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幕府是什麼意思
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
2. 什麼叫幕府
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幕府(Bakufu),該詞始自於古代漢語,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幕」意指軍隊的帳幕, 帳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財寶和文件的地方。其用法始於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
但也有人認為「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實上是當代用詞; 當時人們並未稱呼過鐮倉和室町的政府機構為「幕府」。
在日本,幕府時期相當於中國的南宋至清末時期。
(2)英國幕府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幕府政治即為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大部分的幕府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自鐮倉幕府以來,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共682年。
3. 英國的議會和日本的幕府是一個性質嗎
不一樣。
英國議會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為限制英國王權,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對國王在經濟、政治、宗教等事務中的權利進行了嚴格的限定,確定議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基本原則,並對公民應有的權利做了明確規定。一個新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權在英國建立起來。
而日本幕府則帶有濃厚的封建專制性質。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幕府政治即為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大部分的幕府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4. 天皇、幕府、藩主、旗本、大名、御家人、浪人分別是什麼意思
天皇,天皇就是日本的最高領袖相當於中國古代的皇帝。
幕府,幕府指的是由武士集團首領組建的政府。
藩主,幕府將軍分封的封建領主。
旗本,幕府將軍的直屬武士。
大名,相當於中國古代的諸侯。
御家人,幕府將軍家族的分支。
浪人,沒有或失去主君的武士。
5. 尊王派和佐幕派。那時候的王到底是什麼人啊幕府內部又是些什麼樣的人呢我還以為幕府就是當時的朝廷
尊王指的是日本天皇(孝明天皇、明治天皇),佐幕指的是江戶幕府(征夷大將軍德川家茂、德川慶喜).當時日本實際控制權在德川幕府手中,天皇朝廷是指公家,相對的幕府被稱為武家.渴望改革的下級武士和對幕府與外國通商(黑船來航)不滿的反對派要求以天皇為中心統一國家,抵制外國勢力(雖然他們後來也實行開國政策),以櫻田門事變為始,日本開始走向近代化.尊王派主要是薩摩、長州、土佐、肥前西南四藩,佐幕派主要是東北諸蕃如仙台、會津、庄內.法國支持幕府,英國支持薩摩、長洲,美國持中立態度.孝明天皇是不支持倒幕的,他支持公武合體.孝明天皇和德川家茂時期尊王攘夷,明治天皇和德川慶喜時期武裝倒幕.武家之殤是武裝倒幕時期
6. 一些關於日本幕末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史料可以考證的,早在1790(寬政2)年好像就有一艘美國船在紀伊附近出現,但並沒有明確的記錄。最早有著明確記錄的是在次年的1791年,華盛頓夫人號(船長約翰·肯德里克)和格雷斯號來到了紀伊大島(和歌山縣)的樫浦(當然 這個你可以理解成非官方的,因為其實這個是一艘商船)。兩艘船是從波士頓和紐約來的商船,為了躲避暴風而來到紀伊大島,各自分別是排水量90噸和85噸的小帆船。其次進入日本的美國船,主要是由荷蘭租用的美國船(因為幕府鎖國,能過進行交易的國家只有中國和荷蘭,所有美國船其實是由荷蘭租用)
以下為詳細的:
鎖國時期於長崎入港的美國船(1797~1809)
1797(寬政9)年:伊萊扎號(500噸)
1798(寬政10)年:伊萊扎號(500噸)
1799(寬政11)年:富蘭克林號(200噸)
1800(寬政12)年:馬薩諸塞號(900噸)
(日本天皇號:於長崎入港但未得巴達維亞正式許可之事被發現,被荷蘭沒收)
1801(享和1)年:瑪格麗特號
1802(享和2)年:薩繆爾·史密斯號
1803(享和3)年:雷貝卡號
(長崎丸號:作為美國商船請求通商,被長崎奉行拒絕)
