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的各個郡和各個城市的名字,越多越好!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4部分。各自在分為若干郡(或區)和市。聯合王國的其它領地,包括馬恩島和海峽群島,都在「英屬海外領土」中。在統計上,英格蘭又分為9個統計區,其它三部各為一個統計區。具體的郡和自治市的劃分情況請點擊統計區瀏覽。
區域 C2001 面積(km2) 首府
英格蘭 49,138,831 130,422 倫敦 London
東北 2,515,479 8,592
西北 6,279,800 14,165
約克夏和亨伯河流域 4,964,838 15,411
中英格蘭東部 4,172,179 15,627
中英格蘭西部 5,267,337 13,004
東英格蘭 5,388,154 19,120
倫敦 7,172,036 1,578
東南 8,000,550 19,096
西南 4,928,458 23,829
威爾士 2,903,085 20,779 加的夫
蘇格蘭 5,062,011 78,133 愛丁堡
北愛爾蘭 1,685,267 13,576 貝爾法斯特
英國 58,789,194 242,910 倫敦
附:英屬海外領土
諾森伯蘭(陰影) 郡 34
(只分內外倫敦,各區省略) (倫敦的)區 29
(倫敦的)區 2
(倫敦的)區 2
*西約克郡(陰影)(區省略) (都市郡的)區 25
(都市郡的)區 Metropolitan borough (city) 11
達靈頓(不冠類型) 自治市鎮 36
布里斯托爾市(市標記) 自治市鎮 10
赫里福德郡(郡標記) 自治市鎮 1
具體情況如下表(人口普查時間:2001年4月29日):
政區名稱 C2001 面積
郡治
主要城市 AC2001 舊屬
西北 6,279,800 14,165
坎布里亞 487,607 6,824 卡萊爾 71,773
蘭開夏 1,134,976 2,898 普雷斯頓
伯恩利 264,601 149,796
布萊克本 137,471 137 布萊克本 136,655
布萊克浦 142,284 35 布萊克浦 261,088
默西塞德 1,362,034 655 利物浦
伯肯黑德 319,675
南波特 816,216
319,675 115,882 大曼徹斯特
2,482,352 1,286 曼徹斯特
威根 2,244,931 166,840
柴郡 673,777 2,081 切斯特 90,925
哈爾頓 118,215 74
沃靈頓 191,084 176 沃靈頓 158,195
東北 2,515,479 8,592
諾森伯蘭 307,186 5,026 莫珀斯
泰恩-威爾 1,075,979 540 紐卡斯爾
桑德蘭 879,996 182,974
達勒姆 493,470 2,232 達勒姆
達靈頓 97,822 197
哈特爾浦 88,629 94
蒂斯河畔斯托克 178,405 204
米德爾斯堡 134,847 54 米德爾斯堡 365,323
里德卡-克里夫蘭 139,141 245
約克郡和亨伯河三角洲 4,964,838 15,411
北約克郡 569,660 8,038 諾薩勒頓
約克 181,131 271 約克 137,505
約克郡東區 314,076 2,415
赫爾河畔金斯敦市 243,595 71 赫爾河畔金斯敦 301,416
西約克郡 2,079,217 2,034 韋克菲爾德
利茲 1,499,465
南約克郡 1,266,337 1,559 巴恩斯利
設菲爾德 Sheffield
唐開斯特 207,726
640,720 127,851
東北林肯郡 157,983 192 格里姆斯比 138,842 林肯
北林肯郡 152,839 833 林肯
中英格蘭東 4,172,179 15,627
林肯郡 646,646 5,921 林肯 104,221
諾丁漢郡 748,503 2,085 諾丁漢
曼斯菲爾德 666,358 158,114
諾丁漢 266,995 75
德比郡 734,581 2,551 馬特洛克
切斯特菲爾德 100,879
德比 221,716 78 德比 236,738
萊斯特郡 609,579 2,084 萊斯特 441,213
萊斯特 279,923 73
拉特蘭 34,560 394
北安普敦郡 629,676 2,367 北安普敦 197,199
中英格蘭西 5,267,337 13,004
斯塔福德郡 806,737 2,623 斯塔福德
特倫河畔斯托克 240,643 93 特倫河畔斯托克 362,403
西米德蘭 2,555,596 899 伯明翰
考文垂 2,284,093 336,452
沃里克郡 505,885 1,979 沃里克
紐尼頓 132,236
什羅普郡 283,240 3,198 什魯斯伯里
特爾福德-里金 158,285 290 特爾福德-道雷 138,241
伍斯特郡 542,107 1,761 伍斯特
赫里福德郡 174,844 2,162
東英格蘭 5,388,154 19,120
諾福克 796,733 5,372 諾里奇 194,839
薩福克 668,548 3,798 伊普斯威奇 141,658
劍橋郡 552,655 3,056 劍橋131,465
彼得伯勒 156,060 344 彼得伯勒 136,292
埃塞克斯 1,310,922 3,469 切姆斯福德
巴茲爾登
柯徹斯特 99,962 101,492 104,390
紹森德 160,256 42 紹森德 269,415
瑟羅克 143,042 164
貝德福德郡 381,571 1,192 貝德福德 101,928
盧頓 184,390 43 盧頓 236,318
赫特福德郡 1,033,977 1,639 赫特福德
聖奧爾本 -114,710
倫敦 7,172,036 1,578 "倫敦" 8,278,251
內倫敦 (14區) 2,765,975 322
外倫敦 (19區) 4,406,061 1,258
東南 8,000,550 19,096
白金漢郡 479,028 1,568 艾爾斯伯里
海威考姆勃 118,229
米爾頓凱恩斯 207,063 309 米爾頓凱恩斯 184,506
牛津郡 605,492 2,606 牛津 143,016
雷丁 143,124 40 雷丁 369,804
斯勞 119,070 27 斯勞 141,848
布拉克內爾森林 109,606 109
西巴克夏 144,445 704
溫莎梅登黑德 133,606 198
沃金厄姆 150,257 179
薩里 1,059,015 1,677 泰晤士河畔金斯敦
肯特 1,329,653 3,543 梅德斯通
馬爾蓋特 89,684 119,144
梅德韋 249,502 192 吉林厄姆 231,659 々
東薩塞克斯 492,324 1,713 劉易斯
黑斯廷斯
布賴頓-霍伍 247,820 82 布賴頓
西薩塞克斯 753,612 1,988 奇切斯特
克勞利
伊斯特本 180,177 106,562
漢普郡 1,240,032 3,689 溫切斯特
奧爾德肖特 243,344
朴次茅斯 186,704 40 朴次茅斯 442,252
南安普敦 217,478 50 南安普敦 304,400
懷特島 132,719 380
西南 4,928,458 23,829
格洛斯特郡 564,559 2,653 格洛斯特
切爾滕納姆 136,203
110,320 南格洛斯特郡
245,644 497
布里斯托爾市 380,615 110 布里斯托爾 551,066
威爾特郡 432,973 3,246 特羅布里奇
斯溫頓 180,061 230 斯溫頓 155,432
薩默塞特 498,093 3,452 湯頓
巴思-東北薩默塞特 169,045 351
北薩默塞特 188,556 373
多塞特 390,986 2,542 多爾切斯特
伯恩茅斯 163,441 46 伯恩茅斯 383,713
普爾 138,299 65
德文 704,499 6,560 埃克塞特 106,772
普利茅斯 240,718 80 普利茅斯 243,795
托培 129,702 63 托奎 110,366
康沃爾和錫利群島
501,267 3,559 特魯羅
英格蘭 49,138,831 130,422 倫敦
有些郡名中也存在郡的字樣,那是的翻譯,是以前的一種行政單位,多存在英格蘭中部地區。
