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開始時英國和美國大家覺得哪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更強
但是如果單論軍事實力,在二戰開始時,英國更勝一籌。
在二戰開始時美國的綜合實力更強,因為美國國土面積非常大,自然資源豐富。同時經歷兩次工業革命,工業水平十分發達。而美國遠離歐亞大陸,擁有安全的地理環境,兩次世界大戰美國本土均置身事外。19世紀末期已逐漸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1940年美國的GDP即達到2000多億美元,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國。
而且英國的兵力大多來自於其他殖民地,本土士兵有限。英國本來就是侵略者,這些被殖民國家草草組建的軍隊本就戰鬥力有限,肯真正為英國賣命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一開始英國在人數上占優勢,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這點優勢也被逐漸磨滅。
② 二戰期間,德國、日本、義大利、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這八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對比如何
你好朋友,我和你一樣都喜歡軍事。但你問的問題不專業,因為評價一國軍事實力不能簡單靠數字。很多考量都有考慮:例如國土縱深、人口、教育程度、工業能力、民族性格等。以上因素綜合評估美國實力最強:100。美國雖然在太平洋戰爭前全國軍隊20萬多一點,但憑借自身的綜合國力在二戰結束時成為世界霸主。接下來應該是蘇聯 ,在70-80分吧!作為二戰中做出最大關系的國家。順便說一句俄國人不善戰,命好地方冷把敵人都凍死了。你應該是德國的軍迷,第三應該就是德國啦,綜合實力45-55吧!不過不要小看德國,他就靠這點實力打全世界。接下來英國20-30,不過他有很多小弟。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二戰後英帝國也沒了。日本就不怎麼樣了,我們感覺日本牛叉是因為亞洲沒有強國,歐美的重心也不在亞洲,所以他開始很猖狂,他最多5分。中國其次,法國、義大利就是殘酷二戰里的,兩個笑話。最可愛的是義大利30萬人打不下兩萬英軍的埃及。我最喜歡看義大利軍史,幾千人投降是因為忘帶撬開彈葯箱的起子,哈哈。還有就是德國在人口、資源、國土面積最主要是一個邪惡恐怖的納粹政府操作下的戰爭機器。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③ 二戰對英國的影響
二戰加劇了英帝國的衰落。
二戰時期英帝國狀況:
1、殖民地對戰爭勝利的貢獻
二戰是對英國殖民地一次忠誠的考驗。 因為在站前,各個殖民地的地位只是在語言上的規定,而是否參戰則是用實際行動明確了其主權國家的地位。 沒有令英帝國失望,在二戰中,英國殖民地除了愛爾蘭保持中立之外,其他的殖民地都相繼對德國宣戰。
並且將大量的資源運往英國,為英國的戰爭所服務。 而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各個殖民地對英國具有如此高忠誠度的並不是它們具有的同一個目標或者同一個需要,而是具有相同的恐懼。
一旦英國戰敗,那麼其殖民地也會具有相應的威脅。 所以,在這次的戰爭中,英殖民地參戰的注意力並不是集中於巴黎或者倫敦,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華盛頓。
2、殖民地具有分離傾向
一戰使得英帝國的霸主地位發生了動搖,而二戰促使英帝國最終走向了終結。 在二戰勝利之後,更加速了英國殖民地的離心傾向,從而使英帝國逐漸走向衰落。 總結二戰中促進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大西洋憲章》影響了殖民地的獨立。
這份憲章是英美兩國為了獲取戰爭的勝利而動員和鼓勵世界人民參加戰斗的一項工具和手段。 在憲章中聲明,英美兩國不追求領土和其他方面的擴張,並且尊重各個民族選擇政府形式的權利。 這為後續英國殖民地的迅速獨立埋下了伏筆。
第二,在二戰中,大量的殖民地人民走出國門,參加戰斗。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思想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軍事技能的提升為後續民族的獨立提供了基礎。第三,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上的敗退影響了英帝國的凝聚力。
在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上的敗退不僅使其失去了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而且打破了英國不敗帝國的神話。 殖民地的人民不再相信和依賴英帝國的可靠性和強大,從而使英帝國的離心速度加快。
第四,在二戰中英國減弱了對殖民地的控制, 對於殖民地提出的各項要求或者發生的動亂,僅是採取簡單的讓步或者鎮壓的方式,這加速了殖民地的離心速度。 第五,在戰爭中德國和義大利進行的偽裝同情和支持獨立的政治宣傳,減弱了各殖民地維護英帝國的決心。