1806(文化3)年:亞美利加號
1807(文化4)年:芒特·弗農號
(日食號:由俄國和美國的聯合公司租用前往堪察加,掛著俄國國旗進入長崎)
1809(文化6)年:雷貝卡號(進入長崎前被英國海軍捕獲)
以為都是非正式接觸,就是非官方的私人接觸
官方接觸為:
1846(弘化3)年,來到浦賀的東印度艦隊司令官畢德爾提督也按照指令書的內容進行了所謂的「微笑外交」,被鎖國中的幕府拒絕了通商。
其後1832(天保3),1835(天保6)2次美國都試圖再次訪問日本,因為時間問題和艦隊司令意外死亡沒有成形,
1846(弘化3)年7月20日,率領哥倫布號和文森號來到日本的畢德爾提督在浦賀下錨。班克羅夫特海軍長官在給畢德爾的指令書讓其冷靜地對待日本無論是否有對於開國締結通商條約的意思,但受到了幕府方面的拒絕。畢德爾接受了這個意思後,於7月29日乖乖地踏上了歸國之路。
之後就是佩里艦隊了,以下為4艘船的詳細內容
1.薩斯克哈納號(旗艦)蒸汽軍艦 9 1850年 300人 2450
2.密西西比號 蒸汽軍艦 12 1841年 268人 1692
3.普利茅斯號 帆走軍艦 22 1844年 210人 989
4.薩拉托加號 帆走軍艦 22 1843年 210人 882
分別是 船名 種類 主炮數量 建造年代 規定載員 噸位
1854年2月13日(嘉永7年1月16日) 第2次黑船事件。
1.薩斯克哈納號(旗艦) 蒸汽軍艦 9 1850年 300人 2450
2.波哈藤號(在江戶灣變更為旗艦)蒸汽軍艦 9 1852年 300人 2415
3.密西西比號 蒸汽軍艦 12 1841年 268人 1692
4.馬塞東尼亞號 帆走軍艦 22 1832年 380人 1726
5.普利茅斯號 帆走軍艦 22 1844年 210人 989
6.薩拉托加號 帆走軍艦 22 1843年 210人 882
7.范達里亞號 帆走軍艦 24 1828年 190人 770
8.南安普頓號 帆走補給艦 2 1845年 45人 567
9.列剋星敦號 帆走補給艦 2 1826年 45人 691
10.供應號 帆走補給艦 4 1846年 37人 547
第二個問題:
1,幕府早在簽署條約後的1個月的安政5(1858)年7月19日就拜託哈里斯斡旋遣美使節的乘船事宜,於8月23日命外國奉行水野築後守和永井玄藩頭、目付津田半三郎、加藤正三郎作為使節前往美國交換締結的條約的批准書。受到通知說有包括4名使節和84名隨從人員共88人將會前往美國。
2,一開始備選船隻有3艘:朝陽丸,觀光丸,咸臨丸,因為動力問題和噸位大小,最後決定為 咸臨丸 號 ,為螺旋推進式,其實就是日本船隻,美國船員(布魯克大尉為首的11名美國船員為主在操作這艘船)
第三個問題
這個就是著名的 「 生麥事件」
文久2年8月21日(1862年9月14日)在武藏國橘樹郡生麥村橫穿國島津久光的隊伍前往川崎大師途中的4名英國人被藩士斬襲,1人死亡,2人重傷,1人(婦人)無傷逃跑
英國政府對這起「生麥事件」的方針是,可以不發動戰爭,但須將犯人逮捕定罪,正式地謝罪,以及要求賠償。文久3(1863)年2月19日,尼爾代理公使將冗長的書函送至幕府,傳達了英國針對生麥事件的要求。
以下為詳細內容:
首先針對幕府,宣告如不在20日以內實行以下條件的話英國艦隊將以武力採取相應的處置。
1.為謝罪發出完善的正式請求原諒的文書
2.為此罪行支付十萬英鎊的賠償
針對薩摩藩,宣告如不立即實行以下條件的話將以海軍武力採取相應的處置。
1.立即將殺人襲擊的主謀者逮捕審訊,在女王殿下的海軍士官面前斬首
2.支付兩萬五千英鎊的賠款
由於長時間交涉未果,駐橫濱的英國領事在尼爾的指示下,通告神奈川奉行淺野伊賀守英國斷定生麥事件的賠償金交涉決裂,命艦隊司令長官庫珀開始自由行動。到了次日,2艘英國軍艦來到品川沖附近開始測量。這是英國海軍示威終於要開始軍事行動了。忍受不了的老中格小笠原長行於次日的9日獨斷前往橫濱,向英國代理公使尼爾支付在英國公使館遇襲之際遇難的英國人的撫恤金和生麥事件的賠償金共計44萬美元(相當於11萬鎊)。
當然這僅僅只是解決了和幕府之間的問題,對於薩摩藩島津家的問題仍為解決,於是之後引發了 薩英戰爭。
第四個問題
這個被稱為 禁門之變
基本就是由於長州藩毛利家和一部分國籍公家要求 攘夷 未能通過。
之後對該派人士作出處罰,為了禁止過激公家影響下的議奏和國事御用掛及其他一切公家和長州藩士進宮晉見,並終止長州藩在堺町門的警備。指名者以外的人連關白鷹司輔熙也被阻止參朝,暫時由勅使傳達晉見事宜。終止親征、行幸的旨意被傳達,國事御用掛和寄人之職也被廢止,而薩摩藩重新開始對乾門警備。
長州毛利家眾多藩士不服,激進派再次計劃復權而率兵,以洗脫藩主冤罪之名開始強訴。對此幕府禁里御守衛總督一橋慶喜和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聯合一致請求了許可,堅決禁止長州藩士入京,會津、桑名、大垣、薩摩諸藩兵也加強了禁里的守備。 這是在元治1(1864)年7月19日之事。進迫到蛤御門附近的長州軍與守衛禁門的會津、桑名、大垣、薩摩諸藩兵激戰,結果長州軍大敗。成為朝敵而敗走的長州軍防火燒了自藩屋敷後逃亡,而大火蔓延到了京都大范圍的地區。
這之後引發了 長州征伐 。
真不容易 手打的。。第一次提交 半天沒顯示出來,還以為白打了 半小時
7. 幕府制是什麼意思
幕府
【中國幕府】
古時軍隊主將的府署設在帳幕內,因稱。後也稱軍政大官僚的府署:入幕府辦事。
