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航海的簡史
大航海時代是人類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技術在前人的基礎上得到極大發展的時期,但不可迴避的是,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歐洲殖民者利用堅船利炮對亞、非、美洲等地進行侵略和殖民擴張的年代。
這種海盜式的掠奪和殖民貿易是殖民者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也正是在這種基礎上,西方資本主義才能有今天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說,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期。
各大洲的國家和地區之間因為海洋阻擋而相互隔絕的狀況被逐漸打破(當然,這種轉折伴隨著巨大的悲慘和痛苦)。
還要指出的是,西方人所謂大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只是歐洲人「發現」了他們未知的地理知識,而「被發現」的島嶼和陸地大多原本就有某些民族居住,更何況亞洲的中國人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等民族也有他們各自對於地理和天文極為精闢的認識。
說到最早的航海家,人們往往是指腓尼基人、中國人和阿拉伯人。歐洲人也有自己的航海傳統,且不說公元前後航行於愛琴海的希臘航海家,8世紀到11世紀中葉,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精於航海的北歐諾曼海盜曾肆虐整個歐洲。
9世紀下半葉,挪威海盜登上冰島;10世紀,諾曼人又到達格陵蘭;11世紀初,丹麥海盜甚至征服了英格蘭全境。
13世紀,《馬可.波羅游記》完成。馬可.波羅(1254-1323)是義大利威尼斯人,曾在中國元朝宮廷任職17年,1295年返回老家。
《馬可.波羅游記》是他在熱那亞的監獄里口述,由小說家魯思蒂謙筆錄而成的,書中詳細記述了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的所見所聞。該書在歐洲廣為流傳後,使得歐洲人眼界大開,對輝煌富裕的東方文明垂涎三尺。
同時,《游記》大大豐富了歐洲人的地理知識,成為當時歐洲人繪制世界地圖的主要參考,是15世紀許多歐洲航海家如達•迦馬、哥倫布等必讀的著作。也是在13世紀,中國的羅盤針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並得到普遍使用。
15世紀初,古羅馬學者托勒密的地圓學說開始在歐洲傳播。同期,歐洲人的造船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出現了適合遠洋航行的多桅船。這一切表明大航海時代的技術與理論基礎已逐漸成熟。
14、15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已經萌芽,權利基層充滿了對於財富的貪欲,中國的瓷器、絲綢,印度的香料、寶石等東方奢侈品成為上流社會的生活必須品。
當時東西方的貿易商路大致只有兩條,一條是陸路,經中亞一路到達小亞細亞;另一條是先經海路到達紅海或波斯灣,然後用陸路運送到地中海一帶。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截斷了中亞商路,而紅海一帶的海路則向來為阿拉伯人壟斷。
東方商品的缺乏使得其價格水漲船高,西歐商人迫切希望找到通往東方的新途徑。長久以來基督徒同穆斯林之間的敵視與仇殺使得歐洲人有足夠的理由以上帝的名義號召教民去打破阿拉伯人獨霸東方商路的局面,為大航海蒙上了一層宗教的面紗。
此外,東方的黃金也是當時貧乏的歐洲所渴望得到的東西,正如恩格斯所說:「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在印度及整個遠東地區搜尋著黃金;黃金這兩個字變成了驅使西班牙人遠渡大洋的符咒…」
至此,大航海時代的帷幕徐徐拉開。說到大航海時代就必須說到葡萄牙,這個歐洲不起眼的小國是大航海時代的急先鋒。葡萄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也是歐洲最西端的國家,與北非隔海相望。土地面積9.2萬平方公里,15世紀末其人口僅110萬。
