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津湖戰役雙方傷亡人數
長津湖戰役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美軍和英軍的損失在1萬9千人以上。
長津湖戰役發生在當時三八線附近的東線戰場,當時朝鮮軍隊首都平壤早已被攻佔,而朝鮮的臨時政府江界也被美軍步步緊逼。可以說整個朝鮮當時已經處於生死存亡之際了。面對這種情況,志願軍第九兵團被緊急調往美朝交戰的東線戰場。
在第九兵團進入朝鮮後,我軍採取進攻美軍側翼,將其打散打亂,然後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了達到戰術要求,我軍經常長時間一動不動的伏在雪地上。而那時候我軍是緊急入朝的,衣物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再加上朝鮮北部地區氣溫極度寒冷,達到零下二、三十度簡直是家常便飯。因此在這場戰役中,大量志願軍的將士被凍傷凍死。
志願軍的這種窘境在長津湖戰役時更是達到了巔峰。在1950年11月27日,美軍和我軍的精銳在長津湖地區碰面,雙方立刻展開了激戰。當時參與長津湖戰役的是美軍陸戰1師以及兩個步兵師,如果加上本就駐守在這里的南朝鮮第一兵團,這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人數達到了10萬人。在我軍方面,參與戰場戰役的是志願軍第九兵團中第20、26和27三個軍,人數達到了15萬人。
在長津湖戰役開始後,我軍依舊以用了一個月的進攻側翼,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主。大量的志願軍將士伏在雪地中,等美軍行軍到一半的時候對其發動突然襲擊。因為缺少禦寒的衣物,凍傷的志願軍將士達到了全軍的五分之一。這15萬人至少有上萬人因為嚴寒而失去戰鬥力或凍死。而載入軍史的「冰雕連」就誕生於長津湖戰役中。
在志願軍的襲擊下,美軍的重武器施展不開,全軍被分割為幾個部分,被志願軍圍追堵截。面對志願軍的瘋狂攻勢,美軍決定南撤。因此打了一個月的對抗戰到了長津湖戰役時,變成了包圍殲滅戰。
之後我軍對美軍進行了層層封堵,但因為陣線問題,美軍南撤的阻力越來越小。最後美軍依靠7艘航母的掩護,乘船全體逃離了朝鮮東北部地區。在戰後的統計中,美軍陣亡2萬餘人,南朝鮮陣亡一萬餘人,而我軍陣亡一萬九千人。除了陣亡的戰士之外,還有四千人被嚴寒奪去了生命。因此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
而根據美國人的數字,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戰斗傷亡6800餘人,非戰斗傷亡1.3萬人,其中作為主力的陸戰1師戰斗傷亡4433人,非戰斗傷亡7313人,步7師戰斗傷亡2200人,非戰斗傷亡4000餘人,英軍傷亡500人左右。
冰雪長津湖,鐵血鑄輝煌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極不對稱、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團的紀錄,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是現代戰爭中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長津湖戰役的「強弱」之勢,並不是指人數上的多寡,而是武器裝備與戰力上的懸殊。例如,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的主力之一27軍,入朝時只有45輛汽車。因為天氣寒冷炮管收縮,炮彈都打不響,手榴彈成了「重武器」,禦寒的衣物也嚴重供應不足。
而他們面對的,是堪稱「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陸戰1師。該師自1941年成立以來,經過瓜島戰役、沖繩島戰役,從未吃過敗仗。
長津湖一役中,美軍有7艘航母、500架艦載機掩護,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無數。在這樣的對比下,志願軍並沒有畏懼、怯戰,他們以血肉之軀對抗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用步槍、機槍去沖擊敵人的「鐵桶陣」,最終打敗了敵人,扭轉了戰場態勢。
B. 長津湖戰役的戰役背景
1950年9月15日,美國第10軍成功登陸仁川。在多國部隊南北夾擊之下,釜山周圍的朝鮮人民軍主力遭到殲滅性打擊。9月末,多國部隊攻佔漢城,朝鮮戰爭已經結束在望了 。10月初,多國部隊越過38線,進入朝鮮,意圖在1950年底重新統一朝韓。多國部隊以貫穿朝鮮北部的太白山脈為分界線,沿西海岸進攻的為美國第8軍團,東海岸則為大韓民國第1軍與美國第10軍。10月19日,隸屬美國第8軍團的韓國陸軍第1步兵師率先攻入平壤。20日,平壤被多國部隊佔領。朝鮮人民軍至此基本被消滅殆盡。絕大多數聯合國領導人,包括聯合國軍多國部隊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認為朝鮮戰爭將在聖誕節前結束。然而,西方世界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悄悄地介入了這場戰爭。
10月24日,從東線進入朝鮮的志願軍第42軍進入了黃草嶺、赴戰嶺地區,與向北推進的大韓民國陸軍第3師發生戰斗。隨後,隸屬該軍的第124師在黃草嶺一線,與多國部隊後續的美陸戰一師陸戰7團,進行了近2個星期的戰斗 (黃草嶺阻擊戰)。11月7日,第124師放棄黃草嶺一線的阻擊陣地。美陸戰一師越過黃草嶺一線,進入長津湖地區。11月10日,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陸戰7團進占古土裡。11月15日,進佔下碣偶里。11月24日,進占柳潭裡。同時,美陸軍7師第31戰斗團進入長津湖地區,接替長津湖東海軍陸戰隊第1師陸戰5團在新興里及內洞峙的陣地。