軍事指揮機關
據明朝劉基所著的百戰奇略,張文才的譯注,幕府指古代將帥出征,所設最高指揮機關以帳幕搭設而成,故稱將帥之府署為「幕府」。
明清的地方軍政大吏所轄督撫衙門,也稱「幕府」。
延伸
習慣上也稱親王,將軍等的參謀團隊為幕府。比如李白曾經被永王招至幕府。
編制
幕府之中,一般有「長吏」、「丞」、「參軍」、「主簿」等官職。
例子
到了漢魏以後,「開府」成為一品的榮銜。
諸葛亮《前出師表》中,曾用「宮中」「府中」分別指代內侍和朝臣。
唐代曾有多位公主開幕府。最先是平陽公主因為掌兵而開幕府,其後唐中宗年間,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均開幕府。
【日本幕府】
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共682年,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
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軍事強人以成為征夷大將軍為志向,開設幕府,為軍人的最高指揮機構。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幕府政治 (Bakufu Politics,or shogunatepolitics)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首腦征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始於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中經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8. 幕府王朝什麼意思
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幕府政治 (ばくふ)(Bakufu Politics,or shogunatepolitics)即為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大部分的幕府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鐮倉幕府
建立
鐮倉幕府(1192年—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其建立者是武將源賴朝,其幕府設在鐮倉,他於日本平安王朝的末期打敗了貴族階級的實權派平清盛一族,並逼迫在源平之戰中為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兄弟源義經自殺,達到了自己一手遮天的目的。源平之戰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作家信濃前司行長據此寫成歷史小說《平家物語》。
有關鐮倉幕府的 成立時間,通常認為是1192年,而諸說紛紜。
1180年說:賴朝為討伐平氏而起兵,占據鐮倉,著手經營關東,設立了侍所。
1183年說:賴朝從後白河法皇處得到了公認的東國行政權。
1184年說:侍所及公文所(問注所)成立,鐮倉幕府的基本機構成形。
1185年說:賴朝開始依敕許設置守護、地頭。
1190年說:朝廷承認賴朝的地位,任命其為日本國總追捕使。
1192年說:賴朝就任征夷大將軍。
鐮倉幕府時代政治
源賴朝實行獨裁,有負責幕府領域內行政與財務的政所、統轄與源氏結成主從關系的御家人(武士)的待所、和審理御家人訴訟的問注所。將軍任命御家人到全國各地任地方行政單位「國」的守護和各庄園的地頭,掌握地方警察、征稅和土地管理權。鐮倉幕府是以將軍為首,御家人為骨乾的武士政權,與天皇為首的朝廷並存,但握有實權。
發展和結束
1199年源賴朝死後,幕府大權漸由源氏外戚北條氏控制。1203年北條時政就任政所首長別當,1213年北條義時兼任政所和侍所兩別當職,總轄幕府,稱執權,幕府遂由將軍獨裁向北條氏執權政治過渡。1221年(承久三年),不滿幕府存在的後鳥羽天皇發動討幕戰爭(承久之亂),旋被打敗。戰後,幕府流放後鳥羽等3個上皇,廢仲恭天皇,另立後堀河天皇,新設六波羅探題以監視皇室,並沒收參與叛亂的皇族與貴族的庄園3000餘處。幕府權力超過朝廷,甚至干預天皇的繼承。北條泰時除設連署,任命北條同族人員擔任外,為緩和武士內部的矛盾,爭取御家人的支持,於1225年設置評定眾,由15名有勢力的御家人組成,與北條氏共同參與幕政。1232年公布第1個武士政權成文法《貞永式目》,共51條,為武家法律之本,並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法律,表明鐮倉幕府的成熟與鞏固。鐮倉幕府後期,由於農民反抗和「御家人」貧困,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特別是在1274年和1281年的兩次抗元戰爭之後,中小武士因未得賞賜,對幕府日益不滿。北條氏得宗(即嫡系)為鞏固統治,僅任命本家子弟為評定眾與守護,獨攬幕府大權。1324年,後醍醐天皇舉兵倒幕,1333年下野豪族足利尊氏響應,5月上野豪族新田義貞攻入鐮倉,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親政,第二年改年號建武,是為建武中興時期。
