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喬治三世英國處於什麼時期

喬治三世英國處於什麼時期

發布時間:2022-07-04 23:16:21

A. 英國16世紀以來皇帝都有哪些

諾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語: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諾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蘭國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魯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約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蘭國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蘭諾曼底王朝國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蘭國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蘭國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他在位期為1189年至1199年。 3、約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4、亨利三世 (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蘭國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雖然他的在位時間相當長,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 5、愛德華一世 (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蘭國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6、愛德華二世 (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蘭國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7、愛德華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8、理查二世 (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約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蘭國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蘭開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 (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2、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 3、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蘭卡斯特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約克王朝
1、愛德華四世 (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蘭國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2、愛德華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約1483年),英格蘭國王,1483年在位。 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英文名Henry VlI ,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2、亨利八世(生於1491年6月28日–卒於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開始在位。 3、愛德華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國國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4、琴·格蕾或者簡·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蘭女王。她在位僅於1553年內數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爭論(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國女王)。 5、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6、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
[編輯本段]大不列顛聯合王國
斯圖亞特王朝
1、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國國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並成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2、查理一世,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Charles I,無頭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 3、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復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4、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1633~1701,1685~1688在位) 5、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King William III,1650~1702,1689~1702在位, Queen Mary II,1662~1694,1689~1694在位) 6、安妮女王 (Queen Ann,1665~1714,1702~1714年在位)
漢諾威王朝
1、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1660~1727,1714~1727在位) 2、喬治二世 (1683~1760,1727~1760在位, George II) 3、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 4、喬治四世( 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5、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6、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1837年~1901年在位)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愛德華七世 (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位)
溫莎王朝
1、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2、愛德華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在位11個月) 3、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溫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國國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 4、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生於1926年4月21日,1952年2月6日即位),全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3年6月2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B. 英國歷代王朝的稱呼

1、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2、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3、諾曼底王朝:公元1066~1154。

①威廉一世:諾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蘭國王(1066年-1087年在位)。

②威廉二世?魯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約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蘭國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③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蘭諾曼底王朝國王(1100年—1135年在位)。

④斯蒂芬 (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蘭國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4、金雀花王朝:公元1154~1399。

①約翰 (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②亨利三世 (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蘭國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雖然他的在位時間相當長,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

③愛德華一世 (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蘭國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④愛德華二世 (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蘭國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⑤愛德華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⑥理查二世 (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約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蘭國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5、蘭卡斯特王朝:公元1399~1461。

①亨利四世 (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②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

③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蘭卡斯特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6、約克王朝:公元1461~1485。

①愛德華四世 (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蘭國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②愛德華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約1483年),英格蘭國王,1483年在位。

③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7、都鐸王朝:公元1485~1603。

①亨利七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②亨利八世(生於1491年6月28日–卒於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開始在位。

③愛德華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國國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④琴?格蕾或者簡?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蘭女王。她在位僅於1553年內數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爭論(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國女王)。

⑤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⑥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

8、斯圖亞特王朝:公元1603~1714。

①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國國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並成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②查理一世,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Charles I,無頭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

③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復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④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1633~1701,1685~1688在位)。

⑤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King William III,1650~1702,1689~1702在位, Queen Mary II,1662~1694,1689~1694在位)。

⑥安妮女王 (Queen Ann,1665~1714,1702~1714年在位)。

9、漢諾威王朝:公元1714~1901。

①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1660~1727,1714~1727在位)。

②喬治二世 (1683,1760,1727~1760在位, George II)。

③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皇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

④喬治四世( 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⑤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⑥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1830年~1901年在位)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

10、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公元1901-1917。

愛德華七世 (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位)。

11、溫莎王朝:公元1917~今。

①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②愛德華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在位11個月)。

③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溫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 英國國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

④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生於1926年,1926年4月21日即位),全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

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2)喬治三世英國處於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

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

翌年,國王被俘,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二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1689年爆發的「光榮革命」。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707與蘇格蘭合並。

C. 哪位能告訴我 英國喬治王朝的 特點或者說是概況之類的。。 非常感謝哦~~~

漢諾威王朝是德國布朗史維希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稱為布朗史維希王朝漢諾威分支。漢諾威王朝和布朗史維希王朝的前身, 都是韋爾夫王朝,韋爾夫家族的母系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薩克森及巴伐利亞公爵獅子公爵亨利, 而父系祖先來自義大利的艾斯特家族。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為呂能堡公爵。

布朗史維希王朝呂能堡分支,經過多年發展後,在1692年成為漢諾威選侯國。自此以後,王室人員以國為姓氏,改稱為漢諾威分支,亦即是漢諾威王朝。

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根據《1701嗣位法》 ,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路易繼承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喬治一世。 自此,斯圖亞特王室男嗣對英國的統治正式終結,改由斯圖亞特家族女兒後裔的漢諾威王朝統治。

(3)喬治三世英國處於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斯圖亞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時,根據「王位繼承法」應由詹姆斯一世的孫女索菲亞繼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國的漢諾威選侯繼承,稱喬治一世,從此開始了漢諾威王朝,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女王。

漢諾威家族的母系祖先為英國王室斯圖亞特家族,父系祖先來自義大利,定居德國已經數百年,可以算是德國人。從喬治一世至今,英國的所有王後或女王的老公都來自德國或承繼大部分德國血統,只有一個例外。

