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原始社會的農具和戰國時期的農具有什麼區別
原始社會是石器時代,用舊石器和新石器。如石、木、蚌、骨、弓箭等。
戰國時期出現了鐵制農具。如鍤、鋤、钁、鐮、犁等,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鐵器時代到來。
B. 英國人屬於游牧還是農耕民族
英國人種太雜。。。。原住民是山民,羅馬人是農耕,盎格魯撒克遜人和諾曼人游牧,丹麥人是海洋文明。
C. 與以前的同類農具相比,他們各有什麼優點
筒車隨水流自行轉動,把水從低處汲到高處,節省人力;曲轅犁重量減輕,輕便靈活,回轉省力,能夠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
D. 以農具的發展史,可以分為哪三個階段
農具的起源
農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 8~前 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製農具。公元前90年前後,趙過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發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農業機械的年代。1831年,美國的C.H.麥考密克創製成功馬拉收割機。1936年出現了第一台馬拉的穀物聯合收獲機。1850~1855年間,先後製造並推廣使用了穀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開始逐步代替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廣泛用於各項田間作業,並用以驅動各種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30年代後期,英國的H.G.弗格森創製成功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操縱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縱和控制更為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由牽引式逐步轉向懸掛式和半懸掛式,使農機具的重量減輕、結構簡化。40年代起,歐美各國的穀物聯合收獲機逐步由牽引式轉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獲機械得到發展。自7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逐步應用於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測和控制,逐步向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方向發展。
發展:
農具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步進行並相互促進的。在原始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粗放,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種類可分為農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類。農耕類大體有鏟、耒、鋤等;收割類包括刀、鐮等;加工類最普遍的是石磨盤和石磨棒。此外,還有用鹿角製成的農具。陶器的發明和應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貯物和燒煮食物。此後,各個時期農具的發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農具有所改進,但所用材料還是以木、石、骨等為主。當時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於武器、食器和禮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銅製作的僅有一些中耕農具□(字型檔無此漢字,下同.編者注)、□和收割農具□等。此外還有一種用於碎土和砸實田埂的□,只是裝有長木柄的木質榔頭。在農業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於從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這個時期農具的種類雖增加不多,效率也還不高,但為後來鐵制農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 冶鐵業的興起,使中國農具史上出現了一大變革時期:鐵制農具代替了木、石材料農具,從而使農業生產力開始了質的飛躍。戰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都是木心鐵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個鐵制的鋒刃,這就比過去的木、石質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當時使用呈V字形的鐵犁頭,有利於減少耕地時的阻力;鐵□(或作鍤)可增加翻土深度;鐵耨則可有效地用於除草、鬆土、復土和培土。此外,這一時期推廣的連□,是一種有效的脫粒農具,為後世所長期沿用。
秦、漢至隋、唐、五代 秦統一中國以後,特別是兩漢以來,由於冶鐵業的大發展,不但鐵制農具更加普及,成為「民之大用」,而且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具的種類增加,質量也大為提高。西漢中期以後,木心鐵刃農具已被全鐵農具所代替。隨著牛耕的推廣,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加有利於深耕和碎土。東漢時開溝用的巨型鏵,重達15千克、長達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經》中記載的曲轅犁,構造更加復雜和完備,由犁底、犁□等11個部件組成,已能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以及調節耕地的寬窄,操縱便利。從漢代起,如翻耕用的□,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鋤和鏟,收獲用的□鐮(刈□)、鉤鐮等農具都已出現,並逐步得到改進。
