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到18世紀中期,英國打敗哪3個國家奪取世界殖民霸權
①西班牙
②荷蘭
③法國
這也事實上是法國挑起的戰爭,1687年路易十四趁神聖羅馬帝國在東邊針對土耳其的戰爭剛獲勝,主力部隊仍在東部邊境的情況下大軍襲擊了神聖羅馬帝國領土,包括英國,西班牙,荷蘭,勃蘭登堡在內的其他國家對法國深表震驚,都支持神聖羅馬帝國,在大同盟戰爭中,英國海軍幾乎是全殲了法國海軍。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絕嗣,法國波旁家族和神聖羅馬的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繼任王位展開爭奪,英國,荷蘭和勃蘭登堡等再次支持神聖羅馬,戰爭亦造成西班牙境內大規模內戰,最終英國奪取了法國原本的海外殖民地,同時獲得了西班牙的海外貿易專營權。
Ⅱ 介紹下神聖羅馬帝國越詳細越好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
從羅馬帝國到法蘭克王國
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軍事將領凱撒奪取了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公元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在萊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也被古羅馬人稱為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國、比利時、義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蘇之後、羅馬帝國後來的國家元首愷撒率軍征服高盧,使之成為帝國一部分。公元3世紀後,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公元前5世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居住著另外一些部落,他們被古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後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
公元395年,內外交困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廢掉。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蘭克族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到800年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達到鼎盛,統一了今法國、德國、低地國家、瑞士、北義大利、奧地利西部、西班牙東北角的領土,史稱查理曼帝國。
凡爾登條約與三分帝國
The Western Empire, 843 division at Vern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稱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這些基本上是後來義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時候的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等部落的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薩克森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年~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公元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公元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哈布斯堡王朝時的帝國徽章自奧托一世(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德意志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在薩克森與法蘭克尼亞兩朝,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並時常因主教敘任權問題與教皇發生沖突。然而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1356年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黃金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選侯選舉產生,形同虛設。十六世紀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試圖重振皇權的努力,也因歐洲各國的聯合反對而作罷。
與拜占廷帝國的關系
拜占庭帝國,乃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30年遷都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將羅馬帝國劃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稱為拜占庭帝國。從歷史上看,繼承羅馬正統的理應是拜占庭帝國而不是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革命與帝國覆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熱誠」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准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 拿破崙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評價
法國文學家伏爾泰曾這樣評價它:「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不是什麼帝國。」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神聖羅馬帝國在歷史上未有過正統的根源與名號,與前羅馬帝國幾乎無任何關系。
歷史學家的兩種說法
有人認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志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
--------------
論歷史上並無「神聖羅馬帝國」
在讀中世紀歐洲歷史時,我們都讀過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其地域包括今天中歐的大片土地。由於在中世紀西歐,神聖羅馬皇帝是唯一稱皇帝的君主,因此其地位特別尊貴。但是「神聖羅馬帝國」又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各位若打開中世紀西歐的歷史地圖一看,當會發現「神聖羅馬帝國」從來不是一個單一國家,在它的版圖內有著大小林立的封建諸侯國和各種「大主教領地」、「主教領地」等。
歷史地圖亦從來不會以一種顏色標明這個「帝國」的領土,而只是用一條國界線標出這個「帝國」的范圍,在這條國界線內則用各種不同顏色標出各個諸侯國和教會領地的版圖,令人感到這個「神聖羅馬帝國」不像一個國家,卻倒像一個「國際聯盟」。事實上,「神聖羅馬皇帝」只是一個虛銜,所謂「神聖羅馬帝國」根本從來就不是一個真實的「政治實體」,無怪乎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曾說它「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首先講講神聖羅馬皇帝稱號的起源。西歐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便一直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直至法蘭克王查理曼(Charlemagne)在位時向四方擴張,建立了一個霸權帝國,其版圖包括今天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北部。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加冕為「羅馬皇帝」,其意是要繼承羅馬帝國在西歐的統治。這一事件遂被認為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不過其時的稱號並沒有「神聖」這個詞。