3、戰時英國對待殖民地的態度
英國在二戰期間為了鼓勵殖民地人民參加戰斗,在對殖民地的統治中主要使用了三個方面的手段。 首先,英國對殖民地採取鎮壓、分化和妥協的態度,目的是維持英帝國能夠更加長久的持續。
此外,當鎮壓和分化不能夠解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時,英國政府採用憲制改革的方式進行讓步。 最後,英國在 1940 年為了應對各個殖民地的反英斗爭頒布了殖民地發展法。
總結:
英國通過一系列手段建立的英帝國, 在經過兩次戰爭的洗禮之後,逐漸走向衰落。 盡管英國在這兩次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兩次戰爭使英國在經濟上大幅度萎縮,加大了對美國和各個殖民地的依賴。
而殖民地的人民在經過兩次戰爭之後,民族獨立意識提升,從而掀起了反英的斗爭。 所以說,二戰加快了英帝國的衰落。
二戰後英國與美國的關系:
英國,位於歐洲西部,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近代,英國曾輝煌一時,當了二百多年的世界霸主。鼎盛時期的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面積佔到了世界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當時英國人在世界上簡直橫著走,英國人傲氣的誰都瞧不上。但在19世紀末,隨著德國的崛起,英國人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德國人的挑戰。
為了挑戰英國人的霸主地位,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硬生生的把英國人拉下了霸主的寶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把英國人家底打光了,搞得英國人欠了一屁股債,勢力一落千丈,霸主地位只好拱手讓給了美國。不過雖然二戰後英國失去了霸主地位。
但在戰後很長時間里英國一直不服美國,直到60年代末才開始服軟。二戰後英國嚴重衰落,在戰後很長時間里仍然不服美國。
其實英國在二戰結束後不服美國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國仍然有一定的實力。盡管英國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幾乎被戰爭掏空了國庫,但戰後的英國仍然是世界第三強國,和蘇聯的實力相差無幾。1945年,英國的經濟總量和工業產值並不比蘇聯少多少。
1945年春天英國本土坦克月產量達到蘇聯的70%,軍用飛機月產量達到蘇聯的95%,艦船數量更是遠遠超過蘇聯。如果加上英聯邦國家,其軍工產能一點不比蘇聯遜色。
實際上,二戰結束時英國的實力並不比蘇聯差多少。在五十年代,英國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不服美國,英國人自然也不會服美國。
盡管英國在經濟和工業方面與美國有差距,但英國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英國擁有遼闊的殖民地,雖然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獨立,但大部分殖民地仍然在英國手中,那些獨立的國家仍然和英國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英國仍然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
印度次大陸的棉花和茶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鐵礦石和牛羊肉、加拿大的糧食、加勒比的糖、南非的稀有金屬等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英國本土,這是其他國家不能比的。
同時,英國人雖然衰落,失去了霸主地位,但仍然在金融、航運、貿易等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影響力,美國人在戰後花了很長時間才徹底壓倒英國,把英國在這些領域擠出了第一梯隊。
此外,世界上很多規則還是英國人制定的,美國人有時候也不得不按英國人制定的規矩來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再厲害,還是得乖乖說英語。因此,英國人自然不服美國。
不過服不服不是英國人說了算,雖然英國在戰後仍然有一定的實力,仍然不服氣,但沒過多久就不行了。因為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都在排擠打壓英國,在美蘇的推動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反殖民統治的浪潮,英法為首的殖民體繫到六十年代土崩瓦解。
英國人的勢力因此一落千丈,遭到了重創,再也無力和美蘇叫板。加上當時英國經濟增長緩慢,逐漸被聯邦德國、日本和法國超越,所以英國的地位直線下降,被擠出了第一梯隊,再也無法和美蘇抗衡。
