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如何征服英國歷史

如何征服英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10 00:13:25

『壹』 什麼是諾曼征服英國的戰爭

1066年的諾曼征服英國的戰爭發生在公元11世紀中葉的黑斯廷斯戰役,是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為爭奪英國王位而發動的一場戰爭。這場諾曼人意在征服英國的戰爭以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中箭身亡,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它既是諾曼人對外擴張的繼續,又是西歐同英國之間的又一次社會大融合,對英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岸外的大西洋中,由不列顛群島組成。1002年,英國國王埃塞爾雷德娶諾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瑪為妻。1013年,丹麥國王斯文(八字鬍王)征服整個英國,埃塞爾雷德攜妻兒倉皇逃往諾曼底。丹麥人的王國很快衰落,克努特二世死後王位空懸。英格蘭貴族推舉流亡在諾曼底的愛德華王子為合法繼承人,並於1043年為其加冕。愛德華國王娶英格蘭大貴族戈德溫之女為妻,但他在朝中重用諾曼人,遂使諾曼人的外來勢力同以戈德溫為代表的英國本土勢力之間矛盾激化。

威廉對英國王位的覬覦由來已久。1051年,他在訪問倫敦時,就與表兄弟、英王愛德華討論過王位繼承問題。愛德華無子,對威廉的要求沒有提出異議。哈羅德也曾許諾日後奉威廉為王。

愛德華國王於1066年1月病逝,臨終前卻讓哈羅德為王位繼承人,英國政治機構的核心賢人會議也決定由哈羅德繼承王位。不久,哈羅德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稱王。這對威廉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決定用武力奪取王位,征服英國,建立自己的王國。

為創造有利的形勢,威廉派使節游說當時最有影響的封建領袖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向他們控告哈羅德背信棄義,是一個篡位者和發偽誓的人。教皇支持威廉的行為,還賜給他一面「聖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幫助威廉奪回王位。丹麥國王出於個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便拼湊出一個反對哈羅德的鬆散聯盟。為解除後顧之憂,他與東面的弗蘭德人訂立同盟,在西面征服了布列塔尼,在南部佔領了梅因。這一切為他入侵不列顛創造了有利條件。1066年春,他在里里波尼城召開封建主會議,制定進攻英國的方案。

同威廉的積極活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羅德卻無所作為,對威廉外交活動的戰略意義毫無覺察,這就在戰爭過程中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被動局面。

就兵力對比來看,雙方基本是勢均力敵,各有所長,但哈羅德准備不足。諾曼底地處歐洲大陸,進入封建社會早於英格蘭。威廉是諾曼底最大的封建主,下有伯爵、主教、騎士等諸多封建附庸,隨時聽候威廉的號令出征打仗。威廉糾集起一支6000多人的精銳部隊,渡海所需的500餘艘船隻也很快製造完畢。

哈羅德的有利之處是以逸待勞、內線作戰;不利的是,由於封建化水平低,軍事制度相對落後,機動性差,再加上愛德華在位時,曾將英格蘭的艦隊解散,從而使哈羅德缺少在海上打擊威廉的力量,防禦縱深大大縮小。

1066年8月初,威廉的進攻准備基本就緒,軍隊在第費斯河口集結待命。12日原本准備向不列顛進發,但為惡劣氣候所阻。非常湊巧的是,在威廉的大軍被天氣所阻的這一個月內,英格蘭發生了一場戰爭,這意想不到的插曲無疑是上天對威廉的恩賜。封建主托斯蒂格為哈羅德奪走了自己的伯爵領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懷著個人野心同托斯蒂格聯手行動。他們曾兵臨英格蘭北部重鎮約克城下,但終為哈羅德所敗。

就在哈羅德獲勝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時分,威廉的遠征軍乘著涼爽的南風駛向海峽對岸。28日早上9時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灣登陸。此時,英格蘭東南沿海地區門戶大開,直到倫敦都無重兵防守,因為哈羅德正在約克慶祝自己的勝利。

