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海鷂」戰斗機主要性能參數有哪些
英國的「海鷂」是一種單座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攻擊機,任務是海上巡邏、艦隊防空、攻擊海上和地面目標、偵察和反潛。「海鷂」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了4個可以轉動的噴管,4個噴管都向下時,可以使飛機垂直起落或空中懸停,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的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飛機。
「海鷂」於1988年試飛,1994年開始服役,由英國航空航天公司設計製造。機載乘員1人,動力裝置為1台勞斯萊斯PegasusMk106矢量控制無補燃渦輪風扇發動機,推力%.63千牛。
該機翼展7.7米,機長14.17米,機高3.71米,最大短距起飛重量為11880千克。實用升限為14630米,低空飛行速度為1185千米/小時,航程為3766千米,作戰半徑為460~750千米。起飛滑跑距離為(0~305)米。
2. 上世紀90年代英國都有哪些型號的戰斗機
旋風戰斗機
旋風」式超音速變後掠翼戰斗機曾先後譯名為「帕那維亞200」和「狂風」。它是由英國、德國和義大利共同研製的雙座雙發超音速變後掠翼戰斗機。20世紀60年代中期,北約的戰略思想從「大規模報復」轉為「靈活反應」之後,迫切需要一種新型戰斗機來執行空中截擊和進攻性空襲等常規作戰任務,並提出「多用途戰斗計劃」(MRCA)。為實現這一計劃,英、德、意3國於1969年3月成立了「帕那維亞飛機公司」,1970年7月開始設計,1974年8月第一架原型機首飛,1976開始批量生產,正式定名為「旋風」,1984年11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
「旋風」戰斗機有對地攻擊型(IDS)、防空型(ADV)和電子戰與偵察型(ECR)3種主要機型。其中「旋風」(IDS)翼展為13.91米(後掠角25度)、機翼折疊時翼展為8.6米(後掠角8度),該機長16.72米、高5.95米,機翼面積26.6平方米,最大起飛重量27950公斤,最大載彈量9000公斤,最大平飛時速2230公里,實用升限1.5萬米,作戰半徑1390公里。「旋風」戰斗機裝有激光測距和目標識別裝置、多功能前視雷達、數字式慣導系統、雷達警戒及電子對抗等先進設備。主要武器有:2門27毫米「毛瑟」機炮,8個外掛點,可懸掛「響尾蛇」、「天空閃光」等空空導彈,以及「鸕鶿」空地導彈和多種炸彈、核彈等,適用於攻擊機場及縱深地面目標
3. 英國「閃電」戰斗機的主要技術性能是什麼
「閃電」戰斗機是英國的第一種噴氣式戰斗機,英國電氣公司1950年研製,1960年7月交付使用。共生產340餘架。該機機頭進氣,切角後掠式中單機翼,液壓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裝2台加力推力各為74干牛的渦輪噴氣發動機。飛機全長1684米,機高597米,翼展1061米,最大起飛重量2177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22倍音速,實用升限18300米,最大爬升率254米/秒,作戰半徑370~830千米,航程2040千米。
4. 英國二戰期間採用什麼戰斗機
颶風式戰斗機和噴火式戰斗機,40年以後因為不列顛空戰的損耗還採用了美製P51野馬戰斗機
颶風式戰斗機:
霍克飛機公司製造,首架颶風式戰斗機在1935年11月試飛成功。颶風實際上就是潑婦式戰斗機(Hawker Fury)的單翼版,但使用舊技術卻是颶風戰斗機成功的關鍵因素,機身的金屬結構和布制蒙皮非常耐用,而且比起噴火戰斗機的金屬蒙皮,颶風戰斗機的布制蒙皮對爆炸性機炮彈有更高的對抗性,簡單的設計亦令維修變得更容易。
颶風戰斗機於1936年開始量產,其簡單的結構令生產十分容易,而同期推出又較先進的噴火戰斗機則因為結構復雜設計新穎而令生產速度大大減慢。獲配備颶風戰斗機的飛行中隊同樣受惠,這些飛行中隊早就熟悉像颶風戰斗機這類老結構飛機的維修方法。維修簡便、配置寬闊的起落架和良好的飛行特性令颶風戰斗機退居二線後仍然在一些環境惡劣,要求高可靠性多於高性能的戰場執行任務。
颶風式戰斗機共生產大概14,000架。大部份都由霍克飛機公司生產。奧斯汀汽車公司(Austin Motor Company)生產了300架。加拿大則生產了1400架,即Mk X。
英國颶風式戰斗機-性能數據
基本性能數據(颶風 IIC型):
尺寸數據:
乘員:1名;機長:9.84米(32尺3寸);翼展:12.19米(40尺);機高:4.0米(13尺1½寸);翼面積:23.92米²(257.5尺²)
重量數據:
空重:2,605公斤(5,745磅);載重:3,480公斤(7,670磅);最大起飛重量:3,950公斤(8,710磅)
