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馬堡文件是什麼

英國馬堡文件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6 15:34:37

A. 英國的全稱是什麼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本土部分由蘇格蘭、英格蘭、威爾士三個部分組成,也因此被稱為「英倫三島」,另外加上海外的北愛爾蘭及其一些列附屬島嶼構成。

英國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東臨北海,面對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和挪威等國;西鄰愛爾蘭,橫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遙遙相對;北過大西洋可達冰島;南穿英吉利海峽行33公里即為法國。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其中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里。

拓展資料: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

B. 17世紀在馬德堡證明了

(1)由課本中提到的物理史實可知,馬德堡市的市長奧托•格里克做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最早證明大氣壓存在的.
(2)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最早測得大氣壓的值,一個標准大氣壓支持的水銀柱的高度h=76cm.
故答案為:大氣壓;托里拆利;76.

C. 1888年英國重要事件

1、開膛手傑克

時間:公元1888年

1888年8月7日,英國倫敦東區(East End)爆發了白教堂(Whitechapel)血案,一名妓女慘遭利刃割破喉嚨,全身刀傷共三十九處而亡。

此後兩個月內,東區繼續發生多起同樣以妓女為殺害對象、手法同樣殘暴的連續兇殺案,造成當地居民人心惶惶不安,倫敦蘇格蘭警場(Scotland Yard)大為震撼。

當時的倫敦東區其實是個龍蛇混雜,貧民、惡徒及娼妓聚居之處,治安狀況不佳日久,倫敦警方也因對這一連串的的謀殺案毫無頭緒而飽受指責。

案件急轉直下的關鍵出現在同年的九月底,當時一家報社接到一封署名『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的來信。

內容以紅墨水書寫,信中明白表示自己是白教堂以降的連續謀殺案真凶,信末並且蓋上指印。十月初收到第二次來信,從信中非下層社會的用詞研判,顯為同一人所為,並充滿挑釁意味。

於是,經由媒體的大肆披露,開膛手傑克成為全英國人恐懼的神秘潛伏者。在布滿濃霧的倫敦,隱藏著一個神出鬼沒、嗜血成性的殺人魔。

開膛手傑克的殺人行動並未停止,接著又犯下慘絕人寰的最後一案--瑪麗.凱里(Mary Kelly)命案。

瑪麗.凱里在十一月九日被房東發現遭分屍橫死於租屋房內,不僅被剖腹取出子宮,兇手還割下她的耳朵與鼻子,切除她的乳房,並將這些器官排列成人臉的模樣。

警方研判,瑪麗在死亡前慘遭長達三小時以上的虐殺。

然而,就在警方認為開膛手傑克將進行更殘暴、規模更大的兇殺計劃時,傑克的行動斷然中止,自此永遠銷聲匿跡,徒留世人不曾停息的猜疑。然而最統一的說法就是 ——傑克是個醫生。

2、莉齊·鮑頓

時間:公元1892年

有很多人相信是莉齊進行了這次謀殺,雖然她始終沒有承認,陪審團也得出了她無罪的結論。莉齊·鮑頓是一個32歲的老姑娘,她被指控用刀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和繼母。

雖然她最後無罪獲釋,但人們知道,她對繼母一直懷恨在心,而在謀殺發生的前一天,她曾預言了將要發生的事。

兇殺案發生時她已30歲。1892年8月4日中午,莉齊·鮑頓叫喚她的鄰居說,她的父親被殺了,警察到來時,發現她的母親也死了。

母親被斧子砍了18下,父親被砍了10下。消息立即被傳開了,媒體認為莉齊本人極有謀殺嫌疑。然而次年六月,法庭宣判莉齊無罪。

此後,她的故事廣為流傳,被寫成了小說,芭蕾,百老匯,歌劇。最後是日本的教科書將她的童謠作為鵝媽媽童話收錄的。

3、新奧爾良的斧頭殺人魔

時間:公元1918—1919年

這可能是個白人,他對義大利人開的雜貨鋪似乎特別仇視。他至少殺害了8個義大利雜貨商。他總是在夜晚先撬開門,然後又用斧頭將裡面睡覺的人砍死。

但是這樣的謀殺到了1919年的10月就完全停止了——也許因為這個帶斧頭的人死了——他的謀殺動機究竟是什麼無人知道,但顯然不是為了錢財。

4、華萊士案件

時間:公元1931年

朱莉婭·華萊士被謀殺一案,讀起來很像一個偵探故事。這天,華萊士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說是國際象棋俱樂部打來的,要他按某個地址去拜訪某個人。

華萊士先生走後,他的妻子就在家裡被人殘酷地殺害了,而謀殺動機卻無法判斷。華萊士所去的那個地方是個假地址。

華萊士也受到了審訊,但倫敦的法院裁定他無罪。一些研究謀殺案的專家相信,謀殺華萊士夫人的人還活在世上,很可能依然住在倫敦。

5、克利夫蘭的「無頭」謀殺者

時間:公元1933—1937年

這一定是個很有力氣的傢伙。他每次行動都要同時殺死兩個人,然後將他們的屍體剁碎,混合在一塊,只是拿走了他們的腦袋!這樣相同的謀殺在1937年突然停止了。

很可能兇手自願地住進了精神病院(那位著名的警長艾利奧特·內斯負責偵察這件案子)。據分析,這個謀殺者可能住在一個平靜街區的房子里,他肯定有一輛汽車,但非常可能沒有妻子——或者是個同性戀者。

D. 英國都有哪幾個王朝

英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10個王朝,分別是西薩克森王朝、諾曼底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薩克森-科堡-哥達、溫莎王朝。

1、西薩克森王朝

919年亨利一世(919~936在位)被選為東法蘭克國王。

其統治政策以鞏固和擴展王權為標志,他扶植教會勢力,依靠騎士、家臣,同大封建主作斗爭,並通過反對馬扎兒人入侵以及向易北河以東斯拉夫人地區的擴張,使他的王權在全國得到承認。

其子奧托一世(936~973在位)依靠教會、封建主和中小世俗封建主,反對世俗貴族,進一步加強中央權力,鞏固了德意志封建國家。

951年,奧托一世應教皇約翰十二世(955~964在位)的要求侵入義大利,並佔領義大利大部分地區。

955年,又在萊希費爾德擊敗馬扎兒人的入侵。

962年,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成為羅馬教皇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開創了神聖羅馬帝國,取得了在中歐和西歐的霸權。

972年,其子奧托二世(973~983在位)同拜占庭公主西奧法諾結婚,拜占庭皇帝正式承認薩克森王朝的皇權。奧托二世鎮壓了其堂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爭論者)的叛亂,並擊退西法蘭克人的進攻。