11世紀前曾經先後置於羅馬人、阿拉伯人、摩爾人的統治之下。1143年,教皇承認葡萄牙王國獨立,它是歐洲最早實現民族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國家。1147年,阿豐索一世奪取了摩爾人佔領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里斯本。
葡萄牙在立國初期就非常注重發展航海事業,將之作為傳統國策,並用王權來保證實施。1375年,猶太制圖家賈•克雷斯奎父子在葡萄牙繪制出當時歐洲最完備也是最准確的世界海圖-「加塔蘭地圖」,成為葡萄牙航海者的指路明燈。
說到葡萄牙的航海發跡史就必須說到恩里克王子,即有「航海家」之稱的亨利親王。堂.恩里克王子(1394-1460)是葡萄牙國王諾昂一世的第三子,生於波爾圖,他是葡萄牙航海者的精神教父、大航海時代初期葡萄牙航海事業積極的鼓動者和推進者。
1415年,諾昂一世與恩里克王子率兵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攻佔了北非摩洛哥的穆斯林重鎮休達(今塞卜泰)。攻佔休達對於葡萄牙的航海發展意義重大。休達扼守直布羅陀海峽的咽喉,位置極為重要,同時休達還成為葡萄牙沿非洲西海岸邁向東方的第一步。
佔領休達後,恩里克王子從穆斯林俘虜嘴裡得到了阿拉伯人同非洲黑人貿易的重要情報。恩里克王子是個狂熱的基督徒,一生都以同穆斯林作戰為己任。當時歐洲流傳著非洲存在有一個強大的信仰基督教的黑人王國-普萊斯特.約翰王國的傳說。
這個王國的名字在《大航海時代》系列中也出現過多次。恩里克王子對之深信不疑,一心要找到這個據說黃金滿地、富得流油的普萊斯特.約翰王國,渴望與之結盟共同打擊伊斯蘭世界。
1420年前後,亨利在薩格雷斯半島建立了一座天文台和一所航海學校,為葡萄牙培養了大批熟練的航海者。1420年,馬德拉群島發現,此前發現的加那利群島則不得不讓給西班牙。1431年,亞速爾群島發現,成為大西洋航行的補給基地。
1434年,亨利的遠征船隊首次越過西非的博哈多爾角。1445年,貢薩爾維斯發現維德角(葡萄牙語「綠色之岬」)群島。同年,葡萄牙人開始闖入黑非洲。1448年,亨利在阿爾金建立了葡萄牙在西非的第一座堡壘,作為大規模擄掠的根據地。
從黑非洲掠得的黃金、象牙、黑奴使葡萄牙人得以繼續在摸索中向東方擴張。以後葡萄牙每進至一地,就建立起商站或據點,並用當地獲得的收益來支持下一步的行動。
「航海家」亨利畢生從未參加過任何探險遠航,他扮演的是葡萄牙這艘航船的領航員。到1460年亨利去世時,葡萄牙的航海事業已經開始進入繁榮期。
1481年,葡萄牙諾昂二世繼承王位,他同時也繼承了叔父亨利的遺志,積極推進航海探險。1483年,迪戈•卡奧帶領遠征隊到達剛果河口。1487年8月,巴托羅梅烏•迪亞士奉命率船隊離開里斯本,考察西非海岸。1488年6月,迪亞士抵達非洲的最南端。
由於那裡的風暴極為強烈,迪亞士將這個大海角稱為「托爾門托」,即「風暴角」。1488年他返回里斯本向諾昂二世報告時,諾昂二世將之改名為「好望角」(大概是想到富饒的東方即將在眼前出現而喜不自禁吧)。
1495年,曼努埃爾一世繼位,恰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葡萄牙立刻加緊策劃前往印度的航行,達.伽馬被選為遠航指揮官。華斯科.達.伽馬(1460-1524),葡萄牙貴族,出身軍旅。
1497年7月8曰,達.伽馬率領由4艘船、約170名水手組成的船隊由里斯本出發探索繞過「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線。
船隊旗艦「聖.加布里爾」號,長25.6米,寬8.5米,排水量不過300噸。迦馬沒有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船隊首先到維德角群島,然後朝南直駛南大西洋,航行了3個月後,再改向東,到達好望角。由此繞開了非洲西海岸對於南下極為不利的氣候。
在前人沒有去過的陌生海域航行幾個月是需要極大勇氣的,達•迦馬無疑是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但是人們對他人格的評價是「驕橫跋扈,狂暴兇殘」。11月22曰繞過好望角後,達•迦馬船隊進入了一片新天地。此後他向北沿非洲東海岸航行。
1498年3月2曰,進入莫三比克。4月在馬林迪,迦馬得到了當地著名的阿拉伯領航員馬德傑德。在他的指引下,航行23天,穿過阿拉伯海,於l498年5月20曰,離開葡萄牙近10個月後,伽馬到達印度南部最著名的商業中心卡利卡特。
在這里,迦馬不是一個稱職的外交官,他帶來的粗劣的禮品和貨物受到嘲笑。但依靠武力,他還是搶到了寶石和香料。返航時船隊就不太幸運了,許多水手在途中死於疾病,其中包括達•迦馬的弟弟。
最後只剩下2條船,1499年7月10曰,「貝里奧」號回到葡篩牙,伽馬的旗艦則在1499年9月9曰才抵達里斯本。生還的水手不到開航時水手總數的三分之—。但運回香料等貨物在歐洲的獲利為這次遠征費用的60倍!
