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法國有什麼矛盾

英國法國有什麼矛盾

發布時間:2022-07-07 07:03:33

㈠ 英國人和法國人之間為什麼有隔閡

歷史上英國和法國干戈不斷,最根本的原因是諾曼底問題。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者)在英國登陸,擊敗了哥德溫家族的英格蘭國王哈羅德,從而成為英格蘭國王,但這引發了一系列問題,諾曼底作為法蘭西國王的封國,是法國的一部分,而諾曼底公爵成為英國國王意味著諾曼底將成為英國的一部分。因此法國和英國圍繞這個問題開始勾心鬥角。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擊敗兄長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他倆都是威廉一世的孩子,在法王的干預下羅伯特得到了諾曼底,而亨利在兄長威廉二世死後只繼承了英格蘭),從而統一了兩個國家,另外,從威廉一世開始,英格蘭王室的子孫和歐洲(特別是德國和法國諸侯)王室聯姻頻繁,從而在亨利二世時代形成了地域遼闊(包括整個英格蘭和三分之二的法國)的金雀花帝國,這嚴重威脅著法國的安全。

法國在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和聖路易時代曾迫使英國國王承認自己是法國封臣,並逐漸收回了英王在法國的領地(最大的阿基坦除外)。但隨著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無後而終,法國貴族迎瓦盧瓦的腓力六世即位,並根據《薩利克法典》駁斥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對王位的要求,這使得英法關系惡化,兩國爆發了百年戰爭。起初,英國節節占上風,但亨利六世即位之後,隨著法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王權逐漸集中,加之英格蘭貴族內部斗爭激烈,法國逐漸收復了失地,驅逐了英國人,贏得了百年戰爭的勝利,1558年,法國最終收回了加萊,英國人和歐洲大陸的聯系基本切斷,英格蘭民族的島國心理是形成,中世紀時代英法兩國的夙願基本結束。

近代英法的矛盾主要表現在法國大革命上。由於英國對歐洲大陸的事務很難插手干預,就希望歐洲大陸各國能夠互相牽制,達到平衡,以便英國專心發展海外利益,而法國大革命加強了法國的力量,於是英國聯合歐洲封建國家瘋狂的扼殺法國大革命,阻止了六次犯法聯盟,最終擊敗了拿破崙一世。在三十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英法也分屬不同陣營,而一戰和二戰之後,英國也著力削弱法國的戰後利益。

總的來說,英國和法國積怨很深,雖然每次爆發都很強烈,但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大戰面前卻最終選擇了合作,並且英國和法國兩個民族之間也不像法德的積怨那樣刻骨銘心。英法的隔閡由來已久,不過確實正在消失。

㈡ 歐洲列強之間的三對基本矛盾和原因

(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來已久。普法戰爭中,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皇帝被俘,德軍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在法國引以為驕傲的路易十四修建的凡爾賽宮鏡廳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戰後,法國被迫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支付了50億法郎的賠款。法國從此失去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這些對法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復仇主義思想彌漫在整個法國。德國被法國視為最大的敵人。德國深怕法國崛起和復仇,拚命擴充陸軍,試圖壓製法國。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其常備軍增加到89萬,並有可以廣泛利用的預備役兵員,軍隊中軍官成分所佔比例很大,這就使德軍可能在戰時迅速擴編。德軍在技術裝備上也佔有優勢,特別是它擁有大量的野戰重炮。此外,德國稠密的鐵路網,使它能夠迅速實行內線調動,更好地掌握戰場機動權。由於擴軍備戰,德國的軍費開支也從1899年的9.3億馬克,猛增到1913年的21億馬克。 法國的備戰活動開始也較早。在德國使用77毫米速射野炮之後,法國緊跟著發明了75毫米野炮裝備陸軍。1913年,法國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常備軍增加到80萬。1914年的軍費開支達到15億法郎,佔全部預算開支的38%。法德兩國為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已是磨刀霍霍了。
(2)英德矛盾。英國傳統的外交政策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希望歐洲大陸上出現強國對峙的局面,便於自己插手歐洲事務。英國首相帕默斯頓曾說過:「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不變的國家利益。」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朋友和敵人是經常變化的:當拿破崙稱雄於歐洲時,法國對英國構成了最大的威脅。英國組織了七次反法同盟終於打敗了拿破崙,消除了法國的威脅;拿破崙失敗後,俄國成為歐洲強國,對英國的霸權構成挑戰,英國於是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了昔日的盟友俄國,又消除了俄國的威脅。普法戰爭後,歐洲大陸法、德、俄、奧、意群雄並立,正是英國施展傳統外交政策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的好機會。英國同法國爭奪非洲殖民地,同俄國在東亞又有激烈的矛盾。本來英國同歐洲大陸諸國保持等距離外交,但隨著德國在殖民霸權、海上霸權兩方面都對英國構成了挑戰,英德矛盾就成為帝國主義國家間的主要矛盾。
(3)俄奧矛盾。俄國同奧匈帝國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巴爾干半島上的國家多為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與俄羅斯人同種同教,沙俄揮舞著「泛斯拉夫主義」的旗幟,以「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自居,向巴爾干滲透。而奧匈帝國一向把巴爾干半島看作是自己的勢力范圍。俄奧矛盾因為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而激化了,雙方也開始大力擴軍備戰。1913年奧匈正規部隊達到56萬,軍費開支達到5.83億克朗。在這一年,俄軍達到130萬人,沙皇政府還通過了新的擴軍方案,准備將常備軍擴充至230萬人。1912年俄國陸軍預算已達5.72億盧布,海軍預算也達到了3.5億盧布。俄國與奧匈帝國的爭奪,使巴爾干半島的各種矛盾更為激烈和復雜。