其後的奧托三世(983~1002在位)傳位於亨利二世(1002~1024在位),他藉助教會力量加強中央權力,3次入侵義大利並再度鞏固帝國的中央權力。

亨利二世死後無男嗣,奧托一世的玄外孫康拉德二世(1024~1039在位)被推為國王,薩克森王朝結束而終結。

2、諾曼底王朝

11世紀中葉英國國王叫哈羅德。哈羅德是英國本土貴族,他不喜歡和英國以外的國家交往,也不喜歡諾曼底人,他覺得英國遠離歐洲大陸,和那些國家井水不犯河水,互相不來往,只要守著自己的國土就可以了。

哈羅德的想法太天真了。歐洲大陸上的許多國家正急於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開拓更大的疆土。

其中,位於法國的諾曼底公國的公爵威廉早就看上了英國王位,他發現哈羅德不懂外交,盲目自大,決定用武力征服英國,建立自己的王國。

同哈羅德截然不同的是,威廉很懂得運用外交手段,懂得爭取更多的同盟者。首先,他派使節前往羅馬,游說當時在歐洲最有影響的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爭取他們的支持。

教皇聽信了威廉的話,支持威廉的行為,還賜給他一面「聖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出兵幫助威廉。接著,威廉又說服他的鄰國丹麥國王,許諾和丹麥結成友好同盟。

丹麥國王出於個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就組成了一個反對哈羅德的歐洲聯盟軍。當一切准備就緒,威廉拉開了攻打英國的大幕。

威廉的聯盟軍已經大軍壓境了,哈羅德還是懵懵懂懂,毫無准備。哈羅德正在英國北部的約克城開心地慶祝自己的進兵英格蘭北部的勝利。

這時,威廉率領的遠征軍乘著涼爽的南風駛向海峽對岸,未遇任何抵抗就在英國東南的海岸登陸了。

此時,英國東南沿海地區門戶被打開,在通往倫敦的沿途都沒有重兵防守,威廉的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抵達倫敦附近的黑斯廷斯。

哈羅德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飛馬趕回倫敦。由於事發突然,哈羅德根本來不及大規模調動軍隊,只能帶著還沒休整過的5000多人匆忙迎戰威廉。

在黑斯廷斯,威廉和哈羅德展開了決戰。哈羅德佔據著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第一次交鋒,英國人守在山頂上,向沖鋒的諾曼底人投擲石塊、標槍,打退了諾曼底人的進攻。

可是很快,威廉就調整了進攻的戰術,假裝潰退,將英軍引出堅固有利的陣地。哈羅德沒有識破這一計謀,命令英軍追下山去,正好沖進了威廉設好的包圍圈。

威廉抓住這一戰機發動反攻,哈羅德在混戰中中箭身亡(一說是被劍砍死),英軍陣腳大亂,全線崩潰。

威廉取得了黑斯廷斯戰役的勝利。

威廉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成為英國的國王,從此英國歷史上開始了諾曼底王朝的統治。

威廉一世死後相繼由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繼位。亨利一世在其獨生子溺斃以後,立女兒馬蒂爾達公主為繼承人。

但亨利死後,威廉一世之外孫斯蒂芬繼承了王位,並一直與馬蒂爾達派作戰。1153年,雙方達成沃林福德條約。

規定斯蒂芬死後王位須由馬蒂爾達的兒子安茹伯爵亨利繼承。第二年,斯蒂芬去世。亨利即位,從此金雀花王朝取代了諾曼底王朝。

3、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王室家族是一個源於法國安茹的貴族,從12世紀起統治英格蘭,首任英格蘭國王是亨利二世。

除家族原有世襲領地安茹伯國(1060年–1203年),該朝曾統治過諾曼底公國(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蘭王國(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國(1153年–1453年)。

一度擁有從比利牛斯山到蘇格蘭邊境的廣大統治版圖,後世稱此時期的英格蘭王國為「安茹帝國」。

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統治著1154年–1399年的英格蘭。

1399年理查二世逝世後的英格蘭由該朝的兩分支系——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先後統治,而這兩家族因為王位爭奪而爆發了15世紀後半葉的玫瑰戰爭。

4、蘭開斯特王朝

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金雀花王室的幼支。在15世紀中出現3位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

1267年亨利三世的幼子駝背埃德蒙( 1245~1296 )被封為蘭開斯特伯爵時 ,這個家族的名稱第一次出現。

在埃德蒙的第二個妻子阿圖瓦的布朗歇所生的兒子中,有兩個人繼承了這個稱號:蘭開斯特伯爵托馬斯(1322卒)和蘭開斯特伯爵亨利(1345卒 )。

亨利的兒子蘭開斯特第一公爵亨利(1361卒)去世時,只有兩個女繼承人。長女莫德嫁給巴伐利亞公爵,無後。

於是蘭開斯特的繼承歸於次女布朗歇和她的丈夫岡特的約翰。1399年岡特死後,他的兒子蘭開斯特的亨利廢黜了理查二世,自立為國王,稱亨利四世。

他即位後,蘭開斯特的公爵領地便並入王室,於是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代表蘭開斯特王室統治英格蘭60多年。

5、約克王朝

約克王朝是英國的一個王朝,在15世紀後半葉與蘭開斯特王朝爭奪王位,起因是約克王朝和蘭開斯特王朝同屬於金雀花王朝的旁支,最後這場爭奪導致了玫瑰戰爭。

約克家族是1385年建立的,當時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個兒子蘭利的埃德蒙被封為約克公爵。亨利六世在位時約克公爵三世金雀花的理查提出他應該是真正的英國國王。

亨利六世是愛德華三世的三子岡特的約翰的曾孫,也是蘭開斯特王朝的首領。金雀花的理查的王位要求的理由是他的外祖父羅傑·莫提梅的兒子埃德蒙·莫提梅可能曾被理查二世立為繼承人。

埃德蒙·莫提梅無子,他死後他的繼承權就合理地落到了他姐姐安娜·莫提梅的兒子,即金雀花的理查的頭上了,因此他金雀花的理查作為王位繼承人比亨利六世更加合理。

最後金雀花的理查與亨利六世達成了一個協議,在這個協議中亨利六世承認理查的王位合理性,而理查則承認亨利六世是當時的在位國王,他不希望在位國王被廢黜,亨利六世死後約克王朝繼承王位。

英國議會批准了這個協議。

6、都鐸王朝

都鐸王朝(英語: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

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

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7、斯圖亞特王朝

斯圖亞特王朝(英語:The House of Stuart/蓋爾語: Siol Na Stiubhartaich),初名為斯迪瓦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

