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英禮儀差異的不同,要多個方面講述
英國人注意服裝,穿著要因時而異。他們往往以貌取人,儀容態度尤須注意。英國人講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門,就得衣冠楚楚。雖然英國人已無昔日的雄風,可是自負心特別強。中、上層的人士由於地著舒適的生活,因此,養成了一種傳統的"紳士"、"淑女"風度。但他們守舊,一般都熱衷於墨守成規,矜持莊重。一般家庭喜愛以前幾代傳下來的舊傢具、舊擺設、舊鍾表而炫耀於人。首都倫敦有許多"百年老
握手禮
店",而且越是著名的商店,越對原有的式樣或布置保持得越完整。汽車發動機雖然換上新型號的了,但車型還要盡量保持過去的老樣子。倫敦有兩家郵局,一年365天晝夜營業,從不休息,據說這是遵循英國的古老傳統而保留下來
英國人性格孤僻,生活刻板,辦事認真,對外界事情不感興趣,往往寡言少語,對新鮮事物持謹慎態度,具有獨特的冷靜的幽默。他們保守、冷漠,感情輕意不外露,即便有很傷心的事,也常常不表現出來。他們很少發脾氣,能忍耐,不願意與別人作無謂的爭論。英國人做事很有耐心,任何情況之下,他們絕不面露焦急
英國人待人彬彬有禮,講話十分客氣,"謝謝"、"請"字不離口。對英國人講話也要客氣,不論他們是服務員還是司機,都要以禮相待,請他辦事時說話要委婉,不要使人感到有命令的口吻,否則,可能會使你遭到冷遇。英國人對於婦女是比較尊重的,在英國,"女士優先"的社會風氣很濃。如走路時,要讓女士先進。乘電梯讓婦女先進。乘公共汽車、電車時,要讓女子先上。斟酒要給女賓或女主人先斟。在街頭行走,男的應走外側,以免發生危險時,保護婦女免受傷害。丈夫通常要偕同妻子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而且總是習慣先將妻子介紹給貴賓認識。按英國商務禮俗,隨時宜穿三件套式西裝,打傳統保守式的領帶,但是勿打條紋領帶,因為英國
吻禮
人會聯想到那是舊"軍團"或老學校的制服領帶。英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拜會或洽談生意,訪前必須預先約會,准時很重要,最好提前幾分鍾到達為好。他們相處之道是嚴守時間,遵守諾言。
英國民族還是遵循傳統的習慣,宜避免老用"English"一字來表示"英國的".如遇到兩個商人,一個是蘇格蘭人或威爾士人,你說他是"英國人",那麼,他會糾正你說,他是"蘇格蘭人"或"威爾士人」,宜用"British"一字。談生意態度須保守,謹慎。初次見面或在特殊場合,或者是表示贊同與祝賀時,才相互握手。在英國,不流行邀對方早餐談生意。一般說來,他們的午餐比較簡單,對晚餐比較重視,視為正餐。
因此,重大的宴請活動,大家都放在晚餐時進行。去英國人家裡作客,最好帶點價值較低的禮品,因為花費不多就不會有行賄之嫌。禮品一般有:雪茄、名酒、鮮花。而對有客人公司標記的紀念品不感興趣。在英國,服飾、香皂之類的物品未免太涉及到個人的私生活,故幫一般不用來送人.菊花在任何歐洲國家都只用於萬聖節或葬禮,一般不宜送人。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國象徵死亡,也不宜送人。其他的花都可送人。盆栽植物一般是宴會後派人送去。若請你到
下午茶
人家裡作客,需要注意,如果是一種社交場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禮貌的,女主人要為你做准備,你去早了,她還沒有準備好,會使她難堪。最好是晚到10分鍾。在接受禮品方面,英國人和我國的習慣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常常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無論禮品價值如何,或是否有用,主人都會給以熱情的贊揚表示謝意。蘇格蘭威士忌是很通行的禮品,烈性威士忌則不然。
英國商人一般不喜歡邀請至家中飲宴,聚會大都在酒店、飯店進行。英國人的飲宴,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儉朴為主。他們討厭浪費的人。比如說,要泡茶請客,如果來客中有三位,一定只燒三份的水。英國對飲茶十分講究,各階層的人都喜歡飲茶,尤其是婦女嗜茶成癖.英國人還有飲下午茶的習慣,即在下午3—4點鍾的時候,放下手中的工作,喝一杯紅茶,有時也吃塊點心,休息一刻鍾,稱為"茶休"。主人常邀請你共同喝下午茶,遇到這種情況,大可不必推卻。在正式的宴會上,一般不準吸煙。進餐吸煙,被視為失禮。