舊屬:為1974年以前的區劃。表示與今郡名相同;表示內容同上一格;數字為有注釋在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英國政府組織常隨著執政黨的更替做調整。
1974年,英格蘭各郡及郡界空前大調整。調整為39郡,6都市郡(1986年改為郡)和大倫敦。
其中6都市郡是:大曼徹斯特、默西賽德、西米德蘭、泰恩-威爾、南約克郡和西約克郡。
1995年,英格蘭又一次地方政府大調整。取消了個別郡,恢復一批自治市鎮;同時復設6都市郡,郡下設立有
自治權的區,如同大倫敦下的區。
①約克郡。是英格蘭北部的舊郡,原為英國最大的郡,並分東西北3區(Riding,在表中標注)。1974年分為北約克郡、南約克郡、西約克郡和克利夫蘭郡(1995年撤消,今米德爾斯堡、里德卡-克里夫蘭等地)、亨伯賽德郡(1995年撤消,今赫爾河畔金斯敦市、約克郡東區等地)。
②拉特蘭郡。原郡,1974年撤消並入萊斯特郡,1995年作為自治區分離出來。
③伍斯特郡、赫里福德郡。原郡,1974年合並為赫里福德-伍斯特郡,1995年分為伍斯特郡和赫里福德郡區。
④大倫敦。為獨立行政單位,1964-1965間成立大倫敦郡。目前做為一個統計區域,包括33區(含倫敦城)。
⑤伯克郡。原郡。位於倫敦西部,1995年撤消,設立若干自治城市。
⑥懷特島。位於英吉利海峽。一直是一個獨立區域,曾經為郡,1995年時地位改為自治市鎮,不做為郡。
⑦這一地區1974年以前屬於格洛斯特郡,1974年成立埃文郡(駐布里斯托爾),1995年取消埃文郡。
⑧康沃爾郡。1995年正式名稱可能發生了變更。
主要城市:按政區人口計算,英格蘭的城市多不大,但按照實際都市區計算的話,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和利茲的都市區人口1991年普查時均超過100萬,4都市區人口佔英格蘭的0.278,佔全英國的0.233。
行政區劃:目前分為22一元行政單位,包括郡、市、郡級自治市鎮。下面大致按照從北到南,從西向東的順序進行了重新排列。
名稱 C2001 面積首府 CC1991
安格爾西島66,828 714 蘭格費尼
康威 109,597 1,130 康威
登比郡 93,092 844 里辛
弗林特郡 148,565 438 莫爾德
雷克瑟姆 128,477 498 雷克瑟姆
圭內斯 116,838 2,548 卡那封
錫爾迪金 75,384 1,795 阿伯里斯特威斯
波伊斯 126,344 5,196 蘭德林多德威爾斯
彭布羅克郡 112,901 1,590 西哈弗福德
卡馬森郡 173,635 2,395 卡馬森
斯旺西 223,293 378 斯旺西 169,880
下塔爾波特港 134,471 442 塔爾波特港
梅瑟蒂德菲爾 55,983 111 梅瑟蒂德菲爾
朗達卡農塔夫 231,952 424 托尼潘迪
布里真德 128,650 246 布里真德
格拉摩根谷 119,293 335 巴里
加的夫 305,340 140 加的夫 292,150
卡菲利 169,521 278 亨格伊德
布萊耐格溫特 70,058 109 埃布穀
蒙茅斯郡 84,879 850 魁布蘭
托法恩 90,967 126 龐蒂浦
紐波特 137,017 190 紐波特 116,143
威爾士 2,903,085 20,779 加的夫
共有25區,4個城市區,3個島區。共計32個一元行政單位。
C2001 面積
首府 CC2001 舊屬
蘇格蘭高地 208,914 25,659 因弗內斯 高地區
馬里 86,940 2,238 埃爾金 格蘭扁區
阿伯丁市 212,125 186 阿伯丁 184,788 格蘭扁區
阿伯丁郡 226,871 6,313 阿伯丁 格蘭扁區
安格斯 108,400 2,182 福弗爾 泰賽德區
鄧迪市 145,663 60 鄧迪 154,674 泰賽德區
珀斯-金羅斯 134,949 5,286 珀斯 泰賽德區
法夫 349,429 1,325 格倫羅西斯 法夫區
克拉克曼南郡 48,077 159 阿洛厄 中央區
福爾柯克 145,191 297 福爾柯克 中央區
斯特靈 86,212 2,187 斯特靈 中央區
阿蓋爾-比特 91,306 6,909 洛赫吉爾普黑德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東艾爾郡 120,235 1,262 卡姆諾克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南艾爾郡 112,097 1,222 艾爾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北艾爾郡 35,817 885 歐文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東鄧巴頓郡 108,243 175 柯金蒂洛赫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西鄧巴頓郡 93,378 159 鄧巴頓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倫弗魯郡 172,867 261 佩斯利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東倫弗魯 89,311 174 吉夫諾克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因弗克萊德 84,203 160 格里諾克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格拉斯哥市 577,869 175 格拉斯哥 629,501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北拉納克郡 321,067 470 馬瑟韋爾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南拉納克郡 302,216 1,772 哈密爾頓 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愛丁堡市 448,624 264 愛丁堡 洛錫安區
西洛錫安 158,714 427 利文斯頓 洛錫安區
中洛錫安 80,941 354 達爾基斯 洛錫安區
東洛錫安 90,088 679 哈丁頓 洛錫安區
蘇格蘭邊界 106,764 4,732 聖博斯韋爾斯新鎮
博德斯區
鄧弗里斯-加洛韋
147,765 6,426 鄧弗里斯 鄧弗里斯-加洛韋區
奧克尼群島 19,245 990 柯克沃爾 奧克尼
設得蘭群島 21,988 1,466 勒威克 設得蘭
埃利安-錫爾 26,502 3,071 斯托諾韋 西部群島
蘇格蘭 5,062,011 77,925 愛丁堡
北愛爾蘭分為26個區。
區 E2001 面積 首府 舊郡
阿茲 73,435 380 紐敦納茲 唐
卡斯爾雷 66,533 85 貝爾法斯特 唐
唐 64,147 649 唐帕特里克 唐
北唐 76,578 81 班戈爾 唐
班布里奇 41,549 451 班布里奇 唐
貝爾法斯特 277,170 110 貝爾法斯特 唐、安
利斯本 108,997 447 利斯本 唐、安
安特里姆 48,761 421 安特里姆 安特里姆
巴利米納 58,801 630 巴利米納 安特里姆
巴利馬尼 27,007 416 巴利馬尼 安特里姆
卡里克弗格斯 37,730 81 卡里克弗格斯 安特里姆
拉恩 30,811 337 拉恩 安特里姆
莫伊爾 15,961 494 莫伊爾 安特里姆
紐敦阿比 80,144 151 紐敦阿比 安特里姆
阿馬 阿馬 阿馬
克雷加文 80,931 282 克雷加文 阿馬
紐里-莫恩 87,399 898 紐里 阿馬、唐
科爾雷恩 56,408 486 科爾雷恩 倫敦德里
馬拉費爾特 39,891 564 馬拉費爾特 倫敦德里
德里 105,335 381 德里 倫敦德里
利馬瓦迪 32,639 586 利馬瓦迪 倫敦德里
庫克斯敦 32,712 514 庫克斯敦 蒂龍
鄧甘嫩 47,849 773 鄧甘嫩 蒂龍
奧馬 48,109 1,130 奧馬 蒂龍
斯特拉班 38,273 862 斯特拉班 蒂龍
弗馬納 57,687 1,699 恩尼斯基林 弗馬納
北愛爾蘭 1,689,319 13,576 貝爾法斯特
英屬海外領土領地
名稱 E2003 面積首府
根西 64,818 78 聖彼得港 St.