動力裝置:
發動機:1×勞斯萊斯梅林XX液冷V-12,1,185匹馬力(883千瓦)
性能數據:
最高速度:每小時334英里(每小時505公里);航程:600英里(965公里);實用升限:36,000尺(10,970米);爬升率:2,780尺/分鍾(14.1米/秒);翼負荷:29.8磅/尺²(kg/m²);推重比:6.47磅/馬力(kg/kW)
機載武器:
機槍:IIA:8門0.303寸(7.7毫米)口徑白朗靈機槍;IIB:12門0.303寸(7.7毫米)口徑白朗靈機槍;IIC:4門20毫米口徑希斯巴諾MkII機炮;IID:2門40毫米口徑維克斯S型航炮,2門0.303寸(7.7毫米)口徑白朗靈機槍
炸彈(IIC及IID):2×250磅炸彈或2×500磅炸彈
噴火戰斗機
噴火戰斗機是英國維克斯-休潑馬林公司設計師米歇爾以蜚聲四海的S系列競速飛機為基礎,按照英國空軍的戰術、技術要求,於二戰前精心設計的活塞螺旋槳戰斗機。其原型機在1936年3月5日試飛時,速度達到554千米/小時,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立即引起英國皇家空軍的注意。
噴火戰斗機是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也是最主要的單發動機戰斗機。從1936年第一架原型機試飛開始,噴火不斷的改良,期間並且使用兩種不同的液冷式發動機,不僅擔負英國維持空權的重大責任,轉戰歐洲、北非與亞洲等戰區,提供其他盟國使用,戰後還到中東地區參與當地的沖突。噴火與德國空軍Bf 109並列為歐洲戰區最重要的兩大機種,也是兩架從大戰初期較勁到結束的敵人。
基本數據
生產商:超級馬林(Supermarine)
乘員:1人
首航:1936年3月5日
服役:1938年8月
長度:9.1米
翼長:11.2米
高度:3.9米
重量(空載):2300公斤 最高起飛重量:3100公斤
動力系統
發動機:勞斯萊斯馬林(Merlin)45
功率:1,470匹(1096千瓦)
最高速度:602公里/小時
作戰距離:760公里
運輸距離:1000公里
實用升限:11,300米
武器
槍炮2×20mm機關炮
4×.303寸(7.7mm)機關槍
炸彈1×500磅(230公斤)炸彈
美製P51野馬戰斗機
基本性能參數:
尺寸數據:翼展 11.3米,機長 10.2米,機翼面積 21.7平方米。
重量數據:空重 299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5020千克。
性能數據:升限 12700米,航程 3860千米。
發動機為艾利森 V-1710-F3R功率 1000 馬力( 746kW )/3660M最大起飛功率 1150 馬力( 858kW )武器:兩挺 12.7mm 白朗寧同步機槍、安裝在機翼起落架位置的兩挺 12.7mm 及更外側的 4 挺 7.62mm 機槍。
各型號野馬:
Mustang I (P-51)
發動機為艾利森 V-1710-F3R,功率 1000 馬力( 746kW )/3660M,最大起飛功率 1150 馬力( 858kW )。軍械同原型機共 4 X 12.7mm 4 X 7.62mm。由於艾利森發動機功率不足導致Mustang I 高空性能不佳,所以英國空軍多把它用於低空偵察任務並配屬給空軍陸地協作司令部,並在飛行員座椅後的左側座艙玻璃傾斜安裝了一台照相機,右側對應水平安裝了一台照相機。1942 年 7 月 27 日 Mustang I 開始為空軍陸地協作司令部執行任務。
Mustang IA (P-51)
把 Mustang I (P-51) 外翼段的 4 X 7.62mm 機槍換成 20mm 機炮。
Mustang II (P-51A)
軍械重新布置,4 挺 12.7mm 機槍集中並列安裝在機翼內。後期型換裝了艾利森 V-1710-81(F20R),功率 1125 馬力( 839kW )/4700M,最大起飛功率 1200 馬力( 895kW )。英國和美國同時使用此種機型,在美國的 P-51A 基礎上發展出了 A-36A 俯沖轟炸機和 F-6A 照相偵察機。
P-51B P-51C (Mustang III)
這是首次使用英國羅.羅公司灰背隼( Merlin )發動機的機型,與美國發動機相比,體積更小、功率更大。安裝了新型四葉螺旋槳。英國人在 Mustang II 上安裝 Merlin 61 發動機的測試成功後,北美公司立即重新修改了 P-51 的設計,安裝了 Packard V-1650-3 發動機( Packard 公司生產的 Merlin 68 型兩速二級增壓二次冷卻發動機。注: Packard -普惠的前身),機身也作了結構上的加強,重新設計散熱器和副翼。機翼下安裝了流線型掛架,可掛遠程副油箱和 500 磅炸彈,後期型可掛 1000 磅炸彈。新的設計起初編號為 XP-78 ,後來改成 P-51B。 P-51B 和 P-51C 於 1943 年投產,P-51C 由北美達拉斯工廠生產。同年 12 月 1 日開始交付給駐英國第 8 航空隊,裝有可拋式副油箱的 P-51B 是第一種可以深入德境為第 8 航空隊轟炸機群護航的戰斗機。