㈢ 歐洲列強之間的三對基本矛盾和原因

(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來已久。普法戰爭中,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皇帝被俘,德軍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在法國引以為驕傲的路易十四修建的凡爾賽宮鏡廳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戰後,法國被迫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支付了50億法郎的賠款。法國從此失去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這些對法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復仇主義思想彌漫在整個法國。德國被法國視為最大的敵人。德國深怕法國崛起和復仇,拚命擴充陸軍,試圖壓製法國。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其常備軍增加到89萬,並有可以廣泛利用的預備役兵員,軍隊中軍官成分所佔比例很大,這就使德軍可能在戰時迅速擴編。德軍在技術裝備上也佔有優勢,特別是它擁有大量的野戰重炮。此外,德國稠密的鐵路網,使它能夠迅速實行內線調動,更好地掌握戰場機動權。由於擴軍備戰,德國的軍費開支也從1899年的9.3億馬克,猛增到1913年的21億馬克。 法國的備戰活動開始也較早。在德國使用77毫米速射野炮之後,法國緊跟著發明了75毫米野炮裝備陸軍。1913年,法國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常備軍增加到80萬。1914年的軍費開支達到15億法郎,佔全部預算開支的38%。法德兩國為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已是磨刀霍霍了。 (2)英德矛盾。英國傳統的外交政策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希望歐洲大陸上出現強國對峙的局面,便於自己插手歐洲事務。英國首相帕默斯頓曾說過:「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不變的國家利益。」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朋友和敵人是經常變化的:當拿破崙稱雄於歐洲時,法國對英國構成了最大的威脅。英國組織了七次反法同盟終於打敗了拿破崙,消除了法國的威脅;拿破崙失敗後,俄國成為歐洲強國,對英國的霸權構成挑戰,英國於是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了昔日的盟友俄國,又消除了俄國的威脅。普法戰爭後,歐洲大陸法、德、俄、奧、意群雄並立,正是英國施展傳統外交政策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的好機會。英國同法國爭奪非洲殖民地,同俄國在東亞又有激烈的矛盾。本來英國同歐洲大陸諸國保持等距離外交,但隨著德國在殖民霸權、海上霸權兩方面都對英國構成了挑戰,英德矛盾就成為帝國主義國家間的主要矛盾。 (3)俄奧矛盾。俄國同奧匈帝國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巴爾干半島上的國家多為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與俄羅斯人同種同教,沙俄揮舞著「泛斯拉夫主義」的旗幟,以「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自居,向巴爾干滲透。而奧匈帝國一向把巴爾干半島看作是自己的勢力范圍。俄奧矛盾因為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而激化了,雙方也開始大力擴軍備戰。1913年奧匈正規部隊達到56萬,軍費開支達到5.83億克朗。在這一年,俄軍達到130萬人,沙皇政府還通過了新的擴軍方案,准備將常備軍擴充至230萬人。1912年俄國陸軍預算已達5.72億盧布,海軍預算也達到了3.5億盧布。俄國與奧匈帝國的爭奪,使巴爾干半島的各種矛盾更為激烈和復雜。

