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秦朝與同時期的英國有什麼共同點
與同時期的英國沒什麼共同點,那時的英國已被羅馬吞並,成為了羅馬的一個省。秦與當時的羅馬倒是有共同點,都是霸主級別的帝國,秦統一了6國,羅馬
㈡ 英國人china稱呼是不是由於秦
中國秦朝說。認為中國稱名China來自「秦」(chin)的發音,這是一種在西方流行最廣、擁護者最多的說法。
法國鮑狄埃(M·Pauthier)等人提出此種見解。他認為支那名稱為「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同為印歐語系的古羅馬稱中國為Sinoa,後來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來自這個語源。起於梵語,,所以稱中國為「秦」(Sin、Chin),而China後的a是葡萄牙人加上為了表示地域。
這種說法後來得到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支持,由於伯希和是西方聲名顯赫的漢學家,所以在他之後,「支那」之名起於秦,以成為相當有影響的一種學說。中國著名的中外交通史家張星良先生也支持這種看法,這一說法在當代中國學術界影響甚大。
但問題是:秦朝的國祚不過數十載,幾乎與西方毫無交流。西漢以後中國人肯定自稱漢,絕不可能再自稱秦。而秦朝在漢代屬於被批判的對象,又怎會容忍西方人稱自己為秦呢?
有人認為應從秦王室立國開始算起,可是秦國在統一中華前不過是其中的諸侯國之一,並且還是「非姬姓諸侯國」。中原文明把秦、楚、吳、越這類國家當作蠻夷看待,而戰國之前秦國並不十分強大,一開始僅是個不被重視的小國
㈢ 在戰國時,秦是怎麼出現的春秋五霸時沒有他
春秋五霸中有他的,是因為幾個諸侯所在的小國聯合起來,形成了秦
《秦帝國建立及兵器之謎》
4000 多年前,文明的曙光開始照耀中國大地。在黃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中,第一個國家夏誕生了。500多年後,商取代了夏。公元前11世紀,周王朝又以武力征服了天下。由於王位只能傳給一個兒子,其他的兒子們就要得到封地。這樣一代代分封下去,周天子腳下就出現了幾十個國中之國。從此,這些屬國之間就開始了長達 500多年的戰爭。
直到公元前230年,一支來自西北方的軍隊開始橫掃天下。在10年的時間里,他們吞並了所有的國家,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就是這支軍隊,最終結束了500多年的戰亂,在中國第一次創建了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秦帝國。
秦帝國的建立過程,統治時期以及滅亡之後,無不是史學界爭議的焦點。史無前例的統一和之後十幾年內的急速衰落都令人無比詫異:
·出身於西北高原的秦人為什麼能夠一統天下?
·秦軍使用什麼樣的武器?
·這支曾經最為強悍的軍隊究竟如何作戰?
·他們的戰鬥力經久不衰?
·2000多年前,在南北幾千公里的戰線上,他們如何完成後勤運輸任務?
·一個500多萬人口的國家擁有100萬軍隊,秦人的國力怎樣支撐?
一個個謎題,等待著我們去破解。
一、王者之師
這是一支創造了歷史的軍隊。然而,多年以來,人們對它的了解並不多,它真實的形象一直模糊不清。秦軍強大的根源在哪兒?它靠什麼建立了空前的豐功偉業?