XP-51D
裝備 Merlin 發動機的 P-51B/C 由於傳統設計,座艙向後視界極差,另外在側面輪廓線上與 Me 109 極為相似。於是想在野馬上改裝氣泡式座艙蓋,在 P-51B 生產線上抽出兩架用於測試,重編號為 XP-51D。
P-51D (Mustang IV)
P-51B的改進型,也是野馬家族中產量最大、名氣最大的一位。軍械增加到 6 挺 12.7mm 機槍,全布置在機翼內。最顯眼的改進是換裝了氣泡式座艙蓋,極大地擴展了飛行員的視界,特別是向後視界。後機身也做了修改,P-51D 後期型在垂尾前增加了延長段,這一改動後來又用來改裝 P-51B/C 和早期的 P-51D。
XP-51F
作為純粹的截擊機來研發,並重新設計了整個機身結構,甚至沒有一處結構可以與早期的 P-51 互換。機翼採用新的低阻層流翼型,平面形狀也有所不同。優化了機身和散熱器整流罩輪廓,減輕了發動機基座和起落架。更換了滑油散熱器,簡化了液壓系統和座艙布局。經過這些改進,機身減重 726kg,軍械減少到 6 挺 12.7mm 機槍(與 P-51B/C 相同),甚至減少了油箱容積。總之是架全新的野馬。由於與 P-51D 相比改進很大而性能提高甚小,所以未生產。
XP-51G
也叫 XP-51H,是一種遠程護航戰斗機,發動機為高功率的 Packard Merlin V-1650-9,新發動機使機身加長 12 英寸,縮減了尾翼面積並改變了尾翼長寬比。軍械為 6 挺 12.7mm 機槍,在飛行員座椅後增加了燃油箱,可以裝更多的燃料。
XP-51J
也是 P-51 的輕量化原型機,使用艾利森 V-1710發動機,與以前的艾利森發動機不同,V-1710 有上吸式汽化器,功率增強。機鼻部作了仔細的修形以減小阻力。
P-51H
XP-51G 的生產型,又作了若干改進:發動機是 Merlin V-1650-11,注水時的爆發動力為 1495kW,改進了操縱舵面。機身重量比 P-51D 輕 318kg。軍械為 6 挺 12.7mm 機槍,可外掛 10 枚 5 寸火箭彈,和兩枚 1000 磅炸彈或兩枚 1000 加侖可拋式副油箱。
P-51K
與 P-51D 很相似,只是液壓自動變距四葉螺旋槳換了廠牌(用 Aeroprocts 替換 Hamilton 的)。
XP-82
用兩架 P-51H 機身拼出的雙機身野馬,祥見:F-82雙野馬
A-36A
綽號APACHE。P-51A 的俯沖轟炸機型別。1942 年開始研製,同年 9 月首飛。發動機換成艾利森 V-1710-87( F21R ),功率 988kW。加裝了液壓操作的俯沖減速板,每側機翼下的掛加可掛炸彈或可拋式副油箱。軍械為 6 挺 12.7mm 機槍,與 P-51A 一樣,兩挺在機頭,四挺載機翼外段內。A-36A 在美軍登陸西西里之前服役,生產一直延續到 1943 年 3 月。
F-6
P-51 的偵察型,沒有武器,只裝備了偵察照相機。F-6A 的發動機為艾利森 V-1710-81( F20R ),功率 895kW。為了增加視界,早期型安裝的是英國式氣泡艙蓋。F-6D 與 P-51D 相似,F-6K 則是 P-51K 改進的。
F-51D
二戰結束時美國陸軍航空隊擁有很大數量的 P-51D,美國空軍成立後,接收的 P-51D 按新的編號規則重新命名 F-51D,而以前 "F" 是指偵察機。
5. 英國閃電戰斗機詳細資料!
1956年11月,英國皇家空軍正式提出閃電戰斗機的生產訂貨要求,決定先生產20架預生產型。之後,又於1958年第二次提出訂貨要求,至1970年完全停產時為止,閃電式戰斗機一共研發生產了10種改型。
「閃電」由來
[編輯本段]
「閃電」(Lightning)是英國航空工業自行設計並製造過的唯一一種二倍音速飛行的雙發單座噴氣戰斗機。在後來與美軍的聯合演習中,竟多次成功地「攔截」成功在高空飛行的U-2飛機,為此贏得了軍方的青睞。
「閃電」飛機最先是由英國電氣公司AA以純粹的超音速研究機開始設計研製的,後來又以P-1的代號轉為實用型超音速戰斗機投入進一步的開發。1952年12月,裝第一種後掠機翼方案的試驗原型機實現首飛。它的最大設計特點是在後機身內使兩台埃汶噴氣發動機別出心裁地呈上下重疊安裝(上部一台更靠前一些,而且駕駛艙則「騎」在貫通機身的進氣道之上)。該機採用機頭進氣,在後來戰斗機型的圓形進氣口中央有一個內裝火控雷達的固定式調節錐。該機的機翼設計也很獨特:前緣後掠60度,並帶缺口(作為渦流發生器用),後緣沿飛機縱軸互為垂直的方向切平,這樣的機翼平面形狀在世界上幾乎是獨一無二的。而更有趣的是該機的副油箱或導彈被高高地「馱」在機翼上表面的掛架之上,所以投出時需要採用彈射方式。這種飛機的前機身可裝2門阿登機炮,前機身側面可掛2枚火光型或紅頭型導彈,機腹下各種尺寸的流線型囊式保形吊艙,用來安裝機身內已安放不下的武器和燃油,像個下垂的大肚皮,吊艙的前半段可裝火箭巢或機關炮等武器、後半段都用來裝燃油。此乃「閃電」式戰斗機的三個外觀特點。「閃電」式雙發單座全天候戰斗機,也是數十年來英國自行研製並得到投產的唯一一種超音速戰斗機,從研製到正式配備部隊大致經歷了10年的時間。
