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帝國是怎麼崛起的

英國帝國是怎麼崛起的

發布時間:2022-07-06 20:50:17

Ⅰ 大英帝國是怎麼崛起和衰落的

談及近代強國,無非也就是歐美那幾位,英法美德,日本位於東亞,算是個例外。資本列強的發家史十分久遠,西班牙與葡萄牙最先擁有海洋霸權,當時全世界除西方外,其他地區都是以農業文明為主,西班牙與葡萄牙依靠海權掌控海上商路,霸權因此而起,而後便是幾百年的殖民征伐。

二戰時,德,美,蘇聯依靠先進的工業將英法遠遠甩在身後,對於美國,因為戰火沒有殃及到本土,甚至還從中嘮叨不少好處。最終世界格局再次轉變,美蘇爭霸由此開始,而英法只能被迫追隨美國的腳步,昔日的霸主成為二流國家。

造成英法霸主格局轉變的原因是其發展模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英法的發展模式依託於殖民,殖民地物資、英法商品,殖民地勞動力,這其中需要有完美的銜接。比如當年對中國,英國可以從中國運送鐵、黃金、掠奪財富,也可以將本國的貨物高價賣到中國,甚至還能在中國本地建廠,依靠當地極其廉價的勞動力繼續生產財富。為什麼這種方法現在不行了呢,因為英法失去了霸權,在工業的競爭中英法並不是遙遙領先的地位。

如今全球化的局勢以及歐盟的產生無疑是對霸權的又一威脅,這一點美國頗有當年一戰前英國的影子,霸權雖有,但搖搖欲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無時不刻不通過各種手段維護其霸權,為的就是避免失去霸權的優勢。

Ⅱ 英國是如何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帝國的

新航路開辟以後,英國也走上了對外殖民擴張的行列,先後打敗荷蘭,法國等.18世紀後半期英國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最初試圖經過俄羅斯打通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於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後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商業往來,於是轉而尋找西北航線,試圖經北美洲北部前往東方。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

(2)英國帝國是怎麼崛起的擴展閱讀

1688年,英國通過光榮革命推翻了本國的封建統治,隨著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對王權進行了明確的制約,並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

可以說,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最終,使得英國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標志著英國的崛起。

Ⅲ 大英帝國是如何崛起的 英國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國,為什麼18、19世紀變得如此強大

英國的崛起完全歸功於海盜,英國海軍的前身就是肆掠海盜。當時西班牙控制著海上貿易,西班牙無敵艦隊所向披靡。英國海盜四處打劫西班牙商船,順便提一句英國在海上和荷蘭是盟友,法國主要是靠陸上貿易。話說回來,西班牙國王向英國女王提出抗議要求制裁海盜。不過英國女王則接見了海盜頭領,從此英國海盜就成為國家合法武裝。西班牙便同英國宣戰,當時英國海軍力量尚不及西班牙無敵艦隊。但英國艦隊司令通過運用戰術分割包抄西班牙無敵艦隊,再加上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吉利海峽,將西班牙海軍擊潰,奪取海上霸權。控制海權,從此開始向海外殖民,殖民地為工業革命的生產力找到了市場,通過殖民掠奪崛起。

Ⅳ 大國崛起之英國崛起的原因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君主制
君主制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政府體制。自從1952年就位以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的首腦,她也是埃格伯特國王的直系後裔。在其執政期間,埃格伯特國王於公元829年統一了英國。在議會制誕生之前,君主制就已經在英國存在了數百年,期間僅僅中斷過一次,那是在1649年至1660年,當時英國採用了共和國的體制。數百年以來,君主的絕對權力遭到不斷的侵蝕和削弱,盡管如此,作為憲法意義上的國家元首,君主仍然保留了重要的象徵意義。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在位君王的個性特徵對國家事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公元九世紀末,西薩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國王擊敗了由丹麥國王古德龍率領的入侵者,並使丹麥國王轉化為基督徒,從而使英國的政治版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並為統一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奠定了基礎。

