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解讀愛爾蘭的獨立是英國走向衰落的標志
從這件事開始,英國開始走向分裂。殖民地開始要求自治。
愛爾蘭獨立的開始,使英國的殖民地紛紛開始了獨立運動。強大的英國逐漸走向了衰落。
⑵ 近代愛爾蘭人為什麼獨立,英國政府的鎮壓為何不起作用
因為愛爾蘭人一直被歧視,被當作奴隸,不受到重視。所以才要獨立。英國政府的行為讓愛爾蘭人徹底看清了他們的目的,所以奮起反抗,全愛爾蘭人非常團結,讓英政府的鎮壓失敗了。
⑶ 為何只有一水之隔,愛爾蘭與英國產生如此多的愛恨情仇
英國和愛爾蘭是歐洲西部的兩個島國,他們隔海相望,離得非常近,關系特不好。愛爾蘭人非常討厭英國人,是從中世紀開始的,那個時候愛爾蘭人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過了很多年,愛爾蘭被納入羅馬天主教,始於12世紀中期。
但是在英國的打擊下,他們卻失敗了,之後,英國和愛爾蘭兩個王國合並,成立「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但是根據英國法律,天主教徒不享有任何政治權利,並且在其經濟教育方面受到歧視,使愛爾蘭認識到到成為自己英國的殖民地。不可避免地引起愛爾蘭人的反抗。
到20世紀以後,愛爾蘭反抗的斗爭更加激烈,並且成立愛爾蘭共和軍。同英國作戰,經過長期抗爭,愛爾蘭實現了初步獨立,直到二戰結束後,完全脫離英聯邦的呼聲日益高漲,1948年愛爾蘭通過《愛爾蘭共和國法案》,至此正式脫離英國獲得完全獨立。
⑷ 為什麼愛爾蘭獨立,是英國走向衰落的標志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這一說法,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同,一戰作為一個不徹底的戰爭,並未真正瓦解德國實力,為其再次挑起戰爭,埋下了“禍根”。當然,苛刻的《凡爾賽和約》更是德國挑起戰爭的根本原因。
但令人不解的是,自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以及吞並奧地利和蘇台德地區,甚至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表現出了咄咄逼人的野心。作為一直主導歐洲局勢的英國,為什麼對德國採取一味的妥協和綏靖?曾經強硬的英國去哪裡了?
一戰時,印度派了120萬人部隊參加了戰爭,就是為了英國戰後答應其獨立。可最後,英國還是食言了,憤怒的印度人獨立運動更加高漲。從某種角度說,英國自己的事情還未“處理干凈”,哪裡還有“閑心”警惕德國的崛起。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⑸ 愛爾蘭的民族獨立史,為什麼已經全民說英語了還要從英國獨立
這是因為愛爾蘭和英格蘭地區的人有著很大的區別,雖然兩個地區的人都同屬於聯合政府管理。但是愛爾蘭卻有非常多的自治權。並且愛爾蘭也有自己的獨立政府,所以使得愛人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國家,而並不是一個地區的政府。並且雙方在文化背景上都有很大的差別,甚至雙方也有非常深的恩怨。
現在的英國首相主張脫歐,但是這也嚴重地損害了愛爾蘭的利益,所以現在是否脫離歐洲成為了一個進退兩難的話題,如果不脫歐的話英國首相將會立馬下台,但是如果錯誤的話將會使得愛爾蘭獨立,所以這可以說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⑹ 愛爾蘭獨立戰爭的英國的反應
英國對於在愛爾蘭不斷升級的暴力活動以越來越強硬的武力回應。由於不願在該國部署更多的英國正規軍,英國建立了兩個准軍事警察組織以輔助保安團。「黑棕部隊」用於支援萎靡不振的保安團。7000多人,大多是一戰後復員的英國老兵。它首先在1920年三月部署在愛爾蘭,多數人來自英格蘭與蘇格蘭城鎮。正式場合他們是保安團的一部分,實際上他們是一支准軍事部隊。1920年三月部署之後,該部隊迅速由於酗酒和軍紀不整惡名遠揚,對英國政府在愛爾蘭的道德權威造成的損害勝於任何其他團體。為回應共和軍的行動,1920年夏,黑棕部隊在愛爾蘭全境焚燒和掠奪了一大批小鎮,包括巴爾布里根,米斯郡的特利姆(Trim),坦普羅爾(Templemore)等等。