完成通往印度航線後,1510年,葡萄牙任命的第二任「印度總督」阿爾布魁克帶領葡萄牙的武裝船艦佔領了印度的果阿,建立起繼續向東擴張的據點。次年又征服了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強佔了這個中國明朝「敕封國」的領土,以這里作為入侵中國沿海的前哨。
1515年,霍爾木茲也淪入其手,當年12月,阿爾布魁克總算死在果阿。至此,經過近百年的探險、屠殺、搶掠,葡萄牙橫跨半個地球的東方殖民帝國終於建立起來。西班牙是大航海時代的第一個巨頭。1492年,西班牙攻克摩爾人在歐洲的最後堡壘格拉那達,終於完全收復失地。
一旦騰出手來,西班牙立刻緊隨葡萄牙人全力投入航海擴張。很快,西葡兩國為爭奪殖民地發生爭執。1494年 6月,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裁決下,以格林威治西經50度為分界線,將世界平分為二,葡萄牙只能在該分界線以東建立殖民地,西班牙則在該分界線以西建立殖民地。
但是為西班牙開辟航線的兩個最有名的人物都是外國人。克里斯托福.哥倫布(1451~1506),熱那亞人,出身低微,25歲之前還幾乎是文盲。但是他通過努力自學很快熟練掌握了至少4門語言和文字。
哥倫布接受了當時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向西航行也能到達印度,這樣就不必繞過非洲「好望角」,航線可以大大縮短。可是有限的地理知識使他大大估錯了航程,同時他不可能知道中間還隔著一塊大陸!1484年,他向葡萄牙推銷自己的計劃,但是遭到冷遇和拒絕。
1485年,他又游說西班牙,西班牙王室倒有興趣,但是直到1492年才批准這項耗資巨大的計劃。當時西班牙經濟拮據,西班牙王後伊莎貝拉為了支持哥倫布的遠航甚至賣掉了自己的鑽石首飾。
1492年8月3曰,哥倫布率領由3艘帆船組成的船隊離開巴羅斯港,成員共121人,旗艦是「聖瑪麗亞」號,只有120~130噸。9月6曰,離開加那利群島西進,1492年10月12曰,「平托」號的瞭望員終於看見了陸地。
哥倫布欣喜若狂,要知道這時船員們已經絕望,隨時可能嘩變。哥倫布船隊到達的是加勒比海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小島,但哥倫布以為到了印度,就將當地人稱為Indians,以致於使這個詞有了2個含義-印度人和印第安人。
對於這些不速之客,當地人慷慨地贈以黃金。哥倫布在曰記里寫道:「我真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好心送東西的人」。在古巴、海地轉悠了一圈後,由於旗艦損毀,哥倫布在海地建起一個據點,留下38名船員。1493年1月,哥倫布帶領剩下的2艘船啟程返航,於3月回到西班牙。
第一次航行發現了新大陸,帶回了黃金,哥倫布得到了極大的榮譽,被封為海軍上將。1493年9月,哥倫布第二次遠航,但是收效甚微。1498年,在第三次探索新大陸時,哥倫布被指控叛變,並被押解回西班牙。
1502年,哥倫布好不容易又組織了第四次橫跨大西洋的航行。1506年5月,哥倫布病死,他到死仍然相信他到達的是印度。哥倫布的「發現」雖然沒有馬上給西班牙帶來明顯的收益,但是隨後接踵而至的冒險者如科爾特斯、皮薩羅等從美洲攫取了無數金銀財寶。
費爾南多•麥哲倫(1480~1521),本是葡萄牙破落貴族,曾為葡萄牙王室效力。但因在國內受到誣蔑和排擠,難以容身,1517年投奔西班牙。1518年3月,西班牙查理一世同意了麥哲倫繞過美洲前往東南亞香料群島的計劃。
1519年9月,麥哲倫船隊的5艘小船(共265人)起航。麥哲倫不會知道,他走的是一條不歸路。11月,到達巴西的累西腓,然後沿南美海岸一路南下。歷經千辛萬苦並損失一條船後,1520年10月,船隊發現渴望已久的海峽。
11月28曰,麥哲倫船隊沖出海峽,進入了太平洋。由於最大的食品船開了小差,船隊此時只剩下3艘(這些反叛者回國反說麥哲倫叛變,於是其家屬失去經濟來源,他的妻子和一個兒子很快在貧困中死去)。
