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二戰後英國人為什麼去美國

二戰後英國人為什麼去美國

發布時間:2022-06-29 02:10:59

⑴ 為什麼在二戰前後,有如此多的人願意移民到美國去

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盡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的確認為,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也並不存在的。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變的可能,而且這種趨勢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依據歷史學家的說法,美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工業擴張並非只是因為美國的自然資源豐富,更是因為所有人都有機會藉由自己的奮斗獲取財富。美國夢成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無論過去或現在。在今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成為美國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移民地點。

⑵ 澳大利亞一直對英國忠心耿耿,二戰後為何傍上了新老大美國

我們常說人要講良心,要知恩圖報,無愧於自己。那麼國家之間呢,有點類似,但又不盡相同,雖然國家利益第一,但最起碼應該說得過去。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國家是如何行事的。這個國家就是澳大利亞,雖然是個新國家,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卻讓人刮目相看,驕橫自大的德軍統帥稱澳軍是“粉碎機”,二戰新幾內亞戰役不可一世的日軍被澳軍殺得人仰馬翻,被消滅近20萬。難得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它與宗主國同甘共苦,忠心一片。而戰後又崇拜強大新勢力拜美國為大哥,對新主公馬首是瞻!

澳大利亞建國時間雖短,只有100多年,軍事歷史倒是很豐富,但它終究是個中等國家,歷史大潮中選擇傍老大也是國家利益使然,沒准什麼時候也會叫我們中國一聲大哥。

⑶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什麼去幫助英國發展

在二戰後期,盟軍節節勝利,德國法西斯節節敗退的時候,就已經有冷戰的苗頭了,後來丘吉爾發表了『鐵幕』演說,標志著冷戰的開始,蘇聯和北約兩大軍事同盟組織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著各種交鋒,互相想在各方面都要壓對方一頭,其中在軍事方面的對抗最為明顯。

二戰中,蘇聯雖說在損失巨大,但是憑借著廣袤的國土,硬是在後期抗住了德國的攻擊,並依靠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爆兵,靠著後期的鋼鐵洪流,打垮了德國,攻佔了柏林。相比之下,英國和法國兩國則是由於沒有戰略縱深,本土的工業能力被摧毀大部分,在這種情況下,靠自己的能力無法對抗蘇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借著『馬歇爾計劃』對歐進行了經濟援助,幫助各國恢復生產,同時又在各國駐軍,以此來對抗蘇聯的壓力。

英國現在的軍事實力則是肯定是衰弱了,毫無疑問的,從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到現在的美國小弟,英國的軍事實力已經大幅度得縮減,昔日的無敵艦隊,到現在無航母在役,當年英國和阿根廷的戰爭,英國雖說取得了勝利,但是卻也被阿根廷用落後的飛機報銷掉其一艘當時最先進的驅逐艦。

當然這是和強國比,英國作為五常之一,是擁有自己的核力量的,同時作為老牌的帝國,其擁有發達軍事工業體系,背靠美國,也可以獲得很多先進的軍事裝備,近年來只是由於受到經濟的影響,導致其軍費降低,但是其海陸空均擁有世界上先進的軍事裝備,因此其整體的軍事實力還是排名世界前列。

⑷ 二戰後英國跟著美國做了什麼事為什麼甘心當美國的跟屁蟲

二戰後英國跟著美國乾的事情太多了~~主要的比如積極響應,建立北約;參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跟著美國參與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和美國一起)打著北約的旗號,轟炸南斯拉夫。軍事介入阿富汗、利比亞等等。

英國為什麼甘心當美國的跟屁蟲:
一方面,英國在二戰中損失很大,二戰結束後國家經濟亟待恢復。再加上當時亞非拉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涌,大英帝國的輝煌時代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正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英國跟著美國佬一起干,還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比如軍事打擊伊拉克。伊拉克戰爭結束後,英國的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分得了相當豐厚的石油配額。這對於英國自身來說,當然是有利的。

⑸ 二戰後英國嚴重衰落,為何在戰後很長時間里仍然不服美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英國進行了猛烈的進攻,當時的西歐大陸幾乎被德國橫掃,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峽的阻擋,英國很可能淪為法國這樣的亡國下場。



