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不參加歐洲議會選舉

英國為什麼不參加歐洲議會選舉

發布時間:2022-07-01 18:10:29

⑴ 為什麼英國有這么多人要脫歐

許多英國人在感情上,從未對歐洲有任何親近感,反而覺得英國自己過得很好,根本不需要加入歐洲大家庭。
與41年前上一次公投相比,英國目前的反歐聲音顯然要強烈得多。
6月23日,英國將舉行一次全民公投,以決定英國繼續留在歐盟還是脫離歐盟。最新的多個民調結果顯示,支持脫歐比支持留歐要高出幾個百分點,反映出反歐情緒仍然高漲。
為什麼英國有這么多人要脫歐呢?這要從幾方面來分析其中的原因。
「英國人非歐洲人」
筆者在英國居住生活了20多年,記得剛到英國不久,曾經與住在附近的一位英國老先生討論英國與歐洲的關系問題。當時這位老先生斬釘截鐵地對我說:「我是英國人,不是歐洲人」,我對此不以為然,於是問到,「難道英國不是歐洲一部分嗎?既然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英國人自然也就是歐洲人了?」而老先生則回答說:「英國是英國,歐洲是歐洲大陸,兩者不是一回事。」
我承認,當時不太理解這位英國老先生的話。但後來在英國住久了,對不少英國人的反歐心理也逐漸明白了。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是一個島國,不少英國人都心存「島國心理」,習慣於「自我孤立」。英國著名憲制及歷史學家伯格達諾爾教授(ProfessorVernonBogdanor)就這樣說過,「雖然孤立的時代早已過去,但其對英國人的影響仍在,使他們不願意與歐洲大陸建立聯系。」
不過正如BBC記者威爾遜(SamWilson)指出的:歐盟成員國當中也不乏島國,例如愛爾蘭,馬爾他及塞普勒斯等,但這些國家並不反對把更多權力交給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因此他認為,英國的反歐情意結,或許是島國心理再加上對大英帝國的留戀同時作怪所致,因為「英國人習慣了對他人發號施令,而不習慣接受他人的發號施令。」
的確,據筆者在英國多年的觀察,不少英國人都喜歡懷舊,特別是懷念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輝煌年代。而我也經常聽到一些英國人說,英國人就是比歐洲人強──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大陸很快就落入納粹德國的手中,許多歐洲國家不堪一擊甚至不戰而降,唯有「大英帝國」獨力抗爭。雖然因此使英國國力元氣大傷,最終還是在美國協助下取得勝利。為此,許多老一輩英國人都瞧不起歐洲人,並認為歐洲人在關鍵時刻「靠不住」。
因此,雖然不少英國人每年度假時都往往把歐洲國家作為首選目的地,甚至有大約150萬名英國人自歐盟成立後,選擇移居歐洲大陸,但許多英國人在感情上,卻從未對歐洲有任何親近感,反而覺得英國自己過得很好,根本不需要加入歐洲大家庭。
入歐三心二意
其實,成立歐盟的建議最初是由英國提出的。早在1946年,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就倡議建立「歐羅巴合眾國」,但到了其它國家對此興致勃勃的時候,英國卻變得態度消極。直到1961年,英國才首次主動申請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EEC)」,但遭到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拒絕。直到1973年戴高樂去世後,英國才獲准加入。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2014年曾經撰文分析:在歐盟現有28個成員國中,絕大部分是出於非常清晰和長遠的目的而加入歐盟。例如,對於德國和法國來說,成立歐盟就是為了癒合過去的戰爭傷疤;而像比利時這樣的小國,則希望通過歐盟在國際舞台上發出更強有力的聲音;至於波蘭等東歐國家,則是為了不再受俄羅斯的欺凌而加入的。
相比之下,英國在加入歐盟問題上一直三心二意。後來終於加入,也讓不少人覺得,英國只是為了希望從歐洲的單一經濟貿易市場中分一杯羹。例如,筆者曾在幾年前到布魯塞爾參觀歐洲議會,聽到一些歐洲議員私下抱怨:英國在歐盟中自私自利,總是想著如何佔便宜,而沒考慮如何為歐盟承擔責任和義務。
當然,指責英國對歐盟沒有承擔也有點言不符實。根據英國議會在2015年發表的一份有關英國與歐盟關系的報告指出,2014年,英國對歐盟預算的凈貢獻(即支付減去所得)為98億英鎊,比2009年的43億英鎊還多出了一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一些英國人總覺得加入歐盟是「上當受騙」,不但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反而付出太多,有點得不償失。
對於英國加入歐盟後的經濟得失,英國多個商業組織或智囊機構也先後進行過研究,得出的結果卻大相徑庭。不過,根據英國議會的報告,歐盟帶給英國的經濟好處,至少有兩點無容置疑:首先,歐盟是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其44%的出口及47%的進口均來自歐洲;其次,英國近一半(48%)的外來投資來自歐盟,使歐盟成為英國外來投資的頭號來源地。當然,支持脫歐的陣營則反駁說,即使沒有歐盟的存在,英國也可以通過其它方式取得這些好處。
英國政壇「毒葯」
英國社會反對歐洲的聲音此起彼落,也難免會影響到英國政壇。
1994年,金融大亨戈德史密斯爵士(SirJamesGoldsmith)創辦「公投黨(ReferenmParty)」,極力爭取就英國與歐盟的關系舉行全民公投。但當戈德史密斯在1997年7月去世後,該黨也隨之銷聲匿跡。
另一個鼓吹英國完全退出歐盟的右翼政黨「英國獨立黨」(UKIndependenceParty),則稍早在1993年成立。該黨最初並沒有什麼影響力,但近幾年來卻異軍突起,逐漸成為英國第三大黨。在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英國獨立黨更以26.6%的得票率高踞英國各政黨首位,該黨領袖法拉奇(NigelFarage)也成為英國政壇上反對歐洲的代表性人物。
伯格達諾爾教授曾表示:「對於英國政壇來說,歐洲問題就像是一種毒葯」,不但會導致不同政黨之間針鋒相對,「還會造成各個政黨內部的分裂」。
的確,以目前執政的保守黨為例,過去就先後有兩名黨領袖,因黨內在歐洲問題上的分歧而被迫下台。這次圍繞歐盟公投的問題,首相卡梅倫為首的「留歐派」與司法大臣戈夫及前倫敦市長為首的「脫歐派」之間互相攻擊的程度,也不禁讓你懷疑他們究竟是同僚還是政敵。
事實上,卡梅倫在2015年承諾要舉行歐盟公投,目的也是為了安撫保守黨內的脫歐派,防止黨內分裂。但從目前發展來看,卡梅倫這一險招反而使黨內矛盾公開化。有分析家指出,無論這次歐盟公投結果如何,都會對保守黨造成難以治癒的「內傷」,首相卡梅倫也有可能被迫提早下台。
不過,因為歐洲問題而出現黨內分裂的情形,同樣也曾發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英國工黨身上。
1973年,保守黨首相希思帶領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但在隨後一年的大選中,工黨成功組成少數黨政府取代保守黨上台執政。這時,包括現任工黨領袖郝爾彬(JeremyCorbyn,柯賓)在內的一些工黨左翼議員發難,強烈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指其為「資本主義的產物」,只會導致英國勞工失去就業機會。為了平息黨內反歐聲音,工黨首相韋爾遜(JamesHaroldWilson,威爾遜)決定在1975年舉行公投,結果,三分之二的英國公眾投票贊成英國留在歐共體。
反歐呼聲更高
但與41年前上一次公投相比,英國目前的反歐聲音顯然要強烈得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外來移民問題的出現。
歐盟自2004年開始的東擴行動,導致大量東歐國家公民湧入英國工作和生活,他們被指搶走了不少英國人的就業機會,並製造了不少社會及治安問題,而近來大批來自中東地區非法移民紛紛抵至歐洲大陸,更讓不少英國人擔心外來移民人數會激增。
此外,1975年公投時,英國正面臨嚴重經濟危機,而歐洲大陸的經濟水平則普遍高於英國,當時加入歐共體,對英國的吸引力很大。但近年來,歐盟成員國接連出現經濟問題,其中尤以希臘的問題最為嚴重,直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的跡象。越來越多的英國人認為,歐盟已經變成沉重的經濟負擔,需要英國不斷「奉獻」來幫助這些「窮國」。
與此同時,近年來在歐洲大陸接連發生的暴力襲擊事件,也讓許多英國人覺得:只有脫離歐盟,關閉邊界,才能阻止這些襲擊事件蔓延到英國。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這次退歐公投的結果至今難以預料,也是可以想像的。而且筆者相信,從現在到6月23日投票日,投票形勢還會隨著某些事件的發生而出現較大的波動

