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二戰後如何恢復經濟

英國二戰後如何恢復經濟

發布時間:2022-07-01 04:53:18

A. 英國二戰後經濟

二戰結束後,英國由於經濟日漸衰退,已經負擔不起巨大的海軍艦隊開支。正如戰後所有的武裝力量一樣,英國皇家海軍自然也要裁軍,這就大大削弱了它的力量。與此同時,英國的各個殖民地相繼獨立,帝國的整個殖民體系呈現出土崩瓦解之勢,皇家海軍更沒有了往日的輝煌。

B. 英國在二戰以後的經濟政策有哪些,影響經濟的

不採取經濟計劃,私人企業與國有化相結合,國家計劃與市場經濟計劃相結合,國家干預與自由競爭相結合的特徵,形成混合市場經濟,1979年後,實行貨幣主義,90後,多市場少政府成為英國經濟的趨勢。

C.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先後進行過三次大的調整。第一次大的調整發生在二戰後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的二戰後經濟恢復時期;第二次大的調整發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經濟「滯脹」時期;第三次大的調整發生在90年代初。這三次調整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建立有效的宏觀經濟調節機制。
一、經濟政策調整
1、第一次大的經濟政策調整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其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從1929年至1933年,美國工業生產了卻46%,失業率高達25%。為了緩和危機,羅斯福政府實施了國家對經濟實行干預的「新政」。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思斯經濟學說,主張政府應當對經濟實行干預和調節,運用擴大預算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從而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這一思想在二戰後成為西方各國政府官方的經濟指導思想。在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中,各國政府職能急劇擴張,對經濟生活干預的范圍較廣、力度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國有化程度;盡量擴大就業;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參與並支配國民收入再分配等。
2、第二次大的經濟政策調整。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這次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包括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在內的新保守主義的經濟理論。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國家發生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奇怪結合的「滯脹」困境,各國經濟增長遲緩甚至停滯,失業人數猛增,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各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還不到60年代的一半。「滯脹」暴露出凱思斯主義經濟學說與政策的局限性,也暴露了政府角色膨脹後出現的「政府失靈」問題。1979年英國保守黨撒切爾夫人上台執政,1981年美國共和黨里根總統就職,他們以新保守主義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為指導,大刀闊斧地對社會經濟政策進行調整。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有:緊縮貨幣,削減國家的直接社會福利支出,推行社會福利計劃多無化、私人化和市場化;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推行以及股權分散化為特徵的「人民資本主義」;實行有利於富人和企業的稅制改革,刺激投資等。
3、第三次經濟政策調整。
這次調整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這次調整的背景是西方國家經過70、80年代實行反通貨膨脹政策以後的。普遍陷入「雙高」狀態,即政府公共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債務居高不下。比如,1990年,美國財政赤字2204億美元,1991年上升至2687億美元,僅1992年美國國債就超過3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次的社會經濟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貨幣主義經濟學、供應學派理論的混合物。經過前兩次社會經濟政策的調整,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理論上不再走極端化,而是採取歉收並蓄的態度,將各種理論糅合起來。柯林頓上台後,放棄「里根經濟學」發動「新政府運動」,決心「重振美國經濟」。柯林頓在談到他的綱領時說過,這一綱領「既不是保守派的綱領,也不是自由派的綱領,而是兩者兼有的一種綱領」柯林頓兩手齊下調控美國經濟:一手是削減財政赤字,減少政府開支另一手是調整稅收,降低利率,以此來刺激消費與投資。其實行的「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經濟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經濟發展的特點:經濟發展不平衡
1、不同時期經濟發展不平衡。西方發達國家二戰後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經過大力調整與重建,一些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美國、加拿大等國則將戰時經濟轉為平時經濟。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為了5%。但是,在這段「黃金時期」過去以後,西方各主要國家都陷入了經濟「滯脹」狀態,1973—975年、1980—1982年連續爆發了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在整個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雖擺脫了經濟危機,其發展依然十分緩慢,各國平均增長率也只有3%。
2、不同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與歐盟經濟好於美國。進入9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明顯好於日本、歐盟。日本經濟自1993年泡沫經濟崩潰以後,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這段時期被日本國民稱為「失去了的十年」。
3、經濟運行模式不平衡。
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微觀的企業組織管理制度與宏觀的組織管理機制上存在差異,從而決定了這些國家的經濟運行模式是不同的。最具典型意義的是三種模式;一是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這種經濟結構的特點是政府對經濟只作智謀的干預,更多的是強調個人主義與市場自由競爭。二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強調個人自由與社會義務的結合,社會對利潤的追求與向工人提供社會保障相結合,企業管理人員的決斷與工人參與相結合。三是日本的行政導向型市場經濟,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政府採取親市場戰略,即政府的干預遵循「充分的市場,必要的政府」原則,政府在財政、金融、貿易、產業、技術開發等方面的調控作用突出。另外還有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模式,法國的計劃指導型經濟