「閃電」的研製工作始於1949年。當年3月,英國供應部公布了F23/49超音速晝間戰斗機的設計要求。1950年3月即與當時的英國電氣公司(它後來並入英國飛機公司)簽訂了研製合同,決定先研製3架供試驗用的原型機P-1A。其動力裝置選定為2台薩菲爾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5000公斤。首架原型機於1954年8月開始試飛,1955年已達到最大速度1.53倍音速。3架原型機中共有2架用於試飛,1架用於靜力試驗。
1954年,軍隊決定將P-1作為一種全天候和夜間截擊戰斗機進行重新設計,從而安排再研製3架原型機,即P-1B。P-1B的動力裝置改用推力更大的埃汶200型帶加力的渦噴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可達6545公斤。同時,機頭進氣口也從「仙桃圓」形改為正圓形,並在其中央位置增加了固定式中心錐體,以便將來加裝雷達。首架P-1B於1957年10月進入試飛,1958年11月在試飛中第一次達到2倍音速。同年,P-1B被正式定型、並更名為「閃電」F.1(意為「「閃電」飛機的戰斗用途第一改型」)。
1956年11月,英國皇家空軍正式提出「閃電」戰斗機的生產訂貨要求,決定先生產20架預生產型。之後,又於1958年第二次提出訂貨要求……至1970年完全停產時為止,「閃電」式戰斗機一共研發生產了以下10種改型。
「閃電家屬」
[編輯本段]
「閃電」F.1和F.1A這是「閃電」式單座超音速截擊機的頭一種生產型。前20架預生產型主要用於發展試驗和部隊試用,其首飛於1958年4月。首架生產型於1954年10月開始試飛,1960年7月正式交付部隊使用,前後一共製造了40架。飛機的外形和動力裝置和P-1B相同。而且已在進氣道中心錐體內裝有1台艾爾帕斯公司的Mk.1型截擊和火控雷達。機上配備2門30毫米阿登機關炮。2枚國產光火型紅外空對空導彈及其控制設備都安裝在一個可以拆卸的安裝於機腹下的流線型保形軍械吊艙里(「閃電」飛機的最大特徵之一),它可以和另外一具只安裝2門阿登炮的軍械艙互換。「閃電」F.1A和F.1的區別是增加了一套特高頻電台;在左翼下方安裝了向前斜伸的空中加油桿,可用於空中加油;並在機身兩側各增加一根外露的電纜導管。
「閃電」F.2和F.2A這是F.1A的改進型、單座截擊機。主要是改進了發動機的加力系統,增加飛機的航程和飛行速度,擁有更為先進的電子設備、綜合儀錶板和液氧個人呼吸系統。首架F.2於1961年7月開始試飛,共製造40架。其中的30架後來又被改裝成為F.2A,4架被改裝成F.52(兩位數改型)用於出口。F.2A的外部特徵是其垂尾尖端從半圓形改為方形,並加大了機腹吊艙的尺寸和容積,機翼前緣彎度增加、並加裝了和艦載飛機類似的著陸鉤。
「閃電」F.3這是F.2的改進型、單座截擊機。發動機改為2台薩菲爾300,單台加力推力已增加到7420公斤。並取消了機載航炮,成為當時流行一時的所謂「純導彈攻擊戰斗機」(和美國的F-4鬼怪II相當)。它除了裝備光火型空對空導彈以外,還可以改掛2枚紅頭型空對空導彈。為加大轉場航程,每一側機翼上方可以馱帶一個容積為1182升的副油箱(這種怪異而獨特的翼上方馱帶副油箱的方式實際上只應用於後來的F.6)。第一架供發展用的F.3首飛於1961年,第一架生產型於1962年6月首飛,前後共製造了58架。
「閃電」T.4一種並列雙座型戰斗教練機(英國人特別喜歡並列雙座教練機)。原型機在1959年5月首飛,生產型於1962年6月交付部隊。它的產量很少,空軍每個飛行中隊一般只配備1-2架。1966年出口蘇丹。
「閃電」T.5F.3戰斗機的並列雙座教練型。首架於1962年3月試飛,1965年3月開始交付部隊,只作了少量生產。
「閃電」F.6原來叫作「閃電」F.3A,是F.3的改良型,一種單座截擊戰斗機。主要的改進在於機翼的外段前緣加寬,使後掠角稍稍減少,並帶有錐度扭轉,它可以顯著降低亞音速阻力,從而增大了航程。另外,機腹下採用了全新的吊艙,其後半部的燃油容積比原來的吊艙增加一倍,並在該吊艙的前段加裝了2門30毫米機關炮,而在後端下方加裝了兩塊能增大超音速方向穩定性的腹鰭。而且增加了一個著陸減速鉤。第一架原型機於1964年4月試飛,生產型於1965年12月配備部隊,共生產67架。這種改型,是「閃電」式戰斗機的最主要改型。
「閃電」F.53為適應時代的要求,從「閃電」F.6截擊戰斗機改裝而成的多用途戰斗機,但只供出口使用。它在機翼下各增加一個掛架,可攜帶各種炸彈和火箭發射巢。機腹吊艙內另可攜帶空對空導彈、機關炮、火箭發射巢和偵察照相設備。蘇丹和科威特空軍是它的用戶。第一架於1966年11月試飛,1967年12月開始交付,共生產了46架。
「閃電」T.55這是「閃電」T.5教練機的出口型。也是為蘇丹和科威特配套生產的,並於1967年開始交付。
「閃電」式戰斗機從未有機會參加過實戰,但它是皇家空軍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唯一的國產二倍音速戰斗機,總產量達300多架。也是冷戰時代英國第二代噴氣式戰斗機的代表作!