⑵ 選舉制度的演變

作為現代民主政治的發祥地,英國是世界上較早實行普選制的國家之一,其選舉制度不僅僅對英國的民主政治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對像美國等這樣的西方國家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當然,對於正在進行現代民主政治建設的中國,其更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英國是最早實行代議制的國家,但其初衷並非是為了人民的民主,它的產生還要歸功於英國中古時期的君王和貴族們。具體說來,代議制政府向上可以追溯到當時英國國王和貴族們為了解決國家的一些問題譬如稅收、戰爭等所召集的議事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來自各個階層,代表他們的利益。正是在這些會議上,代表的產生導致了選舉制度的萌芽,選舉代表和協商國是的形式也成為代議制的歷史來源。

在英國歷史上,除了早期的貴族政治時期的選舉制度,其選舉制度從一八三二年到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也進行了近十次的改革。這些改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期的擴大普選權的改革,第二階段是二戰後以建立普遍平等原則為核心的選舉制度的改革,目前這一改革仍在進行中。

英國選舉制度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從部落社會到中世紀末這段時期,這時期的選舉制度可以稱為貴族政治時期的選舉制度。顧名思義,貴族政治對這一時期的選舉制度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對貴族政治的傳統有影響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經濟因素和政治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指土地、商貿和稅收對選舉制度的影響,政治社會因素則包括四個方面:部落民主傳統、血親復仇傳統、法治傳統和貴族政治傳統。總之,選舉萌芽於英國封建政治發展的歷史背景下,是貴族政治斗爭的直接產物。這種部落民主和法在王上的政治傳統持續地提供製衡王權的民主思想,也為選舉的產生鋪墊了理論基礎。

從十八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選舉制度隨著經濟的變化也開始改變。在這個時期英國的工人階級參與政治和獲得更多社會資源的願望逐步增強,這種要求集中的表現是爭取普選權運動的開展。以此為背景,第一個選舉制度改革法於一八三二開始實施,該法注重於兩個問題:重新分配議會議員的席位和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但是,這次改革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比如議員人數與人口的比例各地區差別還很大;貴族在議會中仍佔有絕對多數議席等。一八三二年改革之後,英國到二十世紀初和二戰前相繼又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相繼解決了四個問題:一是婦女的選舉權問題;二是居住和收入限制問題;三是選舉區選民人數與議員人數的平等劃分問題;四是平等選舉權問題即解決投票中的復票權問題。

二戰結束以後,英國開始了民主政治的重建工作。比如廢除了復票制和對「簡單多數當選」進行改革。在工黨的主持下,英國對「簡單多數當選」進行了以下改革:一是英國下院選舉和地方議會選舉仍然按照簡單多數選舉的方式進行。第二,在蘇格蘭議會和威爾士國民會議選舉中,引入「額外議員制」,實行混合選舉制度。第三,創立被愛爾蘭議會,並在其選舉中引進單一可轉移投票制。第四,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實行記名比例代表制。