10月1日,哈羅德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飛馬趕回倫敦。由於事發突然,哈羅德來不及大規模動員,手下兵力只有未獲充分休整的5000餘人迎擊威廉。

10月11日,哈羅德從倫敦出發,13日夜到達黑斯廷斯附近的一處高地宿營。威廉的遠征軍此時也已趕到黑斯廷斯,雙方在此遭遇。一場激戰,也是威廉征服戰爭中決定性的一戰就這樣開始了。

哈羅德選擇威爾登山地的山背最高處作為統帥部所在地,將親兵部署在峰頂兩側,在中央構成堅固的防守,兩翼則是民兵把守。持矛、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構成嚴密的方陣。威廉將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個方陣,第一線是弓箭手,第二線是重裝步兵,第三線是騎兵。他親自指揮中央的諾曼底戰士,並在隊前打起教皇賜予的「聖旗」。

14日上午9時,號角齊鳴,戰斗開始。諾曼人排成一線,沿山坡向山頂推進。當兩軍接近時,諾曼弓箭手開始射箭,英格蘭人憑借盾牌護身,用長矛、標槍、戰斧向敵人發起沖擊。英軍居高臨下,兵器銳利,給諾曼人嚴重殺傷。威廉左翼開始向山下敗退,中央的諾曼人也受到影響後退。在混亂之中,威廉墜馬,但他馬上恢復鎮靜,躍上另一匹馬,大聲高呼:「請大家都看著我,我還活著!上帝會保佑我們勝利!」諾曼人停止敗退,重整旗鼓,在威廉指揮下,由騎兵在前,步兵隨後,向英軍發起第二次進攻。結果仍無法突破對方密集的防線。此時,威廉改變戰術,用佯敗將敵人引開堅固有利的陣地,諾曼人向後退到谷底、上山,待敵人追擊時,居高臨下予以痛擊。哈羅德沒有識破這一計謀,追擊時損兵折將,實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這一戰機發動最後反攻。哈羅德中箭身亡,英軍陣腳大亂,全線崩潰。黑斯廷斯戰役以威廉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乘決戰勝利的威勢,威廉率軍長驅直入,先後佔領坎特伯雷、韋斯特漢姆、西爾、吉爾福德等地,接著又橫掃北部。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並奉他為國王。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諾曼征服戰爭以威廉的勝利告終,從此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底王朝。威廉的勝利,取決於他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他有明確的大戰略,即以外交孤立哈羅德;有周密的戰爭計劃,並能在決戰中適時調整戰術,使用計謀,出奇制勝。在對己不利的地形上連續兩次發動進攻,導致慘重傷亡,這表明威廉並無指揮天才。所幸的是,他能臨危不亂,在己方部隊敗退、險些「群龍無首」之際果斷指揮,重整旗鼓。

反觀哈羅德,他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沒有戰略頭腦,如忽視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對處理突發事件缺乏遠見、沒能廣泛動員民兵;沒能把這場戰爭當作一場反抗外敵入侵的民族自衛戰爭來對待;在戰役指揮上,英勇果敢有餘,用兵計謀不足,不能抓住戰爭中的有利時機進行徹底的殲滅戰。

諾曼征服戰是先進社會集團對落後社會集團的戰爭。威廉的勝利不僅把西歐大陸的封建制度移植到英國,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改變了英國的面貌,使英國同西歐大陸更緊密地融為一體。

『貳』 英國的四次被入侵的戰爭的概況

英國在歷史上一共被入侵過4次,分別是羅馬軍團入侵,日耳曼人入侵,丹麥人入侵和諾曼底入侵。

1、羅馬軍團的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然而很不幸的是均被不列顛人擊退。看來此時的不列顛人還是很頑強的,兩次入侵不列顛都沒有成功,羅馬皇帝還是不死心。於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親率大軍成功入侵不列顛,將不列顛劃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來管轄。