解剖「閃電」
[編輯本段]
英國人的飛機設計一貫標新立異、也一直保持其獨特的風格:美麗、怪異、再加一點浪漫。「閃電」式戰斗機的設計特點,在今天看來也仍然值得我們玩味一番。「閃電」式戰斗機的氣動布局,採用後緣切口的三角形上單翼和底位置平尾布局,2台發動機上下排列於機身內,整個機身的面積分布符合於面積律要求。
「閃電」式戰斗機的機翼是一種懸臂式上單翼。採用英國電氣公司自行開發的ASN/P1/3基本翼型。前緣平均後掠角為60度,後緣後掠角52度,相對厚度大約5%。為了改善流場,機翼前緣開有一個缺口,它的作用相當於渦流發生器。機翼採用全金屬五梁抗扭盒形結構,其鋁合金上下蒙皮之厚度約5毫米。在主起落架艙處採用波紋板夾層結構的壁板蒙皮,左右兩側的機翼在機身中線的中央翼肋處對接。翼盒的內側為整體油箱,外側則為主起落架艙。機翼上的副翼呈長方形,具備「角式補償」,並位於機翼外側平直後緣上,和機身的縱軸垂直,利用液壓助力器操作。大面積的單塊襟翼在下偏(放下)時平行於機身縱軸進行移動,也由液壓驅動。此外,襟翼和機翼前緣的內部均被用作燃油箱。
「閃電」式戰斗機的機身橫截面形狀接近於豎長方形,縱向輪廓線幾乎均呈直線。而且它的截面積沿機身縱向的分布幾乎是不變化的。在機腹下,有一個「閃電」式戰斗機獨有的保形吊艙(也即腹囊式吊艙),它和機身腹部圓滑過渡,阻力被減至最小。吊艙的前1/3一般用來安置軍械、而後2/3用來容納燃油,真可謂用盡心計。機身採用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後機身上面、垂尾前方安裝了兩塊液壓作動的減速板。
「閃電」式戰斗機的尾翼採用懸臂式全金屬結構,平尾翼尖和方向舵採用蜂窩結構。單塊式全動平尾的安裝位置很低,籍以避開機翼的尾流。平尾前緣的後掠角為60度、和機翼相似。它的面積差不多等於機翼翼根後部的那個缺口部分。垂直尾翼的頂部呈平直方角形狀(僅早期型號為半圓形)。「閃電」式戰斗機的尾翼都沒有考慮採用調整片。所有操縱面都用液壓助力器進行驅動。
「閃電」式戰斗機的起落架採用了可收放式前三點方式,而且均採用單輪構造。主起落架向外收入機翼內,收上時機輪必須轉向60度。而前起落架在地面不能操縱轉向,它在起飛後向前收入機頭內。飛機的主起落架採用多作動筒板式剎車和防滑裝置。另外在後機身的下方有一具直徑為4.88米的減速傘和一個著陸鉤。
「閃電」式戰斗機的動力裝置有多種,F.3、F.6和F.55安裝2台埃汶300系列加力式渦輪噴氣發動機,其單台非加力推力為5750公斤,加力推力為7400-7420公斤,推重比43.2牛/公斤。而且上方一台的安裝位置比下方一台靠後,它們合用一個進氣道。燃油主要容納在機翼抗扭盒的內側部分、機翼前緣和襟翼裡面。F.6和F.55的吊艙(腹囊式吊艙)油箱之容積已經增加到2720升,續航能力因而增大20%。轉場時機翼上還可以「馱帶」兩個被架在支架上的1182升容積的副油箱。
「閃電」式飛機的座艙具有增壓和空調裝置,採用馬丁·貝克公司生產的BS4-CMK-2型彈射救生座椅,具有在0高度和167公里/小時以上速度的條件下彈射救生的能力。座艙蓋呈流線型、採用兩段式後鉸鏈開艙構型。
「閃電」式戰斗機的系統和設備中包括以下裝備:座艙增壓和應急氧氣供應系統。它的壓差為0.28公斤/平方厘米。電源為一台29千伏安交流發電機、一台28伏直流發電機和28伏電池組。裝有和高度保持和儀表著陸系統交聯的自動駕駛儀。通訊設備是特高頻-甚高頻收發機和備用特高頻電台。飛機的導航設備為塔康導航系統、特高頻歸航設備、敵我識別裝置、儀表著陸系統及該系統的無線電信標和下滑指示器等等。可供替換選用的設備還有甚高頻電台、甚高頻全向信標機、無線電羅盤等。機頭錐體內安裝有AirpassA123S型單脈沖火控雷達以及標準的戰斗機輕型瞄準具。雷達的作用距離大於56公里,作用范圍方位正負45度。
「閃電」式戰斗機的軍械多種多樣,但基本用於空戰。其射擊火器在F.1和F.2改型上為2門30毫米阿登機關炮,而在F.53、F.6和F.55三種改型上則被取消。不過在機腹的吊艙最前段內可以安裝2門帶彈120發的阿登炮,當然也可以只裝燃油。吊艙的這個前段是可以更換的,其他形式的前段可以成為供選擇的軍械艙,比如在這裡面可以攜帶兩個50.8毫米無控火箭彈(共帶44枚)的發射巢、或是5台Vinten360型70毫米照相機、也可以是夜間照相機和線掃描設備。2枚火光或紅頭式空空導彈通常被掛在前機身兩側的水平狀掛架上。機翼下的2具掛架可各掛1枚454公斤常規炸彈、或2個馬特拉-155型火箭發射巢、或2枚對地照相時照明用的閃光彈。左右機翼上方的支架除了可「掛」2具轉場專用的副油箱以外,還可選擇攜帶2顆454公斤級炸彈、或2個馬特拉-155型火箭發射巢。
