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財政赤字多少

英國財政赤字多少

發布時間:2022-07-06 18:25:03

①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福利制度分析

一、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積極作用

福利制度是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稅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國民收入集中起來,而後用於社會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們在初次分配中收入過低狀況的一種制度。它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最主要的分配方式。福利制度從創設至今,大體經歷了萌芽、形成、發展、危機、調整五個階段。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福利制度發展為由一系列社會福利措施和項目組成,並且各有一整套具體內容和詳細規定的制度,雖說其最初目的之一是為了驅散社會主義的威脅,但它對於戰後緩和經濟危機,緩解勞資矛盾,保證社會穩定,鞏固資本主義制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一種社會分配製度,它是資產階級政府採取的重要改良主義措施,是資本主義社會調節生產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戰後資本主義社會相對穩定、階級矛盾趨於緩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定。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高福利是通過高稅收來實現的。各國政府通過對不同收入的階層實行有差別的稅收政策,特別是累進稅減少了由所有權產生的分配不合理,縮小了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增強了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制度下的凝聚力,這一稅制是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得以穩定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緩沖器」、「減震器」。廣泛的社會福利措施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狀況,保障了大多數人的最低經濟要求和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會動盪,平息社會不滿,起到緩解社會矛盾的「安全網」作用,同時向社會成員灌輸現存體制和價值觀的合理性,減輕對現有制度的離心力。從而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證。

第二,調節社會需求,推動經濟發展。根據一般規律,低收入階層的消費潛力較大,其新增收入絕大部分能夠轉化為現實消費;而高收入階層由於其階段性消費已基本飽和,在新的消費熱點尚未出現的情況下,其新增收入則會在很大程度上轉化為儲蓄或其它金融資產。「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覆蓋全社會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網路,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從而可以當期消費甚至適度超前消費。例如,美國大部分社會福利開支是以政府轉移支付形式進入低收入家庭,在貧困家庭或個人較高邊際消費作用下,這些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會購買力,使美國經濟不斷維持了一種較高的有效需求狀態。[2]因此,社會福利制度作為國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它對經濟的發展能起到「穩定器」和「調節器」的作用,政府通過福利支出可以適當調節社會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費,適度的福利開支能推動經濟發展。

第三,促進社會服務,緩解就業壓力。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第三產業的發展,因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如職業培訓、醫療保健等社會服務部門,這些部門的發展一方面提高了社會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失業對社會的壓力。社會服務本身是一個龐大的消費主體,能為大量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在工業勞動力的需求增長緩慢的情況下,社會服務這樣的公共部門對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的貢獻是不可低估的。另外,福利制度不僅在生理方面保證了勞動力的基本生活水平,提高了勞動力的身體素質,而且通過教育等手段提高了勞動力的文化素質。這樣,勞動者體力和腦力的增強,使勞動的效率提高了,勞動者壽命的延長,使他們能夠從事勞動的期限延長了,從而保證了經濟擴張時對勞動力的需求。

第四,擴大公民自由,體現團結互助。社會福利制度具有普遍性,幾乎惠及所有的公民。從生到死的保障增加了社會中下層階層對失業、疾病等風險的抵禦能力,有助於將個人從僵化的制度中解放出來,從而擴大了公民個人自我設計、自我選擇的自由。可以說,「福利國家是一個長期的公民權演進過程所達到的最高峰」。[3]另外,福利國家的特點就是把大量的財富從就業者方面向正在成長的一代和老一代進行再分配。盡管這種幫助是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出現的,但它至少也體現了一種「強制的」團結互助。

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弊端危機

福利制度是幾百年來資本主義剝削方式的產物,最初創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驅散社會主義的威脅,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福利制度在不斷發展完備的同時,卻面臨著深刻的危機,其弊端日益顯示出來。傳統的福利制度——消極福利制度似乎走到了盡頭。

第一,失業危機。

實現充分就業是福利國家的一項核心政策,是國家能夠提供福利服務和收入轉付的先決條件,是福利國家得以維持的前提與基礎。只有就業才能創造福利,福利就是對就業者收入的一種扣除。失業大軍的存在使失業福利支出居高不下,失業人群信心大減,造成福利國家的失業危機。

過高的社會福利開支,最終將通過各種稅收轉為生產成本,而生產成本的提高,必然影響產品的競爭力,這就使得原本熱情銳減的僱主盡量減少雇傭人數,致使社會中就業機會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失業保障費用的增加,並形成失業保障和就業之間的惡性循環,導致當代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失業率常年居高不下。所以,福利不但沒有成為消除失業的手段,反而成了增加失業的導因。1973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失業人數月平均823萬人,到1975年達1448萬人,增長76%。1975年,歐共體的平均失業率是4.3%,約600萬人;到1982年,增長到10%,達3050萬人。1980年美國失業率為7.4%,1982年則上升到10.8%,達1220萬人。[4] 1993年美國仍有6.8%的工人失業,即至少有874.3萬名美國工人找不到工作。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歐洲15國的失業率始終在10%左右擺動,失業者總數達2000萬人左右。曾被譽為「就業者天堂」的英國,也僅有1/3具有就業能力的居民處於傳統意義上的就業狀態。在法國,年輕人失業率已接近20%,數百萬年輕人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在一些糟糕的夕陽產業,失業率高達80%。[5]大規模的失業必然減少福利收入,擴大福利支出,打破福利國家的平衡預算,使福利國家陷入瀕於癱瘓的境地。

