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19世紀大英帝國紅衣軍,為什麼說他們很厲害
因為大英帝國紅衣軍英勇善戰,紀律嚴明,在戰場上屢戰屢勝,創造了不少歷史奇跡,所以說他們是非常厲害的一支紅色軍隊。
英軍使用紅衣,是因為血跡在紅衣上不顯眼,有利於維持士氣。但是這只是個神話,紅衣上的血跡會變成黑斑,其實是相當顯眼的。歷史學家卡門(W.Y.Carman)詳細研究了英軍紅衣的歷史沿革,寫了一部專著《英國軍服》(British Military Uniforms),其中指出,英軍採用紅色軍服,主要是經濟原因,也有偶然因素。當然,使用鮮艷軍服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在黑火葯時代,戰場上很快會彌漫硝煙,能見度很低。顏色鮮艷的紅色比較利於識別敵友。
2. 誰介紹下英國的紅衣軍
其實高中歷史書上就說了一點了...
先簡單說下背景:
1639年查理一世要求蘇格蘭人改信聖公宗.結果蘇格蘭人藉此機會起兵反叛.進攻英格蘭.匆忙之中查理一世在1640年4月重新召開國會為了解決戰爭經費問題.結果國會議員們普遍對查理一世之前的種種行為積怨頗深,反而大大諷刺了一番這位國王.惱羞成怒的查理一世帶了500位禁衛軍包圍了一會並要逮捕5位議員領袖.可是國會卻成功的把他們保護了起來.這件事情標志著國會和國王的徹底決裂.國會開始招募軍隊並於1642年8月和國王軍爆發戰爭.英國內戰正式開打.
然後這個時候議會中一位帶有軍閥色彩的將領迅速崛起.他就是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他在國會軍作戰接連失利的大環境中逐漸憑借實力獲得了極高的地位.並且最終獲得了統一整編國會軍的權利.最終由他組建一新的國會軍叫做」新模範軍」.為了區別當時國王軍的白色軍服.新模範軍統一著紅色軍服.平時老百姓就叫他們」紅衣軍(red coat)」.當時是1645年。
隨著內戰的打打停停詹姆士二士曾經一度在1660年成功復辟斯圖亞特王朝。舊國會軍被整編成皇家軍隊得以保留。其紅色的軍服也一並被留了下來。最終1688年國會兩大黨發動了光榮革命徹底廢黜了詹姆士二世。迎接了荷蘭的威廉執政到英國任國王。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體制。紅衣軍也成為了英國皇家陸軍的別稱一直到1902年英國軍隊換裝。歷史記載最後一次的穿紅色大氅的戰役是在1885年12月30日的Gennis戰役。
3. 18世紀,英國紅衫軍,法軍,普魯士誰最厲害
英國法國在北美洲爭奪殖民地
民族意識是指一群有相同血緣、語言、生活習慣的人,認為本身與其他的民族不同。
將這個意識發展成為民族國家,則是歐洲中古時期封建制度的產物。
歐洲中古封建時代,內亂頻繁,得勝者得以整合武力,成為一地的新興霸主,進而利用徵稅、徵兵、立法與司法等各種特權,將自己割據之地,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為了鞏固基業,他們與地方勢力結合,特別強調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民族意識。
這種民族意識,首次在第九世紀的法蘭克帝國(Frankish Empire)中產生。
當時占據帝國西部的西法蘭克王禿頭查理(Charles the Bald,843~877在位),與東部的東法蘭克王日耳曼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843~876在位),於842年在斯特拉斯堡(Oath of Strasbourg)商討反對當時已經獲得皇位的洛泰爾一世(Lothair l,840~855在位)。
會議後,兩人故意使用法、德方言宣誓,拒絕承認洛泰爾的合法性。所以斯特拉斯堡誓約,可說是法蘭克族分裂後,法、德兩個不同民族逐漸形成的開始。
自十一世紀始,英國與法國的關系,錯綜復雜。為了封建領地的沖突,兩國長期處於封建戰爭的過程中,刺激了兩國民族意識的高漲。在兩國為期百年以上的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War,1337~1453),法國獲得了最後勝利,除了卡萊(Calais)一地外,還奪取了英國王室在其境內的領土,建立一個不再受外力干擾的民族國家。
英國王室在這場戰爭中,雖然失敗,卻反而促使英王從此與英國的利益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可以專心治理英國。自此,法國與英國王室得以專注本國事務,發展成君主專政體制的民族國家。
◎圖3-1百年戰爭圍攻圖(請參考課本)
歐洲南端的伊比利半島(Iberia)地區,在十五世紀初,也成立了民族國家。這個地區從第八世紀初期,就被來自北非信仰回教的摩爾族(Moor)征服。回教勢力逐漸式微後,伊比利半島分割成了四個國家。摩爾族只剩下了格蘭那達(Granada)一地,其它則是由當地居民所組成的葡萄牙、卡斯提爾(Castile)與亞拉崗(Aragon)三個國家。後來,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Isabella,1474~1504在位)與亞拉崗斐迪南(Ferdinand,1479~1516在位)在1469年成婚,十年後(1479年)決定將兩國合並,遂建立了西班牙(The United Kingdom of Spain)。
十六與十七世紀的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推動了世俗化思想。
馬丁路德把宗教信仰國家化,強調君主不但是政治領袖,也是人民信仰的保護者。這種君權神授的神學理論,把民族國家的君主提升到集君權與教權於一身的最高首領。
因此民族國家君主乃藉此權威,設立國教,強迫人民接受。於是,國與國之間的爭執往往因為宗教信仰的因素,轉化成為了宗教戰爭,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鉅的是三十年戰爭[注]。
長期的戰爭,增強了民族國家元首的權威,而君主們也乘機將民族意識、宗教信仰、國家利益三者聚集一身,成為了人民效忠的偶像。
1648年〈西發里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結束三十年戰爭,根據條約的協定,荷蘭與瑞士都成為獨立國家。
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
北美洲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是歷史上第一個經由民族分裂後,所建立的一個民族國家。
英格蘭人在西元1607年到達北美洲的維吉尼亞(Virginia),建立了詹姆士城(Jamestown),並開始屯墾。
此後,一批又一批尋求宗教信仰自由的清教徒朝聖者(pilgrims),到達北美洲的東北部。他們逐漸擴張,佔領鄰近的領土後,稱之為新英格蘭區(New England States)。
到了1760年,英格蘭人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已經擴充到了十三個州[注]。
由於同種同源,北美洲的殖民者把英國當作是自己的祖國。英國政府與殖民地之間,也一直保持著和諧的關系。不過到了十八世紀時,英國在七年戰爭[注]中獲勝,取得了法國在加拿大及其在密士失必河(Mississippi River)以東的土地,成為北美洲最大的殖民敵國時,兩者的關系才逐漸惡化。
這變化的王要原因,是英政府為了要維持英軍駐扎美洲殖民地的費用,開始向殖民地徵稅。先是徵收糖稅,又增收印化稅,殖民地人民群起抗議。他們認為英政府對待殖民的政策,違反其本身的憲政傳統,美洲殖民地反英情緒日漸高漲。
1773年12月16日夜晚,有一批波士頓商人假冒印地安人,登上英國運輸茶葉的船,將所有的茶葉傾倒到海里去。英政府因此決止採取強烈的政策。
◎圖3-5波士頓茶葉事件
[注]七年戰爭(1756~176;3)包括歐洲與美洲的兩場不同戰爭。
在歐洲則是普魯士與法國、奧地利為爭奪西里西亞的戰爭。法國與奧地利原為宿敵,但為共同抵擋普魯士的擴張,結成同盟。在歐洲歷史上,史稱外交革命。在這場戰爭中,英國是普魯士的盟邦。
這也是為爭奪海外殖民地的一場戰爭,稱為法印之戰。主要是法國與英國在北美洲與印度的戰爭。
英國之與法國在兩地作戰的原因:
一是藉此戰爭將法軍深陷國外戰場,無法調兵回國攻打普魯士人。
再者就是要藉此機會,奪取法國在北美洲(包括加拿大)與印度的殖民地。英國在這兩方面都達到預定的目的。
◎問題提示:美國獨立建國的啟示為何?