接下來又是3個月橫渡太平洋的惡夢,1521年3月,麥哲倫船隊到達馬里亞納群島。在弄到食物和淡水並充分休整後,3月27曰麥哲倫到達菲律賓群島。此時他終於明白,由歐洲向西到達東方的航線已經完成,地圓學說被證實了。
麥哲倫的外交手腕比達•迦馬高明得多,甚至贏得了當地人的好感。但他捲入了當地部落內訌,4月27曰麥哲倫在戰場上被部落戰士殺死。其餘部分船員在埃爾•卡諾領導下駕駛「維多利亞」號經過9個月苦難的航行,於1522年9月6曰回到出發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這時船上只有18名倖存者和26噸香料。在大航海時代,遠洋航行從來不是一件浪漫的事。生活枯燥不說,居住條件惡劣,工作艱苦,食品和淡水容易變質,還常會出現斷水斷糧,壞血病更是船員生命的大敵。直到18世紀,英國的庫克船長才找到有效對付壞血病的辦法。
從海外殖民地獲得的難以計數的金銀財富並沒有讓葡萄牙和西班牙繁榮多久,他們國內的生產力也沒有因此得到發展。葡西兩國只是起了橋梁的作用,這些財富最終流入了其他歐洲國家的腰包。16世紀起,西班牙開始夢想整個歐洲的霸權,為此發動連年戰爭。
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並。1588年7月,西班牙龐大的「無敵艦隊」進攻英國,被英國艦隊徹底擊敗,喪失了海上霸權,從此一蹶不振。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兩個大航海時代的暴發戶急速地衰落下去,成了昨日黃花。
此後英國與荷蘭相繼崛起,替代了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地位。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人憑著海運和對外貿易發達致富,而英國則依靠「黑吃黑」的海上私掠艦隊起家。接下來又是英荷、英法爭霸。
一時間風雲變幻,要是一一道來…毫無疑問,在大航海時代初期我國具有足夠的航海技術、造船能力和軍事力量。1405~1433年,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就是明證。
鄭和本姓馬,名三保,1371年出生在中國雲南的一個回族家庭里,原先信奉伊斯蘭教,後來改信教。1405年,鄭和受明成祖朱棣的委派,出使西洋。這里的「西洋」是指現在汶萊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帶。
鄭和的船隊規模龐大,其中最大的寶船長約151.8公尺,寬約61.6公尺,排水量3000噸以上,共有60多艘,可稱是當年「海上巨無霸」。此外還有運馬的馬船、運糧的糧船、作戰的戰船等,各種船隻多達數百艘。
首次出海時,整個遠航船隊有人員兩萬七千多人。28年間,七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北沿海(今天的索馬里)和非洲中部沿海(今天的肯亞)。
每到一處,鄭和都以明朝和平使節的身分,向當地的國王或首領贈送禮品,表達建立邦交、友好通商的誠意,並邀請他們訪問中國。
這是以實力為背景的和平外交行動,收效甚大。但我國從未想過利用自身強大的力量去謀取東南亞、印度或非洲,當時明朝統治者只要周圍鄰國口頭上向我國表示臣服就心滿意足了。
大航海時代對我國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1622年,荷蘭侵佔澎湖,屠殺島上居民。1624年,荷蘭又進犯台灣。
38年後,才由民族英雄鄭成功領導收復台灣。1842年8月29曰,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直到1997年7月1曰我國才收回香港。還有一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澳門!