第二,財政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危機最集中地體現為國家財政的危機。國家財政具有剛性,其規模可以不斷擴大,但要縮小已達規模,理論上可行,實行上極難,因為社會福利從一開始就是社會中各個利益集團政治交易的對象。當經濟高漲時,各利益集團致力於瓜分財政剩餘,而當經濟蕭條時,為了刺激經濟,又必須擴大政府的財政支出。各利益集團爭奪既得權益的行為,使政府的財政僵化。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政府又不得不增發貨幣或發行赤字公債。前者將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後者將現在的負擔轉嫁給下一屆政府,使政府財政陷入兩難境地。隨著西方社會福利的覆蓋面越來越廣,享受人數越來越多,費用也越來越大,其增長速度超過經濟的增長,使得各國政府的社會福利開支數額巨大,一般佔到政府總支出的1/2至2/3,引起財政狀況惡化。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福利制度的財政危機就是這樣造成的。

典型的「福利國家」英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福利制度黃金期的70年代,其社會福利開支增長了2.7倍,從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4%上升到29.4%。80年代,這一比重繼續升高,1983年,已增至527億英鎊,占政府財政總支出的38.2%。1951年至1986年,英國出現財政赤字的年份有32年,累計赤字達1209億英鎊。[6]

德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德國每年的社會福利支出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3%。1991年以後的11年間,德國政府債務整整翻了一番。2002年,德國政府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75%,遠遠高出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的上限。

瑞典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前期,公共支出都呈直線上升趨勢,增長率遠遠高過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60年代公共支出佔GDP的60%強,而同期的歐洲國家的平均水平在45%,直到80年代勢頭才有所控制,穩定在60%。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在1950~1960年,瑞典中央財政赤字增長了1倍,1960~1970年財政赤字增加了4倍,1970~1980年財政赤字增加了12倍。70年代以前赤字在GDP中的比重一般不超過5%,而到了1986年竟達到13%,可見瑞典的財政收支極不平衡。為維持龐大的福利支出,瑞典政府被迫借債,1985年瑞典的國債達到5956.3億克郎,[7]被人們諷刺為是靠借債度日的安樂園。

第三,老齡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出生率低,平均壽命延長,導致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使福利國家在養老金支付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負擔。隨著二戰後生育高峰期降生的嬰兒正紛紛進入退休期,老齡化已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共性。退休者的增加以及生產者的減少,使社會保險費率逐年上升,職工收入相對減少,對勞動者的熱情和消費起到抑製作用。以前是4個就業者負擔1個退休者,到2030年,歐洲大多數國家是每3個就業者將負擔1個65歲以上的老人,在德國和義大利,這個比例將是2:1。[8]

目前,日本加入養老保險的人數為7000萬,而領取養老金的有1800萬,也就是說4人養活1個老人。日本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截至2000年,日本總人口是1.26億,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多達2200萬。65歲以上老年人的比率,從1970年的7%上升到2000年的17.3%,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32.3%。特別值得重視的是老年人年齡構成的變化,在65歲以上的人口中,75歲以上人口所佔的比例將從2000年的41%上升到2050年的58%。75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由於在養老金和醫療以外還需要照護的保障,對社會保障的依賴有了飛躍性的發展。[9]

目前,美國65歲以上者占人口的13%。至2030年將達到或超過20%。人越老,醫療開支就越大。目前美國占人口比例12%的老人,卻花費了醫療費用總數的1/3。30年後,老人的比例約20%,醫療費用會佔2/3。[10] 那時,在職人員與退休人員的比例將明顯縮小,平均2.1名在職人員養活1名退休人員,目前是平均3.4名在職人員養活1名退休人員。專家估計,如果不進行改革,社會保障制度15年後將入不敷出,出現赤字,到2037年,政府將無力支付養老金。[11]

據統計,英國80歲以上的老人在20世紀40年代僅為75萬,90年代為200萬,2020年將為300萬;工作人員與領取養老金人數的比例隨之變化,40年代為5?1,90年代為3.3?1,2020年將為2?1。社會保障費用的一半需支付養老金。

瑞典是長壽國家,社會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在瑞典,子女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老人的一切由社會負責。

第四,社會危機。

沉重的社會福利負擔,造成失業現象嚴重、財富分配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突出表現為公平與效益的雙重失衡:在公平方面,由於西方發達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實行以撒切爾主義和里根主義為代表的保守主義經濟政策,減少公共開支,削減社會福利,降低所得稅率,社會保障體系遭到破壞,貧困現象加劇,兩極分化嚴重,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在效益方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國家遭到了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除美國能一枝獨秀外,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緩慢。例如,1991~1994年間,芬蘭的GDP下降了12%,失業率則從1990年的3.5%猛增到16%以上。政府財政收支平衡從略有盈餘變為虧空,赤字超過GDP的10%。瑞典在此間受到的沖擊更大,GDP連續三年負增長,失業率大幅攀升,僅1991年失業率就從1%升至8%。[12]

另外,高工資的福利國家已經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中付出了高昂的社會代價。首先商業化的趨勢使許多公共部門的工作轉移到私營部門,如英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大力推行私有化,包括電信公司、煤氣公司、航空公司等16個國營企業都被賣掉了。私營部門可以降低體力勞動者的工資,使婦女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其次,在福利國家的社會內部開始滋長貿易保護主義,種族主義、右翼極端主義開始抬頭,有些人反對移民和外來的勞工,害怕他們爭奪有限的工作機會,甚至認為外來者分享了福利國家的各種待遇而使福利國家的負擔加重,還有些人開始反對同第三世界進行自由貿易,認為只有在發展水平相似、勞工標准趨同的國家之間才可能進行公正的貿易。可見,這些西方福利國家由於自身的原因失去了經濟安全感,但很容易將人口變化、工業變化和社會變化所造成的財政危機轉嫁於外籍勞工和同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製造緊張的社會氣氛,給福利國家的政治造成無形和有形的社會壓力。[13]