◎圖3-7美、英軍示意圖
為了降低雙方緊張的局勢,美洲殖民地選出的代表,於1774年9月5日在費城(Philadelphia)召開了第一次大陸會議,商討對策。與會者都希望能與英國政府保持和平的關系,但英國政府卻堅持要以軍事鎮壓的方式,鏟除反政府的禍源。
1775年4月18日,英國軍隊進攻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康考爾(Concord)與萊克辛頓(Lexington)等地。各州的人民乃組織民團抵抗。
各州代表並於是年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任命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1~1799)為民團統帥,全力反抗英軍的進攻,正式展開創立自己國家的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lndependence)。
在1781年十三州通過〈邦聯條款〉,定名這個新國家為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藉著艱苦奮戰及法國等其他國家的協助,獲得最後勝利。
在1783年簽訂的〈巴黎和約〉中,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以密士失必河為界,河東歸屬於美國。
美國獨立運動雖然成功,但因當年匆匆締訂的〈邦聯條款〉,過於鬆散,無法治理新成立的國家。各州代表乃在1787年5月25日出席憲法會議,從事制憲的工作。新的《美國憲法》在當年9月制訂完畢,隔年6月得法定州數的通過,開始生效。
根據新憲法,華盛頓在1789年4月30日正式就職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圖3.12美國的獨立宣言與憲法 目前陳列於美國華盛頓國家檔案保管處
美國《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美國各州代表參與的大陸會議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由傑弗遜起草。要點包括:
(1)任何人都生而平等,保有不可侵犯的天賦權利。
(2)任何政府的正當權力均由人民同意產生。
(3)任何政府如破壞天賦人權,人民可用武力將其推翻。
這是人類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三要文獻。引自:王曾才《西洋近世史》
外力協助下的義大利建國
在十九世紀時,義大利只是個地埋名詞,而非特指一個國家。
在拿破崙時代,義大利隸屬於法國的勢力范圍之下。
但在拿破崙失敗之後,根據1815年〈巴黎條約〉的規定,義大利除了北部由奧地利收回佔領外,其它的領土則分割成薩丁尼亞王國(Kingdom of Sardinia)、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wo Sicilies)、教皇國(Papal State)等國。
後來完成義大利統一大業的,是由三個政治理念迥異的民族主義者合作完成。他們分別是馬志尼(Joseph Mazzini,1805~1872)、加富爾(Camille Cavour,1810~1861)與加里波底(Giuseppe Garibaldi,1807~1882)。
馬志尼曾經參加過燒炭黨(Carbonari)的秘密團體,主張以暴力為手段,達到統一義大利的目的。後來,他在1831年組織了青年義大利黨(Young Italy),鼓吹義大利的民族主義。
他說:「民族國家乃是由一群享有共同語言、歷史、生活方式,及在同一地理環境中生長的群眾,依據共同的理念組織而成。」
因此,他特別強調義大利的統一,必須要由義大利民族自己的努力來完成,絕對不可依賴外國勢力的協助。
加富爾是薩丁尼亞人,1852年被薩丁尼亞國王伊曼鈕二世(Victor EmmanuelⅡ)任命為首相。他以切合實際的政策,展開了義大利的統一大業。
他知道統一的最大阻力是奧地利王國,但薩丁尼亞王國國力不足,無法單獨與之抗拒。
因此,他堅信必須要獲得奧地利王國的敵人~法國出兵協助,才能成功的統一義大利。
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加富爾在1854年決定參加與本國利益毫無關系的克里米亞戰爭,並向拿破崙三世示好。
戰爭結束後,拿破崙三世立刻約他密談,並簽訂密約,答應將以武力協助薩丁尼亞統一義大利,但義大利必須以尼斯(Nice)及薩伏伊(Savoy)兩地作為報酬。
當奧地利政府獲知加富爾與拿破崙三世的秘密會晤後,立即威脅薩丁尼亞廢除密約,否則必以兵戎相見,結果兩國在1859年4月正式交戰。拿破崙三世實踐諾言,親率二十萬大軍進入義大利。
在法國軍隊的掩護下,薩丁尼亞節節勝利,不但收復了奧地利在義大利北部所佔領的倫巴底(Lombardy)等土地,而且引起鄰近其它城邦以及教皇國內民眾的熱烈響應。
不料,拿破崙三世因恐國內天主教徒的反對,開始停止軍事援助,並且出兵進駐教皇國,阻擋薩丁尼亞繼續南下。同時並與奧地利私自議和,允許他能繼續保留義大利北部的威尼西亞(Venetia)。
此時,另一位強烈民族主義者加里波底率領一千名紅衫軍,登陸西西里島,島上人民群起響應,兩西西里王國隨即瓦解。
加里波底原計畫是將義大利南部建立成一個共和政體的獨立國家,以與北方的薩丁尼亞王國對抗。但是在愛國熱誠的驅使下,犧牲了自己的理念,慨然將南義大利交給加富爾處理。
1861年6月,薩丁尼亞國王伊曼鈕二世登基為義大利王國國王,南北義大利的統一終告完成。原駐守羅馬城的法軍,因為普法戰爭的爆發而撤離,義大利軍隊乃於1870年9月20日進城收復了羅馬,將其作為義大利王國的首都。
德意志的統一
十八世紀的日耳曼是個四分五裂的地區。
在拿破崙稱霸歐洲時,整個日耳曼邦聯都臣服在法國勢力范圍之下,結果除了受法國政治與軍事的影響外,法國的文化與思想也都彌漫於日耳曼各地。
當時日耳曼有志之士只有埋首學術,伺機喚起日耳曼的民族意識。
普魯士的哲學家赫德可說是從文化上建立民族意識的先驅者。他認為任何屬於自己的文化,都必須要包含民族精神(Volksgeist)在內。
另一個普魯士的愛國者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就深受他的影響。在法軍佔領柏林的1807年至1808年之間,公開舉行了前後十四次名為〈告日耳曼民族書〉的演說,喚起日耳曼人的民族自尊。
拿破崙失敗後,1818年,普魯士組織「關稅同盟」(Zollverein),統一了日耳曼北部各部的稅額,奠定了在經濟方面統一日耳曼的准備工作。
◎問題提示: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的策略如何?