至11月26日,美第10軍進入長津湖地區部隊部署如下: 內洞峙: 陸軍第7師32團第1營、31團重迫擊炮連; 新興里:陸軍第7師31團第3營、第57野戰炮兵營A連B連及第15防空炮營D連; 後浦:陸軍第7師31團團部和坦克連(22輛坦克); 泗水裡:陸戰1師第1工程營A連; 柳潭裡:陸戰5團、陸戰7團(欠2營營部、F連及機炮連)、陸戰炮兵第11團第1營、第4營和第3營G連I連; 德洞山口西北無名高地:陸戰7團1營C連(欠1個排); 德洞山口:陸戰7團第2營F連; 下碣隅里:陸戰1團第3營(欠G連)、陸戰7團2營營部及機炮連、陸戰炮兵第11團第2營D連和3營H連、陸戰1師第1工兵營D連、第10軍第10工兵營D連以及一些排級零散支援單位; 古土裡:陸戰1團團部及第2營、陸戰炮兵第11團第2營E連、陸軍第7師31團B連、陸軍第185工兵營以及一些零散單位; 真興里:陸戰1團第1營; 而多國部隊一無所知的是,志願軍42軍從黃草嶺撤出之後,從中國境內趕來的志願軍9兵團接替了其在東線的防務。志願軍9兵團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隸屬華東野戰軍。該兵團為華野精銳,下轄20軍(原華野1縱)、27軍(9縱)、26軍(8縱)三個軍,加上為朝鮮戰爭准備而編入的30軍第89師、30軍第88師以及32軍第94師,9兵團的總兵力為12個師,約15萬人。11月初開始,20軍、27軍各部均隱蔽開進,進入長津湖地區。11月26日,20軍四個師(第58、59、60和89師)和27軍的3個師(第79、80和81師)均進入指定攻擊位置。59師、79師、89師在柳潭裡周圍,目標為柳潭裡的陸戰一師部隊。58師在下碣偶里周圍。80、81師在新興里/內洞峙周圍。60師在土古里和下碣偶里之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聯合國發出一系列警告之後介入沖突。 1950年10月19日,大規模的中國軍隊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秘密跨過邊境進入北朝鮮。[15] 最早到達長津湖地區的中國軍隊之一是志願軍第42軍,目標是阻止東線聯軍的推進。[16] 10月25日,正在推進的韓國第1軍與中國軍隊遭遇,並在長津湖以南的黃草嶺山口停下。[17] 元山登陸後,第10軍的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於11月2日遭遇志願軍第124師阻擊,在後續戰斗中給中國軍隊造成重大傷亡。[18] 11月6日,志願軍42軍受命向北撤退,意圖將聯合國軍誘至長津湖。[19] 到11月24日,第1陸戰師分別佔領了湖東面的新興里和西面的柳潭裡。[20]
面對中國軍隊對第8集團軍所部的突然襲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命令第8集團軍發動「聖誕回家」攻勢。[21] 為配合攻勢,麥克阿瑟命令第10軍從長津湖向西進攻,切斷至關重要的滿浦鎮-江界-熙川補給線。[22][23] 作為回應,美國第10軍指揮官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在11月21日制定了一個計劃。該計劃要求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從柳潭裡向西推進,美國第7步兵師派出一個團級戰斗隊在新興里保護其右翼。美國第3步兵師在保障後方地區安全的同時也保護其左翼。[24] 這時第10軍已被分散在長達400英里(640千米))的戰線上了。[20]
由於海軍陸戰隊在元山突然登陸,[25] 中國的毛澤東主席10月31日致電第9兵團司令宋時輪[注 3],要求立即消滅韓國首都師、韓國第3步兵師,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和美國第7步兵師。[26] 在毛的緊急命令下,第9兵團於11月10日迅速進入北朝鮮。[27] 在未被聯合國情報機構發現的情況下,[28] 11月17日第9兵團悄悄進入長津湖地區,同時第9兵團第20軍在柳潭裡附近接替了第42軍。[19] 由尼德·阿爾蒙德指揮的美國第10軍當時被分散部署在朝鮮東北部,其單位與其它支援單位相距相當遠,在長津湖的第10軍部隊包括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的主力、美軍第7步兵師的部分單位及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突擊隊。中國軍隊的猛烈攻擊破壞了多國部隊的攻勢,麥克阿瑟及阿爾蒙德命令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奧利華·史密斯及轄下部隊突破包圍,從1950年11月26日起,多國部隊開始且戰且退撤向興南港。為了保持部隊集中及謹慎地推進,史密斯主動進攻以突破包圍。
在11月27日夜,志願軍第9兵團第20、27軍發動了多起進攻,並沿長津湖至古土裡的公路埋伏起來。在柳潭裡,第5、第7和第11陸戰團被志願軍第59師,第79師和第89師包圍並受到攻擊。同樣,第31團級戰斗隊在新興里被志願軍第80師和第81師分割並遭到伏擊。最後,志願軍第60師從北麵包圍了古土裡的第1陸戰團的一些單位。 到11月28日,多國部隊被出乎意料地分割在柳潭裡、新興里、下碣隅里和古土裡。 11月27日,按照阿爾蒙德的指示,史密斯命令第5陸戰團在向西面的武坪里發起攻擊。 攻擊旋即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89師阻截,迫使陸戰隊員在柳潭裡周圍的山脊上掘壕防守。. 到了晚上,中國第79師的3個團從北和東北方向對柳潭裡的山脊發動了進攻,意圖一舉殲滅守軍。 攻擊部隊悄悄接近陸戰隊的陣地後近戰隨之展開, 但第5和第7陸戰團守住了防線並重創中國軍隊。 11月28日拂曉時,中國軍隊和美國守軍在柳潭裡防禦圈周圍相持不下。