綜上,英國現代選舉制度形成於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人們主權理論,確定於各種選舉制度和理論的比較以及具體的英國國情因素,發展於精英民主理論的模式。選舉制度是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華所在,其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總結,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政治民主建設提供借鑒。

⑶ 英國為什麼要退出歐盟

由於歷史與地理原因,19世紀晚期以來,英國一直奉行對歐洲大陸事務不幹預政策,被稱為「光榮的孤立」。「疑歐」的歷史傳統以及和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相異的模式使英國長期和歐洲大陸若即若離。在「疑歐」人士看來,歐盟未來的一些政策趨勢可能損害到英國的利益。

而歐債危機的蔓延,不僅使英國的疑歐之心快速發酵,也加快了脫歐腳步。與此同時,歐盟其他國家的民眾也對英國漸生不滿,認為英國不僅否決歐元,不參加歐盟的危機救助方案,還反對一切金融監管政策,因此英國脫歐對歐盟的發展來說反而是好事。雙方的相互信任已經降到歷史低點。

英國並非歐元區國家,可以發行自己獨立的貨幣,有利保持其出口競爭力,擁有自主的財政政策。但這使英國很難真正地加入歐洲大陸的事務處理。尤其是歐債危機的關鍵時期,由於各種利益分歧明顯,脫歐的聲音也甚囂塵上。

英國保守黨內部也有歐洲懷疑派,不僅如此,還認為歐盟內部的政策對於歐盟有負面作用,未來一些政策趨勢也可能損害到英國的利益。

民調顯示,英國保守黨的支持度一蹶不振,卡梅倫的「脫歐公投」言論或有助於其重新獲得部分流向支持脫歐的獨立黨的選票。卡梅倫亦希望以此作籌碼與歐盟談判,獲得對英國更為有利的成員國條件,意圖在歐盟內分得更大一杯羹。

正式退出歐盟

2020年1月31日晚上11時,數以千計的脫歐支持者在倫敦國會廣場一起倒數見證歷史一刻

2020年1月9日,下議院以330票支持與231票反對的表決結果三讀通過脫歐協議法令草案。1月22日晚,上議院通過脫歐協議法令。1月23日,英國女王批准脫歐協議。1月24日,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主席批准英國退歐協議。1月29日,歐洲議會通過英國脫歐協議。

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進入脫歐過渡期。同日,英國發行大約300萬枚脫歐紀念幣。

10月1日,歐洲聯盟委員會稱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政府提出的《內部市場法令》草案違反脫歐協議並提出法律行動。

2020年12月24日,英國與歐盟達成脫歐後自由貿易協定《英歐貿易合作協定》。

2020年12月26日,英國與歐洲聯盟同時公布1246頁脫歐貿易協議文本,除了貿易文件,還包括有關核能、民用核能的協議,交換機密訊息,以及一系列聯合聲明。英國議會兩院和歐盟已分別批准英歐貿易合作協定、並獲得女王御准。

英國於格林尼治標准時間12月31日23時起,正式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不過直布羅陀暫不退出。《英歐貿易合作協定》於歐洲中部時間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規范正式退出歐盟後的英歐自由貿易關系,避免了無協議脫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英國脫歐

⑷ 距末了期限還有幾個月,英國「脫歐」還會拖嗎

參加歐盟緊急峰會的27個歐盟國家領導人同意有條件地將英國的「脫歐」期限最遲延長至10月31日,並首次給出了靈活的「脫歐」計劃。分析人士認為,歐盟再次延長協議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英國「無協議脫歐」。然而,歐盟拒絕重新審視「脫歐」協議的關鍵部分,並要求英國在不能實現有協議「脫歐」的情況下必須參加將於5月23日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這將使打破「脫歐」僵局的難度大大增加。

分析人士表示,「脫歐」延期對英國來說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有更多的時間尋求妥協方案,但新的「脫歐」最後期限已經確定,「脫歐」沒有達成協議的風險也沒有排除。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關於「脫歐」的爭論將繼續影響所有各方。「脫歐」的不確定性保持不變,英國經濟將繼續遭受損失。

⑸ 歐盟峰會實行的是什麼制度一票否決嗎英國反對就無法執行嗎

NO,少數服從多數,然後由歐盟執行官執行。歐盟是以《里斯本條約》為法律基礎的,如果對《里斯本條約》本身進行修改這類議題,必須要由27個成員國一起通過。

相信你是想了解9號歐盟峰會英國行使否決票的相關情況吧?

面對此次歐債危機,在化解過程中,法德建議修改《里斯本條約》,添加讓歐盟有權成立一個主權財政監督協會,以加強對各國的財政監督,如果有違規的,將自動進行制裁的條款。

而英國這個國家在歐盟的位置很奇特,他雖然屬於歐盟體系,但是又不屬於歐元區,所以對此次歐債危機有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思,這次歐盟峰會英國首相以新修改條約有涉嫌干涉英國財政主權為借口,投下了否決票,致使歐債危機進一步停留在原點,歐洲乃至世界經濟仍然一片茫然。

有傳聞,可能歐盟除了英國的其他26個成員國,可能會締結新的條約,但是能否替代《里斯本條約》,不得而知,反正英國這次有點隔岸觀火的意思,惹惱其他成員國了。

你提問題,連分數獎勵都不給嗎?