1066年起為英王領地
澤西 90,156 116 聖赫利爾
1066年起為英王領地
馬恩島 74,261 572 道格拉斯
英聯邦半自治區
直布羅陀 27,776 6.5
百慕大 64,482 53 漢密爾頓
開曼群島 41,934 262 喬治敦
牙買加獨立後,單獨成
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19,350 430 科伯恩城
巴哈馬獨立後,單獨成
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英屬維爾京群島
21,730 153 羅德城
1980年脫離聖基茨-尼
維斯直屬英國
安圭拉 12,738 102 瓦利
蒙特塞拉特 8,995 102 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1997年毀於火山
暫駐布萊茲
聖赫勒拿 7,367 410 詹姆斯敦
包括聖赫勒拿、阿森松、
特里斯坦等島
福克蘭群島
2,967 12,173 斯坦利港
阿根廷有主權要求。
1908年同南極大陸的部分
等地一起成為馬爾維納斯
群島的組成部分。1985年
南不再作為馬島的屬島
南喬治亞和南桑德韋奇群島 - 3,903
英屬印度洋領地
- 60 查戈斯群島居民大部分
遷到模里西斯`
皮特凱恩群島
47 47 亞當斯敦
㈡ 英國蘇格蘭佩斯利大學(University of Paisley)排名和專業
你是HND的嗎?為什麼會選這個學校? 綜合排名是九十幾,佩斯利大學由7個學院組成,商學院,計算機學院,教育學院,工程與科學學院,保健,護理和助產學院,傳媒,語言和音樂學院及社會科學,比較好的是會計,金融,IT.
㈢ 北愛爾蘭什麼時候獨立
北愛爾蘭不會獨立,因為沒有必要。它已經是自治政府了,北愛居民可以選擇持有英國護照或者是愛爾蘭護照。
2007年5月8日,北愛爾蘭新教政黨民主統一黨領袖佩斯利在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宣誓就任北愛新政府第一部長,這標志北愛正式恢復分權自治政府。
佩斯利在就職儀式上向所有為北愛和平付出努力的人致意。他說:「今天,和平降臨北愛爾蘭,我們也終於開始走上一條通向永久和平的道路。」
一直在北愛和平進程中參與斡旋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愛爾蘭總理埃亨也參加了儀式。布萊爾對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致力於為北愛組建分享權力的聯合政府、實現和平所做的努力表示贊賞。他說,北愛和平的實現表明,唯有政治解決才是最終有效化解沖突的途徑。
【知識延伸】北愛爾蘭位於愛爾蘭島的東北部,面積為14120平方公里,首府貝爾法斯特,人口約160萬,其中60%是英國移民後裔,他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餘40%是愛爾蘭島的土著後裔,信奉天主教。長期以來,他們分而聚居,互不往來。在北愛歸屬問題上,前者主張留在英國,後者則堅持回歸愛爾蘭。
北愛爾蘭原是愛爾蘭的領土。愛爾蘭人是凱爾特人的後裔,世代住在愛爾蘭島上,6世紀時接受了羅馬的天主教。12世紀中葉,英國開始入侵愛爾蘭。1801年,根據《英愛同盟條約》,愛爾蘭正式並入英國版圖,成立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完成了對愛爾蘭的吞並,愛爾蘭成為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壓迫。愛爾蘭人多次進行民族獨立戰爭,反抗殖民者,1886年至1893年,在貝爾法斯特不斷發生騷亂,不同信仰、不同政見的兩個民族之間的暴力對抗使百人喪失生命;1916年爆發了都柏林的復活節起義,起義是由激進的新芬黨領導的,目的是爭取愛爾蘭獨立,由於英軍武裝鎮壓,起義最終失敗,幾千名起義者犧牲。
因此,愛爾蘭問題在英國存在了700年。
㈣ 去蘇格蘭的佩斯利大學留學怎麼樣
西蘇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Scotland)英國西蘇格蘭大學坐落於風景如畫的蘇格蘭西部,位於 英國 倫弗魯郡 佩斯利。其歷史可以回溯到1897年,直至1992年,西蘇格蘭大學被英國確立為綜合性大學。而西蘇格蘭大學憑借其深厚的教育師資在英國大學界享有極高聲譽。
西蘇格蘭大學設有多個學院,具體如下:商務學院,計算機學院,教育學院,科學技術學院,工程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創新與文化產業學院,醫療護理與助產學院。在每個學院中又設有對於不同學生開設的不同課程。多彩的課程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以進行學習。
西蘇格蘭大學憑借其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四個校區相互獨立相互銜接的教學模式,培養出許多優秀學子,也在專業和綜合聲譽上在蘇格蘭獨領。其中會計專業是唯一一所蘇格蘭5分滿分學校。
㈤ 英國有幾座城市
英國現今共有66個自治市(包括30個設大市長的城市):英格蘭50個(23個有大市長的城市)、威爾士5個(2個有大市長的城市)、蘇格蘭6個(4個有大市長的城市 )、北愛爾蘭5個(1個有大市長的城市)。
英國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32個區,包括3個特別管轄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
(5)英國佩斯利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主要城市介紹:
1、倫敦
是英格蘭和英國的首都、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也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自兩千多年前羅馬人成立這座都市起,倫敦一直在世界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然而,最晚自十九世紀起,「倫敦」這個名稱同時也代表圍繞著倫敦市開發的周圍地區。
2、曼徹斯特
隸屬英國大曼徹斯特地區,地處英國中心位置,是英國英格蘭西北區域大曼徹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城市、單一管理區,國際重要的交通樞紐與商業、金融、工業、文化中心。曼徹斯特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化工業城市,至今仍是英國第二大經濟體。
金融與專業服務業在英國各地區中排名第一,創意數字化與媒體行業在全歐洲排名第二,歐洲最大的臨床學術研究機構也坐落在此。
3、利物浦
是英格蘭西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英國第四大城市,利物浦人口52萬多。是默西河畔都市郡的5個自治市之一,也是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的首府,位於倫敦西北325公里,乘火車到倫敦需2小時40分鍾。英國著名商業中心,也是第二大商港,利物浦腹地寬廣,對外貿易佔全國1/4。
