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有什麼領土爭端嗎
曾經有和阿根廷產生過馬(爾維納斯群)島(阿根廷這么叫)(又稱福克蘭群島,英國這么叫)糾紛。
2. 二戰後英國丟了很多殖民地,究竟哪個地方最讓英國心疼
大英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曾經稱霸世界,佔領了很多地區,成為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國家,但是,二戰後英國丟了很多殖民地,究竟哪個地方最讓英國心疼呢?這些殖民地可以說為大英帝國貢獻了很多資源和金錢,丟了誰都心疼,但是非要選擇的話,那就是印度讓英國最心疼。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印度是南亞地域、人口最大最多的國家,土地肥沃而且物產豐富,英國人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在英國統治印度二百多年裡,獲取了很多財富。例如,東印度公司在短短的58年裡,獲得利潤10億英鎊。
現在的英國最主要的殖民地是直布羅陀海峽,擁有了直布羅陀海峽,就擁有了地中海。自1704年開始,英國人就佔領了直布羅陀海峽,因此直布羅陀海峽歸入了大英帝國的管轄。這里已經被英國牢牢地控制了幾百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正是由於直布羅陀海峽控制,依靠美國對義大利和德國產生極其有利局面,加速了他們的滅亡。
3. 現在英國在海外還有幾處殖民地和哪些國家有領土糾紛
已無殖民地。
與阿根廷有領土糾紛。
北愛問題比較有名。
4. 描述18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過程,結果,具體原因。
一、戰爭名稱:北美殖民地戰爭
二、戰爭過程:
1、威廉王戰爭(威廉王之戰)
1689年,因光榮革命成為英王的威廉三世參加歐洲的奧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對立開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屬美洲和法屬加拿大也發生戰爭,但是,未獲得決定性的結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條約而停戰。
2、安妮女王戰爭(安妮女王之戰)
呼應歐洲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開始的北美殖民地戰爭(1702年~1713年),英軍佔領法屬阿卡迪亞的皇家港,根據1713年的烏特勒支條約,獲得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和哈得遜灣地域。
三、結果:
戰爭進行中,英國漸次掌握優勢。但是,英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反而導致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喪失。法國的威脅消失後,新英格蘭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國的軍事保護。《巴黎條約》簽訂的12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擴張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內陸地域支配權的競合,另外,歐洲爆發戰爭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陸。
(4)英國有什麼領土爭端擴展閱讀:
英法百年戰爭: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採取耍賴戰略,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
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嚴和權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樣,把亨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盡一切辦法戰勝亨利,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
5. 英阿馬島爭端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呢
說起馬島,人們一定還記得發生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當時英國的首相撒切爾夫人打贏了這場戰爭,而且借著這場戰爭勝利的餘威,在與中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也是志在必得、信心滿滿,玩起了「主權牌」,但鄧小平老人家回懟:主權問題不容談判,在1997年中國一定要收回香港。而且在離開人民大會堂時撒切爾夫人在台階上不慎摔了一跤。
雖然就這么一個環節模糊,卻致使馬島的歸屬權出現了爭議。至於1774年英國的主動撤離究竟怎麼算?誰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即使英國當時就是放棄了,可後來它又不承認了,對它又能怎樣呢?
所以,對這種各說其理的事情,最終的解決方法,就是看誰的拳頭大了。所以,英國的福克蘭群島也好,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罷,反正現在是英國的掌控之下。
6. 18世紀:英國和法國爭殖民地。為什麼要爭,那些地方,過程還有結果。 謝謝!!!