當然,英國畢竟是傳統的老牌強國,雖然衰落,不能再和美英平起平坐,但仍然是世界大國之一。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屈指可數的幾個強國,英國及英聯邦的實力以及影響力仍然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比。
④ 二戰時的英國軍隊有多厲害,為什麼總有人認為不堪一擊
英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作為盟軍主力之一,英國軍隊活躍在二戰的各個戰場,是二戰的主角之一。不過,由於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的糟糕表現,人們對英國軍隊的評價很低,很多人甚至認為英國軍隊不堪一擊。事實上,英國軍隊實力一點不差,絕對是二戰中名副其實的軍事大國。
二戰中,英國總共動員了1 200萬人參戰,總兵力高達540萬,軍隊數量位居世界第六,其中高技術含量的空軍和海軍所佔比例很大,是一支海陸空齊全的立體化的現代部隊。
二戰時期,英國海軍位居世界第二,穩穩壓住日本。1939年,英國擁有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6艘,巡洋艦56艘以及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驅逐艦部隊(200多艘),潛艇50多艘,和美國海軍實力差不多,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全力開動戰爭機器美國海軍才超越英國。二戰開打後,英國開始加速爆艦,爆艦能力驚人,是海軍大國日本的好幾倍。二戰時期,英軍總共裝備了50多艘航母,其中自己建造的有31艘,遠遠超過日本。作為日本的老師、世界老牌的海軍強國,英國人不管是艦艇數量還是海軍素質都要強於日本,即使1942年英國最虛的時候,英國海軍跑到太平洋上也不懼日本。
⑤ 二戰時,風頭正盛的日本和老牌殖民強國英國實力相比較如何
曾經無比強盛的日不落帝國和風頭正盛欲稱霸世界的日本,究竟誰的實力更勝一籌呢?長期以來,人們對英國和日本哪家實力強一直爭論不休。人們普遍印象是英國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殖民地被日本一掃而空,戰場上被日軍打得雞飛狗跳,就認為日本實力要強於英國。但事實卻相反,英國實力遠勝於日本。
英國,巔峰時期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時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時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時我們的牧場,秘錄是我們銀礦,印度和中國時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時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時我們的棉花種植園。」英國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控制著全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4,總人口超過4億。日本,1868年推行明治維後,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經濟制度,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軍事力量也迅速強化,在1895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擊敗大清帝國。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擊敗強盛的沙皇俄國。從而擠身世界資本主義強烈國家,成為亞洲第一強國。但是日本二戰時候人口總數僅為7200萬,最大勢力范圍也只控制中國東部和東南亞大部分及太平洋部分地區。日本戰爭動員和潛力發展方向遠遠落後於英國。
英國的經濟、工業等方面也全面超過日本。英國資源豐富,二戰時候小半個地球都在給英國輸血,不管是原材料生產還是工業產品,日本都望塵莫及。1937年英國GDP為264億美元,而日本為68億。
英國的重工業生產也遠超日本。二戰中,英國生產了12萬駕飛機,其中有4架重型戰略轟炸機,而日本就只有零試戰斗機,且數量不多,特別在1943年後性能更不上,成為空中移動的活靶。戰車方面,英國年產坦克8000多輛,而日本的小豆坦克咱就不說了。最主要的運輸工具汽車,英國年產40萬輛,日本到二戰結束都沒有40萬輛,戰爭後期,日本高官也只能騎馬。海軍是日本應以為豪的地方,敢和美國硬幹,而且還是幾年,但是就算海軍還是和日本差一個檔次,二戰中英國建造了航母31艘,日本為12艘。巡洋艦和驅逐艦更是日本的四倍。就算1942年英國最衰弱期都不懼日本的。
戰爭打得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日本暴發戶想和積累了幾百年的老牌殖民帝國英國扳手腕還差一點勁。
⑥ 二戰發動前德國和英法軍事力量對比
二戰前德國和英法兩國陸軍實力差不多的,空軍德國要強,海軍英法加一起應該比德國強幾十倍。
德國能取勝,戰略和戰術運用上要比英法強的多,德國在現代化軍事理論和實踐上,尤其是閃電戰上比英法要強,英法軍人數上占優的前提下,作戰死板守舊是失敗主要原因。