而這對美國顯然是非常不利的,畢竟美國和歐洲之間還隔著個大西洋。而如果美國將英國作為其在歐洲的橋頭堡,那意義就大不相同了。

眾所周知法國和德國一直在聯合抗拒美國的控制,尋求政治獨立,歐盟就是他們的產物。在這樣的情況下和英國搞好關系,就相當於在歐洲打入一顆釘子,對美國在歐洲施加影響力,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所以二戰後美國和英國的關系,也印證了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那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正因為合作對雙方有利,所以美英最終走到了一起。因為二戰的巨大消耗,使得英國失去了超級大國地位,所以在合作中英國只能處於劣勢,看起來追隨美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⑹ 為什麼二戰結束後英國人就不想去美國旅遊

你憑什麼這樣推斷,或者獲得了真實的數據,以支持自己?
二戰雖然英國離開了歐洲主戰場,但還是遭受到德空軍的瘋狂轟炸,倫敦因此成為一片廢墟和焦土!
戰爭結束了,需要重新恢復建築、生產、秩序,以及後續的若干工作。
英國幾乎可以等同於美國,畢竟美國東部十三州都是英國人搶奪的。英國人不是不想去美國旅遊,美國本土又沒有成為戰場,亦然一片樂土。戰後重建才是首要任務,哪有心思去旅遊,更何況海戰損失了大量的船隻、油料,因此沒辦法去旅遊!

⑺ 二戰後,英國人為什麼去美國旅遊的人少。

二戰後,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經濟受到嚴重創傷,許多工業都是在美國的扶持下進行的,由於國家經濟不景氣,所以民眾經濟水平低,沒有剩餘的錢去旅遊。

