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九世紀的英國為何能打敗大清帝國
1.工業革命,工業對農業的絕對優勢。
2中國康乾盛世剛過,處於歷史下降期,英國處於歷史上升期 。換言之,假若十九世紀的戰爭發生在康熙時期,勝負未定。
3嚴格意義上來說英國從未單獨打贏中國,中國當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經濟、人力均處於世界領先。所謂的勝利就是割讓租借一些領土,通商等,在現在來看我認為那是趨勢。(中英雙方竭力避免全面戰爭,英國沒有能力打全面戰爭)
4中國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嚴重破壞經濟,個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除了破壞無任何作用,十次太平天國運動不頂一個洋務運動。
5統治者目光短淺,看不到世界大勢。
6英國已經形成近代民族國家,而中國依然未能形成。
Ⅱ 在清朝的時候工業最強大是英國嗎!那時候其他幾個帝國是怎麼樣的
清朝跨度很長,總體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最強。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一戰前時,德國和美國工業已經超過了英國。
1800年左右,英國最強,新的發明和技術層出不窮。法國次之,喜歡投資,德國當時還沒有統一,美國剛剛建立,義大利還沒統一,沙俄還在搞農奴制,奧斯曼土耳其內憂外患,而且實行政教合一。大清朝gdp很高,但都屬於小農經濟呢,閉關鎖國。
Ⅲ 英國為什麼能在鴉片戰爭中取勝
因為當時清朝沒有打下去的決心,以當時英國的武器和後勤補給的難度,以及3000的兵力,只要清廷決定打,比如類似打太平天國出動數十萬以上的大軍,至少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是能勝利的,而事實上,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並非在所有的戰斗中都取得了優勢。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的清廷根本沒有把英國當成是有巨大威脅的敵人,故而以至於鴉片戰爭都開始了,有的地方的百姓和官員都不清楚是怎麼回事,沒做全面的戰爭動員。
Ⅳ 為什麼英國曾經那麼強大,卻還只是王國,不是帝國
基督教皇帝只有一個,教皇加冕後才能是皇帝。歐洲統一的羅馬帝國元首是皇帝,解體後分裂為各個公國,侯國和更小的國。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四分五裂,雖然開始齊國最強,也只是齊王,秦國後期最強也只是秦王,只有把所有王都滅掉後才能是天下(所有有人的地方)共主-皇帝。基督教分裂為兩派,俄國東正教的教皇西歐的教皇,變成歐洲的兩個皇帝,互相罵對方不正統。跟中國儒家世界中地球只有一個皇帝就是中國皇帝一樣,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上天派在人間的統治者,一旦有別人敢稱帝,皇帝就要討伐他。所以清朝乾隆聽說還有個蠻荒之地的英國時候,要英王納貢稱臣。
Ⅳ 當時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強國,英國憑什麼敢向清朝宣戰呢
從17世紀初到鴉片戰爭的兩個多世紀里,英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經歷了一個由褒到貶的過程。17世紀英國人對華評價比較高,傳說中的幅員遼闊,人口規模,富裕程度都令英國人羨慕不已,受到了普遍英國佬的推崇。
然而到了18世紀上半葉貶華之風開始興起。此後中國就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特別是在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英國貶華言論日盛。正如英國評論雜志《不列顛評論家》在1821年指出的:「在過去60年間關於中國人的大眾輿論經歷了很大的變更。」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這種變更仍在繼續,而這種對中國的了解與評價的變化對英國對華態度與政策具有深遠的影響。
這種論斷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實際上當時大部分對遠東有所了解的英國人都是這樣看中國的。1839年10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就曾告訴內閣:一艘主力艦、兩艘巡洋艦、兩三隻輪船和幾只小型武裝商船就可以把從北京到廣州的整個海岸封鎖起來。
當然,這種論斷裡面存在著極大的引誘成分,是諸如林德賽、巴麥尊這種戰爭販子用來誘使英國政府發動戰爭的操作。
除此之外,當時英國還流行著一種中國人「欺軟怕硬」的看法。這種看法在1831年在華英國人向英國下議院呈遞的一份請願書,表達得尤為淋漓盡致。請願書中這樣寫道:
「與這個國家外事交往的整個歷史表明,對其政府傲慢和無理主張的堅定反抗,甚至用不完善的方式,或遲或早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友好與調和的意向。當澳門的葡萄牙人曾經保持獨立時,他們受到中國政府的尊敬的對待,並且從事著廣泛的有利可圖的商業;但當他們採納奴性政策時,他們卻受到了蔑視;一個繁榮的殖民地已逐漸陷入了悲慘與衰敗狀態。甚至暴力經常受到整個政府的友好對待,而順從與遵奉其專橫的法律所遇到的回報只是嚴懲與壓制。在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史上存在著許多這類事例.......」
正是上述種種言論,引導著英國輿論,最終在兩院討論中促成了英國悍然向清廷發起了戰爭。戰爭的結果么,大致上跟他們這些言論相去不遠.......