在英國,邀請對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觀看戲劇、芭蕾舞等,會被當作送禮的等價。主人提供的飲品,客人飲量以不超過3杯為宜,如果感到喝夠了,可以將空杯迅速地轉動一下,然後交給主人,這表示喝夠了,多謝的意思。酒館開門時間一般是上午11時至下午3時,下午5時半到晚上11時。酒館里喝酒的人一般比較多,高峰時,後來的客人沒有座位,就買零酒隨便站著喝。
英國商人對建設性意見反應積極。衣著講究,好講派頭,出席宴會或晚會時,習慣穿黑
下午茶
色禮服,衣褲須燙得筆挺。訪問英國注意他們一些忌諱:忌談個人私事、家事、婚喪、年齡、職業、收入、宗教問題。由於宗教的原因,他們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這是個不吉祥的數字。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13"這個數字,用餐時,不準13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話,則認為這是雙倍的不吉利。不能手背朝外,用手指表示"二",這種"V」形手勢,是蔑視別人的一種敵意做法。上街走路,千萬注意交通安全,所有車輛都靠左行駛。商務活動在2~6月、9月中至11月最宜。聖誕節及復活節前後兩周最好勿去。英國有銀行春假(聖靈降臨)節,在6月(第一個周末);銀行暑假節,8月(最後一個周末)。飲水均安全。英國免費醫療,即便是臨時來英國的外國人有急病,也不例外 中國篇: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
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准法津」的作用。
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饗燕飲食禮儀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賓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五祀
指祭門、戶、井、灶、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霤、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霤、井的專祀,只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儺儀
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貳』 與英國人交談的基本禮儀
英國】 英國人的禮儀與忌諱 英國人在初相識時,一般的禮節是:向老年人引見年輕人;向婦女引見男子;向有貴族頭銜的人介紹沒有頭銜的人;向地位高的人引見地位低的人;在兩個婦女之間,是向已婚的引見未婚的,如果未婚的婦女明顯地年長,則又是向年紀大的引見已婚的年輕婦女;如貴族是男的,另一方是婦女,則遵從「女士優先」的原則,把貴族介紹給婦女。 英國人一般不行擁抱禮,相互之間也很少擁抱,甚至父親也不擁抱兒子,只有在兒子小的時候才會擁抱。英國人也較少跟別人握手,甚至跟常見面的朋友也不握手。只有在第一次介紹相識,或朋友之間很久沒有見面時才握手。 第一次認識時,一般都以握手為禮。介紹時,一般是由婦女、地位高的、年紀大的那一方先伸手,然後才是男子、地位低的、年紀輕的那一方再伸手。被介紹與一個男子相識時,應與他握手,但如果被介紹與一位女士相識時,就應等她先伸出手來,然後才可伸出自己的手。婦女被介紹時,不一定要伸出手來與人家握,但是她們常常伸出手來以示友好。男子在與女子握手前應該先脫下自己所戴的手套,而女子則不必如此做。到英國人家作客,一般要先和女主人寒暄、握手,然後才同男主人打招呼。 宴會一般是男女數相等。排座位時是男女間坐,而且夫妻二人絕不挨在一起。如果男女數目不等,也不必勉強湊數,一般應男多於女。 英國人席間不勸酒,賓主飲多少全憑自己。祝酒詞一般是「為女王健康乾杯!」或者簡單地說「乾杯!」宴會後,客人要多留一會兒,與主人繼續聊天。最後告辭時,客人與主人夫婦握手,說一兩句話表示感謝。客人之間握手告別也可,點頭示意也可,不拘一格,視情況而定。宴會一般在晚上十點半到十一點鍾之間結束。受到款待之後,一定要寫信表示謝意,否則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英國人也忌用山羊、孔雀等做商品裝潢。山羊有「不正經男子」和「壞人」的意思;孔雀是禍鳥,孔雀開屏是自我炫耀的不良習性。 英國人很忌諱黑貓,尤其是黑貓若從面前穿過,會感到惡心,認為這將預示要遭到不幸。 英國人對墨綠色很討厭,認為墨綠色會給人帶來懊喪。