,內外均為青花裝飾。碗心繪麒麟,輔以松、石、花草。碗內近口沿處繪錦紋。外壁繪神態各異的三羊,一羊正面佇立,一羊側面作行走狀,一羊回首觀望。三羊間襯以松、竹、梅及楊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雙圈。
4.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經營經驗,有哪些值得參考
博物館運行成本高,需要國家高昂補貼,世界上各地的博物館都在積極想辦法創收,盧浮宮通過門票,每年可以獲得高達六千五百萬歐元的收入,而中國的故宮的文創收入,只超過十五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卻通過他們的經營方法,取得不錯的收入。
如果會疏遠觀眾,或者是降低聲譽,那麼就不能做,錢再多也不做。有了這個考量的規范,博物館內部怎麼做,就可以統一思想,選擇合適的對象,給外開展服務,也可以商業化操作,只要有利於博物館的正面作用,就有可能去做,博物館又增加了收入,運行更加健康。
英國國家自然博物館,對什咨詢服務,為歐洲航天局建造專業設施。為勞斯萊斯鑒定撞鳥類品種,而其他國家和地區設計展廳,也可以為英國警方提供司法檢驗支持,為馬來西亞博物館翻修,倉儲實施,通過這一切可行的辦法,不管就不會陷入虧本,甚至可以為博物館多創造一些收入。
5. 大英帝國博物館藏有中國多少文物
外國的博物館到底有多少中國文物誰也說不清楚,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數量十分龐大,而且有眾多精品,大英博物館管據保守估計大約有2萬3千件中國的稀世珍寶比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就在大英博物館,還有眾多圓明園文物流散在英國法國等國,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專門有一個中國展室,集中展示了1860年法國從中國的圓明園掠奪來的稀世珍寶。中國文物流落國外大多是1860年-1949年這期間,尤以1860年英法聯軍入京和1900庚子國變兩次浩劫最甚。
台灣故宮全名為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藏品包括清代 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
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台灣。國民政府將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圖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外交部檔案開始運往台灣,成立「中央文物聯合保管處」。12月27日,第一批文物320箱由中鼎艦運抵基隆港。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台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文物運台後,先存台中市,租借台中市糖廠倉庫存放。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由招商局海滬輪於1月6日運出,1月9日到達基隆,共計1,680箱。第三批文物由昆侖號軍艦於1月29日運出,2月22日運抵基隆港,共972箱;第三次原本計劃搬運1,700箱,但軍艦一到海軍部眷屬就搶先上船,杭立武只好找海軍司令桂永清解決,最後下令拆除辦公桌,但由於運輸艦艙位有限,最後只能運出972箱,另728箱被迫留在南京。 為阻止文物遷台,南京中央博物院共產黨員陶孟和曾發動群眾阻止,但未成功。
1949年8月23日,文物遷入台中縣霧峰鄉吉峰村,並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隸屬於教育部,由杭立武部長兼任主任委員,並於台中縣霧峰鄉北溝覓地建築庫房(隔年4月落成,文物隨即遷入)。11月,戰時河南省存放在重慶中央大學柏溪分校的68箱出土文物,亦搶運到台灣並存放在台中市糖廠倉庫。
台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祟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這是一般博物館(院)的收藏都不能比的。價值連城的極品更是數以千計,如銅器中的西周毛公鼎、散氏盤;玉器中的翠玉白菜、辟邪雕刻(六朝古墓出土);書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顏真卿、宋微宗(趙佶)書法手跡;畫卷中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瓷器中的宋、明、清名窯名家親製品,官窯制御用藝瓷等,還有大量為目前有關當局秘而不宣的國寶級文物。 答案補充 近代以來,中國文物流入日本有幾個主要渠道:一、清朝未代皇帝溥儀遜位時,帶出一大批國寶,有1200餘件歷代書畫珍品,經轉手後,不少流失到日本;二、中國近代官員名人來日訪問交流時,帶來名貴書畫,或親留墨跡。比如,旅日華人晉鷗曾經購得一幅康有為寫給神田料理店「天野屋」主人的字,上面題跋為「清國大人康有為先生書,犬養毅先生代求」。近代名人康有為、梁啟超、楊守敬、孫中山、章士釗、羅振玉、郭沫若等來往中日之間,都是如此;三、日本的大財閥、大博物館實力雄厚,收藏中國頂級國寶價值連城。比如,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佛像佛頭,三井文庫收藏的青銅器、瓷器,東京永青文庫收藏的書法作品,京都藤井有鄰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和書畫,書道博物館收藏的歷代書法等,不乏絕世佳品;四、日本前往中國的官員、商人、文化人、從軍記者等,喜歡中國歷史文化者往往作為有心人,從民間收得大量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尤以書畫作品為多,現在多藏珍於日本民間;五、清代末年,有一批中國商人仿冒古代字畫,專門賣給日本人,特別是仿明代董其昌的字、清代四王山水、鄭板橋的字等特別暢銷,不少流入日本