「閃電」參數
[編輯本段]
翼展10.61米,機長16.81米,機高5.97米,機翼面積44.08平方米,主輪距3.89米。飛機正常起飛重量18000-190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21770公斤。空重13400公斤,空戰重量16600公斤。機內攜油量3800公斤。全機的空戰推重比8.7牛/公斤,最大翼載494公斤/平方米,最大使用過載7.0。飛機最大平飛速度2335公里/小時(11000米高度)、相當於馬赫數2.2;或1200公里/小時(海平面高度)、相當於馬赫數0.95。最大允許錶速1250公里/小時,最大巡航速度957公里/小時(11000-12000米高度)。水平加速時間210秒(高度11000米、馬赫數1.0到2.0)。最大爬升率254米/秒(海平面)。實用升限18300米,作戰半徑370-830公里,轉場航程2040公里。起飛滑跑距離800米,著陸滑跑距離780米。
6. 一戰中英國 法國 德國的主要戰斗機型號(每國舉一列)
發三款世界比較有名的吧!!
英國索普威斯公司的駱駝(SopwithF.1Camel),被稱為一戰最優秀的戰斗機,因為其駕駛艙前部的機槍整流罩突起如駱駝的駝峰而得名。1917年5月開始裝備皇家海軍空勤隊戰斗機中隊,後來也裝備到皇家飛行隊(隸屬陸軍)的戰斗機部隊,該型機在一戰中共摧毀了1294架敵機,為一戰各型號戰斗機之首。
推薦個小游戲《榮譽之翼:決戰紅男爵》一戰經典飛機幾乎都有!
7. 世界上著名的戰斗機品牌有哪些(例如美國的F系列,F16,F22,F35),謝謝!
似乎問世界上各國著名的戰斗機生產廠商都有哪些比較嚴謹吧。美國的F系列出自不同的廠商,如果算上百字頭的,那廠家多了去了。現在整合得沒剩幾家了。這樣說的話,各國戰斗機(按照我國的概念,戰斗機包含殲擊機、強擊機、戰斗轟炸機)主要生產商:
美國: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世界第一大軍火製造商, 第一大軍機製造商. 代表產品: F-16戰機,F-22隱形戰機,F-35隱形戰機,F-117隱形戰機,P-3反潛機,S-3巡邏機,U-2偵察機,C-5運輸機,C-130運輸機,C-141運輸機。
波音公司: 世界第二大軍火製造商.代表產品: F-15戰機,F/A-18戰機,AV-8攻擊機,T-45教練機,B-1轟炸機,B-52轟炸機,P-8反潛機,E-3預警機,E-737預警機,E-4指揮機,E-6指揮機,C-17運輸機,C-40運輸機,KC-10加油機,KC-135加油機,KC-767加油機,X-45無人戰機,AH-64武裝直升機,CH-46運輸直升機,CH-47運輸直升機,V-22偏懸翼機。
諾思羅普-格魯門公司: 世界第三大軍火製造商, 第一大雷達製造商. 第一大軍艦製造商. 代表產品: B-2隱形轟炸機,E-2預警機,E-8預警機,E-10預警機,EA-6電子戰機,KC-30加油機,X-47無人戰機,「全球鷹」無人機,「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
俄羅斯:
蘇霍伊公司的蘇系列戰斗機,大家熟悉的有蘇27/30/32/33/35/37等等;
米格公司的米格系列戰斗機,大家熟悉的有米格15/17/19/21/23/25/27/29/31/33/35等等;
日本:三菱重工 F-1和F-2
瑞典:斯堪的納維亞公司 Saab-35/37 JAS-39鷹獅
法國:達索公司的幻影系列戰斗機 幻影-3/4/5/2000 幻影F-1 陣風
歐洲其他國家:進入第三代戰斗機時代後,歐洲各國一般都是聯合研製,分分合合,參與國也不盡相同,其中以英國和德國、義大利水平較高。代表機型有,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攻擊機,西歐諸國聯合研製的帕納維亞旋風式戰斗轟炸機和台風戰斗機。
中國:
成飛:殲-10、FC-1、殲-7系列
沈飛:殲-8系列 殲-11
西飛:FBC-1飛豹戰斗轟炸機
伊朗:伊朗航空工業總公司 閃電戰斗機、曙光戰斗機
中國台灣:AT-3雷鳴戰術攻擊機、IDF經國號戰斗機
巴西: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曾與義大利聯合研製了AMX攻擊機
8. 英國噴火戰斗機可以分為幾個大的系列