第五、觀念危機

由於福利制度給人們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服務,一些人寧肯靠國家補助過日子也不願努力尋找工作,滋長了懶惰和不思進取的思想。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不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出於生存的需要,他們為較多的個人收入而努力工作,並注意改進工作,一旦最低收入有了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了供給,而激勵工人發奮工作的新的動機——政治思想因素的作用又不可能產生,於是形成了「動力的真空」,大家「多干」、「少干」差距不大,「少干」、「不幹」無多大區別,失業者的收入有時不低於在業工人的收入,使許多失業者並不急於找工作。這種情況的存在和繼續,必然會使部分人產生過分依賴社會和國家的思想,造成一種不幹或少干工作都照樣可以生活的社會觀念。從某種意義上,優厚的社會福利是一種「大鍋飯」,使許多人上進心理減退,不勞而獲思想增強,高福利制度造就了不少「高級乞丐」。在某種程度上,情況恰如新自由主義所說的那樣:福利國家削弱了個人的進取和自立精神,並且在我們這個自由社會的基礎之下醞釀出某種一觸即發的怨恨。

如德國,失業工人可以得到原工資67%至53%不等的失業救濟,加上住房、小孩撫養等補助以及免交稅款,一些失業工人的社會福利待遇甚至超過低收入者的收入。如果夫妻二人都失業,他們拿到的失業救濟金竟比僅一人失業的夫妻的收入還多。這種不合理的勞動制度阻礙了人們就業的積極性,使社會福利負擔不斷加重。

加拿大有10%的國民依賴福利金過活。由於免費醫療,一些無所事事的人,把看病當成一種社區交往生活,政府在醫療上的開支失控。失業率的高漲與太過容易領取失業保險金有著必然的關系。有這樣一件事,在非洲索馬里一大軍閥的太太,帶著4個孩子來加拿大充當難民,政府每月給她1500加元的福利金;一群索馬里難民看到加拿大的福利金這么容易拿到,便一個人化六、七個名字來多倫多市社區申請,居然也一一得手。如此一來,這種靠伸手維生的人呈上升趨勢,國民的謀生鬥志日薄西山,國家的經濟自然一蹶不振。[14]

再看瑞典。在高福利制度下,人們工作和不工作的收入相差不到20%,所以躺在高福利「搖籃」中的瑞典人,工作積極性較低,對請假和缺勤抱輕率態度,正如瑞典人自己所言,他們創造了「兩個新高」,即人的壽命最高,曠工、病假率最高。如今,不願就業、厭惡工作在瑞典已成為普遍關注的現象。

如此一來,就陷入一個矛盾的怪圈:與失業率居高不下相伴而生的,是福利國家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勞動力供給不足,除了出生率不高和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之外,過於優厚的福利保障缺乏激勵機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第六,制度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全面推行,還導致制度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行政的低效率和結構的不合理。行政的低效率是人類組織結構的一個常見問題,而結構的不合理是由於社會的保障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因而忽視了管理科學中的一個基本原理,即目標和標準的一致性。

作為實行「全面保障、全民保障」的福利國家,要把名目繁多的社會保障設施管理好,要把人數眾多的福利待遇享受者的福利事業安排好,政府就要組織包括各種等級和種類的龐大專家隊伍,這樣,政府的官僚體制就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龐大機構的開支有時甚至超過向居民提供的福利津貼的費用,而且龐大臃腫的機構辦事拖沓,效率低下,官僚主義習氣向社會蔓延。1960~1975年,瑞典各類工作人員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變化是:政府從28%提高到41%;農林漁業從16.5%下降到6.7%;工礦業由29.1%下降到26.1%。英國同期政府人員由21.9%上升到28.2%。[15] 英國的公費醫療事業更是以低效率著稱。

另外,福利制度管理不嚴,導致福利詐騙行為嚴重,資金大量流失。據調查,在英國有四分之一的人存在著騙取救濟金的行為,有三分之二領取殘疾救濟金的人無充分殘疾證明,政府為此每年損失達40億英鎊,這筆資金足夠修建100個醫院。[16]

第七,政治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福利制度與政治斗爭糾纏在一起,影響到政治的穩定。各個政黨為了競選獲勝,紛紛向選民承諾擴大社會福利,社會福利實現與否成為一大政治籌碼。社會福利款項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否則便會引發政治危機。政府一旦試圖削減補貼,就會遭到強烈反對並以失敗告終。

如英國的福利問題就成為黨派斗爭的焦點之一。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為了在競選中取得選民支持,兩黨都以「福利國家」倡導者自居,紛紛向選民許諾各種社會福利。工黨主張社會福利「普遍化」。1945年,工黨在競選中許下諾言:使公民普遍地享受到福利,使國家擔負起保障公民的福利職責。保守黨則主張實施「有選擇的」社會福利。為了解決福利開支過大的問題,保守黨1979年上台後,強調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將部分福利機構私有化,降低所得稅率,削減和取消部分保險補助金,保守黨政府的福利改革使社會的貧富差距明顯增大,引起人民強烈不滿。1997年5月,布萊爾領導的工黨上台後,強調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的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公正的平衡,在傳統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和保守黨主張的「自由市場經濟」之間走一條中間道路,即「第三條道路」。隨著經濟的嚴重滯脹,兩黨在社會福利問題上的爭吵還會日益激烈,但兩黨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會輕易取消福利措施和削減社會保障支出。瑞典的情況與英國非常類似。