而在英國本土,最後三位斯圖亞特君主均無子嗣成活至成年。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

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根據《1701嗣位法》,斯圖亞特家族成千上萬的天主教男嗣無權繼承王位。

而新教徒,斯圖亞特家族的女嗣後裔,排名在五十位以外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路易繼承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喬治一世。

自此,斯圖亞特王室男性後裔對英國的統治正式終結,女性後裔的統治開始。

8、漢諾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是於1692-1866年間統治德國漢諾威地區和在1714-1901年間統治英國的王朝。

由於在英國本土,最後三位斯圖亞特君主均無子嗣成活至成年,但斯圖亞特家族一位公主嫁到了德國漢諾威,她的漢諾威後裔因此擁有了英國王位繼承權。

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根據《1701嗣位法》,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路易繼承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喬治一世。

自此,斯圖亞特王室男嗣對英國的統治正式終結,[改由斯圖亞特家族女兒後裔的漢諾威王朝統治。

9、薩克森-科堡-哥達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英語: Saxe-Coburg and Gotha,德語: Sachsen-Coburg und Gotha)是一個源自德國。

曾經統治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1826年-1918年),比利時(1831年至今),葡萄牙(1853年-1910年),保加利亞(1887年-1946年)和英國(1901年-1917年)的歐洲王室。

10、溫莎王朝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與德國作戰。

由於經歷多年復雜的聯姻,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但英國王室帶有德國姓氏,令英國人覺得不順。

為安撫民心,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布將英國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為溫莎。

溫莎一名來自溫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據聞是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奠基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王室

E. 馬堡大學怎麼樣

馬堡大學還是挺不錯的學校。這所大學在1527年創建於馬堡。設有法律、經濟、社會科學、心理學、神學、歷史、古物、數學、物理、物理化學、化學、葯學和食物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地理、人類醫學、教育等系科。中國科學評價研究院發布的2007世界大學科研競爭力排名,馬爾堡大學排名為235名,世界500強的中游。馬堡大學其歷史之悠久,在全德僅次於海德堡大學(Universität Heidelberg)。傳統上該校之歷史系、德文系及醫學系、政治系素負盛名。
在社會科學和語言學方面,課程安排和組合豐富。在經濟學方面,來自非洲、拉丁美洲、東歐和亞洲的學生可攻讀合作經濟學碩士學位。這些學生專門被培養成將來在其祖國有用的教師人才和領導人才。
在原來,醫學與法律和神學同屬於菲力普大學的創建學校時建立起的學科。今天,該大學的大學醫院是德國最現代化和最昂貴的醫院。因為這所位於拉恩山的醫院是馬堡地區唯一的醫院,在這里學習的學生可以在此積累治療特殊病例和普通病例的臨床經驗。
該大學的心理學系比較特殊,因為在馬堡心理學被認為是屬於自然科學的范疇里的。在馬堡共有21個系,一個日本研究中心,60多個專業。在馬堡學習可意味著到處流動,因為大學的院系分布在整個城市的各個角落。