回望秦軍統一中國的步伐,那是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歷史。
3000多年前,周王朝在鎬京統治著中國。在王國的西北邊陲,生活著一個專門為國君養馬的部落,他們就是最早的秦人。這是一個傳奇般的部落,它最早的居住地在哪兒,什麼時候遷移到西北高原,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公元前771年,來自於西方的游牧部落攻陷了都城鎬京,周王朝被迫遷都。在周天子向東遷移的時候,養馬的秦人出兵護送。為了感激秦人的忠誠,周天子封秦人的首領為諸侯。秦人就這樣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但是,剛剛立國的秦人面臨著極其艱難的處境。當時,西北高原是游牧部落的天下,這些馬背上的民族極其兇猛,他們經常對秦人進行攻擊和屠殺。史書記載,秦人幾代先王都戰死在疆場,剛剛誕生的秦軍血流成河。然而,這支頑強的軍隊開始在逆境中成長。經過200多年的浴血奮戰,秦軍徹底征服了剽悍的游牧民族,統一了西北高原。
在西部站穩了腳跟之後,秦人的眼光轉向了東方。此時,周天子的統治地位已經完全喪失,戰火籠罩著中原大地。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幾百年的兼並戰爭之後,弱小的國家一個個都消失了,出現在秦人眼前的是六個強大的對手。秦人發現:對手的實力遠遠超過了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向東擴張的夢想一時很難實現。
轉折發生在公元前356年,那一年,一個叫商鞅的人開始在秦國推行改革。商鞅變法之後,秦軍開始迅猛地向東推進。
魏國是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史書記載:魏國軍隊身穿重裝鎧甲,以強悍而聞名。然而,強悍的魏軍成了秦軍的第一個犧牲品。公元前293年,秦軍斬首魏軍24萬,魏國從此衰落。
楚一直是南方的大國,實力雄厚,楚人製造的青銅劍直到今天都赫赫有名。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佔楚國經營了幾百年的都城郢,楚國一蹶不振。
趙國位於北方。由於長期與游牧民族對抗,趙人民風剽悍,十分善戰。但是,在公元前260年,秦軍在長平消滅了整整45萬趙軍精銳。趙國元氣大傷。
自商鞅變法以來,強大的秦軍通過一次次戰爭消耗東方列強的軍事力量。在130年的時間里,秦軍殲滅六國軍隊160多萬。到公元前230年的時候,再也沒有對手能夠與秦軍抗衡,秦王嬴政就此發動了大規模的統一戰爭。
十年統一戰爭期間,六國軍隊的傷亡總數超過了200萬。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公元前221年,最後的齊國不戰而降,秦軍挺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臨淄。至此,戰國時代結束,秦帝國誕生了。
從崛起於西北高原到一統中國,這支偉大的軍隊經歷了550多年的奮戰。
在今天陝西省的咸陽市附近,這個平台曾經是秦帝國的心臟:咸陽宮。就在這個地方,秦王嬴政發號施令、指揮秦軍一統天下。2000多年過去了,咸陽宮變成了黃土堆,帝國的軍隊卻找不到任何蹤影。這究竟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呢?
在秦帝國之後100年,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誕生了。他的經典巨著《史記》記錄了幾百年間秦軍發動的一次次戰爭,但對於戰爭的詳細過程和具體細節,司馬遷卻很少提到。一場涉及幾十萬軍隊、持續幾個月的戰爭,往往只是簡略的幾十個字、甚至幾個字而已。秦軍使用什麼武器、如何裝備、用什麼方法攻擊對手,司馬遷似乎並不關注。
長平之戰是《史記》中惟一一場記載比較詳細的戰役。公元前260年,秦軍和自己最強大的對手趙軍在長平決戰,戰爭持續了整整兩年時間。
司馬遷寫到,當雙方僵持,久攻不下的時候,秦軍出動了一支兩萬五千人的「奇兵」,將趙軍一分為二。這支出奇制勝的部隊到底是如何作戰的,司馬遷卻沒有更多的說明。
這樣壯觀的陪葬坑似乎也只能是氣度非凡的始皇帝的作品。對於考古學家而言,推斷最終是否成立還需要更為直接的證據。挖掘在進行,考古人員從泥土中又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兵器。仔細清理以後,兵器表面上顯露出一些文字。
在這只矛上刻的文字,與今天的漢字非常相似,念作「寺工」。史書記載,寺工正是秦始皇設立的、主管兵器生產的國家機構。在這只戈上,專家們找到了更加確鑿的證據,戈上右邊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呂不韋造」。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職責之一就是負責秦國的兵器生產。
兵器上面的這些紀年標志著它們准確的生產日期。毫無疑問,這些兵器都是在秦始皇時期鑄造,在秦始皇死後作為陪葬品被埋入地下。站在袁仲一和他的同事面前的,竟然是那支被歷史的迷霧籠罩、消失了2000多年的無敵軍隊。突然間,司馬遷筆下模糊的秦軍形象,一下子就變得具體、清晰起來,兵馬俑給人們的震撼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
1975年,整個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在秦始皇兵馬俑身上。許多媒體都把發現兵馬俑的消息登在頭版。各國元首和政要紛紛來到陝西,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古代中國軍隊的面目。無一例外,他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越過太平洋,秦俑登上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封面。國家地理使用了這樣的標題,中國第一個皇帝的軍隊:不可思議的大發現。但是,對於秦軍的認識,美國人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在殘暴和野蠻上面。
真相需要真正的學者用科學的態度一點一點去揭示。兵馬俑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袁仲一的生活。發現的驚喜和激動很快就過去了。研究工作一開始,袁仲一就意識到這些活生生的雕塑帶來的是一個接著一個的謎團。
這些戰士不但一人一個模樣,他們的裝束也明顯不同。有的士兵戴著小帽,有的士兵卻僅僅梳著發髻,這種差異意味著什麼呢?這些戴著板狀帽子的似乎是軍官,可他們究竟屬於哪個級別?難道兩千年前的秦軍就已經有了嚴格的軍銜制度?