總之,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福利包袱沉重,拖了經濟發展的後腿,而經濟不景氣又使龐大的福利開支難以為繼。為了打破這一惡性循環,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採取措施對傳統的社會福利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試圖變消極福利為積極福利,變社會福利國家為社會投資國家,變「救火」為「防火」。但真要把改革進行到底,其難度是相當大的。

② 簡述英國經濟改革的背景和歷史作用

第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為英國最早進行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
英國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確立了機器生產的主導地位,財富劇增後,英國也因而成為「世界工廠」.社會階級結構方面形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城市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隨著工業文明在歐美國家的確立,東西方的社會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③ 英美兩國從盡量多的方面對比

政治制度比較:

政治制度(Political Regime)屬於上層建築范疇,一般是指與本國的社會性質相適應的國家權利機構和基本制度。「政治制度與人類社會的各種制度一樣,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帶有時間與空間的烙印。」1300多年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建立和實踐了民主政治,頒布了憲法並逐步實行憲政,使資本主義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英國創立了第一套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體系,一向被譽為西方政治制度的源泉與典範;美國則在吸收、借鑒英國政治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加以調整,使本國的政治制度體系趨於完善。英國作為歐洲民族國家是在君主制的基礎上形成的,當時利用公法來限制君主的權力,並依據公法設立政府機構,公法比較發達,因此一般把政府機構和憲法看作政治制度的核心;與具有明確國家觀念的英國不同,美國的公法主要是用於處理政府與個人的關系,並由司法機構進行法律監督,因此有時把政治制度等同於政府形式。

英美兩國政治制度具有相同的理論基礎:「天賦人權」學說和「三權分立」原則;政治制度的具體內容都包括議會制度、選舉制度、司法制度、政府制度、公務員制度和政黨制度等;都標榜「人民民主」,以代議制為民主的主要形式;政權體制都實行分權制衡和「法治」原則的特點。而最根本的是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兩個典型代表,英美兩國在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維護資主義私有制度、實行資產階級專政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本質。但在具體政治制度層面兩國又各自呈現不同的特點,本文僅從憲法、政黨制度、選舉制度三個角度探討比較英美兩國的政治制度。

一、英美憲法之比較

——英國的成文與不成文法與美國的成文法

英國憲法是長期政治歷史發展的產物,它沒有統一、完整的書面形式,而是由成文的法律和不成文的習慣、慣例構成。主要包括:第一、歷史上帶有規約性質的憲法文件。如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the Great Chastes),1628年的《權利請願書》(the Retition of Rights),和1689年的《權利法案》(the Biu of Rights) 等。第二、由議會制定的具有憲法性質的法律。如1679年的《人身保護法》(the Habeas Corpus Act),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the Act ofSettlement)等。第三、憲法性的法院判例。如1678年確立法官特權的賀威爾案(Howll'sCose)。第四、普通法中的某些原則和規定,如關於國王特權的制度。第五、憲法慣例。慣例雖然不能為法院適用,但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議會每年至少舉行一次,王權由大臣實際行使等。

英國憲法既不能以一道或數道公文列舉,也不能以過去和現在的時間來嚴格區別,它缺乏謹嚴明確的內容,也缺乏首尾完整的體系。與美國憲法有所區別。英憲的所有規則按照有無實效為標准分為英憲的法律和英憲的典則兩部分。前者包括英憲的法理、法規,後者包括典俗、成訓、慣例等。英國憲法就是以法律和典則兩類規則構成的體系,按照這一體系的規則,英格蘭的主權得以合法運用並分配於政府和人民之間。典則部分一般為非成文的,法律部分既有非成文的要素,又具有成文的要素。

英國憲法具有與美國憲法不同的一些自身特點。首先,英憲具有柔性憲法的特點,它隨時可以被議會變易或修改,與美國憲法的剛性形成了對比;第二,英國憲法具有保守性。英格蘭具有從事改良事業的傳統,歷代制度既因襲前代制度而又有所改革。這種遵守成規的特點成為英國憲法的一大特色。由此得出第三,英國憲法具有連續性。這種連續性取決於英格蘭民族生活的連續性。最後,英國憲法還具有名實不符的性質,就是說理論與實際往往不能一致。因為英國政治是從獨裁政治漸漸發展成為立憲政治的,政治體制已變,而某些法律、典則卻遺留下來,使理論與事實往往不能一致。