F. 英國宗教史

英國本來也是天主教國家,在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生後不久,路德的教義就滲透到英國。1521年,劍橋大學成立一個秘密團體,專門研究路德的改革主張。參加者有丁達爾和巴恩斯等人。丁達爾不久流亡國外,把《聖經》譯成英文,並且在英文注釋中攻擊羅馬天主教會制度。英文《聖經》運回英國後,路德教在低級教士及城市商人中流傳起來。 6O8'T`F[
9{_D"h}}
與此同時,在英國天主教會內部也出現了改革的要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高級神職人員科雷特就是一個改革派,他反對信徒向牧師作秘密懺悔的做法,也反對教士獨身的制度。《烏托邦》的作者莫爾也攻擊修道院的腐敗,認為修道士們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成為社會上的寄生蟲。他要求提高教士的知識水平。 `G> 6
/Ps}IW
但是,在英國對天主教會構成最大威脅的是王權。英國王權在15世紀開始增長,特別是在1485年都鐸王朝開始統治英國之後。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在中等階級的支持下,制服了貴族勢力和議會,大大加強了君主的地位,這意味著專制主義在英國取得初步的勝利。當他的兒子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即位時,專制主義遇到的惟一障礙便是天主教會。但是,亨利八世在位初期對羅馬教是奉命唯謹,竭力表現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的姿態。他毫不留情地鎮壓了路德派,並且親自寫書批判新教教義。因此,人們很難設想他會起來反抗羅馬教廷並且使英國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一刀兩斷。 VXlTA>a }
?XO$ 9J
然而,一個偶然的因素成了導致英國君主與羅馬教皇決裂的重要契機。亨利八世結婚後只生下一個公主,沒有子嗣。16世紀20年代後期,王後凱瑟琳已無生育的希望,將來繼承王位的,非那位公主莫屬了。但是在英國歷史上女主執政尚無先例。於是離婚再娶以求子嗣成為亨利八世心目中的一件大事。他責成大臣沃爾西將離婚案上訴羅馬教皇,希望被批准離婚。當時教皇克萊門特七世本想左袒英王,但是他攝於凱瑟琳的侄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威勢,不敢貿然從事,只好拖延不辦。當時英國新興市民階級和貴族都希望英國實行宗教改革,因為他們都垂涎教會的財產,而且市民階級也迫切要求推翻天主教的統治以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亨利八世在市民和貴族的支持下,決定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他於1529年召集議會,討論宗教改革問題。1530年下半年在樞密會議內形成了以托馬斯·克倫威爾為首的改革集團。 }8J77[>/
'eg?W_zu
1531年亨利八世向羅馬天主教會開火:強迫英國教士支付巨額罰金,理由是他們違反了一項關於未得國王批准不許接待教皇使節的古老的法規。1532-1534年間,議會通過了「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稅收上繳教廷法」,要求英國主教的第一年薪俸、教區徵收的什一稅以及教會以各種名義徵收的稅,一律停止上繳羅馬教廷,改為上繳英國國王。這樣就大大增加了王室的財政收入。議會還同意英王有權任命英國主教而無需向教皇請示。不久,亨利八世就授意坎特伯雷天主教克蘭默宣布解除國王與王後凱瑟琳的婚姻,並且認可國王與安娜·波琳結婚。此時,克萊門特七世正式否決了亨利八世與凱瑟琳離婚的要求,並以通姦罪開除了亨利八世的天主教教籍。 ;hU56lfZ)X
$$`E@\5P
英國與羅馬教廷的正式決裂發生在1534年。這一年議會通過「至尊法」,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惟一的、至高無上的首腦,擁有糾正錯誤、鎮壓異端和處理教會事務的一切權力。另一項法律宣布切斷與教室的一切來往,凡否認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者,均處以叛國罪。《烏托邦》的作者莫爾和羅切斯特主教約翰·費希爾由於繼續堅信教皇權力至上而被處死。 i3g;B?54
os*QWSs
1536年在克倫威爾的支持下,制定了「十條法規」。它只肯定了天主教的洗禮、懺悔和聖餐,否認了禮敬偶像、彌撒等天主教儀式,從而使英國教會接近路德教。1538年克倫威爾又發布「十七條指令」,使英國教會國教化和國家機構化。1537年亨利八世還批准英文版《聖經》在英國發行。這在英國影響極大,因為英國人比此可以自由閱讀《聖經》了。 fXCx!3m
d51l7't
在英國斷絕與羅馬教廷的聯系之後,英國路德教派及其他教派又開始活躍起來,他們天真地相信英國已真的成為新教國家了。面對群眾運動的復活,1539年年初,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場上來,聲稱天主教的任何信條都是金科玉律,不能變更。他慫恿議會通過「取締分歧意見六條款」,肯定了天主教教義及實踐中的主要部分,並且宣布以恐怖手段懲罰宗教不同意見者。結果,倫敦有500名市民因傾向改革而被捕。托馬斯·克倫威爾由於推行宗教改革政策,與亨利八世意見相左,在1540年6月以叛國罪被處死刑。據估計,亨利八世在位期間,因宗教問題而被處以極刑者達數千人之多。 d4<Ic#
Qag@#!&n
然而,在英國宗教改革期間,亨利八世所實行的措施中,有一項措施對後世的影響甚大,那就是廢除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中丑聞與弊端層出不窮,久已為人們所詬病。而且,僧侶、修道士們對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一事一般都抱反對態度,他們繼續效忠於教皇。但是,亨利八世決定向修道院開火,主要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由於過慣了揮霍浪費的生活,亨利八世經常處於財政拮據狀態,他發現解散修道院及沒收修道院的地產,可以解決財政困難。1536年他終於開始行動,下令解散376所修道院。到1539年他又下令封閉大修道院200所,勒令修道士還俗,發給生活津貼,並且沒收修道院的全部土地。對於沒收來的土地,亨利八世將一部分歸王家所有,一部分賞賜給自己的親信及大貴族,一部分在市場上拋售。被拋售的土地都落到大資產階級手中。呢絨商人理查德·格拉善一次用1173鎊購得約克郡三座修道院的土地。獲得修道院土地的人們形成了一個反對恢復天主教的既得利益集團。 +o})Cs`|=A
ml e"!*
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在位期間(1547—1553),ZF為英國教會制定的教義條文帶有明顯的新教性質。拉丁文的《祈禱書》都譯成英文。被當作是贖罪的儀式的聖餐取消了。 NidG|Yg~Z
;(M`Wy]2
但是,愛德華六世短命而且無後,死後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瑪麗·都鋒嗣位(1553-1558)。瑪麗本人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廢除父親及異母弟在位時期的宗教立法,恢復了英國教會對羅馬教廷的隸屬關系。為了表明在英國恢復天主教的決心,她又與天主教頑固派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結婚。瑪麗女王以極其殘酷的手段懲罰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間,有300名新教教徒被處死,大主教克蘭默竟被處以火刑。她因此而有「血腥的瑪麗」之稱。 3l"7$B
sxcpWSGA^
瑪麗與菲利普二世無後,在女王死後,王位傳給她的異母妹妹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在位(1558—1603)期間,英國教會在教義及實踐方面最後固定下來。根據議會的一項法案,又斷絕了英國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關系,並且再一次把英國教會置於王權的控制之下。1563年議會制定的《三十九項信條》規定了英國教會的教義,把《聖經》定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堅持「信仰耶穌即可免罪」的原則。瑪麗在位時任職的主教們幾乎都拒絕承認這個變革,因而或被下獄,或被流放。但是伊麗莎白女王並沒有取消主教制,她又任命了一批新主教。 1!<k-vt