多年之後,國王亨利八世的統治引發了重大的社會變革。為了實現其建立王朝的目的,亨利八世對教會進行了改革,這為以後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分歧埋下了火種,並增強了議會的權力。在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貴族的經濟實力得以加強,這為他們在其後的都鐸王朝進行內部斗爭奠定了經濟基礎。在十六世紀後半期,面對國內外多重危機,執政的伊麗莎白一世向世人證明自己是一名精明強干、堅決果斷的政治領袖。到了十九世紀,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期間,英國再次進入了重大的社會和政治變革時期,並由此奠定並發展了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與此同時,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埃爾伯特王子在維多利亞女王漫長的統治期間(從1837年到1901年)積極鼓勵藝術、科學和工業的發展,對英國社會的發展同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02年英國慶祝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執政五十年的金色慶典。在此期間,盡管英國乃至全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社會和技術變革,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社會堅定不移的掌舵人,成為公眾服務、公共職責等傳統價值觀的神聖代表。

四、政治
英國沒有成文憲法,英國的憲法不同於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是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蘇格蘭另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從價值選擇來看,不難發現,這實際上也是人為地將法理與情理結合在一起的制度設計。法律固然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但「法有限而情無窮」的固有矛盾從未消失過;法官固然是精通法律的,但存在著機械執法、無視情理的可能性。來自社會的陪審員們雖然不懂法律,卻懂社會情理。一個人難以代表復雜的社會心理,但來自方方面面的12個人應當說差不多了。知曉情理的陪審團和精通法理的法官結合在一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巧妙的組合。這不等於詬病沒有陪審團的訴訟模式,更不等於說不設陪審制度就必然會出現情與法的沖突。那麼多大陸法系國家都沒有陪審團,不照樣好好的嗎?沒有陪審團,定然有別的結合方式,比如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理念應是相近的,即剛性之法和柔性之理的統籌兼顧。有一點還需注意,情理是柔性的和不具體的,但吸納情理的途徑和范圍應是剛性的和具體的,嚴防情對法的隨意侵蝕。

政黨
(1)工黨(Labour Party):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24,1929~1931,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

(2)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對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元,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

(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

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 等。

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憲法
英國憲法與絕大多數國家憲法不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大憲章共65條,其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國王與領主關系規定;第二部分為國王施政方針與程序規定;第三部分為國王與領主爭端處理規定。按照大憲章的規定,國王要保障貴族和騎士的封建繼承權,不得違例向封建主徵收高額捐稅,不得任意逮捕、監禁、放逐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承認倫敦等城市的自治權。為了保證憲章不落空,由25名男爵組成一個委員會,對國王進行監督,如果憲章遭到破壞,封建領主有權以軍事手段強迫國王履約。英國以後的憲政,追根溯源即來自大憲章,其基本精神即王權有限和個人自由。有的學者如斯托布斯就認為,整個英國憲政史,實際上是大憲章的注釋史。

司法
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

五、經濟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其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五。英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務業和能源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 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年產值700多億英鎊,旅遊收入佔世界旅遊收入的5%左右。與以風光旅遊為主的國家不同,英國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館文化是旅遊業的最大看點。主要旅遊點有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英國是世界第四大貿易國,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5%以上,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

英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英國還是世界第六大海外投資國和第六大對外援助國。倫敦是世界性金融和貿易中心。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 2001年,旅遊業產值達728億英鎊;從旅遊收入上計算,2001年,英國是世界第七大旅遊國,收入佔世界旅遊收入的3.4%。2002年3月,從業人員205.6萬,其中自由職業者約為14.8萬人。2001年英國國內旅遊產值約595億英鎊。2001年,到英國的外國遊客達2280萬,比2000年減少9%。其中西歐遊客比上年減少8%,為1287萬人,北美遊客比上年減少13%,達423萬人,其他地區遊客減少9%,達375萬,海外旅遊總收入為 113億英鎊。商務旅遊收入34億英鎊,占海外旅遊總收入的30%,並有繼續發展趨勢。2001年,國內遊客收入595億英鎊。2000年,全英酒店業總營業額為566億英鎊,比2000年增長7.2%。2001年,全英有各類旅館6萬多家;注冊餐飲業企業有51500家,總營業額為182億英鎊,比 2000年增長12.1%;各類酒館共有約49500家,自1990年以來減少8%。2001年2月瘋牛病的爆發和「9·11事件」嚴重影響英國旅遊業,損失達150億英鎊。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業、零售業、旅遊業和商業服務(提供法律及咨詢服務等)。近年來發展迅速,到2001年底從業人員達2280萬,占總就業人口的77.5%。2001年總產值比2000年增加1%,其增加值占國內總產值增加值的71.4%。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外匯交易、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同時也是世界最大保險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及船貸市場以及重要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