Ⅵ 十九世紀清朝鼎盛時期時的英國怎麼樣
大約是乾隆時候吧,英國正在第一次工業革命。
Ⅶ 當時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強國,英國憑什麼敢向清朝宣戰
1840年的清帝國,是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百萬陸軍,領土1000餘萬平方公里,GDP佔到世界總量22%的東方王朝。其面臨的對手,則是歷時數月橫跨大洋,總兵力不過4000人的英國艦隊。
1840年的戰爭目標並非是一場規模浩大的全面入侵,而是一次為達到有效目的的威懾行動,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在廣東肆虐無果後,轉而北上大運河,封堵清廷內河河道這一舉動便是例證。威懾的目的決定了英軍艦隊戰略計劃的短期性。即便英軍戰敗,仍然有印度次大陸作為其後撤基地和戰略跳板。正是在這樣一些因素下,1840年的英國下議院在一片迷濛中做出了開戰決定。
Ⅷ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國的經濟實力有多強大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可以說是吊打中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英國當時基本上已經完成了第一次的工業革命,英國是已經走入了工業文明,而中國依然還處於農業文明的時代。
這樣的兩個隊伍遇上了,當然毫無懸念,英國肯定是處於上風。在那個時候,英國已經普遍開始使用蒸汽動力了,整個英國蒸汽機的數量已經超過了2萬台,位居當時的世界第一。
英國的船隻也是遍布世界各地,總噸量位居世界第一。所以當時的中國和英國差距,不是只有一點點啊。
Ⅸ 清代時的鴉片戰爭為什麼英國的9000多人和50艘船,以500人陣亡的代價就擊敗清朝幾十萬大軍
在網路上搜以下文章就明白了:
中國落後於西方的真正原因
明朝,清朝超級比一比
從弓馬保清,毀書禁書看康熙
一個皇朝的描述----清朝
如夢如幻的大宋王朝
宋元戰爭,改變整個中國歷史進程
清王朝――馳騁在歷史逆行道上的特快列車
滿清在東北的大屠殺
波瀾壯闊的「萬曆時代」
大明王朝曾經擁有過的海上榮耀之衰亡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明朝後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較
還你一個真實的明朝
假想一場發生在日爾曼民族身上的悲劇
為什麼說「滿清入關」是歷史倒退
從四大發明在歐洲和中國不同命運看滿清統治者防漢、制漢策略的惡劣
滿清政權的性質:談談滿洲人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請不要因為無知說明朝的火器落後
戳穿所謂的康乾盛世
滿清社會分析
文明的悲劇:被滿清割斷的明朝與近現代中國
http://www.xici.net/b213039/d25516504.htm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41690.shtml
http://www.yecao.net/bbs/ShowAnnounce.asp?boardID=88&RootID=16052&ID=16052
http://www.huachengnz.com/forum_view.asp?forum_id=26&view_id=14263
http://alantsui.blogchina.com/2433044.html
http://group.hexun.com/zhanghuipeng/discussion.aspx?articleid=1545036
Ⅹ 為什麽清朝那麼腐敗英國那麼強大電視劇中好的都會贏而現實是這樣的嗎
清朝腐敗,而英國體制充滿活力,總是贏當然不現實了,拍電視跟現實沒關系的,迎合大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