4、謝菲爾德
位於英國的中心,建在七座山之上,坐落於英格蘭南約克郡,是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八座城市之一。英國華人稱「雪埠」,得名於穿過該市的Sheaf河。謝菲爾德城市人口為563,749 (mid-2014 est.),大都會區人口為 1,569,000。
5、格拉斯哥
人口60萬,蘇格蘭第一大城市,英國第四大城市。位於中蘇格蘭西部的克萊德河(R. Clyde)河口。行政上,格拉斯哥屬於格拉斯哥市(City of Glasgow)的管轄范圍,是蘇格蘭32個一級行政區(稱為統一管理區)底下的一個,長年以來一直是英國工黨的執政領域。
㈥ 英國共有多少個縣
英國全國劃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4部分。各自再分為若干郡(或區)和市。此外還有一些英屬海外領地 。
英格蘭首府倫敦,也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首都。
行政區劃
英格蘭的區劃較為復雜,其類型和數量如下:
1、郡 Administrative county 34個
2、(1) (倫敦的)區 London borough 29 個
(2) (倫敦的)市級區 London borough (city) 2 個
(3) (倫敦的)皇家區 London borough (royal) 2個
3、(1) (都市郡的)區 Metropolitan borough 25個
(2) ( 都市郡的)市級區 Metropolitan borough (city) 11個
4、(1) 自治市鎮(不冠類型) Unitary authority 36個
(2) 自治市鎮(市標記) Unitary authority (city) 10個
(3) 自治市鎮(郡標記) Unitary authority (county) 1個
具體情況如下:
注1 倫敦 London
注2 其中:內倫敦 Inner London(14區)
外倫敦 Outer London(19區)
坎布里亞 Cumbria 郡治:卡萊爾 Carlisle
蘭開夏 Lancashire 郡治:普雷斯頓 Preston
較大城市:伯恩利 Burnley
布萊克本 Blackburn with Darwen
布萊克浦 Blackpool
默西塞德 Merseyside 郡治:利物浦 Liverpool
較大城市:伯肯黑德 Birkenhead
南波特 Southport
大曼徹斯特 Greater Manchester 郡治:曼徹斯特 Manchester
較大城市:威根 Wigan
柴郡 Cheshire 郡治:切斯特 Chester
哈爾頓 Halton
沃靈頓 Warrington
諾森伯蘭 Northumberland 郡治:莫珀斯 Morpeth
泰恩-威爾 Tyne and Wear 郡治:紐卡斯爾 Newcastle
較大城市:桑德蘭 Sunderland
達勒姆 Durham 郡治:達勒姆 Durham
達靈頓 Darlington
哈特爾浦 Hartlepool
蒂斯河畔斯托克 Stockton-on-Tees
米德爾斯堡 Middlesborough
里德卡-克里夫蘭 Redcar and Cleveland
注3
北約克郡 North Yorkshire 郡治:諾薩勒頓 Northallerton
約克市 York
約克郡東區 East Riding of Yorkshire
赫爾河畔金斯敦市 Kingston upon Hull
西約克郡 West Yorkshire 郡治:韋克菲爾德 Wakefield
較大城市:利茲 Leeds
南約克郡 South Yorkshire 郡治:巴恩斯利 Barnsley
較大城市:謝菲爾德 Sheffield
唐開斯特 Doncaster
東北林肯郡 North East Lincolnshire
北林肯郡 North Lincolnshire
林肯郡 Lincolnshire 郡治:林肯 Lincoln
諾丁漢郡 Nottinghamshire 郡治:諾丁漢 Nottingham
較大城市:曼斯菲爾德 Mansfield
德比郡 Derbyshire 郡治:馬特洛克 Matlock
較大城市:切斯特菲爾德 Chesterfield
德比市 Derby
萊斯特郡 Leicestershire 郡治:萊斯特 Leicester
萊斯特市 Leicester
拉特蘭 Rutland
注4
北安普敦郡 Northamptonshire 郡治:北安普敦 Northampton
斯塔福德郡 Staffordshire 郡治:斯塔福德 Stafford
特倫河畔斯托克市 Stoke-on-Trent
西米德蘭 West Midlands郡治:伯明翰 Birmingham
較大城市:考文垂 Coventry
沃里克郡 Warwickshire郡治:沃里克 Warwick
較大城市:紐尼頓 Nuneaton
什羅普郡 Shropshire 什魯斯伯里 Shrewsbury 一
特爾福德-里金 Telford & Wrekin
伍斯特郡 Worcestershire郡治:伍斯特 Worcester
赫里福德郡 Herefordshire
注5
諾福克 Norfolk 郡治:諾維奇 Norwich
薩福克 Suffolk 郡治:伊普斯威奇 Ipswich
劍橋郡 Cambridgeshire 郡治:劍橋 Cambridge
彼得伯勒 Peterborough
埃塞克斯 Essex 郡治:切姆斯福德 Chelmsford
較大城市:巴茲爾登 Basildon
柯徹斯特 Colchester
紹森德 Southend-on-Sea
瑟羅克 Thurrock
貝德福德郡 Bedfordshire郡治:貝德福德 Bedford
盧頓 Luton
赫特福德郡 Hertfordshire 郡治:赫特福德 Hertford
較大城市:聖奧爾本斯 St Albans
白金漢郡 Buckinghamshire 郡治:艾爾斯伯里 Aylesbury
較大城市:海威考姆勃 High Wycombe
米爾頓凱恩斯 Milton Keynes
牛津郡 Oxfordshire 郡治:牛津 Oxford
雷丁 Reading
注6 斯勞 Slough
布拉克內爾森林 Bracknell Forest
西巴克夏 West Berkshire
溫莎梅登黑德 Windsor & Maidenhead
沃金厄姆 Wokingham
薩里 Surrey 郡治:泰晤士河畔金斯敦Kingston upon Thames
肯特 Kent 郡治:梅德斯通 Maidstone
較大城市:馬爾蓋特 Margate
梅德韋 Medway 249,502 192
東薩塞克斯 East Sussex 郡治:劉易斯 Lewis
較大城市:黑斯廷斯 Hastings
布賴頓-霍伍 Brighton and Hove
西薩塞克斯 West Sussex 郡治:奇切斯特 Chichester
較大城市:克勞利 Crawley
伊斯特本 Eastbourne
漢普郡 Hampshire郡治:溫切斯特 Winchester
較大城市:奧爾德肖特 Aldershot
朴次茅斯市 Portsmouth
南安普敦市 Southampton
懷特島 Isle of Wight
注7
洛斯特郡 Gloucestershire 郡治:格洛斯特 Gloucester
較大城市:切爾滕納姆 Cheltenham
南格洛斯特郡 South Gloucestershire
