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對外策略是什麼

英國對外策略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7 02:39:49

㈠ 伊麗莎白時期英國的外交政策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統治時期(1558—1603)英國的外交政策在英國外交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是英國外交從傳統模式向近代演變的一個轉折時期。在16世紀後期,弱小的英國能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夾縫中生存下來,並贏得了發展的時機,除了明智的國內政策外,還需要切實可行的外交政策作保障。
伊麗莎白時期英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歷史地位就在於女王在主管外交的國務大臣威廉·塞西爾輔佐下進行的全面的外交戰略調整。女王政府最終拋棄了追求歐洲大陸領地的外交傳統,使外交政策擺脫了宗教的影響,而推行一種追求歐洲大陸的均勢,以維護國家安全為首要目的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
總之,女王政府經過幾十年探索形成的一套完備的外交政策新模式,可以定義為放棄對大陸領地的覬覦、實現不列顛島的獨立與穩定、發展海岸、在海峽上建立防禦屏障、追求歐洲大陸的勢力均衡、伺機向海外擴張。

㈡ 歷史角度來看福克蘭戰爭中英國的策略是什麼

說到英國的策略,就不得不提英國首相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了,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英阿兩國就福克蘭群島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甚至英國也曾有意打算將福克蘭群島交與阿根廷,畢竟離英國本土太過遙遠,這只能說英國有此打算,不能算作英國准備放棄福克蘭群島的證據。就島上居民來說,其近乎於百分百不願意跟著阿根廷,因為阿根廷的軍人獨裁統治的確令島民們心生厭惡。

言歸正題,說說鐵娘子的策略吧,阿根廷入侵英屬福克蘭群島之後,英國上下反映強烈,對阿根廷提出了嚴重抗議。鐵娘子一面積極備戰,收復領土,一面積極運用外交,在國際上孤立阿根廷。這和當年抗戰前夕的國民政府的對日策略何其相似。

㈢ 丘吉爾認為英國四百年來的對外政策是怎麼樣的政策

丘吉爾說:「英國四百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強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特別是防止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落入這些國家手中。從歷史上看,在這四個世紀中,人和事,環境和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而這個目的卻始終如一。」

㈣ 英國對外貿易政策

英國發布「脫歐」後新關稅制度:

英國政府宣布,「脫歐」過渡期今年年底結束後,英國將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英國全球關稅」這一新關稅制度,取代原來一直實施的歐盟對外關稅制度。

實施新關稅制度旨在簡化一些英國官員所稱的過於復雜的手續和步驟,並幫助英國與美國、歐盟及其他國家更加順利地進行貿易協定的談判。但這同時意味著,如果英國和歐盟不能在今年年底前達成自由貿易協議,英國從歐盟進口的一些食品、汽車和化學品的價格將大幅上漲。

根據新的稅收制度,從明年年初開始,按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其他現行最惠國待遇政策,英國60%的進口商品在新稅收制度下享受免關稅待遇,而目前免關稅待遇的進口商品只有47%。對於沒有與英國簽署貿易協議的國家,將取消所有稅率低於2%的關稅。

同時,為了保護農業、汽車業和漁業等免受競爭威脅,英國對這些產業的進口產品仍將保留關稅,包括牛羊肉、家禽等農產品和絕大多數陶瓷產品。此外,對汽車關稅維持在10%不變。

為了實現政府對於環境保護的承諾,英國還將取消支持提高能源效率的進口產品的關稅,如LED節能燈等。另外,政府准備對用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個人防護用品等醫療物資給予「臨時零關稅」政策。

英國脫歐准備:

據美聯社報道,在歡迎新關稅制度的同時,英國商業團體對與歐盟的貿易談判進展感到擔憂。目前歐盟佔英國貿易總額的一半左右,因此歐盟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英國商會表示,英國與歐盟在年底前能否達成貿易協議,對於是否能夠「避免英歐企業成本大幅上升」至關重要。目前有分析認為,新關稅制度的出台被視為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不打算延長「脫歐」過渡期的跡象。

英國19日還公布了與歐盟未來關系的建議,其中包括一份291頁的自由貿易協議草案。雙方力爭在今年年底前達成協議,但在漁業等關鍵問題上,雙方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目前,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而採取的封鎖措施已導致英國經濟衰退,英國國家統計局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4月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環比跳漲69.1%至210萬人,為1996年以來最高水平。專家認為,英國正面臨數十年來最為嚴峻的失業形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英國發布「脫歐」後新關稅制度