觀察整個俑坑,6000名將士井然有序。他們的排列方法是隨意而為還是有什麼含義?這些陶土戰士能否揭示古代中國謎一樣的陣法和戰法?一連串的問題都沒有答案。
繼第一個俑坑之後,考古人員又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陪葬坑,它至今仍然覆蓋著厚厚的黃土。研究人員製作了由上千張照片拼湊而成的俯視圖,通過電腦模擬,可以看到地下的壯觀景象。
坑的東北角是弩兵。弩是古代戰場上最為精準的武器。長平之戰,趙軍統帥就是被秦弩兵所殺。秦弩兵的威力能從這兒得到揭示嗎?
坑的南邊是一支獨立的戰車部隊,這是一個從不為人所知的兵種,長平戰場上秦軍神秘的輕兵會不會就是這些車兵呢?
緊著車兵的是騎兵,他們四騎一組,井然有序。這就是司馬遷筆下,劫斷趙軍糧道的秦騎兵嗎?
這些戰士的動作表明,他們曾緊握著各自的兵器。由於年代久遠,兵器的木製部分經腐爛,金屬部分卻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兵馬俑坑總共出土了4萬多件
根據常識,鐵兵器的殺傷力要遠遠大於青銅兵器。裝備著落後的青銅兵器的秦軍怎麼可能戰無不勝呢?
在人類歷史上,落後文明徵服先進文明並不罕見。秦軍,這支曾經創造了歷史的軍隊,難道真的是裝備落後,僅僅靠殘暴和野蠻統一了中國嗎?真相將隨著兵馬俑的發現得到一步一步的揭示。
㈣ 秦朝的時候英國發生了什麼事情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羅馬人撤離後,5世紀中期,大批日耳曼人經由北歐入侵大不列顛群島,入侵者包括盎魯人、薩克森人、朱特人等,入侵過程延續一個半世紀。
經過長期混居,逐漸形成現今英格蘭人的祖先。
秦朝 時 英國還沒統一
大不列顛人 那是 再跟羅馬人打
㈤ 秦國是怎麼來的
公元前771年,在周平王東遷時,有一個人也率軍隊護送周平東遷,這個人就是秦襄公,當時他的身份是周的附庸,為秦邑大夫。秦襄公在此之前也曾積極的勤王救駕,因此,當護送到周平王到洛邑之後,周平王把他升格為諸侯,並把當時還在犬戎佔領下的岐山以西之地。從此秦成為一個諸侯國。
秦成為諸侯國之後,經過秦襄公、秦文公父子兩代人的努力,從犬戎的手裡奪得了周王許封的封地,基本上站穩了腳跟。之後,秦國的歷任國君都不停的進行攘夷戰爭,到秦穆公時,基本上收復了原周王朝在陝西的領地。
當然,秦國在打其他民族的時候,也順手牽羊滅了一些其他的諸侯國,如小虢國、梁國、盪社、西亳等。
(5)秦為什麼會出現在英國擴展閱讀:
就政治地位而言,秦國的公子與東方諸侯國中的公族截然不同。春秋秦國的卿大夫中有百里奚、蹇叔、公孫枝、由余、王豹,武有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均為外來人才,未曾見一位公族,外交活動中也只有小子愁一人出現於《左傳》中。
另外,封邑乃是世族形成的最根本的政治資本,而秦國群公子所受分封遠沒有東方各國那樣普遍。
秦國分封直到戰國時期才開始多起來,而且大多數都是分封給有功之臣,如商鞅封於商,魏冉封於陶,范雎封於應。在戰國時期秦國的位封君中,異姓大夫佔了位,公族僅佔了位。這說明,直至戰國時期,秦國的公族在政治上仍然沒有太多的權利。
不僅如此,秦公子還時時受到國君的約束,當秦景公之時,秦公子絨因為受先君之寵而富,「或膺之,恐誅,乃奔晉。」直到景公去世之後才敢回國。長期受世族困擾的晉平公對於公子鹼的這種行為很不理解,竟問道「後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在晉平公看來,作為公族的公子絨應該和晉國的世族一樣享有眾多特權,不會輕易被驅逐出境的。
因為就在秦景公二年的時候,「晉國公族栗書拭其君厲春秋末期,世族制度走向了衰落」。
㈥ 高中歷史試題秦朝和17世紀的英國有什麼共同點
改革了制度,秦創立了皇帝制,英國創立君主立憲制
㈦ 秦朝.與17世紀的英國治國共同點
都曾經達到了國家巔峰,都曾為頂級強國,但是時間都很短暫
改革了制度,秦創立了皇帝制,英國創立君主立憲制
㈧ 秦國是怎麼出現的
春秋戰國時期,在陝西省北部、甘肅省東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等地區,居住著很多的少數民族,在古代文獻中,他們被稱作「戎」或「西戎」。早在西周末年時,西戎勢力就日益強大,他們協助申侯殺死西周最後一個王——周幽王,顛覆了西周的政權。後來,西周之地的大部分地區都被戎人占據。到春秋初期,從西戎中分出一支,他們率先地接受中原文化,並通過對附近戎人部落的征服,擴大了自己的領土,形成了秦國。
㈨ 秦國的由來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後裔,少昊是中國野蠻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稱「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
《左傳》、《帝王世紀》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帝王世紀》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孫伯益,其後非子的封地於秦,有以國名為氏者。
秦始建國於雍(今陝西鳳翔),其後,國都多次遷徙,先後遷腳邑(今陝西洛川)、平陽邑(今陝西寶雞)、雍(今陝西鳳翔)、櫟陽縣(今陝西臨潼)等地。後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