注8 布里斯托爾市 Bristol
注8 威爾特郡 Wiltshire 郡治:特羅布里奇 Trowbridge
斯溫頓 Swindon
薩默塞特 Somerset郡治:湯頓 Taunton
巴思-東北薩默塞特 Bath & North East Somerset
注8 北薩默塞特 North Somerset
注8 多塞特 Dorset 郡治:多爾切斯特 Dorchester
伯恩茅斯 Bournemouth
普爾 Poole
德文 Devon 郡治:埃克塞特 Exeter 106,772 一
普利茅斯市 Plymouth
托培 Torbay
康沃爾和錫利群島 Cornwall & the Isles of Scilly 郡治:特魯羅 Truro 注9
注1:不同種類區劃:坎布里亞 郡
默西賽德 都市郡
托培 自治市鎮(包括倫敦)
注2:大倫敦為獨立行政單位,1964-1965間成立大倫敦郡。包括33區(含倫敦城),現已無。
注3:約克郡 。是英格蘭北部的舊郡,原為英國最大的郡,並分東西北3區。1974年 與林肯郡全部及達勒姆一部,重新劃分為北約克郡、南約克郡、西約克郡、克利夫蘭郡(1996年撤消,分為哈特爾浦、米德爾斯堡、里德卡-克里夫蘭 、蒂斯河畔斯托克)、亨伯賽德郡(Humberside,1996年撤消,今赫爾河畔金斯敦市、約克郡東區、林肯郡、東北林肯郡)。
注4:拉特蘭郡 Rutland。原郡,1974年撤消並入萊斯特郡,1995年作為自治區分離出來。 注5:伍斯特郡、赫里福德郡。原郡,1974年合並為赫里福德-伍斯特郡,1995年分為伍斯特郡和赫里福德郡區(自治市鎮)。
注6:伯克郡,原郡。位於倫敦西部,1995年撤消,今雷丁、斯勞、布拉克內爾森林、西巴克夏、溫莎梅登黑德、沃金厄姆。
注7:懷特島。位於英吉利海峽。一直是一個獨立區域,曾經為郡,1995年地位改為自治市鎮,不做為郡。
注8:這一地區1974年以前分別屬於格洛斯特郡和薩默塞特郡,1974年新設埃文郡(Avon,駐布里斯托爾),1996年取消埃文郡 成立4個一元化地方行政體(UA)。
注9:原康沃爾郡。1995年正式名稱發生了變更。
歷史變遷
英國政府組織常隨著執政黨的更替做調整。
1974年,英格蘭各郡及郡界空前大調整。調整為39郡,6都市郡(1986年改為郡)和大倫敦。 其中6都市郡是:大曼徹斯特、默西賽德、西米德蘭、泰恩-威爾、南約克郡和西約克郡。 1995年,英格蘭又一次地方政府大調整。取消個別郡,恢復一批自治市鎮;同時復設6都市郡,下設立有自治權的區。 主要是將有些郡的郡議會與區議會職能合並,設立新的一元化地方行政體(Unitary authority)。這一進程,從1995年開始操作,到1999年形成如上所示。
編輯本段威爾士
行政區劃
威爾士首府為加的夫,分為22個一元行政單位,包括郡、市、郡級自治市鎮。
具體為: 注
安格爾西島 Isle of Anglesey 郡治:蘭格費尼 Llangefni
康威 Conwy
登比郡 Denbighshire 郡治:里辛 Ruthin
弗林特郡 Flintshire 郡治:莫爾德 Mold
雷克瑟姆 Wrexham
圭內德 Gwynedd 郡治:卡那封 Caernarfon
錫爾迪金 Ceredigion郡治:阿伯萊隆Aberaeron
波伊斯 Powys郡治:蘭德林多德威爾斯 Llandrindod Wells
彭布羅克郡 Pembrokeshire郡治:西哈弗福德 Haverfordwest
卡馬森郡 Carmarthenshire 郡治:卡馬森 Carmarthen
斯旺西市 Swansea
下塔爾博特港 Neath Port Talbot
梅瑟蒂德菲爾 Merthyr Tydfil
朗達卡農塔夫 Rhondda Cynon Taff
布里真德 Bridgend
格拉摩根谷 The Vale of Glamorgan
加的夫市 Cardiff
卡菲利 Caerphilly
布萊耐格溫特 Blaenau Gwent
蒙茅斯郡 Monmouthshire郡治:魁布蘭 Cwmbran
托法恩 Torfaen
紐波特市 Newport
註:不同種類區劃:加的夫市 市
托法恩 郡級自治市鎮
蒙茅斯郡 郡
歷史變遷
1965年,從英格蘭劃回蒙茅斯郡(Monmouth),將其名稱改為威爾士語的格溫特郡。當時有13郡: 安格爾西、登比、弗林特、梅里奧尼思、卡那封、卡迪根、布雷克諾克、蒙哥馬利、雷德諾、彭布羅克、卡馬森、格拉摩根、蒙茅斯(格溫特)。 1974年,格拉摩根郡分為三郡,11郡合為4郡,格溫特郡不變;形成8郡: 圭內斯、克盧伊德、波伊斯、達費德、西格拉摩根、中格拉摩根、南格拉摩根、格溫特 1995年,調整為目前的22區域。
編輯本段蘇格蘭
行政區劃
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共有32個一元行政單位,包括25個普通區,4個城市區,3個島區,。 具體情況如下: 阿蓋爾-比特 Argyll and Bute 首府:洛赫吉爾普黑德 Lochgilphead注 東艾爾郡 East Ayrshire首府:卡姆諾克 Kilmarnock 南艾爾郡 South Ayrshire 首府:艾爾 Ayr 北艾爾郡 North Ayrshire 首府:歐文 Irvine 東鄧巴頓郡 East Dunbartonshire 首府:柯金蒂洛赫 Kirkintilloch 西鄧巴頓郡 West Dunbartonshire 首府:鄧巴頓 Dumbarton 倫弗魯郡 Renfrewshire 首府:佩斯利 Paisley 東倫弗魯郡 East Renfrewshire 首府:吉夫諾克 Giffnock 因弗克萊德 Inverclyde 首府:格里諾克 Greenock 格拉斯哥市 Glasgow City 北拉納克郡 North Lanarkshire首府:馬瑟韋爾 Motherwell 南拉納克郡 South Lanarkshire 首府:哈密爾頓 Hamilton 愛丁堡市 Edinburgh 中洛錫安 Midlothian首府:達爾基斯 Dalkeith 西洛錫安 West Lothian 首府:利文斯頓 Livingston 東洛錫安 East Lothian首府:哈丁頓 Haddington 克拉克曼南郡 Clackmannanshire 首府:阿洛厄 Alloa 福爾柯克 Falkirk 首府:福爾柯克 Falkirk 斯特靈 Stirling 首府:斯特靈 Stirling 法夫 Fife首府:格倫羅西斯 Glenrothes 鄧迪市 Dundee City 安格斯 Angus 首府:福弗爾 Forfar 珀斯-金羅斯 Perth and Kinross 首府:珀斯 Perth 阿伯丁市 Aberdeen City 阿伯丁郡 Aberdeenshire 首府:阿伯丁 Aberdeen 馬里 Moray 首府:埃爾金 Elgin 蘇格蘭邊境 Scottish Borders首府:聖博斯韋爾斯新鎮Newtown Saint Boswells 鄧弗里斯-加洛韋 Dumfries and Galloway 首府:鄧弗里斯 Dumfries 高地 Highland 首府: 因弗內斯 Inverness 奧克尼群島 Orkney Islands 首府: 柯克沃爾 Kirkwall 設得蘭群島 Shetland Islands首府: 勒威克 Lerwick 埃利安-錫爾 Eilean Siar首府:斯托諾韋 Stornoway 註:不同區劃:高地普通區 愛丁堡市市級區 奧克尼群島島區
歷史變遷
