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英國人比美國人更紳士、更有禮貌
因為紳士(Gentleman )這一說法起源於英國,這是他們的文化傳統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人談吐舉止都比美國人要更文雅,更有有禮貌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是一個只有230年左右的年輕國家,它不像世界上其他國家那樣有千年的文化積淀(英國,法國之類都有1-2千年的歷史),它幾乎從建國開始就是一個現代化,民主制的國家,並不像英國或者其它國家那樣,有著傳統的文明禮儀習俗
美國所帶表的是現代流行文化,如果把美國比作現代搖滾樂的話,那英國就是古典交響樂,交響和搖滾,哪一個個人的感覺更高雅脫俗?當然是交響樂
美國人豪放不羈,粗俗大方的性格和他們所處的北美大陸有關,也許正是這片在美國建國之初還是荒蠻廣闊的大陸練就了美國人充滿激情的性格,雖然有時候不太高雅入流
不過至今還是有一些美國人保持著從他們的歐洲祖先那繼承下來的高貴舉止,但畢竟還是少數,現在美國大部分年輕人都早已不在乎這些
Ⅱ 為啥狗雜交 就不好了 為啥人一混血就變聰明了
其實狗雜交不完全都是劣質的,和人基因的遺傳和突變是一樣的,有的狗狗雜交超級聰明,有的就是各種病,傻乎乎的 最著名的有羅威納犬,就是人工培育雜交的 ,超聰明的,羅的雜交是一種犬種與另一種犬種的雜交。 而藏獒的培育,最純正的血統則是同一血系的交配培育,這樣延續它們的血統 所以不見得狗雜交就不好了,要看什麼狗了
Ⅲ 英國民族性格是怎麼形成的
英國中產階級一直很喜歡漫畫對他們的刻畫。許多人認同自己身上表現出這些內容,本應該感到臉紅的,反而覺得很自豪,比如我們不願意完全認真地對待任何事情。1940年的漫畫顯示在花園里遇見一個德國沖鋒隊員而怒火中燒的家庭婦女說「你怎麼敢闖到這里來?」英國對希特勒不願認真對待幾乎讓我們陷入滅頂之災,當然,我們同樣抵制工業變化,語言,與歐洲的合作等等。但是直到最近,我們多數人一直非常沾沾自喜,自我感覺良好,英國人比美國人有文化,比法國人友好,比德國人漂亮,比幾乎任何人都更幽默,更善於作戰。
劍橋大學教授彼得•曼德勒(Peter Mandler)在致謝中說「我花費很長時間弄清楚該書到底是關於什麼內容。」這並不讓人奇怪,因為他的主題更多的是巧妙敏銳的文章,而不是詳細說明出處的學術研究。他把英國人性格的形成時間確定在19世紀中葉。那個時期催生了大量歷史著作,許多是自我吹捧的,最著名的人物包括如麥考利(Macaulay)巴克爾(Buckle)和斯塔布斯(Stubbs)等大編年史家,還有龐大的軍團雖然不是那麼有名,但語言更加瘋狂的被啟發者,試圖解釋我們為什麼是這么優秀的人。
在那些天真的歲月,我們自豪於所謂的條頓人(Teutonic)根源,認為英國主宰國聯是理所當然的。在112本維多利亞時代這個島歷史的教科書中 108本自稱是英國歷史。多數人慶祝國家的機構,尤其是政府管理體制應該作為倒霉的歐洲大陸人學習的典範。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認為英國已經找到把上院和下院結合進統治階級的非常聰明的方法。
《笨拙》的漫畫約翰牛(The John Bull)讓人有同感地不是紳士。他是勇敢的自耕農農民,鐵匠或者此類人,了解自己的位置,尊重上層人,對孩子或者狗非常好,特別對國家的未來信心十足。布爾戰爭讓這種洋洋得意的自我形象第一次受到嚴重的震動,曼德勒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更嚴重的一次震動。
在兩次戰爭之間,英國人對自己產生了新的認識,因為斯特魯布(Strube)的漫畫而非常有名的「小男人」。這個小男人外觀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討厭外國人,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而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感覺。最形象地表現出來的是喬治六世在1940年法國陷落後他表達感激,我們再也沒有需要擔心的盟友了。
這是個矛盾,許多英國人認為一生中需要旅行很多,但是不是很喜歡討論他們在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法國傳記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根據他對英國人在西線的經歷發表了一本很著名的書《布朗布勒上校的沉默》(Les silences Colonel Bramble)英國人喜歡該書,因為書中把他們描寫成眾多的迷,神秘困惑,矛盾的人,好像是恭維而不是另外的解釋,許多英國人沉默寡言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有意思的話要說。
曼德勒說在20世紀前半葉,英國自己和外國人對英國人性格的描述是典型的紳士。他喝杜松子酒,蓄小鬍子,戴圓頂禮帽,如果不小心碰到女士,肯定把帽子摘下來表示歉意。但是,到了1945年後,要想確定英國人全球接受的形象就非常困難了。
比如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每天刊登三個階層明顯不同的笑話:吉爾斯(Giles)對工人的漫畫,甘布斯(Gambols)對讓人吃驚的沒有性別的中產階級夫婦可笑的描寫,和歐思伯德•蘭卡斯特(Osbert Lancaster)關於利特爾漢普頓夫婦(Lord and Lady Littlehampton)的漫畫。所有這些藝術家的主要人物都擁有對公共事物的冷漠甚至蔑視,愛國和保守,但是很大程度上缺乏文化修養,完全沉迷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曼德勒注意到從1940年末期以後,歐洲大陸人對英國人性格的傳統的好奇和著迷急劇下降,國內對英國人性格的分析也少了。我們的重要性降低了。英國人,包括外國人在內看不出英國人值得羨慕的地方了,因而越來越對我們是誰感到困惑。紳士不再時髦。業余愛好者精神被看作是把英國1960年代搞得一團糟的罪魁禍首。曼德勒的研究對文學來源關注不足。人們了解英國人性格是從狄更斯或者特羅洛普(Trollope)或者任何人的小說中,而不是從這類記錄各種笑話但不能提供任何自己觀點的研究中。正如狄更斯在19世紀為英國人的自我剖析做出重大貢獻一樣,蘭戴頓(Len Deighton)1960年代的偵探小說形象地刻畫了新英國人對老英國人的蔑視。