這個王朝的前四位君主都命名為喬治,即一世至四世。所以,有時也把他們在位的時期(1714—1830年)稱為喬治時代(Georgian)。

1714年,英國議會邀請斯圖亞特家族詹姆士一世外孫女的兒子德國漢諾威家族的喬治繼承英國王位,開始了漢諾威王朝,這確保了英國王室血統的不間斷。

漢諾威王朝時期是英國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人口急劇增加,並開始工業革命的黃金時期,到了第六任國王——維多利亞女王手裡,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3300多萬平方公里,號稱「日不落帝國」。

同時在工業革命推動下新生事物不斷產生,社會生活日新月異,大英帝國達到全盛。但與此同時英國王室的實權卻不斷萎縮,到了20世紀,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圖章」。

D. 求喬治三世在位時的世界史越細越好,還有在這段時間歐洲活著的科學家,同樣越細越好不分學科。

喬治三世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

十八世紀中期 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
十八世紀 罪惡的奴隸貿易達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3-1775 俄國普加喬夫起義
1775-1783 北美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成立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機作為紡紗機的動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法國君主政體
1792年9月 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政權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7月 法國熱月反革命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崙發動熱月政變
1804年元旦 海地宣布獨立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十九世紀早期 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宣傳空想社會主義
1807年 富爾敦製造第一艘汽船試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8年5月5日 卡兒。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公元1769年
英國J.瓦特完成蒸汽機的發明
公元1770~1831年
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世,創立了歐洲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客觀唯心論體系,系統闡述了唯心論辯證法
公元1771~1858年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世,譴責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萬惡的源泉,提出了較完整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並進行宣傳和試驗示範。其思想體系為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之一。
公元1772~1837年
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全面批判資本主義,認為和諧制度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其學說為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之一。
公元1775年
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7月4日
《獨立宣言》在第二屆大陸會議發表,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公元1776年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A.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創立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公元1782年
英國瓦特發明和試制雙動式蒸汽機成功。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西方國家出現第一次技術革命
公元1787年
美國通過1787年憲法,1789年3月4日正式生效
公元1789年 7月14日
法國大革命開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為資產階級代議民主制國家的經典性文件
公元1804年
法蘭西共和國改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稱帝,為拿破崙一世/海地獨立
公元1804~1872年
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L.費爾巴哈在世,批判宗教神學和黑格爾主義,建立了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思想體系
1814~1815年
維也納會議召開
公元1815年
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會戰中被英、普、荷、比和漢諾威聯軍擊敗,「百日王朝」覆滅英、俄、普、奧四國同盟形成
1817、1819年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D.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出版,建立起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分配論為中心的理論體系
公元1824年
世界第一條鐵道在英國由G.斯蒂芬森主持建成

