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麗莎白二世訪華了嗎
首位 1986年,伊麗莎白二世訪華,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來華訪問的英國君主
『貳』 英國皇室公主安妮將於本周訪華
從7月4日起,英國皇室公主安妮展開對中國的訪問,她將到訪北京、武漢和長沙。英國駐華大使館表示,此次訪問旨在加強英國與中國在體育、教育和研究等領域的合作。
此外,安妮還將參加在北京和長沙舉行的英國女王生日慶典活動,包括啟動「湖南英國周」和英國「靈動青春」活動。這些活動將重點展示英國在體育、衛生、教育、旅遊、科學創新、文化和創意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叄』 伊麗莎白女王的歷史
伊麗莎白一世 ElizabethⅠ(1533~1603) 英國都鐸王朝女王(1558~1603),亨利八世的獨生 女,1533年9月7日生於格林尼治。她受過良好教育,通 曉拉丁、法、義大利等語,信仰新教。早年便捲入復雜 的宮廷斗爭。 伊麗莎白一世的內外政策 1558年11月17日瑪麗女 王去世,伊麗莎白繼位。瑪麗統治時期的內外政策使英 國陷入財政困窘、社會動盪的局面。伊麗莎白在資產階 級和新貴族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有利於國家富強和資 本原始積累的政策。在政治上強化專制王權,重用w.塞 西爾等大臣,逐漸把議會變成專制統治的工具。她於1559 年利用議會通過法令重立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決裂。並 與爭奪王位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進行長期斗爭。 1587年樞密院處死瑪麗,從而打擊了內外天主教勢力的 顛覆活動,進一步鞏固王權。在經濟上伊麗莎白一世實 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發展本國毛紡織業和其他新興 工場手工業。她特別鼓勵造船和航海業,鼓勵建立各類 海外貿易公司,擴大英國呢絨等商品的海外市場。繼續鼓 勵圈地運動,頒布迫害失地農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濟 貧法等。力圖用國家政權控制或干預社會經濟變革。在國 外她採取使法國和西班牙兩大強國互相牽制的政策,使 英國一度較少捲入歐洲大陸糾紛,有利於增強國力。隨 著西班牙日益成為英國海外擴張的主要敵人,伊麗莎白 一世縱容j.霍金斯、f.德雷克等英國海盜搶劫西班牙船 只和殖民地,1585年又直接派兵援助尼德蘭反抗西班牙 的統治。1588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開始跨入海上強國的行列。 晚年的危機 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最後十幾年國內矛 盾日益突出。長期戰爭使國家財政陷入新的危機。城鄉 人民反抗不斷。愛爾蘭局勢惡化。特別是專制王權與資 產階級的聯盟漸生裂痕。資產階級要求繼續深入宗教改 革,掀起清教運動。伊麗莎白一世對清教徒嚴加迫害,隨 意把許多商品專賣權賞給寵臣的作法不利於工商業的進 一步發展,遭到議會的猛烈抨擊。她不得不在1601年向 議會許諾停止出售有害的專賣權。社會矛盾也反映在統 治集團內部,1601年她不得不處死在倫敦謀反的寵臣埃 塞克斯伯爵。1603年3月23日伊麗莎白一世在倫敦逝世。 她終身未婚無嗣,由蘇格蘭王詹姆斯·斯圖亞特繼位。都 鐸王朝為斯圖亞特王朝取代。 伊麗莎白一世執政期間,英國專制王權和民族國家 得到鞏固,資本原始積累迅速發展,初步奪取了西班牙 的海上霸權,這些都對英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他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聯邦的元首」。 1926年4月21日生於倫敦,原名為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是英國溫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自幼在皇宮內接受教育,主修憲法史和法律。她在歷史、語言和音樂方面有造詣,能流利地講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參加英國本土輔助部隊,接受駕駛和維修摩托車的訓練。1947年7月9日,她與遠房表兄、希臘和丹麥親王菲利普·蒙巴頓中尉(現為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訂婚,同年11月20日結婚。 伊麗莎白二世於1951年開始代表英王喬治六世出席各種正式場合。1952年2月6日國王逝世,她繼承王位。1953年6月2日加冕。2003年12月,伊麗莎白二世在倫敦愛德華七世醫院接受臉部和膝部外科手術。醫生切除了女王臉部的一塊壞皮與左膝蓋中的破碎軟骨。 女王是英國世襲國家元首,除英國外,女王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新西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元首。 伊麗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長子查爾斯王子為王位繼承人、次子安德魯、三子愛德華、女兒艾麗斯·路易絲公主。 伊麗莎白二世於1986年10月訪問中國,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來華訪問的國家元首