D.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計劃經濟。
作為最早的本錢主義國家,英國的經濟發展曾經長期居於歐洲和世界的領先地位,它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尤其是在 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幾乎居於壟斷地位,主要工業品的產量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號稱「世界工場」。在1840年,英國的工業生產佔全世界的 45%。到1870年,盡管歐洲其它國家和美國的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仍佔有1/3的份額。然而,好景不長,到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進入了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其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其它主要本錢主義國家,先後被美國和德國趕上。進入20世紀以後,英國的經濟也一直是發展滯緩、步履維艱,即使是在二戰之後整個西方世界普遍的繁榮時期,英國的經濟仍無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後被法國、日本趕上。到80年代,甚至連原先很不起眼的義大利也幾乎趕上了英國。
歷史上,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1945年7月,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守舊黨僅得209席。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政府。工黨政府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工黨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1981年,英國最大 10家公司(企業)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司、英國機場辦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英國國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鞭策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手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與國有化彼此關聯的是工黨政府實行了必然程度的經濟計劃化。艾德禮政府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1946年8月,通過工黨政府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1946 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掩護租戶的利益。1948年5月。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濟。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雖然,這些國家干預辦法對於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其毛病也很快顯露:效率低下,包袱沉重,也因此,到1951年,由於工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守舊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這種國家干預政策遭到質疑。1951年10月,守舊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 13年的守舊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守舊黨政府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必然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按照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本錢主義世界第二位。而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 年代上半期,與實行完全自由經濟的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比擬,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為此,英國政府也進行了一系列經濟調整。好比,國有企業私有化。這一改造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本錢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辦法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羅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羅: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措施。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在這樣改造過程中,為包管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辦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部署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部署是指:政府保存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必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按照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自己進行劃分,按照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辦法之間的彼此銜接配套。由於政策可行、辦法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辦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辦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示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雖然,英國私有化改造取得必然成效。然而,國家干預政策終究使得英國錯過最好的發展時期,因而跟一直實行完全自由經濟的美國、德國和日本比擬力,也就只能望塵莫及了。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計劃經濟雖然可以集中財力,取勝一時,但其違背人性違背市場的頑疾,終究會拖累整個經濟——英國是這樣,GDP曾經是韓國三倍的朝鮮也是這樣。

E. 二戰後英國是怎樣恢復國力和經濟的呢

  1. 英國本土未受創。

  2. 美國馬歇爾計劃。

  3. 戰勝國英國能夠優先獲得各種資源,說得難聽點和一戰差不多。

F. 英國經濟遭遇1979年以來最嚴重季度衰退,何時能恢復

想要知道英國經濟什麼時候能恢復,首先應該知道的就是為什麼英國經濟會衰退。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理由,首先就是英國遇到了非常嚴重的疫情。其次就是英國脫離歐盟的影響。最後就是英國已經沒有能夠依仗的產業了。