在柳潭裡開戰的同時,志願軍第59師向第7陸戰團的C連和F連發起了攻擊,並封鎖了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的公路。 這次成功的進攻迫使C連撤進柳潭裡,於是只剩下F連被困在德洞山口,一個控制著公路的至關重要的山口。 在11月29日,第7陸戰團多次試圖營救F連,盡管重創中國軍隊,但未能成功。 在下碣隅里火炮和陸戰隊海盜式飛機的支援下,F連在遭到志願軍第59師持續不斷的攻擊下成功堅守了5天。
志願軍第79師在柳潭裡遭到重大損失之後,第9兵團指揮部認識到柳潭裡駐扎的是第1陸戰師的主力,其兵力是原來預計的兩倍。 確信繼續進攻於事無補,宋時輪命令第9兵團從11月28日到30日放棄柳潭裡,將主要攻擊轉向新興里和下碣隅里。 與此同時,在朝鮮西部前線的美國第8集團軍在清川江戰斗中被迫全線撤退,麥克阿瑟命令阿爾蒙德將美國第10軍撤退到興南港。 按照阿爾蒙德和史密斯的指令,第5和第7陸戰團指揮官, 雷蒙德·L·默里中校和霍默·L·利曾伯格上校,於11月30日分別發出聯合命令,從柳潭裡向下碣隅里突圍。 面對中國阻擊師與撤退中的陸戰團即將到來的激烈戰斗,史密斯宣稱:「撤退,見鬼!我們不是在撤退,我們只是在另一個方向上進攻!」
為了突圍,陸戰隊員編成了由僅有的一輛M4A3謝爾曼坦克打頭陣的護衛隊。計劃由第5陸戰團第3營作為護衛隊的先頭部隊,用3個營掩護後翼。與此同時,第7陸戰團第1營向F連方向攻擊前進以打通德洞山口的道路。 突圍之前,為掩護公路免受中國軍隊襲擊,第7陸戰團第3營必須首先向南攻擊佔領1542高地和1419高地。 在第1陸戰航空聯隊的空中掩護下,突圍開始了。
陸戰隊員在一塊巨石的掩護下與中國軍隊交戰。
12月1日上午,第7陸戰團第3營在1542高地和1419高地投入與志願軍第59師第175團的戰斗。中國軍隊頑強的防守隨即逼停了陸戰隊員,到下午護衛隊通過7團3營的陣地時,他們仍然困在公路與山峰之間的山坡上。 由於下碣隅里仍未攻取,志願軍高層急令第79師恢復對柳潭裡的攻擊,同時第89師向南面的古土裡急進。 中國軍隊在夜間發起攻擊,猛烈的攻擊使得後面的掩護部隊招來了夜間戰斗機來壓制攻擊勢頭。 戰斗一直持續到12月2日上午所有的陸戰隊員成功撤出柳潭裡為止。
與此同時,第7陸戰團第1營在12月1日還在設法突破中國軍隊在1419高地的阻截。不顧嚴重的戰斗傷亡,飢餓和嚴寒,志願軍投入最後5個排堅守不退。 在夜幕降臨前,第7陸戰團1營最終攻佔了頂峰,並開始穿過公路東側山地前進。 第7陸戰團1營以出其不意的行動,成功第摧毀了數個公路沿線的中國防守陣地。 在12月2日上午,F連和第7陸戰團1營的聯合攻擊肅清了德洞山口,至此打通了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的公路。
雖然柳潭裡到下碣隅里的公路已經打通,護衛隊仍然需要從眾多俯瞰公路高地上的中國軍隊陣地中闖出路來。在撤退的第一個夜晚,大批的中國軍隊攻擊了護衛隊並重創了第5陸戰團第3營。 盡管在餘下的行進過程中強大的空中掩護壓制了大部分中國軍隊,寒冷的天氣,騷擾火力,小股突襲和路障還是嚴重延緩了撤退並造成了許多傷亡。 雖然困難重重,護衛隊還是在12月3日下午井然有序地到達了下碣隅里,並在12月4日完成了撤離。 主條目:費斯特遣隊和北極熊團
第31團級戰斗隊(RCT-31),後來被稱為「費斯特遣隊」,是為保護向武坪里進攻的海軍陸戰隊右翼而由第7步兵師臨時組建的團級戰斗隊。開戰前,第31團級戰斗隊零散地分布著,其主要單位分別在新興里北部山區,新興里以西的入湖口和新興里南面的後浦鎮等不同的地方。[61] 雖然中國人堅信第31團級戰斗隊是一個加強團,[43] 但由於第7步兵師的主力在朝鮮東北部分散著,特遣隊實際上缺了一個營的兵力。
在長津湖東面,聯合國軍美軍第7步兵師1支為數2,500人的第31團級作戰隊於11月27日深夜,中國人民志願軍第80師及第81師的3個團偷襲北部山區和入湖口地區,圍困第31團[62],第2天,志願軍總司令命令第81師其餘部隊南下長津湖東面增援及留下第94師作為預備隊(這些單位原本在途中於下碣隅里發動游擊戰),由於人數上處於劣勢及遭到連續不斷的攻擊,第32步兵團第1營在新興里以北遭遇重大傷亡,[63] 同時在入湖口的第57野戰炮營和第31步兵團第3營也幾乎被擊潰。[64] 中國軍隊將第81師第242團派往1221高地,[65] 這是個控制著新興里和後浦之間公路的未設防高地。[66] 在夜裡的戰事結束時,第31團級特遣隊已經被分割為三個部分。[67]由於相信入湖口守軍已被消滅,中國人停下進攻開始搶奪美軍陣地的食品和衣物。[68] 11月28日早晨到來的時候,第31步兵團第3營在入湖口對志願軍第239團實施了反擊,回敬了驚慌失措的中國人一個徹底的潰敗。[68][69] 在此戰役中,指揮官麥克萊恩上校中彈被俘、4天後死亡。接任的費斯中校於撤退時遇伏擊,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率聯合國軍攻下1221高地大部分,獲追贈美國最高榮譽榮譽勛章。9名第31團的士兵被授與陸軍十字勲章,這是美軍第二最高殊榮之獎章。下午的時候,阿爾蒙德飛到第31團級戰斗隊防禦圈,並相信第31團級戰斗隊有足夠的兵力開始向北進攻,並能擊敗任何他們遇到的中國軍隊「殘部」。阿爾蒙德命令第31團級戰斗隊指揮官艾倫·D·麥克萊恩上校繼續向北推進,並給麥克萊恩手下的三個軍官頒發了 銀星獎章。
11月28日夜裡,志願軍第80師以3個團重新進攻。[71] 在入湖口處,由於聯絡中斷,中國人的進攻成為一場災難,來自配屬給第57野戰炮營防空炮的壓倒性火力成批地橫掃了中國軍隊。[72][73][注 4] 在此後戰斗以後,志願軍第238和第239團一共只剩下不到600名士兵。[74] 另一方面,由於志願軍第240團的進攻,麥克萊恩被迫下令從北部山區向入湖口撤退。[75] 11月29日,第1營成功突破中國人的封鎖到達入湖口處,但麥克萊恩卻因為誤將一些中國士兵當成美國人而失蹤。[76][注 5] 中國人最後在11月29日夜停止了進攻,等待新的增援部隊。[77]
在第31團級戰斗隊遭到圍攻時,阿爾蒙德最終命令第1陸戰師從下碣隅里突圍去營救第31團級戰斗隊--一個史密斯不可能完成的命令。[78] 只有第31團坦克連發動了對1221高地的攻擊嘗試營救第31團級戰斗隊,[79] 但由於沒有步兵支援,28日和29日的兩次裝甲進攻均因道路濕滑,地形不利和受到步兵的近距離打擊而受阻。[80] 到了11月30日,美軍為防禦下碣隅里從後浦撤出,第31團級戰斗隊的余部完全被困了。[81]