1920年7月,另一支准軍事警察部隊,由2214名前英國陸軍軍官組成的預備隊到達愛爾蘭。預備隊的聲譽由於虐待平民,和黑棕部隊一樣差,但是往往更有效率與更樂意對付共和軍。報復政策牽涉到輿論譴責、官方否認與長官意志,被休·塞西爾(Hugh Cecil)勛爵廣為人知地諷刺道:「似乎不存在報復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它非常有效。」。
在1920年8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在愛爾蘭恢復秩序法,停發所有的逮捕令,因為很大一部分逮捕令被用於皇家部隊的成員。它們被「軍事質詢庭」所代替。這項法案被歷史學家解讀為戴維·勞合·喬治選擇鎮壓愛爾蘭的叛亂而不是與共和派領導層進行談判。結果暴力活動從夏天開始穩步升級,至1920年11月大爆發,直到1921年七月止。 1920年11月21日,柯林斯的小隊在都柏林的不同地區幹掉了18個英國特工(人稱「開羅幫」)。作為報復,預備隊乘卡車開到正在舉行足球比賽的科羅克公園(都柏林的GAA足球和愛爾蘭曲棍球場),胡亂向人群射擊。14名手無寸鐵的民眾被槍殺,65人受傷。當天晚些時候兩名共和派犯人和一名無關但被一同逮捕的友人莫須有地「在越獄時被擊斃」(事實上是處決)在都柏林城堡。這一天成為了眾所周知的血腥星期天。今天克羅克公園內的一座看台被命名為霍根看台,以紀念一名在攻擊中被殺害的蒂珀雷里郡球員。
1920年11月28日,僅僅血腥星期天一周之後,共和軍的西科克部隊,在湯姆·巴里的帶領下,在科克郡的基爾米克爾伏擊了一支預備隊的巡邏隊,18人中被打死17人。這項行動標志著沖突開始急劇升級。蒙斯特省的科克郡、凱瑞郡、利默里克郡和蒂珀雷里郡在12月10日全部實行軍事管制。不久之後的1921年1月,「正式報復」行動被英國批准,在柯克的米德勒頓(Midleton)7幢建築被焚燒。三月,愛爾蘭國會對英國宣戰。
科克的市長,特倫斯·麥克斯溫利(Terence MacSwiney)與另兩名共和軍囚犯11月在倫敦伯利克斯頓監獄的絕食抗議中死去。聆訊此次死亡事件的陪審團的裁決稱,有針對大衛·勞合·喬治(英國首相)和地區巡官斯旺奇(District Inspector Swanzy)及其他人的謀殺陰謀。斯旺奇隨後在安特里姆郡的利斯本被捕殺。1920年12月11日,科克市中心被英軍付之一炬,並且阻止消防員前去救火,以報復共和軍在該城的偷襲。
接下來的八個月,直到1921年7月的停戰協議為止,沖突中不斷上升的死亡數字敲響了警鍾。僅在1920年一月至7月,就有1000人死亡,死者包括保安隊警察,英軍士兵、共和軍志願者和平民。這代表在整場沖突的三年當中傷亡人數的七成。另外,4500名共和軍人員(以及被懷疑是同情者)在此期間被拘留。
1921年2月1日,第一名共和軍在軍事管製法下被處死。科克郡磨坊街鎮(Millstreet)的Cornelius Murphy在科克市被槍決。28日,另外6人也在科克市被處決。在戰爭過程中總共正式有14名共和志願軍被處決。
1921年3月19日,湯姆·巴里的100名善戰的西科克共和軍對1200名英軍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斗行動——克羅斯巴里伏擊戰(Crossbarry Ambush)。巴里的戰士們勉強地保持不被聚集的英軍部隊包圍並造成對方10-30人的死亡。僅2天之後,3月21日,凱瑞郡的共和軍在海德福德(Headford)道口靠近基爾拉尼(Killarney)處襲擊一列火車,估計打死20名英軍士兵,另有2名共和軍和3名平民死亡。戰爭中的大部分行動規模較小,但是共和軍在奇襲行動中另有斬獲,比如同樣在1921年3月在磨坊街鎮,以及5月和6月在梅歐郡的加羅肯尼迪(Carowkennedy)。然而有同樣眾多的奇襲失敗,最糟糕的情況例如1921年2月科克郡的厄普頓(Upton)和克隆馬爾特(Clonmult)分別有5和12名共和軍被打死,另有更多人被俘獲。梅歐郡的共和軍在基爾米納(Kilmeena)遭到了同等的厄運。在這樣的失敗伏擊之後對於告密者的恐懼經常導致大批或真或假的告密者被共和軍槍決。