同時,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liam I,1859~1888)即位後,指派毛奇將軍(Helmuth von Moltke,1848~1916)為參謀總長,從事軍事改革。在毛奇將軍嚴格的訓練下,普魯士擁有了歐洲最強的武力。
於是十九世紀的普魯士,除了民族意識高漲外,又有經濟與軍事雙方面的改革,已經是日耳曼世界中最強盛的國家。但是把這些資源轉變成為統一日耳曼的實力,則要等到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被任命為首相之後,才逐一完成。
以鐵血首相著稱的俾斯麥,是位務實派的政冶家。他認為日耳曼當前的急務,是擴充國家的經濟與軍事實力,然後以普魯士為主,統一日耳曼各國,創立德意志帝國[注]。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初即位時,因為要增加軍費,與國會議員產生了控制預算權的爭執。威廉一世則認為國王是軍隊的統帥,應該操縱有關軍備的權力,因此拒絕對國會讓步。
威廉一世不顧議會的反對,在1862年指派本來就輕觀議會政冶的保守派人物俾斯麥為首相。俾斯麥即位後,便以「鐵與血」為口號,公開宣稱普魯士本來就不是以自由主義,而是以其強大武力著稱於世。
俾斯麥認為普魯士要達到統一大業,必須先削弱奧地利的地位,以取得在日耳曼世界中的領導地位。當時奧地利在首相梅特涅的領導下,組織了日耳曼邦聯(German Confederation),掌控了日耳曼世界。其最終目的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統一日耳曼。
這種理念在1848年3月至4月中的法蘭克福會議中,被稱為大日耳曼主義,與普魯士所提倡的小日耳曼主義對抗。
俾斯麥主張的是小日耳曼主義,主張德意志帝國成員必定是由日耳曼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因此多元民族的奧地利必須摒除在外。俾斯麥深知要達到這個目的,必先孤立奧地利。
由於日耳曼地處法國與俄羅斯之間,俾斯麥就利用他的外交手腕,獲得兩國的承諾,保證在普、奧兩國沖突時,保持中立。完成外交部署之後,俾斯麥接著就再製造外交危機,在1864年挑起了所謂的丹麥戰爭(The Danish War)。
這場戰爭導源自「什列斯威~好斯敦」 (Schleswig-Holstein)」兩個公爵國的問題。該兩國在丹麥半島的南端,自中古世紀以來便由丹麥國王以私人名義治理,但它們並不屬於丹麥王國。丹麥國王在1863年,不顧國際上的反對,徑自合並了什列斯威。
普魯士與奧地利乃以維護什列斯威的領土完整為名義,向丹麥宣戰。毛奇將軍所訓練的新軍,首次投入戰場。普、奧兩國聯軍,迅速擊敗丹麥。
俾斯麥乘機利用和約,在其中埋伏下普、奧兩國交戰的原因。果然不出所料,1866年奧地利即指責該條約不公,向普魯士宣戰,展開了「七周之戰」。
在法國與俄國保持中立下,普魯士軍隊輕易擊敗奧地利。戰後,奧地利被迫解散日耳曼邦聯,退出了統一日耳曼的運動。普魯士乘勝聯合北部諸國,組成「北日耳曼聯邦」(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完成了統一日耳曼的第一步。
俾斯麥在統一了北部後,知道要真正完成日耳曼的統一,必須克服來自英國、法國與俄羅斯等國的阻力,其中尤以法國拿破崙三世的阻力最大。因此俾斯麥的下一步,就是要克服這個困難。
與法國拿破崙三世斗爭的導火線,是西班牙的王位繼承危機。
西班牙在1868年9月發生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逃亡法國,因此國內王室虛懸。俾斯麥支持一位與普魯士國王同是霍亨索倫家族(Hohenzollern)的利阿坡親王(Prince Leopold)為候選人,利用賄賂的方式使其當選。
拿破崙三世惟恐這一旦成實,法國必會陷入東西同時作戰的危機,因此激烈反對,在1870年7月19日向普魯士宣戰。
但是在開戰後六個星期之內,普軍節節勝利,先在法國境內的麥茲(Metz)擊敗法軍,接著又在1870年9月1日的色當之役中大勝,俘虜了拿破崙三世。1871年l月普車攻陷了巴黎,法國投降。
普魯士王在俾斯麥的陪同下,於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凡爾賽皇宮的鏡廳中,正式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普王威廉一世並採取「凱撒」(Kaiser)的尊號,登基為第一任皇帝,且規定此後皇位皆由普魯士國王世襲。
日本的明治維新
十四世紀開始,日本一直處於諸侯紛爭的分裂狀態。十九世紀後半期,因為西方勢力入侵的危機感,遂在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時期建立了統一的民族國家。
1600年,大將軍德川家康在關原之役擊敗群雄後,統一日本。三年後,獲日本天皇所賜「征夷大將軍」封號,建立了德川幕府。
因其根據地是關東平原中的江戶,故德川幕府時代也稱江戶時代。
德川氏成立幕府後,實行鎖國政策,禁絕日人與外界來往,並將人民畫分為武士、農、工、商四個世襲的階級,各安其業。此一封建制度,維持了日本達兩百餘年之久的和平。
◎圖3-24德川家康(日本臨濟寺藏)
◎日本幕府時代(1192~1867):
日本從十二世紀末進入封建割據的幕府時代,長達六百多年。
幕府凡經三變。最初是源賴朝創立的鐮倉幕府,其次是足利義滿創建的室町幕府,最後是德川家康,創建的江戶幕府。
在幕府時代,日本天皇無權,形同傀儡,由勢力最大的諸侯以「大將軍」的名義,掌握全國的政權。
當時社會上形成兩大階級:一是貴族,一是平民。階級畫分很嚴,衣食住行都有定製,不得逾越。引自:上海社科院出版《全球通史》
◎圖3-25關原之役(關原和戰屏風圖,目前現存於日本井伊家史料保存會)
1854年,美國派遣海軍代將培理(Matthew Perry,1794~1858)為特使,率領軍艦兩度前來日本商討通商事宜。在他數度以武力威脅後,幕府被迫簽訂了〈美日親和條約〉,給予美國通商、開辦領事館、治外法權及最惠國待遇的權益。
俄、法、英等列強見日本與美國簽約,要求援例與日本簽約。在各國聯合脅迫下,德川幕府在1858年與各國簽訂了與美國類似的不平等條約。幕府的威望,受到致命性的打擊。
◎圖3-26培里叩關圖
◎圖3-27培里
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不平等條約的羞辱及幕府的軟弱與無能下,激起了日本人民高漲的民族意識。各地誌士組織尊王攘夷的倒幕運動。
德川幕府末代大將軍德川慶喜見民意不可抗,乃在1867年取消將軍幕府,將大
4. 英國紅衫軍
你好,我和他們不熟。不能幫到你。
5. 為什麼英國被稱作龍蝦兵
線列步兵時代,英國軍隊憑借自身的一些特點,在戰爭中勝多敗少,吊打了世界不少國家的軍隊,在當時可是一方霸主。因為那時候的英國軍隊身穿鮮紅色制服和三角帽,通常稱為「紅衫軍」,因為顏色的原因,被好多中國網友戲稱為「龍蝦兵」,這些「龍蝦兵」不可小覷,戰鬥力相當強悍!