在羅馬人統治的英國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貴族搶占部落的土地,建立起奴隸制田莊,把凱爾特人和戰俘變成奴隸,並強迫他們從事勞作。更為悲慘的是奴隸販子還把奴隸販賣到歐洲大陸。

此時的不列顛人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被當做牲口販賣,這也激起了不列顛人的反抗意識,經過300多年的反抗斗爭才把羅馬人趕跑。

2、日耳曼人入侵

羅馬人被趕跑後,盎格魯撒克遜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他們洗劫了城鎮和鄉村,有的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偏遠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強盜是走了一波,又來了一波,而且虐待不列顛人一次比一次更狠。

3、丹麥人入侵(維京海盜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海盜屢屢入侵英國。到9世紀末,維京海盜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為抗擊維京海盜,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於827年統一不列顛島上的七國,建立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然而,英吉利王國的實力還不能完全趕走丹麥的維京海盜,在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屈辱的割地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割讓給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雖然後來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但是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率軍佔領英國並自任為英國國王。

丹麥是維京海盜的庇護國,維京海盜向丹麥國王納貢,並替國王到處搶佔地盤。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維京海盜,到處燒殺搶掠,所到之處包括北歐國家、波羅東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歐洲國家的噩夢,近在咫尺的不列顛當然也不會放過。

丹麥人佔領期間,由於戰爭頻繁,課稅繁重,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並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這些措施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4、諾曼征服

以諾曼底公爵威廉(約1028~1087)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征服。1066年初,英王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死後無嗣,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二世被推選為國王。威廉以愛德華曾面許繼位為理由,要求獲得王位。

1066年9月末,威廉召集諾曼底、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進行策劃,率兵入侵英國。英王哈羅德迎戰。10月14日,雙方會戰於黑斯廷斯。英軍戰敗,哈羅德陣亡,倫敦城不戰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諾曼王朝(1066~1154)開始對英國的統治。殘存的英國貴族頑強抵抗,均遭殘酷鎮壓。1071年,威廉一世鞏固了他的統治,獲得征服者的稱號。

諾曼征服加速英國封建化的進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提供一定數目的騎兵,並親自率領他們為國王作戰。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給下級,也要求他們提供騎兵。

通過這種土地分封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級所有制。威廉一世還極力擺脫教皇對英國教會的干涉,把英國教會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國貴族進行統治。在統治機構、法律上仍沿用英王舊制。

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同年還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調查。諾曼征服後,在英國出現了封建庄園,封建領主是庄園最高統治者,大部分農民喪失人身自由,淪為農奴。

(2)如何征服英國歷史擴展閱讀

諾曼征服意義:

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結束,諾曼底王朝建立。古英語的發展進入低谷。由於諾曼底人在建國之初,就對法國國王承諾臣服法國、說法語,因而諾曼征服後的政府用語為法語。

1、政治制度

保留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習慣法,將原有的地方行政區劃分為三十六個郡(shires)。以諾曼人的政治機構王廷(curia regis),取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原有的賢人會( witenagemot or witena gemot)。

王廷由主教、修道院院長、大地主組成,每年召開三次會議,但國王能隨時召開。除此之外,國王另有由親信組成的內圈組織,稱為小會議(small council)。王廷則擴大成為後來的國會,小會議演變為政府。

2、英法關系

英國再次融入歐洲大陸,在政治上依附法國,經濟上雖然獨立,但與低地國家(今荷蘭、比利時)的貿易量逐年遞增——這是後來英國復興、覬覦法國領土,並引發英法百年戰爭的主要因素。

正因為政治上依附法國,英國才與法國一起參與了十字軍東征。而兼任英國國王的諾曼底公爵一直覬覦法國王位,這也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叄』 跪求英國歷史上的三次征服