可以說,英國是世界資產階級憲政之母。

美國憲法貫徹了徹底的三權分立,規定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分立。國會、聯邦法院和總統各司其職,乃至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分工也十分明確。 從國會來看,美國的國會不可否認受到英國議會制度「藍本」的影響,但是從根本講是由於北美大陸的土壤適合這種制度的成長。國會的權力並非僅僅是「掌管錢包的手」(管理錢財),國會首先是立法機構。除非聯邦法院宣布法律違憲,否則,國會通過的法律對於任何人都有約束力。這使得國會在許多方面能夠對於國家的社會生活表示態度。可以通過法律形式授權給某個部門或個人,也可以通過法律形式限制其權力。其次才是財政權,還有對外宣戰權、對政府官員和總統實施彈劾、復選總統和副總統。同意總統有關任命、通過本國與外國的條約等重要權力和就制定和執行立法以及其他事項進行調查的廣泛權力。 聯邦法院是美國三權分立與制衡中的一個重要砝碼,除了行政方面功能和立法功能外,最重要的是監督性功能和司法性功能.法官享有憲法地位,被任命為維護憲法的衛士;最高法院是執法機關,法官在解釋憲法和法律方面有最後發言權。 總統是國家元首,一切重大儀式和代表國家的活動都要出席;作為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制定國家的日常政策,有權任命各部部長、駐外大使和聯邦法院的法官;作為最高統帥,有權指揮整個軍隊,管理「核按鈕」及至在關鍵時刻啟動之;還擁有否決立法權、外交決策權以及影響本黨的能力;總統的實際權力遠遠超過憲法中的簡單條文。

美國憲法還規定了三權之間的制衡。⑴從立法與行政的關系看:國會擁有相當權力,總統對於官員的任命,須經過國會參議院同意才能生效;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只有當參議院2/3票數通過才能生效; 國會甚至擁有復選總統、彈劫總統等等權力。同時,總統擁有更大的權力,總統有權介入立法領域,可以向國會提出咨文,成文國會立法的依據;可以向國會提出法案,可以在特別情況下以行政特權為理由建議兩院召開立法會議;可以通過本黨議員和本黨議會黨團的領袖來影響某一法案的命運等等。國會雖然能夠制定法律,以法律形式對於總統進行約束,但國會的法律只有總統簽署後才能生效;總統雖然能夠否決國會所制定法律,但當國會兩院都以2/3票數重新通過該法律,則可推翻總統否決的權力。 ⑵從總統與聯邦法院的關系看,總統可以任命法官,有權赦免一切罪犯,控制著警察,監獄等機構,有行政裁判權。同時,法官一經任命可以終身任職,可以作出對總統不利的裁定;法院掌握司法審查權,可以宣布總統的行政立法違憲等等。 此外,國會同法院的關系也是相互制衡的。

美國憲法規定了分權制衡關系,但是沒有否定在這一基礎上的合作。在和平時期,三方面的制衡多於合作;在動亂或者緊急事件中,三方面的合作多於制衡。由於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所維護的利益從根本上與國會一致,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國會對總統採取忍讓默許甚至支持的態度。不僅在國內事務上,國會往往與總統採取合作態度;在戰爭和外交問題上,法院遵循「司法依從」和「政治問題迴避」等原則,也常常與總統合作,放任總統的行為。這種時而分權,時而合作,具體什麼時候怎樣表現,主要取決於美國統治集團的利益和民族國家的利益。

二、英美政黨制度之比較

——英美的兩黨制

英國是現代政黨政治的發源地,是實行兩黨制的典型國家。主宰英國政壇100多年以本上是兩個重要政黨,先是托利黨和輝格黨,繼而是保守黨和自由黨,後來為保守黨和工黨。英國政黨制度具有以下特點: ⑴同議會內閣制相結合,執政黨和反對黨在形式上界限分明。英國實行的是議會內閣制,有上下兩議院。上議院議員不由選舉產生,而是由貴族世襲或國王任命,與政黨無關。下議院由選舉產生。兩大政黨靠競選爭奪下議院議席,有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該黨的領袖擔任內閣首相,掌握政府權力。組閣的政黨便是執政黨。執政黨既掌握內閣的實權,又掌握下議院的實權。選舉中未獲得多數的政黨便是在野黨或反對黨。反對黨負有監督政府的責任,可以組成有各部大臣的「影子內閣」。執政黨和反對黨在形式上界限分明。英國法律規定,下議院每5年改選一次,但實際上改選是不定期的,因為議會有權自行決定延長任期,同時首相也可以隨時呈請英王解散議會,提前大選。 ⑵兩大政黨均採取集中制。主要表現在:無論中央或地方,每個政黨都有健全的組織;有嚴格的組織紀律;特別是黨內對議會投票有嚴格的規定。在議會的重要投票中,各政黨都要求其黨員作為一個集團,按照領導人的意圖投票。否則,會受到嚴厲處罰。

美國也是實行兩黨制的典型國家,美國政黨制度具有以下特點:⑴同民主共和體相聯系,黨的主要活動是進行總統競選。美國是總統制國家。美國政黨的主要活動是進行總統競選。競選獲勝的政黨為執政黨,失敗者為反對黨。美國國會議員雖然也是有選舉產生,但兩大政黨在議會中席位的多少與執政地位無關。在美國,一個政黨只要在總統競選中獲勝,即使它在國會選舉中失敗,也不會影響它的執政地位。 ⑵政黨組織鬆散,沒有嚴密的組織和紀律。。 ⑶兩黨制比較穩定。美國的兩黨制萌芽於聯邦黨和反聯邦黨的對立,後來形成了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競爭。在美國歷史上,也常常出現第三黨運動,但從未獲得成功。兩大政黨輪流執政的格局一直比較穩定。

