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如何看待英國保守黨取代工黨
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在保持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態度上基本相同,只不過工黨之前宣傳「第三條道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比較積極,尤其是布萊爾前內閣對英國議會上院的改革。而保守黨則持懷疑觀望態度。
在經濟上,工黨主張新自由主義,強調一定程度上的國家干涉;而保守黨則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對政府過多干預經濟事務。近幾年,英國經濟不景氣,導致工黨在英國地方選舉中選情不利,
就領導人個人魅力而言:埃德-米利班德兄弟是工黨領導人(牛津畢業生),有異於卡梅倫這類顧家好男人,埃德對婚姻有全然不同的看法。長子丹尼爾出生後,由桑頓自行到地方政府完成出生登記,兒子出生證明只有母親的名字,父親一欄「空缺」。應該比較少的關心家庭,屬於工作狂。而保守黨卡梅倫這點相對比較老道,成熟。
以上資料來源杭州圖書館,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解決。
㈡ 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究竟哪個才是老牌大黨
英國的保守黨歷史比工黨悠久,而工黨在英國國內比保守黨更受歡迎。
工黨的政治立場屬於中間偏左,仍會以維護工人利益為口號,但本質上還是資產階級政黨。但比起保守黨的黨員來說呢,工黨內的確是以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出身的黨員為主打,整體上更受中下層選民的歡迎。
㈢ 為什麼英國工黨執政但還是資本主義
摘要 你好很高興我為您解答
㈣ 英國保守黨和工黨一直在互相競爭,究竟誰的實力更強大
英國保守黨和工黨一直在互相競爭,究竟誰的實力更強大?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英國這兩個黨的實力都很強,下面給大傢具體的說明一下,朋友們可以參考:
我們上面的分析,主要是根據兩個大黨的發展脈絡來展開探討,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未來保守黨和工黨依舊是勢均力敵,因為英國的政治版圖,一直都控制在兩大黨的手中,所以他們很難壓制另外一個黨,所以只能夠互相牽制下去。
㈤ 關於英國工黨的問題
作為20世紀新興的政黨,工黨與歷史悠久的保守黨至少有兩大不同。第一,它不是一個內部紀律森嚴、傳統深厚的政黨,相反它的早期更像是一個政治聯盟,其中主要構成來自工會、社會主義團體和自由派分子,這種結構導致了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核心來領導工黨在民主選舉中獲勝。
第二,工會是工黨發起者,也是早期主要的經濟來源。工人階級傳統和平均主義使得一人一票的選舉在工黨內部有著意識形態基礎。但是,工會勢力獨大,使得選票流向工會青睞的人物,這類人當選黨魁後,在實施選舉和執政過程中,時常要考慮工會利益,在為全民服務上常受到掣肘。
分權和利益獨大,對於殘酷的選舉來說,不是一個成功的基礎。對比20世紀早期歷史,工黨的獲勝,往往源自保守黨的衰退。在1970年代工黨幾次執政過程中,英國學者曾有評論,「看起來似乎有兩個工黨,一個是在全國執行委員會和年會,一個在議會的領導層里」。
保守黨與工黨之間,真正意義上展開選舉對決是在1980年代之後。而這當中,基諾克(Neil Kinnock)是扭轉局面的關鍵人物。1987年,他發起工黨現代化運動,在某種程度實現了工黨的「集權化」,推動產生了布萊爾、曼德爾森等新工黨的領袖人物。
需要指出的是,這場基諾克領導的現代化運動,正是發生在撒切爾時代,比海格的民主化早了10年。當時的工黨與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保守黨一樣,處在一個內部調整的關鍵期。