7KU/ 1l9$9
伊麗莎白女王採取嚴酷的措施去強迫所有的英國人都遵從她在宗教上的這些決定。信奉天主教者,處以死刑。成立宗教法庭,專門審判異教徒。 X?5M)MP+I
A`2l;MW
外國人若欲對英國人的特性有一個正確認識,切不可將視野局限於都市。他須深入鄉間,逗留於大小村莊;游覽城堡。別墅、農房、村舍;漫步園林;沿樹籬和青蔥小道緩緩而行;流連於鄉村教堂,參加教區節慶、定期集市等鄉村節日,並與身份、習慣和性格各異者交往。 aLapb5VV
在一些國家,都市吸引著本國的富翁名流,為優雅賢明的上流人士惟一固定居地,而在鄉村居住的幾乎為粗俗農民。相反,在英國都市僅為一個聚會的場所,或曰上流人士集中的總部。一年中,他們只在城裡度過短暫時光,尋求一時消遣,並在匆匆縱情狂歡之後,又一如既往地返歸鄉村生活,此處顯然更為愜意。因此,各階層的人遍及全國,即便在最偏僻幽深的地點,你亦時有所見。 D/C,Q|Ya6
事實上,英國人對於鄉村天生情深意濃。他們對自然之美頗能感悟,對鄉村的樂趣與勞作喜愛非凡。此種激情彷彿與生俱來。即便市民,生活於熙來攘往的鬧市,亦能很快熟悉習俗,對鄉下的活兒顯得頗為老練。商人在都市附近有其舒適的休養場地,常在此種植花園,培育果樹,其自豪熱情,與經商習俗,對鄉下的活兒顯得頗為老練。商人在都市附近有其舒適的休養場地,常在此種植花園,培育果樹,其自豪熱情,與經商買賣、獲取成功時的相比並不遜色。即使不幸的人——他們註定要在擁擠的鬧市中度過一生——也極力裝點什麼,以便時時看見自然的鮮綠色彩。在城市最昏暗陰沉的角落,客廳窗戶常裝飾著一排鮮花;凡能種植的空地,均有草坪與花床;每一四面臨街的房區,均有仿造園林,造型別致,翠綠清新,熠熠生輝。 }ybveZxv5A
外國人,若僅見到都市的英國人,則易對其社交特性不存好感。在大都市,他要麼一心忙生意,要麼趕赴無盡的約會,其時間、思想和感情即由此耗費。所以他總好像急急匆匆,心不在焉。他無論身在何處,馬上又欲去其他地方;談著某個問題,又恍您想到另一件事情;一面探親訪友,一面又考慮節約時間,另作他訪——因這一拜訪已於早晨安排。人們認為,都市如倫敦,會使人自私無聊。熟人朋友相見,極其偶然短暫,只能簡單寒暄客套。你目中所見,只為其冷漠的外表——而可貴友好的品質根本無暇活躍,奔涌而出。 T1yJp$yD"
但在鄉下,英國人便將真情實意充分流露。他掙脫都市冷漠拘泥的形式和消極不良的禮儀,拋棄畏縮冷淡的習慣,變得快樂開心。高雅社會一切美好的東西,他極力獲取,卻將其約束盡皆擯棄。他或隱居一處,勤奮用功,或尋求雅趣,或從事鄉間勞作,所需物資在鄉鄰應有盡有。各種書籍、繪畫、樂曲、馬狗及體育用品隨手可獲。無論對人對己,他均不強制,真誠待之,熱情好客,一心帶去歡喜,人人均憑愛好各有所得。 z;`o>Ja2
在耕作土地和所謂園林術上的情趣,英國人無與倫比。他們潛心研究自然,發現她千姿百態,優美可愛,和諧相融。在其他國家,迷人景色遍布野外;而在英國,居家附近隨處可見。他們似乎抓住她靦腆隱秘的魁力,猶如玩耍魔法,將其呈現於鄉宅四周。  ((L=1]w
英國的園林景色宏偉壯麗,感人至深。草坪寬闊,如一張價漲鮮綠的地毯,不時可見參天大樹,枝茂葉盛。樹叢和林地庄庄嚴壯觀,鹿群結隊悄然而過,野兔跳向隱蔽之處,或野雞忽然振翅高飛。小溪婉蜒曲折,自然優美,或擴展成一片明凈的湖水——這一潭與世隔絕的小湖,將顫動的樹影映照其間,黃葉安然躺於其中,鮭魚漫遊於清澈的水裡,絲毫無懼。某鄉村廟宇或林神塑像,因天長日久發綠受潮——這一切,使幽僻的地方呈現出古雅神聖氣派。 VE{[52
而這些,僅為英國園林景觀的幾許特徵而已;尤其令我欣喜的,倒是英國人裝點中等生活樸素的房屋時,所具有的創造舊才。即便最拙劣的住處,最貧瘠的不毛之地,一經英國人之手,即變成小小樂園。他們獨具慧眼,立即看出其潛力所在,心中構想出未來美景。一塊草木不生的地方,經他們一運作,即可愛迷人,此為藝術之功,極盡微妙。他們將樹木精心栽培,細加修剪;鮮花植物布局美觀,葉片鮮嫩雅緻;山坡上新生出天鵝絨般的綠草;透過空隙處,可見遠方藍藍天空,或水面銀波閃閃——這些,均配置得靈巧嫡熟,一絲不苟,素雅溫和,宛如畫家作完備受喜愛的畫,再富有魔力地著上幾筆。 )+T\LU
英國富人雅士的宅第,頗富意趣,優美雅觀,其特徵多少為鄉村汲取,直至最低階層。連普通農夫,亦對茅屋和狹小土地作精心修飾。樹籬勻稱堪稱可人,門前有一草地,只見花壇小巧,四周黃楊整潔悅目;忍冬爬至牆上,花懸於格構窗周圍;窗內有花盆數個;冬青植於住屋近處,別具一格,冬天因此不再沉悶,彷彿滿目綠色的夏日,天倫之樂由此而生——這,無不顯示高雅情趣的影響,此情趣源於上流社會,滲入公眾最低一層。正如詩人所頌,若愛神樂意一睹茅屋,定非英國農夫之村舍莫屬。 j]i:~9xKW
英國上層,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其民族性產生了重大影響。我以為,世上最優秀的人莫過於英國紳士。許多國家有身份的人,顯得柔弱嬌氣,而他們則既雅緻漂亮,又強壯有力,氣色頗佳。我想,此為長處戶外,興味盎然於鄉村鼓舞人心的娛樂所致。他們吃苦耐勞,身體得以鍛煉;精神為之健康活潑,舉止果敢坦率,即使都市愚蠢放盪之事,亦難腐蝕其品性,而絕不會令其消亡。此外,在鄉下,不同社會階層似乎更自由地被此接近,更易融為一體,互相促進。其間差別,不如都市明顯無情。財富分布至小庄園小農場,如此,從貴族到中上層人士,到小土地擁有者,到大量農場勞工,直至個體農民,彼此環環相依,秩序井然,貧富兩極互相連結,而每個中等階層者倒具有一種獨立精神。但必須承認,總體而言英國已不同過去;近幾年生活艱辛,大庄園將小庄園吞並;有些地方,剛毅不屈的小農消失殆盡。然而我以為,在上述整個體系中,這些僅為偶然的變化而已。 h;105$E1
鄉村勞作,絕無卑劣低賤可言。大自然一派宏偉壯麗景象,置身其中,令人奮發向上。自然最為純潔,使人歡欣鼓舞,在其影響下人即可自由退思。此人也許簡單粗陋,卻不庸俗。 ZnDI J&S
因此,雅士在鄉村與下層人交往,絕不像偶然與都市下層人為伍時產生厭惡。他不再疏遠冷淡,而樂於將等級差別拋棄,真心誠意享受普通生活。的確,鄉村樂趣使人們更緊密相連;獵狗和號角聲,使一切情感和諧相融。英國貴族和中上階級,與任何國家的相比,在下層人中更受歡迎;盡管下層人忍受諸多艱苦,但對財富特權分配的差別幾無怨言,我想此為一個重要原因。 lN"%~n?
高低社會階層之所以能彼此融洽,或許亦歸功於貫穿英國文學的鄉村情感:作品常以鄉村生活為題,英國詩人對自然的描寫豐富多彩,無可比擬。此種情況,始於喬叟的《花與葉》,延續至今,自然風景的清新芳香無不飄入室中。外國的田園詩人,彷彿僅對自然偶然一顧,因此只知其一般可愛之處;而英國詩人卻與之同生共樂,尋她至最幽深隱蔽的地方,觀察其細致入微的變化。微風中水花震顫,樹葉沙沙落地,溪里傳來鑽石般的滴水聲,朴實的紫羅蘭散發出芳香,雛菊清晨煥發出緋紅的色彩——這一切,均逃不過熱情靈敏的觀察者的雙眼,並在其筆下幻化著美麗寓言。 3>%oGbo
雅士投身鄉村事務,使其大為改觀,堪稱奇跡。英國島多則極為平坦,但一經精心培育即嫵媚動人,否則便單調乏味;彷彿它被裝飾上城堡宮殿,綉以各種公園和花園。它所富有的,並非雄偉壯麗的景觀,而是小巧精美的田園風光,頗具鄉村的幽靜與安寧。每一古老農舍和生著苔蘚的茅屋,即是一幅風景畫。道路蜿蜒曲折,美景深藏於簇簇樹林和圍籬中,使玲瓏可愛的風光接連不斷,賞心悅目。 U6V+jD}L]
然而,英國景色最嫵媚之處,尚在於似乎貫穿其中的精神情感。它使人想到井然的秩序,寧靜的環境,公認的簡朴准則,古老可敬的風俗習慣。萬物好像無不生於長年累月井然安寧的生活方式。古老教堂有著悠久的建築風格;其門低矮厚實;哥特式尖塔高聳其上;窗多為窗花格和彩色玻璃,受到精心維護:昔日的勇士偉人以及當今君主祖先的墓碑,庄嚴堂皇;墓碑上,記載著一代代堅強不屈的自耕農的歷史,其子孫後代,今天仍在同一土地上耕種,在同一聖壇祈禱。牧師宅第古雅離奇,有助陳舊老化,但不同時代住戶仍依照各自情趣,加以維修改造。小路按傳統通行權利,從教堂墓地延伸出來,穿過令人愜意的田野,沿一排排陰涼的樹籬伸去。附近村舍歷史悠久,公共草坪掩蔽於樹陰之下,而今人的祖先即曾在此游戲玩耍。古代宅第獨處一旁,俯瞰周圍美景,儼然一派保護神氣。這些特徵,多為英國風景所具備,顯示出一種寧靜安然的情調,世襲的樸素美德和對鄉土的依戀之情;這亦深切動人表明了英國民族的精神風貌。 'B&gr}@4O=
禮拜日早晨,田野一片靜謐,教堂響起庄嚴的鍾聲。農夫們裝扮一新,面容紅潤,心懷喜悅,平靜地穿過青蔥小路擁向教堂,目睹此景總令人高興。但更讓人高興的是,傍晚見他們聚集在小屋門口,愉快有加,雖然親手裝點的舒適環境極盡簡朴。