金融業是英國貿易平衡的主力,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以上,從業人員100多萬,達到創紀錄的132億英鎊。工黨政府執政後首次進行金融監管改革,並於1998年6月成立了金融服務管理局,取代原先英格蘭銀行的監管職能。英國政府鼓勵外國向英國投資,並將其視為引進新技術、新產品、新的管理方法和提高就業、增加出口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英國成為外商在歐洲投資的首選地。2001年,英國吸引外國投資總額538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美國是英國的最大投資國,投資額佔48.4%,其次是德國、加拿大和日本,分別佔8.2%、6.4%和5.9%。投資領域包括汽車、通訊、信息、電子、醫療設備、金融服務、食品、飲料等。投資形式為收購、兼並現有企業、擴建已有生產廠、建立科研基地或跨國公司區域總部等。2000年,外國在英直接投資862億英鎊,證券投資1746億英鎊,其他投資2818億英鎊。截止到2000年底,外國在英累積直接投資額為3235億英鎊,證券投資總額10321億英鎊,其他投資額16853億英鎊,總額30408億英鎊。

Ⅳ 英國崛起的原因

工業革命
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初期,農業社會被廣泛地轉化為科技化和機械化的工業社會,這次重大的變革被稱為工業革命。非常多的農業生產者轉移到了城市和鄰近城市的郊區進行大規模的集中式生產,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新技術使得經濟規模擴大而得到節約和增加單個工人生產量,從而使得傳統的家庭式手工業被減少,其後的結果就是這些地區擁有很少的底層支持,使得嬰兒死亡率(這一方面,很多以5,6歲學齡前兒童為主的主日學校擁有葬禮社,互相負責葬禮事務安排)、犯罪率和社會剝削大大增高。

這次工業化的變革對工人來說並不是完全無痛苦的,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的生活受到威脅。他們中的一部分常常進行和准備進行對工廠的破壞。這些破壞分子被稱為「德勒分子」。對這些「德勒分子」歷史也應該有不同看法,如E.P.湯普森。(E.P.Thompsom)

[編輯] 近代歷史
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是於1692-1866年間統治德國漢諾威地區和在1714-1901年間統治英國的王朝。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後裔被逐離英國。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兒瑪麗和安妮陸續繼位,但不幸二人都駕崩後都無存活子嗣可繼承王位。

在安妮女王長子夭折後,英國國會為避免英國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過《1701年嗣位法》,當中規定: 若1689權利法案中所規定的繼承人全部無子死亡後,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漢諾威選帝侯夫人蘇菲亞和她的新教後代繼承。

這部法律,令當時在英國王位繼承序列頭50名的王室成員都失去王位繼承權。雖然,法案導致數次因王位爭端而起的沖突,但位於王位繼承序列第52名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George I),最終於1714年繼位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直至1727年駕崩。而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於1801年合並,組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

[編輯] 溫莎王朝背景
溫莎王朝的父系祖先為韋廷家族,後來其中一個分支被分封到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即今日德國的圖林根州),該分支便自此以國為王朝名,但保留韋廷作為私人姓氏。

該分支的數位王子通過婚姻或獲選多國國王,如葡萄牙、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等。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維多利亞和她的大表哥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結婚,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德國姓氏就此帶入英國王室。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其長子繼位為愛德華七世,愛德華成為第一位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君主。

[編輯] 王朝之始——改朝換姓
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但由於經歷多年復雜的聯姻,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而英國王室帶有德國姓氏,更令英國人覺得不順。為安撫民心,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布將英國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為溫莎。「溫莎」一名來自溫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遽聞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奠基的。

[編輯] 重要事件
溫莎王朝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兩次皆成功令英國成為戰勝國。而另一方面,大英帝國在二戰後迅速瓦解,殖民地陸續宣布獨立,令英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陸續失去愛爾蘭國王和印度皇帝等稱號。但通過各種妥協方式,令英國在前殖民地區的影響力依然舉足輕重。這些妥協包括成立英聯邦,和允許一些國家獨立自主。直至今天,仍有15個國家奉英王為國家元首,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令英王至今依然為名義上統治最大面積領土的君主