查理曼死後不久,法蘭克王國分裂為東、中、西三國(後來中法蘭克王國又再分裂,其主要部分演變為義大利王國),而羅馬皇帝稱號則由這三國君主的其中一個繼承,一時由東法蘭克王繼承,一時由西法蘭克王繼承,一時又由義大利王繼承,並無定製,完全視乎三國的實力較量而轉變。
911年東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王系(亦即卡羅林Carolingia王朝)斷絕,東法蘭克演變而為德意志王國。962年德意志王奧托一世(Otto I)繼承羅馬皇帝稱號,自此羅馬皇帝稱號便例必由德意志王繼承(注1)。直至1155年德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將此稱號改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皇帝」,「神聖」一詞才正式冠於此稱號之首。以下為了行文方便,對於此稱號一律稱為「神聖羅馬皇帝」。
從上面的討論可見神聖羅馬皇帝從一開始便不是一個獨立的稱號,它由始至終都依附於其他稱號之上(注2)。例如查理曼原來稱法蘭克王,他在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之後並沒有放棄原來的稱號,法蘭克王國也沒有就此消失。查理曼的後繼人也莫不如此,由此可見神聖羅馬皇帝其實只是一個虛銜。
其實「德意志王」本身也是一個虛銜。911年東法蘭克的卡羅林王朝斷絕,東法蘭克王國演變為德意志王國,其王位由原東法蘭克的諸侯互選產生,例如第一任德意志王便是由法蘭科尼亞(Franconia)公爵康拉德一世 (Konrad I)兼任的。自此絕大多數德意志王都由一名諸侯兼任,因此德意志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種「兼職」,歷史上只有少數幾個人專任德意志王(注3)。
其次,德意志王雖然名義上是所有德國諸侯的宗主,可是由於德國的諸侯從一開始便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德王的統治權從來都只限於他自己的諸侯國。例如第一任德王康拉德一世原是法蘭科尼亞公爵,他的統治權在他任德王前後都只限於法蘭科尼亞公國。當下一任德王改由薩克遜(Saxony)公爵海因里希一世(Heinrich I)出任後,他的統治權便只及於他本身的封國薩克遜,而不能及於法蘭科尼亞。德王甚至沒有自己的「王畿」,即是說在中世紀德國並沒有一塊土地是專由德王統治的,在德國沒有首都,也無所謂中央政府。
我們試將中世紀中期法國國王跟德國國王的權力作一比較,便更可見德王的「虛」。在此時期,法國跟德國一樣都處於諸侯割據、王室無權的境況,但是從987年休.卡佩(Hugh Capet)任第一任法王,直至1792年法王路易十六世(Louis XVI)遭廢黜,在法國一直存在專任法國國王的統治王朝,如987-1328年的卡佩(Capet)王朝、 1328-1483年的瓦羅亞(Valois)王朝等。在初期法王雖然勢弱,但尚有一塊專由他統治的領地-「法蘭西島」 (Ile de France)(在巴黎四周),這就是法王的「王畿」。後來在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路易九世 (Louis IX)、路易十一世(Louis XI)、 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等的統治下,法王逐漸消滅諸侯的勢力,統一法國,使法王的「王畿」不斷擴大,終遍及全國。反觀可憐的德王,則連一塊小小的「王畿」也沒有。德王就只像諸侯的「臨時盟主」,德國的諸侯就像在輪流坐這個盟主的位置,沒有哪一個諸侯能永久占據這個位置(注4)。
如果德意志王是一個虛銜,那麼神聖羅馬皇帝便更是「虛銜的虛銜」了。歷史上除了少數時間外,德王王位從 911年起到1806年拿破崙廢除德意志王國止基本上都沒有間斷過,即當一名德王去位後,下一任德王通常不久便會選出繼位。但神聖羅馬皇帝卻不是如此,這一稱號不是隨著德王登位便自動加上的。例如前述的弗里德里希一世在1152年繼為德王,但直到1155年才加上神聖羅馬皇帝尊號。歷史上更有一些德王沒有稱過神聖羅馬皇帝,例如1273-1291年間任德王的魯道夫一世(Rudolf I)就從未在羅馬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注5)。如欲了解歷任神聖羅馬皇帝取得尊號的時間以及這些皇帝兼領其他王號的情況,請參閱《歷任「神聖羅馬皇帝」》網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所謂「神聖羅馬帝國」其實是一個誤會。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神聖羅馬帝國」,充其量只能說有一個「德意志王國」和「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其實,德意志王的尊號又何止「神聖羅馬皇帝」一個?歷史上很多德王還有「倫巴德王」或「羅馬人之王」的尊號,可是歷史學家卻從來不認為有這麼一個「倫巴德王國」或「羅馬人王國」,因此我們也無必要「虛構」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出來。
注1:中國史學界一般以962年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之年。但這與西方史學界的通常說法有出入。西方一般以800年查理曼加冕為羅馬皇帝作為「神聖羅馬帝國」之始,本文沿襲西方的通常說法。
注2:歷史上也有極少數君主是先取得「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後來才繼承其他王號。例如蘭貝托(Lamberto)在 892年取得「神聖羅馬皇帝」尊號,至894年才繼承義大利國王和斯波萊托(Spoleto)公爵之位。
注3:歷史上專任德意志王(即沒有其他王號)的君主包括「薩克遜(Saxon)王朝」的奧托二世(Otto II)和奧托三世(Otto III)、「薩利安(Salian)王朝」的赫爾曼(Hermann)、「盧森堡(Luxemburg)王朝」的貢特爾(Gunther) 和弗里德里希(Friedrich)以及一名「非正統」國王理查德(Richard)。不過,與其說這些君主是繼承德意志王號,倒不如說他們是繼承所屬家族的領導權。
注4:從1438年開始,到1806年拿破崙廢除德意志王國止,德王王位幾乎專由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的奧地利大公兼任,不過其間也有例外。例如1742-1745年間德王王位乃由巴伐利亞(Bavaria)選侯卡爾七世(Karl VII) 兼任。而1745年德王王位轉歸哈布斯堡家族的旁支「哈布斯堡-洛林(Habsburg-Lorraine)支系」,該支系在 1780年繼承奧地利君位。自此德王王位又與奧地利君位重合。
注5:由15世紀末起,繼任之德意志國王不再在羅馬加冕。理論上這些國王並無「神聖羅馬皇帝」尊號,但傳統史家認為從1508年起德意志國王在登位後便自動加上「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因此一般史書仍把此時期的德意志王稱為神聖羅馬皇帝。
Ⅲ 請教神聖羅馬帝國的詳細資料
神聖羅馬帝國
955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馬扎爾人,收復各邊區。962年,奧托加冕為皇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今奧地利地區自此歸屬神聖羅馬帝國,直到其於1806年崩潰。
巴本堡家族統治(976-1246)
976年,奧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維也納森林之間建立東方馬克(marchia orientalis),將其封與巴本堡的利奧波德一世,附屬於巴伐利亞公國,另在原卡蘭塔尼亞地區成立大卡林西亞公國,後該國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國。