㈤ 福克蘭戰爭中英國的策略是什麼

說到英國的策略,就不得不提英國首相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了,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英阿兩國就福克蘭群島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甚至英國也曾有意打算將福克蘭群島交與阿根廷,畢竟離英國本土太過遙遠,這只能說英國有此打算,不能算作英國准備放棄福克蘭群島的證據。就島上居民來說,其近乎於百分百不願意跟著阿根廷,因為阿根廷的軍人獨裁統治的確令島民們心生厭惡。

言歸正題,說說鐵娘子的策略吧,阿根廷入侵英屬福克蘭群島之後,英國上下反映強烈,對阿根廷提出了嚴重抗議。鐵娘子一面積極備戰,收復領土,一面積極運用外交,在國際上孤立阿根廷。這和當年抗戰前夕的國民政府的對日策略何其相似。

㈥ 英國是怎樣利用大陸均勢政策在七年戰爭中崛起的呢

英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與其未雨綢繆,善於准備,長於思考不無關系。它的大陸均勢政策就充分證明了這一個點。那麼,什麼是大陸均勢政策?它又是怎樣讓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崛起的?

1756年,危機爆發,大戰拉開序幕。

然而,在大戰進行當中英國卻掉了鏈子。原本支持普魯士的輝格黨內閣倒台,而新上任的首相不支持普魯士,把對普魯士的援助全部叫停。這樣就讓本遭四國圍毆的普魯士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危險境地。結果普魯士的首都柏林被沙俄攻陷,奧地利從南進攻,佔領了普魯士最大片肥沃的土地。到了1761年底,普魯士內外交困,國力衰竭,幾近亡國,到了國王腓特烈二世曾兩度要自殺的地步。

然而,就在這看似普魯士將要走到盡頭的危險時刻,戲劇的一幕發生了。在1762年1月5日俄國女沙皇去世,而繼任的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崇拜者。所以立即叫停了對普魯士的軍事行動,轉而結為盟友,這使腓特烈得以喘息。然而,沒有幾個月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二世,在情人的幫助下發動政變,葉卡捷琳娜執政了沙俄。

但是錯誤已經釀成,腓特烈二世抓住機會,一舉扭轉了局勢,勝利的天平已經傾向英普,並占據了絕對的上風。最後,七年戰爭以英國和普魯士的巨大勝利而結束。

可是,雖然同是勝利者,但是普魯士和英國比起來那是小巫見大巫,英國才是最大的贏家。

英國的高明之處,就是採取大陸均勢政策,與普魯士結盟,讓形單影只普魯士不孤單,而戰爭打響後一直是審時度勢,並沒有急於加入,而是通過提供大量資金給予普魯士大力支持,以達到牽制住法國等歐洲大陸各國,而自己騰出主要精力用於海外擴張上的目的。並在1759在葡萄牙擊敗了法國艦隊,讓法國海軍實力嚴重受損。

隨後就是大量搶奪法國的殖民地。1758年,英國組織42艘軍艦的龐大艦隊,遠征加拿大。因為法軍參與到歐洲大陸戰場之中,一時難以脫身,加上援軍被英軍攔擊,所以加拿大很快就落入英國手中。接著又揮師南下,佔領了密西西河流域。在印度英法兩軍雖然發生對峙,終因法軍補給缺乏,在1761年法軍投降,至此英國獨佔了印度。

七年戰爭結束後,歐洲各國元氣大傷,無力海外擴張。而實力大增的英國就利用這個空當把自己的觸角伸到了全球的各個角落。到了1800年,英國擁有殖民地面積達1130萬平方公里,成為名符其實的「日不落帝國」。此後的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眾多的殖民地讓英國有了雄厚的資金、市場和原材料,使得英國的工業革命得以迅速進行。

戰爭讓昔日霸主的法國財政困難雪上加霜,無奈之下大借外債,提高稅收,導致社會矛盾被激化,農民起義頻發,在1789年爆發了法國大革命。

中國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可以很好地解釋英國大陸均勢政策。英國通過結盟次等強國,以對抗歐洲最強國,從而達到歐洲大陸均勢的狀態。而自己卻專注於海上擴張。這次七年戰爭讓英國大陸均勢政策得以很好的表現。通過這七年戰爭,讓歐洲各國國力損失殆盡,英國卻欣欣向榮。而從大陸均勢政策角度看,普魯士無疑是工具和犧牲品。