⑹ 英國脫歐兩黨競爭激烈,其會造成國家崩潰嗎

首先,英國脫歐是英國國家內部的事情,至少是在國家不崩潰的情況下進行脫歐,如果面臨崩潰的風險,英國政府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那就很有可能不脫歐。英國兩個黨派競爭再激烈,也不會造成國家的崩潰。

英國這場脫歐爭鬥引起了英國兩黨的激烈競爭,無論是英國內部還是英國,外部就是歐盟所在,還是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英國脫歐的日程被逐漸延後,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解決,至少在我看來,英國內部兩黨競爭無論多麼激烈,它們都不可能會使英國分裂,或者說崩潰。

⑺ 英國的政治體制是什麼,最好能詳細點

政治體制
政體
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 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政黨 (1)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執政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2010年5月保守黨擊敗工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組閣,上台執政。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盟,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 溫斯頓·丘吉爾 二戰時的英國首相(2)工黨(Labour Party):主要反對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24,1929~1931,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2010年5月工黨在英大選中失利。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月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領袖愛德華·米利班德。 (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2010年5月自由民主黨與保守黨聯合組閣,上台執政。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領袖尼克·克萊格。 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 等。 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下院擁有最終立法權。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憲法 英國憲法與絕大多數國家憲法不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大憲章共65條,其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國王與領主關系規定;第二部分為國王施政方針與程序規定;第三部分為國王與領主爭端處理規定。按照大憲章的規定,國王要保障貴族和騎士的封建繼承權,不得違例向封建主徵收高額捐稅,不得任意逮捕、監禁、放逐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承認倫敦等城市的自治權。為了保證憲章不落空,由25名男爵組成一個委員會,對國王進行監督,如果憲章遭到破壞,封建領主有權以軍事手段強迫國王履約。英國以後的憲政,追根溯源即來自大憲章,其基本精神即王權有限和個人自由。有的學者如斯托布斯就認為,整個英國憲政史,實際上是大憲章的注釋史。 司法 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 司法組織根據1971年的《法院法》,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法院主要分民事、刑事和專門法院三個組織系統。民事法院系統包括郡法院、高等法院、民事上訴法院和上院。蘇格蘭有自己獨特的法院組織系統:郡法院僅管轄民事案件,郡官法院兼管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蘇格蘭高等法院是蘇格蘭民事、刑事案件的最高審判機關,但民事案件還可上訴到上院。蘇格蘭還有特設的土地法庭。此外,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是英聯邦某些成員國、殖民地、保護國和託管地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受理不服當地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行政訴訟由普通法院管轄,適用一般的法律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行政裁判所發展很快,但一般都不具有終審管轄權,不服裁判所裁決的當事人有權向普通法院上訴。 法官一律採用任命制。大法官、法官上院議員、上訴法院法官由首相推薦,英王任命。英國沒有司法部,大法官擁有對司法人員的任免權。法官必須是「法律協會」的出庭律師,並有一定年限的司法實踐。法官一經任命,非經本人同意,一般不能被免職。最高法院法官則為終身職。地方法院法官72歲以後才可以退休。法官薪水很高,待遇優厚。 女王 國王為元首。現任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52年2月6日繼位,1953年6月2日加冕。英國女王只是權利的象徵,首相則負責國家的日常生產生活,英國女王也是英聯邦的元首,但是現在的英聯邦則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組成的,所以英國女王也只是英聯邦的象徵而已。 自從1952年就位以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的元首,她也是埃格伯特國王的直系後裔。在其執政期間,埃格伯特國王於公元829年統一了英國。在議會制誕生之前,君主制就已經在英國存在了數百年,期間僅僅中斷過一次,那是在1649年至1660年,當時英國採用了共和國的體制。數百年以來,君主的絕對權力遭到不斷的侵蝕和削弱,盡管如此,作為憲法意義上的國家元首,君主仍然保留了重要的象徵意義。