基諾克首先解決的是工會勢力。工黨早期的黨魁選舉也是採取議員內部投票,到了1970年代末,工會勢力在黨內達到頂峰,在80年代初引入了通過選舉團制度(electoral college),由這個選舉團來投票產生黨魁。這個機構中工會占據40%票數,但是通過基諾克和繼任者努力,在1992年把OMOV的方法引入黨魁選舉,用以削弱工會勢力,使其這個比例降到33%。與此同時,布萊爾開始向工商界靠近,爭取他們的捐款(在英國是合法的,但有具體的法律限制)。從1986年到1996年,工會的經費贊助從3/4下降到1/2。
其次是年會,或曰代表大會。英國各個政黨基本上都會每年召開一次全國性代表大會。保守黨的年會,更像一場誓師會,鼓動士氣,顯示黨的團結,給新人一個發言亮相的機會,讓地方代表將黨的政策帶回到地方。相反,工黨的年會,更像一場民主的大會,尤其是黨的政策,要在大會上辯論和質詢,年會扮演了一個決策機器的作用。布萊爾改變了這個局面。他在年會之外,設了親工黨的智庫「政策論壇」,其目的是擺脫工會勢力對工黨政策的影響。
配合對工會勢力的解套,新工黨更加樂意從媒體公司、民調機構了解自己在政治市場的走勢,對於傳統的工會產業工人則產生隔膜。而所有這一切,與布萊爾對英國和國際政治走勢(傳統產業工人比例降低,政治實力弱化)的把握有關,這一判斷也是他主張「第三條道路」的政策依據。
遺憾的是,1992年基諾克在大選中落敗。但是他的失敗,與海格1997年大比分輸給布萊爾不同,純屬意外,因為當時輿論也偏向基諾克。基諾克之後,新工黨勢力持續發展,工會實力也繼續被削弱。1997年新工黨的勝利和執政紀錄,證明了基諾克、布萊爾等人政治改革和判斷的預見性。但是,他們的勝利,是政策的勝利,而不是黨內民主的勝利。
㈥ 英國第二大黨工黨,近年來長時期竟選屢敗淪為了在野黨,究竟是何原因導致
英國的工黨是英國國內的第二大政黨,但是這個政黨目前已經基本上變成了在野黨,因為多次競選中,民眾都沒有選擇工黨來執政。而且喜歡軍事的朋友們經常調侃英國的工黨非常誤國,英國目前的沒落和工黨不無關系。之所以工黨會長期淪為在野黨,其實原因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工黨的黨員逐步減少,導致整個工黨的規模減小。其次就是工黨在執政時期,英國的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下降嚴重。最後就是工黨希望英國留在歐盟,這和民心不統一。
最後就是工黨希望英國留在歐盟,這和民心不統一。工黨在英國脫歐這件事上,一直保持反對態度,但是這和英國民眾的心聲互相違背,畢竟英國留在歐盟之中,對英國的經濟發展來說並不是一個好事。所以英國民眾非常希望英國能夠脫離歐盟這個組織。
㈦ 丘吉爾帶領英國打贏了二戰,為何卻被民眾趕下了台
1945年的英國的領導人大選讓無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都大跌破眼鏡,工黨393個議席,保守黨213席,在選民支持率上,工黨也以47.8%的支持率勝過了39.8%的保守黨,這兩組數據只有一個結論就是丘吉爾競選失敗了。這是連丘吉爾自己也沒有想到的一個結果,畢竟正處於事業、名譽的頂峰。
對選民來說,「作為戰時領袖的丘吉爾依然深孚眾望,作為和平時期的領袖,他卻毫無吸引力」。因此,如同1945年7月《每日先驅報》所評論的那樣:「投丘吉爾的票,就是贊成保守主義的一切黑暗面……投丘吉爾的票就是要英國人民仍然過他們不願再過的那種不愉快的日子。」
㈧ 怎麼看待在英國脫歐陷入僵局之際,英國工黨欲推翻保守黨重新執政呢
我們看待國外的政府,尤其像是美國和英國的政黨,一定要記住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狗咬狗。俗話說得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可得,不想當執政黨的政黨不是好政黨。
兩相對比,工黨這個時候的做派就非常符合英國人民群眾的內心,那就是快點把這件事情定下來,群眾不願意再深陷這個泥局。可是說句不好聽的,保守黨和工黨實力相當,保守黨解決不了的事,工黨憑什麼認為它能迅速解決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