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二戰之後英國失去了所有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讓英國幾乎把帝國時代的財富都花了。二戰更是讓英國黃金儲備和有價證券,債權都不剩啥了,就這欠了美國一屁股債。二戰後,英國從財力上已經無法再繼續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了。這是英國自身的原因。
而從外部原因講,美蘇兩個趁二戰戰勝而崛起為超級大國的兩個龐然大物,都開始對英法比等歐洲老牌殖民宗主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下手,只不過這回不是傳統的帝國之間的殖民地爭奪,美蘇都高喊民族自決的口號,舉著非殖民化的大旗。這些廣大殖民地表面上脫離了宗主國而獲得「獨立」,但是他們絕大部分先天不足,甫一獨立就被美蘇控制,分別納入了他們各自的世界秩序和政治經濟體系之中。相比較而言,還是美國收獲更大。
『貳』 英國打贏了二戰,為何反而丟了絕大多數殖民地
不能說英國丟了絕大多數殖民地,而是英國主動放棄了殖民地。而英國主動拋棄這些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在於,對於控制殖民地輸出的成本過高以及全球蔓延的殖民地獨立解放運動。
對於殖民地的控制,無非從經濟,軍事乃至政治上進行控制。
殖民時期的英式建築
從政治上來講,維護殖民地的統治,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保證殖民地的統治性,就要遷入大量的本土人口,但是本土人口的數量嚴重製約了殖民地的發展。所以只能以本地人民為主,但是因為殖民地土著生產力低下,文化水平落後,就需要大量投入金錢以及資源。但是往往有時候,做的這些工作並不能得到本地人的認同,反而會不討好。
二戰過後,英國國力軍力已經無法阻止已經愈演愈烈的全球獨立解放運動。而當時的英國政府為了拋掉尾大不掉的殖民地,同時剛好響應獨立解放運動獲得國際聲譽,就將一大部分殖民地放棄了。如此一來,拋掉了包袱,還贏得了國際贊賞,提高了國際地位,一舉三得豈不快哉。
『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其實問題有點不準確,也算不上丟失吧,英聯邦還在,至少名義上英國還是英聯邦共主。
一個強盛的帝國衰落,瓦解是必然的。所以要問英國為什麼丟失那麼多的殖民地,還不如將問題置換一下,英國怎麼就衰落成那個樣子致使它無力管理那麼多的殖民地?
強盛時擴張,衰落時分崩離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而一個大帝國,破落以後,能夠重新崛起的,可以說除了華夏以外,絕無僅有。而解體後,還能通過英聯邦這樣的組織延續影響力,傳承者也是美國這樣脫胎於自身殖民地的同文同種的國家,跟自己又有著非同一般的緊密關系,日不落帝國其實也是絕無僅有了。
英國人其實做得非常好了,至少在文化上,完成了英語的一統天下,其他如民主理念等,都得到了推廣。最終解體,只能說盛極必衰,挑戰來得太猛烈了。
對於英帝國最大的打擊自然是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雖然都贏了,但這種規模的大戰,結果通常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打擊敵人的同時,自身也必然受到極大的沖擊,結果就是讓第三者摘了桃子。
當然,對英國來說,最終摘桃子的是美國,是英國殖民者的後代,而且一直和英國保持著特殊的關系,完全可以說,美國就是日不落帝國的延續,所以這種皇冠的轉移,英國人還是可以接受的,總比受異教徒統治要好得多。
『肆』 在歷史上,北美殖民地是怎麼被英國給丟掉的
英國作為一個“日不落”帝國,北美自然也是他的殖民地之一,可是最終英國皇家陸軍,皇家海軍,在北美潰敗,導致大西洋殖民體系徹底的割裂,最後催生出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強大無比的現代化國家!
很多人,都將焦點聚集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崛起上,可是小編要從另一個角度給大家說一說,英國為什麼會輸掉這場戰役,是誰丟掉北美洲的殖民地呢!
然而從辯證理論上來講,偶然的背後有某種必然。
英國丟掉美國,並非個別政治精英,或者軍事將領的偶然失誤,其背後有一連串的復雜的政治軍事博弈,英國陸海兩軍,面臨的現實困境,才是英國失敗的第一原因。
『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何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丟失了很多殖民地,主要原因有三點——雅爾塔會議的結果,美蘇爭霸的結果,英國地位下降的原因!
英國的地位在下降。
應該這樣說,自從二戰結束以來,英國已經完全喪失了他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其中包括亞洲的殖民地,也包括非洲殖民地,還包括歐洲的殖民地。而美國的殖民地基本上全部都已經獨立出去,而且還形成了一個最大的超級強國美國。因此在二戰之後的雅爾塔會議中,英國已經沒有主導的地位,只能任由蘇聯和美國擺布!中國能夠充當的角色就是一個陪襯!因此英國是雅爾塔會議之後最大的輸家!理所當然的,英國的許多殖民地便落入了俄羅斯和美國之手,甚至英國的一小部分殖民地還被日本瓜分!