11月30日,第7步兵師指揮官大衛·G·巴爾少將飛臨新興里入湖口,會見了目前成為第31團級戰斗隊指揮官的費斯。費斯表達了突圍的困難,尤其是要攜帶31戰斗隊的500名傷員。[82] 在同一天,作為第80師增援部隊的志願軍第94師到達戰場。[注 6] 到了午夜,4個中國團重新發起進攻,第80師師長詹大南命令在拂曉前徹底殲滅第31團級戰斗隊。[83] 再一次,第57營的防空炮使得中國人陷入絕境,[84] 但炮彈也幾乎用光了。[85] 在12月1日白天,費斯最終下令第31團級戰斗隊從新興里突圍撤向下碣隅里。[85]
12月1日,一到天氣允許第1陸戰航空聯隊提供空中掩護,突圍立即開始。[86] 在士兵們組成護衛隊准備離開防禦圈時,第241團立即蜂擁殺入美國軍隊,[87] 其他3個團也包抄過來。[88] 擔任掩護的飛機不得不向31戰斗隊的前方不遠處投擲凝固汽油彈,這對中美兩軍士兵都造成了傷亡。[89] 猛烈轟炸的結果掃平了阻擊的中國連隊,[88] 使得護衛隊得以前進。[90] 在31戰斗隊的前鋒奪路前進時,密集的輕武器火力使得許多後衛隊士兵放棄保護卡車車隊而到公路下邊尋找掩護。[90] 中國軍隊的火力也打死打傷了卡車里的人,還包括那些把開車工作看成是自殺卡車司機們。[91] 護衛隊在下午晚些時候漸漸靠近了1221高地下面的一個路障。[92] 幾只小部隊嘗試清除1221高地,但在佔領了一部分高地後,失去指揮的士兵們沒有回到隊伍中,而是一直逃向冰凍的湖面。[93] 在費斯親自率隊攻擊路障時,他被中國軍隊的手榴彈擊中,後來傷重不治。[94] 護衛隊成功攻破第一個路障,但在到達位於後浦的第二個路障的時候,第31團級戰斗隊被中國軍隊擊潰。[95] 原來2,500名士兵中的大約1,050人成功抵達下碣隅里,而只有385名生還者完好無損。[96] 第31團級戰斗隊的剩餘人員被編成一個臨時陸軍營,參加了其後的戰斗。[97] 1950年11月中,大約300名隸屬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團的士兵在海軍中校道格拉斯·萊斯戴爾指揮下,被配屬在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中,這是歷史上第2次美國及英國的海軍陸戰隊共同作戰(第一次是在義和團運動)。
為了支援海軍陸戰隊向武坪里的進攻,下碣隅里成為美軍一個重要的補給站,還有一個正在修建的機場。史密斯和第1陸戰師的指揮部也在下碣隅里。 因為第1陸戰師的主力集結在柳潭裡,下碣隅里只有來自第1和第7陸戰團2個營薄弱防禦,駐軍的其餘部分由來自於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一些工兵和後勤支援單位組成。
中國軍隊最初的計劃要求第58師在11月27日夜裡向下碣隅里發起攻擊,但該師因其使用的過時日本地圖在野外中迷路了。 直到11月28日拂曉以後第58師才到達下碣隅里。 同時,由於前一夜發生的戰斗和伏擊,下碣隅里的守軍注意到了他們周圍的中國軍隊。第1陸戰團第3營指揮官托馬斯·L·里奇預計,中國軍隊的進攻將在11月28日夜裡到來。 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只有很少戰斗訓練的後勤部隊,因為人員短缺都被推上前線並在21:30之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
過了不久,志願軍第173團在防禦圈的西側和南側發起攻擊,第172團同時攻擊了防禦圈北側的高地。中國軍隊在防禦陣地上打開了幾個缺口並到達陣地後方。可惜的是志願軍當時並未進一步擴大戰果,而後被 守衛的美國兵在反擊中失利,美軍趁中國各團之間聯絡中斷堵住了缺口。 當戰斗停止的時候,中國軍隊只得到了北部防禦圈的東高地。 當時第41獨立團正在和由崔斯提·普勒指揮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在一起,11月29日早上,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奧利華·史密斯命令普勒派出1支戰斗隊打通江東里與下碣隅里之間的道路,當時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主力正在下碣隅里,突圍部隊包括萊斯戴爾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團、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第3營B連、美國陸軍第31團及數個總部和支援單位,突圍部隊共有大約900名士兵和140輛車輛。
突圍部隊在11月29日早上9時30分開始突圍,由於志願軍的堅決阻擊,到下午4時30分突圍美軍才向目的地推進了一半的距離,在這里,志願軍伏擊他們及將他們切成數個部分,他們在這個名叫「地獄火岟谷」的地方被包圍、孤立及失去無線電通訊連系,在第1裝甲團D連的支援下,他們在下碣隅里與海軍陸戰隊第1師會合,史密斯命令萊斯戴爾說:「把所有力量投入突圍。」萊斯戴爾回答說:「很好,我們將上演一場好戲。」他傳令要冒著炮火向下碣隅里前進。
11月29日晚上,志願軍集結准備進攻,但在行動之前,集結的中國軍隊受陸戰隊第542夜間戰斗機中隊的空襲,美軍得到了喘氣的時間。
由陸戰隊第6偵察中隊的HO3S-1直升機撤出的陸戰隊傷員
1950年11月27日,志願軍發起新興里戰斗,至12月1日上午,志願軍宣稱27軍80師殲滅美軍步兵第7師第31團、第32團1個營以及1個加強炮兵營和1個坦克連,這是志願軍參加朝鮮戰爭初期唯一一次成建制殲滅美軍1個團。美軍則報導步兵第7師第31團於12月1日突圍後,原編制的2500人只剩下1050人,其中385人還能戰斗,編成一個臨時營,31團經整補後,在次年繼續戰斗。
多國部隊從長津湖抉突圍,撤退示意圖