噴火戰斗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生產,並不斷進行改進改型。特別是從Mk12型開始換裝功率更大的「格里芬」(又譯「禿鷹」)發動機後,其極限速度突破了700千米/小時大關,各項戰術、技術指標均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噴火」先後發展了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偵察機、教練機和艦載戰斗機等諸多改型,歸納起來可分為陸基型「噴火」和艦載型「海噴火」兩大系列,共40餘種型別。
「噴火」飛機還曾出口或轉讓生產,成為不少國家的主戰機種,直到50年代中期才退出現役。噴火戰斗機系列中產量最大的有Mk5和Mk9兩種型別,均超過5000架。Mk5於1941年問世,細部改進頗多,裝一台838千瓦的「梅林」發動機,火力加強。可裝8挺7.7毫米口徑機槍,或2門20毫米機炮和4挺機槍。Mk5C還將水冷卻器移到了機頭下方,可帶228千克炸彈。Mk5共生產了6479架,是英國空軍的主力。
「噴火」Mk9是專為抗衡德軍Fw-190戰斗機而發展的另一種主要改型,改裝梅林61型發動機,最大平飛速度為656千米/小時,高空性能良好,配備有2門機炮和4挺機槍,共生產了5665架。二戰後,「噴火」仍在不斷改進,如Mk21型結構上有較大改動,裝4門20毫米機炮,可掛炸彈。
海軍的艦載型「海噴火」也有近10種改型。開始的「海噴火」只是在「噴火」Mk5的基礎上加裝著艦鉤並加強起落架而成,直到「海噴火」Mk3才採用可人工折疊機翼,改裝1165千瓦「梅林」55M型發動機,後又改用功率更大的格里芬15型發動機,成為二戰後期主力艦載戰斗機。在整個二戰期間,「噴火」始終戰斗在最前線。它參加過無數次重要戰役,建立了不朽功績,成為世人公認的歐洲最優秀的活塞式戰斗機和二戰名機。不列顛之戰中,「噴火」和「咫風」等戰斗機充當了空戰的主角。尤其是1940年9月15日,300架「噴火」和另一批「颶風」式飛機,僅在短短20分鍾內就一舉擊潰敵轟炸機大編隊。此次戰斗直接導致希特勒「海獅計劃」的破產,「噴火」飛機因此而獲得「英國的救星」的美稱。不列顛之戰最後以英國勝利而告終,據統計,英方損失飛機915架,德方損失飛機1733架。
「噴火」不但技術性能上在二戰中是一流的,而且數量上也位居世界前列。據統計,陸基型「噴火」總產量為22907架,艦載型「海噴火」總產量為256架。「噴火」連續生產了12年後,在英國本土於1947年停產。在英國以外,1954年4月1日,馬來西亞仿製的最後一架「噴火」Mkl19型飛機出廠。
9.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軍用飛機製造商
洛克希德�6�1馬丁公司
1995年3月洛克希德公司和馬丁�6�1瑪麗埃塔公司宣布合並,成立洛克希德�6�1馬丁公司。合並前,洛克希德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軍用飛機製造商,生產F-16戰斗機、C-130運輸機、戰略導彈系統和戰略反導系統等產品。而馬丁�6�1瑪麗埃塔公司則是世界最大的電子企業,生產火箭、戰術導彈系統、反坦克導彈等產品。後來,新公司又兼並了洛拉爾公司的宇航電子系統和通用電氣公司的電子系統。這樣,洛克希德�6�1馬丁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軍火企業,該公司控制了40%左右的世界戰斗機市場,幾乎囊括了美國所有軍用衛星的生產和發射業務。
波音公司
1996年8月波音公司宣布出資31億美元收購羅克韋爾公司的防務和航天分公司。同年12月,波音公司又宣布與麥道公司合並。波音是世界上最大的飛機製造企業,合並前佔有世界客機市場50%以上的份額。而麥道公司則是世界上最大的軍用飛機、導彈和航天產品製造企業之一,其生產的F-4戰斗轟炸機、A-4攻擊機、F-14戰斗機F/A-18戰斗攻擊機、直升機及反潛導彈、巡航導彈等暢銷國際市場。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合並後成立了新的波音公司,成為世界第二大軍工企業。
雷神公司
1995年4月雷神公司出資23億美元收購了大型軍用電子公司的電子系統公司,隨後又兼並了休斯電子公司和得克薩斯儀器公司,成立了新的雷神公司。該公司壟斷了美國空對空導彈的生產,成為世界第三大軍工企業。
諾思羅普�6�1格魯曼公司