6. 大英博物館各個館的代表性藏品
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1.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2.埃及館、3.民族館、4.希臘和羅馬館、5.日本館、6.中世紀及近代歐洲館、7.東方館、8.史前及早期歐洲、9.版畫和素描館10.西亞館 著名的藏品大英博物館藏道教人物像 大英博物館藏 大英博物館展出的文物 元代鱖魚圖案青花瓷盤 埃及羅塞塔碑(Rosetta Stone,拿破崙在埃及潰敗後英國獲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貴的一個,搶來的。) 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1816年通過割地賠款獲得,希臘人目前要求歸還,但英國人不還) 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頭像(Amenhotep)(1823年購得) 拉美西斯二世頭像(Ramesses)(1818年由英國駐埃及總領事捐獻,是割地賠款時拿的) 弗蘭克斯首飾盒(Franks)(1867年獲得,是割地賠款時拿的) 波特蘭花瓶(Portland Vase) 夏洛蒂·勃朗特留學比利時布魯塞爾追求教授寫的的情書, 夏洛蒂·勃朗特當家教時追求有婦之夫的教授的情書。 夏洛蒂·勃朗特謾罵簡奧斯丁的信箋原稿。 夏洛蒂·勃朗特在報紙上與眾三流寫手對罵的照片 古埃及藝術品是大英博物館最富盛名的收藏,其數量僅次於埃及博物館,擁有大量精品,如著名的羅賽塔石碑、亞尼的死亡 大英博物館一隅 之書、拉美西斯二世胸像等,是古埃及藝術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希臘羅馬部的收藏是另一個亮點。來自於雅典帕特農神廟的命運三女神鵰像群、帕特農神廟建築遺跡,均為大英博物館最令人神往的藝術珍品。大英博物館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東方藝術文物館。該館有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文物十多萬件。其中,中國陳列室就佔了好幾個大廳,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家的瓷器、明清的金玉製品。僅來自中國的歷代稀世珍寶就達2萬多件,其中絕大多數為無價之寶。如中國各朝代的繪畫、刺綉,各個時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書畫、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最名貴的為《女史箴圖》、宋羅漢三彩像、敦煌經卷和宋、明名畫。商朝銅尊為兩只連體的綿羊,中間馱著一個圓形的尊筒,造型非常美觀、精巧。還有一隻宋朝的瓷酒壺,底座和責周圍是一朵荷花,壺蓋上坐著一隻獅子,更是難得的珍品。博物館後門的兩只大石獅也是從中國運去的。 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里皆可見到,且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 然而,這僅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別許可,一般遊客是無緣謀面的。 《女史箴圖》局部 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 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 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該摹本存放於館內的斯坦因密室,據報道,南京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謝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該密室看過這幅摹本,當時在登記冊上只有上個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 在中國廳中央牆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多以萬計,除了這幅壁畫,其他藏品在中國廳內卻難覓蹤跡。 1856年到1932年間,多個所謂的「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為名深入中國西北地區達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獻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物最多。 大英博物館在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也較故宮博物院為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並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希臘的石雕,印度的寶石戒指,巴比倫的銀器,中國的瓷器琳琅滿目。比馬王堆女屍還早上千年的古屍也有幾具,但不是英國的,而是埃及的,十幾具展出的木乃伊還僅僅是館藏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文物收藏,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稱埃及本土以外之最。 