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戰爭有那些
1、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2、英西戰爭
英西戰爭(英語:Anglo-Spanish War;西班牙語:Guerra anglo-española)(1585年–1604年)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沖突。英西戰爭由多場大范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國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擁護荷蘭抵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
3、英荷戰爭
英荷戰爭(荷蘭語:Engels–Nederlandse OorlogenorEngelse Zeeoorlogen),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總體而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17世紀英國為了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並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互有勝負,雙方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而第二、三次英荷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在其中漁翁得利,獲得了大片土地與商貿利益;國力直線上升而超越荷蘭,成為歐洲最強的霸權。
4、普拉西之戰
普拉西戰役(Battle of Plassey),發生於1757年6月23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戰爭,而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烏德·達烏拉有法國為其支持者。
在普拉西,孟加拉當時擁有7萬名軍隊,以及53尊法國東印度公司送給他們的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築壕固守的克萊武指揮的軍隊只有900名英兵和2000名印度士兵,雙方實力懸殊。
戰役開始前,詭計多端的克萊武,事先買通了孟加拉軍隊的將領米爾·賈法爾作為英國的內奸。戰役打響後,適逢一場傾盆大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軍的槍炮火葯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因此,當孟加拉軍隊向前沖鋒時,遭到英軍槍炮的密集射擊,死傷甚眾。
印奸賈法爾按兵不動,其他孟加拉軍隊也心懷異圖,許多駐軍對英國人很少甚至不加抵抗,從而使孟加拉的軍隊變成一群烏合之眾。英軍幾度大炮齊發,孟加拉軍隊驚慌失措,印奸米爾·賈法爾率領的騎兵轉到克萊武方面,孟加拉的軍隊就在一場大屠殺中被殲滅了。
5、英美戰爭
1812年戰爭,又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時,美洲原住民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
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Ⅱ 美國和英國交戰過幾次時間原因目的結果
1812年還打過一次,英國還把美國總統府燒了,後來重建後,房子是白色的,就成為白宮。戰爭起因是美國支持拿破崙,開始,美國在陸戰中打敗了,英國人攻進了華盛頓和紐約,但在五大湖區的海戰中美國人打贏了,英軍被迫撤退,最終美國人勝出,此後一百年間,美國徹底從歐洲政治斗爭之中脫身,避開十九世紀歐洲的混亂,養精蓄銳,一百年後重出江湖,主宰歐洲,甚至主宰世界。
有意思的是,當時英陸軍進攻的路線和「9.11」中撞擊世貿大廈的飛機路線出奇的相似。
Ⅲ 美國與英國打過多少戰爭
就打過一次,美國獨立戰爭,殖民者們翅膀硬了,不想再分贓上繳利益給宗主國英國,各地殖民團伙聯合起來決定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不再聽命於英國。
Ⅳ 美國歷史上的十三場對外戰爭,都用了哪些理由
01 獨立戰爭(1775—1783)
在關乎美利堅民族獨立方面,一步都是讓不得的。
02 第次獨立戰爭(1812—1815)
取得了獨立戰爭勝利的美利堅政府並不滿足於既有的疆域,不少政要又將眼光拋向了大英帝國在加拿大的地盤。那麼如何才能給攻打加拿大找借口呢?美國人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政治軍事上——自獨立戰爭結束以來,英國人仍在雙方邊境集結大軍,虎視眈眈於阿拉巴契亞山以東的新生政權,除此以外,你們還武裝印第安人對我們構成威脅;
經濟上——英國皇家海軍肆意捕捉我國商船,還強迫這些商船的水手入伍;拿破崙戰爭中,英國人扣押了我國大量商船,造成不小的財產損失。
後來,正在這些理由的推動下,美國國會於1812年6月投票對英宣戰,由此拉開了第二次獨立戰爭的序幕。
03 美墨戰爭(1846—1848)