他們忌諱把食鹽碰撒,哪怕是不小心的,也會感到非常懊喪,認為這是引發口角或與朋友斷交的一個預兆。他們忌諱有人打碎玻璃,認為打碎玻璃就預示著家中要死人或起碼要有7年不幸。 英國人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這是個不吉祥的數字,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13」這個數字。用餐時,不準13個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話,認為是雙倍的不吉利。 英國人忌諱百合花,並把百合花看作是死亡的象徵。 他們忌諱在眾人面前相互耳語,認為這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有些英國人認為,在吃飯時如果刀叉碰響了水杯而任它發響不去制止,便會帶來不幸。因此,在英國人家裡作客、吃飯時要盡量避免刀叉器皿碰撞出聲,萬一碰了杯子發出小鈴般的響聲時,也要趕快用手按一下叫它停止作響,以免主人介意。 英國人在飲食上不願意吃帶粘汁和過辣的菜餚,忌用味精調味,也不吃狗肉。 英國人同別人談話時不喜歡距離過近,一般以保持5O公分以上為宜。吸煙的友人遇到一起,請不要一次點三支煙,據說這樣也會給三個人中的某人招來不幸。
『叄』 中國的禮儀禮節,英國的禮儀禮節
英國是紳士之國,講究文明禮貌,注重修養。同時也要求別人對自己有禮貌。注意衣著打扮,什麼場合穿什麼服飾都有一定慣例。見面時對尊長、上級和不熟悉的人
用尊稱,並在對方姓名前面加上職稱、銜稱或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稱呼。親友和熟人之間常用呢稱。初次相識的人相互握手,微笑並說:「您好!」在大庭廣
眾之下,人們一般不行擁抱禮,男女之間除熱戀情侶外一般不手拉手走路。
英國人不輕易動感情或表態。他們認為誇誇其談是缺乏教養的,認為自吹自擂是低級趣味的。人們交往時常用「請」、「對不起」、「謝謝」等禮貌用語,即使家庭成員間也一樣。
英
國的「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被稱為是國菜。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把雞蛋加牛奶和面,與牛肉、土豆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餚。上桌時,還要另配些單煮的青
菜,即為「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普通家庭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他們是以午餐為正餐。闊綽人家則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點和晚餐)。
不願意吃帶粘汁的菜餚;忌用味精調味;也不吃狗肉。口味不喜歡太咸,愛甜、酸、微辣味,對燒、煮、蒸、烙、焗和烘烤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喜歡中國的京菜、川菜、粵菜。
他
們普遍喜愛喝茶,尤為婦女嗜茶成癖。「下午茶」幾乎成為英國人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即使遇上開會,有的也要暫時休會而飲「下午茶」。不喝清茶,要在
杯里倒上冷牛奶或鮮檸檬,加點糖、再倒茶製成奶茶或檸檬茶。如果先倒茶後倒牛奶會被認為缺乏教養。他們還喜歡喝威士忌、蘇打水,喝葡萄酒和香檳酒,有時還
喝啤酒和烈性酒,彼此間不勸酒。
對英國人稱呼「英國人」是不願意接受的。因為「英國人」原意是「英格蘭人」,而你接待的賓客,可能是英格蘭人、威爾士人或北愛爾蘭人,而「不列顛」這個稱呼則能讓所有的英國人都能感到滿意。
忌
諱用人像、大象、孔雀作服飾圖案和商品裝潢。他們認為大象是愚笨的,孔雀是淫鳥、禍鳥,連孔雀開屏也被認為是自我吹噓和炫耀。忌諱「13」這個數字。還忌
諱「3」這個數字,忌諱用同一根火柴給第3個人點煙。和英國人坐著談話忌諱兩腿張得過寬,更不能蹺起二郎腿。如果站著談話不能把手插入衣袋。忌諱當著他們
的面耳語和拍打肩背,忌諱有人用手捂著嘴看著他們笑,認為這是嘲笑人的舉止。忌諱送人百合花,他們認為百合花意味著死亡。
『肆』 西方禮儀中手勢禮儀和我國手勢禮儀的區別有哪些在日常工作中,應如何運用手勢
手勢表現的含義非常豐富,表達的感情也非常微妙復雜。如招手致意、揮手告別、拍手稱贊、拱手致謝、舉手贊同、擺手拒絕;手撫是愛、手指是怒、手摟是親、手捧是敬、手遮是羞,等等。手勢的含義,或是發出信息,或是表示喜惡表達感情。
一是注意區域性差異。