⑻ 英國1997大選為什麼保守黨輸了

目前保守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思想路線。保守黨在20世紀最後年代的政治主張一直以「撒切爾主義」為主導,這一思想集中體現了保守黨重視自由、個人主義、責任和自立的價值觀,表現在經濟社會領域即是反對國有化、國家干預以及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主要內容的福利國家制度,主張經濟按市場規律自由發展,倡導以私有化為基礎的自由競爭,重視經濟效率。這一主張一定程度解決了以往工黨治下出現的國企效率低下、工會動輒罷工等問題,刺激了經濟發展,但也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失業率增加、犯罪增多等嚴重的社會問題。正是針對這些問題,工黨在野18年(1979-1997)間進行了理論革新,提出「第三條道路」的新理論,放棄了以國有化、大規模國家干預為主要內容的傳統主張,接受了右翼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場模式為核心的經濟政策,同時改革福利國家制度,改善公共服務,竭力將經濟發展與社會公正相結合。這種對保守黨政治主張的「拿來主義」及同自身左翼政治特性相結合不僅擠佔了保守黨的生存空間,而且其所持的中間立場沒有留給保守黨多大政策發展空間。
在應對工黨的挑戰中,保守黨從前任領袖黑格提出的「關愛的」保守主義,到現任領袖卡梅倫提出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都顯示出保守黨對由「撒切爾主義」的實施引發的社會問題的關注。但是,由於受傳統思想的約束,再加上工黨對保守黨思想發展空間的擠壓,保守黨的政治主張變動不定,具體政策也含糊不清,時而回到「小政府、大社會」的傳統主張中,時而又承諾擴大政府幹預,將更多資金用於改善公共服務等。始終缺乏一條明確的思想路線,是保守黨三次大選失敗的重要原因,對保守黨而言,尋找一條清晰的思想路線及一套完整可行的執政方案仍是謀求重新執政的重要條件。
二、領袖頻繁易人。自1997年以來,保守黨五易其帥。約翰?梅傑在1997年大選失敗後引咎辭職,威廉?黑格繼任領袖。黑格任職伊始就表示要對保守黨進行改革,但結果證明,保守黨在綱領政策方面仍然因循守舊,黑格則於2001年大選失敗後辭職。鄧肯?史密斯繼任領袖後,保守黨各方面均未見起色,有分析家認為史密斯缺乏從政經驗和執政能力,且未能取得保守黨議會黨團的多數支持,因此其兩年的領袖生涯實際阻礙了保守黨復興的步伐。史密斯於2003年10月未能通過領袖信任投票,黯然下台。
史密斯下台後,前內閣大臣邁克爾?霍華德繼任領袖。但是霍華德仍舊沒有領導保守黨贏得2005年大選,這一是與其就任時間短暫有關,二是霍華德同樣沒有確立一種清晰明確的思路,提出一套完整的施政綱領,其本人也缺乏一種在野黨所需的強勢領袖的氣勢,這使保守黨直至大選時也未能在公眾中樹立起一個可信賴的替代政府形象。霍華德同樣因敗選引咎辭職。2005年12月6日,39歲的保守黨副主席、影子內閣教育大臣戴維?卡梅倫以68%對32%的全黨選票戰勝了另一候選人——前保守黨主席、影子內閣內政事務大臣戴維斯,當選新領袖。對於卡梅倫的當選,英輿論普遍認為他是以年輕的活力和鮮明的個性而不是以政治主張取勝。鑒於卡梅倫從政時間短暫,僅有四年議員經歷,再加上競爭中政策主張並不清晰,因此很多民眾對其能否領導保守黨擺脫困境心存疑慮。
三、黨內分歧削弱了凝聚力。一直以來,疑歐派與親歐派在歐洲問題上的斗爭是引發保守黨黨內分歧乃至造成組織分裂的一個重要根源,前領袖黑格和史密斯的下台均與此有關。剛卸任的霍華德盡管為爭取歐洲議會議席宣稱其是歐洲的「朋友」,但同樣奉行強硬疑歐立場,不僅反對歐盟憲法條約,而且承諾任何涉及國家權力讓渡的條約都要經過全民公決。這一立場將保守黨陷於兩難,一方面由於歐洲一體化發展勢頭迅速,對歐盟各國的影響加大;另一方面國內另一政黨——英國獨立黨相比保守黨更為鮮明地奉行 「退出歐盟」的主張。獨立黨在200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獲12議席,位列英第三大黨,而保守黨議席則從1999年的35席下降至27席。也因此,黨內對霍華德強硬歐洲路線不滿者大有人在,前教育大臣、資深議員羅伯特?傑克遜於2005年1月宣布脫離保守黨,轉向工黨,其理由是保守黨對歐主張「相當危險」,這無疑使保守黨受到沉重打擊。
除歐洲問題外,在社會經濟領域保守黨內也存在分歧。保守黨已看到撒切爾主義引發的嚴重社會問題,黨內也出現強調國家在此領域承擔責任的觀點,但那種主張純粹的自由市場的觀點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導致保守黨具體的社會經濟政策含糊不清。自2001年起,保守黨議會黨團又在兒童收養法案、上議院改革、伊拉克等重大問題上出現分裂。這導致選民對保守黨政策的支持率下降。
四、內部組織渙散及財政困難。保守黨組織從地方到中央都存在諸多問題。就地方組織而言,保守黨黨員人數日漸減少,目前其黨員人數不足30萬,遠低於工黨;而且,黨員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人加入保守黨的積極性不高,各級黨組織的活動缺乏積極性。就中央層而言,保守黨長期存在領袖缺乏權威、議員派系分化、黨內分歧嚴重等問題,盡管霍華德上任後情況有所改變,但並未得到根本解決。
另一較嚴重的問題是財政緊張。一直以來,保守黨是英兩大黨中財政收入較豐厚的一個,其收入主要來源於社會捐助尤其是大公司企業的捐助。但自1997和2001年大選失敗後,保守黨財政收入大為減少。據統計,自2001年後保守黨所獲捐助未超過工黨的50%。霍華德曾建立「保守黨基金會」籌集資金,但由於時間短暫,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財政困難的狀況。為應對2005年大選,保守黨甚至將掛在英國議會大廈內的一幅撒切爾夫人肖像進行拍賣以籌集競選經費。
五、競選運作滯後。在英國大選中,作為將政黨展現給選民的一種途徑,為期一個月的大選表現直接影響選舉結果。在這方面,保守黨雖然是兩黨中最早運用媒體、專家以及各種技巧進行宣傳動員的政黨,但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以來,工黨逐漸形成一套有效的競選運作模式,相形之下保守黨有所不及。
以2005年大選為例。工黨席位並非如預測中那樣受伊拉克局勢影響急劇下降,這與工黨的競選策略有關。選前工黨高層長期不和的領袖布萊爾與財長布朗之間達成和解,以樹立黨內團結的形象,同時積極運用各種手段進行直至大選日的地毯式宣傳動員,以表現要蟬聯執政的氣勢。在議題選擇上,工黨將經濟問題作為主打議題,並針對移民、犯罪、反恐等問題相繼推出一系列法案。在重大國際問題上表現獨立性,竭力消解伊戰消極影響。有效的競選策略贏回部分反戰選民支持,整體競選效果尚好。
反觀保守黨,其競選運作不如工黨有效。領袖霍華德在選前就曾表示保守黨不太可能贏得大選,其不自信表露無疑。就選擇的議題而言,保守黨主要提出伊戰、移民及公共服務問題,但其立場或自相矛盾,或受到質疑,或遭到有效回擊。保守黨一直利用伊戰打擊工黨,質疑伊戰的合法性,並指責布萊爾缺乏誠信品德。但保守黨戰前投票支持政府的開戰決議,戰後又對其大加指責,前後不一的表現不能使選民信服。同時,保守黨大打移民牌,提出緊縮移民政策,並要求退出《日內瓦公約》,招致公眾的反對,稱其領袖為「種族主義者」。此外,保守黨在內政方面提出的通過降低政府開支、減少稅收以增加公共服務投資的可行性也遭到經濟學家的質疑,在其他議題中保守黨也未能拿出比工黨更有效的治理方案,致使在競爭中始終處於下風,其支持率在為期一個月的大選間竟呈下滑趨勢。