英法殖民地沖突(1744年至1815年)
18世紀中期,一連串的殖民地沖突在法國及英國之間展開,最後更險致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瓦解。這一連串的沖突就是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4年-1748年)、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美國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法國大革命(1793年-1802年)及拿破倫戰爭(1802年-1815年)中衍生出來。
雖然法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失利,被迫割讓在印度的殖民地,並在七年戰爭中失去了新大陸的大部份殖民地,但它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所作出的調停卻使她可以收復一些在美洲的殖民地。此外,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便逐步奪取政權,最終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這使得法國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之路,並開始建立殖民地。
2) 英法爭霸
18世紀的標志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爭奪殖民地霸權的斗爭。這兩個國家面對面地在全世界——在北美洲、非洲和印度——競爭。北美英屬殖民地大致可分成三類:主要生產煙草的弗吉尼亞及其緊挨著的鄰地;從事捕魚、伐木、商業和皮毛貿易的新英格蘭及其小批小批的不信奉國教的居留地。總的來說,這些英屬殖民地的一個特點是人口稠密,遠遠多於法屬殖民地人口。它們的另一主要特點是政治上難駕御。每個殖民地都有一名總督、一個咨詢會議和一個法院系統,三者都由英國任命。幾乎每個殖民地還有一個民選的立法議會,它通常與委任的官員們不和。議會是英帝國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特徵,當時,歐洲其他殖民帝國中均沒有起重大作用的代議制機構。總之,英屬殖民地民選的議會狂熱地捍衛他們所認為的是其不可剝奪的權利的東西。他們與倫敦政府最通常的爭吵的原因在於,後者堅決認為所有殖民地產品都應用英國船隻送往英國。北美法屬殖民地因其戰略位置而非常出色。最初的法國據點於1605年、1608年及1642年分別在阿卡迪亞(即新斯科會)、魁北克及蒙特利爾建立。法國人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開拓殖民地的主要根據地,利用無與倫比的內陸水系向西推進到蘇必利爾湖,向南推進至俄亥俄河。1682年,法國貴族拉薩爾劃船沿密西西比河而下,聲稱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法國所有,並命名為路易斯安那,以紀念路易十四。因而,法國人在非常短暫的時間里便已侵入北美大陸的中心。法屬殖民地不存在難駕馭的民選的機構。負責各殖民地防禦的總督和處理財政、經濟事務的地方行政長官皆由巴黎任命。法國人和英國人在西印度群島也是近鄰。這地區主要的法屬殖民地為馬提尼克島和瓜德羅普島,英屬殖民地則為牙買加、巴貝多和巴哈馬群島。這些殖民地作為同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通商的貿易站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它們最可貴的東西是它們的熱帶產品——糖、煙草和靛青——這些產品補充了法、英兩國的經濟。在非洲,到18世紀初,法國人已在馬達加斯加島、戈雷島和塞內加爾河河口安家,英國人則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落戶。非洲沿海的這些殖民點起了經營黃金、象牙、蜂蠟和奴隸交易的貿易站的作用;其中,奴隸占極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西印度群島產糖殖民地的發展增加了對當地勞動力的需求之後。不過,非洲很少受到18世紀英、法競爭的影響。爭奪這塊大陸的真正的斗爭直到19和20世紀才來臨。相形之下,印度與北美洲的那些殖民地相似,是英、法激烈沖突的地區。17世紀初,英國人被荷蘭人逐出東印度群島後,便退到印度次大陸。到這一世紀末,他們已在印度營建了四個較大的據點,東海岸的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西海岸的蘇拉特和孟買;蘇拉特是印度最早的英國貿易站,孟買則是葡萄牙公主於1662年嫁給查理二世時作為嫁妝帶給英國的。1604年,法國人已組織了他們自己的東印度公司,但它很快就開始不起作用。它於1664年復興,到這一世紀末,法國人在兩個較大的據點——加爾各答附近的金德訥格爾和馬德拉斯附近的本地治里——安置下來。
對殖民地利益的激烈爭端促成了在17和18世紀里多次戰爭的發生: 1652至1674年的接連三次的英荷戰爭.隨著威廉三世的繼位使英國和荷蘭聯合反對法國。1689年直到1763年接連四次的英法戰爭。所有這些戰爭都有兩個方面:歐洲方面和海外方面。歐洲方面的戰爭是圍繞王朝野心、尤其是法國路易十四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野心進行的。海外方面的戰爭則起因於各種各樣的問題——印度的勢力均衡、在美洲的相沖突的領土要求、西班牙殖民地的貿易條件以及對世界商船航線的控制。這些戰爭載入歷史的名字為:奧洛斯堡聯盟之戰或威廉王之戰(1689—1697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或安妮女王之戰(1701-1713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或喬治王之戰(1743一1748年),七年戰爭或法國和印第安人戰爭(1756-1763年)。隨著英、法之間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戰爭破干1756年降臨到印度。西班牙於戰爭晚期站在法國這一邊參戰,因此,被迫將佛羅里達割讓給英國。作為補償,法國把路易斯安那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給予西班牙。就歐洲而論,條約允許普魯士仍佔有西里西亞、成為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對手。然而,對世界歷史來說,具有遠為重要的意義的是巴黎和約的海外影響。根據和約條款,法國遭到了甚至比荷蘭在17世紀、西班牙在16世紀所蒙受的更為恥辱、更為徹底的失敗。西班牙和荷蘭雖然威信掃地,但各自仍保有大量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和菲律賓群島,荷蘭殖民地在東印度群島,而法國,不僅威信喪盡,還被剝奪了其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英法百年戰爭最後以英國的壓倒的勝利而告終。一個原團在於,法國更感興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歐洲霸權。英國勝利的另一原因是,移居殖民地的英國人較法國人多得多。再一重要因素是,法國土壤較英國土壤肥沃。法國的農民群眾深深地依戀自己的土地,他們能夠得到足夠的收入,無須求助於移居外國。英國工業的驚人發展也有助於英國在海外競爭中的成功。英國繁榮的經濟以各種方式促進了英國的海外事業。它為殖民地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本;此外,英國工業對海軍建設有充分准備。
7. 現在世界各國的領土爭端,都有哪些
韓國與日本的獨島即竹島
中國與日本釣魚島,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日俄爭議領土
以色列與巴基斯坦
8. 英國丟了那麼多殖民地,為啥會為馬島大動干戈
這個和其他殖民地的性質不一樣,因為馬島不同於印度,澳大利亞這些主權國家,這些大國是因為本身就希望脫離英國,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而不願意繼續當殖民地,但是馬島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當時阿根廷想要奪走馬島,英國自然是不願意妥協了,最後英國還是打贏了阿根廷。
當時的阿根廷認為,英國的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當年了,加上阿根廷本身軍事實力也不算太弱,也擁有著航空母艦,想不到英國就算衰落了,他們的海軍底子還是有的,當時英國拼出全力也要奪回馬島,所以說最後依然打敗了阿根廷,成功的奪回了馬島,保留了最後一點尊嚴。
9. 當今世界上還有多少國家有領土領海爭端
(1) 中國領土領海爭端大全
這些土地可能永遠也收不回來了!