1043年,阿達爾貝特擊敗匈牙利軍隊,將領地向東擴張到萊塔河,該河遂成為後世奧、匈兩地分界線。此後,德國人大量遷入,使得當地最終德語化。而東方馬克之名也為古高地德語譯名Ostarrîchi逐漸取代(該詞首先出現於皇帝奧托三世簽發於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後,又逐漸音轉為今日奧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156年,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馬克升格為奧地利公國,脫離巴伐利亞管制,授予其小特權,並將東方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賜予奧地利。奧地利公國遷都於羅馬人創建的文多波納城,將其改名為維也納。1192年,根據喬治堡和約(Georgenberg Pact),奧地利吞並施蒂里亞。1229年,利奧波德六世又獲得卡爾尼奧拉的大部分領地,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中的強大諸侯國。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戰時陣亡,未留兒子,其女婿巴登的赫爾曼六世也未能穩固自身的統治。
捷克統治(1251-1278)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亞國王鄂圖卡二世奪取了奧地利,領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亞得里亞海,一躍成為中歐強權之一。
1274年,鄂圖卡二世在爭奪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斗爭中失敗,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在選舉中獲勝。鄂圖卡拒絕做效忠宣誓,遭到魯道夫聯合德意志諸侯對其討伐。1276年,鄂圖卡被迫放棄奧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圖卡在杜恩克魯特戰役中與魯道夫展開決戰,兵敗身死。自此,奧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278-1806)
衰落與分裂(1282-1438)
1282年,魯道夫將奧地利和施蒂里亞封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將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爾布雷希特一世成為唯一的統治者。129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奧地利領地交與其子魯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約翰刺殺,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亞的路易四世擊敗,丟失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和除奧地利之外的所有領地,成為普通諸侯。
1335年,奧地利公爵再次獲得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1363年,提羅爾並入奧地利,今日奧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奧地利獲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繼承者多次簽訂條約瓜分領地,將領地最終一分為三:下奧地利、內奧地利和上奧地利。
再次崛起與統一(1438-1519)
1438年,下奧地利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處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位,稱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間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猝逝於軍中,內奧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繼承其皇位,並成為其遺腹子拉迪斯勞斯的監護人,成功地使這個孩子繼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位。1457年,拉迪斯勞斯早逝。經過激烈的爭奪,匈牙利貴族馬提亞·科爾溫於1463年奪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並且於1485年擊滅下奧地利,遷都維也納。
1477年,腓特烈三世設法安排其子馬克西米連與勃艮第公國的孤女繼承人瑪麗聯姻,獲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領地。1490年,匈牙利國王馬提亞逝世,馬克西米連收復下奧地利和維也納,統一哈布斯堡家族領地。1491年,他與捷克兼匈牙利國王亞蓋隆王朝的拉迪斯勞斯二世達成協議,如果他沒有直系男性後代,則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繼承其領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馬克西米連繼位成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蘭女繼承人為妻,將勢力滲入義大利。這招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率軍入侵義大利。馬克西米連遂與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蘭結成神聖同盟,對抗法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繼承人瘋女胡安娜與馬克西米連之子菲利浦聯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國王路易之妹,確立了兩國王位繼承人的身份。
鼎盛時期(1519-1711)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君主寶座,此時,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卡爾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蘭和西屬美洲的統治者,以及其他許多小國的君主。他無愧為當時歐洲最為強大的封建領主。1522年,查理將奧地利諸邦以及家族在北義大利的領地分給其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錢倉尼德蘭,還有西印度群島,及帝國在義大利的領地分給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拉約什二世陣亡。斐迪南立刻根據先前的協定繼承了捷克王位,並與奧斯曼帝國支持的約翰·扎波利亞展開匈牙利王位爭奪戰。1529年和1532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蘇里曼一世兩次圍攻維也納。1544年,奧土達成協議,匈牙利分為三部分,西部由奧地利統治,中部由土耳其統治,扎波利亞之子日格蒙德則成為土耳其庇護下自治的特蘭西瓦尼亞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將奧地利領地一分為三:奧地利、提羅爾和施蒂里亞,交給三個兒子。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准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世系
911年,卡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的最後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 東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統中斷. 此時東法蘭克王國內有五大公國,分別是巴伐利亞,卡林提亞,士瓦本,法蘭,東法蘭西)以及薩克森. 為了抵禦當時馬扎爾人的入侵,五大諸侯和科隆大主教聯合,決定不再尋求從西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尋找王位繼承人,而是從本地的五大諸侯中選舉產生, 由此德意志王國開始了自己獨立發展的歷史, 而德意志的王位繼承製度也形成了和傳統的世襲繼承製不同的「選帝」制度.