尤其是埃及最珍貴的文物,4000年前在正反面分別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臘文的石碑藏在大英博物館中。這是世界唯一的 夜色中的大英博物館 一塊,並據此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堪稱鎮館之寶。 由於大英博物館建得較早,它的外形和布局已成為博物館的標准模式,後來者競相效法。其中兩部分展品格外吸引人,一是中國瓷器,上自漢唐,下至明清,青花、鈞瓷、唐三彩、景泰藍按年代與產地排列,應有盡有,大概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印度寶石戒指也十分引人注目,火紅、海藍、石榴紅、祖母綠各色俱全;菱形、球形、卵形、異形大小不一,真是巧奪天工。 大英博物館還以其圖書館著名,因為大英博物館的起源就是漢斯·斯隆爵士捐贈的私人圖書館,英王喬治四世改建新館時又捐贈了大量書籍。這里是馬克思為他的不朽之作——《資本論》收集資料和寫作的主要場所,許多參觀者來尋找馬克思當年常坐的座位。 大型歷史文物博物館。位於倫敦魯塞爾大街。主要建築物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中6萬平方米為展廳,4萬平方米為圖書館。建立於1753年 ,開放於1759年。館舍是一座17世紀建築——蒙塔古宮。 館藏品最初來源於英王喬治二世的御醫、古玩家漢斯·斯龍爵士收藏的8萬余件文物和標本。1823 年,英王喬治九世捐贈了他父親的大量藏書。開館以後的 200多年間,繼續收集了英國本國及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印度、中國等古老國家的文物。1880年,自然部分分出,建成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973年,圖書館分出,建成不列顛圖書館。 該館設古代埃及部,書籍、抄本部,東方書籍、抄本部,古代英國及中世紀部,古代西亞藝術部,東方藝術部,古代希臘、 遠眺大英博物館 羅馬部,人種志部,版畫素描部 ,貨幣 、紀念章部。古代埃及部收藏文物達7 萬余件,僅次於開羅的埃及博物館,藏品中有大型人獸石雕和為數眾多的木乃伊,聞名於世的羅塞塔碑石,多種碑刻、壁畫、金玉首飾、鐫石器皿以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模型。年代可追溯到5000年前。古代希臘、羅馬部,展出有古羅馬歷代皇帝的半身雕像,雅典衛城出土的雕塑、粘土版文書、陶壺、金器,以及額爾金雕刻群內的一組帕特農神廟雕刻。帕特農神廟雕刻是該院展品中的佼佼者,原是古希臘雅典衛城中的一座主廟,是歐洲古典主義建築的典範,19世紀初,博物館以 3.5萬英鎊把雕刻買了過來。古代西亞藝術部展出有烏爾王墓出土的金製品、豎琴,亞述時期的浮雕、尼姆魯王宮的城門、人面獸身有翼像以及工藝品等。東方藝術部,除少量中亞、南亞和日本文物外,大部分為中國稀世珍品,為數達 2萬余件。斯坦因從中國敦煌掠走的壁畫和經卷,也收藏在這里 ,都是 5~ 11 世紀的作品。經卷中除佛經以外,還有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的經典。在中國文物陳列室內展出的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玉琮、玉刀、玉斧,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秦漢的銅鏡,漢代的漆器,北朝的造像,南朝的青瓷,唐三彩及經卷、絲綢、繪畫,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瓷器,元代的青花花瓶、釉里紅瓷器,明代的掐絲琺琅等。東晉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唐(宋)摹本,也在這里陳列。
7. 大英博物館
是一位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博物館從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8. 大英博物館有多少本書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是一位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博物館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大英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1759年對外開放。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每根圓柱上端是一個三角頂,上面刻著一幅巨大的浮雕。整個建築氣魄雄偉,蔚為壯觀。現有建築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100多個陳列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萬件。
大英博物館包括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其中以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藏品最引人注目。現有建築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1OO多個陳列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萬件。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以收藏古羅馬遺跡、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而聞名於世。除了欣賞展品外,遊客還可以領略英國人在博物館設計方面的過人之處。