G. 馬堡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指南

在馬堡大約18 000名學生當中有百分之十的是外國留學生。在開課前兩周,學校外國留學生處會開設解疑答難的課程。除了上德語課之外,剛到學校學習的學生還可獲得德國學生和外國學生的單獨指導。如果學生的德語知識達不到要求,可給予18個月的期限。北城的一套學生公寓租金在300至350歐元之間。
來自日本的政治學專業學生 Hiromi Kodama 講述她到馬堡來念書的目的:
「這個城市的氣氛和當地的條件對於我的學業來說是最理想的。」
捷克姑娘 Katerina Otáhalová 建議住在學生宿舍里:
「那兒就象個大的合租團體,能碰到來自世界各國的人。」
生活在馬堡省生活在 馬
生活在馬堡
由於老城的改造,馬堡獲得了許多褒獎和遊客。城市的管理者自七十年代以來一直致力於保存古建築的主體,並獲得了成功。在城市的老城區,還保留著很愜意的酒館、咖啡館和餐館。在馬堡,老城被稱為「高城」,因為帶侯爵府的城市歷史中心是聳立在拉恩河谷上的。
眾多的電影院為文化生活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大學生喜歡文化商店「KFZ」,車廂大廳和喜歡唱歌的人加入的眾多的合唱團。特別是大學為本城的生活打下了烙印。馬堡大學的網頁提供各式各樣活動和自發活動的信息。大型音樂會和通宵達旦的狂歡夜主要在法蘭克福和卡塞爾,用火車季票無須花錢地花一個小時就能坐火車分別達到這兩個城市。而且上該市大學有一個好處:許多學科的學時短。能在短時間內讀完大學。
其它的城市都有一座大學。馬堡本身就是一座大學。馬堡位於黑森州中部,人口有八萬。城市的居民非常喜歡引用羅薩·斯特拉明·封·恩斯特·科赫王子的句子。該城市的有兩大特點:一是在此讀書的大學生,二是在老城部分被精心修復的古建築桁架。
馬堡城具有鮮明特點的建築背景建在拉恩河河谷之上。最具特點的是古老的侯爵府,其次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老馬堡大學。它屬於歷史名城馬堡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如今,裡面住著神職人員。
與之風格迥然不同的是菲利普大學。該大學的建築像一個功能齊全的水泥塊。另外,與此風格相似的是位於拉恩山裡的大學醫院。該醫院早已是德國最大、花費最昂貴的醫院了。
馬堡大學是該地區最大的工作崗位提供者和最重要的經濟拉動因素。該城的製造業、化工和制葯業,所有這一切都排在大學之後。大學第一位,然後才是其它行業。通過建立新建公司研究中心和公司啟動互助組織,馬堡大學將其研究部門也融入當地經濟當中去。一座專門為生物學和自然科學而建立的公司創辦人中心早已在計劃當中。

H. 英國簡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縮寫作UK)或不列顛(英語:Britain),中文通稱英國(中文世界早期亦稱英聯王國),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由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部分及一系列較小島嶼共同組成。英國和另一國家唯一的陸上國境線位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相鄰。英國由大西洋所環繞,東為北海,南為英吉利海峽,西南偏南為凱爾特海,同愛爾蘭隔愛爾蘭海相望。該國總面積達94,060平方英里(243,600平方千米),為世界面積第80大的主權國家及歐洲面積第11大的主權國家,人口6510萬,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國旗:

英國的構成國之間的關系在歷史上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英格蘭王國通過1535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將威爾士納入其領土范圍。1707年的條約使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王國,而1801年後者則進一步同愛爾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的六分之五脫離聯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亦有14塊海外領地[20],為往日帝國的遺留部分。大英帝國在1921年達到其巔峰,擁有全球22%的領土,是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帝國。英國在語言、文化和法律體繫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響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國為發達國家,以名義GDP為量度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為量度為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英國同時還是世界首個工業化國家,在1815年-1914年為世界第一強國,現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和政治上有顯著影響力。英國為國際公認的有核國家,其軍事開支位列全球第五。自1946年以來,英國即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而自1973年以來即為歐洲聯盟(EU)及其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成員國,同時還為英聯邦、歐洲委員會、七國財長峰會、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國民眾決定脫離歐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英國國君已於2018年6月26日簽署《退出歐盟法案》(European Union (Withdrawal) Act 2018),根據該法案,英國將在2019年3月29日23時退出歐盟。

I. 歷史英法資產階級革命表,幫忙填下

自己弄表吧,僅供參考~
起止時間:英國:1640—1688
法國:1789—1814
開始標志:英國:1640年新議會的召開
法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重要文件:英國:《權利法案》
法國:《人權宣言》、《拿破崙法典》
結束標志:英國:1688年的光榮革命
法國:1814年拿破崙帝國的覆滅
領導人物:英國:克倫威爾
法國:拿破崙
意義:英國:1、它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的一次偉大勝利。2、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統治,為英國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3、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法國:摧毀了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
望採納~