最後就是英國已經沒有能夠依仗的產業了。如果說一戰之前英國的支柱性產也是製造業,那麼二戰之前英國就是依靠殖民地活著。但是現在英國的殖民地已經全部喪失,唯一剩下的就是一堆英聯邦國家。雖然是英聯邦,但是和殖民地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但是現在的英國,基本上沒有那麼多支柱產業了,所以自然不可能重現當年的輝煌了。

G. 二戰後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和日本等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英國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保守黨政府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抗議等眾多社會問題。(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法國

二戰後,法國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城市發展、農村改革、山區開發和保護及老工業區結構改造政策,對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加快落後地區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城市發展政策的主要方針是控制大城市的發展,鼓勵地方中小城市的發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改變欠發達地區落後面貌,主要內容有:採取措施嚴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發展;調整全國城市結構,改革舊有城市體系,加速發展里昂、馬賽、里爾等地區中心城市,促進人口和經濟活動向這些城市流動;制定城市發展規劃,鼓勵發展中小城市和衛星城鎮。

第二,農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農村實行結構改革,重點開發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發達農業區,主要內容包括: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法國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區交通相對落後,缺少通訊手段。為迅速改變這些地區的面貌,法國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交通和通訊的計劃,並投入大量資金。20世紀70年代初,專門制定了有關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特別條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興建基礎設施大型項目。經過努力,歷史上形成的東西部之間交通網路分布不均的狀況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起,法國政府把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作為改變地區落後面貌,促進農業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手段,並制定相關法令,推行農業現代化開發計劃。政府通過低息貸款、財政補貼等形式,鼓勵欠發達地區農場進行設備更新和現代化投資。開發計劃的實施大大促進了欠發達地區農牧業的發展,對穩定這些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留在當地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勵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法國政府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還十分重視扶持適合各地區特點的工業、手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經營活動,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點改革區,實行了一系列財政激勵和扶持政策,鼓勵這些地區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4、穩定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20世紀70年代以來,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不足和農業勞動力老化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法國政府把穩定農村人口作為執行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目標,採取多項獎勵措施,鼓勵人口向農村流動。

5、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不斷增加農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貸款和補貼。到80年代中期,這方面的支出約占國家農業撥款的3%。政府還通過補貼等措施,普及落後地區的視聽和影像教育。政府還同地方簽署文化教育合同,促進農村地方教育的發展。

第三,實施山區開發與保護政策。山區約佔法國國土總面積的2%。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提出應根據山區的不同特點,在保護山區自然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繁榮山區經濟。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護和開發山區的四條方針,包括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經濟活動,尤其是扶持山區工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有效保護資源;重點改善人煙稀少、偏僻山區的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業,改善山區生活條件等。

第四,推動老工業區結構改造。1979年以來,法國政府對老工業區採取了一系列結構調整措施。20世紀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階段,先後提出了「鋼鐵工業改組計劃」和「拯救鋼鐵工業計劃」,主要通過增加投資來推動企業現代化,但未取得預期效果。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對老工業區的改造進入第二階段,初期實行擴大煤、鋼生產的「振興」計劃,結果加劇了原有的「結構性危機」;後由於經濟嚴重不景氣,又轉而實施「緊縮」政策,加速結構調整,使生產由「低效數量型」步向「高效質量型」轉變。

(四)實施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和稅收制度

20世紀50年代起,法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獎勵制度,先後設立經濟和社會發展基金、地區開發獎金、手工業企業裝備獎金、農村開發與國土整治部際基金、工業現代化基金等,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遷企業和機構提供補貼,並重獎在邊遠、落後地區進行投資的企業主。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將這些名目繁多的獎金和補貼一律改稱「國土整治獎金」,並對資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對參與區域發展的企業,政府還根據地區和就業人數予以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

(五)實施地方分權政策,調動地方積極性

二戰後,法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但中央權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積極性,造成地區之間條塊分割,不利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開始實施向地方分權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權力下放到大區和省。80年代起,進一步下放權力,實行自治管理體制,擴大地方自主權,各地區可按本地區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發展規劃,從而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執政後,於今年3月在議會通過有關地方分權的修憲法案。右翼政府強調,地方分權是一場重要的政治改革,將使各地區釋放出可達國內生產總值1%的新的經濟活力。