『肆』 伊麗莎白來過中國嗎
1986年10月12日,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應邀來華訪問。這是歷史上英國國家元首對中國進行的第一次國事訪問。
『伍』 英國女皇訪問香港
1975年5月5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與皇夫愛丁堡公爵首次到香港訪問。
1986年10月22日,英女皇再次到香港訪問,並再度親自為女皇杯頒獎。
『陸』 英國女王來華訪問多少次
一次,伊麗莎白二世於1986年10月訪問中國,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來華訪問的國家元首。
『柒』 英國女王第一次訪問美國是哪一年
英國女王第一次訪問美國是在1951年10月,不過當時她還沒當選為女王
作為女王的第一次訪問是在1957年10月
『捌』 英國女王60歲時第一次來中國訪問,現今她對中國的態度如何
英國那位超長待機的女王陛下,今年已經92歲啦,雖然已經這么大年齡了,但身體還是很硬朗,處理起公務來依舊井井有條。她在位66年,除了黛安娜王妃的事情民眾對女王有些不滿外,民眾們還是很尊敬很愛戴她的。畢竟,她在位期間,為英國民眾付出了很多。
不過,畢竟年紀大了,很多的事情他也交給了王室的其他成員去做,比如出國訪問,女王年輕的時候訪問了好多個國家,包括我們中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也是第一位來中國訪問的英國君主。
不過年紀大了,已經不方便遠行了,不然,小編相信女王肯定還會到中國來看看的,因為中國的風土人情確實非常的吸引人,讓人流連忘返。
『玖』 有關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資料
英國有兩個伊麗莎白女王,還活著的這位叫伊麗莎白二世,已經去世的是更強大的伊麗莎白女王一世.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在她當政的45年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璨輝煌,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只充當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伊麗莎白於1533年出生在英國的格林威治。她父親是領導英國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親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個妻子。1536年安娜被斬首,幾個月以後英國國會宣布當時三歲的伊麗莎白是私生子(這一直是大多數英國天主教徒的看法,因為他們認為亨利和原配妻子離婚是非法的)。盡管遭到了英國國會的這種挫折,伊麗莎白還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當伊麗莎白13歲的時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隨後的十一年中英國統治者的功績並不是特別突出。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兄長愛德華六世從1547年執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統治下,政府推行堅決支持英國新教的政策。瑪麗女王一世在其隨後當政的五年期間,支持羅馬教皇的至高權力,恢復了羅馬天主教。
在瑪麗統治期間,英國國教徒遭到迫害,約有300人被處以死刑(這使女王有了一個不光彩的綽號「血腥瑪麗」)。伊麗莎白被逮捕,並被押在倫敦塔,雖然後來被釋放,但在一個時期內生命仍處於危險之中。1558年當瑪麗死去由25歲的伊麗莎白繼位時,舉國一片歡騰。
年輕的女王即刻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法國的戰爭;與蘇格蘭和西班牙的緊張關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國國內的宗教派別之間的尖銳矛盾。
後一個問題首先得到了解決。伊麗莎白執政不久就通過了「至高權力與同一性法案」(1559年),確立英國聖公教為正式的英國宗教。這使溫和的英國國教徒感到滿意,然而清教徒想要進行一場更激進的改革。但是伊麗莎白在其整個統治期間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堅決的貫徹執行。
蘇格蘭女王瑪麗的處境使宗教形勢復雜化了。瑪麗被迫離開蘇格蘭,來到英格蘭避難。在那裡她很快就發現自己成了伊麗莎白的階下囚。伊麗莎白沒有採取武斷行為。瑪麗是羅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權繼承英國王位。這意味著在叛亂或暗殺得逞的情況下,英國還會再有一個天主教女王。事實上在瑪麗被監禁的19年期間,發生了幾起反對伊麗莎白的陰謀,而且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瑪麗參與了這些陰謀。1587年瑪麗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伊麗莎白勉強在死刑執行書上簽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數議員巴不得早就把瑪麗處以死刑。