E. 喬治三世的統治

小喬治在祖父去世後立即登基。這位22歲的喬治三世好像有很多長處。喬治二世的首相沃波爾說他「身材魁梧,氣宇軒昂,紅光滿面,笑容可掬」。喬治三世還繼承了家族那種兩眼凸出、膚色白皙的生理特徵。相貌很是英俊。
由於歐洲各王室之間通婚頻繁,本朝開國之君喬治一世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二世的外孫女索菲亞,所以喬治三世的祖父和父親都有較重的德國口音。而喬治三世卻是在英國出生並接受教育的。他完全與英國人息息相通,從未去過祖籍德國漢諾威,他是安妮女王去世以來,首位能說一口純正英語的君主。憎恨和畏懼外國人的英國人,是很在乎這些事情的。
喬治三世的書讀得並不好,但他卻不辭辛苦,竭盡一切努力去完成國王的職責。很少有像他那樣自覺到對上帝、對臣民應盡職責的君主。國王是個篤信宗教的年輕人,不像喬治二世半心半意做樣子,他的宗教信仰是非常虔誠的。喬治三世一輩子每做一次祈禱總要花去大量的時間。
喬治三世上台後的當務之急,是整頓祖父宮廷中聲名狼藉的驕奢淫逸風氣。登基一個月後,他就發表了一篇文告,鼓勵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國王一緊張話就說得很快,而且有些口吃,並在說話的停頓聲中發出嗒嗒聲。為此,曾有人誹謗國王,說他已顯出神志不清的跡象。與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相比,喬治三世似乎是有點遲鈍,有點死板。盡管他的所作所為遭到歪曲,比任何一代英國君主都要嚴重得多,盡管他也犯過錯誤,但他是漢諾威王朝中唯一可以稱為正直高尚的人。
選取了一位門當戶對的德國夏洛蒂公主做王後以後,喬治三世便著手摧毀英國輝格黨集團的權力。這個集團自1714 年以後一直控制著政府。過去,喬治二世親自遴選大臣,但只限於在狹小的職業政客這個特權階層中遴選。喬治三世拒不接受這種限制,這並不違犯憲法。這時候,歐洲大陸各國已建立了君主開明專制,但喬治三世並不想仿效,而是親自過問國事。他不像他的祖父喬治二世,長期住在漢諾威過著安逸的生活,而國王的大權卻旁落了。
盡管喬治三世在登基時獲得了政壇各黨派的歡迎,但他早年的統治卻受到政局不穩的陰影所籠罩,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就七年戰爭的議題上出現重大分歧所致的。喬治日益寵信及托賴於托利黨官員,使得一直在政界佔主導地位的輝格黨十分不滿,甚至於譴責喬治的行徑無異於獨裁者,與查理一世如出一轍。在1762年5月,喬治三世先後免去了老皮特和首相紐卡斯爾公爵的職務,起用他的恩師布特伯爵約翰·斯圖爾特掌權。布特伯爵與詹姆士二世保王黨人有過瓜葛,後來雖然加入了代表新興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的輝格黨,但並沒有擔任黨內要職,而且他來自仍被英國人視為化外之地的蘇格蘭,這些情況都對布特不利,布特勛爵的反對者甚至散布流言,指責他是王太後的情夫,因此喬治三世自然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喬治三世為了保住布特的權位,採用了一些連他自己也痛恨的賄賂手法。在1763年,布特費盡心機通過議會與法國締結和約後,接著就辭職了,他不願面對全面的攻擊。
輝格黨遂在喬治·格倫維爾的帶領下重新執掌政府。這位首相和和喬治三世關系最為不合,首相在國會長篇大論地責備喬治三世忘恩負義。國王回擊他說:「當他使我厭倦了兩個小時以後,我看一看錶,看他能不能使我再厭倦一個小時。」在國王和首相產生矛盾帶來政治危機期間,國王只好聽任迎合低級趣味的街頭小報詆毀自己。同年後期,大不列顛政府發出了《1763年皇家公告》,制定邊界線,限制大不列顛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斷向西擴展的情況。有關公布的原意旨在迫使北美殖民者能夠與美洲原居民談判,減少因土地爭端而引發的前線戰事,從而減省浩大的軍事開支。盡管這條所謂的「公告線」沒有對早已安頓的大多數殖民者造成多大影響,但此「公告線」卻引起了邊區殖民者的強烈不滿,繼而成為北美殖民地與大不列顛政府出現紛爭的導火線之一,也是後來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一般美洲殖民者向來只需向大不列顛政府繳納甚低的稅捐,但大不列顛卻同時要在美洲布置大批軍隊,鎮壓當地原居民的起義,以及防範法國對美洲殖民地侵略的野心,使得大不列顛在美洲的軍費開支十分沉重。為了平衡開支,格倫維爾政府在1765年引入了《印花法案》,向大不列顛北美殖民地的每份文件開征印花稅,由於當時連報紙也徵收印花稅,使得反對征稅的宣傳得以在北美廣泛流傳。與此同時,格倫維爾因試圖削弱君主特權而漸失喬治的支持,喬治曾試過游說老皮特出閣任相,但並不成功,其後喬治曾一度患病抱恙(有意見認為此病乃他日後精神失常的先兆),病癒後成功以羅金漢侯爵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組織內閣,再行將格倫維爾罷免。
在得到老皮特的幫助下,羅金漢勛爵成功撤回格倫維爾那份極度不受歡迎的《印花法案》,不過羅金漢的政府並不強勢,這使他不久就在1766年被老威廉·皮特取代,而喬治更冊封老皮特為貴族,是為查塔姆伯爵。查塔姆勛爵與喬治三世撤回法案的行動,使他們在美洲殖民地的民望急升,紐約市的民眾為表道謝,更在市內雙雙豎立起他們的銅像來。查塔姆勛爵在1767年因病而讓格拉夫頓公爵管治政府,但格拉夫頓公爵一直遲至1768年才正式成為首相。他的政府未幾就在1770年垮台,並使得托利黨重新上台。
喬治三世不停地撤換首相,先後撤換了4個。大臣們議論紛紛,說國王未對自己的大臣給以應有的支持,遇事獨裁專斷不與他們商量,而是去徵求「潛入幕後」的布特的意見。喬治三世和首相的矛盾使人看清,得不到國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壽命不長。然而,同樣地,首相如果得不到議會的尊重和支持,也立足不住。1770年,喬治三世認為他找到了一個國王與議會都可以雙雙接受的理想人物,就是前面提到的國王童年時的朋友諾思勛爵。