從戰術意義上來說,英軍成功地將歐洲式正規戰法移植到了美洲,並獲得成功,北美式作戰經驗在正規戰斗中作用有限。在大小戰斗中,歐洲的組織、軍紀和戰術仍起主導作用,北美的英軍能夠入鄉隨俗的改變。在偵察、行軍警戒、瞄準射擊和以連為單位的機動上,英軍其實絲毫不遜色於北美殖民地軍隊。
6. 紅衫軍的重要事件
2010年4月11日中午,「紅衫軍」突破泰國軍警防線沖進峰會新聞中心。即使是全副武裝的泰國安保人員,也無法阻止數千名狂涌而入的示威者。在進入酒店後,示威者開始吶喊歡呼。
2010年4月11日,泰國反政府力量「紅衫軍」繼續圍堵東盟領導人系列峰會舉辦地帕塔亞的皇家克利夫酒店,這直接導致參加會議的各國高官無法按照日程進入酒店會議中心,多項活動被迫取消。11日午後,「紅衫軍」沖破層層防衛闖入酒店,將媒體中心的各國記者嚇得不輕。鑒於動盪的政治局勢,泰國政府最終宣布本屆東盟峰會因安全原因延期。
2010年4月13日泰國總理阿披實發布命令,成立緊急狀態法執行指揮部,以應付日漸緊張的曼谷政局。曼谷及周邊地區12日實施緊急狀態法後,泰國軍方13日凌晨在驅散示威者時與之發生沖突,造成至少77人受傷。泰國反獨裁民主聯盟示威者領導人14日中午宣布停止反政府示威活動,反政府示威者在逐步撤出示威地點。
2010年4月7日,反政府「紅衫軍」示威民眾向泰國國會發起了沖擊, 他們駕駛卡車撞開大門,已有數百人強行進入國會大院。泰國下議院秘書長皮通(Pitoon Pumhiran)說:「數百人已經進入國會大院,他們開著一輛卡車撞開大門。但是截至目前並沒有發生暴力事件。」他說,約有150名警察在國會大院門口負責安保工作。
2010年5月15日泰國政府軍和反政府示威者14日深夜在曼谷爆發嚴重暴力沖突。曼谷緊急醫療機構15日稱,沖突目前已導致16人死亡,至少141受傷,傷者中包括3名外國人。 當晚早些時候,在「紅衫軍」集會地點附近的水門地區,不明身份武裝人員向泰國軍隊發射數枚M-79型榴彈,並與軍隊交火。在集會地點附近的薩拉丹路口,軍警關閉了所有路燈,以防止不明身份人員趁機製造混亂。
泰國軍隊在包圍紅衫軍的據點後,雙方發生嚴重沖突,軍隊使用實彈射擊。身在現場的記者稱,曼谷市中心的道路上看到燃燒的汽車,聽到槍聲、爆炸聲,天空有直升飛機盤旋,感覺如同戰場一樣。曼谷緊急醫療部門稱,目前接收到的141名傷者中,包括「緬甸人、波蘭人和加拿大人。」
2010年5月20日,泰國曼谷,反政府「紅衫軍」示威者陸續離開示威場所。由於仍然存在安全隱患,泰國政府當天宣布,20日至22日三天繼續實施宵禁法令,宵禁時間改為晚上9點到次日清晨5點。
再次抗議
2010年3月16日,泰國紅衫軍示威民眾在總理府門前潑灑自己的鮮血,他們此舉旨在向當局施壓,促使流亡的前泰國總理他信重新掌權。泰國紅衫軍於當地時間20日上午9時55分在曼谷開始穿城大遊行。
他們由集會根據地繁華橋出發,經過多條主要道路,再返回繁華橋,再次向政府施壓。很多軍警已部署在主要路段,加強安保防止發生沖突。
紅衫軍19日誓言要繼續推進反政府抗議,並力圖贏得曼谷中產階級的人心。紅衫軍計劃周六向曼谷全城分發傳單,呼籲同情他們的人士加入反政府隊伍。一名示威者領袖表示:「我們希望贏得曼穀人民的心。」「我們已經向他們證明,我們是誠懇的、非暴力的。我們希望他們能幫助我們推翻這個偽善的政府。」不過分析人士表示,推翻現任政府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任務。
呼籲和談
「紅衫軍」領導人之一那他武·賽戈呼籲政府立即停火,與「紅衫軍」展開和談。
15日晚些時候,身處陸軍第11步兵團營地內的阿披實發表全國電視講話。「軍事行動旨在向他們 (「紅衫軍」)施壓,迫使他們放棄集會,將國家損失控制在最小限度,」阿披實說,「現階段,當局僅僅是包圍封鎖拉差巴頌路口,軍隊還沒有進入集會區。」連續三天的沖突確實大多隻在「紅衫軍」集會點外圍展開,軍隊沒有紅衫軍進入「紅衫軍」集會場所。15日晚,在拉差巴頌集會點,仍有大約6000名「紅衫軍」支持者席地集會。泰國媒體解讀,今後數日政府軍可能會與「紅衫軍」發生更大規模沖突。
沖突升級
泰國總理阿披實2010年5月16日稱將考慮在首都曼谷部分城區實施宵禁。阿披實表示,發生在首都曼谷街頭的暴力事件大有愈演越烈之勢,政府方面正在考慮實施宵禁。他還再次要求由反政府民間政治團體反獨裁民主聯盟支持者組成的「紅衫軍」停止集會。自3月中上旬泰國爆發反政府示威遊行以來,已有至少54人喪生,泰國政府切斷「紅衫軍」財路,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說,政府已凍結向「紅衫軍」提供財政支持的106個銀行賬戶。這些賬戶涉及13家企業和多名個人,其中包括前總理他信・西那瓦及家族成員、陸軍退役少將卡迪亞・薩瓦滴蓬、「紅衫軍」領導人和前泰愛泰執行委員。他敦促示威者立即離開集會區,稱將為示威者回家提供車輛和路費,在泰國首都曼谷,一名救援人員經過彌漫著濃煙的金融區入口。
泰國警方2010年5月20日稱,在19日的清場行動中,有9人在一場發生在一座寺院中的沖突中死亡。泰國警方發言人稱:抵達現場的醫護人員稱他們在寺院中發現了9具屍體。
2014年5月19日,泰國政府軍針對盤踞在曼谷商業區紅衫軍的清場行動導致6人死亡,但當局稱目前沒有接收到來自這座寺院的屍體,這意味著沖突導致的死亡人數將大幅上升。泰國軍隊在曼谷對反政府人群紅衫軍展開的清場行動導致首都陷入暴力混亂之後,政府宣布曼谷於當地時間周三晚八點至次日早六點(1300-2300GMT)實施宵禁。