1、外蒙古:157萬平方公里,1949年被劃出;
2、唐努烏梁海(地處外蒙古西北部,北靠薩彥嶺,南抵唐努山,是位於兩山之間的狹長地帶):總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貴州省那麼大),1999年12月被劃入俄羅斯;
3、帕米爾地區:2.7萬平方公里,2000年被劃入塔吉克;
4、藏南地區:9.3萬平方公里,至今被印度佔領;
5、南沙群島(共56個島礁):中國現在只控制8個,其餘分別被越南(29個)、菲律賓(8個)、汶萊(1個)和馬來西亞(10個)佔領;
6、釣魚列島,琉球群島:被日本佔領;
7、白龍尾島(Bech Long Vi,位於北部灣里):「抗美」時,中國無私把該島交給越南。
8、長白山天池:1964將天池的一半劃入北朝鮮;中國與北朝鮮現在白頭山(即長白山)及鴨綠江中島嶼歸屬上有爭議;南朝鮮國現在窺視我東海蘇岩礁,甚至在打我東三省的主意。
9、領海:我國與北朝鮮、南朝鮮存在著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區;日本與我國有16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南海有大約1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處於爭議中;
我們的教科書說我們的祖國有960萬平方公里領土,300多萬水域面積 ;實際擁有的卻只有9,326,410 平方公里,水域面積 270,550 平方公里;這就是事實。
最為要命的是隨著1999年中國與俄羅斯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go-vern-ment和俄羅斯聯邦go-vern-ment關於中俄國界線東西兩段的敘述議定書》,使歷代被沙俄和蘇聯佔去的國土永遠也收不回來了
(2)中日釣魚島、東海領海
(3)韓日獨島(竹島)爭端
(4)印度、巴基斯坦科什米爾爭端
(5)朝鮮韓國統一問題(因為兩國憲法明確規定朝鮮半島只存在一個國家,朝鮮憲法說朝鮮半島只有朝鮮是合法政府,韓國憲法相反)
(6)英國與愛爾蘭的 北愛爾蘭問題
(7)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安巴拉特海域的領海糾紛
玻利維亞由於歷史原因失去了出海口,如今玻利維亞想恢復一條出海通道,卻遭到智利和秘魯的拒絕。秘魯和智利在海疆劃分問題上也有爭端,秘魯在去年11月就要求海牙國際法庭解決同智利的海疆分歧。此外,在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和蘇利南、委內瑞拉和蓋亞那、尼加拉瓜和宏都拉斯之間目前仍存在邊界或領土、領海爭端。
(8)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領土問題
(9)日本與俄羅斯「北方四島」爭端
(10)西班牙和摩洛哥佩雷希爾島
(11)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爭端
(12)俄羅斯、丹麥、美國、加拿大等的北極爭端
(13)英國、阿根廷馬島爭端
(14)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爭端
...
..
.
國際社會中還有許多許多領土爭端,凡是有國家的 地方就有利益沖突,歷史遺留的問題導致這些沖突,希望大家勿忘國恥,努力建設國家,收回失去的中國國土
10. 英國殖民的國家,故意留下了哪些領土糾紛難題呢
當今世界並不和平,很多地區是由於邊界糾紛導致長期的對抗。
大英帝國曾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帝國,幾乎在全球各大洲(南極洲除外)都有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二戰結束後,全世界范圍內反帝反殖民獨立運動風起雲涌,很多新興國家應用而生。英國在脫離帝國統治時,卻總是“故意”留下一些領土爭端,成為地區間的不安定因素,並遲遲不能得到解決。
克什米爾地區示意圖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的“聖城”。猶太人長期生活在歐美國家,成立一個猶太人自己的國家,是一個長期的理想。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英國將託管地區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這為猶太人和伊斯蘭教人的沖突埋下了伏筆,也為將來建設以色列國做了准備。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沖突時有發生,隨著在每一次戰爭的勝利,以色列的領土面積不斷擴大和鞏固。而耶路撒冷也成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同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