一、 法蘭康拉德王朝
1.康拉德一世(911-918) 法蘭德意志(東法蘭克)國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樣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後,由東法蘭克五大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選舉為德意志國王。康拉德在位期間王權極其暗弱,其影響力甚至不如薩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同時他和馬札兒人的作戰也失利,他死前,勸說其弟埃伯哈德放棄了王位要求,並提議選舉他的對手薩克森公爵亨利為他的繼承人。
二 薩克森王朝(奧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 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薩克森公爵奧托之子,也稱為捕鳥者亨利。925年,他擊敗洛林公爵,將洛林並入德意志王國。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聯軍在里亞德擊潰馬扎爾人,解除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諸邦的威脅。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諸邦已經統一成為一個王國,因此亨利一世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創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們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德意志國王,巴伐利亞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奧托一世(936-973),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也被稱為羅馬皇帝,但後人一般將查理曼的帝國稱為法蘭克帝國或查理曼帝國,而將奧托的帝國稱為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一世與洛林公主的長子,也稱為奧託大帝。936年在亞琛被德意志貴族選為國王。
3,奧托二世(973-983)。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與義大利公主阿德萊德長子,961年加冕義大利和德意志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967年加冕皇帝(薩克森王朝君主均有為繼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習慣。)奧托二世其間,薩克森王朝達到了極盛,978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再次臣服,980年,奧托二世包圍巴黎,迫使西法蘭克國王洛泰爾放棄對洛林的主權要求。同年,奧托二世進軍義大利,在羅馬冊立新教皇約翰十二。982年,奧托二世在義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擊敗,他統一義大利的夢想未能實現。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
4,奧托三世(983-1002),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國王,994年成年,995年,奧托三世在羅馬擁立其堂兄為羅馬教皇,稱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國人教皇。996年,教皇為奧托三世加冕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的長孫,巴伐利亞公爵強辯者亨利(巴伐利亞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長子。 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後,亨利發動政變,劫持了奧托的靈柩,在薩克森、圖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貴族未參與的情況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004年被推舉為義大利國王,1014年,他進軍羅馬,羅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加強了效忠於他的主教區的權力,從此德意志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亨利二世和其妻子盧森堡公主庫妮甘德沒有子嗣,傳說是由於他們兩人訂立了婚後禁慾的共同誓約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1146年他被羅馬教皇尤金三世封為「聖者」。
三,薩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孫,施派爾伯爵亨利的兒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義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王)魯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擁立德國人教皇克萊芒二世,同日新教皇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三世時期,曾經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維亞,王室領地擁有五大公爵領地中的三個
德意志皇帝權勢達到了極盛,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羅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統治晚期,其帝國已經開始衰落,由他推動的教會改革最終推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後成為了他兒子亨利四世的極大威脅.