葡萄牙征服馬六甲後就開始窺探中國。1513年,在我國廣東附近首次出現了被明朝稱為「佛郎機」的葡萄牙航海者。1517年,葡萄牙特使皮雷斯率船隊來華。葡人最初就是抱著征服中國的野心而來,面對明朝官府的禮遇更加橫行無忌,在廣東犯下了累累罪行。
1521年8月,中葡終於爆發屯門之戰。廣東海道副使汪鋐指揮戰船50艘與葡艦隊激戰40天,葡人死傷慘重,被迫逃離屯門。1522年,葡萄牙國王派克亭何率五艘船、300名遠征隊到屯門增援,於是又發生西草灣之戰。
明朝軍隊拚死奮勇殺敵,俘葡船二艘,俘虜葡兵四十二人,斬首三十多人,葡人被逐出廣東。此後葡人就與倭寇勾結,騷擾浙江、福建一帶。所謂倭寇,本就是一個國際性的海盜組織,其中不乏有中國人參與。
眼看硬的不成,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晾曬濕物,賄賂明朝官員,被允許進入澳門。從1571年開始到1849年,葡萄牙人每年向中國==支付地租以居留澳門。明末清初,我國在同澳門的葡萄牙人貿易中獲得了大量的白銀,澳門也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科技交流的門戶。
但是好景不長,18世紀初,葡萄牙人為了牟取暴利,將鴉片作為毒品從印度向我國大量走私,我國白銀開始大量外流。葡萄牙人是用鴉片毒害我國的始作俑者!葡萄牙人還在澳門從事罪惡的苦力販賣,這同當時歐洲人在非洲和美洲進行的奴隸貿易沒什麼兩樣。
鴉片戰爭後,葡萄牙趁我國內外交困之際,巧取豪奪,逐漸蠶食、侵佔,直至佔領澳門全境。這就是澳門問題的由來。
在葡萄牙統治澳門的絕大多數時間內,佔澳門人口90%以上的中國人在那裡並無任何人權可言,相反,令人發指的流血慘案卻是屢屢發生。最近的一次是在1966年的12月3曰,澳葡當局鎮壓群眾示威,打死中國居民11人,打傷212人,逮捕62人。
大航海時代簡述: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歐洲則在這個時期飛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
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復雜而矛盾的。
Ⅱ 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第一次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圖中①線)用了37天時間。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去美洲(
1.D 2 ![]() |
Ⅲ 中國人到達美洲大路比哥倫布早兩千五百年,有何證據
中新社華盛頓一月十四日電(記者余東暉)一位英國海軍退役軍官耗時十五年完成的新著《一四二一:中國發現美洲》提出令西方史學界吃驚的新觀點:中國明朝船隊早於哥倫布七十年到達美洲,是中國人發現了新大陸。
這本剛剛在美國面市的新書還提出一系列中國人的創舉:在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前一個世紀,中國人就完成了環球航行;中國人還發現了南極洲,比庫克早三百五十年到達澳大
利亞,比歐洲人早三百年解決地球經度問題;歐洲航海家還運用了中國人繪制的地圖。
今晚在此間外國記者俱樂部舉行的書評會上,作者加文·孟席斯引經據典,從考古發現、人類學、風俗民情、DNA 測試、農業等方方面面論證他的觀點。
其實,類似的觀點早些年就有人提出,但只是只鱗片爪,不成系統。孟席斯曾利用他當海軍的便利,沿著當年哥倫布、麥哲倫、庫克、達伽瑪的航線走過;為完成這本書,他踏遍一百二十個國家,拜訪了超過九百個博物館和圖書館。因此他收集的材料和證據是最充分的。
去年孟席斯曾撰寫完成了《一四二一:中國發現世界》,在倫敦出版,在當地引起轟動。書中提出中國明朝時鄭和下西洋,其副將洪保和周滿率船隊從不同方向環行全球的觀點,在西方史學界引起爭議。一年來,孟席斯補充了更多的材料和證據,並親身到中國的北京、南京、昆明、太倉等地考察,與中國的專家學者交流,完成了這本書的美洲版《一四二一:中國發現美洲》。
如果孟席斯的觀點最終得到史學界的普遍認同,則意味著世界歷史要改寫,也必將對西方人的傳統觀念造成一定的沖擊。這就是該書在西方引起關注的緣由。對於孟席斯的觀點,學術界目前仍是眾說紛紜,但書中提出的眾多中國大陸與美洲大陸的吻合現象,以及許多有價值的考古發現和珍貴資料,確實已引起西方人的濃厚興趣。(完)
Ⅳ 哥倫布用了幾天到達美洲
1492年8月3日清晨,哥倫布帶領87名水手,駕駛著3艘帆船,離開了西班牙的巴羅斯港,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橫渡大西洋的壯舉。