宵禁期間曼谷得以平靜,不過黑暗街道還時有小的沖突。泰國當局最初只對首都實施了宵禁,但隨後將宵禁擴至21個省份,約占總省份的三分之一;此前騷亂在泰國七個地區爆發,尤其是北方的紅衫軍基地。軍隊開進紅衫軍駐地後,雙方沖突至少導致六人死亡,紅衫軍領袖被迫投降。軍隊獲得授權可以對搶劫與縱火者開槍,相關行動夜間仍在繼續。
事件結局
泰國軍隊和「紅衫軍」16日上午繼續在曼谷多處地點對峙和沖突,已造成235人傷亡。對峙和沖突主要發生在距「紅衫軍」集會的拉差巴頌路口約兩三公里的軍隊設立的封鎖線范圍附近,槍聲和爆炸聲不時響起,人員傷亡的消息不斷傳出。「紅衫軍」還點燃舊輪胎,造成不少地方黑煙滾滾。泰國曼谷急救機構16日凌晨說,截至15日午夜,泰國軍隊與「紅衫軍」連續兩天沖突造成的死亡人數升至24人,另有211人受傷。
14日以來的沖突使得往日人頭攢動的曼谷繁華商業街區幾乎空無一人,水門商業區、拉差巴頌商業區等都處於鐵絲網等路障的包圍中,街上車輛和行人稀少,輕軌和地鐵全線停運,公交車避開軍隊的封鎖線繞行。據曼谷媒體16日報道,在軍隊劃定的封鎖區內,百姓生活已出現困難,特別是飲用水和食品出現短缺。泰國政府緊急狀態公共管理中心已命令軍隊為這些受影響的百姓運送水和食品。曼谷市長素坤攀16日說,由於軍隊和「紅衫軍」沖突繼續,考慮到學生和教師安全,曼谷學校新學期開學日期從17日推遲至24日。
泰國政府從13日晚開始封鎖「紅衫軍」集會地點,以迫使「紅衫軍」結束示威。政府切斷了拉差巴頌路口區域的手機信號,派遣軍隊在周邊多條道路設置檢查站,阻止示威者進入。位於集會區內和周邊的公共汽車、地鐵、輕軌、渡船等暫停服務。2010年5月19日下午,在泰國軍方展開「清場」行動後,包括納塔武和乍都蓬在內的7名「紅衫軍」核心領導人向泰國警方投降,紅衫軍持續69天的集會示威宣告結束。大批抗議示威者無法接受這種結局,不少人四處打砸、縱火,拉差帕宋商業區濃煙四起,爆炸聲和槍聲不斷,局面一度失控。
南都記者在現場直擊了「紅衫軍」領導人在一片混亂中投降的全過程。聽到投降,民眾情緒失控。昨天中午,南都記者獲悉「紅衫軍」領導人可能會於當天下午向泰國警方投降,於是來到拉差帕宋商業區內「紅衫軍」集會核心區域守候。當地時間下午1時(北京時間中午12時),乍都蓬、納塔武等幾名「紅衫軍」領導人一起出現在主舞台後面。他們在低聲商量著,氣氛有一絲詭異。很快,他們走向舞台,納塔武邊走邊換上一件紅色T恤。現場一直播放著激昂的歌曲,當幾位領導人出現在舞台上,現場驟然安靜。很多人並不知道,情勢已急轉直下。乍都蓬首先開口,「我向你們所有的人道歉,我不希望有更多人傷亡,我已經被壓垮了。我們將投降。」說這話時,眼淚在他的眼眶裡打轉。乍都蓬表示,他永遠不會離棄「紅衫軍」,也不會忘記他們的政治目標。現場的「紅衫軍」群眾情緒激動,人們哭喊著,表示無法接受。
納塔武接著宣布,「紅衫軍」的集會立即結束,他要求現場的人立即回家,因為「我無法再容忍我們所受到的殘忍對待」。此時,現場民眾的情緒已經失控,很多婦女在嘶喊著,表示不能接受這樣的結局,還有激動的人沖向舞台。納塔武向警察局自首。爆炸聲在集會區域附近不斷響起,納塔武也顯得有些緊張,兩度准備離開舞台,隨從用身體擋住他,圍起人體盾牌。現場氣氛越來越緊張,局面失控,「紅衫軍」領導人的講話完全被下面民眾的哭喊聲所淹沒。納塔武倉促地離開舞台,失望而不滿的人們一窩蜂湧了上來。
納塔武在台下轉了一圈,他脫去了紅衫,在人群的追趕中來到附近的泰國皇家警察總部門前。一些「紅衫軍」支持者開始在集會現場周圍打砸燒,離舞台最近的一棟高層建築下面被人縱火,燃起火苗。南都記者緊跟著納塔武一起進入了泰國皇家警察總部。在大樓門口,納塔武通過高音喇叭向外面喊話,讓人們不要擔心,說自己在裡面很安全。隨後,納塔武一行人走上泰國皇家警察總部的二樓。現場發生大規模騷亂。也許是不甘心,也許是自認為被「拋棄」,守候在外面的「紅衫軍」及其支持者開始製造一場大規模騷亂。周遭的建築物被淋上了一桶桶汽油,還有人弄來煤氣罐,打開閥門,氣體嘶嘶噴出,驚恐的人們倉皇四散奔跑。
與此同時,拉差帕宋商業區不斷響起巨大的爆炸聲。而在泰國皇家警察總部內,警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人們宣洩怒火,看著外面的大樓著火冒煙。一名泰國警察告訴南都記者,外面的人數眾多,他們也無能為力,只能讓軍隊先行動,他們在後面支援。有軍機在低空盤旋,沖著抗議者喊話,但瘋狂的打砸燒仍在繼續。當地時間下午3點40分,警察總部的左側響起了密集的槍聲,人們又開始四處躲避。這一次,是泰國軍方與不明持槍者間的交火。在曼谷其他地方,暴亂也在蔓延。在薩拉丹站路口,示威者破壞了電話亭、廣告牌和交通標志。很多地方濃煙滾滾。曼谷儼然變成了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
警車護送納塔武離開,外面一片混亂,皇家警察總部內的氣氛也非同一般。大批防暴警察列隊待命,幾輛汽車一字排開。下午2點51分,全副武裝的警察圍著納塔武從樓上走下來,將這位「紅衫軍」領導人送入一輛麵包車。在警車的護送下,納塔武悄悄地從後門離開。軍方已經進行清場,控制了警察總部後門的整條街道,此時,街上已空無一人。
警察圍著納塔武從二樓走下,護送其從後門登上一輛麵包車離開。目前,軍方已經將納塔武等6名「紅衫軍」領導人用直升機押送至曼谷以南的巴蜀府納黎萱軍營關押,乍都蓬以議員身份需經進一步程序才能起訴。
事件影響