諾思首相在議會里得到多數人的支持長達10年之久。從英國的政治背景上看,喬治三世的判斷是正確的。盡管有的報紙議論說,選中諾思證明國王愚蠢——一個笨蛋被另一個笨蛋選中。甚至後來的歷史學家還認為諾恩是「英國歷史上最壞的一個首相」。其實,這位在1760年還是「沒有經驗的娃娃」,現已經成了一位機警的政治家。諾思是一位優秀的議會會員,一位能乾的演說家,也完全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和平時期的首相。
新任托利黨首相諾斯勛爵及其政府對美洲日益不滿大不列顛的情緒十分關注,為了安撫美洲殖民者,他撤銷了向美洲殖民地所徵收的絕大部分稅項,但卻獨留茶稅一項。茶稅對大不列顛十分重要,喬治三世甚至嘗言茶稅是大不列顛「保持(向美國殖民地征稅)權利的一種稅」,可是在1773年,波士頓有暴徒為了反對茶稅而登上停泊於波士頓港的運茶貨船,並將茶葉傾倒入海,以作示威,史稱波士頓茶葉事件。有關事件在大不列顛引起了很大的反向,輿論對北美殖民者也出現不滿,而本身同情北美殖民者的查塔姆也支持諾斯勛爵,將有關事件定性為「無疑具刑事性質」。諾斯勛爵在茶葉事件發生後引入多項措施以作報復,當中包括關閉波士頓港、修改麻省憲法,使當地立法機關的上院由君主委任產生,而不再由下院互選產生。這些措施進一步激起殖民者的不滿,他們甚而稱這些措施為「不可容忍的法案」。有學者認為,直到這個時候,喬治三世仍傾向於「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盡管有時他對內閣所作的建議成效存有懷疑,他仍然十分聽任於內閣的建議,而僅從1763年至1775年所發生的事來看,喬治三世亦不應就引發美國革命一事負起直接責任」。 美國獨立戰爭因大不列顛常規軍隊與殖民地民兵在1775年4月於新英格蘭發生武裝沖突而爆發。經過一年的戰斗,大不列顛在北美的殖民地在1776年7月宣布從大不列顛國王獨立,並建立「美利堅合眾國」。而殖民地的獨立宣言也對大不列顛國王、立法機關及全體國民提出多項控訴,當中包括指責喬治「拋棄此地之政務……掠奪我海域,踐踏沿岸,焚燒城鎮,殘民以逞」等等,這些評價傳到喬治後,皆使他感到憤慨不平。在戰事中,大不列顛軍隊曾在1776年成功攻陷紐約市,但後來英方陸軍中將約翰·伯戈因在薩拉托加戰役中率兵投降,卻很大程度導致英方從加拿大反攻的大計以失敗告終。到1778年,法國(大不列顛的主要競爭對手)與新生的美國簽訂一份友好條約,使英方形勢更為嚴峻,此時諾斯勛爵提出由查塔姆勛爵接任首相,但被喬治三世加以拒絕,並提出反建議要查塔姆勛爵入閣供職,與諾斯勛爵合作。查塔姆最終拒絕合作,不久以後在同年逝世,其時大不列顛與法國正處於戰爭狀態,到1779年更與西班牙宣戰。
盡管他的大臣並不贊同,但喬治三世仍固執地要大不列顛與美國的革命軍戰斗到底,而部分大臣如古爾勛爵和韋茅斯勛爵等等都不願為這場戰爭有傷尊嚴而紛紛辭職。首相諾斯勛爵與他的同僚也有同樣的意見,並曾將這些意見告知喬治,但他最後沒有跟隨辭職。喬治到後來打消了繼續增兵鎮壓美國的念頭,並表示「想留住賓夕凡尼亞是開玩笑」,又指已經沒有希望重奪新英格蘭,然而,他仍然下決心「永不承認美國獨立,又承諾永恆地以永無休止的持久戰爭懲罰他們的堅不服從」。喬治的計劃是要留住駐防於紐約、羅德島、加拿大及佛羅里達的30000名士兵,其餘部隊則負責攻擊活躍於西印度的法國及西班牙軍隊。為了懲罰美國人,他又計劃要破壞他們的沿海商港、炸毀他們的碼頭、劫掠與焚燒他們的沿海城鎮(如康乃狄克的新倫敦)、以及解除對印第安人的管制,讓他們襲擊殖民地邊區的平民。喬治還相信這些行動可有效地鼓動當地的保皇黨、分裂大陸會議、和「持續地使造反者感到煩擾、不安和睏乏,終有一日,更將不滿和失望自然及無可避免地轉化為懺悔和自責」,從而乞求由他重新作出管治。可是,喬治三世這些計劃卻對保皇黨及忠心的印第安人造成破壞,而一場持久的戰爭更讓法、西兩國隨時有機可乘,組織聯合艦隊,進擊不列顛群島,從而置倫敦於險境。
在1781年,英方主將查爾斯·康沃利斯在約克鎮之圍兵敗投降的消息傳到倫敦後,諾恩首相和喬治三世受到了保守勢力的攻擊,他們稱諾思是「失掉美洲的那個人」。結果在翌年辭任首相。經諾斯勛爵勸服後,喬治三世打消了退位的念頭,而且還接受了大不列顛在北美洲落敗的事實,決定授權舉行和談。《巴黎條約》及《凡爾賽條約》兩和約在1783年獲得確認,標志著美國獨立戰爭的正式結束,這兩條條約,前者要大不列顛承認美國,而後者則要大不列顛放棄佛羅里達與新西班牙,以及容許法國人通過紐芬蘭對開的航道。在戰爭期間組織武裝中立同盟的俄羅斯帝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女大帝曾說:「與其像英國喬治三世那樣允許美洲獨立,我不如對自己的腦袋開槍。」在1785年,美國的約翰·亞當斯成為首任美國駐不列顛部長,這時的喬治三世已順從於世界格局,並接受了英、美兩國的新關系,他對亞當斯說到:「我是最後一位同意(英、美)分開的,但我將是第一位去迎接美國作為獨立政權的友誼哩。」 諾斯勛爵內閣在1782年垮台後,輝格黨的羅金漢勛爵第二次上台組閣,但在任僅數月而病故,結果喬治以謝爾本伯爵為新首相。不過,輝格黨政要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卻拒絕在謝爾本勛爵的內閣供職,並要求英王委以波特蘭公爵為首相。到1783年,下議院成功迫使謝爾本下野,其政府遂由福克斯-諾斯聯盟所取代。這個政府由波特蘭公爵任首相;福克斯任外相;諾斯勛爵任內務大臣,但波特蘭公爵僅是政府有名無實的首腦,實權則握於福克斯及諾斯勛爵二人手上。這個福克斯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說家,他在議會里把喬治三世描繪成一個獨裁的暴君,他瘋狂地追求報復,耗盡了臣民的血汗和財富。福克斯要求給國王權力加上更多的限制和羞辱。
喬治三世對於任命一些他不願意的人士到內閣供職感到苦惱,但波特蘭的內閣很快就在下院建立起優勢,使他不易撤換內閣。此外,喬治對於政府引入《印度草案》,計劃將印度政府的管治權力由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轉移到國會專員,也表現得非常不滿。下院通過有關草案後不久,喬治就授權坦普爾勛爵,著他通知上議院貴族,表示誰投票通過草案,誰就是他的敵人,結果草案在他的恐嚇下被上院否決。三日後,波特蘭內閣垮台。