和歐洲……,德國,法國英國都是歐洲的國家的,歐洲其他國家的話,加一起還真不如德國一家,甚至不如德法英三國任何一家。當然蘇聯例外。
二戰發動前蘇聯是最強大的,尤其是兵力幾百萬常備軍的規模,武器啥的稍微落後些,但是都研製了很多新東西誰是投產就出來了。
美國其實再二戰開戰前,陸軍比是最弱的,才不到二十萬正規陸軍,當然美國海軍和空軍都是當時世界第一的。
⑦ 英國的實力是不是早在一戰時期就開始衰落了似乎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表現都比較糟糕,以一百多年前相比
英國的實力下降,並不是他自己產生了衰落,而是其他國家的追趕導致的相對下降。英國本土的高素質人口(熟練的工人,受教育者)在19世紀下半葉被德國和美國超過。布爾戰爭只是使英國發現了這種勢頭,並且改變了不結盟政策。試圖將其他國家納入他的既得體系,替他打代理戰爭,從而在國家層面上賺取剩餘價值。這時他由航運與保險所得的紅利足以抵消他的貿易逆差,他在國外的投資回報率更高,算另一種意義上的「以利養利」吧。這一體系的主要特點就是,自由貿易使英國作為金融主體,對世界的財富進行第二次分配,為世界的其他人口提供服務。殖民地與自治領分別作為原始資料生產者與初級商品生產者。吸收英國投資,購買英國產品等等。這樣一個繁榮的全球市場,爆炸的人口及其需求都是英國繁榮的根基。世界大戰,打破的這種繁榮,人口銳減,也割裂了各國市場之間的聯系(保護主義)。英國沒有美國,德國一樣龐大的內需,外部訂單減少就會波及為英國打工的初級生產者,為了維持戰爭,英國收回在各地投資,自我斬斷了食利鏈。地主家沒有餘糧,小弟就不會跟他混了。小弟的田沒產量,老大就更收不回租。德國人你狠,用自己一代人換英國一個帝國。換一句話說,英國幾百年的大陸政策,在於阻止一個歐洲關稅同盟。所以我認為,如果沒有一戰,英國的實力沒有衰落,能維持至少20年的霸主。當時只有美國(既有原料,又有生產工具,完全脫離英國體系獨立)可以超越英國。
再者。英國人從來都不是打仗見長的,而且與法德的陸權國家相比,英國的自由傳統極深。幾百年來,英國對外維持小規模陸軍,即使在最鼎盛的時期,以及後來與德國造艦比賽時,軍費不及GDP2.5%,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兩戰糟糕的原因:(1)軍官受到的是小型化陸軍的訓練,無指揮大型軍隊的經驗。一戰基欽納擴軍後,很多旅長被授權指揮軍級編制。組織混亂信息溝通不暢(2)英國沒有全民皆兵的傳統,不像法德的義務兵制,英國除了職業軍人,平民沒有接受任何軍事訓練。(3)英國經濟體制,很少國家壟斷寡頭,連兵工廠都是私有(這也導致英國如今重工業衰落)。從自由市場經濟轉向戰時經濟很慢,導致大戰伊始效率低下,資源供應不足。
100多年前,英國打的是專業化戰爭。進入20世紀,要打全民戰爭。相比之下當然捉襟見肘。
⑧ 二戰前、二戰中、二戰後,分三個階段,分別說說英國和蘇聯的綜合實力各是一個怎麼樣的情況
二戰前呢,英國的黃金儲備依然高居第一,武器設備也是世界頂尖水平,有歐洲最強的海軍。蘇聯呢,斯大林模式使得重工業發達,但輕工業和農業弱,又經歷了大清洗。軍事實力大幅下降。
二戰中,英法聯軍完蛋,英國只能固守大不列顛了,綜合實力下降。蘇聯則展示了強大的重工業基礎,德國人承受不了的消耗對蘇聯較簡單。
二戰後,英國城市被德國人炸的差不多了,黃金儲備也不行了。還欠著美國一大筆債務。綜合國力再次下降。蘇聯則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補償和國際地位上升,成為僅次美國的大國。
⑨ 二戰期間英國國力屬於什麼水準
二戰時期,英國的國力並不弱,加上殖民地,占據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四分之一的陸地面積,掌握著除了巴拿馬以外的所有海上航線,擁有世界貿易的壟斷權。本土GDP為380億美元,世界第四,而且有半個地球的資源可以使用,源源不斷的輸血。金融方面,英鎊是世界貨幣,地位等於現今的美元。可以說在美國沒有開動戰爭機器前,即使被德國趕出歐洲大陸,英國仍是世界第一強國。
工業方面,二戰時英國是世界第四大工業強國,而且有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的英聯邦成員國,產能強大。戰爭最重要的鋼產量1300萬噸。而石油,英國可以從中東南美東南亞等殖民地獲取,是僅次於美蘇的第三大產油國。在軸心國為資源發愁時,英國從來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軍事力量,英國共動員了1200萬人參戰,總兵力高達540萬,至戰爭結束,陣亡38萬人,遠遠低於蘇中德日,與美國相當。
空軍生產裝備了125254架飛機,戰斗機屬於世界一流,重型戰略轟炸機上萬架。正是英國空軍的超強實力,才壓制住了德國空軍,極大緩解了蘇聯的壓力。也是由於英國空軍太強大才使得1940年德國放棄進攻英國本土。
海軍,英國是傳統海洋強國,二戰中一共擁有航母50多艘,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共250餘艘,潛艇近百艘,這支超級艦隊,一直掌控著制海權,保衛了英國本土,也牢牢控制著海洋貿易。
陸軍,相比海空軍差很多,仍屬於世界一流。雖然被日本橫掃東南亞,不過也不是英國主力,只是一些殖民地的戍衛部隊,但在北非等地,遇到德軍就能比較出雙方的差距,科技上並不輸德國,裝備兵員素質相差無幾,卻往往在人數占優的情況下被擊敗。只能感嘆德國陸軍太過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