為期69天的紅衫軍曼谷街頭示威,最終以政府武力清場、紅衫軍首領宣布投降,畫上了一個並不完美的句號。盡管在曼谷和全國23個實行緊急狀態的府,局勢依然緊張;盡管世界貿易中心的廢墟上,煙火的痕跡宛然猶在;盡管宵禁令被延長,零星的沖突時有發生,但總體上,紅衫軍的這次大規模行動,業已宣告結束,回顧和總結固然重要,但人們更關注的莫過於將來,莫過於紅衫軍事件之後,泰國政治格局將如何演變。
當政府和紅衫軍仍在街頭僵持,軍隊引而不發時,曾有許多評論認為,軍人中有許多也是貧民出身,未必下得去手,事實證明,這種判斷並不全面。在類似泰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任何一支以義務兵為骨乾的軍隊,其基本成員都只可能來自貧民階層,但這並不妨礙在大多數時候,他們會最終執行政府和軍官的指令。作為一個特殊形態的君主立憲國家,當大多數國民仍然支持這樣一個政體,支持王室和王國體制時,他信在千里之外高喊的「起義」,也只能是一種姿態的表達,尤其當別人流血犧牲,而他本人卻在巴黎攜眷輕松購物,這種姿態的表達,就更缺乏感染力。
然而紅衫軍的政治訴求更平等的利益分配、更公平的社會秩序,卻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貧富之間、城鄉之間的對立,更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他信或他信的政黨被邊緣化,紅衫軍依然會以不同形式繼續存在,並在斗爭中涌現出新的領導人,這些領導人的風格、號召力,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日後泰國政治格局的演變。
政府雖然在事件中佔了上風,但開槍本身足以令泰國國際形象受損,而事件的後遺症又勢必造成經濟萎縮、就業率下降等連帶效應,從而讓事件的根源---貧富差距和城鄉矛盾,變得更加白熱化,能否在重建中調和這些矛盾,實現社會公平,是泰國社會能否迅速恢復安定的關鍵。
從目前情況看,「紅派的農村」和「黃派的曼谷」格局牢不可破,經過此次斗爭,兩邊都元氣大傷,需要一段時間的休整,泰國社會可能會暫時安定一些。但另一個隱憂卻越來越明顯:王室的世代更替。
事件評論
泰王普密蓬德高望重,是泰國穩定的最後一塊基石。但泰王年逾八旬,身體欠佳,王儲又難孚眾望,一旦新王登極,王室的政治平衡作用可能會弱化;即使泰王痛下決心,更改繼承人,問題依然嚴重:除了王儲,泰王僅有3個女兒,只有二公主詩琳通人望最高,卻至今未婚,即使她最終登基,也只不過把王室的繼承難題向後再推延一個世代而已。
說到底,泰國政治危機的根源是利益分配問題,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途徑怕只有兩條:要麼通過經濟的大發展,讓利益的蛋糕變大,每個人所得更多;要麼通過有魄力的政治改革,讓利益的分配更公平、合理。否則,紅衫軍的魂魄,依舊會在泰國上空飄盪,隨時可能「借屍還魂」。 泰國反政府陣營不滿足於英拉下台,2014年5月9日走上街頭示威,要求「徹底清除他信政權」,成立「臨時政府」,與警方發生沖突致多人受傷。支持政府的紅衫軍也將於10日舉行大規模街頭示威,聲援政府,兩派陣營屆時會否正面爆發沖突,引發關注。分析認為,英拉被解職,只會加劇泰國局勢動盪,並拖累泰國經濟;但若兩派能夠相互讓步妥協,或許局面仍有恢復正常的可能,7月20日的大選或許是最後的機會。紅衫軍將於10日舉行大規模示威 聲援政府支持政府的反獨裁民主聯盟支持者「紅衫軍」計劃在周六(10日)和14日舉行大規模集會,以聲援政府。「紅衫軍」主席乍都蓬7日稱,「紅衫軍」與「民主改革人民委員會」不同,該群體希望國家繼續沿著民主的道路前進,而不是通過非民主的手段來奪取政權。乍都蓬說,「紅衫軍」反對一個持中立立場的人出任總理並組建臨時政府,稱憲法法庭7日做出的英拉違憲的裁決無疑是一場變相的政變,全泰人民將為此而奮起抗爭。在法庭7日公布裁決前,紅衫軍威脅隨時進入曼谷抗爭。紅衫軍稱,約有10萬名紅衫軍在東北部地區等待,如果憲法法庭判決將造成英拉下台,他們已准備好前進曼谷示威。泰國反政府群體9日已經在曼谷進行了示威抗議,如果抗議在10日持續,是否會與10日走上街頭的紅衫軍爆發沖突甚至正面「對決」,引發關注。
泰國數萬紅衫軍曼谷集會誓言持續示威聲援英拉
2014年5月10日,在泰國,數萬名支持政府的紅衫軍在曼谷西郊舉行大規模集會,聲言反抗反政府力量發動的「政變」和企圖由非民選政府掌政,並警告這將引發內戰。泰國上議院將在明天開會,會上是否將另行委任臨時首相備受關注。
看守政府原首相英拉的支持者形容,英拉遭憲法法院判違憲而撤職是「司法政變」。紅衫軍主要領導人乍杜蓬說:「我們不能接受不民主、違反憲法的首相。我們會持續示威直到國家回到民主的軌道上。」
7. 英國的紅衫軍是什麼
紅衫軍,泛指18世紀的英國軍隊,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斗素質高,打仗時會排成一個個方陣前進,其戰鬥力可以與同期法軍、俄軍、普軍、奧軍等大國軍隊相比,由於打仗時會穿著醒目的紅色衣服,頭戴三角帽,所以被稱為「紅衫軍」
滑膛槍發明之後,笨重的鎧甲完全失去了作用,歐洲陸軍以嶄新的輕裝型態出現,但卻不忘古代武士的華麗裝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屬英軍,以紅色作為軍服的主要顏色。