聯邦德國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H. 英國在二戰之後發展速度怎麼樣

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迅速恢復並得以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其國內生產總值居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但1956年以後,英國工業逐漸走下坡路,年平均增長率遠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世界排名不斷下降,1970年退居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五位。盡管如此,英國經濟增長速度仍比戰前快得多,而且國民收入在1950至1970年的20年間增長了3倍多。英國的工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舊工業部門日趨衰落,新興工業部門發展較快。雖然農業在英國經濟中不佔主要地位,但在政府的廣泛干預下仍獲得了較大發展,甚至超過了法國~

I. 二戰後的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主要是英國依賴美國的援助來恢復發展經濟。美國的主要政策就是《馬歇爾計劃》。經濟模式的特徵:由以前的國家過多干預向自由主義轉變,國家資本比重下降,私人資本重新得到加強;經濟計劃程度下降,自由市場作用增大;國家干預減弱,自由競爭加強。「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已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
(1)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①確立: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2)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二戰結束後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②確立:二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占絕對優勢,它通過1944年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成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48年開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等確立了其世界經濟霸主地位。(3)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轉變:①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②多極化:70年代初,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國際新秩序,各種原料輸出國和生產國組織起來,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脫穎而出。

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工黨主政期間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分別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兩次國有化高潮,國有企業得到迅速發展。據統計,1970年國有企業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8.1%,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總值的 11.1%,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0%。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1981年,英國最大10家公司(企業) 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 司、英國機場管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英國國 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特別是撒切爾夫人主政時期進行的大規模私有化運動,對煤氣、石油、電力供應、煤炭、宇航、汽車 和電信等部門的上百個大型國有企業實行了民營化。到1989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比1979年減少了45%。1990年底國有企業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已 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目前英國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郵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業和民用航空事業等領域。雖然國有經濟比重降低,但英國還是公私 混合產權結構。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保守黨僅得209席。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政府。工黨政府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工黨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推動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助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與國有化相互關聯的是工黨政府實行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計劃化。艾德禮政府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1946年8月,通過工黨政府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1946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保護租戶的利益。1948年5月。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濟。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英國工黨政府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對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英國較早地在1948年達到戰前的經濟水平。馬歇爾計劃又使英國從美國給歐洲的援款中得到1.2億美元,工黨政府用此款充實英格蘭銀行的外匯儲備,穩定英國的金融市場,彌補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使英國的經濟更快地走上復興之路。到1950年,英國經濟達到了4%的年增長率,為此,工黨贏得了1950年的大選而繼續執政。雖然一年後由於工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但是工黨政府的改革成果卻沒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保守黨政府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抗議等眾多社會問題。(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J. 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死亡41萬,傷36萬人,耗資250億英鎊,還有約1/4的財富被毀於戰火,戰爭結束時英國不僅喪失了戰前黃金與美元儲備的大部分,而且積欠了30億英鎊的新外債,其出口貿易下降了將近70%
戰後初期,英國工業生產地位進一步下降,海上力量被美國遠遠超過,國際金融地位嚴重削弱,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資本凈輸出國。英國對英聯邦內部的控制力更加削弱,殖民體系已面臨土崩瓦解.

戰後英國經濟發展所經歷的兩個階段:
回顧戰後英國經濟的發展,可以1979年為界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1,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國經濟深受殖民帝國瓦解和「英國病」的長期困擾而發展十分遲緩的時期
2,1979年-現在是英國經濟不斷進行調整,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的時期