由於下碣隅里兵力的極其短缺,史密斯命令從古土裡向北派出一個特遣隊打通下碣隅里南方的道路。 作為回應,一個包括第41皇家陸戰突擊隊,第1陸戰團G連和第31步兵團B連的921名士兵的特遣隊組建起來。 該特遣隊因其指揮官為道格拉斯·B·德賴斯代爾而被稱之為「德賴斯代爾特遣隊」,他也是第41突擊隊的指揮官。. 在11月29日下午,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在志願軍第60師的連續攻擊下開始從古土裡向北推進。 特遣隊之後的悲慘經歷使這條公路贏得「地獄火山谷」的別稱。 隨著中國軍隊攻擊線的拉長,特遣隊開始混亂起來, 護衛隊一輛被擊毀的卡車後來把特遣隊分割成兩段。 雖然特遣隊的前半部分於打開道路11月29日夜裡進入下碣隅里,但後半部分被殲滅了。 盡管遭受159人負傷162人陣亡或失蹤的損失,特遣隊還是給下碣隅里的防禦帶來了300個急需的步兵。 在晚上,第41獨立團的大部分士兵、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第3營B連和第1裝甲團D連的坦克到達下碣隅里,當時1名亦叫萊斯戴爾的傷兵走入指揮部宣布:「第41獨立團的任務已完成。」實際上發生了誤會,大約400名突圍部隊士兵仍被困在地獄火岟谷,他們與主要部隊失去無線電通訊連系及被中國軍隊包圍,後在保姆上尉領導下突圍成功,保姆上尉被授與勛章,是長津湖戰役中11位授勛的其中1人。
由於更多來自後浦的增援在11月30日到達, 守軍企圖奪回東高地。盡管摧毀了一個中國連,但所有努力全都失敗了。 當夜幕降臨,第58師集結了剩下的1,500名士兵為奪取下碣隅里做最後一搏。 增強了的守軍消滅了大部分的進攻部隊,只剩下東高地周圍的陣地沒被控制。 當中國軍隊嘗試從東高地推進時,他們被第31步兵團坦克連擊敗。美國海軍陸戰隊首位華人軍官呂超然中尉組成500名特遣隊員,支援重要撤退關口,帶領他們死裡逃生,獲頒軍中最高榮譽,並破格晉升為陸戰隊少校,事跡已被載入美軍的各種戰史,最後榮譽退伍。
被包圍的部隊包括60名皇家海軍陸戰隊士兵、美國陸軍第31團B連的士兵、海軍陸戰隊所屬指揮部及支援單位,他們被分割為4部分,其中一部分士兵陣亡、受傷或被俘,一小部分士兵突破中國軍隊的封鎖線及退回到江東里,在晚上,第31團第1營B連在阿爾弗雷德·安達臣中校指揮下在一處地方組成環形防線及重組部隊。11月30日早上,安達臣接到命令指揮部隊撤退,他指揮部隊安全撤回到江東里.。
為數900人的萊斯戴爾戰斗隊,大約300人到達下碣隅里,300人陣亡或受傷和大約135人被俘,其餘的返回到江東里,141輛車輛的其中75輛被擊毀,其中一部分不能修復,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師長史密斯將軍認為取得局部勝利,因為將300名士兵及1個裝甲連送到下碣隅里防守。
到12月1日,志願軍第58師實際上已經被摧毀, 其殘部在等待第9兵團第26軍的增援。 但讓宋時輪最感到失敗的,就是第26軍沒有在陸戰隊員從柳潭裡突圍之前到達。 機場在12月1日建成通航,聯合國軍得以獲得增援以及撤走死者和傷員。 隨著柳潭裡的陸戰隊員於12月4日完成撤離,被圍的聯合國軍終於可以開始他們向興南港的突圍了。 經過短暫的休息,12月6日開始突圍,第7陸戰團作為撤退部隊的前鋒,第5陸戰團在後面掩護。[134] 與此同時,姍姍來遲的第26軍抵達下碣隅里,其 第76師和第77師替換了第58和第60師。[135] 在第7陸戰團在下碣隅里南面向第76師推進時,第5陸戰團接管了防禦圈並從第76師手中奪回了東高地。[136][137] 為阻止突圍而做的最後努力中,[136] 中國軍隊又恢復了慣用的夜間攻擊,第76和第77師對下碣隅里防禦圈進行了全面進攻。[131] 陸戰隊員擊退了中國軍隊的進攻並給予了重大殺傷。[138]
同時,第7陸戰團奪取了公路周圍的高地,打通了下碣隅里和古土裡之間的公路。但只要陸戰隊員一離開,第77師立即回到兩側山峰並攻擊撤退隊伍。[139][140] 混戰在隊伍中爆發,撤退進展極其緩慢。[141] 海軍陸戰隊的夜間戰斗機恢復了對中國軍隊的壓制,[140] 戰斗中大部分阻擊部隊被摧毀。[142] 12月7日,餘下的隊伍成功輕松抵達古土裡,最後面的單位也在當夜到達。[143]
下碣隅里的第26軍失敗後,志願軍高層命令第26軍和第27軍追擊逃跑的聯合國軍,第20軍堵截逃跑路線。[142][144] 但由於第20軍大部已經在柳潭裡和下碣隅里被摧毀,在古土裡與興南之間的部隊只有第58和第60師殘部。[145] 絕望中,宋時輪命令這些部隊在黃草嶺山口築壕據守,同時炸掉至關重要的車轍橋,希望這些地形因素和障礙能讓第26軍和第27軍趕上撤退的聯合國軍。[10][145] 占據1081高地的志願軍第180團連續炸毀了原來的水泥橋和兩個臨時替代橋,確信其無法修復。[146][147] 作為回應, 第1陸戰團第1營(英語:1st Battalion, 1st Marines)從南面攻擊1081高地,並於12月9日在守軍戰斗到最後一人後成功佔領了該高地。[148] 與此同時,第7陸戰團和第31團級戰斗隊從北面進攻車轍橋,只遭遇到已經凍僵在散兵坑中的防禦者。[149]
一個美軍第3步兵師道格特遣隊的巡邏隊於12月9日進入黃草嶺山口。
由於通向興南的道路在黃草嶺山口被截斷,美國 第314軍事運輸機聯隊(英語:314th Troop Carrier Wing)的8架C-119運輸機被用來傘降便攜橋組件。[150][151] 便攜橋包括8個獨立的18尺(5.5米) 長,2,900磅(1,300千克)重的組件,每個組件使用一個48尺(15米)降落傘,每次空投一個組件。[152] 海軍陸戰隊的工兵們和美國陸軍第58工兵舟橋連在12月9日將其中的4套組件及附帶的木質附件組裝成一座臨時橋,使聯合國軍得以通過。[153] 難以想像的是,志願軍第58師和第60師仍然發動伏擊和突襲試圖阻滯聯合國軍的推進,但經過幾周的連續作戰,這兩個中國師加起來也只剩下200名士兵了。[154] 最後一支聯合國軍部隊於12月11日離開了黃草嶺山口。[155]
撤退過程中最後戰斗之一是追擊的志願軍第89師在水洞的一次伏擊,[154] 被第3步兵師的道格特遣隊輕松擊退。[156] 被圍聯合國軍部隊最終於12月11日21時0分抵達興南防禦圈。[157]
C. 長津湖之戰聯合國軍共有多少人