沒有鮮花,沒有禮炮,沒有隆重的歡送儀式。誰也不知道茫茫無際的大西洋上,等待著這批由囚犯組成的船隊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命運。
海上的航行生活並不浪漫,相反,顯得十分單調而乏味。水連著天,天接著水,水天一色,茫茫無根。在原始的大自然中,人類顯得異常單薄、無助,甚至有些力不從心。
就這樣,在海上漂泊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水手們開始沉不住氣了,吵著要返航。
要知道,那時候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地球是一個扁平的大盤子,再往前航行,就會到達地球的邊緣,帆船就會墜入深淵!
但是,哥倫布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他決不會讓他苦心組建的船隊半途而廢,留下終生遺憾。他堅持繼續向西航行,有時候,他甚至不得不拔出寶劍,強令水手們向前,再向前。
在茫茫的大海上苦熬了兩個月之後,命運終於出現了轉機。1492年10月11日,哥倫布看見海上漂來一根蘆葦,他和水手們高興得跳了起來!有蘆葦,就說明附近有陸地!
果然,11日夜間,哥倫布發現前面有隱隱約約的火光。12日拂曉,水手們終於看見一片黑壓壓的陸地。頓時狂歡聲如雷響起!
在海上航行了2個月零9天之後,哥倫布他們終於到達美洲巴哈馬群島的華特林島。哥倫布把這個島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即「救世主」。
哥倫布踏上了他當時誤認為是「印度群島」和「日本」的新大陸,並在美洲游歷了一番。讓他失望的是,這里並不像馬可·波羅描述的那樣富饒。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把39個願意留在新大陸的人留在那裡。把10名俘虜來的印第安人押上船,返回了西班牙巴羅斯港。
回來以後,哥倫布頓時成了英雄,受到西班牙國王和王後的隆重接待。科學家、航海家、探險家還有一些附庸風雅的紳士為他舉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歡迎宴會。
Ⅳ 古著名的航海家有
航海家亨利(1394年-1460年)到達東非、亞速爾群島等地區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約1450年-1500年)到達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1年—1506年)到達西印度群島
瓦斯科·達·伽馬(約1469年—1524年)到達印度
佩德羅·卡布拉爾(1460年-1526年)到達巴西
斐迪南·麥哲倫(1480年-1521年)率領船隊環航地球
法蘭西斯·德瑞克(1543年-1596年)環球航海
阿美利哥·維斯普西(1454年-1512年)到達南美洲東海岸
約翰·卡波特(約1450年-約1499年)到達加拿大紐芬蘭島
胡安·龐塞·德萊昂(約1460年-1521年)到達美國佛羅里達州
瓦斯科·努涅斯·德·巴爾博亞(約1475年-1519年)通過巴拿馬地峽,到達太平洋東部
荷南·科爾蒂斯(1485年-1547年)阿茲特克征服者,在墨西哥建立西班牙殖民地
雅克·卡蒂亞(1491年-1557年)到達加拿大聖勞倫斯河和聖勞倫斯灣
赫南多·德索托(約1497年-1542年)到達美國密西西比河
法蘭西斯克·皮澤洛(1475年-1541年)印加帝國征服者,到達今日舊金山、秘魯等地區
詹姆斯·庫克船長(1728年-1779年),英國探險家及航海家,曾三度遠征太平洋,並探索了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線。也是地圖製作者、經度儀航海測定船位的發明者及發現治療壞血症的第一位船長。
及中國人都知道的鄭和。
Ⅵ 偉大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第一次橫渡大西洋到美洲,沿圖中①線用了37天;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沿圖中②線
A、暖流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起降溫減濕的作用.故A 錯誤;
B、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①利:順流速度快,節約燃料;②弊:逆流速度慢.故B錯誤;
C、①寒暖流交匯形成三大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紐芬蘭漁場;②上升流:秘魯漁場.故C錯誤;
D、洋流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①利:加快凈化速度;②弊:擴大污染范圍.故D正確;
故選:D.