英美政黨制度比較。兩國盡管都實行兩黨制,但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在: ⑴從屬的政體不同。 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英國國王是世襲的國家元首。從憲法規定上看,英王獨攬大權。實際上是英王的一切活動要服從與內閣的安排。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上台組閣並掌握政府權力,執政黨領袖擔任內閣首相,從而使政黨與內閣緊密交織在一起。美國是民主共和制國家,實行的是總統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掌握國家大權。兩大政黨的活動主要表現在總統選舉上。獲勝的執政黨在國會選舉中失利並不影響其執政黨的地位。 ⑵組織結構和活動方式不同。英國兩大政黨採取集中制,黨有比較統一的政治主張、組織機構和社會基礎。黨對議會投票有嚴格的紀律。美國兩大政黨組織鬆散,沒有嚴密的組織系統,沒有嚴格的紀律,甚至沒有固定的基層黨員。兩大政黨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只有競選綱領。黨的主要活動主要是搞競選,人們形象地稱美國的政黨是「選舉組織」,美國的競選是「象驢之戰」。5 兩國的政黨制度相比之下,最突出的是,美國不存在執政黨與在野黨問題,議會中多數黨與少數黨的權力差別不大;且執政黨力量遠遠大於反對黨,反對黨不易向執政黨挑戰;同時政黨組織鬆散,議會中黨員的凝聚力更弱。

三、英美選舉制度之比較

——英美的普選制

英美兩國的選舉制度是以普選制實現權力委託的,實行普選制是兩國政治制度的共同特徵,但由於兩國的政治經濟條件和歷史傳統不同,兩國實行的普選制也有所區別。

英國的普選制實際上只是公民選舉下院議員的制度,代議機關中的國王和上院都是非選舉產生的。根據憲法慣例,內閣政府由議會的多數黨組成。正是採取這樣的選舉辦法,選民選舉下院,下院多數黨組成政府,使得英國的代議制政府成為典型的內閣責任制政府。它產生於議會,並對議會負有直接的政治責任,對選民負間接的政治責任,前者表現為議會的倒戈權,後者表現為首相有權請求國王解散議會,重新大選;若選舉失敗,則由反對黨上台;若勝利,則繼續執政。加上兩黨輪流執政的原則,他們可直接影響公民的普選,這就保證了英國代議制政府的穩定性。

美國普選制實行的范圍,與英國明顯不同,不僅國會兩院的議員,而且作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總統及副總統,都是由公民直接產生的。美國總統及其領導的行政機關,對國會不存在任何關系。它們只有到選舉的時候才各自向選民負責。平時都只對聯邦憲法負責。因此,它們之間,僅僅是憲法上規定的相互「制衡」關系。

英美兩國的選舉制度盡管不同,但都操縱在資產階級政黨的手中。因此,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政黨制度和議會制度的基礎和重要內容。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英美兩國的政治制度可說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既包含著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和當今時代特徵所產生的共同性,也具有因各國的現實國情(主要是政體和社會經濟基礎)不同和民族特點、歷史傳統不同而形成的差異性。英美兩國的政治制度都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同封建主義政治制度相比具有歷史進步性。不但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血液,而且為社會生產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經濟體制對比:

英國經濟的特徵:

今年第二季度英國的實際GDP增長較前兩個季度弱勢增長後出現了略好的0.6%增長,但是,近期仍有很多指數表明,英國經濟仍未回復到健康增長的水平。但鑒於布萊爾積極配合美國主張對伊拉克動武,影響了整體商業信心指數再次趨弱。國內零售業市場在第二季度出現增長減緩的情況下,第三季度僅僅有小幅增長,但目前房地產市場仍然強勁火爆。
預計今年全年GDP增長為1.5%,明年國內居民消費支出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是,依照政府目前加大公共投資力度預算計劃,2003年英國GDP可能出現2.5-3%增長。
預計今、明兩年英國通貨膨脹率仍將會央行鎖定不超2.5%的目標之內。因此,央行將會保持目前4%的利率至明年第三季度前不變,明年第四季度,伴隨英國經濟變熱,屆時英央行會果斷上調借貸利率。國內房地產市場未來走勢中可能會修正連續8年過熱局面,但由於整體供求關系緊張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緩解,不太可能出現房地產市場崩潰嚴重局面。
盡管英國經濟增長放緩,由於政府為解決失業而採取的就業措施較為得力,當前英國的失業率處於26年來最低水平,按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方法計算,英國的失業率為5%;這也是歐盟國家中目前失業率最低的水平。預計隨著未來英國經濟好轉,英國勞工失業率會穩定在該水平或有所下降。分析英國較低失業率的原因有兩個:(1)政府加大對失業人員培訓力度,鼓勵失業再就業;(2)改革社會福利、領取失業津貼和養老金制度,刺激有就業機會和有就業能力的人員充分就業。
據最新英國財政部預測,由於當前加大政府對公共部門的開支和投資大於稅收增長速度,將會使2001至2002年度英國財政預算赤字佔英國 GDP 的0.1%,上漲到2003至2004年度的1.3%左右。另據英國一些經濟預測部門表示,到2004年,英國財政赤字將會佔GDP的1.6%。即使到 2004年英國的財政赤字占其GDP的1.6%,但英國的財政赤字肯定不會超過歐盟規定3%財政赤字比率(目前德國的財政赤字占其GDP的4%,法國為 3.4%)。因此說英國較小的財政赤字不會影響到英國宏觀經濟運行態勢。

美國的「新經濟」具有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經濟持續增長

從1991年4月開始復甦至今,美國經濟已持續增長了120多個月,遠遠超出戰後美國經濟平均連續增長50個月的期限,成為戰後美國第3個最長的經濟增長期人自美國經濟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日本、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扭轉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後於日本、德國的局面,使美國在全球經濟的實力相對有所回升。

(2)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失業率穩步下降

伴隨著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以裁員為其主要內容之一的「企業重組」,美國結構性失業日益突出,就業形勢急劇惡化。美國失業率在 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業形勢仍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4%,失業人數多達900多萬人。從1993年開始,美國就業狀況開始改善,失業率穩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這是美國30年來的最低水平。