諾曼征服、約翰治下及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英國封建貴族的葬禮

1337年至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斷續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在這百年戰爭中,英國的各封建貴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裝。這種武裝力量體制同外敵作戰也許還管用,但對於維護內部政權來說不啻是一種禍根。在這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裝蠢蠢欲動,企圖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經過一番分化組合,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後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斗爭。其中,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一方,以紅薔薇為標志;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薔薇為標志。這兩個封建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自相殘殺。由於這次戰爭以薔薇為標志,所以稱為「薔薇戰爭」。薔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紅白玫瑰戰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327—1377年是英國歷史上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在位時期。1376年長子愛德華死後,王位幾經更替,傳位於亨利六世。

在百年戰爭中,英國遭到慘敗,這不僅引起農民而且也引起富裕市民和新興中小貴族的不滿,因而爆發了農民起義。

起義軍處死了一批罪大惡極的貪官污吏,嚇壞了新興中小貴族和富裕市民,他們寄希望於改朝換代,因而支持約克家族奪取政權。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約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對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廢除攝政,雙方的長期混戰從此開始。

1455年5月,亨利六世下令在萊斯特召開咨議會。約克公爵以自己赴會安全無保證為理由,率領他的內侄、驍勇善戰的沃里克伯爵及數千名軍隊隨同前往。亨利六世在王後瑪格利特和執掌朝廷大權的薩姆塞特公爵的支持下,也率領一小股武裝赴會。5月22日,雙方在聖阿爾朋斯鎮附近相遇。約克公爵於上午10時下令向搶先佔據小鎮的亨利六世軍隊發起進攻。經數次沖鋒,亨利六世的軍隊招架不住,吃了敗仗,死亡約100人,亨利六世中箭負傷,藏在一個皮匠家中,戰斗結束後被搜出抓獲。

1460年7月10日,雙方在北安普頓發生第二次戰斗。戰斗中又是沃里克伯爵率軍打敗了蘭開斯特軍隊,隨軍的亨利六世再次被抓住。這兩次勝利沖昏了約克公爵的頭腦,他未與親信貴族磋商就提出了王位要求,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為攝政和王位繼承人,這就意味著亨利六世的幼子失去了王位繼承權。王後瑪格利特聞訊大怒,她從蘇格蘭借到一支人馬,集合了追隨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在約克公爵的領地騷亂。約克公爵匆忙湊合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前去征剿,由於輕敵冒進,被包圍在威克菲爾德城。12月30日,在內外夾攻下的約克軍四散逃跑,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愛德蒙被殺死,約克公爵的首級還被懸掛在約克城上示眾,並扣上紙糊的王冠,用以譏諷。

但約克公爵19歲的長子愛德華於1461年2月26日進入倫敦。3月4日,他在沃里克伯爵和倫敦上層市民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愛德華四世。他知道瑪格利特決不肯罷休,遂在一些大城市召集到一支部隊,向北進發,去打瑪格利特。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461年3月29日,雙方在約克城附近展開決戰。蘭開斯特軍隊有2.2萬餘人,遠遠超過了約克軍。當時蘭開斯特軍隊處於逆風之中,撲面的風雪打得他們睜不開眼睛,射出的箭也發揮不出威力。而約克軍隊則借強勁的風力增加了發射弓箭的射程,並蜂擁沖上山坡,使蘭開斯特軍隊損失慘重。

蘭開斯特軍隊為扭轉被動的防守局面,決定向山下的敵人發動反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傍晚,仍然難分勝負。這時,約克軍隊的後續部隊趕到,這支生力軍向蘭開斯特軍隊未設屏障的一側發動進攻。蘭開斯特軍隊抵擋不住,被迫退潰。約克軍隊一直追殺到深夜。瑪格利特帶著亨利六世和少數隨從倉皇逃亡蘇格蘭。

這次戰役的勝利使愛德華四世的王位暫時得以鞏固。

1465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瑪格利特只好攜幼子逃往法國。 玫瑰戰爭中這幾次大戰役,都使用當時特有的戰法,即雙方騎士乘馬或徒步進行單個分散的搏鬥。通過交戰,雙方共損失5.5萬人以上,半數貴族和幾乎全部封建諸侯都死掉了。