Ⅶ 清朝的時候從英國走海路到中國需要多少時間
當時從英國到中國走海路大概需要4個月的時間
1573年,威廉·布爾發表了《論海上霸權》一書,指出從英國到中國有五條可能的途徑:
一、取道好望角,這是葡萄牙人專有的航道;
二、取道麥哲倫海峽,這是西班牙人專有的通道;三、通過北美的西北航道;
四、通過俄羅斯的東北航道;
五、通過北極的北極航路。
1576年,英國航海家馬丁·費羅比金宣布發現了通往中國的「西北航線」,令倫敦商人興奮異常,但實際上馬丁·弗羅比金僅到達今天加拿大北部的巴芬島,並沒有穿越美洲北端進入亞洲。
Ⅷ 哥倫布環球航行路線(從什麼地方出發經過幾個大洋,大洲)和哥倫布環球航行期間發生的事情.
您好,據我所知
麥哲倫
麥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充當王後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
那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嚮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三度負傷。
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出,帶領倖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探索和游歷。
他從實地了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這片大海的東面,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睬他,絕望的麥哲倫只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准,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
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盪盪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
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
「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
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只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里拋錨過冬。
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借機反對麥哲倫。麥哲倫設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沒,此時只剩下4條船了。
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交錯,波濤洶涌。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只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志率領船隊前進。在這個海峽迂迴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債,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打開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
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面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里亞那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的僕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麼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是圓形的。
為了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這個堅韌果敢卻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來達到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沖突中,麥哲倫被殺害了。最後,麥哲倫的助手燒掉一條破爛不堪的船,帶領僅存的兩條船載滿香料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過好望角,輾轉一年多,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這時,整個船隊僅剩下一條船與18名船員了。
從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人類的第一次環球一周的航行。麥哲倫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對後世航海和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卻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的。
補充
麥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隻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被認為是第個環球航行的人。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勢力,也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制點,但沒能控制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為此,1511年參加攻佔馬六甲之役。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但還需要向香料群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群島探險。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為西班牙開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峽。1519年9月20日船隊啟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9月26日到達特內里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處(1里格約為5千米)。繞過卡布弗里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鎮壓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到達淘峽西端,船隊只剩下3條船。10月28日進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為「太平洋」。船員們忍受著飢餓的折磨,藉助於秘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群島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里亞納群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後在今菲律賓群島的馬薩瓦登陸,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官員們皈依天主教。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麥哲倫死後,只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只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大陸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公元1451~公元1506