(3)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水平,政府過去長期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得以消除

消費物價指數從1992年降至3O後, 至今未見反彈,1998年僅為1%。國內生產總值的緊縮價格指數從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來的2%,1997年第4季度,該指數僅增長了1.5%,全年則為1.8%,是1965年以來的最低點。

(4)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近10年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增強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1991一1994年間,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一共增長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幅。在美國勞動生產率較快提高的同時,其單位勞動成本在90年代卻增長緩慢,結果,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從而使美國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繼在半導體和小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

由於柯林頓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增稅減支政策,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億美元逐步減少到1996年的1168億美元,聯邦財政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國實際聯邦財政赤字僅為226億美元。1998年2 月,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柯林頓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平衡方案,力爭到1999年消除聯邦財政赤字,而實際上,美國聯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餘。

英美兩國的密切聯系使它們的經濟增長呈同一曲線。美國經濟形勢不妙,勢必對英國經濟產生影響.

語言對比:

英語和美語的區別和用法
英語和美語的區分:對於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的區別,大多數中國人將二者混淆,其實他們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在單詞拼法、習慣用語、數字表達、應用文寫作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甚至同一個詞在英、美語中會表示不同的概念或是同一概念在英美語中會用不同的詞來表達,比如「地鐵」一詞在英國和美國就分別用Underground和Subway來表示,類似的詞彙還有很多,像Football在英國表示「足球」,在美國則表示「橄欖球」,美國人往往習慣用Soccer來表示「足球」。我國的傳統英語教育一般採用的是英式英語教材,無論從單詞拼法還是音標發音上都在傳授英國英語的習慣。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美國英語在中國潛移默化的影響要遠遠超出英國英語,美語伴隨美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而風靡。同時,由於美語本身具有的強烈的現代感、語法要求和詞彙使用上靈活隨意、注重口語化的語言思維習慣,所以更容易被中國年輕人接受,被語言學家稱為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語言種類。
母音:
英語和美語的發音最大的區別之一在它們對渾母音(schwa,音標中的倒寫e,)的處理。英語中,渾母音在單母音中常通發生在一些非重讀的短音a(如 about)和短音er(如computer)上。美語中的er很少為渾母音,並有時對短音i(如sentimental,actuality)和u(如 wuss),甚至短音的oo(如:hooker)採用了渾母音。
英語和美語的發音最具代表性的區別是對er的發音的不同。英語中,短音的er是如上所述的渾母音,但長音的er也不過是個拉長了的渾母音,聽起來是一個很誇張的介於「俄」和「啊」的聲音。而美語中,er聽起來怎麼都是個「兒」音(例外是一些俗語中發成渾母音)。

ar:除了輕讀短音(如singular)和者後連母音(如clarity),英語的ar全部清一色的長音[a:],而美語中,是「阿爾」。事實上,凡是有r在一個音節尾部的時候,美英發音通常都是不一樣的,如tour(英:吐啊,美:吐兒),tear(英:踢啊,美:踢兒),pair(英:pe啊,美: pe兒)。甚至在剛才提到的clarity中,英語['kleriti],美語['kle兒r(er)ti]

母音的發音中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區別。一是[o]音:短音的o(如often),英語中發音僅僅為一個縮短了的長音o(如or),而美式的短音o聽起來和英語的短音[/\]很像,同時長音o後面如果有r都通常像上一段里說的那樣兒化了,沒有的話(如plausible, applause)就自動變成了一個短音的o的發音。

另外對u,i和其他母音組合的渾母音化,前面提到了一些,其他就靠大家自己體會了。

輔音:
英語的輔音和美語的輔音是基本一樣的,但在使用習慣上有些差別。比較重要的也只有以下兩個:

r:字母r簡直是代表了英美兩國的所有差別,到處都是它。在做輔音時,其實差別也就是當r在第一個詞的詞尾,而第二個詞以母音開頭,英語把r完全當作母音處理,而美語會把r連讀當作後面一個詞的開頭母音的輔音,如片語clear animosity,英語會讀成clear|animosity,而美語會讀成clear-ranimosity。

另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是d和t。在一部分非重讀音節中(如paddle,rattle, actuality),英語會清楚地發音這兩個字母,但在美語中d和t常常會被模糊成一個很難解釋的音,跟其它的語言比較,如果你知道西班牙語或者義大利語,它跟短彈音r很接近;如果你懂日語,那麼らりるれろ行的輔音很像。如果你都不知道,那麼最接近的解釋就是邊音l了,但是差了那麼一節,就看你自己體會了。

還有一點,history, factory這些詞,大家可能都發現o的發音(是一個渾母音)在很多音標標注中都是打了括弧的。在英國,英語受文言文的影響喜歡省略這個o,而在美國,這個o常常是發了音的。(如果大家對文言文或者詩歌感興趣,會發現很多渾母音的字母是用一個單引號'表示的,表示省略)

拼寫:
英語和美語的拼寫無非有以下幾種區別:

-re和-er:部分以re結尾的詞在美語中以er結尾,如:
metre/meter, centimetre/centimeter, theatre/theater, centre/center等等
背景:這些詞全部都是從法語中來的(分別是:mètre, centimètre, théa^tre, centre)。其它大部分的re詞都是,如genre, hors-d'oeuvre等,不過這些的拼寫都沒有變化了。

our和or:英語部分our在美語中的拼寫為or,如:
colour/color, favourite/favorite等等。
背景:這些詞大部分也都是從法語中來的,不過沒那麼明顯,很多都因為時間原因變化了。如colour是couleur,favorite是favorit。

