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人看英鎊
4.99英鎊買一本小書是有點貴,50塊人民幣買這本書還是貴。我們每每看到我們喜歡的書,都被裡面的思路情節深深吸引, 一時之間都會忍不住想買回來,但買回之後不一定好好的看,可能都沒有好好的看之後,它就只能靜靜的躺在某一角落。本人收藏了很多很多的書,但真正仔細看完的少之又少。書非借不能讀也。
② 在英國人眼裡。美元值錢嗎。
首先,美元是有價值的,所以肯定是值錢的
其次,英鎊是要比美元更值錢,所以,英國人眼裡可能不覺得美元有多值錢
第三,英鎊雖然更之前,但並沒有美元的流通廣泛,沒有美元保值,所以一定程度上英國人眼裡的美元還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③ 外國人對金錢的看法
我現在就在外國,我在加拿大,我對此事最有發言權.
老外(白人,主流文化),也不能說不愛錢,他們也想要錢,但他們對金錢的渴求不那麼強烈,這個因為他們的社會有極其完善的保障系統,如果你有工作,你的健康就不用擔心,不管你生了病,不管病會花多少錢,一律由政府承擔,就算幾百萬,只要這可以拯救你的生命,政府一樣會替你出這份錢,諸多中國難以想像的高福利讓這邊的人過著很安逸的生活,所以對金錢沒有特別大需要.我還要強調的是,外國人是很在乎文化,情(所有的情)的.金錢說穿了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樣生活用品而已,這邊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沒有貴賤之分,人們都平等相待,當然壞的人也有,歧視貧窮也有,只是很少很少,而且是很沒人心的.
④ 為什麼英國人社會辦事不喜歡送錢和送禮
不一定,全世界都喜歡送錢送禮,沒有人會不喜歡錢禮,。
⑤ 英國人 3英鎊多 是不是和中國的1塊錢。在人心裡份量一樣
反了,1英鎊在英國人心目中相當於中國人的多少塊不知道,但肯定大於中國人的1塊錢,並且很可能高達5塊。——說的是那種心理
⑥ 英國人為什麼不炫富
英國一項權威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總額高達710億英鎊。
換句話說,去年全球約一半的奢侈品被中國人買回家了。面對慷慨大方的中國人,為什麼英國人對奢侈品不熱衷?定居倫敦的華裔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觀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圈子和階層
住在街對面的斯密斯一家是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男主人安東尼是一家金融機構的中層管理者,太太梅麗爾是一位小學教師,收入屬於上層中產之列。可每次看到這對夫婦,發現兩個人的衣著打扮都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2008年年底,我所在的社區要舉辦新年派對。這也是我第一次出席正式的社交活動,所以特意花250英鎊租下了一件老款普拉達禮服,希望它能幫忙撐撐場面。
我想梅麗爾也會在這種場合亮出自己隱藏很深的「實力」。可當晚,她只穿了一件湖藍色的CK禮服,讓我大跌眼鏡。而梅麗爾對此的解釋是,選擇CK符合她的中產階級身份。
梅麗爾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山雞不會因為背上插了幾根五彩斑斕的羽毛就變成孔雀。其實,英國人也不是不喜歡高端品牌,但奢侈品的消費者大多隻限定在固定人群,比如企業金領、時尚界人士、演藝明星、職業運動員等。
英國人沒有「面子」的說法,人們不會因為虛榮心而花幾個月的薪水去買一雙LV(路易威登)的鞋子。不僅成年人如此,年輕人也完全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有一次在外面遇到梅麗爾的兒子馬克,看他正在認真地挑選Levis(李維斯)牛仔褲的打折款。我問他為什麼不去專賣店購買剛上市的主打新款,馬克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我父母並不是什麼有錢人,即便我穿上Levis的新款,也變不成『富二代』。再說l8歲之後我還要賺錢養活自己,那時就更沒有什麼錢買名牌貨,所以現在這樣挺好。」
看著一臉淡然而滿足的馬克,我開始心疼當初租用那件普拉達禮服用掉的250英鎊了,愛面子可真能害死人。
個性與品位
慢慢地,我發現英國人之所以對大牌奢侈品不那麼感冒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在英國能夠買到的品牌實在太多,人們的選擇面很寬。
有一年聖誕節前,和同事珍妮去逛「哈羅德百貨」。因為早就聽說珍妮從祖父母那裡繼承了一大筆遺產,她平時的消費水準也和普通的打工族不一樣,所以很好奇她會給老公和兒子買什麼貴重的禮物。她很快選中了兩條男士圍巾。