⑻ 二戰後英國何時放棄外交獨立成為美國「小弟」

本文摘自:《囂張的特權》,作者:巴里·埃森格林,出版:中信出版社
利用金融武器實現地緣政治目的一個例子就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而使用這一武器正是美國。在超級油輪問世之前,西歐70%的石油是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的(現代超級油輪由於規模過於龐大而無法穿行)。基於該運河,從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運送錫和橡膠至歐洲的成本會大大降低。從更廣泛意義上講,這也會降低亞洲和歐洲之間商品運輸的成本。因此,英國在蘇伊士駐有80000人的衛戍部隊,並與法國共同掌控蘇伊士運河公司(SuezCanalCompany)的財務大權。
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一樣,當時的埃及也正經歷著民族主義浪潮,並尋求自1952年起從英法聯營公司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的租借權。1952年7月22日,一場軍事政變推翻了埃及的君主政權,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將軍上台。納賽爾上台之後,埃及與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之間關系都變得日趨緊張。1954年,納賽爾與英國達成一項協議,後者同意撤離駐守蘇伊士運河的衛戍部隊。之後,納賽爾提高賭注,於1956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
作為中國台灣的盟友且一直對中國大陸持敵視態度的美國迅速作出反應,停止對埃及阿斯旺大壩的資金支持。英國早前參與了阿斯旺大壩的設計工作,而英國水文學家也參與了大壩的早期工程,但提供資金支持的是美國,這也反映了當時英國所處的窘境。艾森豪威爾政府的這一突然決定凸顯了「冷戰」政治家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的影響力。當時,剛剛經歷過腸道手術的艾森豪威爾正處於康復期,而外交事務則委託給了一向以強硬著稱的杜勒斯。
杜勒斯滿以為納賽爾會知難而退,但這位埃及總統卻不願意作出讓步。阿斯旺大壩是納賽爾心目中的金字塔,他要將它打造成現代埃及的象徵。因此,他重申從英法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的特許權,並將運河收歸國有。對此,蘇伊士運河公司的70000名法國股東憤怒不已。而令法國政府更為惱火的是納賽爾對阿爾及利亞叛軍的支持,這使得法國在北非的政治和軍事問題進一步惡化。
為此,法國同以色列達成了一份秘密協定。長期以來,以色列就反對納賽爾對途經蘇伊士運河的以色列商船的阻撓。不久,它們得到一份緊急情報,獲知埃及剛剛從蘇聯購買了一批「米格」戰斗機。(這些戰斗機是經由捷克斯洛伐克采購的,但這並不重要。)更為嚴峻的是,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飛行員已經駕駛這些戰斗機抵達埃及。
在同法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秘密磋商之後,英國同意加入這一聯盟。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先發制人,入侵西奈半島。英國和法國則出兵奪取運河的控制權,表面聲稱是為避免運河遭以色列和埃及部隊破壞。英法戰斗機對埃及機場進行了轟炸。(「米格」戰斗機自然也包括在內。)納賽爾不甘示弱,將全部47艘航經運河的船隻擊沉,致使運河關閉。雖然來自亞洲和中東的商品及石油仍可繞經非洲之角抵達歐洲,但額外的成本卻極為高昂,而且航運時間也大大延長。納賽爾採取的行動造成了一系列的嚴重後果,其中最恐怖的後果之一就是開普敦的艦船大擁堵,有超過平時3倍數量的船隻在那裡補給燃料。
雖然法國傘兵和英國突擊隊有能力以較低的代價奪取運河的控制權,但損失已經造成。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也因此而受到損害。雖然是外交官出身,但保守黨首相安東尼·艾登在發起軍事行動之前並未徵求艾森豪威爾的意見。他只是想當然地認為這位美國總統會支持他對埃及政府採取的行動,因為之前埃及已經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之所以沒有徵求美國的意見,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當時的艾登已對納賽爾忍無可忍。艾登向來以自負著稱,易感情用事,且當時正值暴怒之時。早在1938年時,他就因不滿首相內維爾·張伯倫背著他接觸義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而憤然辭去外交大臣職務。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最終導致英國的和解政策(艾登是該政策的主要參與者)破產。在1951~1955年第三次出任外交大臣(第二次是在「二戰」期間)時,艾登就曾親自就英國駐蘇伊士基地軍隊撤離問題與埃及進行磋商。
此時的納賽爾已經成了艾登的眼中釘,他決心要推翻這位埃及領導人。折中辦法是不可行的。對於主管外交事務的國務大臣安東尼·納丁提交的備忘錄,他的反應是:「你那份備忘錄上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孤立納賽爾,還有這個'中立'納賽爾,這都是些什麼胡話?我要打倒他,你明白嗎?我要除掉他……我才不管埃及會不會出現混亂。」艾登之所以大為光火,原因就在於這份備忘錄建議以外交手段解決與埃及的問題。