在以後的戰爭過程中,約克派內部矛盾激化起來,最高統治權幾度易手,集中表現在愛德華四世和沃里克伯爵的斗爭上。愛德華四世趁沃里克不在倫敦之際,召集一支部隊離開倫敦北行,他一面鎮壓北方叛亂,一面迅速擴軍。沃里克在愛德華的大軍面前不得不逃亡,投靠法王路易十一。不久,沃里克在路易十一支持下,卷土重來,打回英國。這回輪到愛德華四世逃亡,他逃到尼德蘭,依附於他妹夫勃艮第公爵查理。

1471年3月12日,愛德華四世利用英國人對沃里克普遍反感的情緒,親率軍隊與沃里克在倫敦以北的巴恩特決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愛德華四世共有9000人的軍隊,而沃里克卻有2萬人的軍隊,由於力量懸殊,愛德華四世決定先發制人,清晨4時許,他率軍在濃霧中發起攻擊。沃里克本人被殺,其部下戰死者達1000人。接著在5月4日,愛德華四世又俘獲了從南部港口威第斯偷偷登陸的瑪格利特王後,將她和她的獨生幼子及許多蘭開斯特貴族殺死。之後又秘密處死了囚禁的亨利六世。

至此,蘭開斯特家族被誅殺殆盡,只有遠親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流亡法國,他聲稱自己是蘭開斯特家族事業的繼承人。

1471—1483年,英國國內恢復了和平,愛德華四世殘暴地懲治了不順從的大貴族。1483年4月愛德華四世死後,其弟理查登上了王位,他也同樣使用殘酷和恐怖的手段處決不馴服的大貴族,沒收其領地。他的所作所為,反而促使蘭開斯特和約克家族都聯合在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周圍來反對他。1485年8月,理查同亨利·都鐸的5000人的軍隊激戰於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爾特。戰爭的緊要關頭,理查軍中的斯坦利爵士率部3000人公開倒戈,約克軍遂告瓦解,理查三世戰死,從而結束了約克家族的統治。出身於族徽為紅玫瑰的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結束了玫瑰戰爭,登上了英國王位,稱亨利七世。為緩和政治緊張局勢,他同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約克家族的繼承人)結婚後,將原兩大家族合為一個家族。

在這次戰爭中,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同歸於盡,大批封建舊貴族在互相殘殺中或陣亡或被處決。新興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力量在戰爭中迅速增長,並成了都鐸王朝新建立的君主專制政體的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說,玫瑰戰爭是英國專制政體確立之前封建無政府狀態的最後一次戰爭。恩格斯說:

「英國由於玫瑰戰爭消滅了上層貴族而統一起來了。」這對於英國歷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隨著政治的統一,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封建農業開始向資本主義農業轉變,導致英國農村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農場,出現了一批與資本主義密切聯系的新貴族,他們把積累起來的資本直接或間接地投入工業,使得英國工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肆』 明明是侵略者,卻被英國人尊為開國元勛,威廉一世如何征服英格蘭

威廉一世一直被英國人視為是與伊麗莎白、維多利亞等人同等重要的歷史人物。直到今天,關於他的歷史考證與傳說辨疑仍然沒有停止。他究竟做過什麼,能讓歷史如此銘記?

一、諾曼人、丹麥人、英格蘭人的三族融合

如果說日耳曼人是羅馬人之後歐洲的第一波外來者,那諾曼人則是當之無愧的繼任者。早在8世紀末,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諾曼人就開始遷徙到歐洲各處,位於法國北部的諾曼底,便是法王賜給他們的第一個大陸領地。911年,諾曼首領羅洛同法王達成協議,獲得了在諾曼底一帶的定居權。諾曼底從此成為了北歐人向歐陸遷徙擴散的第一中心。