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後,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並一鼓作氣,
源流二:
源於姬姓。周文王後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後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於秦。
後以邑為氏。源於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後裔所開啟,其承繼並系如下: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
後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於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
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後而驕躁。」
伯禽到魯國後,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於秦邑,其後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後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
源流三:
外族改姓。源於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羅拔伙世居遼陽,隸屬巴爾虎旗蒙古。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餘人南下,游牧於今張家口一帶。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准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岩等地並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間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後又遷居鳳城鎮,取漢字「秦」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顏氏,後有改為秦氏者。另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繁衍,成為秦姓一支。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虛,後人沿續下來姓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群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並為雷澤之游一」。
又據《大姓源流》等有關資料所載,舜七支有秦不虛,後人沿續下來姓秦。這說明上古帝舜時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虛之後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源流四:
源於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後漢書》中記載:大秦「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千里。有城四百餘所。土中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
另外一些地理類或野史雜記中,也多載大秦產珍奇異物之語。中國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實指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古代與大秦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加強了交流。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為使者,出使大秦。
甘英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後,因海上天氣劇變,濁浪滔天,難以行船未能到達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帶著許多禮物來到中國。晉武帝時大秦國再次遣使者來中國通好。
在以後的諸代,中國與大秦國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發現,更是名證。大秦人或出使、或經商來到中國後,多因中國物饒民豐、山川秀美、文化高度發達而願居留,不願再回去。這些人依從漢人的風俗習慣,便以「秦」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