然而共和軍最大的單次行動損失發生在都柏林。1921年5月25日,數百名共和軍都柏林旅成員在都柏林市中心佔領與焚燒了海關大樓(愛爾蘭地方政府中心)。此舉用於象徵性展示英國在愛爾蘭的統治已經不堪一擊。但是,從軍事觀點來看,這是一次慘敗,5名共和軍被打死,超過80人被俘虜。這顯示共和軍在裝備和訓練上還不能在傳統意義上和英軍對抗。但是,這並沒有像有時宣稱的那樣,削弱都柏林的共和軍。都柏林旅5月在該城進行了107次襲擊,7月進行了93次。數字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但是到了1921年7月,大多數共和軍單位開始長期缺少武器彈葯。而且他們的所有游擊戰的成效,正如理查德·穆爾卡希回憶,「不能將英軍從大於一個特大型警察局的地方趕走」。
很多軍事史學家仍然得出結論說共和軍進行了一場十分成功和致命的游擊戰,迫使英國政府得出共和軍不能在軍事上被擊垮的結論。但是至停火協議為止,很多共和派領導人,包括邁克爾·柯林斯,相信如果戰爭進行更長時間,可能像當時那樣組織的共和軍的戰斗就會趨於停頓。因此制定了將「戰爭引向英國」的計劃。而共和軍也將戰線擴大至格拉斯哥街頭。經濟目標,諸如利物浦的碼頭,被決定炸毀。前一年的11月,19座倉庫被共和軍燒毀。負責此類活動的共和軍單位更易逃脫,因為英格蘭並未實施(英國公眾輿論也不會接受)軍事管制。這些行動在停火協定限定後被放棄。 雖然共和軍的襲擊在東北部少於其他地區,聯合派社區視其自身為武裝的天主教民族主義者所包圍,後者似乎已經控制愛爾蘭其餘部分。因此他們將北方天主教社區作為一整體進行報復。這種行動大多數為聯合派領導人所默許,並受到來自英軍的支持。例如詹姆斯·克雷格在1920年寫道:「保皇派的基層已經決定採取行動……他們現在感到形勢如此絕望,除非政府先下手為強。也許讓他們看到為「有組織地」報復叛亂分子可以採取何種步驟更為明智。」
第一輪攻擊與報復爆發於1920年夏天。1920年7月17日,英國上校傑拉德·史密斯(Gerard Smyth)在科克城的鄉村俱樂部被暗殺,以報復他所做的鼓勵保安隊隊員報復平民的演講。史密斯來自北部唐郡的班布里奇(Banbridge),他的死導致在班布里奇和德羅摩爾(Dromore)對天主教徒的報復。1920年7月21日,保皇派行進到貝爾法斯特的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強迫7000名天主教徒和左翼新教徒停止工作。教派主義暴動在貝爾法斯特與德里爆發,導致40人死亡,大量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無家可歸。1920年8月22日,保安隊探長斯旺奇在離開安特里姆郡利斯本時被科克郡共和軍分子槍殺。斯旺奇被一個調查團指控謀殺了科克市市長托馬斯·麥克田。作為報復,當地的保皇派焚燒了利斯本的天主教居民區。盡管時候有多人被起訴縱火,但是當時並無人嘗試阻止攻擊行動。邁克爾·克林斯根據肖恩·麥肯蒂(Sean MacEntee)的建議組織了一場對貝爾法斯特商品的抵制行動,作為對攻擊天主教社區行為的回應。愛爾蘭國會8月6日批准了一項局部抵制行動,在1920年底實現了更全面的抵制。 1921年7月11日停火協定後,南方的沖突大致已經結束,但是北方戰斗一直持續至1922年夏。另外,盡管國會在1922年1月接受了英愛條約,保證了未來北愛爾蘭依然存在,共和軍與英國部隊從1922年上半年起在新的邊境線上仍有零星沖突。這部分反映了邁克爾·柯林斯對條約的觀點,認為只是一種策略或者「墊腳石」,而不是最終解決方案。在德里郡一群正在當地旅遊的蒙拿漢蓋爾足球隊的共和軍分子被逮捕。作為報復,邁克爾·柯林斯在菲爾瑪納(Fermanagh)與泰隆(Tyrone)將42名保皇派成員扣為人質。前去營救的B特在南方的克隆斯(Clones)遭到埋伏,4人被打死。盡管2月底設立了邊境調查團以居中調停,3月還是有三座英國軍營遭到共和軍偷襲。所有這些行動都在貝爾法斯特遭到了血腥報復。溫斯頓·丘吉爾在1922年1月21日安排了一次柯林斯與詹姆斯·克雷格的會面。南方對貝爾法斯特商品的抵制解除,但是幾周之後又被再次實施。兩位領導人進行了幾次更深入的會見,但是除了3月30日的「宣布和平」的共同宣言外,暴力活動仍然繼續。
