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憑什麼殖民全球

英國憑什麼殖民全球

發布時間:2022-07-09 18:14:31

Ⅰ 英國憑啥稱霸世界幾百年呢

英帝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一度豪橫世界三百年。巔峰時期,統治過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那麼,作為一個人口不過幾千萬的小小島國是怎樣做到的呢?其實英帝國在海外擴張上還是有它的獨特之處和智慧招法的,在東印度公司運作上,就可窺視一斑。

東印度公司的成功,也讓聰明的英國人摸索到一條屬於自身特點的全球擴張之路。英國盡量避免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種簡單粗暴的掠奪方式,而是像東印度公司這樣,一步一步掌控住殖民地區的經濟和貿易,進而征服整個地區。

實踐中,英國人嘗到了甜頭,這種方式不但統治成本最低,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殖民效果。因此,這種辦法,成為英國人最常用的主要征服方式,也是英國人的高明之處,更是它能夠征服世界,成為世界霸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Ⅱ 英國憑借什麼成為「日不落帝國」,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國家。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陽光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英文是 Empire that sun never set 或 sun never set empire.

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俄國、法國和英國。但是,16世紀葡萄牙的殖民霸權主要在東西航路一條線,而西班牙的殖民霸權主要在中南美洲那一片,而且都是沾了探索先行和羅馬教皇聖諭的「光」,為時不長。17世紀荷蘭的殖民霸權靠轉運貿易起家的,也是曇花一現。至於16、17世紀俄國的殖民侵略,屬於區域性的陸地蠶食。法國的霸業,目標在於歐洲大陸,盡管它到處侵略擴張,在海外也佔領過廣大的殖民地,但卻處於配角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據統計,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占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殖民地范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Ⅲ 英國作為一個貧弱島國,憑什麼成長為全球霸主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中世紀。這一混亂時期的軍事和王朝政治奠定了歐洲國家的政治邊界。隨著民族國家的崛起、地理發現和宗教改革,歐洲進入了近代。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主流。英國無疑是這一時期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借著歐洲崛起的東風,英國實現了霸權。

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方便的動力,並迅速普及,極大地促進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交通運輸業也從中受益。汽車和火車應運而生。英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進入了機器時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隨著新交通工具的出現,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變得非常緊密,英國已成為世界霸主。

Ⅳ 問題:英國一個國土面積不到30萬平方公里的島國,為什麼可以成為殖民地遍布全球

這是因為:
1、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反過來又迫使英國必須為它的工藝品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市場,這刺激英國開辟殖民地的需求。
2、英國的經濟優勢使它可以維持一支全球最強大的艦隊
3、工業革命後期,英國科技發展傲視全球,在軍事技術上幾乎領先所有國家。

Ⅳ 為什麼英國人能殖民

首先英國的地理位置優越,環海,可以遠洋航行。18世紀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經過了工業革命之後,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經濟實力毋庸置疑,而打敗無敵艦隊的英國,在軍事上也有了絕對威懾力,這樣英國人成為了當時的上等人,而英國是個工業大國,造船業發達,具備遠洋航行的能力,並且英國政府鼓勵殖民,所以英國的殖民最為龐大!

Ⅵ 英國為什麼要到處殖民有了殖民就能發財嗎

兄弟,你問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你不明白殖民的這個原理。

你的意思是說殖民地也算是英國領土,英國是在賺自己的錢。

其實不是這樣的,殖民者是不把殖民地的人民當作自己的國民的,就像小鬼子佔領中國不把中國人當自己人對待一樣,實行三光政策。
殖民地的任務就是:為殖民者提供廉價的原材料,因為殖民地的政權在殖民者手裡,你必須虧本、甚至白送殖民者工業原料和各種資源,你不送人家拿槍突突你。這樣英國的工業品幾乎是在0成本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
這就是刺刀下、亡國奴的生活,人家侵略這讓你幹啥你就要幹啥。英國開發殖民地就是為了榨取財富、控制海上要道、榨取廉價的工業原料還有掠奪廉價勞動力。因為英國不可能拿自己本國公民做奴隸,所以就用殖民地的人做奴隸。
傾銷商品只是為了將殖民地土著民眾,也即是被征服的民族手裡最後一點錢、最後一點隱藏的財富榨取出來。
呵呵,全是手寫的

Ⅶ 英國為什麼能成為殖民地最多的國家

作為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和西班牙在世界上都曾有過大量殖民地。不過,他們的結局卻不太一樣。就英國而言,英國的殖民地最多時曾是其本土面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數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戰前夕,英國控制的勢力范圍達到全世界面積的1/4。二戰以後,這些殖民地紛紛獨立,目前,英國的「原殖民地」主要有三大類:王室領土、海外領地和英聯邦國家。雖然獨立者眾多,但留在英聯邦內的國家,許多都還赫赫有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是英國的三大孝子,養育了大量的英國後裔。是英國最成功的殖民地。這三個國家與英國相對最具有類似性,人口組成類似,(加拿大有大量法國後裔,以英國後裔為主。)文化類似,社會制度類似,等等還有其它的眾多類似。比如,都是沿海或島嶼國家,擁有便利的海運。英國,面積24 .4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5850萬。人口密度為240人每平方公里。 2004年人均GDP 283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9。加拿大,面積99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973萬。人口密度為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393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8。澳大利亞,面積768 .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1810萬。人口密度為2 .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16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9。紐西蘭,面積2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364萬。人口密度為1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1587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25。可以說,英國殖民地相當成功——即使它放棄殖民地也是因為投入和產出的利益計算而主動採取的措施,而不是逼迫放棄。