我拿過價簽看了一眼,天哪,還真是不便宜呢,和臨近櫃台的Burberry(博柏利)簡直不相上下。我問珍妮:「既然價位都差不多,怎麼不給你老公買那條Burberry的格子圍巾?」
珍妮用不解的眼光看著我,拿出圍巾,從花色到樣式,從設計到質地,說得頭頭是道。
最後,她問我:「價格相差不多,性價比卻不一樣,如果換成你,會選哪個?當然是品質好的那個呀。我為什麼要為那些大牌的天價廣告費買單呢?」幾句話說得我啞口無言,英國人注重現實,不玩虛的,這點我算是領教了。
其實,英國人不願意用大牌來包裝自己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把個體看得高於一切,喜歡彰顯個性,標新立異,把自己搞得越小眾越好,選擇那幾個所謂的大牌,顯然並不能幫助他們實現這個目的。
2012年6月,老公所在的證券公司要舉辦一場慈善晚會,我也在受邀之列。
因為聽說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都在嘉賓名單里。當晚,我利用兩次近距離的機會仔細觀察了兩位「領銜主演」的衣著,發現無論巴菲特還是蓋茨,都選擇了小眾品牌的正裝。
我拉住老公同事的太太索菲,問她巴菲特和蓋茨的正裝是什麼品牌,結果這位時尚雜志的資深編輯居然也一頭霧水,找不到出處。不過,索菲對此也做出了極有道理的一番分析和解釋:
像巴菲特和蓋茨這種人物,完全不需要用一套傑尼亞來驗明正身,他們都是熱衷於慈善事業的低調之人,如果真是穿了傑尼亞,反倒顯得流於庸俗了。
個人與家庭
越深入英國人的生活,我就越覺得他們的金錢價值觀與眾不同。相較於用奢侈品來往自己身上貼金的中國人,英國人則更願意把錢投入維系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礎建設上。
蒂芙妮是我常去的那家健身會所的瑜伽教練,日常生活中她總穿著很休閑的平價衣服進進出出,所以當她告訴我為了去看一場丹佛野馬隊的比賽,她居然給全家每個人都買了一套270英鎊起價的標准橄欖球套裝後,我半天都沒有合攏嘴。
我問:「蒂芙妮難道不想用這些錢給自己添置一些上檔次的新衣和鞋子嗎?」
她眨著一雙湛藍的大眼睛微笑著說:「和裝扮我自己相比,我更願意花錢為家人做一些事情。」很多人都認為英國人的親情觀念淡薄,家庭概念也不太強,可事實上,英國人是十分重視與家人的感情聯絡的。
後來我發現,即便是收入有限、生活節儉的中下層英國人,也不會積攢一筆錢用來給自己買大牌貨,而是為家中添置、更新大件的用品。
有一次,給我們家做固定小時工的露西跟我請假,說她給家裡買了一台雙開門的冰箱,我問她冰箱是什麼牌子的,露西一臉驕傲地答道:「Kenmore(肯摩爾)。」這個牌子的冰箱可不便宜。
「對於我來說,能讓老公在下班後痛快地喝上冰鎮啤酒,讓放學的孩子們吃到可口的冰淇淋,這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看著露西那朴實憨厚的笑容,我打定主意:過幾天也給家人換一台超級好用的大冰箱。
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有些人傾盡金錢把大牌穿在身上,而英國人卻用金錢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為家人和家庭謀福謀利,哪個更有價值?你的答案是什麼?
⑦ 英國人感覺很貴,每個中國人手都拿著一個的是什麼
轉眼間夏天來了,大家都知道南方的夏天有多可怕,尤其是現在這個特殊時期,站在太陽底下的時候簡直讓人想分分鍾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但在室內的時候還好,因為我們擁有一樣東西,那就是空調,畢竟夏天一到,命就是空調給的。
在中國,摺扇隨處可見,尤其是在老人群體中,幾乎人手一把。
相信這些英國遊客在了解了中國當地的摺扇價格後,應該會瘋狂的買買買。畢竟留著自用和送人都很不錯,當伴手禮也拿得出手,畢竟,款式好看的摺扇是非常多的。
⑧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爭著付錢,而英國人喜歡各付各的錢
國人生活的社會,是一個關系社會,相互來往與人情較重,而英國人,則體現西方獨立意識與相互尊重的文化背景有關,所以各付各的錢。
⑨ 英國人會不會亂花錢
英國人一般都會珍惜金錢。
⑩ 英國人是不是算比較窮的比起美國人來說
英美等西方國家有個共性就是錢,很值錢!而人民幣很毛。
歐美國家的生活物品相當的便宜,即使昂貴的,在中國看來是奢侈品的,在歐美國家普通老百姓也能買得起。所以,有那麼二百美元,就可以在美國加拿大深海大龍蝦、藍腳蟹、雞、魚、肉、牛排的,很豐富的吃一個月。在中國看來很名牌的衣服、鞋在國外都很便宜,十幾塊、二十幾塊的衣服,但是在中國就是大品牌啦。通常花個二百塊錢,給一家三口,每人三、兩件衣服回來。
再加上,歐美國家的人,基本上是現金少,信用卡使用多。在美國,占人口的85%的中產階層,多數人從發工資到消費,從來就不會出現現金。你隨便指個普通人,讓他拿出1萬美元現金來,在美國,有幾個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