此次戰爭首先宣戰的雖然是墨西哥,美國人當即聲稱己方為受害者(「在美國的土地上留了美國的血」),但美國的步步緊逼卻成為了墨西哥政府對美態度轉變最有效的催化劑。1846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對墨宣戰的決議,戰爭爆發。通過對墨西哥的一系列戰爭,美國領土擴大了數倍,並真正成為了一個同時瀕臨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國家。
04 美西戰爭(1898)
古巴是靠近美國南部海岸的一個海島,這里在19世紀末被西班牙人控制。此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美國社會經濟等發展迅猛,野心也不斷膨脹,他們將視線鎖定在了這塊小島上。
為了強調己方的存在,他們以「保護僑民」為由派出了「緬因號」軍艦前往古巴。結果,「緬因號」在古巴爆炸,不少美國人堅持認為此舉為西班牙人所為,於是鼓動國會通過宣戰決議。1898年4月,國會通過此項決議,美西戰爭全面爆發。
05 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1918)
一戰前期,美國是中立國。但是,在歐洲戰爭中,德國人的「無限制」潛艇戰讓美國商船損失慘重。更讓美國人感到震驚的是,德國人竟試圖聯絡墨西哥對付美國,而有關此事的電文又被美國掌握。於是,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協約國集團勢力大增。一年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敗降。
06 太平洋戰爭(1941—1945)
為了阻止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美國聯合英國等對日採取石油禁運等措施。而對日本這樣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石油禁運等無疑是要了他的命。於是,在緊張的策劃後,日本製造了「珍珠港事件」,對夏威夷的美國海軍基地進行了瘋狂的打擊。
日本的不宣而戰讓美國堅定了對日作戰的決心,珍珠港遭襲第二天,美國對日宣戰(同時也是對軸心國集團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進一步擴大。
07 朝鮮戰爭(1950—1953)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金日成統率的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後連下漢城等數座城市,攻勢甚猛。美國政府認為其破壞半島穩定,於是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召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會議,並通過了干預朝鮮戰事的決議。
同年9月,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這一事件也間接的促使中國政府出兵朝鮮,保家衛國。
08 越南戰爭(1955—1975)
二戰後,法國殖民者卷土重來,試圖重新佔領越南。但是,在中國的支持下,法軍遭遇慘重的失敗,並不得不退出印度支那,原先法國人支持下的南越政權也風雨飄搖。
而美國此時正與中蘇處在緊張的對峙狀態,看到法國人敗退後,其當即決定繼續扶植南越政府,並不斷擴大支持力度,從給錢到派軍,直到70年代被迫撤出。對於不少美國人來說,越南是一個讓人黯然神傷的地方。
09 海灣戰爭(1990—1991)
1990年秋,伊拉克發動了對中東石油國家科威特的入侵。美國聞訊大為不滿,因為這不僅破壞了中東的平衡,還威脅到了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投資等利益。於是,在聯合國的授權下,美國聯合多國發動了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並給予其沉重的打擊。經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進攻,伊拉克政府被迫將殘軍撤回國內,並接受了聯合國的仲裁,而海灣戰爭的勝利則讓美國聲威大震。
10 科索沃戰爭(1999)
科索沃戰爭原是一場南斯拉夫聯盟內部的爭斗,但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的干預讓這場戰爭瞬間復雜化。1999年3月,在未經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美國等北約成員國以「保護人權」為名派軍干預巴爾干半島戰事,南斯拉夫聯盟的瓦解終成定局。在戰爭中,北約的轟炸機轟炸了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三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損失,中美關系也因此矛盾大增。
11 阿富汗戰爭(2001—2014)
「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讓美國感到惱火,他們認為這場恐怖襲擊的始作俑者藏匿於塔利班政權主導下的阿富汗。於是,在2001年10月,美國派軍進入阿富汗,並展開了長達14年的侵阿戰爭。阿富汗是「帝國墳場」,俄國熊吞並不了,美國鷹就行嗎?