3,亨利四世(1056-1106), 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 親政後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於1077年至卡諾莎向教皇請罪, 史稱「卡諾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絕罰後,反叛的德意志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並選舉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新國王, 德意志陷入內戰, 亨利四世最終戰勝了魯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國內後,亨利四世立刻進軍羅馬, 1084年,亨利四世廢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萊芒三世為其加冕為帝. 1098年諸侯選舉其子亨利五世為國王, 和亨利四世對抗,德意志內戰再度爆發, 1106年,亨利四世終於打敗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 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和皇帝互相敵視,混戰不休, 德意志諸侯則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擴張他們的產業和主權,德意志王權衰微, 從此開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時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他們死後無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敵,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手中。薩利安王朝結束。
蘇普林堡王朝
1 ,洛泰爾二世(1125-1137)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蘇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33年出兵義大利被教皇英諾森二世加冕為帝。他稱為洛泰爾二世,是因為虔誠者路易的兒子,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一世曾經擁有神聖羅馬皇帝稱號,而德意志人認為他們和以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王統世系下的國家,所以稱他為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在國內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長期內戰。 在國外他對東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蘭和丹麥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義大利擊敗了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將西西里國王趕出了亞平寧半島。回軍途中洛泰爾二世去世,結束了他戰斗的一生。洛泰爾死後,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開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統治。
五 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德意志國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為王,和皇帝洛泰爾二世爆發內戰。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發動政變,於1138年由南部諸邦的諸侯選為德意志國王,但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爾二世的女婿,韋爾夫家族)拒絕承認,於是兩派爆發內戰,此後直到本世紀末,韋爾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內戰一直沒有停息過。1146年,康拉德三世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經過拜占庭帝國時,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極大破壞,1147年,在小亞,康拉德的十字軍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潰,步兵軍團被全殲,康拉德和其騎兵部隊,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為帝。並將其王位指定傳給其年長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兒子,也稱「紅鬍子腓特烈,或稱巴巴羅薩(傳說是紅鬍子的義大利語)。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託,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55年,羅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為其加冕為帝,但他拒絕按慣例為教皇牽馬,並下令騎士屠殺了上千名羅馬人。腓特烈一世力圖恢復查理曼帝國的榮耀,一生東征西討,1156年,他獲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領地,並將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分出一部分給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奧地利公國,從此奧地利從德意志分離 。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義大利,與米蘭、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聯盟反復爭斗,終於在1176年被倫巴第人在米蘭附近擊敗,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亞歷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歲的腓特烈一世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行動,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獅心理查一起前往聖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橫渡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的薩勒夫河時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典範,因而很多傳說說他沒有死,他孫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訴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羅薩是在圖林根的基夫霍伊澤爾山裡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鷹離開了這座山,他就會蘇醒。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就用這樣的神話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3.亨利六世(1190-1197)德意志國王,西西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與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麗斯之次子,1190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娶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之女康斯坦絲。1191年由教皇切萊斯廷二世為其加冕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國王,從此西西里王國的諾曼人王統世系中斷。(最後一任諾曼人西西里國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統一了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從此西西里王國稱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或稱兩西西里王國。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麗斯的幼子。也稱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後,其子年幼,於是擁護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貴族選舉菲利普為國王。但支持韋爾夫家族的諸侯在亞琛卻選舉了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為國王,內戰再次爆發。1205年,得到諸侯支持的菲利浦在亞琛再次加冕國王。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被巴伐利亞的帕拉丁伯爵謀殺,原因據說是菲利普拒絕吻帕拉丁伯爵女兒的手。
六、 韋爾夫王朝
1. 奧托四世(1198-1215),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長子,從小生活在英國,由其舅舅獅心王理查撫養。1198年,薩克森和巴伐利亞貴族推選奧托四世為德意志國王,並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發內戰,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為其加冕為帝。但此後奧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兩西西里王國,英諾森三世將其絕罰。 1211年,德意志諸侯在紐倫堡會議中,廢除了奧托四世的國王稱號,並選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為國王。但奧托拒絕退位,1214年,他和英國約翰國王組成的聯軍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會戰中擊潰,1215年,奧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奧托四世統治時期開始,德意志騎士開始了持續200年的向東部波羅的海沿岸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形成了稱為東勃蘭登堡(東普魯士)的國家,日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另外,由於內戰不斷,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組織也開始形成於這一時期。