從1922年4月至6月,柯林斯發動了一輪對北愛的秘密游擊攻勢。當時,共和軍在英愛條約問題上已經分裂,但是支持與反對條約的團體都參加了該行動。英國送去武裝新的愛爾蘭陸軍的武器實際上送給了共和軍單位,而他們的武器則被送到北方。但是,這場由共和軍在北方從5月17日至19日發起的一系列攻擊而開始的攻勢,最終證明是場失敗。5月22日,聯合派政治家威廉·特沃德爾(William Twaddell)被暗殺後,350名共和軍在貝爾法斯特被逮捕,使當地組織陷於癱瘓。最大的一次沖突發生在6月,英軍不得不使用炮兵來把一支共和軍部隊從佩提戈(Pettigo)村裡驅逐出去,其中7人死亡,6人受傷,4人被捕。這是在1919-1922年間最後一次共和軍和英軍的大規模對抗。 對平民展開的教派沖突暴力循環一直持續到1922年6月。6月17日,為報復殺害2名天主教徒,弗蘭克·艾肯(Frank Aiken)的共和軍單位在南阿馬郡的阿爾特納懷(Altnaveigh)打死6名新教平民。
邁克爾·柯林斯認為英軍將領亨利·休·威爾遜應對北方針對天主教徒的襲擊負責,並在1922年將其暗殺。此事件無意中觸發了愛爾蘭內戰(溫斯頓·丘吉爾在事後堅持柯林斯是在打擊反條約共和軍,後者應對此事負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南方內戰的爆發停止了北方的暴力活動,戰爭使東北部的共和軍士氣受挫,並將組織的其餘部分的注意力從分裂問題轉移。在1922年柯林斯死後,新的愛爾蘭自由邦悄悄地中止了對北愛的進攻性政策。
在後來的北愛地區,1920年7月至1922年7月共有557人在政治暴力活動中死亡。其中有303名天主教徒(包括共和軍成員),172名新教徒,以及82名警吏團或英軍成員。貝爾法斯特成為主要戰場,457人在此死亡(267名天主教徒,185名新教徒[16] )天主教民族主義分子爭辯這場暴力是對天主教社區的大屠殺,受害者中的天主教徒(58%)佔大多數,與北愛爾蘭35%的天主教人口不成比例。
⑺ 愛爾蘭和英國有什麼恩怨
愛爾蘭和英國的歷史情仇,必須提到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
1.羅馬人控制英倫三島,英格蘭,愛爾蘭和蘇格蘭之後,基督教成為那個地區普遍信仰的宗教。十六世紀之前,基督教會在歐洲一統天下,但是十六世紀發生驚天動地的宗教改革完全改變了歐洲。
2.基督教世界一分為:一方是原來的羅馬天主教(Catholicism),也稱為舊教,另一方是新出現的(Protestantism),抗議教派,也稱為新教,多數人習慣稱基督教。新教和舊教成為死敵。
3.新教教徒起來反抗羅馬教廷主要是不滿羅馬教會一手遮天,宗教世俗權力在握,腐敗墮落,背離了基督悲天憫人拯救世界的主旨。英國大部分地區改宗成新教的一派(英格蘭國教),而愛爾蘭人仍然堅持信仰羅馬天主教。
4.從此開始了英國新教教徒和愛爾蘭天主教徒之間的難解難分的歷史糾葛,直到現在。
⑻ 愛爾蘭是因為什麼原因獨立的
原因:
1、歷史:愛爾蘭是被英國強占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從未斷絕;
2、政治:愛爾蘭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英國壓迫,尤其是1845- 1850年大飢荒更是激起了愛爾蘭的反抗;
3、組織:激進的新芬黨成為爭取愛爾蘭獨立領導的先鋒。
愛爾蘭問題
1801年,根據《英愛同盟條約》,愛爾蘭正式並入英國版圖,成立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完成了對愛爾蘭的吞並,愛爾蘭成為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壓迫。愛爾蘭人多次進行民族獨立戰爭,反抗殖民者,1886年至1893年,在貝爾法斯特不斷發生騷亂,不同信仰、不同政見的兩個民族之間的暴力對抗使百人喪失生命;
1916年爆發了都柏林的復活節起義,起義是由激進的新芬黨領導的,目的是爭取愛爾蘭獨立,由於英軍武裝鎮壓,起義最終失敗,幾千名起義者犧牲。 因此,愛爾蘭問題在英國存在了700年。