下一任首相是小威廉·皮特,當時僅24歲。皮特是喬治三世一手遴選的。幾個月來,皮特這個新組成的政府總是在議會里遭到失敗,在1783年12月17日,國會通過一項動議,譴責王室在國會投票背後施加影響,形同「重大罪行」,坦普爾勛爵亦被迫辭職。坦普爾辭職後對政府造成動盪,三個月後,政府失去國會的多數優勢而解散,但國王卻拒不接受小皮特的辭呈。大選的時機來到了,國王拿出自己的大量財力支持小皮特,結果皮特的競選對手福克斯慘敗。喬治三世精心選擇了這樣一個時刻,因為國家不允許非法擴大國王的權力,也不允許政府反對國王的權力。有影響的人民感到福克斯走得太遠了,又回過頭來支持國王。喬治三世選中皮特大概是國王知人善任的絕好證明。皮特一直當首相掌權達19年之久。在這種危險的時刻,幸虧是小皮特而不是那個放盪的福克斯治理國家。 對喬治三世而言,任命小皮特為首相是一個勝利,因為這證明他可以透過自己對公眾輿論與民意的詮釋來選擇首相,無須依從下院的多數派來選定首相人選。而皮特在任首相期間,喬治支持他不少的政治目標,更史無前例地冊封不少新貴族,好讓他在上院能夠取得足夠的支持。小皮特在任首相以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喬治三世在英倫的聲望甚高,公眾普遍支持他認可的太平洋探險,這使得大不列顛在1788年於澳大利亞建立新南威爾斯殖民地;到1793年,喬治三世遣往中國的特使馬嘎爾尼勛爵和副使斯當東爵士帶領使團到達北京,並謁見了清朝的乾隆帝,他們還參加了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辦的乾隆帝八十大壽慶典。另一方面,喬治又樂於動用自己的私人資金,大力資助皇家藝術學院等學術機構,而英倫的科學及工業也在當時得到很大的發展。
18世紀80年代,是喬治三世在位期間的最好歲月。在小皮特首相的領導下,英國很快恢復了繁榮和自信。喬治三世處在風華正茂的中年,由於膳食簡朴和鍛煉身體,顯得十分英武、年輕。除1765年害了一場病外,國王的健康狀況始終良好。
喬治三世是一個善良而忠實的丈夫。盡管在女人眼中不算很英俊,夏洛蒂王後己十分知足了。她曾說,她與國王的婚姻是幸福的,結婚以來,她從沒感到一時一刻的悲哀。英倫大眾大多都仰慕他們的國王能夠對其王後忠心不二,這亦與他前兩任的漢諾威裔君主構成很大對比。他倆一共生了15個孩子,無人能說國王的天下不是繼位有人。宮廷中的氣氛是輕松的。國王不像剛即位時那樣故作正經,在欣賞歌舞或聽朗誦詩歌時,會和大家一樣禁不住朗朗大笑。由於能乾的首相皮特把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喬治三世沒有政治壓力,他就能鑽研他的植物學了。他曾用拉爾夫·魯濱遜的筆名寫作論改進農業的小冊子。從智力上說,國王起步較慢,但他趕上來了。在18世紀80年代,與歐洲大多數君主相比,他毫不遜色。
但喬治三世也有頭疼的問題:他與其長子即未來的攝政王之間,敵對日益嚴重。漢諾威王朝似乎有父子間不和的「傳統」。喬治一世和奧古斯塔斯不和、喬治二世和「可憐的弗雷德」之間有沖突,現又在喬治三世和王太子之間出現了分裂。應該說,他們雙方都有錯誤。喬治三世的弱點是他太呵護孩子了,他真愛自己的兒子,但卻要王子永遠像一個孩子。宮廷中那種「脫脂棉」空氣對一位充滿了活力的青年王太子來說,太沉悶和拘束了,而為了突破這些束縛,導致他干出種種壞事。然而,喬治三世對兒子的愚蠢行為,反應是難過多於憤怒。不過比起先前那位可憐的弗雷德來,如今的王太子幸運多了。他沒有什麼可抱怨的。 然而,喬治三世在這時的身體卻開始每況愈下,而且還出現了精神問題。1788年夏天,國王生了一場病。10月16日這天,喬治三世雨中騎馬以後,突然痙攣,隨後國王的言行舉止失常,他不停地講話。大概就在此時,據說發生了有名的橡樹事件,說國王與一棵橡樹交談,好像這棵橡樹是普魯士國王,這個故事是一名被王家開除的小廝散布的,對此人們半信半疑。喬治在1788年的那次病發初期,他尚可以神志正常地在9月25日宣布國會休會,可是此後他的病情卻急轉直下,1788年11月5日,喬治三世在溫莎城堡就餐時,他揍王太子,並企圖把王太子的腦袋往牆上猛撞。國王喃喃自語個不停,嘴裡冒白沫,兩眼充血,看起來像兩顆紫葡萄。
當知道國王能活下去但不能恢復理智時,王後下令把他轉移出溫莎城堡,送到倫敦市郊一個名叫丘的村鎮休養。御醫們用殘酷得令人發指的方法來為國王治療。喬治三世的主治醫生是林肯郡一家私立瘋人院的老闆,一個名叫弗朗西斯·威利斯的大夫。治療主要是訓斥、威嚇、穿緊身拘束衣。假若國王拒不吃飯或吵鬧不休,就把他的兩腿綁在床上,再用一條寬布帶沿著他周身捆紮起來。後來,又用一種特殊的椅子限制他的行動。具有十足諷刺意味的是,喬治三世把這個可怕的玩藝兒稱作「加冕椅」。真正的加冕椅給他帶來的是至高無上的威嚴,這個玩藝兒帶來的只是羞辱。庸醫不止威利斯大夫一個。還有一個叫沃倫的大夫,他堅持要把一種毒蟲和芥末敷料塗遍國王全身。他說這樣引起的水泡苦痛難熬,就會把國王身上的「壞液體」吸引出來。庸醫們的治療方法只能延緩病人的康復。
當國會在11月復會時,喬治未能如常在國會開幕大典發表御座致辭。按照慣例,君主未先致辭,國會就不可復會辯論,惟當年國會在喬治未有致辭的情況下,就徑自復會,並就是否需要攝政王一事展開辯論。
喬治失常以後,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與皮特立即就政府的管治問題展開爭吵。雖然兩黨都同意由喬治三世的長子兼法定繼承人威爾士親王擔任攝政最為合理,但兩黨卻就攝政的法理基礎出現重大分歧。福克斯認為威爾士親王絕對有權利為其有病的父王代行權力,但皮特卻反駁攝政人選需先由國會提名。除此以外,由於國會未有經御座致辭就徑自復會,以致國會的認受性也成為一大疑問,使有關攝政的辯論遭到一再拖延。根據過往慣例,國王一旦未能出席國會開幕大典,他可以透過《制誥》委任首長專員代行,而有關《制誥》必需要有國璽加蓋,才具有法律效力。為解決國會認受性的問題,皮特透過法律上的假設,建議負責託管國璽的大法官無需請示喬治三世,而自行將國璽蓋於《制誥》。盡管大法官的行動可能屬於不法行為,但《制誥》只要被蓋上國璽,就必定具有法律效力。喬治三世的次子約克公爵腓特烈親王曾就此責難皮特的建議為「違憲及非法」,但國會專員仍照舊按建議被委任,國會也在1789年2月正式復會。國會復會後,政府立即引入《攝政草案》,當中授權以威爾士親王為攝政王,但同時又對攝政王的權力加以諸多限制。《攝政草案》在同月獲下議院通過,但草案在提交上議院表決前夕,喬治三世的病突然好了,從而使《攝政草案》作罷。喬治病癒後,他確認了國璽的動用與首長專員的委任屬合法有效的行動,並重新投入管控國家。