七、 霍亨斯陶芬王朝(續)
5.腓特烈二世(1212-1550)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絲的長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兩西西里王位,1212年紐倫堡會議被選為國王, 1220年,羅馬教皇奧納魯斯三世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視教廷權威的生涯中度過。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為他未能及時率十字軍出征而將其絕罰,但被絕罰之後, 他卻於1228年率軍東征,從埃及人手裡收復了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1229年他在沒有教士在場的情況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國王。隨後回軍擊敗入侵西西里的教皇國軍隊,迫使教皇將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對其處以絕罰,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國。1243年,腓特烈二世擊敗繼任教皇英諾森四世,英諾森四世逃往法國,從此羅馬教皇開始受法王影響。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義大利城市聯盟擊敗,丟失了他佔領的義大利中部領地。1250年他於平靜中去世。腓特烈二世會九種語言,並可以用其中的七種文字書寫,(在當時,絕大多數國王和貴族都是文盲)。他熱衷於科學和經濟學,他在他的帝國內廢除了壟斷經營權,國內通行稅和國內關稅,成為當時西方最現代,最有頭腦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從本質來說是個純粹的義大利人,他出生成長在義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義大利度過,他對德國事務關心很少,自他死後,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就已不復存在,此後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皇帝尊號,但其帝國的國家形式已不復存在,所謂「既無羅馬,也不神聖,更不是個帝國」。
6.康拉德四世(1250-1254),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約蘭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與其長子亨利七世鬧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熱衷西西里事務的腓特烈二世指定為德意志國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於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貴族選舉康拉德四世為德意志國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繼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貴族的排擠,放棄了德意志,專心於西西里事務,但和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 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後繼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為爭奪西西里王位,與康拉丁爆發戰爭,1268年,康拉丁戰敗被俘,並在那不勒斯市場被斬首。 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終結,而西西里世系則轉入安茹王室之中。
八 。空位時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義大利陷入混亂, 荷蘭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三世,英國康沃爾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諸侯推舉為國王,但整個德意志沒有一個統一的君主. 而義大利則陷於法國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戰之中,此時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選侯制度,德意志國王從此由七大選侯選舉,他們分別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帕拉丁公爵,勃蘭登堡公爵和波希米亞國王。
九 。 混和家族世系時期
1。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1283-1291)。 德意志國王,哈布斯堡伯爵, 奧地利公爵,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卡尼奧拉公爵。哈布斯堡伯爵阿爾伯特四世之子。1273年,德意志七大選侯選舉毫無勢力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為德意志國王,目的顯然是為了剝奪德意志王國的中央權力。但受到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的反對。魯道夫一世不顧自己六十高齡,親自討伐奧托卡二世,並在1278年將奧托卡二世擊敗並殺死。 魯道夫通過這次戰爭,從波希米亞手裡奪取了奧地利公國,卡林提亞公國(今奧地利卡林提亞),斯蒂利亞公國(今奧地利格拉茨),卡尼奧拉(在今天的斯洛維尼亞),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間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躍而為勢力極大的諸侯。並奠定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核心,此後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奧地利達六百年之久。
2。拿騷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德意志國王,拿騷伯爵。拿騷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選侯選舉毫無勢力和影響力的拿騷伯爵為德意志國王取代勢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間由於提出對鄰近的圖林根的領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其王位被德意志貴族廢黜,阿道夫試圖奪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戰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殺死。
3.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1298-1308),德意志國王,奧地利公爵。1298年,阿爾伯特聯合諸侯,廢黜了阿道夫國王,並被選為新國王。阿爾伯特在位期間,力圖使自己的兒子繼承波希米亞國王,並對西北的荷蘭,澤蘭,西南的圖林根和麥森都提出了領土要求,但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無一得手。1308年,在士瓦本被其侄子約翰刺殺。
4。盧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1308-1313),盧森堡伯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盧森堡伯爵亨利三世之子。1308年阿爾伯特一世遇刺後,德意志選侯再次挑選了毫無勢力的盧森堡伯爵繼任德意志國王。1310年,在羅馬由教皇克萊門特五世指定的樞機主教(當時克萊門特五世的教廷,已被法王腓力四世遷往法國的阿維尼翁)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自腓特烈二世後第一位被加冕的皇帝。1313年亨利七世出征西西里,在錫耶納附近死於軍中。
5。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1314-1326)奧地利公爵,德意志國王。阿爾伯特一世的次子,1314年,被四個選侯在法蘭克福選為德意志國王,但其他德意志諸侯對哈布斯堡家族勢力感到憂慮,所以選舉巴伐利亞公爵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為國王,雙重選舉最終導致內戰,1322年腓特烈戰敗被俘,1325年被路易四世接受為共同執政者。1326年後,其影響僅限於奧地利。
6。維特斯
Ⅳ 神聖羅馬的范圍包括現在的哪些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 962–1806
中世紀的歷史時代
- 奧托一世加冕
皇帝的羅馬5月2日962
- 康拉德二世假設
勃艮第1034冠
- 1555年和平奧格斯堡
-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10月24日
- 廢除1806年11月6號
神聖羅馬帝國(人權教育,德語:Heiliges Römisches帝國(訓練樣本),拉丁美洲:羅馬帝國骶骨(IRS)的),是中歐地區聯盟在中世紀和近代早期在一個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在神聖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是奧托一世在962圓滿成功。[4]最後是弗朗西斯二世退位,並解散誰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帝國。在一項法令後,科隆1512飲食,正式的名稱更改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民族(德語:Heiliges Römisches德意志帝國國家,拉丁美洲:羅馬帝國骶骨Nationis Germanicæ)[5]。