長津湖附近的柳潭裡、新興里、下碣隅里地區被圍的美軍海軍陸戰第一師主力,共有4個團、1個坦克營、3個炮兵營,另有美軍步兵第七師一部2500餘人,總兵力為1萬6000人。
D. 長津湖之戰聯合國軍共有多少人
摘要 在東線戰場,我軍入朝作戰的是第9兵團20軍,26軍,27軍,合共三個軍,15萬人。
E. 長津湖戰役的戰役最後階段
美軍伯格爾號驅逐艦在觀察興南港設施被爆破 1950年12月24日美國海軍高速運輸艦(英語:high-speed transport)USSBegor(APD-127)觀察銷毀興南的港口設施。
在聯合國軍到達興南(英語:Hungnam)之前,麥克阿瑟已經在12月8日命令撤走美國第10軍,以增援那時已精疲力竭並快速撤向38線的美國第8集團軍。[158][159] 按照他的命令,韓國第1軍,韓國第1陸戰團,美國第3步兵師和美國第7步兵師已經在港口周圍布置了防禦陣地。[160] 一些小規模的戰斗發生在美國第7步兵團(英語:7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17步兵團(英語:17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和第65步兵團(英語:65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與追擊的志願軍第27軍之間,[161] 但已經被重創的第9兵團面對來自美國海軍第90特遣艦隊(英語:Task Force 90)的強大海上火力,根本無法靠近興南防禦圈。[159][162] 在被美國歷史學家稱為「美國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海上撤退行動」中,[163] 一個有193艘船隻的艦隊在港口組成,不僅撤走了聯合國軍士兵,也包括他們的重裝備,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朝鮮難民。[164] 一艘勝利輪,美國海軍梅雷迪思號勝利輪(英語:SS Meredith Victory)撤走了14,000名難民。最後一個聯合國軍單位在12月24日14時36分離開,為防止中國和北朝鮮軍隊使用,港口被摧毀。[163] 志願軍第27軍在12月25日上午進入興南。[165]
在撤退中,美軍或發動攻擊以消除志願軍的封鎖線及山頭陣地或處在中國軍隊的猛攻之下,零度以下的氣溫亦增加他們的傷亡,但美軍握有制空權,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及空軍轟炸機每天飛行數百架次猛烈攻擊包圍的中國軍隊,在行動中超過4000名傷兵被送走及運入500名補充兵,對撤退成功作出貢獻,海軍陸戰隊及陸軍士兵能消滅或阻擊包圍長津湖的7個中國師團,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海軍陸戰隊能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及被西方傳媒形容為在戰敗中取得道德上的勝利,當時聯合國軍在戰略上形勢非常危急,以致要決定把整個第10軍撤出朝鮮,海軍陸戰隊、第10軍的其餘士兵及數以千計的難民從興南港撤走,該港在撤退完成後被徹底破壞。
估計參戰的部隊:第7步兵師,估計3000人;3個海軍陸戰旅,估計18000人;全軍共有2,000人陣亡、1000人受傷及殘廢,海軍陸戰隊共有836人陣亡及有12000人受傷及殘廢,志願軍損失估計為35000人(由於後勤與醫療的缺乏,中國士兵的死亡率較美軍高上許多,同時酷寒的氣候也導致其付出了較戰斗傷亡更多的非戰斗減員),此戰役在12月11日結束,共進行了14天,中國軍隊共動用了10個師,6個師攻擊海軍陸戰隊及另外4個攻擊在太白山脈以西的第8軍團,海軍陸戰隊共消滅了3個中國師及解救其它部隊以避免被消滅。(此處統計不包含包圍圈外側接應海軍陸戰隊第1師突圍的美第3師,志願軍第9軍團擔任外圍阻擊的部隊,以及配合中國軍隊中的北朝鮮人民軍) 在朝鮮東北部之聯合國軍迅速的撤往興南港以組成環形防線,於1950年12月底在這里爆發了一場激烈的防禦戰,總共有193艘滿載人及物資的船隻從這里離開,內里包括105000名士兵、98000名平民、17500輛車輛及350000噸物資被送往釜山。
當志願軍將聯合國軍逐出長津湖時,美軍給予志願軍重大傷亡,從朝鮮撤退後,海軍陸戰隊被重新部署在南方,在這里繼續作為聯合國軍之一部分一直戰斗至1953年7月停戰為止。
美國海軍認為長津湖戰役是在其歷史上最驕傲的時刻,海軍陸戰隊重擊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師團,令中國軍隊從前線撤回,不過美軍第十軍團(包含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陸軍第七師)幾乎遭遇到過半傷亡。但被忽略的是美國陸軍第31團級作戰隊;他們以2個加強營的兵力成功保護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右翼,抗擊中國軍隊2個師達4天之久,摧毀志願軍第80師有效戰力,如果他們的阻擊失敗,中國軍隊的第80及81師在海軍陸戰隊集中兵力防守前,已攻佔他們在下碣隅里的基地及臨時飛機跑道,他們將被包圍及可能的戰果已大為不同。
此戰役對志願軍來說是一場大捷,雖然付出了巨大傷亡,且有美國軍隊突圍,但志願軍成功地將聯合國軍驅逐出朝鮮的東北地區,所以此戰役及在西線的勝利,是中國軍隊對西方國家軍隊在主要戰役的第1次勝利,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大局。
這場戰役極大地暴露了志願軍後勤弱的特點,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32.1%。在戰場上甚至有部分阻擊陣地中的志願兵士兵全員凍死的事例。