再看看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是美洲殖民地(西屬美洲),指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西班牙在美洲擁有的殖民地的統稱。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轉化而成的新國家基本上都繼承了西班牙的語言和宗教,並成為了現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還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屬地區)。可以說,英國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一個大獲全勝,一個潰不成軍,那麼,都是殖民統治,為什麼會有這天懸地隔的差距呢?這原因首先當然是英國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與西班牙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而西班採取的則是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當然,二者殖民地所以有這樣的不同結果,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政策是決策的自主性和交易的自願性的完全市場經濟政策;而西班牙對其統治的殖民地則是採取政府指導下的所謂重商主義經濟政策——換言之:英國殖民政策是完全市場經濟,而西班牙則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後者與前者的不同在於:一是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強力干預和全面控制,二是把盡量多地積累貨幣財富作為國家目標。

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是放手讓商人去操作,政府極少插手,經營方式也是公司制——譬如東印度公司。這里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早在1215年的《大憲章》中,英國已經開始對國王的征稅權作出限制。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國王的壟斷特權被國會立法所終止,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私有產權制度得以確立,英國政府逐漸減弱了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可以說是對重商主義最後的致命一擊。《國富論》弘揚「看不見的手」(即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同時指出: 「一個國家的經濟只有在最自由和寬松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一切國家干預都有可能對經濟造成破壞。」 由斯密《國富論》開創的古典經濟學理論正是改變了整個世界的18世紀產業革命的先聲。因此,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的叔父、老阿諾德·湯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產業革命》一書中就已指出,產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氣機的發展,而是「用競爭取代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規則」。

反觀西班牙,16世紀初,它憑借從事航海活動的先發優勢和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一度成為海上霸主和歐洲最大的殖民國家,並且在查理第五的統治下建立了橫跨歐洲大陸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是重商主義政策並沒有給西班牙帶來持久的經濟繁榮和海上霸權。這是因為:第一,雖然西班牙政府在殖民活動中攫取了大量財富(據歷史記載,1503~1660年間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取得的財富多達白銀18600噸和黃金200噸)。然而這些財富並沒有被投入生產活動,相反,為了維持歐洲最龐大的軍事力量,財政卻經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從1575年到1647年,西班牙皇室六次宣布破產(諾斯和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第二,大量貴金屬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長了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和好逸惡勞的懶惰習氣,而農業生產一直停滯不前,製造業也沒有能夠發展起來。第三,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廣泛干預,造成了普遍的尋租條件。由於「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重商主義時代乃是一種腐敗的尋租社會」(布坎南等編:《關於尋租社會的理論》)。這樣,西班牙經濟在16世紀後期「馬爾薩斯災禍」再次襲來和經濟衰退重現時一蹶不振。1588年「無敵艦隊」大敗於英國海軍,更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喪失。1596年菲利普二世去世以後,西班牙淪落為二流國家。它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已是1975年獨裁者弗朗哥去世以後的事情。14~18世紀的法國歷史,也向我們講述了相同的故事。

英國和西班牙殖民地不同結果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那就是:一些所謂「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以及它們所實行的「出口導向」政策,是無法長久的,這種體制和政策安排在發展初期是有效的,但是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上,就必須及時進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調整,減少政府幹預,實行進一步市場化,否則會引來種種惡果。

Ⅷ 為什麼英國明明很小,卻在世界各地都擁有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呢

首先,簡單來說,英國軍事實力確實很強!

Ⅸ 「本是歐洲落後小國,卻迅速成為世界霸主」,英國憑的是什麼

英國這個國家大家都熟悉吧?我們聽見過英國脫歐事件,也看見了英國的實力不斷增長,不管是在經濟、軍事等等各個方面,那英國從一個歐洲小國變為強國,我想這和英國不斷的改革創新是密不可分的。

英國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鐵產量佔到了世界的一半,棉產量,煤產量也在世界中占據了大部分比例。適應了蒸汽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隨後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也進行了發明,在以後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英國不斷的創新,英國不斷的強大,與它的改革和創新是分不開的。

閱讀全文

與英國憑什麼殖民全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有多少頸椎病患者 瀏覽:284
十條印尼盾是多少錢 瀏覽:514
英國有什麼免費看球網站 瀏覽:725
為什麼英國能成為世界大國 瀏覽:804
越南與太原有什麼區別 瀏覽:741
印尼巴士怎麼改小車 瀏覽:441
中國與英國的時間差多少 瀏覽:914
英國電影哪裡能看 瀏覽:983
義大利電視台怎麼看 瀏覽:253
印度錢幣和哪個國家一樣 瀏覽:252
印尼買什麼奢侈品便宜 瀏覽:871
英國秦始皇活了多少歲 瀏覽:94
伊朗人為什麼會說英文 瀏覽:62
印尼額溫槍執行什麼標准 瀏覽:324
漁船撞越南之後怎麼處理 瀏覽:44
英國怎麼有核彈 瀏覽:41
去越南做奶茶怎麼樣 瀏覽:731
數字化怎麼講中國歷史 瀏覽:698
中國疫情冠狀肺炎多少例 瀏覽:394
為什麼義大利是鼠疫傳播途徑有哪些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