㈣ 相愛相殺的千年冤家!為何這樣說英國和法國

具體如何“相愛”又如何“相殺”,我們就從歷史中去尋找答案吧。讓英法兩國的關系開始變得微妙起來的是在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入侵大不列顛並成功奪取英國王位。威廉一世這個人身份是很特殊的,不然也不會憑一己之力就讓兩個國家的關系陷入尷尬之中,他既是英國國王,又是宣誓效忠法國的貴族公爵。他成為英國國王後,英法兩國都覺得自己可以去干預對方的內政,自此連綿不絕的對抗開始了,這場對抗前後延續了116年。直至聖女貞德橫空出世以後,戰場形勢發生逆轉,法國逐漸進入全線反擊的階段。公元1558年,法軍攻陷加萊,百年戰爭結束。自此英法兩國隔英吉利海峽對峙。

上文講的是英法最開始的斗爭,也是他們歷史糾葛的起點,在之後的歷史中,英法兩國也是做過隊友也做過對手。

㈤ 歐洲國家之間,有什麼矛盾,,,比如法國英國有不和,什麼奧地利,西班牙等等,互相關系是咋樣的

主要矛盾是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和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以及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新興帝國主義國家有法國、德國、義大利等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有英國、荷蘭、西班牙等等,他們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快,需要很多的資源、市場,所以他們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爭奪海外的殖民地上。也就是對資源和市場的爭奪。
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主要是涉及到經濟體制、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上,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需要一個自由的貿易市場,但是封建主義國家如奧地利、普魯士、西班牙等是以封建自然經濟為主體的,這就阻礙了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再者兩者之間還存在著侵略和反侵略的矛盾,比如拿破崙時代,幾乎一統歐洲大陸,這種矛盾是根深蒂固的,後來法國也的確被封建勢力給復辟了。
歷史遺留問題,比如英法的百年戰爭、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對歐洲的侵略等等;

㈥ 中東地區矛盾難以調和,戰事緊湊,為何說英國和法國脫不了干係

這主要是因為英國和法國在中東地區曾經有過非常多的殖民地,並且英國和法國在撤出中東地區的時候,曾經給這些國家進行了勢力劃分,但是這也埋下了非常多的隱患。因為英國在一些勢力劃分上,故意的挑起這些國家的沖突以及爭端。也使得現在這些國家因為領土爭端問題一直處在一個緊張的局面。

所以我們希望中東地區能夠早日的恢復和平以及穩定,這樣才不會使中東地區各國的老百姓在飽受戰火的襲擾。這也會減少各個國家的傷亡情況,也會使得中東地區的老百姓早日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質量。所以我們也希望一些大國能夠做出積極的作用。

㈦ 英法兩國之間存在什麼歷史宿怨

英法主要的歷史矛盾有1337-1453的百年戰爭;19世紀時,法國內亂,英國老是干涉法國的內政,侵略法國。拿破崙時期,也經常和英國打仗,7次反法聯盟英國幾乎都有參與,並起著主要作用,拿破崙的主要敵人也是英國,當初要不是英國有英吉利海峽,強大的海軍艦隊作為屏障,那19世紀的歐洲歷史就得重寫了,拿破崙最後也是拜在了英國人手中[在滑鐵盧被惠靈頓打敗}。不管是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法國和英國都有很大的歷史矛盾。法國和英國同是後起的黑奴貿易國家,一直在競爭,後來英國佔了上風,擊敗了法國,在殖民地掠奪上,英國和法國也一直在競爭。英國和法國同是歐洲的強國,只隔著英吉利海峽,在發展中,難免發生矛盾。

㈧ 據說英國和法國是世仇,這句話有哪些依據呢

說起英法,我們大多數都認為這兩個國家關系非常好。之所以這樣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一戰和二戰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兩次結盟。所以大家都認為這個國家很好,要不然也不會在一起兩次結盟。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這兩個國家不但關系不好,而且可以說是世仇。



不過雖然這樣,法國也一直在和英國暗中較勁,不過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威廉二世政策出現了問題,當時德國是極有可能和法國結盟一起打英國的。即使到二戰之後英法還是一直互相看不起的。當年成立歐共體的時候就是因為法國的阻止,英國才一直沒有加入進去的。可以說到目前還是互相看不起。