1974年,蘇格蘭把傳統上的32郡2島區全部撤消,改設為9個行政區和3個地區(在海島上)。其中斯特拉斯克萊德區 人口最多。 1996年,重新調整為32區。在人口密集的蘇格蘭谷地,相當程度上是恢復了1974年以前的傳統甚至拆分的更厲害,而在南北兩側人口過疏地區,則大體繼承了1974年以來的建制。
編輯本段北愛爾蘭
行政區劃
北愛爾蘭共24區,兩市。 具體如下: 阿茲 Ards 首府:紐敦納茲 Newtownards 注 卡斯爾雷 Castlereagh 首府:貝爾法斯特 Belfast 唐 Down首府: 唐帕特里克 Downpatrick 北唐 North Down首府: 班戈爾 Bangor 班布里奇 Banbridge首府:班布里奇 Banbridge 貝爾法斯特 Belfast 利斯本 Lisburn 首府:利斯本Lisburn 安特里姆 Antrim 首府:安特里姆 Antrim 巴利米納 Ballymena首府: 巴利米納 Ballymena 巴利馬尼 Ballymoney首府: 巴利馬尼 Ballymoney 卡里克弗格斯 Carrickfergus 首府:卡里克弗格斯 Carrickfergus 拉恩 Larne 首府:拉恩 Larne 莫伊爾 Moyle 首府:莫伊爾 Moyle 紐敦阿比 Newtownabbey 首府:紐敦阿比 Newtownabbey 阿馬 Armagh 首府:阿馬 Armagh 克雷加文 Craigavon 首府:克雷加文 Craigavon 紐里-莫恩 Newry and Mourne 首府:紐里 Newry 科爾雷恩 Coleraine 首府:科爾雷恩 Coleraine 馬拉費爾特 Magherafelt 首府:馬拉費爾特 Magherafelt 德里 Derry 利馬瓦迪 Limavady首府: 利馬瓦迪 Limavady 庫克斯敦 Cookstown 首府:庫克斯敦 Cookstown 鄧甘嫩 Dungannon 首府:鄧甘嫩 Dungannon 奧馬 Omagh 首府:奧馬 Omagh 斯特拉班 Strabane 首府:斯特拉班 Strabane 弗馬納 Fermanagh 首府:恩尼斯基林 Enniskillen 註:不同區劃:奧馬區 德里市
歷史變遷
1974年,北愛爾蘭廢除原來的6個郡,改設為26個區。 1984年,倫敦德里(Londonderry)易名為德里。
編輯本段英屬海外領地
海外領地
英國海外領地如下:
根西 Guernsey 首府: 聖彼得港 St. Peter Port 備註:1066年起為英王領地
澤西 Jersey 首府: 聖赫利爾 Saint Helier 備註:1066年起為英王領地
馬恩島 Man Islands 首府:道格拉斯 Douglas 備註:英聯邦半自治區
直布羅陀 Gibraltar
百慕大 Bermuda 首府: 漢密爾頓 Hamilton
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 首府:喬治敦 George Town 備註:牙買加獨立後,單獨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Turks and Caicos 首府:科伯恩城 Cockburn Town 備註:巴哈馬獨立後,單獨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 首府: 羅德城 Road Town 備註:1980年脫離聖基茨-尼維斯直屬英國
安圭拉 Anguilla 首府:
瓦利The Valley
蒙特塞拉特 Montserrat 首府:普利茅斯Plymouth 備註:首府普利茅斯1997年毀於火山,政府暫駐布萊茲(Brades)
聖赫勒拿 St Helena 首府: 詹姆斯敦Jamestown 備註: 包括聖赫勒拿、阿森松、特里斯坦等島
英屬印度洋領地 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 備註: 查戈斯群島居民大部分遷到模里西斯 皮特凱恩群島 Pitcairn Islands 首府: 亞當斯敦Adamstown
爭議地區
福克蘭群島 Falkland Islands 首府:斯坦利港Port Stanley 備註:有爭議,阿根廷有主權要求。1908年同南極大陸的部分等地一起成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組成部分。1985年南喬治亞和南桑德韋奇群島不再作為馬島的屬島。
南喬治亞和南桑德韋奇群島 South Georgia and South Sandwich Islands
㈦ 英國歷史事件The Troubles
The Troubless是北愛爾蘭問題
北愛爾蘭問題(英語:The Troubles,愛爾蘭語:Na Trioblóidí),簡稱北愛問題,是用來描述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到1990年代後期由1998年4月10日簽訂北愛和平協議中止,在北愛爾蘭發生的包括共和派與保皇派准軍事組織、皇家阿爾斯特警隊,英國陸軍與其他人員的公眾暴力活動,是愛爾蘭的周期性暴力沖突中的最新一輪。
北愛問題經常以不同的方式被稱作一場多方沖突,一場游擊戰,一場低烈度沖突,甚至一場內戰。
概述
北愛問題由30年來在北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徒)社區和聯合主義者(主要是新教徒)社區的成員之間不斷重復發生的激烈暴力沖突組成。沖突是由北愛爾蘭在聯合王國內的爭議性地位與對佔少數的民族派社區的統治,以及佔多數的聯合派對民族派的歧視所導致。暴力活動的特徵是由准軍事集團進行的武裝戰斗,其中多數屬於愛爾蘭共和軍臨時派1969-1997年戰斗活動,目標旨在終結英國在北愛的統治與建立一個新的,「全愛爾蘭的」(all-Ireland),愛爾蘭共和國。
為回應這場戰役以及感覺北愛爾蘭的英國特質和聯合派的統治地位被不斷侵蝕,保皇派准軍事組織如UVF和UVA對民族派人口發動了他們自己的戰役。政府部隊——英國陸軍與警察(皇家阿爾斯特警隊)也牽涉其中。英國政府的觀點是,它的部隊在沖突中是中立的,試圖在北愛爾蘭維護法律與秩序。愛爾蘭共和派卻把政府部隊視為沖突當中的「戰斗員」,並以政府部隊和保皇派相勾結的活動來證明這一點。警方調查官進行的「徹底」調查表明,英國部隊,特別是RUC,與保皇派准軍事組織勾結,參與謀殺,並在根據要求調查此事時妨礙司法。
伴隨著暴力,北愛主要政黨之間,包括那些譴責暴力活動的在內,關於未來北愛爾蘭地位與北愛爾蘭政府構成問題上陷入了僵局。
北愛問題的終結來之不易,根據《貝爾法斯特協定》(一般被稱為「耶穌受難日協定」),北愛和平進程包括多數准軍事組織宣布停火並解除武裝,警察部門的改革和相應地從街道和敏感界線上比如南阿馬與弗馬納撤軍。該文件重申了長久以來未被歷任愛爾蘭政府完全認可的英國的一貫立場,即北愛爾蘭將保留在聯合王國境內直到大多數人投票脫離。另一方面,英國政府第一次承認該原則:即從所謂的「愛爾蘭因素」視角來看,愛爾蘭島的人民作為一個整體有權利,不受任何外界干擾,在雙方自願的情況下解決南北問題。 後者是從民族主義和共和派方面贏得支持的關鍵。協議也確定在北愛爾蘭建立一個權力共享的政府(現暫中止運作)。該政府必須由聯合派和民族派雙方黨派組成。
雖然北愛問題中積極的參與者人數相對較少,宣稱代表兩個社區的准軍事組織有時也並不能代表一般大眾,但是北愛問題牽涉到北愛爾蘭人民的日常生活,偶爾也會蔓延到英國和愛爾蘭共和國。另外,在1969年至1998年之間有好幾次看起來北愛問題可能升級為一場真實的內戰,比如1972年血腥星期天之後,又比如1981年愛爾蘭絕食運動當中,兩派進行互相敵對的大規模武裝。很多人今天仍然持有由於北愛問題形成的政治、社會與公共意見和觀點。