⑼ 為什麼英國堅持要脫離歐盟脫歐後的英國過得好嗎

談起自二戰後歐洲最為顯著的兩次格局變化,第一次若要歸功於柏林牆的倒塌,那麼第二次則非英國脫歐莫屬了。眾所周知,自二戰之後歐洲內部演化的總趨向是一體化開展,英國作為歐洲老牌強國在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可謂費盡心機。

1946年9月,面對二戰之後凋謝的歐洲,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提議樹立「歐洲合眾國」,固然這一想法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提出的,但確實預示著歐洲將來一體化的趨向。50年代,歐洲一體化逐步被提上日程,從歐洲煤鋼聯營的樹立到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再到1965年兼並為歐洲共同體,歐洲大陸內部的一體化趨向日益明顯。看到歐洲結合的步伐加快,同時迫於美蘇冷戰帶來的嚴峻形勢,英國在參加聯盟的門檻上摩拳擦掌,英國首先在1961年提出參加歐洲共同體的申請,但由於英法在英聯邦利益問題和英國農業利益問題上存在的嚴重分歧,會談不斷到1963年仍未獲得本質性停頓。隨著英國經濟增速與歐共體中法國相比差距逐步拉大,英國的位置也越來越顯現出邊緣化趨向,國度本身利益和民眾呼聲都請求英國加快入歐腳步。


在隨後的幾屆政府中,英國指導人一步步妥協,放棄了許多附加條件,恰逢悲觀開放的蓬皮繼任法國總統,終於在1973年,英國如願成為歐洲共同體的一名成員國。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結合化水平不時進步的歐盟在經濟開展和政治話語權上都表現出了極大優勢,也為英國本身開展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機遇,使其在外貿、關稅、農業、漁業等眾多方面收獲了宏大的利益。可就在歐盟一片欣欣向榮的表象下,英國脫歐的「危機」逐步浮現出來。

縱觀英國脫歐道路,可謂歷盡坎坷。英國初次脫歐以及公投表決由2013年的前首相卡梅倫提出,此話一出即引來國內外的紛繁爭論。

英國脫歐引發了極大的震驚,時至今日,脫歐帶給英國的到底是什麼?

2020年1月31日,當歐洲議會經過英國脫歐協議時,唐寧街10號隨即演出了燈光秀扮演,匯集在倫敦議會廣場上的人們聽到這一音訊後歡天喜地,揮舞起國旗慶賀這一歷史性成果。

在脫歐協議達成後,英國首相約翰遜快樂地說:「英國將成為一個嶄新的、真正獨立的國度。」兩位前任首相也發文恭喜,表示脫歐協議是一項宏大的勝利。

自然,脫歐問題從被提出以來曾經閱歷了七年時間,這七年無論對英國政府還是廣闊民眾來說都是難熬的一段時間。可以將這一問題處理,無疑成為約翰遜等一批政客擺得上檯面的政績。

英國脫歐之心早已有之,英國與歐盟的關系問題實踐上早就被提上了日程。按照現有形勢來說,脫歐的益處頗多。從方式上看,英國自此奪回了對本國貨幣、邊境、法律、貿易等方面的控制權,不再依賴歐盟。

能夠說脫歐協議是一項歷史性協議,它維護了英國市場的完好性和獨立性,也在一定水平上減緩了歐盟近幾年給英國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英國將本人的命運控制在本人手中。

但是作為歐洲經濟社會構造的一次宏大變動,英國脫歐難免會招致短期內的動搖,很多人對此評價為「方式脫歐易,本質脫歐難」。在重新取得開展自主權的同時,英國與歐盟這兩大板塊之間的關系不得不被重新審視。

英歐互為重要的經貿協作同伴,雙方在經濟、政治各方面都堅持著高度的分歧性,此次脫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加大雙方的貿易本錢,限制了雙方的商品、效勞、資本、人員的自在活動。英國脫歐公投以來,隨著脫歐不穩定性的持續發酵,英國內需、外貿、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凈移民等都呈現了不同水平的下滑。

英國目前的就業穩定、貿易增長等方面面臨的應戰,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等要素,加劇了英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就2020年疫情迸發後的經濟情況來看,到5月份,脫歐和疫情的雙重打擊曾經招致英國GDP萎縮了近五分之一。嚴峻的經濟情況之下是人民生活的擔負加重,勞動力市場萎縮直接招致了3月份到6月份有近65萬人失業。

英國政府自然首先要對這一現象擔任,但是脫歐曾經招致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巨額的補助金加劇了支出擔負,真可謂是入不敷出,目前英國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曾經超越100%,遠超歐盟戒備線。

就對英國經濟的影響而言,短期來看,由於脫歐帶來的格局變化以及需求的大量調整本錢,英國的貿易、金融等方面確實遭到了消極影響。也就是說,脫歐帶來的不肯定性加大了英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固然在短期內也曾呈現過異常增長,但總體來看,至少到目前,脫歐對英國經濟的影響是負面的。

不只全國整體的經濟境況不好,民眾的生活也遭到了很大影響,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最根本的人口活動上。脫歐之後,英國與歐盟國度別離,在後者領土上的英國人竟成了「外人」。依據規則,外國游覽者不能攜帶肉類和奶製品進入歐盟,因而在歐盟海打開,經常可見被沒收了自帶食物的英國人在長吁短嘆。