12 伊拉克戰爭(2003)
2003年3月,美國宣稱伊拉克的薩達姆政府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了得到這些「證據」。美國聯合英國發動了對伊拉克的侵略戰爭。薩達姆政府迅速垮台,而到今天,美國人也未能找出這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13 利比亞戰爭(2011)
2011年,卡扎菲統治下的利比亞爆發大規模民眾遊行示威,民眾高呼要求政治改革等口號,對卡扎菲政府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不久,聯合國安理會方面也向卡扎菲施壓,但被卡扎菲拒絕。與此同時,利比亞反對派的武裝力量在北約集團支持下發動了對卡扎菲的軍事行動,美國也參與到了對利比亞的轟炸當中。
美國在此次戰爭中雖未明確宣戰,但其承認由利比亞反對派組成的「過渡委」政府為唯一合法政府的行為卻在無形中否定了卡扎菲政權的存在。
Ⅳ 美英之間發動過幾次戰爭請詳細介紹。
兩次著名的。第一次美英戰爭1812年至1815年,獨立不久的美國就主動挑起了一場與前宗主國大英帝國的戰爭,史稱1812年美英戰爭,這也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帝國,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戰場,和恰普蘭湖戰役 ,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戰爭起因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停止。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禦鬆懈。美國欲向北擴張,並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為解放者。而英國對失去北美十三塊殖民地也心有不甘,想瞅准機會再奪回來。 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托瑪斯·傑弗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並,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美國必須控制整個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國也有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 美國聲稱大英帝國在以下三個方面侵犯其主權: 一、英國不遵守美國獨立戰爭後雙方1783年達成的巴黎條約:拒絕移交西部地區軍事要塞,並且武裝印地安人,威脅美國的西部邊陲 。二、英國皇家海軍攔截美國商船追捕逃兵,強征美國海員入伍--這些人雖然出生於英國,但已歸化為美國公民 。三、英法之間的拿破崙戰爭導致的貿易禁運,使上百艘美國商船被皇家海軍扣押,美國的中立國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國眾議院的鷹派議員鼓動戰爭。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向國會發表演講後,國會投票宣戰。有趣的是,英國為了避免對美戰爭而解除貿易禁運的消息在開戰以後才姍姍來遲。 戰爭進程雖然戰前美英雙方之間已經有長期的外交紛爭,但是當戰事一旦爆發時,美英均未充分備戰。英國在歐陸戰場被拿破崙戰爭拖住,不得不將大部分精銳海陸武裝力量部署在歐洲。英國在北美的最高軍事長官得到的指示是,剋制進犯行動,以避免從歐洲和英國其他殖民地調兵增援。181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總兵力月1萬餘人,但是正規軍只有5004人,其他的都是加拿大民兵。戰爭期間,英國對拿破崙的戰爭結束後才將大批戰艦調往美國海域。 美國雖然是戰爭的發動者,但是它也未做好戰爭准備。1812年,美國陸軍正規部隊只有不到12000人。開戰後,雖然美國國會批准擴軍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為志願兵而且民眾不熱衷行伍,極度缺乏受過正規訓練的軍官,部隊戰鬥力嚴重不足。 戰爭開始後在四條戰線上展開:大西洋、大湖地區和加拿大邊境、美國海岸、美國南部州。 大西洋海戰 英國擁有當時世 ..(為了訪問速度,省略若干字) 夠和平共處,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皇家海軍就已經停止強征美國海員服役。 這場戰爭是第一次、目前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國首都曾經被外國軍隊佔領。 影響 戰爭對美國的影響這場逼和大英帝國的戰爭為美國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望,使美國民眾愛國熱情高漲,因此亦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這場戰爭導致了反戰的聯邦黨從美國政治舞台徹底消失。 戰後在溫斯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的倡導下,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開始大力為美國軍隊培養職業軍官。 此次戰爭對美國的製造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戰時英國對美國港口的封鎖導致了紡織品短缺,卻因此催生了美國紡織工業。 西南地區的戰斗令美國與當地印地安部落沖突加劇,美國隨後於1819年兼並了佛羅里達。 戰爭對加拿大的影響這是一場關繫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戰爭,促使加拿大的英語和法語兩大殖民地居民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抵抗入侵之敵加強了殖民地的內在凝聚,和對大英帝國的忠誠。戰爭的最重要結果是使英屬北美殖民地於1867年聯合為加拿大聯邦。 在戰爭中,加拿大民兵表現傑出,而英軍指揮官卻很一般。這個出乎意料的事實被加拿大軍事歷史學家傑克?格拉納斯坦稱為民兵之謎,對未來加拿大軍隊的建軍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重視民兵建設,而非依賴職業軍人。美軍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經驗,鬆散的民兵組織難以對付紀律嚴明的英國陸軍。戰爭後期美國陸軍取得的大部分勝利要歸功於學習了英國和歐洲軍隊有紀律的戰斗隊形。 戰爭期間,英軍指揮官一直擔心美國人封鎖聖勞倫斯河。這條河流經美加邊境,河面狹窄。一旦航運受阻,部署在加拿大西部的英軍就無法獲得正常補給,而那裡又恰恰是陸戰的主要戰場,那麼英國人很可能在開戰後短短的幾個月內被迫將加拿大西部領土拱手相讓。