1918年,英國舉行大選,愛爾蘭選出的議員大部分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新芬黨人。他們不去倫敦參加議會,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愛爾蘭議會,並於1919年1月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組成臨時政府,並組織成2,000人的共和軍,到處開展反英斗爭,解放大片土地,同時派出代表與英政府談判,要求承認愛爾蘭獨立。被第一次世界大戰弄得虛弱不堪的英國,無力再打一場國內戰爭,被迫於1921年12月與愛爾蘭臨時政府簽訂和約,承認愛爾蘭南部26郡為「自由邦」,北方6郡仍留在英國。這時英國國名也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1937年,愛爾蘭「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1948年12月21日,愛爾蘭宣布正式脫離英聯邦。1949年4月18日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拒絕歸還北方6郡,由此便產生了北愛爾蘭問題。
⑼ 愛爾蘭為什麼要獨立呢留在英國不是很好嗎
問題就是愛爾蘭信奉天主教,而同時英格蘭和蘇格蘭都是信奉新教(英格蘭是聖公會,蘇格蘭是清教徒),在過去大不列顛-愛爾蘭聯合王國時代,愛爾蘭人在倫敦和英國本土其他地方都受到了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的排擠。
同時,愛爾蘭人相對來說傾向注重裁軍和文化教育,在歐洲保持軍事上的低調和中立,而英格蘭人則傾向於在不列顛島保持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兩個民族間的利益不大一致。
更重要的一點-----美國因素,1戰後,美國資本開始在歐洲復興計劃(道威斯計劃)擔任主角。英國需要美國的支持,美國則有強大的愛爾蘭裔勢力,美國大多數選民傾向於讓愛爾蘭獨立建國。到2戰後,這種情況變得不可逆轉,因為2戰後英國事實上和德國的情況差不多,軍事擴張事實上受到了美國的束縛,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更難以阻止愛爾蘭的最終獨立。
簡單說,是美國希望在西北歐留多幾個不重視軍事發展的國家,削弱某一個重視軍事的國家,這對於美國有利。
⑽ 愛爾蘭以前和英國是統一的嗎民俗上各有甚麼風情我很喜歡這兩個地方的!
愛爾蘭以前和英國是統一的,愛爾蘭的民俗和英國的風情分別是:
1、愛爾蘭風情:
愛爾蘭人純朴、熱情,社交場合衣著整齊、得體。在家裡、酒館或其他地方相聚和交談是國民慣常的休閑方式。
如洽談公事,需要事先預約。如果應邀到愛爾蘭人家中做客,一瓶葡萄酒、一束鮮花、一盒巧克力糖或乳酪等都是很合適的禮物。
愛爾蘭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以握手為禮。在與親朋好友相見時,大多以親面頰或貼面頰二、三次來代替握手,以示相互間的親熱和友好。
與西方大多數國家一樣,愛爾蘭人忌諱「13」和「星期五」,不願他人過問自己的去向、工資、年齡以及婚姻狀況等。愛爾蘭人喜愛綠色,忌用紅白藍色組合。
2、愛爾蘭風情:
在英國,每個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國各中心地區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發展的局面。英國有兩個「官方的」教堂即英格蘭教堂和蘇格蘭教堂,除此之外,各種不同的宗教和數不勝數的教派在英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10)愛爾蘭獨立英國什麼感受擴展閱讀:
愛爾蘭的傳統飲食與英國很相似,家庭飲食以馬鈴薯、蔬菜、牛肉類為主,麵包是愛爾蘭人的主食之一。馬鈴薯的烹飪方法豐富,蔬菜的烹飪方式以水煮為主。
由於都柏林靠近海邊,故有很多新鮮的海鮮食品,海鮮類料理也很多。愛爾蘭在傳統飲食的基礎上引進了法國、義大利等其它國家的飲食方式,愛爾蘭菜不油膩,很清淡。
一般正餐為土豆、肉類,或生吃或水煮;另外,愛爾蘭人愛吃奶製品、雞蛋、乳酪、牛奶、酸奶、水果等。
愛爾蘭人平時習慣吃英式西餐,用餐習慣使用刀叉,他們特別喜歡吃清燉菜餚,尤為營養價值高的菜品,更為他們所偏愛;樂於喝清湯,喜歡在餐桌上配備多種調味品;同時,他們對中國的蘇菜、粵菜也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