裝束頗具法國貴族風情的威廉

傳統英格蘭貴族與北歐交往密切,各地教會與羅馬教廷的結合緊密,這些趨勢都在威廉征服之後發生轉向。此後的英格蘭更加深了與西歐王室的交往,並第一次產生了「海外拓殖」的需要。英國王室將其觸手伸向法國西北部、德意志西部等地,後來又與義大利等發生了聯系,英國從此成為了一個對外政策統一的國家,這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小的便利。

『伍』 早期英國受過哪幾次入侵它們對英國文化的影響是如何的

1、羅馬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

影響:羅馬人傳入了基督教,使英國正式從信奉原始宗教的國家成為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另外,羅馬人還傳入了文字,英語文字就是從拉丁文演變而來的。

2、日耳曼入侵

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

影響:當時居住在英國的凱爾特人產生了巨大影響,令英國的本土民族朱特人消失和另另外一個本土民族凱爾特人移民到愛爾蘭和蘇格蘭。

3、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影響:丹麥人佔領時期,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戰爭的頻繁爆發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4、諾曼征服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諾曼王朝(1066~1154)便就此建立。

影響: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加快了英國本土封建化。

(5)如何征服英國歷史擴展閱讀:

征服者威廉的到來對於英國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英國與北歐地區長達一個世紀的糾纏宣告終結。

開始了和法國、西歐以及地中海地區的聯系,這些地區對英國文化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直今。黑斯廷斯戰役之所以成為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一次戰役。

也是因為它是英國歷史上最後一次被外國勢力武裝入侵,從1066年到現在,再也沒有外敵能踏入過大不列顛。

英格蘭在遭受入侵後的很多年,講法語的諾曼人和講英語的撒克遜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一個等級分明的封建制度便由此產生。

從頂層到底層依次為君主、貴族、騎士和領主、然後是農民和農奴。然而這樣嚴苛的等級制度並不阻礙聯姻的發生,王朝中的最後一任國王亨利就娶了一位撒克遜公主。

『陸』 英國歷史上被入侵過幾次,分別是誰入侵

英國在歷史上一共被入侵過4次,分別是羅馬軍團入侵,日耳曼人入侵,丹麥人入侵和諾曼底入侵。

1、羅馬軍團的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然而很不幸的是均被不列顛人擊退。看來此時的不列顛人還是很頑強的,兩次入侵不列顛都沒有成功,羅馬皇帝還是不死心。於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親率大軍成功入侵不列顛,將不列顛劃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來管轄。

在羅馬人統治的英國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貴族搶占部落的土地,建立起奴隸制田莊,把凱爾特人和戰俘變成奴隸,並強迫他們從事勞作。更為悲慘的是奴隸販子還把奴隸販賣到歐洲大陸。

此時的不列顛人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被當做牲口販賣,這也激起了不列顛人的反抗意識,經過300多年的反抗斗爭才把羅馬人趕跑。

2、日耳曼人入侵

羅馬人被趕跑後,盎格魯撒克遜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他們洗劫了城鎮和鄉村,有的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偏遠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強盜是走了一波,又來了一波,而且虐待不列顛人一次比一次更狠。

3、丹麥人入侵(維京海盜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海盜屢屢入侵英國。到9世紀末,維京海盜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為抗擊維京海盜,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於827年統一不列顛島上的七國,建立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然而,英吉利王國的實力還不能完全趕走丹麥的維京海盜,在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屈辱的割地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割讓給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雖然後來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但是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率軍佔領英國並自任為英國國王。

丹麥是維京海盜的庇護國,維京海盜向丹麥國王納貢,並替國王到處搶佔地盤。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維京海盜,到處燒殺搶掠,所到之處包括北歐國家、波羅東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歐洲國家的噩夢,近在咫尺的不列顛當然也不會放過。

丹麥人佔領期間,由於戰爭頻繁,課稅繁重,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並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這些措施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4、諾曼底入侵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由此建立。從此英國變得強大,逐漸從偏居一隅的歐洲小國成為歐洲的中心,避免了被歐洲其他民族的繼續入侵。