中國在戰役中擄獲的美國陸軍第31團團旗,至今還陳列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中,以紀念這場戰役。 美國第10軍從東部前線撤離的時候,美國第8集團軍已經在清川江戰役之後從西部前線撤向38線。由於聯合國軍全線收縮,中共軍隊奪回了北朝鮮的大部,向鴨綠江的急進亦告結束。 朝鮮戰爭又拖延了兩年半時間,直到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議。 除了北朝鮮的損失,美國第10軍和韓國第1軍後來報告的戰斗傷亡總共為10,495人,其中4,385人來自美國海軍陸戰隊,3,163人來自美國陸軍,78人來自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2,812人來自附編於美軍的韓國補充兵。 在戰斗損失之外,第1陸戰師還報告了寒冷天氣引起的7,338人非戰斗傷亡。
盡管遭受了損失,美國第10軍依然保住了大部分兵力。 大約105,000名士兵,98,000名平民,17,500輛車輛,和350,000噸補給從興南船運到釜山, 他們後來在朝鮮重新加入戰爭。史密斯被認為拯救了第10軍免遭摧毀, 第1海軍陸戰師,第41英國皇家海陸突擊隊和陸軍第31團級戰斗隊因在作戰中的頑強表現獲得美國總統部隊嘉獎14名陸戰隊員,2名陸軍士兵和1名海軍飛行員獲得。榮譽勛章,所有在長津服役的聯合國軍士兵後來榮獲「長津精英」的美譽。2010年9月15日,朝鮮戰爭長津湖之戰退伍軍人紀念碑在彭德爾頓軍營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詹姆斯·T·康韋將軍揭幕。
在長津的勝利為中國贏得了重要軍事強國的地位, 但這勝利來自巨大的代價。隨著美國第十軍和韓國第1軍的撤離,毛的長津設想沒有實現。 同時,作戰和極差的後勤保障導致的嚴重傷亡摧毀了第20和第27軍所屬的8個精銳師大部。這8個師中,2個師被迫解散, 並且直到1951年3月第9兵團才恢復其常規兵力並形成有效戰力。 在1951年初由於在朝鮮的中國軍隊有近40%缺額,中國軍隊在長津的重大損失最終使聯合國軍部隊在朝鮮站穩了腳跟。 這是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宣稱的惟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殲美軍一個團的光輝戰例。可是美軍葬送第31團支隊存在很多特定因素,該團位置比較孤立,山高路狹,難以得到大量航空火力支援或在友鄰策應下突圍,第7師在美軍韓國各師中戰鬥力最弱,第31團支隊更是由多個單位臨時拼湊而成,在以後的戰爭中志願軍再無這樣集中如此之多兵力的有利條件。
2013年4月10日,美國國防部通過對2004年在朝鮮發掘出的美軍遺骸進行DNA鑒定和牙齒鑒別等,最終確認其中一具遺骸為在朝鮮戰爭中陣亡的唐·費斯(Don Faith)中校。他是在長津湖之戰中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殲滅的第31團級戰斗隊的實際指揮官,中國戰史稱他被擊斃,而美方在當時認為他是失蹤未推定死亡,但很快就根據證人證詞推定他為陣亡屍體未尋獲。根據《幾句話教你解讀朝鮮戰爭美軍傷亡》,美軍的軍語「失蹤」並不見得認為對象活著,經常是指官兵已死而未能確認遺體,家屬仍按死亡撫恤。美軍在62年後終將他的分類改為戰死屍體已尋獲(ACCOUNTED FOR) 。費斯中校曾被授予國會榮譽勛章。
1950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80師在朝鮮新興里附近圍困了美國陸軍第七步兵師第31團級戰斗隊,該團又稱「北極熊團」,官兵多參加過二戰,有著豐富的戰場應變能力。進駐新興里地區之前,該團配屬第32團1營、師屬野戰炮兵第57營以及1個重迫擊炮連、1個高射機槍連,編組成團級戰斗隊,共3288人。
費斯中校在團長被擊斃後繼任指揮官,他以坦克圍成環形防禦圈,輔以密集的步兵火力,並召喚運輸機空投下大量糧彈補給。美軍用近距離支援飛機猛烈攻擊志願軍陣地,破壞80師的進攻准備,還向下碣隅里美軍請求支援,得到32團一個營北上支援。
30日,80師和81師對被圍困的31團陣地再次發起猛烈攻擊,激戰整夜,最終仍未攻下。由於我軍火力上與美軍差距太大,甚至有一個連為攻下美軍三座獨立房屋陣亡至僅剩1人。
1950年12月1日,在外援無望即將面臨被殲危險的情況下,指揮官費斯中校率部以10輛坦克為先導,40餘架飛機作掩護,於13時開始沿公路向南突圍。志願軍第27軍立即展開攔阻追擊作戰。242團猛烈掃射突圍之敵,並炸毀公路上的橋梁,將敵人攔截於1221高地前。其它各團則依託公路東側的有利地形,從美軍隊形的側面、正面和後尾實施沖擊。到最後,志願軍越過山嶺,沖下公路,與美軍展開混戰。雙方士兵漫山遍野地戰斗和對射,前來支援的美軍飛機根本分不清敵我,只好對遠處的志願軍增援部隊進行遮斷射擊。
美國陸軍31團級戰斗群在這場戰斗最終有1000人左右逃脫(含傷員),根據志願軍記錄,費斯中校在最後的抵抗中陣亡,我軍繳獲了美31團團旗,逃脫的敵軍已失去組織。因此我方按照國內戰爭中的習慣,宣稱31團已被全殲。而美軍則認為當時31團有一個營留在後方未參加戰斗,因此31團不能算被全殲。盡管31團逃回人員作證稱費斯中校於12月1日在戰斗中中彈受傷,一天後死亡,但由於他的屍體未找到,美國軍方數十年中然將他列為「推定死亡未尋獲屍體」。
直到2004年,美國從朝鮮發掘運回一批美軍屍骸,隨後對這批屍骸進行了漫長的鑒別。至今,終於辨認出已經在朝鮮死亡62年的費斯中校,由此將他的分類改為「屍體已尋獲」,據《五花八門的美軍死法》,美軍的屍體未尋獲也可以講成失蹤,是指陣亡後的一種狀態 一、九兵團12個師16萬人參加包圍戰這點沒有疑問,那麼陸戰一師和美第七師到底有多少部隊被圍呢,下面說明:
被圍在五個地點:
1、柳潭裡,這是最大的一隻被圍部隊,為陸戰5團全部,陸戰7團大部,陸戰炮兵11團一部,共8000人。
2、新興里,這是美第七師的部隊,兩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共3300人(其中包括600名韓國補充兵)。
3、下碣偶里,這是陸一師部所在地,陸戰1團第3營的兩個連,外加師的大量直屬後勤,工兵,師部等部隊,一部分炮兵,坦克兵,共3000人。