影響
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了,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形成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武士道」。13世紀元軍侵日戰爭客觀上使幕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的統治。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
鐮倉時代歷代將軍
初代:源 賴朝(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 源義朝之子
二代:源 賴家(みなもとのよりいえ) 源賴朝之子
三代:源 實朝(みなもとのさねとも) 源賴朝之子
四代:藤原賴經(ふじわらのよりつね) 九條道家之子
五代:藤原賴嗣(ふじわらのよりつぐ) 藤原賴經之子
六代:宗尊親王(むねたかしんのう) 後嵯峨天皇之子
七代:惟康親王(これやすしんのう) 宗尊親王之子
八代:久明親王(ひさあきらしんのう) 後深草天皇之子
九代:守邦親王(もりくにしんのう) 久明親王之子
室町幕府
建立
足利尊氏不滿後醍醐天皇輕視武士利益的政策,於1335年起兵反叛,1336年攻佔京都,立光明天皇為傀儡。11月仿鐮倉幕府《貞永式目》制訂《建武式目》,共17條。在京都開設幕府。
室町幕府時代政治
1336年12月,後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稱正統,形成南北兩個朝廷的對立(見南北朝時代)。至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時,幕府達到全盛,1378年在京都室叮建成幕府新址,1392年合並南北朝,實現對全和的統治,朝廷名存實亡。幕府機構進一步完善:將軍下設管領,總轄幕政,輔佐將軍,由足利民同族的守護大名斯波、細川、畠山3家輪流擔任,稱「三管領」。其下設待所司警衛、政所司財政、向注司文書、評定眾和引付方司訴訟。其中最重要的待所首長稱所司,由山名、一色、赤松、京極四家輪流擔任,稱「四職」,可見室町幕府實際是以將軍為中心的強大守護大名的聯合政權。將軍直轄領地狹小,直屬軍事力量少,權力不如鐮倉幕府初期的將軍。統治各「國」的守護大名,擁有領地、武士和家臣團,具有強烈的地方割據性質。
發展和結束
自足利義滿時起,守護大名的叛亂事件時有發生。由於幕府和守護大名加緊剝削,各地不斷發生稱作「士一揆」的地侍、農民聯合起義,也動搖了幕府統治。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時,爆發統治階級的大規模內亂應仁、文明之亂(見應仁之亂),從此進入室町幕府後期——戰國時代。此後幕府與守護大名勢力均一蹶不振,地方領主與武士則趁機發展勢力,彼此混戰。農民的反抗也更加激烈,著名的有山城農民起義(1485~1493)和一向宗暴動等。至16世紀中葉,一些地方領主與武士已經發展成為控制一方的戰國大名,著名的有甲斐的武田信玄、三河的德川家康、尾張的織田信長、中國的毛利元就等。他們在領國內把地方領主組織為自己的家臣團,積極發展工商業,積蓄經濟力量,頒布法令,直接統治農民,形成割據勢力,而幕府的控制范圍僅限於近畿一帶。在角逐中,織田信長的力量逐漸超過其他戰國大名,1568年進入京都,1573年滅亡室町幕府,日本走上統一的道路。
織田信長死後,部將豐臣秀吉繼承其事業,在1590年完成統一日本大業。但豐臣秀吉並未開設幕府,1585年被天皇任命為關白(見攝關政治),次年兼任太政大臣,利用朝廷權威鞏固自己的權利。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德川家康推翻豐臣政權,重開幕府政治。
室町幕府年表
1338-1573
01.足利尊氏 (1338.8.11-1358.4.30)
02.足利義詮 (1358.12.8-1367.12.7)
03.足利義滿 (1368.12.30-1394.12.17)
04.足利義持 (1394.12.17-1423.3.18)
05.足利義量 (1423.3.18-1425.2.27)
06.足利義教 (1429.3.15-1441.6.24)
07.足利義勝 (1442.11.7-1443.7.21)
08.足利義政 (1449.4.29-1473.12.19)
09.足利義尚 (1473.12.19-1489.3.26)
10.足利義稙 (1490.7.5-1521.12.25)
11.足利義澄 (1494.12.27-1508.4.16)
12.足利義晴 (1521.12.25-1546.12.20)
13.足利義輝 (1546.12.20-1565.5.19)
14.足利義榮 (1568.2.8-1568.9.9)
15.足利義昭 (1568.10.18-157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