自那時以來,醫生和歷史學家對喬治三世的病爭論不休。一派認為國王的病最好用心理學解釋,另一派則認為他患的是一種少見的內科病。假若第二種解釋正確,那麼,嚴格說來,喬治沒有患什麼「精神失常」病。另有人認為,國王操勞太重,而失掉美洲殖民地是一種外傷性的誘發因素。喬治三世似乎本來應做一名德高望重的鄉紳,而實在當不了什麼國王。
後來研究人員在分析當年喬治三世的疾病時,從伴隨疾病而出現的症狀上,如脈搏過速,嚴重皮疹,兩眼充血,兩腳浮腫,尿帶紅色等,認為患者得的是一種不常見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搞清楚的卟啉病。
卟啉病是給卟啉新陳代謝混亂所起的一種疾病的名字。這個新陳代謝過程產生血液中的紅色素。假若這種紅色素過多,尿就變色,包括大腦在內的整個神經系統都要中毒。這種解釋聽起來很離奇,但完全符合喬治三世的病情。喬治三世生病時英國人民還是愛戴他、尊重他的。1788年11月,人們認為國王即將死去而由王子即位時,股票市場一片混亂。國王的及時康復,大多數人民互相拱手慶賀。1789年國王英格蘭南部之行獲得巨大成功,每個村莊都搭起牌樓,全村出來歡迎。國王洗海水浴時,當地樂隊站在海水中演奏《上帝保佑吾王》。 喬治三世病癒後,他與首相小皮特的支持度不斷上升,相反,福克斯與威爾士親王的支持度卻隨之下降。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法國王室被推翻,不少不列顛的地主士紳都感到非常憂心。到1793年,法國更對大不列顛宣戰,喬治遂容許皮特提高稅率、擴充軍隊,以及臨時在戰時終止「人身保護令」的權利。大不列顛最初與奧地利、普魯士及西班牙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很快就因為普魯士與西班牙私下與法國媾和而在1795年破裂。大不列顛、奧地利、俄國及奧斯曼帝國在1799年又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在1800年被擊潰後,就只剩下大不列顛繼續與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第一執政拿破崙作戰。
在1800年5月15日,喬治在特魯里劇院遭一名患上宗教妄想症的男子詹姆士·哈德菲德意圖行弒,哈德菲德站在樂池的木箱上,朝國王開了兩槍。子彈未打中,嵌入包廂的板壁上。喬治三世命令演出繼續進行。他非常鎮靜,中間休息時他還打了會兒瞌睡。在此以前,他亦曾在1786年及1790年先後兩次被精神失常的人士行刺,但都以事敗告終。喬治常對這些精神失常的刺客予以諒解,對其支持度有正面的影響。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也曾有較為平靜的時候,這好讓首相皮特能夠花精力專注於愛爾蘭問題。愛爾蘭曾在1798年發生起義,起義被鎮壓後,不列顛與愛爾蘭議會通過了《1800年聯合法案》,在1801年1月1日聯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為單一國家,並將國號訂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喬治三世遂藉此機會,放棄自愛德華三世以來,歷任英國君主所聲稱繼承的「法國國王」頭銜。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合並之時,有人建議喬沿之頭銜應改為「不列顛及漢諾威領地皇帝」,但喬治支持保留英國歷代君王使用「國王」頭銜的傳統,而沒有改稱「皇帝」。
作為其愛爾蘭政策的一部分,皮特計劃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合並後,解除一些對國內羅馬天主教教徒在法律上的限制,不過喬治三世卻指稱,解放天主教將違反他在加冕時立下捍衛新教的誓言。喬治三世曾就此表示:
世間何處有權力能使我免於遵守那誓言上的每一句話,尤其是要我捍衛新教的一句?……不、不,我寧可在歐洲俟家俟戶的乞要麵包,也不可以批准這些(解放天主教的)措施。我可以放棄我的王位和權力;我可以從我的宮殿搬到農舍住;我可以把我的頭送到砧板,了結我的生命;但我不可以違反我的誓言。
面對來自國王與不列顛民眾對宗教改革政策的反對,皮特曾要挾以辭職相迫。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喬治三世一度短暫病發,病癒後更責備這病是天主教問題迫出來的。最終在1801年3月14日,皮特不再任首相,並由下議院議長亨利·阿丁頓接任。阿丁頓任內反對天主教解放、創立周年賬目制度、廢除入息稅以及開始裁軍。在1801年10月,他與法國和解,並在1802年簽訂《亞眠和約》。
喬治本人並不相信與單憑《亞眠和約》就可與法國擁有「真正」的和平,他僅僅視和平為「實驗」而已。未幾在1803年,兩國再度互相宣戰,但公眾輿論卻普遍不信任由首相阿丁頓帶領國家作戰,相反,公眾的目光重新投到了小皮特身上。在1804年,喬治又一次受舊病影響,病癒以後,阿丁頓宣布辭職,並再度由皮特出任首相。皮特曾尋求委任福克斯到內閣供職,然而喬治三世因不滿福克斯鼓勵威爾士親王過著揮霍奢侈的生活而對他大表不滿,並且反對他加入內閣。福克斯未能入閣,使另一輝格黨領導人物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勛爵心感不公而拒絕加入內閣。皮特上任後即專注於與奧地利、俄國及瑞典組成另一個反法同盟,但與以往的反法同盟一樣,這個第三次反法同盟隨即在1805年因為著名的奧茨特利茨戰役而被瓦解。不過在這之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法國艦隊被英國海軍將領霍雷肖·納爾遜勛爵摧毀,保證了英國免受入侵的危險。