4、古土裡,陸戰1團第2營,陸戰1團第3營的1個連,英軍1個連,美第七師1個營,陸戰炮兵11團一部,共3000人。
5、德洞山口,陸戰7團F連,200人。
總被圍兵力為18000人,其中陸戰一師14000人,美第七師4000人.陸戰一師滿編25000人,還有大約11000名後勤及海岸部隊,兩棲作戰部隊留在包圍圈外的興南港和真興里。
二、戰斗傷亡人數:
1、這里講永久性減員,陸戰一師從10月26日至11月26日的作戰對象為第42軍,11月26日後為9兵團,陣亡失蹤900餘人,傷4000,凍傷7000人,受傷人員大部分能傷愈歸隊,其永久性減員大約不超過3000人,新興里的美第七師部隊3200人中逃出約1600人,損失1600人,這樣美軍的永久性減員大約在4500人左右。
2、9兵團的永久性減員:參戰兵力20軍50569人,27軍50501人,26軍48894人,全兵團總兵力約十五萬人。
這個可以從戰後整編情況很容易算出,整編情況如下:
20軍由4個師縮編為3個師,將89師拆編。另外補充的兵員1.5萬人(其中華東軍區從21軍和22軍抽調5300餘骨乾和9600名東北地區翻身農民)。損失為1個師1.2萬人加補充兵員1.5萬人,共損失2.7萬人。
27軍由4個師縮編為3個師,將94師拆編。另外補充的兵員1.48萬人(補充華東軍區地方部隊4884人,東北地區新兵8493人,合計補充兵員高達14817人)。損失為1個師1.2萬人加補充兵員1.48萬人,共損失2.7萬人。
26軍由4個師縮編為3個師,將88師拆編,另外補充的兵員1.2萬人。這里要對88師的拆編作一個特別說明,88師拆散後的人員並未象89師和94師那樣全部編入軍的其他師,88師師部在戰役過程中遇到空襲,師長吳大林拋下師部其他人員爬入一輛美軍丟棄坦克的炮塔裡面,戰後被揭發出來,結果88師被扣上「右傾怯戰」的罪名,為整個戰役失利承擔責任,彭德懷甚至要將師長吳大林槍斃,後經各方說情,被解職送回國內。而88師解散後一部分被編入軍的其他師,另一部分送回國內編入新組建的某空降軍,師部人員調回東北編入後勤部隊。
這樣88師損失按一半計,0.6萬人加補充兵員1.2萬人,共損失1.8萬人,26軍參戰較遲,故損失少於另外2個軍。
這樣9兵團合計永久性減員為2.7+2.7+1.8=7.2萬人,不含傷愈歸隊人員,考慮到傷愈歸隊人員(包括輕傷和凍傷),當時9兵團總傷亡可能達10萬人以上,到12月中下旬戰役結束兵團實際力量已經低於5萬人,損失達2/3以上。
F. 長津湖戰役簡介
摘要 長津湖戰役是朝鮮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為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的東線部分。戰役在由愛德華·阿爾蒙德指揮的美英韓軍10.3萬人(包括美國海軍陸戰一師、美國第三步兵師、第七步兵師、英國第41皇家海軍陸戰突擊隊等)和由宋時輪指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大約15萬人之間展開。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朝鮮戰爭後,大量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渡過鴨綠江,在朝鮮東北部之長津湖包圍美軍,慘烈的戰役在嚴寒的天氣下進行,在中國志願軍的攻擊下,聯合國軍被迫從長津湖後退到興南港並最終撤出朝鮮。在長津湖的戰役,從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共進行了10天,對整場戰爭的進程有重大的影響,戰役共包括4部份:防守下碣隅里,防守柳潭裡,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團及第7團從柳潭裡突圍撤向下碣隅里,美國陸軍第31團級作戰隊第在長津郡東面的戰事。
G. 在朝鮮長津湖戰役中美國的聯合國軍共出動了多少人
美軍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第3、第7步兵師,以及南朝鮮第1軍團,約10萬人
H. 長津湖各國出兵多少死亡多少
摘要 長津湖戰役後,美軍最初宣稱陸戰1師從第一次戰役(美陸戰1師10月26日在元山登陸)至12月24日,共陣亡604人,傷重死亡114人,失蹤192人,傷3508人,戰斗傷亡總數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戰斗減員。這個傷亡數字當然是掩人耳目,連美國人自己都不信。另外,27軍和20軍的軍史資料顯示,27軍減員1.9萬,其中,戰斗傷亡8339人,凍傷減員10588人。20軍減員兩萬,其中陣亡4339人,負傷2890人,其他減員764人(失蹤被俘),凍傷減員11200人(死亡62人,嚴重凍傷6262人)。26軍無確切傷亡數字,但估計戰斗傷亡約5000人,凍傷減員也在1萬人左右。
I. 大水洞戰役和長津湖戰役有什麼關系
大水洞位於朝鮮中部的昭陽江南岸、縱深30里,山高林密,地形復雜。背後是寬闊平坦的洪(川)麟(蹄)公路,是聯系美韓軍隊的一條重要交通紐帶。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功顯赫有名、號稱王牌軍的二師三十八團的指揮部和它的炮兵陣地及預備隊均設於此。
長津湖戰役是朝鮮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為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的東線部分。戰役在由愛德華·阿爾蒙德指揮的美英韓軍10.3萬人(包括美國海軍陸戰一師、美國第三步兵師、第七步兵師、英國第41皇家海軍陸戰突擊隊等)和由宋時輪指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大約15萬人之間展開。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形成長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