旅居海外的英國人阿蘭•帕西•瓊斯(Alan Pryce-Jones)在1968年注意到英國是「奇怪的國家,裡面是非常好的人,半睡半醒。」曼德勒的結尾段落描繪了一個深深懷疑自己的國家,或者希望如此的國家。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這個島國的多數居民越來越關心個人身份認同而不是國家認同。1963年新社會(New Society)的調查顯示73%的受訪者認為「個人幸福」比「國家偉大」更重要。我想如果今天再做類似的調查這個比例恐怕還要高些。
即使民族主義歷史學家阿瑟•拜侖特(Arthur Bryant)也絕望了,哀嘆「沒有把我們團結在一起的共同信仰了。」在1970年代末期,小說家安東尼婭•拜阿特(Antonia Byatt)沒有任何不好意思地歡呼多元文化主義的美德「我越來越覺得我們的國家就像鮮艷的馬賽克,由五光十色互不相關的小碎塊合成。」當然,如今我們看到了這是多麼危險的胡說八道。
我們覺得威脅不僅是對於我們社會的團結融合,而且對於我們身體上的安全。一個理想的國家中不要求任何人表達對個人以外的任何實行承擔責任。如果約翰牛時代或者偵探達蒙德(Bulldog Drummond)時代是無人哀悼的,我們痛苦地認識到承認任何形式的民族性格都比沒有任何民族性格要好。
嘲笑我們由軍事成就確定的過去的身份理想很容易。但是取代紮根於個人自我滿足的從前國家文化,其中最高程度的忠誠只是體現在足球隊上,新移民被允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只是作為經濟野營者顯然是個失敗。
曼德勒的書對於英國人性格的介紹還不如對我們從前自我身份的確定多。我們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民族性格。沒有了身份認同,就不可能對國家忠誠。沒有確認的共同的忠誠和身份,我們出生和長大的社會中的人可能成為自殺式炸彈襲擊者。
談談約翰牛
約翰牛作為英國形象到了1920年代已經不再流行了。但是雖然許多人覺得到了發現一個新形象的時候了,但是對於誰應該成為這個形象眾說紛紜沒有一致意見。英國湯米(The British Tommy)是個很受歡迎的想法,但是有人認為不顯眼,裡面有匹克威克(Samuel Pickwick)、鮑德溫(Stanley Baldwin)、甚至有奧斯汀•張伯倫(Austen Chamberlain)的性格。
譯自:「Who do we think we are?」 REVIEWED BY MAX HASTINGS
THE ENGLISH NATIONAL CHARACTER by Peter Mandler Yale £19.99 pp320
http://www.timesonline.co.uk/article/0,,2102-2494068_2,00.html
Ⅳ 英國人為什麼那麼聰明
英國人除了貝帥,鷹帥,他們的智慧和美貌並存。新一代的魯尼也從中場進球了。在亞特蘭蒂斯的拼圖上,弗爵爺回絕給亞特蘭蒂斯眾神,如今,北歐你們調整一下你們的策略。英倫奉陪。上一次,英國人在智慧的命題差點把貝帥書成千古罪人。鷹帥自然只帶鷹鉤鼻的謝霆鋒,他的國籍數是英國+加拿大+中國-------------------------------------------------------------------這么說英國人的策略還是得當。中英依然還是黃金期。
Ⅳ 英國人聰明嗎
英國人是聰明的 因為有牛頓啊這些偉大的科學家 ,牛頓的智商不低吧。 還有許多優秀的政治家、探險家。 資本主義革命和工業革命都在英國本土發生,直接影響了世界進程。在18-19世紀。大英帝國是一等一的強國啊,世界上到處有它的殖民地,稱為日不落帝國。
Ⅵ 在這個世界中,英國人是最聰明的,也是最清醒的
只有文明優劣,沒有人種強弱之分
Ⅶ 為什麼美國人英國人這么聰明
因為近代的工業革命是西方發起並主導的,中國的先進是在古代史時期。
Ⅷ 為什麼英國人智商高
白種人的平均智商比黃種人高,黃種人比黑種人高。
其中白種人中的猶太人智商最為突出。
英國人智商高是級個別的。
Ⅸ 歐洲說中國人是最有禮貌最聰明的國家,最後為何懵逼了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盛世,如:漢朝的漢武盛世、唐朝的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它們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盛世局面。
除了百姓,乾隆對於知識分子也是非常嚴酷的,他運用非常恐怖的手段,從外到內,進行全面清除,壓制和掃除一切危及皇家統治的思想,當時,所發生的“文字獄”更是數不勝數。
與十八世紀的世界文明相比,乾隆時期就是一個飢餓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更是清朝統治者的盛世。在那個時期,老百姓沒有自由、沒有權利、沒有思想、沒有身體,最終,導致英國人一來到中國,就發現了中國人不是傳說中的那個樣子。
英國人發現:中國人缺乏自尊心,而且,自私、冷漠,對朝局也漠不關心。但是,英國人在世界其他地方接觸到的中國人,卻不一樣,在菲律賓群島、巴達維亞、檳榔嶼這些地方,中國的移民非常的誠實、善良、勤奮、聰明,可見,這與當朝統治是有著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