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於文化習俗的不同,手勢的含義也有很多差別,甚至同一手勢表達的含義也不相同。所以,手勢的運用只有合乎規范,才不至於無事生非,
美國人、法國人用手勢較多;
北歐人很少使用手勢。過多的無意識的手勢會令人心煩意亂,有時甚至被認為是粗魯放肆的表現;
與亞洲人交談,也應盡量少使用手勢。
二是手勢宜少不宜多。
手勢宜少不宜多。多餘的手勢,會給人留下裝腔作勢、缺乏涵養的感覺。
三是要避免出現的手勢。
在交際活動時,有些手勢會讓人反感,嚴重影響形象。比如當眾搔頭皮、掏耳朵、摳鼻子、咬指甲、手指在桌上亂寫亂畫等。
招手動作
在中國主要是招呼別人過來,在美國是叫狗過來。
翹起大拇指
一般都表示順利或誇獎別人。但也有很多例外,在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表示要搭車,在德國表示數字「1」,在日本表示「5」,在澳大利亞就表示罵人「他媽的」。與別人談話時將拇指翹起來反向指向第三者,即以拇指指腹的反面指向除交談對象外的另一人,是對第三者的嘲諷。
OK手勢
拇指、食指相接成環形,其餘三指伸直,掌心向外。OK手勢源於美國,在美國表示「同意」、「順利」、「很好」的意思;而法國表示「零」或「毫無價值」;在日本是表示「錢」;在泰國它表示「沒問題」,在巴西是表示粗俗下流。
V形手勢
這種手勢是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首先使用的,已傳遍世界,是表示「勝利」。如果掌心向內,就變成罵人的手勢了。
舉手致意
它也叫揮手致意。用來向他人表示問候、致敬、感謝。當你看見熟悉的人,又無暇分身的時候,就舉手致意,可以立即消除對方的被冷落感。要掌心向外,面對對方,指尖朝向上方。千萬不要忘記伸開手掌。
與人握手
在見面之初、告別之際、慰問他人、表示感激、略表歉意等時候,往往會以手和他人相握。一是要注意先後順序。握手時,雙方伸出手來的標準的先後順序應為「尊者在先」。即地位高者先伸手,地位低者後伸手。如果是服務人員通常不要主動伸手和服務對象相握。和人握手時,一般握上3到5秒鍾就行了。通常,應該用右手和人相握。左手不宜使用,雙手相握也不必常用。
雙手抱頭
很多人喜歡用單手或雙手抱在腦後,這一體態的本意,也是放鬆。在別人面前特別是給人服務的時候這么做的話,就給人一種目中無人的感覺。
擺弄手指
反復擺弄自己的手指,要麼活動關節,要麼捻響,要麼攥著拳頭,或是手指動來動去,往往會給人一種無聊的感覺,讓人難以接受。
手插口袋
在工作中,通常不允許把一隻手或雙手插在口袋裡的。這種表現,會讓人覺得你在工作上不盡力,忙裡偷閑。
『伍』 英國與中國文化有哪些不同
1.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
」是的,我不到20歲。
(」不,我已經30歲了。」)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 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Yes, Iam.'
("No,Iamnot.")
『陸』 英國禮儀與中國禮儀有什麼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
不同處大多在問好的禮儀方面。還有就是用餐利益方面。其他的可以去查網路,上面有詳細的英國禮儀介紹。
『柒』 英國人的禮貌方式和中國禮貌的區別(最好能用英語表達)
生活中的英漢文化差異
1.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
「是的,我不到20歲。」
(「不,我已經30歲了。」)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親屬稱謂
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顯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媽、姨媽等」。
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3.考慮問題的主體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買什麼?
您想借什麼書?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問候用語
中國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對方處境或動向為思維出發點。如:
您去哪裡?