至魏、晉、南北朝 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時出現。另一種農具耖也在這時所創。由石磙和木框架兩部分構成的碌碡(碌碡、陸軸),則是一種碎土壓實器,到隋、唐、五代時,它又發展成為磙上帶刺的□□。在這一時期播種耬車的出現,是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功效一個重大進步。耬車下端有3個耬腳,即3個開溝器,中間裝有盛貯種子的漏斗,播種時用牛拉車,邊開溝邊播種,速度既快,質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創造和改進也有重大意義。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桿作用,使用時不但費力,又不便於深井汲水和大面積灌溉。漢代創造的轆轤或稱滑車,使汲水效率大為提高。翻車(即龍骨水車)於西漢末年先是在宮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後逐漸普及民間,又經過東漢末年及三國魏時的繼續革新,堪稱灌溉工具上的一個重大創造。它利用齒輪帶動鏈上的許多刮水板將水刮入車槽,以人力或畜力驅動,用於提水灌溉和排澇時,效率遠勝於過去的灌溉器具。東漢末年,還出現了渴烏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時 發明的立井水車主要用於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齒輪原理。至於高轉筒車,則是用許多竹筒連接、藉助水力轉動輪軸汲水入筒提至高處的裝置,主要應用於長江流域。此外,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如風車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腳踏碓到水力碓的進步,特別是多個齒輪連帶轉動的連磨的利用等,都較過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農具的發展無論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只有30多種;而元代《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所載農具達 105種之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農具,且附以精緻插圖。這時還出現了繩套和掛鉤。繩套是把「一條杠」分解為兩條繩索,可使牛耕的牽引力加大;掛鉤是將動力機和工作機分開。這樣,利用繩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縮短,回轉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於水田、平地,且可用於丘陵山區。這時期還出現了犁床或犁轅上附有□(犁)刀的改進犁,□刀可以清除蘆葦雜草,便於墾耕。在水田生產中,則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農具耘盪的應用。砘是一種土壤鎮壓器,它與耬車結合可以在播種後壓實土壤。宋代秧馬的發明,則可減輕稻田生產中拔秧的勞動強度。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高效率的聯合作業農具如播種和施肥相結合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農具,一日可中耕20畝的耬鋤,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農業動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還較多地使用風力、水力來進行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在金代出現的 S型掛鉤,中原地區已普遍應用。它是改進了農具的動力和工作機的連接裝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進了農業各工序上的農具如犁、耬、耙、砘、耘鋤等以及畜力、水力、風力等動力機構與工作機的聯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的農具較之元代無多大變化,發展比較緩慢,但某些農具仍有改進。如明末曾出現繩索牽引的代耕架,是將用於轆轤的絞關用於犁的牽引,可「坐而用力,往來自如」地進行墾耕。這期間中國北方出現了露鋤,南方則出現了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反映了傳統的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同時,由於鋼鐵冶鑄技術的發展,在農具部件的創造改進方面也有較大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製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機動水稻插秧機在60年代中期相繼定型投產。1965年開始生產自走式全喂入穀物聯合收獲機,並從1958年起研製半喂入型水稻聯合收獲機,到70年代中期有十幾種產品定型,少數機型進行小批生產。1972年創製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台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台,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台,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穀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台,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台,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台,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8 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E. 十二種常見的農具