F. 英國歷史上有幾個王朝

英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有十個王朝。

一、 諾曼王朝 (1066-1154)

二、安茹王朝(1154-1216)

三、 金雀花王朝(1216-1399)

四、蘭加斯特王朝(1399-1471)

五、 約克王朝(1461-1485)

六、 都鐸王朝(1485-1603)

七、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八、 漢諾威王朝(1714-1901)

九、 薩克斯-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0)

十、 溫莎王朝(1910-至今)

目前的屬於溫莎王朝.

諾曼人征服英國後經歷10個王朝

一, 諾曼王朝 (1066-1154)

威廉一世(1066-1087)

威廉二世(1087-1100)

亨利一世(1100-1135)

斯蒂芬 (1135-1154)

二, 安茹王朝(1154-1216)

亨利二世 (1154-1189)

理查德一世(1189-1199)

約翰(1199-1216)

三, 金雀花王朝(1216-1399)

亨利三世(1216-1272)

愛德華一世(1272-1307)

愛德華三世(1327-1377)

理查德二世(1377-1399)

四, 蘭加斯特王朝(1399-1471)

亨利四世(1399-1413)

亨利五世(1413-1422)

亨利六世(1422-1471)

五, 約克王朝(1461-1485)

愛德華四世(1461-1483)

理查德(1483-1485)

六, 都鐸王朝(1485-1603)

亨利七世(1485-1509)

亨利八世(1509-1547)

愛德華六世(1547-1553)

瑪麗一世(1553-1558)

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

七,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詹姆斯一世(1603-1625)

查理一世(1625-1649)

查理二世(1660-1685)

詹姆斯二世(1685-1688)

威廉三世(1688-1702)

瑪麗二世(1688-1694)

安妮(1702-1714)

八, 漢諾威王朝(1714-1901)

喬治一世(1714-1727)

喬治二世(1727-1760)

喬治三世(1760-1820)

喬治四世(1820-1830)

威廉四世(1830-1837)

維多利亞(1837-1901)

九, 薩克斯-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0)

愛德華七世(1901-1910)

十, 溫莎王朝(1910-至今)

喬治五世(1910-1936)

愛德華八世(1936)

喬治六世(1936-1952)

伊麗莎白二世(1952-至今)

現在仍是溫莎王室。

注意:這些王朝之間全部都有血緣關系!一般不出五服。比如,「安茹王朝」的第一個國王實際上是「諾曼王朝」國王的外甥;而「漢諾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喬治一世是「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一世的曾外孫。他們大部分的改朝換代都是法定繼承人的輪換,而不是暴力革命或者外族入侵的結果。換句話說,英國這10個朝代實際上約等於中國的一個朝代。英國朝代的名稱不同,多是因為祖上的地理關系或者他們曾經獲得的爵位名稱不同而已,並且很肯定地說,沒有一個英國的王朝是農民起義的結果。

G. 至今200年前英國是什麼朝代

漢諾威王朝
漢諾威也是現在英國皇室的前身,是德國血統滴。
200年前是喬治三世在位,1760-1820

H. 喬治三世統治時期英國的政治特點,分析特點形成的原因

英王喬治三世(英文: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全名喬治·威廉·腓特烈,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選帝侯(後為國王),英國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2歲。多次的精神錯亂為他的晚年籠罩上一層烏雲。喬治三世的兒子威爾士親王,亦即後任國王喬治四世,在國王被疾病(現普遍認為是卟啉症)折磨導致精神錯亂而難以執政期間,於1787年至1788年及1811年2月5日至1820年1月20日兩度作為攝政王代理國務。在他的執政期內,他的強硬立場導致了北美殖民地的最終獨立。
喬治三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家居生活儉朴,對家人要求很嚴格,與兒子們的關系不好。 雖然最後十年他沒有執政,但他仍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國王之一。在他當政期間,經過與大革命後的法國和拿破崙的戰爭,使英國躍居首屈一指的世界強國,成為世界工廠。