帝國的領土范圍內對其不同的歷史,但在高峰期它包括德國,英國,義大利,英國和勃艮第王國,為它的許多歷史帝國包括較小的副數百個單位,侯國,公國,縣,自由帝國城市,以及其他領域。盡管它的名字,因為其歷史上最帝國並沒有包括在其邊界內羅馬。
的領土和在當今各國的條件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包括德國(南石勒蘇益格除外),奧地利(布爾根蘭州除外),捷克共和國,瑞士和列支敦斯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斯洛維尼亞(除Prekmurje ),除了法國東部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圖瓦,阿爾薩斯,弗朗什孔泰,薩瓦省和洛林),義大利北部(主要是倫巴第大區,皮埃蒙特大區,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托斯卡納和南蒂羅爾)和波蘭西部(主要是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和紐馬克)。
Ⅳ 神聖羅馬帝國包括現在的哪些國家
由地圖可見,古羅馬帝國包含了:義大利,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士,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塞黑,馬其頓,希臘,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科威特,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約旦,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塞普勒斯,馬爾他,盧森堡,聖馬利諾,梵蒂岡,奧地利,列支敦斯登,摩納哥,安道爾,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等國。
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時,羅馬帝國版圖達到最大,經濟空前繁榮,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
Ⅵ 神聖羅馬帝國是怎麼一回事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
從羅馬帝國到法蘭克王國
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軍事將領凱撒奪取了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公元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在萊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們也被古羅馬人稱為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國、比利時、義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蘇之後、羅馬帝國後來的國家元首凱撒率軍征服高盧,使之成為帝國新的一部分。公元3世紀後,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而在公元前5世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也居住著另外一些部落,他們被古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後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
公元395年,內外交困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廢掉。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地統治一直持續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蘭克族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到公元800年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達到鼎盛,統一了今法國、德國、低地國家、瑞士、北義大利、奧地利西部、西班牙東北角的領土,史稱查理曼帝國。
凡爾登條約與三分帝國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稱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這些基本上是後來義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時候的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等部落的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薩克森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年~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公元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公元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哈布斯堡王朝時的帝國徽章自奧托一世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德意志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在薩克森與法蘭克尼亞兩朝,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並時常因主教敘任權問題與教宗發生沖突。然而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黃金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選侯選舉產生,形同虛設。十六世紀時哈布斯堡王朝試圖重振皇權的努力,也因歐洲各國的聯合反對而作罷。
法國大革命與帝國覆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准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歷史學家的兩種說法
有人認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志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列表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王公頭銜。嚴格地說,持續到近代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全名應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其皇帝頭銜始於奧托一世;但是在帝王世系的正式排列中,通常是將查理曼時代的歷代皇帝也包括在內。加洛林王朝的諸位皇帝,其正式稱號是羅馬人民的皇帝,均是由教宗加冕賦予。因此這個頭銜也可看作是一個義大利王公頭銜,而且往往與義大利國王相等價。但是聯繫到偉大的古羅馬帝國,也就使這些皇帝的頭上環繞著泛歐洲統治者的光輝。由奧托一世所創建的帝國,其皇帝稱號雖然也來自於教宗,但其本質卻是德意志民族的國家,皇帝通過征服義大利來取得「羅馬皇帝」的合法性。帝國的所謂選帝侯,其直接選舉的當為羅馬人民的國王(實際即是德意志國王),而非皇帝。因此,並非每一位德意志統治者都可以成為皇帝,只有進軍義大利,接受教宗加冕的強者,才可獲得這一殊榮。當哈布斯堡家族壟斷王位之後,選帝侯的實際作用幾乎消失,而皇帝也不再需要教宗加冕,於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乃成為奧地利-德意志君主的一般稱號。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皇帝列表
皇帝名號 加冕日期 加冕地點 加冕者
加洛林王朝
查理一世 800年12月25日 羅馬 良三世,教宗
路易一世 816年 蘭斯 斯德望五世,教宗
洛泰爾一世 823年4月5日 羅馬 帕斯卡爾一世,教宗
路易二世 872年5月18日 羅馬 艾德里安二世,教宗
查理二世 875年12月25日或12月29日 羅馬 若望八世,教宗
查理三世 881年2月9日之前 ? 若望八世,教宗
斯波萊托家族
圭多 891年2月21日 羅馬 斯德望六世,教宗
蘭貝托 892年4月 帕維亞 福爾摩塞,教宗
加洛林王朝
阿努爾夫 896年 羅馬 福爾摩塞,教宗
路易三世 901年2月 羅馬 本篤四世,教宗
貝倫加爾一世 915年1月 羅馬 若望十世,教宗
薩克森王朝
奧托一世 962年2月2日 羅馬 若望十二世,教宗
奧托二世 967年12月25日 羅馬 若望十三世,教宗
奧托三世 996年5月21日 羅馬 額我略五世,教宗
亨利二世 1014年2月14日 羅馬 本篤八世,教宗
法蘭克尼亞王朝
康拉德二世 1027年3月26日 羅馬 若望十九世,教宗
亨利三世 1046年12月25日 羅馬 克萊孟二世,教宗
亨利四世 1084年 羅馬 克萊孟三世,敵對教宗
亨利五世 1111年4月13日 羅馬 帕斯卡爾二世,教宗
蘇普林堡家族
洛泰爾二世 1133年6月4日 羅馬 依諾增爵二世,教宗
霍亨斯陶芬王朝
腓特烈一世 1155年6月18日 羅馬 艾德里安四世,教宗
亨利六世 1191年4月15日 羅馬 塞萊斯廷三世,教宗
韋爾夫王朝
奧托四世 1209年10月4日 羅馬 依諾增爵三世,教宗
霍亨斯陶芬王朝
腓特烈二世 1220年11月22日 羅馬 霍諾留斯三世,教宗
盧森堡王朝
亨利七世 1312年6月29日 羅馬 克萊孟五世,教宗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路易四世 1328年1月17日 羅馬 斯齊亞拉·科倫納,羅馬元老
盧森堡王朝
查理四世 1355年4月5日 羅馬 依諾增爵六世,教宗
西吉斯孟 1433年5月31日 羅馬 尤金四世,教宗
哈布斯堡王朝
腓特烈三世 1452年3月18日 羅馬 尼各老五世,教宗
馬克西米連一世 — — —
查理五世 1530年2月24日 博洛尼亞 克萊孟七世,教宗
斐迪南一世 — — —
馬克西米連二世 — — —
魯道夫二世 — — —
馬提亞斯 — — —
斐迪南二世 — — —
斐迪南三世 — — —
利奧波德一世 — — —
約瑟夫一世 — — —
查理六世 — — —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查理七世 — — —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弗朗茨一世 — — —
約瑟夫二世 — — —
利奧波德二世 — — —
弗朗茨二世 — — —
Ⅶ 神聖羅馬到底是什麼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962~1806A.D.)