9. 英國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大英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包括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其中以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藏品最引人注目,所收藏的古羅馬遺跡、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聞名於世。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簡稱V&A),創立於 1852 年,是規模僅次於大英博物館的英國第二大國立博物館,V&A博物館自成立時就被賦予了教育民眾的使命。V&A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全世界最多的裝飾藝術品,豐富多樣讓人目不暇接。
1837年,博物館的設計學院一支轉出為藝術學校,後者就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前身。1860-1880年期間,博物館涉及科學的展品被移到其他地方。1899年5月17日,伊麗莎白女王為現在的V&A博物館的館址行奠基禮,並正式將更名為V&A博物館,紀念英國歷史上偉大的君主之一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夫婿艾伯特親王。
V&A本身是著名的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物,共有145個展廳,分為5個陳列主題,即亞洲、歐洲、材質和技術、現代作品及特展區。展示空間共分4 層樓,地面樓有伊斯蘭、印度、中國、日本、韓國等多國歷史文物,其中印度文物收藏號稱全世界最多,韓國文物年代則可追溯至西元300 年。這些從世界上眾多最豐富的文化中精取的人工製品,包括27000多件作品以及43000多幅畫像,它們內含陶器、服裝、傢具、玻璃製品、金屬製品、繪畫作品、照片、印刷品、雕塑和紡織品。
★英國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國家美術館中的油畫屬於公有收藏,可免費參觀。美術館建於 1824 年,但直到 1838 年才獲得由 William Wilkins 設計的現在的館址。位於倫敦中心 Trafalgar 廣場的館址系精心選擇,通往富裕的西倫敦和較貧窮的東倫敦的交通都非常方便。在過去的歲月里,美術館的建築有過多次擴建和改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Venturi, Scott Brown & Associates 設計的 Sainsbury Wing,於 1991 年竣工開放。
國家美術館展出了歐洲油畫最傑出最全面的收藏之一。其中包含許多著名作品,例如 van Eyck 的 Arnolfini Portrait、Velázquez 的「Rokeby Venus」、Turner 的 Fighting Temeraire 以及 梵高Van Gogh 的向日葵 Sunflowers。從中世紀晚期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到法國印象派畫家,所有西方歐洲油畫的主要傳統都有所體現。
為使參觀者可以欣賞重要的畫作,館內提供包括中文在內的主要語言「語音導游。」另外,國家美術館還安排了「十分鍾講座」,以英文為單幅作品作解說。周一到周五,下午 4 點。
★泰特藝術館
泰特藝術館分為本館Tate Britain與Tate Modern(泰特現代藝術館)兩大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可自行獨立,而且可以花上一天的時間好好欣賞。
Tate Britain泰特藝術館典藏了自中世紀1500年迄今的藝術品。泰特現代藝術館位於泰晤士河畔,改建自一個老舊的發電站工廠。自從2000年5月開張以來至今,泰特現代藝術館幾乎已成為唯一能在規模和聲望上與紐約現代藝術館相提並論的藝術館。藝術總監Nicholas Serota認為,除了當代藝術品的吸引力,現代藝術館建築本身也很令人興奮。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次文化的勝利。不難想像,站在由發電廠的渦輪室改建的 「渦輪大廳」中,與各色當代藝術裝置相伴,就算是沒有任何藝術經驗的遊客,也會目瞪口呆地站上好一會。
★國家科學博物館(Scienece Museum)
位於倫敦南肯辛頓。科學博物館成立於1857年,最早的藏品是將當時世界博覽會「水晶宮」里的展品移到此處永久典藏和展出。與其他國家級的博物館一樣,入場是免費的,但是一些特展和3D電影院就會收取門票 – 有點貴但是頗為值得!不分老少,館藏十分吸引人!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和國家美術館同樣收藏了大量豐富的藝術品。新建成的蘇格蘭博物館致力於收藏與國家歷史相關的文物,憑借其富於想像力的展品陳列很快就聲名鵲起。蘇格蘭其他的博物館都是專題博物館,其中包括飛行博物館、服裝博物館、戰爭博物館以及農業博物館等等。
在英國,包括倫敦、伯明翰、考文垂、曼徹斯特、伊普斯威奇、格蘭扁和貝爾法斯特等很多城市都建有以運輸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同時還展出很多二十世紀的老式汽車。在英國,以航空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數量更多。同時還有許多民辦的小型專題博物館,例如倫敦的「信不信由你」博物館,貝克街的「福爾摩斯博物館」。在達爾文讀大學的劍橋,也有一作為紀念他的自然科學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這座博物館是以達爾文的老師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