誤會或許還與這樣一個事實有關:艾登與美國駐英國大使溫斯羅普·奧爾德里奇從未建立起良好關系。值得一提的是,溫斯羅普·奧爾德里奇是納爾遜·奧爾德里奇的兒子,後者在建立美聯儲和推動美元國際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常來說,美國大使應該有一個傳遞美國總統和國務院看法的信息渠道。但艾登與奧爾德里奇關系相當冷淡,後者似乎更關心英國社會而非它的外交政策。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艾登對財政大臣哈羅德·麥克米倫的信任。麥克米倫盲目地認為英國可以依賴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就個人而言,麥克米倫與美國也有關聯,她的母親就是在印第安納州出生的。此外,他與美國在任總統之間也有一種特殊關系。當時的艾森豪威爾任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司令,而與英國首相丘吉爾之間的戰時聯絡工作就由麥克米倫負責的。在蘇伊士運河戰爭前夕,麥克米倫在前往華盛頓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會時曾偷偷溜進白宮,與艾森豪威爾進行了一次會面。在這次會面中,雙方有無談及蘇伊士運河問題不得而知,但他給首相傳遞的信息卻是非常明確的。「艾克(即艾森豪威爾)決意已定,」他寫道,「不管以何種方式都要讓納賽爾下台。」但這只是一相情願而已。
在蘇聯出兵鎮壓匈牙利革命之後,艾森豪威爾及其國務院最不願意做的就是與佔領國為伍。杜勒斯看不慣任何與殖民主義沾邊的東西,因為他認為這將會削弱美國在「冷戰」中的地位。此外,基於預算考慮,美國財政部長喬治·漢弗萊-艾森豪威爾的內閣密友-也不贊成美國提供支持。
英國人也誤解了美國的選舉政治。1956年11月艾森豪威爾謀求連任的事實給了他們一種信心,讓他們以為他會與英國和以色列站在一起,共同反對埃及。事實上,美國選民並不願意美國再次介入一次軍事行動。對於以捍衛和平為競選口號的艾森豪威爾來說,反對蘇伊士運河戰爭會為他贏得政治加分。出乎英國的意料,美國要求立即停止軍事行動。
這就是地緣政治的整個背景,而金融背景則是英鎊的脆弱性。英國的國外債主仍在尋求擺脫他們在「二戰」期間獲得金融請求權,而英國日漸寬松的資本管制則為他們提供了這樣做的機會。與此同時,受制於高工資、低生產率和對抗式的勞資關系,英國也難以通過發展強勁的出口經濟來抵消其弱勢金融。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前,英國的儲備甚至就已經快降到了被視為最低安全水平的20億美元。基於這一背景考慮,參與一場昂貴的、不確定的軍事行動是危險的。蘇伊士運河的關閉將會增加航運成本,並會提高進口石油的價格。因此,蘇伊士運河冒險行動也就進一步加深了市場對英國能否維持1英鎊兌2。8美元的英鎊兌美元匯率的懷疑。
這一匯率的下降或許會產生深遠影響。那些習慣將其貨幣與英鎊掛鉤的英聯邦國家和北歐國家將不得不決定是否延續這一習慣。它們或許會選擇與美元掛鉤,因為美國是一個更強大的經濟體,也是一個更大的貿易國。如果是如此,那麼對英鎊區的凝聚力以及英鎊區成員國在倫敦的銀行業務來講,都將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在蘇伊士運河行動之前,艾登政府就已經知道,要想維持1英鎊兌2。80美元的英鎊兌美元匯率,它需要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幫助。這正是艾登和麥克米倫認為他們會獲得美國無條件支持,並對此充滿信心的原因。而這也正是他們作出嚴重誤判的原因。美國國務院警告說,美國可以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英國政府必須承諾撤離其在埃及的軍隊。11月2日,美國在聯合國大會提出了一項停火決議。美英矛盾的公開化導致了英鎊擠兌事件。之後,美國明確表示,它不僅要求停火,而且還要求實際撤軍。這一聲明使得英鎊面臨的局勢進一步惡化。
至此,麥克米倫-他曾是美國政府內閣中主張對納賽爾採取軍事行動的最堅定支持者-突然改變立場。他也因此被反對黨指責為表裡不一的兩面派,並被冠以「先進先出的麥克米倫」的綽號。但作為政府的財政大臣,他實際上是沒有其他選擇的。他的真正失敗在於此前他對美國將會為英國提供幫助的過度自信。
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里,英國政府一直在推諉,它表示接受停火協議,但僅同意撤出一個營的兵力。資本管控延緩了儲備的外流速度,但引來了眾多賭注英鎊貶值的投機者。考慮到英鎊可能貶值的情況,購買英國商品的外國買家要求延期付款,而向英國銷售商品的賣家則要求提前付款。
妥協是痛苦的。保守黨後座議員團體「蘇伊士集團」(SuezGroup)並不願意承認英國已經失去第一位階地緣政治強國地位的事實,強烈反對撤離全部軍隊。艾登政府尋求金融支持的承諾,以便確保內閣在撤軍問題上達成一致。但艾森豪威爾政府仍要求英國政府給出具體的撤軍日期。英國人擔心設定具體日期可能會引起混亂,導致部隊無法正常撤離,並危及駐軍的安全。因不堪重負,身體狀況欠佳的艾登飛往黃金眼(Goldeneye)休養,這也是小說家伊恩·弗萊明在牙買加的度假地。但這並未激起人們對政府的信心。
所有人都知道危機會在12月4日進入最嚴峻的時刻,因為在這一天,麥克米倫將會就英國的儲備情況發布月度報告。它將會表明英國的黃金和美元儲備已降至20億美元以下,這毫無疑問會引發新一輪的英鎊擠兌事件。迫於這一時間的壓力,艾登政府重申了它的撤軍承諾,但仍試圖避免給出一個確切的日期。它採用了含混不清的語言向華盛頓保證,「(我們)已經決定準時撤離,而且我們也准備准時撤離」。
但所有的牌都掌握在美國人手裡,他們不做任何事情就能迫使英國讓步。12月2日,在財政大臣發布報告兩天前,英國內閣同意將12月22日作為撤軍的最後時限。12月3日,剛剛休假回來的美國財政部長漢弗萊同意支持英國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款。
基於此,當12月4日麥克米倫作報告時,他可以說英格蘭銀行的儲備已經降到20億美元以下,但同時也可以聲明,美國支持英國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取全部的13億美元的信貸額度。12月10日,在美國的支持下,英國的借款申請得到批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委員會的16名委員中,只有代表埃及的委員投了棄權票。這一行動標志著英國金融危機的結束。同時,這也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曾經的經濟大國英國追求獨立外交政策的時代的結束,因為現在它不得不依賴一個更加強大的夥伴,這就是美國。