㈦ 20世紀初,英國外交政策從「光榮孤立」走向軍事結盟,其目的是什麼

遏制眾所周知,英國自近代以來其外交政策,特別是歐洲政策,一貫恪守「均勢原則」。由於英倫三島遠離歐陸的獨特地理位置,以及其在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中的領先地位,促成了英國在許多歐洲重大問題上能夠「超然物外」。 18―19世紀,英國以其擁有的無可匹敵的政治、軍事及經濟力量,傲視群雄、睥睨眾小。憑借著「重海洋、輕大陸」的海上霸權戰略,在對歐陸外交政策中奉行「光榮孤立」,推行「均勢外交」,不與歐陸任何強國建立聯盟,同時保持英國對歐陸事務的充分發言權。與美國的「孤立主義」不同,英國的「光榮孤立」還隱含著對歐洲霸權及影響的重大含義。
盡管出於現實需要,英國在這一時期也曾有過與歐陸國家的聯合,如19世紀初為戰勝拿破崙帝國而結成的數次「反法聯盟」等,然而,這充其量不過是英國推行其均勢政策、現實主義外交的一種策略,無法從根本上動搖英國外交傳統的「均勢原則」。而且英國「均勢外交」中的諸多因素,如領導責任、著力幕後控制、強調縱橫裨闔、靈活機動以及制衡均勢等現實主義外交精神影響深遠,深深植入其外交實踐的骨髓,貫穿了英國各個歷史發展時期,成為構築其對外政策基礎的核心與紐帶。
如果說「光榮孤立」政策反映了英國近代以來所擁有的強大國力以及重大國際影響,那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外交政策的變化則反映了其國力的衰退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隨著美國、德國崛起,英國的歐洲霸主地位遭遇空前挑戰。19世紀後期,英國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而與法、俄結盟,目的在於維系搖搖欲墜的舊世界秩序。由此,英國推出「有限責任」政策代替「光榮孤立」政策。作為後者的延伸,「有限責任」政策更強調英國作為歐洲大國對歐陸事務所擔負的道義與現實責任,而這種責任大多關系英國的切身利益;同時該政策也強調了英國歷史與地理的特殊性,突出其責任的「有限性」。 事實上,「有限責任」政策並沒有放棄其傳統的「均勢原則」,所不同的是,正是由於嚴格遵守「均勢與制衡」的外交傳統,在外交實踐中,英國採取「舉而待發」的靈活策略,藉以維護歐洲相對「均勢」格局。
從20世紀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限責任」政策主導了英國外交實踐。英國在一戰中參加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體現了英國「有限責任」政策的威懾性。一戰結束後,在歐洲力量重組及世界秩序整合的力量角逐中,英國的「有限責任」政策在外交實踐中更體現了其機變與靈活的特點,在對待法國的戰後歐洲霸權政策上,英國視責任與距離並重,假仲裁者之手積極扶持德國,牽製法國。20年代的德國賠款問題、「洛迦諾公約」等都成功地體現了英國外交政策中「均勢與制衡」的精神,這使英國「有限責任」政策在實踐中高屋建瓴,游刃有餘。然而,隨著30年代德國法西斯力量擴展,英國的「有限責任」政策在法西斯的戰爭叫囂下顯得捉筋見肘、力不從心。對這一時期的英國來說,它「既缺乏介入歐洲事務的決心,又缺乏介入的手段」①。在德國法西斯的一系列軍事冒險與擴張中,英國採取了綏靖與遏制並行的政策。「有限責任」政策就象一部嚴重缺乏潤滑油的破舊機器,無法有效運轉。1939年3月,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全面改變了歐洲力量對比,英國外交政策出現新變化,但隨後的「張伯倫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英國外交實踐的頹勢。繼之以後的是,英國對東歐、南歐以至北歐部分國家提出安全與領土保障承諾,實質上這是「有限責任」政策失效後英國遏制、威懾德國的戰略調整。對英國來說這是極其冒險與鹵莽的,因為它缺乏必要且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與實力來承兌其諾言。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有限責任」政策走到了盡頭。在丘吉爾戰時聯合內閣的領導下,二戰中英國外交政策開始了新的轉變,「聯盟政策」明確成為其外交實踐的主導方針。該政策到二戰結束初期逐步發展定型,成為英國戰後外交戰略的核心。英國外交政策這一轉變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起因於二戰中英國的進一步衰落,更因為戰後美國的崛起及其世界主義政策全面改變了舊世界力量格局與分布,迫使英國不得不改弦更章,適應世界新格局的發展趨勢。然而,這一轉變過程的實現是異常困難的,因為雖然「在二戰期間英國外交政策的重新定向就已開始了,但直到戰爭結束,在英國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中間仍存在著巨大的思想混亂」① 。
新「聯盟政策」與以往不同,英國不再高高在上、俯視歐洲事務,而是以更加平等的「夥伴」身份與歐陸國家共商大計,加強相互間軍事、政治合作。然而,英國外交政策的轉變仍存在著其稱霸歐洲的政策意圖,而且在政策制定和外交實踐中也存在著濃厚的美國情結。盡管轉變的直接原因是二戰的險峻形勢使然,但就其實踐的結果來說,仍然是為了建立英國領導的新的歐洲和世界安全模式。
由此可見,英國近代以來其對外政策的三個變化,盡管其外在形式多種多樣,在外交實踐中側重點也各不相同,但是其發展、演變的連續性與繼承性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光榮孤立」,還是「有限政策」抑或「聯盟政策」,追求英國的歐洲霸權及影響,維護「均勢」、提倡「制衡」的外交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作為英國戰後外交政策的產物,西歐國家政治軍事聯合的新安全模式,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現實」與「均勢」的烙印。