『陸』 二戰後,英國作為戰勝國,為何還會丟掉那麼多的殖民地
英國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他號稱日不落,就是因為殖民地眾多,到處都有米字旗,24小時中都有米字旗懸掛在太陽底下,因為佔得先機,19世紀成為領土最多的國家,但是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殖民地開始擺脫宗主國的控制。
英國之所以喪失這么的土地,就是因為後來科技無法跟上,武力繼續維護自己的地位,新型大國的力量摧毀沖散了日不落,最後一句話,二戰後,殖民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無法回到曾經,殖民地脫離英國是遲早的事情,在世界日益緊密的聯系下,英國的島國文化核心也沒辦法包容這么大的帝國。
總結
歪史"認為,英國本土缺乏大陸文化,作為島國的英國在海洋時代可以傲視群雄,但是陸地勢力再平衡之後,英國本身的能量是沒辦法維護他的,大航海時代建立起來的世界秩序被後來重新平衡的陸地秩序沖散,這時候英國沒有調整思路,自然沒辦法維護自己的地位。
『柒』 英國是怎麼丟掉那些殖民地的
1923年在英帝國會議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自治領要求在帝國范圍內享有與英國本土同等的權利,如貿易優惠權等。1926年的英帝國會議,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擁有完全獨立地位,有權同外國談判並簽約;自治領同宗主國的關系,只是靠"共同忠誠英王陛下"這一信條而連接在英帝國內。1931年英國議會"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了帝國會議上述決議。從此各白人自治領取得了在法律上與英國平等的地位。此後,聯合王國與自治領組成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自治領都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它們的參戰為英國減輕了戰爭壓力,但也為自己爭得了與英國博弈的資本。特別是隨著英國勢力的衰弱,自治領的離心傾向日益加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成為時代潮流,空前高漲,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帝國迅速土崩瓦解,殖民大廈轟然坍塌。
印度:1947年英國印度總督蒙巴頓不得已拋出了"印巴分治方案"。按照這一方案,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成印度教的印度斯坦國家和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國家。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兩國分別獨立,英國從此結束了對印度的直接統治。印度仍留在英聯邦內,巴基斯坦則於1972年退出英聯邦,割斷了與英國的任何聯系。
加拿大: 按1867年7月1日的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 ,各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憲法一直建基於這英國法律;1931年12月11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此法例中訂明自治領不再從屬於英皇(the Crown),訂明加拿大殖民地為自治領,雖然加拿大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獨立國,此特殊的自治領關系卻一直存在;1982年4月17日,加拿大國會通過新憲法,並得到英國國會通過廢止舊憲,加拿大把7月1日的自治領日改名為加拿大日(國慶),加拿大才獨立。
澳大利亞:1901年1月1日,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1927年,澳大利亞首都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澳大利亞獨立後,仍然屬於英聯邦。1986年,英國女王在澳大利亞簽署了《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據此,澳大利亞最高法院享有終審權,終止了英國議會和政府對澳大利亞各州的權力,英國法律對澳大利亞不再有效。澳大利亞的聯邦議會是立法機構 ,由英國女王、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
『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什麼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呢
因為第2次世界大戰是反法西斯戰爭,此期間,所有的殖民地將被取消。
『玖』 1880年至1899年,英國是怎麼失去殖民地
這是兩次布爾戰爭,最終南非獲得了自治權,但還是屬於英聯邦國家
第一次布爾戰爭:
1880年12月16日至1881年3月6日,是英國與南非布爾人之間的一次小規模戰爭。
1881年3月6日,英國和德蘭士瓦軍隊簽訂停戰協議,8月3日雙方又簽訂了《比勒陀利亞協定》。該協定規定,保證德蘭士瓦可以建立在英國女王宗主權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英國保持三項特權:控制德蘭士瓦對外關系;保持對德蘭士瓦同非洲部落關系的控制權;戰時英軍有權借道德蘭士瓦。
第二次布爾戰爭爆發
1899年秋,英國軍隊開始在德蘭士瓦與奧蘭治邊境集結,為防止英國入侵,布爾人於1899年10月11日對英宣戰,布爾民軍由此向南部非洲英軍主動發起攻擊。為征服僅有數十萬人口的布爾人,戰爭持續了三年多,英國先後投入四十多萬兵力,共陣亡兩萬兩千餘人。最終英國在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與國際輿論壓力下,與布爾人簽訂合約,戰爭結束。但這場戰爭促使了南非自治邦的形成,也推動了游擊戰在軍事領域的影響。
『拾』 為何英國在二戰後幾乎放棄了所有海外殖民地
因為二戰發生以後,英國的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陷入了衰退,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再對這些殖民地控制下去了,而且當時各地的民族意識漸漸開始加強,每個地方的獨立浪潮也是一波一波的,英國如果不讓他們獨立的話,最後拖垮的也是自己國家的經濟,所以英國這么做也是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