⑼ 二戰結束後,英國為什麼總是追隨美國

對於很多了解歷史的人都是比較熟悉的,在二戰期間德國對於英國的打鬥可以說是十分的激烈,後來的西歐大陸幾乎就是被德國橫掃的狀態,英國呢,辛虧中間還是有個英吉利海峽的阻擋,不然英國真的會有不一樣的後果產生的。

對於英國來講的話確實是能夠找個人給自己遮風擋雨,對於美國來講是能夠找到一個比較靠譜的盟友,所以在當時的環境下,美國就默認了應該跟隨著自己了,慢慢的就出現了別人眼中的大哥和小弟的角色問題了。

⑽ 二戰對英國的影響

二戰加劇了英帝國的衰落。

二戰時期英帝國狀況:

1、殖民地對戰爭勝利的貢獻

二戰是對英國殖民地一次忠誠的考驗。 因為在站前,各個殖民地的地位只是在語言上的規定,而是否參戰則是用實際行動明確了其主權國家的地位。 沒有令英帝國失望,在二戰中,英國殖民地除了愛爾蘭保持中立之外,其他的殖民地都相繼對德國宣戰。

並且將大量的資源運往英國,為英國的戰爭所服務。 而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各個殖民地對英國具有如此高忠誠度的並不是它們具有的同一個目標或者同一個需要,而是具有相同的恐懼。

一旦英國戰敗,那麼其殖民地也會具有相應的威脅。 所以,在這次的戰爭中,英殖民地參戰的注意力並不是集中於巴黎或者倫敦,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華盛頓。

2、殖民地具有分離傾向

一戰使得英帝國的霸主地位發生了動搖,而二戰促使英帝國最終走向了終結。 在二戰勝利之後,更加速了英國殖民地的離心傾向,從而使英帝國逐漸走向衰落。 總結二戰中促進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大西洋憲章》影響了殖民地的獨立。

這份憲章是英美兩國為了獲取戰爭的勝利而動員和鼓勵世界人民參加戰斗的一項工具和手段。 在憲章中聲明,英美兩國不追求領土和其他方面的擴張,並且尊重各個民族選擇政府形式的權利。 這為後續英國殖民地的迅速獨立埋下了伏筆。

第二,在二戰中,大量的殖民地人民走出國門,參加戰斗。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思想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軍事技能的提升為後續民族的獨立提供了基礎。第三,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上的敗退影響了英帝國的凝聚力。

在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上的敗退不僅使其失去了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而且打破了英國不敗帝國的神話。 殖民地的人民不再相信和依賴英帝國的可靠性和強大,從而使英帝國的離心速度加快。

第四,在二戰中英國減弱了對殖民地的控制, 對於殖民地提出的各項要求或者發生的動亂,僅是採取簡單的讓步或者鎮壓的方式,這加速了殖民地的離心速度。 第五,在戰爭中德國和義大利進行的偽裝同情和支持獨立的政治宣傳,減弱了各殖民地維護英帝國的決心。

3、戰時英國對待殖民地的態度

英國在二戰期間為了鼓勵殖民地人民參加戰斗,在對殖民地的統治中主要使用了三個方面的手段。 首先,英國對殖民地採取鎮壓、分化和妥協的態度,目的是維持英帝國能夠更加長久的持續。

此外,當鎮壓和分化不能夠解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時,英國政府採用憲制改革的方式進行讓步。 最後,英國在 1940 年為了應對各個殖民地的反英斗爭頒布了殖民地發展法。

總結:

英國通過一系列手段建立的英帝國, 在經過兩次戰爭的洗禮之後,逐漸走向衰落。 盡管英國在這兩次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兩次戰爭使英國在經濟上大幅度萎縮,加大了對美國和各個殖民地的依賴。

