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從鴉片戰爭看出清朝與英國的社會性質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不同
一個是蒸蒸日上的大國,一個是日薄西山的古老帝國
② 1800年,英國強大還是清國強大
毫無疑問,1800年的英國遠比大清國強大,那時的英國經過工業革命,貿易擴張,已經成為了工業化國家,而大清國,還是個農業國家,很多的老百姓都吃不飽飯,不然也不會爆發白蓮教起義,鴉片戰爭後期,官辦的洋務運動規模不如英國,民間就更慘了。
③ 大清國GDP世界第一,為什麼打不過英國
鴉片戰爭
戰爭前清國名義上或花名冊上有22萬八旗以及66萬綠營軍隊,英軍只有一萬人
但是清軍分散到各個地方就僅有幾百至數千人 英軍進攻這些地方時清軍在人數上並無太大優勢 更重要的是英軍在武器上具有優勢 對於英軍進攻 清軍無法快速增援 這才是清軍的敗因
以下一些戰役的數字:
定海之戰
1841年9月26日至1841年10月1日期間,鎮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5600清軍與約3000英軍發生戰斗,王錫朋、鄭國鴻、葛雲飛先後陣亡。
鎮海之戰
1841年10月10日,兩江總督裕謙、福建提督餘步雲、狼山鎮總兵謝朝恩率4千清軍與2400英軍發生戰斗,清軍全軍覆沒,謝朝恩陣亡,裕謙吞鴉片自殺,餘步雲未經戰斗逃跑。英軍傷亡不詳。
浙東之役
最終爆發的大寶山決戰,英軍參戰1000人,清軍參戰為朱貴部固原兵500人
吳淞戰役
寶山縣有兵勇總計3700餘人,上海縣正規軍1800餘人,並另有鄉勇200人,配船20艘,水鄉團練100人。長江口北側崇明駐扎有蘇松鎮標兵3000人,徐州鎮標兵200人。英軍總計7000餘人
鎮江之戰
鎮江守軍有旗兵1583名(包括400名青州兵);西南郊的漢兵有2700名。英軍陸軍9000人、戰艦15艘登陸進攻。
④ 英國的查理·喬治·戈登為何成了大清國的提督
這位英國的查理•喬治•戈登,在太平天國時期力挽狂瀾幫助大清朝打敗了太平軍。因此同治皇帝才給予了他清朝軍隊的最高級別,成為了軍中的提督。
這位英國的戈登大有來頭,他是英國皇家炮隊將軍的兒子,正是因為出身於將門之家,從小戈登就表現出了在軍事方面非凡的領悟能力和強烈的興趣。
果然大師傅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戈登和中國軍隊的相配合之下,一路從蘇州攻到南京,太平軍節節敗退。
也正是因為戈登,太平軍才能如此迅速的被解決掉,戰爭結束後,同治皇帝才為了獎勵他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他最高的榮譽,提督身份。
⑤ 當時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強國,英國憑什麼敢向清朝宣戰呢
夜郎自大的國家或民族,若再添上政治腐敗,內亂不止,則逃脫不了挨打的命運世界上的每一次戰爭,都不可能是臨時起意的沖動,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原五千年的繁榮昌盛,讓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庭自誇「大清帝國」、「泱泱大國」,以為一直是世界上孤獨求敗,君臨天下的「天朝上邦」,其他國家、民族均為夷蠻未化,什麼科技都是些雕蟲小技,在物華天寶,高高在上的大清面前,都是不值一提,不屑一顧的。
「虎門銷煙」前,民族英雄林則徐早就警告清政府:「……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可悲的是,邪片貿易,讓英國看到了清朝的致命罩門,一次鴉片戰爭,更讓人看透了「大清帝國」的不堪一擊。
當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了,內憂外患之下,「天朝上邦」的噩夢就不斷重復了。
世界大局,潮流滾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如大潮中一葉扁舟,不能迎風破浪,那就只有顛覆沉沙的命運。
警鍾長鳴!閉關鎖國,夜郎自大,腐朽內亂,結果只能是落後於世界,最後喪權辱國,人民遭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⑥ 戰爭,英國為什麼敢打離自己那麼遠的大國清朝
最主要是發了戰爭財。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發展起來的國家
世界大戰,是全球性的戰爭,波及國家很多,我國是亞洲戰場的主力對抗日本。反而沒有波及美國
我們打架,美國佬埋頭發展經濟。引進個國的人才來為他們服務。其實這些人都是因為世界大戰離開自己國家的,多難的成份多,正好美國可以提供他們這個機會,還可以使他們沒有生命之憂。大量的世界級科學家都來他們這里了。
我們打架,他們高價賣武器。賣物資,來控制局面。看的打的差不多了,靠向勝利的一方,以正義的使者占出來維護世界和平,忽悠了很多人,他們自己得到了黃金。打架的雙方談判時候,美國肯定當第三方當和事老,從而在中間得到好處,美國人真聰明。
⑦ 清朝中國政治制度與英國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一句話:英國已是君主立憲(內閣制)民主制度;中國還是帝王世襲專制制度。
⑧ 當時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強國,英國憑什麼敢向清朝宣戰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英國敢於對大清宣戰,其實是有著一個漫長的認知過程形成的。
從17世紀初到鴉片戰爭的兩個多世紀里,英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經歷了一個由褒到貶的過程。17世紀英國人對華評價比較高,傳說中的幅員遼闊,人口規模,富裕程度都令英國人羨慕不已,受到了普遍英國佬的推崇。
然而到了18世紀上半葉貶華之風開始興起。此後中國就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特別是在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英國貶華言論日盛。正如英國評論雜志《不列顛評論家》在1821年指出的:「在過去60年間關於中國人的大眾輿論經歷了很大的變更。」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這種變更仍在繼續,而這種對中國的了解與評價的變化對英國對華態度與政策具有深遠的影響。
這種論斷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實際上當時大部分對遠東有所了解的英國人都是這樣看中國的。1839年10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就曾告訴內閣:一艘主力艦、兩艘巡洋艦、兩三隻輪船和幾只小型武裝商船就可以把從北京到廣州的整個海岸封鎖起來。
當然,這種論斷裡面存在著極大的引誘成分,是諸如林德賽、巴麥尊這種戰爭販子用來誘使英國政府發動戰爭的操作。
除此之外,當時英國還流行著一種中國人「欺軟怕硬」的看法。這種看法在1831年在華英國人向英國下議院呈遞的一份請願書,表達得尤為淋漓盡致。請願書中這樣寫道:「與這個國家外事交往的整個歷史表明,對其政府傲慢和無理主張的堅定反抗,甚至用不完善的方式,或遲或早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友好與調和的意向。當澳門的葡萄牙人曾經保持獨立時,他們受到中國政府的尊敬的對待,並且從事著廣泛的有利可圖的商業;但當他們採納奴性政策時,他們卻受到了蔑視;一個繁榮的殖民地已逐漸陷入了悲慘與衰敗狀態。甚至暴力經常受到整個政府的友好對待,而順從與遵奉其專橫的法律所遇到的回報只是嚴懲與壓制。在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史上存在著許多這類事例.......」
正是上述種種言論,引導著英國輿論,最終在兩院討論中促成了英國悍然向清廷發起了戰爭。戰爭的結果么,大致上跟他們這些言論相去不遠.......
可悲,可嘆,但不可憐哎!
⑨ 十九世紀清朝鼎盛時期時的英國怎麼樣
大約是乾隆時候吧,英國正在第一次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