十二種常見的農具包括鐮刀、耙子、石磨、木犁、鋤頭、扁擔、籮筐、風車、板車、竹篩、鐵杴和打穀機等。農具是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用來改變勞動對象的器具。中國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農具也豐富多彩。F. 傳統農具與現代農具有什麼區別,有急用,快快快!!!!
傳統農具
翻土開地的旱地犁、粉碎土塊的耙、鬆土保墒的耱、壓土平地的碌碡、播種的耬車、杠桿提水的桔槔、滑輪提水的轆轤、自動提水的筒車等。
現代農具
耕耘機、插秧機、施肥機、農葯機、割稻機、搬運機、乾燥機、碾米機、家用式碾米機、
區別是:運用人力、與機器來實行的區別。
而且效率高、損失減少
G. 說出歷史中骨耜,石鋤這兩種農具的功能和優點
骨耜
的功能是掀土的,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優點是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裡使用。
石鋤功能是種田用的,優點是比用人工挖地快,提高了工作效率。
H. 依據古代農業工具,根據農具功用進行分類。
中國古代的農具按功用可分為下 列幾類:
1.高效的取水設備和機具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設法把低處的水引向高處。在這方面,中國古代 有過不少靈巧的發明。人們熟悉的水車,也叫「翻車」、「龍骨車」、「水 蜈蚣」。它出現於東漢、三國之際,最初只用來澆灌園地,後來被水田區的 農民廣泛採用,將近二千年來,在生產上一直起著較大的作用。筒車,今天 在許多地方還可見到,大約有千年以上歷史。這是把一個大的轉輪,周圍系 上許多竹筒或木筒,安置在水邊,轉輪一部分沒在水中,水流激動轉輪,輪 上的筒就川流不息地依次汲水注到岸上的田地里。元代王楨《農書》里記載 的水轉翻車、牛轉翻車、驢轉翻車、高轉筒車,構造比較復雜,效率比較高, 都是從翻車和筒車變化出來的。高轉筒車可以把水引到十丈以上高的地方。 為了把水引向遠處,則有連筒和架槽的發明。連筒是把粗大的竹竿去掉裡面 的節,一根根連接起來,下面隨地勢高下,用木石架起,可以跨越澗谷,把 水引到很遠的地方。架槽的設計基本上同連筒一樣,只是用以引水的是木槽 而已。
2.耕翻平整土地的農具
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它類似現代還使用的鐵鏟、鐵鍬。使用耕畜牽引的耕犁,中國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 區普及使用。甘肅磨咀子出土的西漢末年的木牛犁模型說明漢代耕犁已基本 定型。漢武帝時趙過推廣「二牛三人耕」的耦犁,有犁轅、犁梢(犁 柄)、犁底(犁床)、犁衡、犁箭等部件。犁壁(又叫犁鏡或犁碗)在漢代 已廣泛使用。漢代的犁是直轅長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 效率不很高。經過不斷改進,到唐代創制了新的曲轅犁,又叫作「江東犁」。 當時陸龜蒙《耒耜經》中詳細記述了它的部件、尺寸和作用。這種犁由鐵制 的犁鑱、犁壁和木製的犁底、壓鑱、策�7�2、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 犁盤等十一個部件組成。整個耕犁相當完備、先進,是中國耕犁發 展到比較成熟階段的典型。中國犁又被稱作框形犁,是因為犁體由床、柱、 柄、轅等部分構成,呈框形的原故。比起地中海勾轅犁、日耳曼方形犁、俄 羅斯對犁、印度犁、馬來犁等,它的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 性,便於調整耕深、耕幅,且輕巧柔便,利於回轉周旋,適於在小面積地塊 上耕作。另外,使用曲面犁壁,不僅可以更好地碎土,還可起垡作壟,進行 條播,利於田間操作和管理。宋代發明了踏犁和犁(■)刀,明代又發明了 幾種人力犁,但都應用范圍不廣。除犁以外的翻土工具還有钁和鐵搭等。農 田耕翻後,須經過碎土和平整。平整的農具最早有耰(椎),以後有撻、勞 (耱)、耙、碌碡等。甘肅嘉峪關市發現的魏晉墓室壁畫中有耙和耱的形象 。廣東連縣西晉墓中出土的陶水田犁耙模型,犁和耙都用牛牽引。水田操作使用的耖,魏晉時南方也已較普遍地使用了。
3.播種農具
最重要的創造發明是耬車,為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大力推廣的新農具 之一。據東漢崔寔《政論》說:「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 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三犁」即三個耬腳。山西平 陸棗園西漢晚期墓室壁畫上有一人在挽耬下種,(圖 5)其耬車正是三腳耬。 用耬車播種,一牛牽引耬,一人扶耬,種子盛在耬斗中,耬斗與空心的 耬腳相通,且行且搖,種乃自下。它能同時完成開溝、下種、復土三道工序。 一次播種三行,行距一致,下種均勻,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
4.中耕除草農具
一類是錢、鏟和銚,構造大同小異,實質是同一種農具。古代文獻往往 用來相互注釋,《說文解字》十四:「錢,銚也,古農器。」這類農具需運 用手腕力量貼地平鏟以除草鬆土,也可用來翻土。另一類是耨、鎛和鋤,就 構造說也大同小異,都是向後用力以間苗、除草和鬆土的農具,比錢、鏟、 銚要進步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著。春秋戰國時已有了鐵鋤;漢代以後的鐵 鋤和近代使用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耘■是水田用的除草、鬆土農具。王 禎《農書�6�1農器圖譜�6�1錢鎛門》中有耘■圖。宋、元之際的《種蒔直說》中 第一次記載了耬鋤。這是一種用畜力牽引的中耕除草和培土農具。
5.收獲農具
新石器時代已有石制或蚌殼制的割取穀物穗子及藁稈的銍與鐮。金屬出 現後,則有青銅和鐵制的銍和鐮。幾千年來,銍和鐮的形制基本上沒有多大 變化。宋以前,還出現了撥鐮、艾、翳鐮、推鐮、鉤鐮等收獲農具。王楨《農 書�6�1農器圖譜》中記載的由麥釤、麥綽等組成的芟麥器,是一種比較先進的 收獲小麥的農具。穀物收割脫粒後,利用比重和風力把秕殼與籽粒分開的辦 法很早就使用了。從《詩經》中可以找到證明:「維南有箕(箕斗,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不可以簸揚。」1973 年河南濟源縣泗澗溝漢墓出土的 陶風車模型,(31)說明至遲西漢晚期已經發明了清理籽粒,分出糠秕的有效 工具。風車把葉片轉動生風和籽粒重則沉、糠秕輕則颺的經驗巧妙地結合在 同一機械中,確是一種新穎的創造。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