而殖民地的人民在經過兩次戰爭之後,民族獨立意識提升,從而掀起了反英的斗爭。 所以說,二戰加快了英帝國的衰落。

(10)二戰後英國人為什麼去美國擴展閱讀:

二戰後英國與美國的關系:

英國,位於歐洲西部,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近代,英國曾輝煌一時,當了二百多年的世界霸主。鼎盛時期的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面積佔到了世界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當時英國人在世界上簡直橫著走,英國人傲氣的誰都瞧不上。但在19世紀末,隨著德國的崛起,英國人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德國人的挑戰。

為了挑戰英國人的霸主地位,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硬生生的把英國人拉下了霸主的寶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把英國人家底打光了,搞得英國人欠了一屁股債,勢力一落千丈,霸主地位只好拱手讓給了美國。不過雖然二戰後英國失去了霸主地位。

但在戰後很長時間里英國一直不服美國,直到60年代末才開始服軟。二戰後英國嚴重衰落,在戰後很長時間里仍然不服美國。

其實英國在二戰結束後不服美國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國仍然有一定的實力。盡管英國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幾乎被戰爭掏空了國庫,但戰後的英國仍然是世界第三強國,和蘇聯的實力相差無幾。1945年,英國的經濟總量和工業產值並不比蘇聯少多少。

1945年春天英國本土坦克月產量達到蘇聯的70%,軍用飛機月產量達到蘇聯的95%,艦船數量更是遠遠超過蘇聯。如果加上英聯邦國家,其軍工產能一點不比蘇聯遜色。

實際上,二戰結束時英國的實力並不比蘇聯差多少。在五十年代,英國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不服美國,英國人自然也不會服美國。

盡管英國在經濟和工業方面與美國有差距,但英國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英國擁有遼闊的殖民地,雖然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獨立,但大部分殖民地仍然在英國手中,那些獨立的國家仍然和英國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英國仍然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

印度次大陸的棉花和茶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鐵礦石和牛羊肉、加拿大的糧食、加勒比的糖、南非的稀有金屬等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英國本土,這是其他國家不能比的。

同時,英國人雖然衰落,失去了霸主地位,但仍然在金融、航運、貿易等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影響力,美國人在戰後花了很長時間才徹底壓倒英國,把英國在這些領域擠出了第一梯隊。

此外,世界上很多規則還是英國人制定的,美國人有時候也不得不按英國人制定的規矩來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再厲害,還是得乖乖說英語。因此,英國人自然不服美國。

不過服不服不是英國人說了算,雖然英國在戰後仍然有一定的實力,仍然不服氣,但沒過多久就不行了。因為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都在排擠打壓英國,在美蘇的推動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反殖民統治的浪潮,英法為首的殖民體繫到六十年代土崩瓦解。

英國人的勢力因此一落千丈,遭到了重創,再也無力和美蘇叫板。加上當時英國經濟增長緩慢,逐漸被聯邦德國、日本和法國超越,所以英國的地位直線下降,被擠出了第一梯隊,再也無法和美蘇抗衡。

當然,英國畢竟是傳統的老牌強國,雖然衰落,不能再和美英平起平坐,但仍然是世界大國之一。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屈指可數的幾個強國,英國及英聯邦的實力以及影響力仍然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比。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後英國人為什麼去美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人去印尼怎麼辦簽證 瀏覽:580
在印度用什麼表示尊敬 瀏覽:435
中國大海是哪個省的 瀏覽:573
去義大利可以辦哪些工作簽證 瀏覽:148
印度處方葯多少錢 瀏覽:273
如何從防城港到越南 瀏覽:632
在義大利可以怎麼開直播 瀏覽:12
伊朗姑娘在寧波什麼地方 瀏覽:886
英國的治癒率多少 瀏覽:180
越南黑色石頭叫什麼名字 瀏覽:495
國足伊朗什麼時間踢的 瀏覽:652
印度精英教育有哪些 瀏覽:278
伊朗人怎麼交流英語 瀏覽:940
義大利宮殿有哪些 瀏覽:281
印度為什麼帶圍巾 瀏覽:831
越南全國人口有多少萬 瀏覽:577
華為公司職稱升格中國應該如何做 瀏覽:672
義大利牛蹄怎麼做好吃 瀏覽:201
印尼人有什麼風俗 瀏覽:892
怎麼和印尼女結婚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