㈨ 為什麼英國與法國的關系不好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製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從本質上看待殖民時代的英法關系,首先,都是殖民主義國家,在對待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總體利益上基本一致;在爭奪霸主地位,控制勢力范圍,涉及各自的利益時,會發生矛盾,以致激烈的沖突;在受到共同的敵人威脅侵害時,能暫時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危機,但結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盤。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的。
不過有一點,英法兩國互相之間沒有直接佔領統治過對方的本土,故兩國歷史上沒有象中日之間的切齒之恨。

㈩ 英國.法國,美國的主要矛盾和關系是什麼

一樓的不懂不要想當然,中國與歐洲,美國萬里之遙,很多事情在中國大陸的主流民意中,有錯的很理譜的誤區, 所以不要誤導樓主.
小弟是倫頓大學SOAS國際關系大二在讀,簡單的說一下,不一定很完整,但不至於錯.

首先,今天的西方世界主要分為兩大陣營,
一:以美國為首,英國日本為輔助,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為環繞的"大西洋軸心"(Atlanticist Axis)
二:以法國為首,德國為輔,絕大多數歐洲大陸國家為環繞的"法德聯盟"(Franco-Germany Coalition)

英國是與美國關系最為密切的國家,今日世界的大多數秩序,尤其如地緣政治,經濟,等等,均由舊大英帝國在19世紀末 - 20世紀初一手塑造,並於20世紀中期轉交於美國,以繼續完善對西方自由主義有利的金融秩序等等. 因此,20世紀的世界秩序在西方又被稱為"英美世界新秩序"(Anglo-American New World Order)

英國與美國在80年代中期確認了"英美特殊關系"(British-American Special Relationship), 在"英美特殊關系"的保護下,英美兩國可以享有在對方國家獨一無二的市場及金融特權,"英美特殊關系"也同樣確保了英美兩國軍事科技的高級互換通道. 除了國家利益的高度吻合,英美兩國同時擁有高度吻合的文化,價值觀等等,因此,英美兩國的關系,用"骨肉相連"來形容,並不過分.

法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排在英,德之後,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法國擁有很多獨一無二的"通道",可以暗中操縱歐盟, 因此法國是歐洲大陸政治權力最為強大的國家,用英國前外交大臣米德李班的話說:"整個歐盟就像是法國的後院".
同時,法國是歐盟一體化最為主要的推動者,這一政策方針在根本上傷害了英國的國家利益,並威脅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簡而言之,在歐洲,美國一直在利用英國制約法國,而英國也同時在利用和美國高度親密的關系以維持英國在西歐強大的政治,經濟,及金融實力. 而法國則一直在利用自身暗中掌握歐洲大陸的籌碼,制約英美.
但由於英國畢竟是歐盟成員國, 同時自身實力較強大, 因此法國一直對英國有拉攏的姿態, 但同時法國又不願英國在歐洲過於強大, 以免威脅自身"歐洲聯盟領軍"的地位.
相比曖昧中帶有冷漠的英法關系,法國與美國的關系則較為惡劣. 法國與美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中常年明爭暗鬥,如在非洲事務,國際金融秩序,乃至文化領域.

但無論如何, 法國與美國的芥蒂縱使再深, 法,美兩國畢竟還都屬於"西方國家"這一大的整體, 在面臨恐怖分子,俄羅斯的重新軍事化, 和崛起中的中國,這一類外部環境的"共同敵人"的時候,通常法美兩國還是能夠肩並肩的站在一起.

閱讀全文

與英國法國有什麼矛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電台能在哪裡聽 瀏覽:142
來英國旅遊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533
現在的英國人是什麼種族 瀏覽:293
來中國做什麼工作英語 瀏覽:150
在中國怎麼快遞到越南 瀏覽:538
印度和中國有哪些爭端 瀏覽:721
美國人怎麼對伊朗 瀏覽:127
今晚看中國好聲音怎麼樣英文 瀏覽:690
印尼電多少錢一度 瀏覽:672
成都自駕越南河內多少公里 瀏覽:402
越南住宅用地多少錢一畝 瀏覽:412
伊朗與斯巴達簽訂了什麼 瀏覽:184
為什麼向義大利出口西紅柿 瀏覽:432
中國商人怎麼去阿富汗 瀏覽:851
英國潛艇為什麼上浮 瀏覽:487
伊朗發射導彈用什麼定位 瀏覽:170
第一次走飛機去越南注意什麼 瀏覽:654
中國去伊朗怎麼去 瀏覽:362
越南戰役美軍傷亡多少 瀏覽:997
1塊錢兌換多少伊朗幣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