哥倫布在尋找由西歐通往亞洲的西行之路時無意中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比他本人可能預料的還要大。他的這一發現是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開創了在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當時歐洲人口正在膨脹,有了這一發現,歐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兩個新大陸,就有了能使歐洲經濟發生改觀的礦藏資源和原材料。這一發現,導致了美國印地安人文明的毀滅。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還致使西半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國家。這些國家與曾在該地區定居的各個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們極大地影響著舊大陸的各個國家。
哥倫布事跡的梗概是眾所周知的。1451年他出生在義大利熱耶亞(Genoa)。長大後當上了艦長,是一名技術嫻熟的航海家。他終於確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條通往東亞的切實可行的航海路線的。他堅決要把這種設想變成現實。他終於說服了伊莎貝拉一世女皇,女皇為他的探險航行提供了經費。
他的大小船隻於1492年 8月 3日由西班牙啟航,第一站到了位於非洲海岸線附近的卡那利群島。9月6日從該島出發向西航行。這是一個漫長的航程,水手們感到萬分恐懼,想要返航,但是哥倫布堅持繼續前進,1492年10月12日陸地才顯現在他們的視野里。
翌年3月哥倫布返回西班牙。這位凱旋而歸的探險家被授予最高的榮譽。隨後他又進行了三次橫渡大西洋的航行,妄圖找到直接通往中國或日本的航線。哥倫布堅持認為他找到了一條通往東亞的道路,大多數人早已認識到那不是通往東亞的道路,而他還是以為自己是正確的。
伊莎貝拉向哥倫布許諾,他可以做他所發現的任何陸地的總督。但是作為一個行政官他是不稱職的,最後被撤職,帶著鐐銬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釋放,但是沒有再讓他擔當任何官職。普遍謠傳說他在貧困中喪生,這是毫無根據的。1506年他去世時相當富裕。
顯然哥倫布的首次航行對歐洲歷史具有革命性的影響,甚至比對美洲大陸的影響還要大。1492年是每個學童都知道的年份。但是把哥倫布在此冊中排得這樣高,很可能會有幾種反對意見。
一種反對意見是:哥倫布不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個歐洲人。海盜水手雷弗·艾利克遜早在他幾百年前就到達了美國。似乎可以相信,在這個海盜水手和哥倫布期間,還有其他幾位歐洲人穿越過大西洋。但是從歷史上來看,雷弗·艾利克遜相對說來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有關他的發現的消息從未被廣為流傳過,也沒有引起歐洲和美國發生過任何大變化。但是哥倫布發現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歐洲。在他返回後的幾年內,就有許多次到新大陸的探險行程,於是征服新領土,在新領土上殖民的活動開始了,這些都是他的發現所引起的直接結果。
與本書中的一些其他人物一樣,哥倫布的要害處是即使沒有他,他的發現別人也會做出。十五世紀的歐洲已成為一塊人心鼎沸的土地:通商貿易向四處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探險活動。事實上,葡萄牙人在哥倫布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一直在積極地尋找一條通往印度群島的新道路。
似乎確實有可能歐洲人遲早都會發現美國,甚至也有可能不會推遲很長時間。但是如果說不是哥倫布在1492年的那次探險,而是法國人或英國人在1510年最先發現了美國,隨後的發展就會迥然不同。
可能出現的第三種反對意見是在哥倫布航海之前,許多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這個學說在許多世紀以前就由希臘哲學家們提出過,又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堅決贊成,因而是會得到十四世紀受過教育的歐洲人承認的。不過哥倫布並不因證明地球是圓的而聞名(事實上在這方面他並沒有真正成功),而是因發現了新大陸而聞名的。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和亞里士多德都不知道美洲大陸的存在。
哥倫布的性格並不完全為世人所喜愛。他格外貪婪。事實上他一時不能說服伊莎貝拉給他提供經費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貪得無厭,總是討價還價。另外他對待印地安人殘酷到了難以想像的程度。盡管如此,用今天的道德標准來評論他可能是不公平的。但這不是一部歷史上品格最高尚的人物冊,而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冊。依這一標准,哥倫布應該名列前茅
哥倫布的船隊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Ⅸ 1577年成為第二位環繞地球航行的歐洲航海家是誰
德雷克英國航海家
1577年,率船5艘,駛離普利茅斯港,橫渡大西洋穿過火地島以南海峽,沿北美沿岸,向西橫渡太西洋,經摩鹿加群島,繞過好望角。歷經3年,於1580年9月回到普利茅斯港,
英國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的人,繼麥哲倫之後完成了第二次環球航行。
其他常識 2002年,中國海軍艦艇首次進行環球航行。
Ⅹ 鄭和下西洋時間 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多久
1405到1433年,歷史28年。
鄭和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
(10)航海家從英國到美國用了多久擴展閱讀:
鄭和七次下西洋,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
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
《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
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鄭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