1639年查理一世要求蘇格蘭人改信聖公宗,結果蘇格蘭人藉此機會起兵反叛,進攻英格蘭。匆忙之中查理一世在1640年4月重新召開國會為了解決戰爭經費問題,結果國會議員們普遍對查理一世之前的種種行為積怨頗深,反而大大諷刺了一番這位國王。
惱羞成怒的查理一世帶了500位禁衛軍包圍了一會並要逮捕5位議員領袖,可是國會卻成功的把他們保護了起來,這件事情標志著國會和國王的徹底決裂。
國會開始招募軍隊並於1642年8月和國王軍爆發戰爭,英國內戰正式開打。然後這個時候議會中一位帶有軍閥色彩的將領迅速崛起,他就是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他在國會軍作戰接連失利的大環境中逐漸憑借實力獲得了極高的地位,並且獲得了統一整編國會軍的權利,由他組建一新的國會軍叫做」新模範軍」。為了區別當時國王軍的白色軍服,新模範軍統一著紅色軍服,平時老百姓就叫他們」紅衣軍(red coat)」。隨著內戰的打打停停詹姆士二士曾經一度在1660年成功復辟斯圖亞特王朝,舊國會軍被整編成皇家軍隊得以保留,其紅色的軍服也一並被留了下來,最終1688年國會兩大黨發動了光榮革命徹底廢黜了詹姆士二世,迎接了荷蘭的威廉執政到英國任國王,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體制。
紅衣軍也成為了英國皇家陸軍的別稱一直到1902年英國軍隊換裝。歷史記載最後一次的穿紅色大氅的戰役是在1885年12月30日的Gennis戰役。
8. 尼泊爾與英國戰爭是怎麼影響了中國歷史
尼泊爾與英國的戰爭叫做廓爾喀戰爭。指的是1814-1816年,英國和尼泊爾的一場戰爭。英國投入兵力2.4到3萬人左右,尼泊爾軍隊大約1.2-1.4萬人。歷時一年半,最後以簽訂薩高利條約結束。從此尼泊爾成為英國保護國,直到二戰結束。這是戰爭的大概情況,網路上大概也就這樣。我盡量提供一些網路上沒有的內容。其實這場戰爭很重要,影響了此後的南亞格局,對英國和中國都有影響。尼泊爾當時是中國的屬國,但清朝沒有幫它。是件非常遺憾的事。首先我們來說下戰爭的背景。尼泊爾是個有兩千年歷史的古國。人民由北方的蒙古人種和南方的雅利安人組成。歷史上從沒有被中國或者印度統治,一直是獨立國家。即便是英國佔領印度時期,這種獨立性其實與地形有關。它是個山地國家,國土基本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理解尼泊爾歷史和廓爾喀戰爭,得從這個地形出發。如果喜歡日本戰國歷史的朋友,可以把尼泊爾比喻成戰國時代的日本。日本也是山地多,所以難以建立中央集權。尼泊爾也是,歷史上尼泊爾的王朝指的都是加德滿都谷地的政權。這個政權只能是諸侯的首領。
18世紀初,英國侵入印度。當時的莫卧兒帝國已經分崩離析。
這是英國擴張的形勢圖。英國人從孟加拉開始,據點在加爾各答。當時東印度公司征服了孟加拉附近許多土邦。但實力還不是很強。南邊有個強大的馬拉特聯盟,是它頭號敵人。英國人正在跟它斗。而當時尼泊爾也是分裂狀態。加德滿都的政權一分為三。於是在加德滿都西邊有個已經獨立的廓爾喀王國開始進軍加德滿都。廓爾喀人是中世紀從印度移民過來的剎帝利種姓。自稱月亮王族。當時進軍加德滿都的國王叫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
這是他的標准像。他被後世稱為尼泊爾國父。他之所以進軍加德滿都,是因為他看到印度的許多土邦都被英國所滅,尼泊爾要避免滅亡,必須統一起來。他就像日本戰國的織田信長,對外部世界比較了解,也有勇有謀。
他通過一系列戰爭和外交手段,於1768年佔領加德滿都,建立沙阿王朝。可惜尚未征服尼泊爾西部就死了。在他進軍加德滿都時,當時的尼泊爾政府曾向東印度公司求援。但東印度公司的軍隊走到半路就因為水土不服和廓爾喀人的伏擊而全軍覆滅。這是雙方第一次交手。英軍2400人。但普里特維很現實,還是力圖與英國保持互不侵犯的政策,一心發展自己。他有句名言,尼泊爾是夾在兩塊巨石間的山芋。必須保持中立外交。然而他兒子比較短命,他死後由長孫繼位,王叔攝政。攝政王統一了尼泊爾,但新國王長大後開始胡作非為。尼泊爾開始四處擴張。先是兩次入侵西藏。結果被乾隆打敗。於是向中國稱臣納貢。然後覺得有了中國的靠山,又開始向印度發展。於是與南邊的東印度公司發生了正面沖突。因為尼泊爾都是山地,南方有個平原地區叫特來平原。當時尼泊爾和英國的邊境沒有劃定。尼泊爾於是不斷南下。英國其實一直想征服尼泊爾。只是想等消滅馬拉特以後。英國來南亞的目的其實就是賺錢。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紡織品行銷全球。他希望在印度找到原料基地,然後打開中國的市場。這個時候是嘉慶帝時期。乾隆時馬格爾尼在北京尋求通商失敗後,英國就一直想在西藏這邊找突破口。要進入西藏,必須征服尼泊爾。正好尼泊爾人南下,英國人就決定先解決尼泊爾,再南下征服馬拉特聯盟。於是,1814年11月,英屬孟加拉總督黑斯廷斯正式向尼泊爾宣戰。
這是黑斯廷斯。
尼泊爾方面的主帥是首相比姆·森·塔帕。
如前面講的,尼泊爾是分封諸侯的封建時代,普里特維試圖建立中央集權,但尚未完成。地方上是住在城堡里的諸侯。在山上形成了許多要塞。實際上,這樣的國家反而比中央集權的國家更難征服。所以英國人集中了兩倍於尼軍的兵力,全是近代化的武器。
這是英國紅衫軍。
廓爾喀武士