1. 淵源:由東法蘭克王國蛻變而來(詳前表),公元九六二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鄂圖一世親至羅馬城,跪在查理曼曾經跪過的地方,要求教皇約翰十二世(John IIX)為他舉行加冕典禮,要求人民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並將東法蘭克王國改名為「神聖羅帝國」。
2. 國策:以古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人自居,處心積慮完成其理想中的領域——包括一切基督教國家在內。
3. 疆域:全盛時期包括尼德蘭(Netherland,包括今荷蘭及比利時)、日耳曼、波希米亞(Bohemia)、奧國、瑞士、布根第以及義大利北部。(英、法、西班牙、瑞典、丹麥、挪威等基督教國家均未曾隸入版圖)
4. 宗教:原則上支持羅馬教皇;實際上,教皇與皇帝間明爭暗鬥。
5. 帝國組織:皇帝無實權,帝國組織鬆散而龐大,皇帝之下的諸侯(Vassals)、主教區(Dioceses)、武士團體(Knights)及自治城市(Free Cities)各自為政,理論上連系各成員共同輔助皇帝的公會(即帝國會議Diet),事實上淪為各方爭取特權之場所。
6. 帝國隱憂:(1).地方主義(Particularism)盛行,區域間難以合作。(2).歷屆皇帝馳心外務,內政不修,臣民離心離德。(3).政教之爭,打擊皇帝尊嚴。
拿破崙戰爭之後,哈布斯堡的奧地利皇帝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德意志諸邦國組成了鬆散的德意志邦聯(Deutscher Bund)。有38個組成成員,包括:
1個帝國:奧地利
8個王國:
普魯士
丹麥(其國王屬於荷爾斯泰因-哥道普家族,作為荷爾斯泰因公國的領主而享有德意志邦聯成員身份,直到1864年的普丹戰爭為止)
巴伐利亞
薩克森
巴登
荷蘭(其國王作為盧森堡大公而享有德意志邦聯成員身份)
英國(國王源自德國漢諾威公國,享有德意志邦聯成員身份)
黑森大選帝侯
3個大公國:
符滕堡
黑森-卡塞爾
薩克森-魏瑪
11個公國:
薩克森-哥達
薩克森-柯堡-梅寧根
薩克森-阿爾滕堡
薩克森-柯堡-哥達
不倫瑞克-沃芬巴赫
荷爾斯泰因-奧爾登堡
梅克倫堡-什未林
梅克倫堡-斯特雷利茨
安哈特-德騷
安哈特-伯恩堡
安哈特-哥滕
11個親王領地:
霍亨佐倫-黑興根
霍亨佐倫-西格馬林根
拿騷
列支敦斯登
施瓦岑堡-桑德豪森
施瓦岑堡-魯多爾施塔特
瓦爾戴克-皮埃蒙特
長系琉森
幼系琉森
紹姆堡-利佩
利佩
4個自由市:
呂貝克
法蘭克福(美因河),
不萊梅
漢堡
神聖羅馬帝國和古羅馬帝國根本就是兩個概念,民族構成完全不同。羅馬是以拉丁民族為主體的,而神聖羅馬帝國是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
神聖羅馬帝國是中世紀時期德國皇帝統治下的帝國,也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國」,和1870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國」、1933年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相對應。
之所以叫「神聖羅馬帝國」是羅馬教皇和德國皇帝權力結合的產物。在封建割據勢力十分強大的德國,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是教皇利益的代言人;而有勢力的諸侯也通過這一途徑獲得一定的支配權。所謂德國皇帝,好象我國春秋時的「霸主」一樣。所以說神聖羅馬帝國從來就沒有真正統一過。
哈布斯堡王朝時的帝國徽章自奧托一世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德意志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19世紀,在拿破崙的要求下,弗郎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樓上說什麼追溯羅馬帝國就是胡扯
Ⅷ 神聖羅馬帝國有多少個國家
包括10個國家。
在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羅馬,西羅馬的國土則包括了原羅馬的領土。包括:1、東哥特王國(義大利東北部) 2、法蘭克王國(即法國) 3、布根地王國(瑞士) 4、西哥特王國(西班牙) 5、蘇維王國(葡萄牙) 6、萬達爾王國(非洲北部) 7、倫巴地(奧地利) 8、盎格魯撒克森王國(即英國) 9、黑如萊王國(義大利本土) 10、阿勒曼尼王國(即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