(6)如何征服英國歷史擴展閱讀

英國被入侵都能成功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是地理原因,因為英國沿海地區多為平坦無險可守的地形,可以為入侵者入侵提供極大的幫助;

第二點是國家凝聚力原因,當時英格蘭島內沒有統一的政權,多為小國並立,沒有辦法組織起團結統一強大的隊伍去對抗侵略者,並且當時英國沒有統一的國家,沒有辦法集中財力物力構建一個統一團結的海軍進行抵抗;

第三點原因是階級原因,這點和第二點很像,當時的英國屬於荒野之地,而島外的世界已經發展的非常強大,

參考資料英國歷史年表_網路

英國歷史_網路

『柒』 簡述英國歷史三次征服以及最後一次征服帶來的變化

British history, as well as three times to conquer the last time to conquer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捌』 英國有什麼三大征服對這個國家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一次是指羅馬在公元1世紀對不列顛島南部大部分地區的征服行動。

一世紀後期,羅馬確立了在不列顛島的統治,把現今的英格蘭地區劃為所謂的不列顛行省,羅馬人把拉丁文字帶到了歐洲西北部的不列顛島,當然還有公路體系,固定的功能齊全的城市,比如說建立了倫敦和巴斯等。當然,最重要的是,羅馬人為了抵抗退守西北部邊緣區域(現今的威爾士和蘇格蘭一帶)頑抗到底的一部分凱爾特人,建立了大規模城牆。這為後來中世紀英格蘭和不列顛島上土生民族國家的疆土劃分,提供了一定的標志物。

第二次是指5世紀-6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不列顛島的征服。

當時,和當時其他在歐洲四處征服的日耳曼部族集團那樣,原本居住在現今德國西北部,丹麥南部和荷蘭東北部一帶的日耳曼人,大規模地西渡北海侵入不列顛島,這次大征服對於不列顛島的影響,可以說是最大的一次。這些盎格魯和撒克遜部族的日耳曼人,把本來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凱爾特人屠殺和驅逐,剩下一部分則同化入這些日耳曼入侵者當中,逐步地,凱爾特人遷移到原本的羅馬統治區域以外的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定居,形成後來這3個主要的民族地區,並在以後幾百年率先進入了基督化進程。而盎格魯-撒克遜人則逐步進入著名的七國時代,並在戰爭和同盟交替過程中逐步融合,他們說的日耳曼語,在不列顛島內部代替了原來凱爾特人說的蓋爾語的主流地位,也逐步形成了後來通行於世界的英語。

第三次則是1066年的諾曼征服。

由屬丹麥海盜後裔的法國諾曼地區貴族首領----「征服者威廉」發動,諾曼征服加速英國封建化的進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1086年,征服者威廉令這些封建主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封建庄園經濟也隨之確立,廣大農民則淪為農奴。諾曼征服為英格蘭帶了了強大的王權,原本日耳曼特色的「貴族民主制」在英國永遠成為了歷史。

閱讀全文

與如何征服英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泗水至占碑多少公里 瀏覽:843
極兔國際在越南怎麼樣 瀏覽:123
義大利語我什麼都沒有了 瀏覽:839
印度有一塊大洋叫什麼 瀏覽:473
中國有多少頸椎病患者 瀏覽:284
十條印尼盾是多少錢 瀏覽:514
英國有什麼免費看球網站 瀏覽:725
為什麼英國能成為世界大國 瀏覽:804
越南與太原有什麼區別 瀏覽:741
印尼巴士怎麼改小車 瀏覽:441
中國與英國的時間差多少 瀏覽:914
英國電影哪裡能看 瀏覽:983
義大利電視台怎麼看 瀏覽:253
印度錢幣和哪個國家一樣 瀏覽:252
印尼買什麼奢侈品便宜 瀏覽:871
英國秦始皇活了多少歲 瀏覽:94
伊朗人為什麼會說英文 瀏覽:62
印尼額溫槍執行什麼標准 瀏覽:324
漁船撞越南之後怎麼處理 瀏覽:44
英國怎麼有核彈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