戰後,英國人驚奇地發現,美國人沒動過這個念頭。但是,英國人不指望對手會再次犯下如此簡單低級的錯誤,於是著手開拓麗都運河。這個耗費巨大的工程將安大略湖畔的金斯敦與渥太華河連接起來,作為繞開聖勞倫斯河邊境的備用水道,並且使渥太華這個腹地小城變成加拿大的第四大城市、加拿大首都。麗都運河於1832年竣工,但沒有機會發揮預期的作用。 戰爭對英國的影響與加拿大不同的是,今天的英國已經無人紀念這場戰爭。主要是同期的拿破崙戰爭更加重要且富有戲劇性,另外在結束戰爭的條約里,英國沒有得失。 皇家海軍注意到,美國海軍贏得了大多數一對一戰斗,比分差距之大令他們感受到了羞辱。美國海軍俘虜了大量英國商船,使當時的海運保險居高不下。但是皇家海軍憑借總體優勢,成功地封鎖了美國的海上貿易通道。皇家海軍戰後對造艦和火炮技術進行了改進。 英國陸軍將這場戰爭視為小規模沖突,對自身的失敗沒有深入研討。這些失敗被惠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役戰勝拿破崙的空前成就所掩蓋。
第二次美英戰爭1783年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開始了拓疆運動。1803年,美國用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購入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國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英國政府對此甚為恐慌。為了防範領土面積不斷擴大的美國,英國開始襲擾美國的海上貿易。
美國雖然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特別是英國通過加拿大向反抗美國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更讓美國人深感不滿,美英矛盾不斷加劇。
1807年6月,英國軍艦襲擊了美國帆船「切薩皮克」號,造成21名美國船員傷亡,兩國關系進入緊張狀態。到1810年,英國共劫持了近千艘美國艦船,試圖徹底封鎖美國的海上貿易。
與此同時,英國以加拿大為基地,支援印第安人與美國政府作戰,特別是西北部的印第安人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這使美國政府深信,只有徵服了加拿大,才能確保領土擴張能夠順利地向西挺進。
美國在1775—1783年的獨立戰爭獲勝後,英國不甘心其失敗,一直在虎視眈眈,妄圖卷土重來,使美國重新淪為自己的殖民地。從1783年後,英國不斷從經濟、軍事和政治上對美國施加壓力。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還在公海上任意劫持美國商船,捕捉美國水手。美國有近6000艘商船和近萬名水手被英國扣押,損失慘重。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統治集團也對富饒廣袤的加拿大垂涎三尺,想以武力吞並。於是,1812年6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麥迪遜總統的對英宣戰提議。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美國將發起戰爭的理由美其名為:維護航海自由,但其真實的目的是佔領加拿大,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
華盛頓之後的美國總統亞當斯曾說過:「美國命里註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西部。」很顯然,在美國人的眼中,加拿大應該是屬於美國的國土。1812年初,美國陸軍部就擬定了奪取加拿大的戰略計劃。之所以把對英宣戰的時間確定在1812年,是因為當時英國正在歐洲與法國的拿破崙打得不可開交,英國在北美洲的軍隊數量不足兩萬人,而在加拿大駐軍僅有4500人,各方面形勢都對美國有利。美國人認為,此時的加拿大絕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
美國在戰前就秘密制訂了兵分三路攻取加拿大的作戰方案:一是從東路進攻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二是沿尼亞加拉進攻,進入安大略湖兩側並北進;三是從底特律向加拿大進攻。但開戰後,由於美國各州不願參戰,導致美軍兵員嚴重不足。美軍被迫改變三路進攻加拿大的計劃,變為集中兵力先攻佔聖勞倫斯河支流及五大湖區。 支流及五大湖區。
Ⅵ 美國和英國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戰爭
美國革命戰爭(英語: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大英帝國和其十三殖民地殖民地,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1776年7月2日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7月4日通過了《獨立宣言》從1775年4月至1777年10月,是北美殖民地的戰略防禦階段。在這一階段,北部地區為主要戰場,英軍採取主動攻勢。1775年6月17日,英軍與波士頓民兵在碉堡山戰役進行首次戰斗。從1777年10月至1781年3月,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美國開始在國際外交上獲得優勢,法國、西班牙、荷蘭亦相繼加入戰爭,協助美軍對抗英軍。1778年2月,法國正式承認美國,並與其互訂軍事同盟。1781年4月至1783年9月,是美軍的戰略反攻階段。1781年4月大陸軍開始戰略反攻,納撒尼爾·格林率領大陸軍南下轉戰南卡羅來納,迫使英軍退守海岸線。約克鎮圍城戰役之後,英國議會被迫贊成議和,1782年11月30日,英美兩國簽署《巴黎和約》的草案,1783年9月3日,美國成為美洲首個獨立國家。
1812年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紐奧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Ⅶ 美帝自成立以來發動過多少次戰爭
第一次獨立戰爭(1775-1781)
第二次獨立戰爭(1812-1815)
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佛羅里達戰爭(1818)
墨西哥戰爭(1846-1847)
侵略日本(1853)
1867年,美國獲得中途島
1899年獲得薩摩亞
美西戰爭(1898)
1900年參加八國聯軍對華戰爭
1917年,美國參加一戰
1941年12月,美國參加二戰
朝鮮戰爭
越南戰爭
冷戰
古巴危機
伊拉克戰爭
阿富汗戰爭
Ⅷ 從美國建國以來 都和哪些國家打過仗
從美國獨立戰爭到現在的二百多年時間里,美國頻頻操戈,但絕大多數都是在海外.
