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最大的鼎 是什麼鼎
位於四川廣安思源廣場的「實事求是」青銅寶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鼎。該鼎總高10米,重約41.8噸,正面鑄有鼎名「實事求是」,背面鑄有「解放思想」字樣。該寶鼎是由四川省宜賓市委、市政府及宜賓五浪液集團公司為紀念小平誕辰一百周年而捐造的。
⑵ 世界上最大的鼎是什麼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約832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⑶ 古代的鼎是什麼樣子的
三足鼎立,應該最少是有三條腿,然後上面加上一些有祭祀或者其他意義的花紋的,做飯用的鼎上據說是刻的饕餮,根據不同的意義刻畫不同的花紋。
⑷ 關於"鼎"的資料
鼎
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是宮廷瑰寶,是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青銅時代的精神所在,人們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靈氣,富其生活,牢其基業,昌其事業,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如果說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庄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那麼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成語:
拔山扛鼎 拔山舉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龍去 鼎成龍升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鑊刀鋸 鼎湖龍去 鼎鑊如飴
刀鋸鼎鑊 大名鼎鼎 鼎鼐調和 鼎折覆餗 鼎食鳴鍾
鼎食鳴鍾 鼎折餗覆 鼎食鍾鳴 鼎新革故 鼎玉龜符
鼎魚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負衡據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 海內鼎沸 舉鼎拔山 九鼎不足為重 九鼎大呂
舉鼎絕臏 禁鼎一臠 九鼎一絲 擊鍾陳鼎 擊鍾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鍾列鼎 鳴鍾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
人聲鼎沸 染指於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調和鼎鼐 問鼎輕重 五鼎萬鍾 問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魚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鍾鼎人家 鍾鼎山林 鍾鼎之家 鍾鳴鼎列
鍾鳴鼎食 鍾鳴鼎重
⑸ 關於鼎,請告訴我比較有名氣的鼎的名字和背景
九鼎。
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
《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關於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
三國指夏、商、周。《左傳》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即言此事。據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奴隸在鑄造象九鼎這樣的大型器件時,一般是首先用質細的泥土製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制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將銅錫溶液注入范中,就成為青銅器。
但《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
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
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5)英國鼎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變遷
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此。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雒邑,將九鼎遷至該城,依武王之願定鼎雒邑,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
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首次「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後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
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與齊王亦希望爭奪寶鼎。周赧王周旋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使其相互制約,保九鼎不失。
⑹ 鼎的種類
這個先按時代來分,商代的圓鼎,主要是立耳錐足鼎,還有一種有「襠」的鬲式鼎,另外就是方鼎,四條柱形足,立耳
有時候柱足上有扉棱,到了西周時期,方鼎基本跟商代的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出現了一些新樣式,比如說帶蓋附耳方鼎
方鼎在西周早期偏晚就消失了,圓鼎從立耳錐足鼎發展為立耳柱足鼎,之後又是立耳蹄足鼎,然後又出現了附耳蹄足鼎
到了春秋以後,附耳蹄足鼎成了主流,秦國繼續沿用立耳蹄足鼎,楚國有特殊的立耳蹄足鼎——升鼎,這種鼎造型特殊美觀,以王子午鼎為代表,同時,鼎出現多功能的變化趨勢,比如帶流鼎,就是附耳蹄足鼎加上一個流,再從用途上說,鼎兼作禮器,葬器,實用飪食器,作為禮器的鼎,在西周時代形成了一套鼎簋搭配的禮儀制度---列鼎制度,這種列鼎既作禮器,又是實用器,一般來說是天子九鼎八簋,之下諸侯,大夫,士的鼎簋搭配數量都是以2個一級的標准遞減,但是列鼎中還有「陪鼎」,就是不算在列鼎數裡面的,這類鼎就比較大,應該是專門製造的,作為葬器的鼎,樣式合同時期的實用器相類,差別在於工藝的精粗程度上,一般來說,用作葬器的鼎加工往往比較粗糙,另外,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隨著金銀細工的發展,青銅和金銀等貴金屬結合的工藝在鼎的製作上也得到了體現,出現了很多專供賞玩的錯金銀鼎,鎏金鼎,這類鼎往往體積非常小
⑺ 鼎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在青銅器中,四足或三足兩耳的鼎是最多見的,其造型也有多樣。如商鼎特別庄嚴、典重,具有一種端莊穩重、屹立不拔的氣質,猶如一件堅實的雕像。
西周春秋以後,形制漸異,地方特色顯著,如安徽發現的春秋時期的楚國鼎,只從形象上就能看出當時楚國國力強大,具有雄視一世的氣魄。
以之與造型圓熟的戰國鼎作一比較,更令人覺得它們雖屬一件實用器物,但似乎又是賦有性格內容的人像雕塑作品。
⑻ 鼎的寓意和象徵意義是什麼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
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起源於禹鑄九鼎的傳說。
(8)英國鼎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鼎的傳說和作用
黃帝打敗炎帝後裔雖尤,便鑄一鼎來紀念那驚魂動魄的戰爭。鑄鼎過程中得老虎、豹子、飛禽及四方鬼神、奇禽怪獸守護。所以,此鼎並非凡鼎。
另黃帝鑄造天地人三鼎,而夏禹鑄九鼎代表九州來作鎮國之寶。所以,鼎可作為改運的輔助品。若寫字樓放之,能夠增強權利,令部下乖乖聽話,言計聽從。
因此鼎也是鎮宅之寶。
⑼ 鼎是怎樣做成的,用的是什麼材料
古代的鼎通常是用青銅澆鑄製作。
鼎是古代的一種青銅器,一般造型是三足、兩耳,最開始時候是古代人用來烹調食物的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鼎逐漸發展為了各國建國、忌神的禮器,成為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象徵。
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鑄銅鼎製作流程
1、首先製作鼎的泥塑
2、製作鑄銅鼎石膏模具,將水和石膏包裹住泥塑表面。
3、製作鑄銅鼎的樹脂原型
4、修整樹脂胚體,對胚體表面進行最後的打磨和文理效果的處理及調整;
5、將修整好的樹脂胚體再次製作成矽膠模具;
6、製作石蠟原型
7、石蠟原型修整
8、陶殼的製作
9、鑄造
10、產品鑄件修整及處理
11、表面效果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