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熊貓事件」是怎麼回事
BBC英國廣播公司生態節目《秋季野生觀察》(Autumnwatch)的主持人克里斯•帕克漢姆(Chris Packham)在接受《廣播時代》雜志(Radio Times)采訪時稱,應當讓大熊貓自行絕跡,因為它們被困在了「進化死胡同」中。
48歲的帕克漢姆本人也是生態環境保護者。他認為,大熊貓自身不夠強壯以至於無法確保該物種的自我生存,因此最好就順其自然。
帕克漢姆說:「不幸的是,它(熊貓)體型頗大,而且挺可愛,還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象徵。我們投入數百萬英鎊保護大熊貓。我認為我們應該就此放手。讓它們帶著點尊嚴離開。」
毫無疑問,帕克漢姆的此番言論立即遭到多方指責。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生態保護科學顧問馬克•賴特博士(Dr Mark Wright)說:「克里斯說這番話很愚蠢,而且很不負責任。」
賴特博士表示,大熊貓早已適應了它們的居住環境。它們棲息在山地竹林內,因此有足夠的竹子供它們食用。
他說:「(帕克漢姆的言論)就好比說藍鯨鑽進了進化死胡同,因為它們生活在海洋。」
賴特博士表示, 大熊貓瀕臨滅絕是因為偷獵以及人類移居到它們的棲息地。如果人類不去干擾熊貓的環境,它們生活得好好的。
賴特還說,用於保護大熊貓的資金投入通常來說是改善它們的生態系統,因此其它物種同樣能得益。
英國動物保護組織「生而自由基金會」(Born Free Foundation)負責人威爾•特拉弗斯(Will Travers)堅稱,人們應當「盡力而為讓野生動物在野外生長」。
2. 熊貓名字的由來在古時候叫什麼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通常稱熊貓,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現存大約1600隻左右,是一種瀕危動物。
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貔貅、大貓熊、竹熊、白熊、花熊、貘、華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及食鐵獸等。大熊貓原分為熊屬。
名稱溯源
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兩年後, 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在標准中文文法里,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故,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變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一至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最普及的稱呼,而在台灣,貓熊和熊貓則都比較常用。1949年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去台灣,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出現隔閡。故在台灣原有的名字貓熊仍較常用。
3. 大熊貓到底是熊還是貓
大熊貓是熊科動物,不是貓。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僅有二個亞種。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
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臉頰圓,有很大的黑眼圈,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
大熊貓生活習性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
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它們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並用手遮住眼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熊貓
4. 熊貓來自哪個國家
來自中國。
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於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處於優勢,成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它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
(4)英國為什麼叫熊貓擴展閱讀
大熊貓主要分布於中國甘肅,陝西,四川(區域滅絕:湖北、湖南 )。
大熊貓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陝、甘3省的45個縣(市),棲息地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以上,種群數量約1600隻,其中80%以上分布於四川境內。
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類生長良好,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
5. 大熊貓的英語為什麼是「Panda」
你去問英國的大熊貓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6. 請問熊貓的英文為什麼叫做「panda」
英語的這個詞彙「panda」直接來源於法語,而法語的這個詞來源於尼泊爾語,是小熊貓的意思,所以英語中大熊貓的全稱是Giant panda。
知道裡面有的....
7. 去各國的熊貓叫什麼
大熊貓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我國熊貓出國定居或展覽,常在當地引起不尋常的熊貓熱。蘭蘭和康康在日本落戶,興興和玲玲在美國居住,晶晶和佳佳在英國安家,紹紹和強強在西班牙長住下來了1979年,蘭蘭不幸死去,日本人民為她致哀追悼,我國又送去了新娘歡歡。它一到東京,傾城轟動。大熊貓憨厚有趣,逗人喜愛。它會兩腳立起轉圈,會用前肢向遊客致敬;它穩重好靜,神態嚴肅,常常引人發笑;它會蜷成一團,隨地打滾,撐著竹子玩兒。
8. 為什麼大熊貓被叫作「國寶」呢
1. 熊貓是中國國寶,今天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仔細想想,這件事還挺奇怪。如果你去研究動物形象和國家象徵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現:許多國家在選擇本國的象徵性動物時,通常都會選強悍、威猛的動物。比如,英國國徽上的圖案有獅子,美國國徽上有白頭鷹。像大熊貓這樣看起來弱小、溫順的動物,又是怎樣成為中國國寶的呢?