可以看到,廓爾喀武士和日本武士一樣,也是帶兩把刀。但日本武士的短刀是切腹用的,而廓爾喀的短刀是致命武器,叫廓爾喀刀。據說拔出就必須見血。當然,尼泊爾人還有少量火槍和炮。長的叫亞特坎。盡管英國人做了充分准備。但還是對山地作戰估計不足。英軍分五路,從東西南三個方向進攻尼泊爾。但第一戰就在一個叫卡朗加的地方被打敗。少將吉萊斯爾率領的4000英軍被600廓爾喀人打敗。吉萊斯爾陣亡。
這個是描繪的當時的場景。圖上據說是尼軍指揮官孔瓦爾。到1815年中,英軍出了個名將,叫奧克特羅尼。
他開始吸收非廓爾喀人的尼泊爾武士加入英軍,用尼泊爾人對付尼泊爾人。開始取得一些勝利。形勢逐漸對尼泊爾不利,於是尼泊爾不斷向清朝請求支援。但嘉慶皇帝拒絕了尼泊爾的要求。認為夷狄之間的紛爭不介入為好。尼泊爾前後五次求援都被拒絕,於是開始尋求跟英國人談判。
英國人提出了割地賠款通商,並且掌握尼泊爾外交權的要求。談了幾個月,尼泊爾表示拒絕。於是英國人又開始大規模進攻,只到離加德滿都80公里的位置。於是尼泊爾被迫簽訂《薩高利條約》,同英國講和。其實英國之所以答應求和。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廓爾喀戰爭的難度大大超出他的想像。這場戰爭的資料現在很少,根據當時的一些外交文書顯示,尼泊爾人損失數千,但英國人的損失也在八千人以上。如果打到加德滿都,戰爭變成游擊戰,英國人可能前功盡棄。其二,英國人知道尼泊爾已經是中國屬國,他暫時不想破壞和中國的關系。第三,當時嘉慶帝派乾隆時的名將賽沖阿帶兵到邊境戒備,但賽沖阿擅自對尼泊爾和英國發出調停的要求,要兩國罷兵。英國人怕清朝會介入。
這是合約簽訂的情景
根據合約,尼泊爾退出平原地區,割讓近三分之一國土。圖中斜線是英國的勢力范圍。白色是現在的國土,東西兩段是割讓的領土。最後說說戰爭後果。戰敗後,尼泊爾實際成為英國保護國。除英國人外,任何西方人不得進入尼泊爾。但尼泊爾並不甘心。首相比姆森塔帕開始了尼泊爾的近代化改革。暗中聯絡法國人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並且開始一些政治改革。塔帕家族是尼泊爾的大家族,比姆的行為主要依靠自己家族,英國人利用尼泊爾的內部矛盾,使另一個家族,潘德家族發動政變取代了比姆森。後來潘德家族不聽話,又煽動拉納家族發動政變,血洗宮廷,建立了將軍政權。直到1951年。此後一百多年,被稱為拉納家族獨裁時期。此後一百多年,被稱為拉納家族獨裁時期。這期間,拉納家族只做兩件事。一是搜刮民財,然後存到瑞士銀行。二是為英國提供廓爾喀僱傭軍。廓爾喀戰爭的另一個後果就是英國人發現廓爾喀人的戰鬥力,開始組建廓爾喀軍團。這只軍團後來成為英國駐印軍的中堅力量。在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立下汗馬功勞。後來在一戰二戰中都有非常好的表現,被稱為世界最強的僱傭軍。想起了柯依拉蠟,90歲了還在當首相。當然,還有一個後果就是,英國人打開了進軍中國西藏的通道。西藏幾十年後就成了英國勢力范圍。
這是第一代拉納家族的統治者,忠格。指揮廓爾喀戰爭的首相比姆森後來被尊為民族英雄,在政變後死於獄中。後人為了紀念他,建了一個比姆森塔,是加德滿都的地標
9. 英國紅衣軍歷史存在對了歷史中英國有大炮
英國紅衣軍由來:1639年查理一世要求蘇格蘭人改信聖公宗.結果蘇格蘭人藉此機會起兵反叛.進攻英格蘭。匆忙之中查理一世在1640年4月重新召開國會為了解決戰爭經費問題,結果國會議員們普遍對查理一世之前的種種行為積怨頗深,反而大大諷刺了一番這位國王,惱羞成怒的查理一世帶了500位禁衛軍包圍了一會並要逮捕5位議員領袖,可是國會卻成功的把他們保護了起來。這件事情標志著國會和國王的徹底決裂.國會開始招募軍隊並於1642年8月和國王軍爆發戰爭,英國內戰正式開打。然後這個時候議會中一位帶有軍閥色彩的將領迅速崛起,他就是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他在國會軍作戰接連失利的大環境中逐漸憑借實力獲得了極高的地位,並且最終獲得了統一整編國會軍的權利。1645年,由他組建一新的國會軍叫做」新模範軍」。為了區別當時國王軍的白色軍服,新模範軍統一著紅色軍服,平時老百姓就叫他們」紅衣軍」。隨著內戰的打打停停詹姆士二士曾經一度在1660年成功復辟斯圖亞特王朝。舊國會軍被整編成皇家軍隊得以保留。其紅色的軍服也一並被留了下來。最終1688年國會兩大黨發動了光榮革命徹底廢黜了詹姆士二世。迎接了荷蘭的威廉執政到英國任國王。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體制。紅衣軍也成為了英國皇家陸軍的別稱一直到1902年英國軍隊換裝。歷史記載最後一次的穿紅色大氅的戰役是在1885年12月30日的Gennis戰役。
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初(1500一1520年)製造的一種艦載加農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也稱為紅衣大炮。在設計上確實有優點,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葯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葯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