-ise和ize:英語中的-ise動詞在美語中拼寫為-ize,如:
organise/organize, actualise/actualize, realise/realize
這些詞的衍生也因此而異:
organisation/organization
背景:這些詞還是從法語中來的,分別為organiser, actualiser, réaliser(但因為語言的演變,法文里這些詞現在的意思和英文里這些詞現在的意思不完全一樣了,如actualise現在的意思是「實現」,而 actualiser是「升級,使不過時」;realise現在的意思是「意識到」,而réaliser就變成了「實現」)。

其他還有些特殊變法。我一時間想不起來所有的常規變法,如果有遺漏,歡迎補充。

用詞:
英語和美語中有些同樣的詞語的常用意思是不同的,或者同樣的東西用不同的詞語來說,而且絕大部分這種詞語是和文化風俗有關的,但並不對交流產生實質性影響。如jumper一詞在英國可指毛衣,而美國人很少用這個詞當衣服講(是個過時的詞),而用sweater來做毛衣。另外有如jersey, slacks, trousers等等。有很多例子,一時想不起來,大家歡迎補充。
語氣:
英國人的語氣抑揚頓挫,語調高亢,和法語頗有幾分類似(不過他們是不會承認的),並且英國人嘲笑美國人說話有氣無力,鬆散無韻律。
美國人說話相對比較穩重低沉,句勢通常呈降調,並且速度慢一些。美國人則愛嘲笑英國人的語氣的輕微的歇斯底里,女里女氣的說法。

④ 現今世界各國赤字率和債務率是多少

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13年歐洲國家財政赤字率有所下降,但公共債務仍持續攀升。歐盟平均赤字率為3.3%,低於2012年的3.9%,公共債務佔GDP比重則由85.2%升至87.1%。10個國家的赤字率高於馬約規定的3%,分別是斯洛維尼亞(14.7%)、希臘(12.7%)、愛爾蘭(7.2%)、西班牙(7.1%)、英國(5.8%)、塞普勒斯(5.4%)、克羅埃西亞和葡萄牙(均為4.9%)以及法國和波蘭(均為4.3%)。同期歐元區平均財政赤字率由2012年的3.7%降至3%,公共債務佔GDP比重由90.7%升至92.6%。

⑤ 求英國 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打得好有追加

有利:經濟基礎好,技術好
不利:缺乏資源,泡沫多

⑥ 英國債務超兩萬億英鎊,英國為何會發展到這種地步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破壞,哪怕是世界強國也無法倖免

據海外消息報道,新華社駐英國記者稱,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公布了英國政府從今年開春截止到現在的負債情況,報道顯示,由於新冠疫情的壓力,英國經濟負擔加重,國家創收一路下跌,截止到現在,國家負債已經高達2萬億英鎊,即將迎來近60年最大的負債壓力。

第一,英國是一個開放程度相當高的經濟體,即便脫歐後英國的經濟與世界還是緊密相連。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一表徵就是股市的反應,先有美股的四次熔斷,導致全球金融信心下落,然後英國倫敦金融中心也緊隨著指數下跌。

第二,雖然英國以服務業為主,不同於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英國是個知識密集型經濟體,勞動人口流動性較小,但是英國的經濟市場韌性差,受到經濟危機後造成的經濟波動大,且難以穩定下來。

第三,新冠疫情下的貿易行為對英國經濟給予了重創。英國主要出口技術密集型服務,像金融保險之類,這類服務是英國GDP的主要來源。但是由於疫情,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受阻,英國的經濟必然受損。

第四,大規模的防疫措施必然導致生產停擺,失業率與企業破產率急劇升高,經濟頹勢顯而易見。

基於以上幾點,英國政府必須大量舉債才能維持國家經濟穩定,否則失業率破產率再度飆升,到時候國家信用也會受到影響。

⑦ 英國的財政赤字為什麼高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1.受金融危機影響,全國經濟不景氣,導致失業率升高
2.社會福利太高,養老金和社會保障金太高
3.歐洲各國的財務赤字都很高,英國並不是最高的
4.經濟的結構性弊端。受金融危機影響大
5.降低稅收刺激消費,4使政府負擔加大

閱讀全文

與英國財政赤字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留學生哪裡可以買到衛生紙 瀏覽:136
印尼的沉船是怎麼回事 瀏覽:853
二戰後印度軍艦有哪些 瀏覽:975
gogoing為什麼越南 瀏覽:835
速度術語義大利語怎麼讀啊 瀏覽:435
中國為什麼分民族 瀏覽:68
伊朗怎麼登上油輪 瀏覽:888
中國37的鞋歐碼多少 瀏覽:48
越南永安屬於哪裡 瀏覽:267
疫情哪些國家已經高了中國 瀏覽:57
什麼標志著封建制在英國的建立 瀏覽:838
西班牙國家隊和義大利哪個強 瀏覽:117
英國交通費是多少 瀏覽:791
從廣西哪裡可以去越南 瀏覽:446
印度狂犬疫苗是哪個國家 瀏覽:123
義大利yarese是哪個城市 瀏覽:316
印度的頭飾怎麼戴 瀏覽:273
為什麼紐西蘭上有英國的國旗 瀏覽:376
怎麼誇中國舞老師 瀏覽:856
伊朗兩萬紙幣值多少錢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