殖民帝國的解體及其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二次大戰結束時,英國仍然控制著1400多萬平方公里、5億左右人口,包括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殖民地與附屬國,此外還擁有1900萬平方公里、5千萬人口的自治領。表面上,英國仍然是一個龐然大物。
從戰後初期開始,英屬殖民地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斗爭便不斷高漲-
•戰後初期首先是緬甸、馬來西亞,繼而南亞各國
•1950年代亞洲、非洲民族解放斗爭蓬勃興起,54年英被迫從蘇伊士運河撤軍,56年侵略埃及失敗,殖民統治開始土崩瓦解
•1960年代以後,英在非洲、地中海、中東、太平洋和拉美的殖民地、附屬國紛紛獨立
•此外,一些經濟發達的自治領(如加、澳、新)的離心傾向加強
所有這些表明,英國的殖民帝國已無可挽回地崩潰了.
殖民帝國解體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1)喪失了原來作為宗主國所擁有的各種特權(如土地租借權、佔有權,礦產勘察權、開采權,海關管理權,貨幣發行權等)

戰後英國經濟中的所謂「英國病」
(所謂英國病是長期困擾英國經濟的一大問題,也是英國戰後常被人稱之為「歐洲病夫」的原因)
1,「英國病」的症狀
•經濟發展緩慢,經常走走停停(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增長速度都居於發達國家之末位,而且較短期增長後,便是較長的停頓
•經濟衰退頻發,且日趨嚴重
•國際經濟地位大為下降,英鎊不斷貶值(1930年代以前英鎊作為世界貨幣處於霸主地位,曾受到各國擁戴,但二次大戰後急轉直下,其霸主地位為美元取代,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時宣布由1英鎊=4.03美元降為1£=2.8$,1967年底再次貶值,1985年最低時曾為1£=1.298$,現為1£=1.5$。此外,英國商品國際競爭力下降,國際貿易連年赤字)
2,「英國病」的病因
1)歷史原因-世界工廠和龐大的殖民帝國給英國留下了陳舊的生產部門
2)產業結構缺陷-第三產業過分膨脹,傳統產業長期不振,新興產業缺乏競爭力
3)固定資本投資增長緩慢,勞動生產率較低
4)重科學輕技術,重基礎輕應用,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應用
5)墨守成規,守舊思想嚴重,企業管理較落後(英國門第觀念、等級制度根深蒂固,對引進技術審慎、保守:不讓工人參加管理,有的經理甚至將工人視為仇敵,勞資關系緊張
6)過早實行高福利制度
7)兩黨輪流執政,經濟政策缺乏必要的連續性
這些權利的喪失不僅減少了其海外收入,而且去掉了其據此進一步剝削的基礎
2)使其資本輸出的有利條件受到限制,因再不能象過去對待殖民地附屬國那樣直接進行肆無忌憚的剝削了
3)以往那種對殖民地附屬國在貿易上面通過低價掠奪原材料、高價推銷工業品,赤裸裸地榨取高額利潤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殖民帝國的解體成為戰後相當長時期中英國經濟發展遲緩、對外貿易狀況惡化,英鎊危機頻發的重要原因.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二戰後如何恢復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想去越南買房要辦什麼手續 瀏覽:389
中國貪為什麼不槍斃 瀏覽:907
越南北部有熱帶為什麼有四季之分 瀏覽:458
中國有多少佛祖舍利 瀏覽:559
中國通信郵編是什麼意思 瀏覽:873
英國狼群怎麼打敗的 瀏覽:12
義大利at是哪裡 瀏覽:695
摩洛哥和伊朗怎麼看 瀏覽:414
義大利傢具國內代工廠在哪裡 瀏覽:887
印度產的耐克鞋子怎麼辨別真假 瀏覽:855
佛教起源於印度怎麼傳到中國的 瀏覽:143
中國人口峰值數是多少 瀏覽:317
伊朗怎麼防止無人機 瀏覽:287
在英國工作一月多少錢 瀏覽:924
印尼有多少年歷史 瀏覽:313
中國高鐵橋如何拼起來 瀏覽:435
中國給了多少美國口罩 瀏覽:206
中國人在非洲能賣多少錢 瀏覽:700
越南人怎麼挽救漢字 瀏覽:497
越南皮帶皮鞋多少錢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