您是上班還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對恭維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誇獎應是推辭。如:
「您的英語講得真好。」
「哪裡,哪裡,一點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過獎,過獎,做得不好,請原諒。」
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學生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6.電話用語
中國人打電話時的用語與平時講話用語沒有多少差異。
「喂,您好。麻煩您叫一聲王偉接電話。」「我是張英,請問您是誰?」
英語中打電話與平時用語差別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電話一般都先報自己的號碼或者工作單位的名稱。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國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會犯這樣的錯誤: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禮物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一般是放在一旁,確信客人走後,才迫不及待地拆開。受禮時連聲說:
「哎呀,還送禮物干什麼?」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為例。」
「讓您破費了。」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稱呼用語
中國人見面時喜歡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西方人之間,如沒有血緣關系,對男子統稱呼「Mr.」,對未婚女士統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稱「Mrs.」。
中國人重視家庭、親情,認為血濃於水。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以親屬關系稱呼。如:
「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姐等」。
9.體貼他人
在西方,向別人提供幫助、關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據接受方願意接受的程度來定的;而中國人幫起忙來一般是熱情洋溢,無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看到一位老教授蹣跚過車水馬龍的馬路,出於同情心,他飛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過去,但是他得到的卻是怒目而視。請看下面的對話: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國人建議患上感冒的人馬上去看醫生,表示真誠的關心。而美國人對此不理解,會認為難道他的病有如此嚴重嗎?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夠了。
10.請客吃飯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都准備了滿桌美味佳餚,不斷地勸客人享用,自己還謙虛:「沒什麼菜,吃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動上多以主人為客人夾菜為禮。
西方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明明這么多菜,卻說沒什麼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行為。而他們請客吃飯,菜餚特別簡單,經常以數量不多的蔬菜為可口的上等菜,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其它要注意的地方:
儀態禮儀
在英國,人們在演說或別的場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構成V形手勢,表示勝利;在英國,如有人打噴嚏,旁人就會說上旁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見禮儀
在英國,當嬰兒出生時,父母親朋一般依嬰兒的特徵,父親的職業為嬰兒取名,有的母親家庭顯赫,就用娘家的姓作為嬰兒的第二個名字。在英國,孩子們只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稱叔。英國老人講究獨立,不喜歡別人稱自己老,走路時不必攙扶他們。
商務禮儀
到英國從事商務活動要避開7,8月,這段時間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聖誕節,復活節也不宜開展商務活動。在英國送禮不得送重禮,以避賄賂之嫌。在商務會晤時,按事先約好的時間光臨,不得早到或遲到。英國工商界人士辦事認真,不輕易動感情和表態,他們視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為缺乏教養的表現。
旅遊禮儀
到英國旅行,需注意當地的所有車輛均沿馬路的左側行駛。英國人遵守紀律,即便是幾個人上車,他們也會自覺地排隊上車。在英國坐計程車,一般按10%左右付小費,將小費列入服務費帳單的飯店不必另付小費。在主人家中作客數日,視情況付給提供服務的傭人一些小費。
『捌』 中英美社交禮儀的差異
漢語和英語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說法,請別人幫忙前,也要先說點什麼,例如漢語里「謝謝」、「對不起」、「請…」,英語里的 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等。總的來說,這些表達方式十分相近,不會造成什麼麻煩。但是,盡管相近,仍有差異。
英語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漢語的「謝謝」和「請…」用得更加廣泛。如果求人幫點小忙,比如借支鉛筆,問個路,傳個話,叫人來接電話等,中國人常常不說這些客氣話,特別是對親屬和好朋友,更不用這樣客氣。許多中國人認為,西方人過於喜歡說Thank you和 Please,沒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煩。另一方面,中國人相信對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來,不說這些客氣話就有些失禮,對別人不夠尊重。
對方說了 Thank you或「謝謝」之後,英語的回答是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或You』re welcome;漢語的回答是「沒什麼」或「不用謝」。導遊人員和服務人員為外賓做了什麼事,外賓說Thank you後怎麼回答呢?有人會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如果把這句話直譯為 It』s my ty, 就會含有下列意思:服務員或導游本人並不想做這件事,但這是他(或她)的職責,所以不得不做。這與漢語所委表達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適當的回答是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a pleasure表示「我很樂意(為您效勞)」之類的客套話。
人們往往認為漢語中的「請」相當於英語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場會卻不宜用英語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不說please,一般都說 After you。(初學英語的人常用You go first,這是不對的。)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吃菜、喝酒或請人吸煙葉,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也不用Please。
在求人辦事或打斷別人的話時,先得籠統地說一聲Excuse me(對不起)。但漢語中這個籠統說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求別人辦事時,一般用「勞駕」;請別人讓路時一般用「借光」或「請讓一讓」;詢問某事時一般加「請問」。不懂這些區別的外國人常常在一切場合中都用「對不起」。
漢語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熱情的話,表示對別人的關心。有時用「辛苦了」來肯定別人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所做出的成績,並表示慰問。用英語表示這種意思時要十分注意。「辛苦了」這句話適用范圍很廣,而英語卻沒有完全對應的說法,把它直譯成You』ve had a hard time或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都是不貼切的,有時還會引起誤解。對一個經過長途旅行後剛剛到達中國的外國人,可以說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或 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或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嗎」之類的客套話。對正在進行或剛剛完成一項艱難任務的人,可以說:Well done. That Was(You』ve got)a hard job.(幹得不錯,你辛苦了。)不過這幾種英語說法都表達不出漢語中「辛苦了」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個噴嚏,旁邊的人有時會說點什麼。中國人可能會說「有人想你了」、「有人說你了」或開玩笑地說「誰在罵你」;英國人或美國人則說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