背景
歷史上的族群紛爭 1609-1886
愛爾蘭北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沖突起源於英國1609年的阿爾斯特種植園殖民計劃,該計劃沒收當地人所有的土地,以英格蘭和蘇格蘭新教徒「種植者」移民阿爾斯特。當地天主教徒和殖民者之間的對抗導致了1641-年和1689-1691年兩者之間兩場血腥的民族-宗教沖突。英國新教徒在愛爾蘭的政治統治地位在這些戰爭與愛爾蘭刑法中得到保證,後者規定剝奪與英國國教會——聖公宗愛爾蘭教會——抵觸的所有人(包括天主教徒與不服國教者,比如長老會成員)的宗教、法律與政治權利。
18世紀後期刑法體系的崩潰預示了新一輪的社群沖突。特別是在1780年代解除對愛爾蘭天主教徒的租地活動限制之後,使得競爭加劇。因為天主教徒從前被禁止而現在被允許買地與經商,新教的「黎明小伙」(Peep O'Day Boys)組織對他們的社區的攻擊不斷增加。 在1790年代阿爾斯特的天主教徒建立了「保衛者」(The Defenders)組織進行反擊。這使得雙方陣營走向極端,新教社區之前對於民主改良主張日益開明的改革派人數劇減。
許多長老會教徒、天主教徒和自由派新教徒參加了聯合愛爾蘭人協會——一個受法國大革命鼓舞的民族主義運動組織,目標在於結束愛爾蘭的教派分裂,建立一個不分教派的獨立於英國的愛爾蘭共和國。但是,聯愛協的理想被1789年愛爾蘭叛亂的失敗,隨之而來的鎮壓與不斷持續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教派暴力所擊碎。此外,更加強硬的新教徒被政府積極武裝起來以對抗激進分子。成立於1795年的橙帶黨是這場運動的歷史悠久的表現。產生的效果就是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分成持久敵對的兩個陣營。
1801年愛爾蘭國會的取消與愛爾蘭並入聯合王國為兩個社區的對立提供了一個新的政治框架。另外,長老會教徒大部分放棄了他們之前與激進共和派的政治聯系,選擇了一種作為「保皇派」新教社區的一分子,與聖公會更趨同的身份。1829年天主教解放運動通過丹尼爾·奧康奈爾的政治鼓動,大幅消滅了法律上對天主教徒(大約占愛爾蘭人口的75%)、猶太人和其他不信國教者的歧視。但是奧康奈爾的長遠目標(解放運動的本質)是要解散1801年的聯合。他甚至在1843年1月1日自信但是錯誤地宣稱聯合王國將在那一年解散。奧康奈爾的和平主義、民主原則的民族主義迫切要求恢復愛爾蘭國會(被稱為「地方自治」)的主張,在之後的19世紀愛爾蘭政治舞台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教徒害怕成為天主教統治的愛爾蘭的少數派,趨向於支持繼續由英國統治。
現在沖突表現在了支持聯合法案的人和反對聯合法案的人之間。至1886年,隨著兩個社區組織了相對立的民族主義和聯合主義政黨,這一轉變得以完成。
至此,阿爾斯特聯合派也有了經濟動力——此地是愛爾蘭工業最發達和最依賴與不列顛及英帝國的貿易的地區。當前沖突的直接原因可以在20世紀早期關於地方自治和愛爾蘭獨立的爭論中找到。
愛爾蘭分治 1912–1925
至20世紀第二個十年,權力下放,或者有限的愛爾蘭自治,由於愛爾蘭議會黨的鼓動已經近在咫尺。大多數是新教徒並聚居在阿爾斯特的聯合派反對自治和愛爾蘭獨立,害怕生活在一個羅馬天主教會支配的壓倒性優勢的天主教國家。在1912年,聯合派在愛德華·卡森(Edward Carson)的領導下簽署了阿爾斯特同盟條約,誓言如有必要要用武力反抗權力下放。為此他們成立了准軍事組織阿爾斯特志願軍並從德國進口武器(復活節起義中的叛亂分子在幾年之後也照此辦理)。民族主義者組建了愛爾蘭志願軍,表面上的目的是確保一戰之後的權力下放不遭到英國或者聯合主義分子反抗。但是愛爾蘭志願軍逐漸被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的成員滲透,比如帕特里克·皮爾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移了危機,推遲了愛爾蘭獨立問題的解決。權力下放雖然被英國議會通過,但是在戰爭期間暫緩實行。
但是這個問題被愛爾蘭志願軍的愛爾蘭共和兄弟會分子在都柏林發動的復活節起義所激發。雖然叛亂被鎮壓,起義的15名領導人被處決使愛爾蘭民族主義分子大大激進化。獨立問題在1918年12月達到頂點,分立主義的新芬黨贏得了愛爾蘭的大部分議席,在都柏林成立了愛爾蘭國會,脫離出聯合王國,雖然當時並未被英國或其他國家承認。同時,兄弟會志願者將自己看成愛爾蘭共和國的軍隊,開始在接下來的1919年1月發動對政府部隊的武裝襲擊,打死了在蒂珀雷里郡的索洛海德貝格(Soloheadbeg)運送葛里炸葯的兩名天主教警察。
1920年,一場愛爾蘭共和軍的志願者對英國政府軍的游擊戰期間,愛爾蘭政府法案將愛爾蘭島分成兩個分離的管轄區:「南愛爾蘭」與「北愛爾蘭」。愛爾蘭的分裂被1921年英愛條約確認,該條約終結了南部的游擊戰,建立了愛爾蘭自由邦——一個幾乎獨立的愛爾蘭國家(在1949年成為共和國並完全獨立)。這個協議承認了愛爾蘭人民中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阿爾斯特省,希望作為一部分留在聯合王國內的新教徒和全體而言占壓倒性優勢的,要求從英國獨立的天主教徒之間的巨大分歧。
北愛爾蘭留在英國境內,雖然在一個獨立的政府體系下它擁有自己的議會和權力下放的政府。這個制度並不是聯合派要求的,但是卻因政府急切希望擺脫困擾威斯敏斯特國會多年的「愛爾蘭問題」而被包括在協議內。然而,聯合主義分子立即向新政府示好,將北愛爾蘭看成一個按照民主原則、法制和境內大多數人留在聯合王國內的意願成立的政體。但是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將愛爾蘭分治看成是非法和專制地將愛爾蘭島違背大多數人民意願而分裂開來,並且爭論道北愛爾蘭政府既不合法也不民主,而是故意劃分的聯合主義分子多數選區造就的。
北愛爾蘭的民族派開始占人口35%[來源請求],並不接受新政府的合法地位。北愛問題的根本在於聯合派政府在北愛爾蘭整合天主教/民族派的失敗,後者更傾向支持一個統一的愛爾蘭,拒絕放棄民族統一。
北愛爾蘭在暴力中誕生——共有557人在1920-1922年愛爾蘭獨立戰爭前後的政治性或宗教性暴力活動中被殺。其中303人是天主教徒(包括共和軍成員),172人是新教徒,82人是皇家愛爾蘭警隊或者英國陸軍人員。貝爾法斯特見證了大多數暴力事件的發生:452人被殺,267名是天主教徒,185名是新教徒。 雖然在島上其他地方,沖突很大程度上在愛爾蘭共和派游擊隊和英國軍警之間產生,在北方卻被打上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族群沖突的烙印。北方地區的暴力模式是,共和軍襲擊安全部隊,保皇派組織(包括B特後備警察部隊)殺害天主教徒作為報復。民族派將這種暴力活動——特別是在貝爾法斯特——描述為一場對本社區的「大屠殺」(pogrom)。
比如在1920年,共和軍在利斯本的一個新教教堂周日禮拜之後,暗殺了警隊的地區巡官斯旺奇,造成城內佔四分之一的天主教區大部被焚毀。但是,盡管受害者中天主教徒占不成比例的多數(58%的受害者來自占貝爾法斯特30%人口的該社區),雙方都對暴行負有責任,且近半數受害者是新教徒。愛爾蘭其他地區的民族主義者為了回應對天主教徒的襲擊組織了一場對北部商品的抵制,且某些人(包括愛爾蘭自由邦的邁克爾·柯林斯)計劃軍事進攻北愛爾蘭。該計劃被在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內部派別之間爆發的愛爾蘭內戰(1922-1923)打斷,在此期間北方政府反而鞏固了它的存在。另一個之後對北愛爾蘭有著主要影響的愛爾蘭內戰後遺症是被邊緣化的殘存下來的愛爾蘭共和軍。它對兩個政府而言都是非法的,在意識形態上也致力於用武力推翻兩者重新建立1919-1921年的愛爾蘭共和國。