Ⅵ 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稱號,是怎麼樣建立的

英國在全球各地都建立起了殖民地,不管太陽到了哪邊都能照到英國的地盤,所以就有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Ⅶ 大英帝國是怎樣崛起並漸漸衰落的

大英帝國的崛起,表現為黃金英鎊霸權體系的建立

大英帝國崛起的歷史邏輯是這樣:

1. 1696 年,牛頓擔任英格蘭造幣廠廠長,黃金本位貨幣體系確立。

波斯拜火教以煉金術聞名。

波斯煉金術發達,是因為波斯有足夠的原始石油燃料,從岩石直接滲透出來的石油,就足夠煉金。

牛頓從小信仰波斯拜火教(明教),牛頓試圖通過煉金術,將廉價普通金屬冶煉為黃金。從現代物理學角度,牛頓物理學主要是神學,翻譯自波斯拜火教和中西亞其他宗教教義,如果去掉波斯的譯文,牛頓思想自身原創性的不多。

Ⅷ 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崛起的過程是怎樣的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開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

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通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展到全世界。

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

工業革命之後讓英國成為經濟強權,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英國及其殖民地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8)英國帝國是怎麼崛起的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完成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海外擴張。英國經國際聯盟的批准對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

而前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喀麥隆部分地區、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帝國的版圖(其實西南非洲被歸由南非管理,而新幾內亞則由澳大利亞統治)。

不過一戰之後英國在萊因蘭和二戰之後在西德的佔領區就不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Ⅸ 英國是怎麼崛起的

英國崛起的原因是綜合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英國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其能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兩部分:

部分內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以及殖民戰爭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積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積極發展對外的貿易,使倫敦,利物浦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

3、工業革命的推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等。

4、重視教育: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擁有強大的制海權: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其後,利用其優勢的地理位置與強大的海軍控制了海上運輸貿易。

2、不斷擴張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9)英國帝國是怎麼崛起的擴展閱讀: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於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

Ⅹ 英國崛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英國是西方最早崛起的國家之一,每個國家的崛起都與國內的政策以及所處的國際環境所決定的,英國崛起的原因自然也與很多因素有關。


重視先進技術

英格蘭一直以來都是比較重視科技技術的發展的,這也是為什麼英國能夠最先進入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也是最早成熟使用風能和水能為農業服務的國家之一。整個社會都比較尊敬先進技術的創造或改良者。

再加上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那些為航海業提供導航,天文學,數學家的一批人收入暴增,其實這也間接促使更多的人從事新技術的開發工作。大時代的趨勢才造就的像牛頓,胡可這樣的大科學家。


每個國家的崛起都離不開重視科技,促進經濟發展,以及穩定的內部與外部環境,英國的占據了天時,地利與人和,迅速的崛起也就不奇怪了。

閱讀全文

與英國帝國是怎麼崛起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疫情哪些國家已經高了中國 瀏覽:54
什麼標志著封建制在英國的建立 瀏覽:835
西班牙國家隊和義大利哪個強 瀏覽:115
英國交通費是多少 瀏覽:789
從廣西哪裡可以去越南 瀏覽:446
印度狂犬疫苗是哪個國家 瀏覽:121
義大利yarese是哪個城市 瀏覽:314
印度的頭飾怎麼戴 瀏覽:271
為什麼紐西蘭上有英國的國旗 瀏覽:374
怎麼誇中國舞老師 瀏覽:853
伊朗兩萬紙幣值多少錢 瀏覽:272
最近印度跟中國什麼情況 瀏覽:65
印度河流量怎麼樣 瀏覽:72
印度的沙琪瑪是用什麼做的 瀏覽:48
印度怎麼對待登月 瀏覽:89
越南什麼地方的蘋果最好吃 瀏覽:678
伊朗民族信仰什麼教 瀏覽:273
美國對伊朗制裁了多少年 瀏覽:267
英國人在紐約多少錢 瀏覽:716
去哪裡買到印度產的葯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