英國藝人前往歐盟國度扮演時也需求辦理諸如工作簽證、演出答應等種種手續,要曉得,這在以前是完整不存在的,繁瑣不堪的程序讓明星們集體發聲埋怨。

除了英國人,以至他們的言語——英語也成了歐盟吐槽的對象。在英國參加歐洲共同體之前,法國和德國不斷是歐洲大家庭的老大哥,無論從言語運用人數還是法語國度位置上來說,法語都在歐共體中佔主要位置。但英國的參加改動了這一情況,使得運用英語的人口比重上升到50%,成為最盛行的言語。

於是在英國脫歐之後,法國歐洲事務部長博納就向歐盟提出降低英語位置的請求,並稱其為「糟糕的言語」,足見英國的位置降落,連言語都慘遭針對。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一點是,英國脫歐可能會加劇本就存在的國內領土和主權問題。眾所周知,現今英國的北愛爾蘭本來屬於愛爾蘭王國,這一片區域可以歸入英國與武力降服不無關聯。

英國脫歐已成事實,邊境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再加上疫情給北愛爾蘭帶來的沖擊,當地人民生活質量直線降落,內部斗爭問題愈演愈烈,於是就呈現了今年4月份共和派和聯盟派的劇烈對峙,以至引發街頭暴力抵觸。

問題不止於此,蘇格蘭也不安寧,其主要產業就是漁業,英國脫歐重新限制了蘇格蘭的捕魚范圍和漁業進出口量,直接招致漁民利益受損,再加上歷史、民族、宗教等復雜舊怨,蘇格蘭的獨立認識再次抬頭。歷史與理想的撲朔迷離,讓英國政府大為頭疼。

在2020年12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說:「是時分翻過這一頁,瞻望將來,完畢也是另一個開端。」

確實,英國脫歐不過是千百年變幻莫測的國際政治格局的一個小插曲,脫歐前,有人支持有人反對;脫歐後,同樣是幾家歡欣幾家愁。既然曾經邁出脫歐這一步,英國政府和民眾就得考慮如何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畢竟世界上沒有懊悔葯,處理問題才是獨一的出路。

⑽ 為什麼英國人民公投結果是離開歐盟呢 卡梅倫首相辭職 這些對英鎊的匯率,英國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40多年,英國人為什麼執著於退歐
每一個學過高中地理或政治的中國人,都知道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也是歐盟的成員國之一,不過大部分英國人可不是這么想的。歐盟委員會民調機構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的數據告訴我們,從1992年開始,「歐洲人」的身份就是歐盟國家裡大部分人的共識(51%-63%之間徘徊),2015年卻只有35%的英國人願意承認自己或多或少算是個歐洲人。
在歐盟國家,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歐盟,但是英國人對歐盟格外地缺乏好感。歐洲晴雨表的民調做了幾十年,不管是問到「歐盟成員國身份是好事還是壞事」或者是「對歐盟的印象」,英國人幾乎總是要比其他國家的人更不待見歐盟。當2011年最後一次被問及「作為成員國,本國是否從歐盟中獲益」時,歐盟國家平均有52%的人認為有所獲益,英國這一數字只有可憐的35%。

上述枯燥的民調數字,反映的是英國幾十年如一日的懷疑歐盟情緒——也就是疑歐主義(Euroscepticism)。疑歐主義哪裡都有,只是英國獨樹一幟。為什麼英國要在6月23日舉行退歐公投?一句「英國首相卡梅倫兌現上次競選的承諾」,肯定不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而了解英國的疑歐主義,就能理解英國退歐公投究竟是怎樣由生米煮成了熟飯。
從一開始,英國對融入歐洲就沒什麼興趣。
絕大多數國家,當初決定加入歐盟或者其前身,都是出於清晰而長遠的理由。法國和德國等6國於1951年創建歐洲煤鋼共同體,是為了消除恐懼,讓歐洲大國之間再無戰事;6國中弱小的比利時,則希望自己有更大的話語權;1980年代西班牙、葡萄牙還有希臘因為擔心重返右翼獨裁,才要加入歐洲共同體;對於新近的東歐國家,如波蘭、匈牙利和愛沙尼亞,歐盟成員國身份是免遭俄羅斯欺凌的屏障,也是後共產主義時代新生活的開始。
但是從一開始,英國就對歐洲一體化作壁上觀。1946年,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瑞士蘇黎世發表了戰後演講,他不僅呼籲法國和德國和解,還呼籲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雖然這么說,丘吉爾並沒有把英國考慮在內。1944年諾曼底登陸前夜,丘吉爾與法國將軍戴高樂(de Gaulle)爭論道,如果英國必須在歐洲和大海中做出選擇,「她總是會選擇大海」。

20世紀前半葉歐洲大陸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災難,相比起來,英國從1783年就沒有輸過一場重大戰爭,從1066年就沒有被征服過,二戰對英國來說更多的是榮耀,而不是恐懼。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英國的反應都十分冷淡,英國甚至只派出了二流的貿易官員前去觀察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訂。
直到1961年時任英國首相、保守黨人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被歐洲經濟共同體優異的經濟表現所打動,才開始尋求加入。1950-1971年,西歐12個經濟體GDP年增長4.7%,即使是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也不能阻擋日趨一體化的歐洲享受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也就是說,英國最初尋求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基於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是分析成本與收益之後得出的理性結果,而不是像別的國家那樣感性地追求一個「更緊密的聯盟」。
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後,感覺自己處處受排擠而且格格不入。
英國把自己同歐洲的關系視為一場交易,等到歐洲經濟共同體合並入歐洲共同體,以及等到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時,英國發現自己和歐洲之間實在是有些「同床異夢」。現在英國疑歐派的許多立場,其實就是40多年前英國人抱怨的回響。當時的歐共體盛行區域性貿易保護主義,對歐洲大陸外的世界漠不關心,這和英國的經濟自由主義理念不符。歐共體採取共同農業政策、共同漁業政策以及預算攤派政策,為此英國每年都要支付一筆錢用於其他成員國的農業及漁業補貼,以至於英國年年都是歐共體的預算凈貢獻國,不少人直呼「上當受騙」。
付出很多,收益很少,英國自然對歐盟及其前身產生了更多的不滿和敵意。1975年,英國舉行退出歐共體的公投,如果不是時任英國首相、工黨人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與歐共體進行重新談判,引入預算修正等機制,就不會有高達67%的英國人選擇留在歐共體。至於人盡皆知的英國首相、保守黨人撒切爾夫人,在整個1980年代都繼續致力於削減英國天文數字般的「攤派」費,堅持「把我們的錢要回來」,英國最終得以享受歐共體預算攤派的一部分折扣與補償。