宗教斗爭不可避免地給伊麗莎白帶來了危險。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把她逐出教會,下令廢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殺伊麗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勢也有對伊麗莎白有利的一面。她執政期間英國教徒總是擔心天主教會在英格蘭復辟,而伊麗莎白對此有所防禦。這確實是她受廣大教徒歡迎的主要原因。
伊麗莎白開展靈活多變的對外政策。1560年她締結了愛丁堡條約,該條約提出了一個與蘇格蘭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英國與法國的戰爭結束了,而且兩國的關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勢卻迫使英國與西班牙發生了沖突。伊麗莎白企圖避免戰爭,但是由於16世紀西班牙有好戰的天主教勢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國之間的戰爭大概是無法避免。發生在荷蘭的一場反對西班牙統治的叛亂是起積極作用的一個因素。荷蘭的叛亂分子大多數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圖平息這場叛亂,於是伊麗莎白就對荷蘭叛亂分子予以援助。伊麗莎白本人並不十分熱衷於戰爭,但是大多數英國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議會倒比她更熱衷於戰爭。因此當與西班牙的戰爭最終在16世紀80年代末期爆發時,英國人民是堅決支持伊麗莎白的。
伊麗莎白長年不斷地發展英國海軍。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為了入侵英國迅速發展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無敵艦隊。無敵艦隊所擁有的艦只幾乎和英國艦隊相差無幾,但是水兵的數目卻比後者少得多;況且英國水兵訓練有素,船隻的質量較好,並擁有更多的火力裝備。1588年雙方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以無敵艦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國的這場勝利牢固地樹立起了作為世界頭號海軍大國的地位,直到20世紀它還保持著這種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麗莎白總是勤儉持國。在她早期執政的歲月里,英國國王政府的財政狀況很好。但是由於與西班牙戰爭耗資巨大,在她晚期執政的歲月里,國庫狀況不佳。但由於國王政府保持廉潔,整個國家還是比她登基時繁榮昌盛。
伊麗莎白在位的45年(從1558到1603年)被認為是英國的黃金時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國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亞就產生在這個時代。這一成就中當然包含著她的一份功勞:她不顧倫敦地方當局的反對,支持莎士比亞劇院。但是音樂和繪畫卻不如文學那樣光彩奪目。
伊麗莎白時代也是英國探險的時代。有開往俄國的探險,有馬丁·弗羅比歇和約翰·戴維斯發現通往遠東的西北之路的創舉,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過加州的環球航行,有沃爾特·羅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無意中發現了英國移民的奇遇。
伊麗莎白的最大過錯也許就是她不願意提出王位繼承人。她不僅僅一生未嫁,而且總是迴避指定繼承人。這也許是因為她擔心無論誰被指定為繼承人都會很快成為她的危險對手。不論伊麗莎白未提繼承人的理由是什麼,她假如早亡(假設真的死在蘇格蘭的瑪麗之前任何時候),英國也許會為繼承人問題陷入一場內戰。但是英國是幸運的,因為伊麗莎白一直活到70歲。她在臨終遺囑中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蘇格蘭瑪麗之子)為她的繼承人。雖然這使英格蘭和蘇格蘭並屬於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卻是一個前途未卜的選擇。詹姆斯和他的兒子都是獨裁者,在大不列顛不得民心,結果在該世紀中期爆發了一場內戰。
伊麗莎白是個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過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謹慎。她顯然討厭戰爭和流血,但是需要時她毫不猶豫。她同父親一樣是通過與議會合作而不是與它對立來掌握政權。她公開宣稱操守貞潔終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認為她是異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錯誤的。恰恰相反,她喜歡男子,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伊麗莎白在挑選大臣方面頗具匠心。當然她的功績的一部分應歸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勛爵),他從1558年直到1598年死時一直是她的首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