2. 被博物學家發現
你可能想不到:大熊貓跟人類相遇的歷史,只有短短一百多年,而且還是被外國人發現,首先在國外「火」起來的。1869年3月,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一家四川獵戶家裡,發現了一張從未見過、黑白分明的毛皮。重重歷險之後,他終於獵殺到一隻年輕的「黑白熊」,並把它送到了巴黎。這是科學意義上,熊貓真正走進人類視野的起點。
3. 在科學界引發爭議
熊貓作為新物種,一開始就成了科學界關注的焦點。其中一個原因是,動物學家很難給它一個定位:到底它是熊,還是貓呢?幾十位專家都捲入了對這個新物種的命名爭斗之中。這場爭論持續了十幾年,熊貓的名聲也越來越響。
4. 外形人見人愛
人們會喜歡熊貓不僅是因為它有科學價值,還因為熊貓實在是太可愛了。熊貓是極少見的,幼年期和成年期的外形差距不太大的動物,從小到大都很可愛。也有科學家研究認為,熊貓的樣子有一點像人類的嬰兒,所以我們看到它會有天然的親近感。
5. 被賞金獵人追捕
科學界的爭論,讓人們對大熊貓越來越好奇,賞金獵人成為其中最躍躍欲試的一批人。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獵人紛紛前往中國,開始了尋找熊貓之旅。可是過了10年,他們頂多看過熊貓的身影,誰也沒能成功獵殺到大熊貓。這些獵人的傳奇故事,傳回他們的國家,大熊貓被越傳越神:有人說它實在太罕見,難覓蹤跡;有人說它特別兇猛,難以馴服。
6. 被博物館渴望
1936年,第一隻被外國人捕殺的大熊貓被送回美國博物館,引起了軒然大波。華盛頓、紐約、匹茲堡等大城市,每一家現代博物館都想得到這樣珍奇的野獸。博物館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花費巨資資助各種冒險隊,西方人對大熊貓的屠殺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
7. 被動物園追捧
不過,人們很快就發現,比起熊貓標本,活的熊貓經濟價值更大。於是,芝加哥的一家動物園不惜重金,買下了從中國偷渡出來的第一隻活體大熊貓——蘇琳。蘇琳的公開亮相,引來了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民眾擠爆了動物園,動物園一星期的門票收入就收回了成本。其他動物園見狀,也紛紛投入活捉熊貓的行動中去。1935年,當紅軍路過熊貓的棲息地,翻過夾金山脈、准備挺進陝西時,西方人還在這個區域到處抓熊貓。
8. 被當成外交禮物
熊貓在國外受到如此追捧,國內自然不會毫無感覺。1941年,蔣介石發現了外國人對熊貓的執著,於是順水推舟,贈送了一對熊貓給紐約動物學會。新中國成立後,熊貓更成了中國在外交場合中重要的潤滑劑。前蘇聯、英國、朝鮮、日本等國家都收到過熊貓當禮物。國內對於熊貓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熊貓與中國形象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
9. 媒體提高曝光度
1958年,動物商人德默爾,用好幾只非洲動物和北京的動物園交換了熊貓「姬姬」。因為恰逢冷戰,姬姬沒能被順利帶回美國,從此開始了環游世界之旅。德默爾不放過任何一個能讓姬姬出名的機會,他錄視頻、拍照片,還專門製作了一期電視節目,短短幾年時間,姬姬就在世界范圍內家喻戶曉。
10. 受到名人關注
許多社會名流也被熊貓吸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有三隻分別叫「唐」「宋」「明」的熊貓被倫敦動物園接手。首次展出時,連伊麗莎白公主,也就是後來的英國女王都來觀看。一位中國作家記錄下了當時的場景,他在書中寫道:「大熊貓是中國的真正代表。它天真善良又好客,和中國人一樣。它很有耐心,就好像所有的中國人一樣。」
11. 成為世界動物代表
1961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甚至決定,把熊貓形象設為組織的標志。熊貓在這時成為了所有野生動物的代言人。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非政府動物保護慈善機構,熊貓被選中的原因在於:第一,它太可愛了;第二,它很珍稀;第三,它只有黑白兩色,印刷時不會丟失信息(你懂的)。不過,人們此時還沒有意識到「熊貓」已經和「中國」密不可分了。
12. 建立國家形象
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收到了兩只活潑可愛的大熊貓——興興和玲玲。這對大熊貓開啟了中國和西方建交的高峰時代。興興與玲玲一到美國,立刻引發了巨大反響。記者發布會報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天,有約七萬五千名群眾湧向動物園,造成動物園周圍的交通大堵塞。熊貓可愛友好的形象,讓不了解中國的西方人對中國開始產生了好感。
13. 成為國企商標
後來,一家國營電子公司——南京收音機廠改名為熊貓電子公司,公司標志就是一隻伸手抓著竹子大嚼特嚼的熊貓。《人民日報》采訪這家公司時寫道:熊貓是中國最知名的珍稀動物,每個人一看到熊貓,馬上就可以知道這是中國製造的產品。
14. 形象遍及全國
到了20世紀60年代,大熊貓的形象在中國各大城市已經隨處可見。比如,內蒙古乳品商以熊貓為標志,銷售煉乳與奶油;上海的塑料廠製造了折疊的塑料熊貓;知名藝術家吳作人設計了熊貓系列郵票,還有熊貓香煙、熊貓火柴、熊貓餅干……總之你能想到、想不到的,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能打上熊貓的標志。
這樣,熊貓和中國,逐漸在全世界人心中劃上了等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