諾思羅普�6�1格魯曼公司是美國主要的航空航天飛行器製造廠商之一,有原諾思羅普公司和格魯曼公司於1994年合並而成的。同年,諾思羅普�6�1格魯曼公司收購了沃特(Vought)飛機公司;1996年又收購了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的防務和電子系統分部;1997年完成了與防務信息技術(Logicon)公司的合並。1997年7月,諾思羅普�6�1格魯曼公司和洛克希德�6�1馬丁公司提出合並,以便進一步加強全球競爭力,但出於反壟斷等的種種考慮,美國政府未予批准。諾思羅普�6�1格魯曼公司在電子和系統集成、軍用轟炸機、戰斗機、偵察機以及軍用和民用飛機部件、精密武器和信息系統等領域具有很大優勢。其近來的主要產品有B-2隱身轟炸機、A-6艦載攻擊機、F-14"雄貓"戰斗機、EA-6B電子戰飛機、E-2C"鷹眼"預警機;組成聯合監視目標攻擊雷達系統的飛機主要承包商;為F-16飛機和F-22飛機生產火控雷達;AH-64D"長弓阿帕奇"直升機生產長弓火控雷達和"海法爾"導彈;作為子承包商生產波音-747和F-18的部件;生產制導和導航設備、電子感測器和跟蹤系統、自動化試驗設備、軍用電子對抗裝置、自動檢測設備、聯合偵測目標攻擊雷達系統、太空梭的指令輔助系統、空間站信息及控制輔助程序;鋁質卡車車體和耐用車輛等。同時,作為F-5系列飛機的原製造商,該公司將致力於改進F-5飛機的機載電子設備、延長其使用壽命的工作。該公司還曾進行了YF-23先進戰術戰斗機樣機的研製工作。
法國達索集團
創辦於1916年的法國達索集團,算得上是一家百年老店了,歷經馬塞爾�6�1達索(MarcelDassault)的創業期,塞日爾�6�1達索(SergeDassault)的守業期,羅朗�6�1達索(LaurentDassault)的壯業期,風雨兼程地從一家製造飛機木製螺旋槳的手工小作坊,搖身一變為法國軍用飛機和民用飛機製造業的領軍人物。其產品主要有「幻影2000」系列、「陣風」式戰斗機。
俄羅斯蘇霍伊公司
蘇霍伊公司是俄羅斯最大的軍用飛機製造商,它生產的飛機95%都出口到世界各個國家。目前,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都已成為蘇-30戰斗機的大客戶。 其主要產品有蘇2-7、蘇-30、蘇-37。
歐洲航空防務及航天公司
歐洲航空防務及航天公司是歐洲最大、全世界第二大航空航天及防務公司。在防衛技術、商用飛機、直升機、航天、軍事運輸及戰斗飛機以及相關服務領域,歐洲航空防務及航天公司都居於市場領先地位。其著名品牌包括商用飛機製造商空中客車、世界最大的直升機製造商歐洲直升機公司以及合資的世界第二大導彈製造商MBDA公司。歐洲航空防務及航天公 司也是歐洲戰斗機聯合體(Eurofighter)最大的合作夥伴,並主導著A400M軍用運輸機計劃。從產品范圍而言,該公司分為五大業務部門:空中客車、軍用運輸機、航空、航天、防務及安全系統。
10. 二戰中英國皇家空軍的戰斗機主要是什麼
"噴火"飛機的設計成功之處在於採用了大功率的活塞式發動機(如梅林63型的功率為1710馬力)和良好的氣動外形設計。半紡錘形機頭,有別於當時大多數飛機的平禿粗大機頭,整流效果好,阻力小。發動機安裝在支撐架後的防火承力壁上,背後便是半硬殼結構的中後部機身。機翼採用橢圓平面形狀的懸臂式下單翼,雖製造工藝復雜,費工費時,但氣動特性好,升阻比大。同時是英國第一種成功採用全金屬承力蒙皮的作戰飛機。"噴火"飛機的全部固定武器、主起落架和冷卻器等都裝在機翼內,單座座艙視野良好。
"噴火"戰斗機的綜合飛行性能,在戰時始終居世界一流水平。與同期德國主力機種Bfl09E戰斗機相比,除航程和裝甲等略有不及外,在最大飛行速度、火力,尤其是機動性方面均略勝一籌。由於"噴火"的翼載荷比較低,因此與常採用"高速接近,一擊就跑"戰術的德國戰斗機格鬥時,可通過機動性好的優勢奪取攻擊主動權。
根據戰爭的需要和在使用中的經驗教訓,維克斯-體潑馬林公司對"噴火"飛機一方面大量生產,一方面不斷進行改進改型。特別是從"噴火"Mkl2型開始換裝功率更大的格里豐(即"禿鷹")發動機後,其極限速度突破了700km/h大關,各項戰術、技術指標均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此後繼續對飛機進行改進,主要內容有增加燃油容量、加裝20毫米口徑機炮、採用先進的低阻翼型、重新設計尾翼等。先後發展了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偵察機、教練機和艦載戰斗機等諸多改型。"噴火"式飛機可算得上二戰中作戰飛機的大家族,歸納起來可分為陸基型"噴火"和艦載型"海噴火"兩大系列,共40餘種型別。"噴火"飛機還曾出口或轉讓生產,成為不少國家的主戰機種,直到50年代中期才退出現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