1925年許多民族主義者期望廢止分治,至少讓邊界委員會把北愛爾蘭的大部分割讓給自由邦。但是委員會建議不對邊界做大的變動——事實上使愛爾蘭分裂永久化。此時,愛爾蘭自由邦正式承認與接受了邊界。在1937年,埃蒙·德瓦萊拉在愛爾蘭憲法第二條與第三條中主張整個愛爾蘭都都是自由邦領土。但是,該條款規定「擱置對國家領土的重新整合」,南部國界與1922年相比保持不變。
北愛爾蘭——「新教國家」? 1925–1968
雙方都根據自己的解讀敘述各自的觀點。阿爾斯特聯合黨北愛爾蘭總理詹姆斯·克雷格在1937年回應南方領導人埃蒙·德瓦萊拉1935年的愛爾蘭是一個「天主教國家」的斷言時說到了「新教國會和新教國家」。從聯合派觀點來看,北愛爾蘭的民族派天生不忠,下定決心要強迫他們(新教徒和聯合派)進入一個統一的愛爾蘭。這個威脅被看成必須給聯合派在住房、就業和其他方面特殊待遇。天主教徒流行的大家庭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也被看作威脅之一。
前北愛爾蘭第一部長大衛·特林布爾承認這段時期的北愛爾蘭對天主教徒成了「一幢冰冷的房子」。然而,直到1990年代,聯合派政治家們都能以北愛與26郡政權相較而言的經濟成功來為北愛爾蘭的存在辯護。從民族派的觀點來看,持續的對天主教徒的歧視只能證明北愛爾蘭是個天生腐敗的、英國人強加的政權。受人爭議的愛爾蘭共和國總理查爾斯·豪希(Charles Haughey)的家庭在1920年愛爾蘭問題開始時逃到倫敦德里郡,他把北愛爾蘭描述成「一個失敗的政體」。聯合派忽視了愛德華·卡森在1921年的警告——對天主教徒的疏遠會使北愛爾蘭一誕生就陷入不穩定。
在1920年代早期最初的愛爾蘭問題之後,北愛爾蘭時不時會有動亂事件發生,1940年代共和軍有一場簡短而成果有限的戰役,在1950年代另有一場流產的戰役。但在1960年代早期北愛十分平靜。
但是,有一個潛在的不穩定信號,那就是某些極端保皇派在1966年建立了一個非法的准軍事團體——阿爾斯特志願軍(名字來自1912年反權力下放民兵組織)。這個團體犯下三樁教派主義謀殺案,兇手被繩之以法,判刑入獄。該團體仍然存在並將在北愛問題中再次浮現。這些保皇派分子其中之一,加斯蒂·斯班斯(Gusty Spence),在為其長期效勞之後,為他的行為道歉並成為北愛主流政治成員之一。
北愛問題的開端
北愛問題廣為人知的開端是在1968年,北愛爾蘭民權協會(NICRA)的遊行中暴動與騷亂此起彼伏。這個團體在1967年發動了一場和平民權運動,借用了美國馬丁·路德·金博士的民權運動的語言和標志。NICRA尋求為北愛的天主教與民族派平反。他們特別希望:終結不公正的選區劃分,這將所有天主教徒限制在有限的選區內,使地方評議會失去代表性(特別是在德里市);廢止地方政府選舉中的納稅人特權,這給了新教徒(往往更加富有)超出比例的選舉權;以及廢除被看成針對民族派社區的特別權力法案(許可拘留和其他鎮壓手段)
開始時,北愛總理特倫斯·奧尼爾對這場看來溫和的運動贊賞有加,保證對北愛進行改革。但是他遭到許多聯合主義強硬派分子強烈反對,其中包括威廉·克雷格與伊恩·佩斯理,後者指責他是「叛徒」(sell out)。某些聯合主義者馬上懷疑民權協會是愛爾蘭共和軍的「特洛伊木馬」。暴力活動在幾場民權遊行中發生,保皇分子用大棒攻擊民權示威者。皇家阿爾斯特警隊被廣泛譴責為支持保皇派,亦被認為應對允許暴力活動負責。
多數保皇派仇視民權運動的行為與領導人煽動聯合派群眾的恐懼感,宣揚共和軍不止在幕後支持民權協會,而且在計劃一輪新的攻勢有關。實際上共和軍已經窮途末路,只有很少的武器,日益強調非暴力政治。北愛問題的第一輪爆炸活動(主要指向電廠和其他基礎設施)是由保皇派的UVF在1969年進行的,旨在訓練和栽贓給共和軍。
族群沖突在1969年惡化。在一月,一場「人民民主」組織從貝爾法斯特到德里的遊行被保皇派在倫敦德里郡的本托雷特(Burntollet)襲擊。RUC被指責未能保護遊行者。接下來的幾月在德里和貝爾法斯特的民族派區域立起了路障。這場騷亂在澤區暴動(1969年8月12日-1969年8月14日)到達頂點——一場大規模族群暴動在德里的警察和民族主義分子之間爆發。騷亂在澤區的天主教居民、警察與德里青年學徒成員之間爆發,因為後者沿著城牆遊行時穿過澤區。
警察和保皇派為一方,澤區居民為另一方的騷亂在英國軍隊派來恢復秩序之前持續了兩天。這場「戰役」觸發了貝爾法斯特、牛里、斯特拉貝恩等地從1969年8月14日開始的教派騷亂,使很多人喪生,多所住房被焚燒。騷亂是由民族派為了支持澤區軍民發起的示威引起的,在一顆手榴彈扔向一所警察局後騷亂升級。RUC作為回應部署了裝備勃郎寧機槍的裝甲車,並在貝爾法斯特民族派的福爾斯路地區打死一名9歲男童。保皇派群眾以攻擊天主教地區作為對暴力活動的回應,孟買街(Bombay Street)、馬德里街和其他天主教區街道的大部分被付之一炬(見北愛爾蘭1969年騷亂)。第一名被害的警察維克多·阿巴克爾(Bombay Street)是被保皇派而不是共和派射殺的。
民族派宣稱皇家阿爾斯特警隊在這些騷亂中輔助或至少沒有積極反對保皇派。共和軍也被自己的支持者廣泛批評在1969年8月貝爾法斯特騷亂中沒有能夠保衛天主教社區,致使7人被害,750人受傷,1505家天主教徒無家可歸——幾乎是強占的新教徒房屋的五倍。一名天主教牧師報告說他的教區居民把共和軍輕蔑地稱作「跑路軍」(I Ran Away)。
北愛政府要求英國政府在北愛爾蘭部署英軍恢復秩序。民族派一開始歡迎軍隊,經常為士兵送水送飯,因為他們不信任警察的行動會不偏不倚。但是因為軍隊下手過重而被認為偏向聯合派,這種關系迅速惡化。
很多聯合派分子將民權運動視為北愛問題的起因。他們堅持運動動搖了政府,製造權力真空使准軍事組織見縫插針。其他人,主要但不是全部為民族派,堅持認為民權運動和伊恩·佩斯利與其他保皇派的反對,只不過是一個本身生來墮落,必定垮台的教派主義政府制度的先兆而已。
暴力頂峰與北愛議會的解體
1970年至1972年北愛爾蘭經歷了政治暴力活動的大爆發,1972年到達頂峰,近500人喪生。這些年份里暴力升級有許多原因。
聯合派相信主要原因是脫離老愛爾蘭共和軍的愛爾蘭共和軍臨時派(臨時派共和軍)的成立。當老共和軍(被稱為正統派共和軍的殘余成員)擁抱非暴力群眾運動時,新的臨時派共和軍卻決心發動「武裝斗爭」來反對英國在北愛的統治。新共和軍希望展現「天主教社區保衛者」的教派特點,而不是像「正統派」一樣尋求兩個社區勞動階級的聯合。聯合派將這場進行中的斗爭看成是北愛問題的主要原因和持續因素。
內容太多,貼不下了,更多自己看網路吧
㈧ 什麼叫中性人
中性人:男性長大後變性為女性或者女性長大後變性為男性。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為諾里·梅·韋爾比頒發新身份證明文件,「性別」一欄標註:性別不詳。梅-韋爾比成為世界首位受官方承認的「中性人」。
梅·韋爾比出生於英國佩斯利,當時性別為男性。孩提時代,他隨家人移民到澳大利亞,並在28歲時做了變性手術,成為「女兒身」。梅·韋爾比對新性別仍不滿意,幾年後停止服用雌激素葯片。如今,醫生也無法確定「她」到底是男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