J. 英國介紹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威爾士語:Teyrnas Unedig Prydain Fawra Gogledd Iwerddon;
蘇格蘭蓋爾語:An Rìoghachd Aonaichte na Breatainn Mhòr agus Eirinn mu Thuath;
愛爾蘭語:Ríocht Aontaithe na Breataine Móire;
蘇格蘭語:agus Thuaisceart Éireann Unitit Kingdom o Great Britain an Norlin Airlann

國名釋義:「不列顛」在克爾特語為「雜色多彩」之意。因有部分不列顛人遷居法國,故將本土稱為大不列顛。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為「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色「米」字組成。旗中帶白邊的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聖帕特里克。此旗產生於1801年,是由原英格蘭的白地紅色正十旗、蘇格蘭的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重疊而成。

國徽:即英王徽。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為紅地上三隻金獅,象徵英格蘭;右上角為金地上半站立的紅獅,象徵蘇格蘭;左下角為藍地上金黃色豎琴,象徵愛爾蘭。盾徽兩側各由一隻頭戴王冠、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一隻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支扶著。盾徽周圍用法文寫著一句格言,意為「惡有惡報」;下端懸掛著嘉德勛章,飾帶上寫著「天有上帝,我有權利」。盾徽上端為鑲有珠寶的金銀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

國歌:《天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國歌改為"god save the king")

人口:約5884萬,其中英格蘭4918萬人,威爾士290萬人,蘇格蘭506萬人,北愛爾蘭169萬人(2001年中)。官方和通用語均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聖公會,其成員約佔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66萬)。另有天主教會和佛教、印度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都:倫敦(London);人口:718.8萬(2001年)。最熱月份為7月,一般氣溫在13℃-22℃;最冷月份為1月,一般氣溫在2℃-6℃。2006年4月,北京與倫敦結為友好城市。

行政區劃: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倫敦也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 和1個「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此外,英國還有12個屬地。

國慶節
英國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國慶節,只有女王的「官方生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真正生日是1926年4月21日,而其「官方生日」則定在每年靠近6月11日的那個星期六。每年的這個時候,一向有「霧都」之稱的倫敦天氣也比較好。其主要活動,是由女王親自檢閱「軍旗敬禮分列式」。由於星期六本來就不是工作日,因而這一天也不在假日之列。

國家政要:國家元首: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政府首腦:工黨領袖戈登.布朗

國花:玫瑰花

國鳥:紅胸鴿

國石:鑽石

地理
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共同組成的島國,還包括一些英國海外領地。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 ,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24.36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 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 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 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 36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境分為四部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愛爾蘭的訥湖(396平方公里)面積居全國之首。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多雨霧,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全國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時差:經過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本初子午線的所在時區為零時區。比北京時間晚8小時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名勝:白金漢宮、大本鍾、格林尼治天文台、倫敦塔橋、倫敦塔、大英博物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吉利海峽隧道、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特福、巨石陣、巨人道等

民俗:講究衣著得體和美觀。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如法院開庭、教堂做禮拜、國會開幕英王致詞時等,主持人或致詞人均穿傳統服裝。

歷史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於上升態勢中的英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1月3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宴會大廳前的廣場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倫敦市民,悲傷、恐懼、興奮、茫然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掛在他們的臉上。在難以控制的焦灼中,他們等待著一場斷頭的刑罰,受刑的就是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大海戰,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國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百年時間的積蓄之後,英國人開始釋放自己的能量。光榮革命前後的英國,人口大量增長,商業和手工工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計民生。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 1763年,通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才將擋在自己面前的法國和緊跟法國的西班牙暫時搬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議案擁有否決權;英國也是歐盟成員國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

成員關系: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朝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朝。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政治
英國的憲法不同於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是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蘇格蘭另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唐寧街10號 北愛和平路漫漫

政黨:
(1)工黨(Labour Party):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24,1929-1931,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
(2)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對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元,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
(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
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 (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 (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 (Sinn Fein) 等。

司法: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

外交:英國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世界五個核大國之一,是歐盟、北約、英聯邦、西歐聯盟等120個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主張同美國加強關系,重視發展與其他大國的關系,努力改善同中、俄、印、日等大國的關系。努力維系同英聯邦國家的傳統聯系,保持和擴大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積極參與全球事務,保持強大的國防力量、強調自由貿易。加強在環境保護、人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的國際合作。將人權問題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經濟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其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居前列。英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務業和能源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 2002年,英經濟規模居世界第四,是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資國。私有企業是英國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是衡量現代國家發達程度的標准之一。英國的服務業從業人口占其就業總人口的77.5%,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3%以上。英國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主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鐵礦儲量為27億噸、煤的可采儲量達46億噸、石油儲量為70億噸、天然氣儲量達12260-38000億立方米。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滿足本國2600萬電、氣用戶的國家。

貨幣:英鎊(Pound)

工業:航空航天、電子、石化、核能、汽車、紡織、冶金、機械、造船等

農業:大麥、小麥、燕麥、甜菜、馬鈴薯等

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等

軍事
建軍時間約在17世紀中期。女王為英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首相任主席,成員有國防大臣、外交大臣、內政大臣、財政大臣等;必要時國防參謀長和三軍參謀長列席會議。國防部為國防執行機構,既是政府行政部門,又是軍事最高司令部。英國是北約集團的創始國和主要成員國,擁有獨立的核力量,國家戰略的核心是:積極參與世界事務,維護英國的國際地位;依靠和藉助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來保衛歐洲和英國本土的安全,並擴大英國在歐洲的影響;積極加強與英聯邦國家的聯系,保護其廣泛的海外利益。1997年5月工黨政府上台後,調整國防政策;繼續依靠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作為英國安全的基礎;積極推動建立歐洲快速反應部隊;保持強大的常規部隊;保持核威懾力量;突出強調質量建軍和聯合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重點提高英軍處理各種危機、應付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努力維護英在歐洲及海外傳統勢力范圍的戰略利益。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3、6、9、12、15年不等,一般最長為22年。英實行正規軍與預備役部隊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2004年7月,英國政府公布了近十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調整計劃,對陸、海、空三軍兵種結構及軍事裝備進行調整,以增加部隊在遠程作戰中的靈活機動能力,從而更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及有效應對21世紀的全球性威脅。據英國防部提供的數字,英軍現有總兵力約為20.56萬人,其中陸軍10.95萬,海軍4.24萬,空軍5.37萬。2004-2005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約為297億英鎊,2007-2008財政年度有望增長到334億英鎊。