除了經濟利益上的考量,許多英國人至始至終都在懷疑,加入歐洲共同體/歐盟會使英國國家主權遭到侵蝕。英國不成文憲法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議會主權原則,也就是議會擁有至高無上的立法權力,1972年英國為加入歐洲共同體而引入的《歐洲共同體法案》(European Communities Act)卻規定,歐洲法律凌駕於各成員國國內法律之上。盡管如此,撒切爾夫人還是在1975年為公投留在歐共體搖旗吶喊,她覺得每個大國都不得不讓渡一部分主權權利,以創造更有效率的政治單位。
正當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派政府為建立一個歐共體單一市場而努力時,法國、西德、義大利等國卻想對歐共體進行改革。歐共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Jacques Delors)也將注意力放在了歐共體機構改革上,撒切爾夫人於是怒發沖冠地在比利時布魯日發表了1988年的著名演講,表示英國希望看到主權國家之間自願聯合的歐洲,而不是像美國那樣聯邦主義的歐洲。她不願意看到英國被一個位於布魯塞爾的超國家組織所遙遙支配。可惜撒切爾夫人孤掌難鳴,英國註定是歐共體(以及未來的歐盟)一個尷尬的成員國。
歐盟的確需要痛改前非,但如今的退歐派大多是自相矛盾的空想家。
英國天生對歐洲政治一體化不感興趣,根深蒂固的疑歐主義很大程度上註定了英國不會加入歐元區、申根協定。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促成了歐盟的成立,但由保守黨人約翰·梅傑(John Major)領導的英國政府卻堅持要求在加入《馬約》規定的單一貨幣體系——歐元區問題上有選擇權。1997年,工黨人托尼·布萊爾就任英國首相,繼續讓英國待在歐元區外,而2010年上台的保守黨人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乾脆解散了布萊爾時期建立的加入歐元籌備小組。時至今日英國都沒有加入歐元區。
事實證明,1980-1990年代英國的疑歐派們是正確的。那時候的挺歐派都是十足的空想家,他們天真地幻想一個沒有邊界的歐洲、有著單一貨幣體系的歐洲,會神奇地進化成「歐洲合眾國」,就像50年前丘吉爾設想的那樣。疑歐派們指出了只有貨幣統一,而沒有財政統一的結構只能導致災難。歐元區長期相對英國的高通貨膨脹、高失業、低經濟增長,以及著名的歐債危機就是對歐元說不的最有力理由。
不過歐盟不再是20年前的歐盟,歐洲更不是二戰剛結束時的歐洲,獨一無二英式疑歐主義,如今也延伸到了移民等議題上。遺憾的是,今天的那些退歐派,反過來卻成了空想家。許多信奉自由市場的退歐派,給出了自相矛盾的退歐理由。

英國保守黨成員、歐洲議會議員丹尼爾·漢納(Daniel Hannan)炙手可熱的退歐文章里認為,英國退出歐洲,可以將英國從一個由布魯塞爾官僚運行的不民主超國家組織中解放出來,盡情享受歐洲自由貿易區的好處。但是現實情況是,一個非歐盟國家,只能有限地接入歐盟單一市場。你拒絕歐盟的規制,你就得接受英國對歐盟出口下滑的經濟現實。要想保證退歐後英國經濟最大程度不受損害,你就得乖乖接受歐盟的規制,那這和留歐又有什麼區別?
退歐派另外一個重要論據是退出歐盟就不用再向歐盟其他國家「進貢」,根據英國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數據,2014/2015英國繳納的預算攤派費僅為公共開支的1.2%。這同時讓退歐派的主戰場——主權讓渡問題黯然失色,因為多虧了保守黨和工黨政府一如既往地不加入歐元區,才使得英國保留了貨幣政策的主權。英國盡可能保留了最大的主權,而讓渡了小部分主權給了歐盟、北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換取更大的回報。難怪縱使歐盟有千百種不如意,許多長期堅持疑歐主義卻頭腦清醒的英國人,這次的表態都驚人一致:「我是一個疑歐派,但是我不支持退歐。」

——網易上這么說的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不參加歐洲議會選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北部有熱帶為什麼有四季之分 瀏覽:456
中國有多少佛祖舍利 瀏覽:557
中國通信郵編是什麼意思 瀏覽:872
英國狼群怎麼打敗的 瀏覽:12
義大利at是哪裡 瀏覽:695
摩洛哥和伊朗怎麼看 瀏覽:414
義大利傢具國內代工廠在哪裡 瀏覽:887
印度產的耐克鞋子怎麼辨別真假 瀏覽:855
佛教起源於印度怎麼傳到中國的 瀏覽:143
中國人口峰值數是多少 瀏覽:317
伊朗怎麼防止無人機 瀏覽:287
在英國工作一月多少錢 瀏覽:924
印尼有多少年歷史 瀏覽:313
中國高鐵橋如何拼起來 瀏覽:435
中國給了多少美國口罩 瀏覽:206
中國人在非洲能賣多少錢 瀏覽:700
越南人怎麼挽救漢字 瀏覽:497
越南皮帶皮鞋多少錢 瀏覽:266
印度土皇帝娶了多少人 瀏覽:704
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是哪個中國 瀏覽: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