獨立戰爭(1775~1783年)。為了與強大的英帝國對抗,美國先後動員30萬人投入這場為爭取自身獨立而進行的戰爭。整個戰爭持續了8年,美國方面共有4044名陸軍、342名海軍和49名海軍陸戰隊官兵陣亡,其它原因死亡的人數則遠大於此:超過22萬。
美英戰爭(即第二次獨立戰爭1812~1815年)。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反對英國干涉並企圖奪取英國殖民地加拿大,剛誕生不久的美國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
塞米諾爾戰爭(1832~1842年)。共有2000名官兵死亡。美墨戰爭1846~1848年。陸軍陣亡1721人,海軍陣亡1人,海軍陸戰隊陣亡11人,共1733人。另外,陸軍還多達11550名官兵死於其它原因。這場戰爭使得美國得到了包括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在內的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國版圖由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太平洋沿岸,成為連接兩洋的大國。但對西部的擴張激化了南、北方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美國內戰的爆發。
美國內戰(1861~1865年)。北方陣亡36萬人,南方陣亡26萬人,共62萬人。 這是一場美國工業資本主義占優勢的北部諸州同發動叛亂的南部蓄奴州之間的戰爭,以南軍的失敗告終。戰爭中,總統林肯頒布了著名的《宅地法》和《獨立宣言》。
討伐印第安人的軍事行動(19世紀)。死亡5000人。
美西戰爭(1898年4~8月)。陸軍陣亡369人,海軍陣亡10人,海軍陸戰隊陣亡6人,共385人。另有2061名陸軍官兵死於其它原因。共有2446人陣亡。經過近4個月的激戰,西班牙放棄對古巴的一切主權要求,由美國佔領,並將菲律賓、關島和波多黎各轉讓給美國;美國付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作補償。
美菲戰爭(1899~1901年)。共有4243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1918年。陸軍陣亡50510人,海軍陣亡431人,海軍陸戰隊陣亡2461人,共53402人。死於其它原因的有陸軍55868人,海軍6856人,海軍陸戰隊390人,共63114人。總計超過11.6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年)。陸軍陣亡234874人,海軍陣亡36950人,海軍陸戰隊陣亡19733人,共291557人。死於其它原因的有陸軍83400人,海軍25664人,海軍陸戰隊4778人,共113842人。總計超過40.5萬人。傷65.1萬人,6.58萬人失蹤,被俘11.42萬人。但是這些數字與整場戰爭造成的損失相比,實在不算什麼。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就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軍隊死亡1690萬餘人,居民死亡3430萬餘人,合計死亡5120萬餘人,僅蘇聯就達2000萬餘人。
朝鮮戰爭(1951~1953年)。陸軍陣亡27704人,海軍陣亡458人,空軍陣亡1200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267人,共33629人。死於其它原因的有陸軍9429人,海軍4043人,空軍5884人,海軍陸戰隊1261人,共20617人。總計超過5.4萬人。
越南戰爭(1961~1973年)。陸軍陣亡30867人,海軍陣亡1599人,空軍陣亡1707人,海軍陸戰隊陣亡13066人,共47239人。死於其它原因的人有陸軍7251人,海軍909人,空軍603人,海軍陸戰隊1683人,共10446人。總計超過5.7萬人。
武裝侵略多米尼加(1965年4月)。陣亡24人。
入侵格瑞那達(1983年10月)。陣亡18人。
美國利比亞沖突(1986年3~4月)。死亡2人。
入侵巴拿馬(1989年)。死亡27人。
海灣戰爭(1991年)。148人陣亡,其它原因死亡138人,共286人,傷3636人,失蹤44人,被俘11人。
武裝干涉索馬里(1993年)。陣亡44人。
科索沃戰爭(1999年3~6月)。在這場歷時78天的戰爭中,北約和美國到底有多少人死亡,至今還是一個謎。北約正式承認無一名軍人陣亡,同時又附帶說明,在「非戰斗條件下」死亡約50人。
以及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
參考網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