喬治三世晚年的管治備受精神問題困擾,其精神病最初僅反覆出現,但後來卻演變成永久性的精神失常。喬治三世的病情曾令當時的醫學界大惑不解,但現今學者一般相信他所患的是卟啉症(Porphyria)。卟啉症是血液病的一種,能夠透過服用毒葯砒霜而引發,而根據近世研究,亦的確發現喬治三世留存後世的頭發樣本中,存有高含量的砒霜。喬治三世在1810年最後一次病發後,其太子威爾士親王喬治以攝政王身份代為統治。喬治三世在1820年駕崩後,威爾士親王繼位,是為喬治四世。歷史學界對喬治三世的生平研究往往猶如「萬花筒般觀點多變」(kaleidoscpoe of changing views),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受到歷來傳記作者的個人偏見所局限,以及受有限的歷史史料所影響的。

I. 英國的喬治時代和愛德華時代,是指具體什麼年

喬治王時代 (Georgian era),指 英國喬治一世 至 喬治四世 在位時間( 1714年 - 1830年 ),其中 1811年 至 1820年 又稱為 攝政時期 。有時,也將 威廉四世 (1830年至 1837年 )在位時期算入喬治王時期。愛德華時代(Edwardian era或Edwardian period)指1901年至1910年英王愛德華七世在位的時期。

喬治一世是德意志人,母語為德語,再加上他有語言障礙,所以他不會說英語,也不想去學,但他的執政時期是英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對日後英國的政治制度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他所開啟的漢諾威王朝到維多利亞時代成為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184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英國國王(1901~1910),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之子。愛德華七世曾在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就讀,1863年與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之女亞歷山德拉結婚。愛德華對賽馬、遊艇比賽尤其感到興趣。

由於他生活不拘禮節,有時失於檢點,因此女王一直不許他掌管有關實際朝政的任何事務,直到他年逾五十歲。女王駕崩後愛德華繼位為王,在位期間大力恢復因女王長期孀居而顯得黯淡的英國君主制度之光榮。身為極受愛戴的君王,1903年他在巴黎的訪問中為「英法協約」奠定基礎。

(9)喬治三世英國處於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愛德華雖然對妻子不忠,但對她體貼入微,對孩子們也充滿愛心 。他們的長子艾伯特·維克托親王天生體弱多病,智力發展有缺陷,他的老師無法教會他任何東西,醫學專家也無法說明他那裡出了毛病,埃迪起初被送往劍橋大學,但授課老師說他異常矛盾遲鈍,連閱讀這個詞的意思都不能理解。

埃迪又被送往軍隊,但他不能像其他士兵一樣理解和服從命令,埃迪雖然智力有障礙,本能卻很強,他縱欲過度,在20歲就染上梅毒,後來還發展成同性戀傾向,最後愛德華使出最後一招,為兒子選一個漂亮賢淑的妻子,希望使埃迪恢復正常。

這正是愛德華的母親維多利亞當初約束他的辦法,新娘是他的表妹,喬治三世國王的後代,名字叫瑪麗,但埃迪沒等到結婚就死去了,他的弟弟喬治成為王位繼承人,1893年與瑪麗結婚。

參考資料:網路-愛德華七世




J. 美國獨立戰爭的時候,英國是哪個國王統治的

美國獨立戰爭的時候,英國的國王是喬治三世。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稱為美國革命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范圍遠遠超過了英屬北美之外。
由於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喬治三世(英語: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全名喬治·威廉·弗雷德里克(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60年10月25日登基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至1801年1月1日後因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組成聯合王國而成為聯合王國國王,直到1820年駕崩為止。喬治三世同時為不倫瑞克-呂訥堡公爵,因此在1814年10月12日成為漢諾威國王以前,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漢諾威的選帝侯。喬治三世為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位不列顛君主,是首位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諾威王朝君主,而事實上,喬治三世從未到訪過德意志地區。
喬治三世漫長的統治,見證了其王國與大片歐洲大陸進行的一連串軍事沖突。在他的統治初期,大不列顛在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並使大不列顛壓倒歐洲各國,成功支配著北美洲及印度地區。不過,隨著大不列顛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戰敗,喬治三世在美洲失去了大量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的獨立最終促成美國立國。此後,喬治亞三世參與了一連串的反法戰爭,反抗拿破崙及革命後的法國,這些戰爭最後以拿破崙在1815年被擊敗而作結。

閱讀全文

與喬治三世英國處於什麼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哪裡有中國味道 瀏覽:725
大印度尼西亞有多少個國家 瀏覽:57
初到英國留學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80
中國青建怎麼樣 瀏覽:864
印尼過關給多少小費 瀏覽:172
中國哪些地方限制國四車 瀏覽:600
義大利有哪些科學技術 瀏覽:462
義大利華人是哪個國家 瀏覽:661
義大利美食米蘭是什麼 瀏覽:667
從德陽去越南如何走最實惠 瀏覽:497
潮汕印尼進口燕窩多少錢 瀏覽:349
怎麼看伊朗出賣蘇萊曼尼 瀏覽:153
英國人的假期怎麼過 瀏覽:474
伊朗為什麼退賽排球 瀏覽:480
印尼爆漿曲奇多少錢 瀏覽:233
大學學歷能在英國找到什麼工作 瀏覽:963
如果美國伊朗開戰伊朗有多少武器 瀏覽:662
義大利旅遊業為什麼這么發達 瀏覽:314
越南進口鞋有哪些 瀏覽:236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點出微信登錄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