文化
教育: 實行5-16歲義務教育制度。1998/1999財政年度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9%。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與教學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學生多為富家子弟。著名的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 世界首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英國博物館:文化體驗「不買票」 英國國立博物館免費開放有招數。

新聞出版: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共有約1350種報紙,7000種周刊和雜志:《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世界新聞》、《星期日快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人民報》、《星期日電訊報》、《觀察家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通訊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0年成立,集體合營,世界重要通訊社之一,總部設在倫敦。(2)新聞聯合社:1868年創辦,由PA新聞、PA體育、PA檢索和PA數據設計4家公司聯合經營,專門為英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提供公關和投資信息。(3)AFX新聞有限公司:由法新社與金融時報聯合經營,向歐洲的金融及企業界提供信息和服務,在歐洲12個國家、美國及日本設立分支機構,總部在倫敦。英國廣播公司(無線電廣播網)(BBCNetwork Radio)於1922年創辦。該公司有5個對內廣播電台,1個對外廣播電台,用43種語言向全世界各國播放節目。英國廣播公司(電視台) ( BBCTelevision)於1936年開始播放電視,有兩個台:BBC1主要播放新聞、宗教、體育、歌劇及少兒和娛樂節目,BBC2主要播放音樂、藝術、喜劇、教育及一些特別節目。另有5個數碼頻道供交費用戶使用。廣播電台局(the Radio Authority)負責批准及管理所有獨立電台的服務,監督節目及廣告質量。獨立電視委員會(Independent Television Commission)負責批准和規管商業電視台服務,擁有ITV(第三頻道)、第四頻道和第五頻道。ITV節目始播於1955年,24小時全天服務,面向全國,三分之一時間播放新聞,其它時間播放體育、喜劇、游戲和電影等。主要靠廣告贊助。第五頻道始播於1997年3月。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各主要報刊、電視均有網路版,其中BBC在線是被訪問最多的網站。

節日
1、聖誕節:英國的聖誕節是最重要的家庭節日。12月25日和26日兩天是國家法定節日。在聖誕節這天,家庭聚會並吃傳統的聖誕午餐或晚餐。人們要交換禮物,若與一家英國人今天一起,他們希望你能加入他們的活動。若聖誕節這天沒有公共交通,在12月26日節禮日這天,交通也受到限制,因為是宗教節日,教堂有特殊的活動,每個人無論如何都要去教堂。

2、新年:1月1日也是公共節日。在新年前夜人們通常會熬到深夜,迎接新年的到來。在蘇格蘭,新年前夜被看作是大年夜,甚至是比聖誕節更有節日氣氛的時候。

3、復活節:復活節沒有固定的日期,是在3月末和4月中旬之間。公共假期從星期五一直到復活節後的星期一,這時候又有特別的宗教活動,孩子們會收到巧克力彩蛋。在復活節當天,城鎮有復活節遊行。在復活節前的星期四,女王每年會訪問一座不同的大教堂,送當地居民一些金錢,被稱為濯足節救濟金,作為象徵性的禮物。
4、
科學節:1831年開始,一年舉辦一次
科學周:1994年開始,在每年的3月舉辦

1月 布恩之夜是全蘇格蘭舉行晚宴以紀念蘇格蘭最著名的詩人的日子。

2月 在倫敦的中國城和其他有大量中國人社區的大城鎮和城市中,要過中 國的新年。

3月 金杯,這個國家主要的賽馬盛事,在月中旬舉行。

4月 全國大賽馬會在利物浦的Aintree舉行。
劍橋/牛津劃船比賽,由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師生參加的劃船比賽,在倫敦的泰晤士河上舉行。
倫敦馬拉松賽在月底舉行。

5月 五朔節,在農村人們繞五朔節花柱跳五朔節舞蹈來慶祝此節。
FA杯決賽,上旬在倫敦威伯利體育場舉行。
文化節在威爾士邊境的Hay-on-Wye舉行。
查爾士花展為期4天以上,在月末舉行。
戲劇節在蘇塞克斯劉易斯附近的格林德泊恩舉行。

6月 行軍旗敬禮分列式在白金漢宮興行。
6月 有兩項重大的賽馬會。
第一周的達比賽馬會和最後一周的艾斯科特賽馬會,溫布爾登網球隊公開賽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周開賽。

7月 月初在牛津郡泰晤士河上舉行。
全鞏固高爾夫球公開賽,在7月中旬舉行,每年賽程都不同。
皇家網球賽,月底在鄂二斯網球場舉行。
亨利武德列隊音樂會,月底在阿爾伯音樂廳舉行。

8月 考依期周,月初在外特的小島上舉行的劃艇和劃船比賽。
愛丁堡軍事表演,月初舉行,愛丁堡藝術節和愛丁堡節大約同時舉行。
諾丁希爾狂歡節在倫敦西部舉行,是由倫敦的加樂比社區組織的。

9月 布萊克普燈飾節在月初開幕,來自各國的燈綿延達5英里。
南漢普頓國際船展在月底舉行。
倫敦、索華舉行的索華爵士箅節和維根爵士舞節。

10月 哈德士福地現代音樂節月底開幕。

11月 倫敦至布賴頓老式汽車拉力賽,市長閣下遊行及表演中旬舉行。

體育:
1.英國是現代足球的發祥地,是現代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的誕生地(不是發源地哦)

2.1966年舉辦世界盃,英格蘭隊本土奪冠。

3.1996年成功舉辦歐洲杯

4.倫敦於2006年7月6日成功申辦將於2012年舉辦的夏季奧運會
5.每年7月份將在倫敦南部的溫布爾頓舉行溫布爾頓網球公開賽,這是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中的一項。

閱讀全文

與英國馬堡文件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留學生哪裡可以買到衛生紙 瀏覽:136
印尼的沉船是怎麼回事 瀏覽:851
二戰後印度軍艦有哪些 瀏覽:975
gogoing為什麼越南 瀏覽:835
速度術語義大利語怎麼讀啊 瀏覽:435
中國為什麼分民族 瀏覽:68
伊朗怎麼登上油輪 瀏覽:888
中國37的鞋歐碼多少 瀏覽:48
越南永安屬於哪裡 瀏覽:267
疫情哪些國家已經高了中國 瀏覽:57
什麼標志著封建制在英國的建立 瀏覽:838
西班牙國家隊和義大利哪個強 瀏覽:117
英國交通費是多少 瀏覽:791
從廣西哪裡可以去越南 瀏覽:446
印度狂犬疫苗是哪個國家 瀏覽:123
義大利yarese是哪個城市 瀏覽:316
印度的頭飾怎麼戴 瀏覽:273
為什麼紐西蘭上有英國的國旗 瀏覽:376
怎麼誇中國舞老師 瀏覽:856
伊朗兩萬紙幣值多少錢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