㈧ 30年代英國外交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30年代歐洲與世界局勢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盡管英國統治集團逐步意識到了法西斯國家的威脅,但其對外政策卻並沒有實行全面調整,直至大戰在西方爆發,對法西斯國家的戰爭威脅都未作出有力的反應。1935年3月,英國對德國公開宣布重整軍備,不但沒有採取任何抗議行動,反而於1935年6月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消息傳出,舉世震動。協定的要點是德國海軍實力與英聯邦成員國海軍總數實力的固定比例為35:100。但是另一項協定規定,德國的潛水艇可佔英國全部潛水艇的45%,在危急情況下,此限度可提高至100%。從而使希特勒打破了凡爾賽條約的束縛,開始放手擴軍備戰。這是英國在綏靖德國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同年12月,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英國擔心失去義大利這個盟友,而不敢對其採取有力的制裁措施。隨著法西斯國家的不斷擴張,英國維持歐陸「均勢」的政策失去了推行的現實基礎,綏靖政策便逐漸成了英國外交的主要內容。

㈨ 鴉片戰爭爆發前夕英國奉行的對外政策是什麼

英國奉行的是殖民主義政策
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英國在經過工業革命後,實力大增,對外開始大規模的軍事侵略和殖民,對外奉行殖民主義,在全世界建立了許多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㈩ 英國的作戰策略是什麼

7月29日黎明,兩支艦隊在加耒和敦刻爾克之間的格雪夫蘭會戰。英軍的戰術是不去與西班牙的樓船大艦正面作戰,而主要是在英吉利海峽的航路上,進行跟蹤,攻克兩翼,用小艦隊游擊的辦法,採取准確的遠距離炮戰,使西班牙艦隊中的步兵無法靠近船舷。西班牙「無敵艦隊」的炮火也很兇猛,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海戰。海戰的關鍵是炮戰,由於英軍炮兵的射擊技術好,命中率高,「無敵船隊」受到重創。戰至黃昏時分,西多尼亞不得不命令艦隊撤出戰斗,掉頭返航。英國艦隊的炮彈也快打光了。「無敵艦隊」駛進多維爾偏北的馬爾特停泊休整。

閱讀全文

與英國對外策略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兩萬紙幣值多少錢 瀏覽:267
最近印度跟中國什麼情況 瀏覽:62
印度河流量怎麼樣 瀏覽:68
印度的沙琪瑪是用什麼做的 瀏覽:44
印度怎麼對待登月 瀏覽:86
越南什麼地方的蘋果最好吃 瀏覽:674
伊朗民族信仰什麼教 瀏覽:267
美國對伊朗制裁了多少年 瀏覽:261
英國人在紐約多少錢 瀏覽:711
去哪裡買到印度產的葯 瀏覽:189
印度大蝦怎麼炸 瀏覽:109
為什麼伊朗高原氣溫那麼高 瀏覽:278
義大利屬於什麼方 瀏覽:460
伊朗和美國目前什麼戰況 瀏覽:729
中國防疫物資不合格怎麼處理 瀏覽:680
義大利戰後為什麼沒有被佔領 瀏覽:949
英國西部為什麼多降雨 瀏覽:608
中國有多少姓蒙 瀏覽:276
印度的體育是什麼 瀏覽:383
印度做餅哪裡最好吃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