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街頭雜耍是什麼

英國街頭雜耍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2 02:57:45

『壹』 誰知道英國的風土人情

--請選擇國家-- -----英國----- -----法國-----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希臘---- ----芬蘭---- ----丹麥---- ----挪威---- ----俄羅斯----
風 土 人 情
英國國旗

1、穿花格裙的蘇格蘭男人
男人穿裙子在世界不多見,蘇格蘭男人就是其中一例。頭戴小黑呢帽,身著花格裙及短襪,手上拿著管風笛,這是蘇格蘭男人引以為傲的打扮。蘇格蘭人愛穿花格裙,是因為不同圖案的花格布代表著不同的氏族,每一個氏族都為自己設計一種代表氏族精神及血緣關系的花格布裙。當氏族人穿上自己氏族的花格布,,也同時穿出了他們族人的驕傲、責任與忠誠。
2、民俗禮儀
英國人給人的印象是及保守又富有幽默感。英國人傾向於接受熟悉的事物,對於新奇或者外來的東西總是持懷疑的態度。英國人比較謙虛,自誇是沒有教養的表現。英國人非常看重一個人的幽默感。英國式幽默的出發點自我貶低,以自負為大敵,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自嘲,嘲笑自己的缺點、失敗、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他們不相信華麗的詞藻和自誇之詞。英國人熱愛體育,現代形式的體育運動幾乎全是英國人的發明,如拳擊、橄欖球、曲棍球和網球等。
塔橋

3、飲食
英國菜比較簡單,製作方式只有兩種:放入烤箱烤,或者放入鍋里煮。做菜是什麼調味品都不放,吃的時候在以個人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末、辣醬油之類。 英國的特色菜有烤牛排,炸魚,炸馬鈴薯
聖保羅教堂大

4、禮節
在英國女士優先是人人皆知的行為准則。進房間後進餐館大多是女子在前,男的要替女士開門。在街上行走或過馬路時,男子要走在女士身旁靠來車方向的一側。宴會上,女士進客廳時,廳中的男子要站起來以示敬意,女士則不必其身為禮。作介紹時,通常把男士介紹給女士,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在客廳里就座的宴會,男士們應為女士們拉開椅子,幫女士入座。被邀請到英國人家做客,如果是社交聚會,早到是不禮貌的,因為女主人正在做准備,還沒完全准備好客人就到了,會使他感到非常尷尬。晚到10分鍾最佳,晚到半小時就顯得太遲了,須向主人道歉。在主人叫做的太晚也是很不禮貌的。最好在10點至11點之間離開或者餐後1小時告別。如被邀請留下來住幾天或度周末,可在離開錢送束花給女主人。英國人吃飯的規矩復雜,最主要的是坐直,吃飯是不準不停的交談。倘是應放在湯盆的托碟上,咖啡匙要放在茶托上。不能把自己使用的匙子留在湯盆火咖啡杯上。吃東西時不要弄出聲響,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不懂規矩。喝湯時用匙的一側從里往外舀,不能用匙頭,更不能端著湯盆把盆地剩的湯全喝光。每餐一般只有一道主菜、沙拉和甜食。不能在餐桌上抽煙和打飽嗝。喝咖啡時要就著杯子,咖啡匙要放在托盤上。
牛津大學

5、倫敦的酒吧
英國街頭巷尾到處都有酒吧,喝啤酒已成為倫敦人的傳統習慣之一。有的酒吧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英國的酒吧一般裝修得古色古香,有雕花的門窗、磨花的大玻璃窗面和錚亮的吧台。酒吧已成為倫敦的一種文化。
6、禁忌與習俗
英國人有排隊的習慣,加塞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英國人非常不喜歡談論男人的工資和女人的年齡,英國女士認為年齡是自己的秘密。在英國購物,最忌諱的是砍價。英國人不喜歡討價還價,認為這是很丟面子的事情。英國人上廁所時不會直截了當地說「去上廁所」, 一般說「請原諒幾分鍾」或「我想洗手」等。小孩子們一般說「我要去那個地方」。在朋友之間和家庭內部,「100號」則是最常用的說法。英國大型舞會一般在晚間10時左右開始。主人邀請客人應事先寄送請柬,邀請的客人男女數目要大致相當。被邀請的人一定要看清請柬上是否設有晚飯。參加舞會的客人服裝要整齊,跳舞是男賓要輪流請女賓,其中有一次必須與女主人跳舞。參加舞會的人可隨來隨走,走時不跟主人打招呼不算失禮。

『貳』 英國倫敦騷亂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的騷亂根本原因是社會邊緣人群對主流社會不滿

英國騷亂的導火索是警方射殺了一名叫做馬克·達根的年輕人,當然不是警察隨便開槍處決老百姓,而是馬克先開槍射擊警察,萬幸子彈打中了警察的步話機,警察回擊打死他的。這個馬克是混幫派的,他家裡人就通過網路等等散布謠言,鼓動親友起來造反,接著整個南倫敦都開始純粹的打砸搶。這些街上的年輕人砸開店鋪,搶走電視機、現金、糖果,還在記者面前大言不慚的說「我們這是在對財產再分配!憑什麼別人有的我們就不能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是英國社會的分化嚴重。我們都知道英國的社會福利是很好的,很多拉丁裔、黑人來到英國之後好吃懶做,生一大堆小孩,小孩也不讀書(反正有國家養著嘛),小孩到了十幾歲都去混黑社會,偶爾有幾個有志氣的孩子要麼出人頭地脫離這個圈子去當中產階級,要麼就在街頭斗毆中喪命了。他們不讀書,混社會,卻眼紅英國的普通百姓中產階級開汽車炒股票,拜託,那是好好讀書好好工作,遵紀守法才能換來的生活。但在這些混混眼中,別人有的我沒有就搶過來,不要法律不要道德。
倫敦騷亂被稱為一場「沒有口號的騷亂」,這些不法之徒只是一味的打砸搶。

換到國內的形式,英國騷亂:你也知道我過對少數民族有很多優惠政策,但是城市裡還是有很多XJ自治區的小偷。他們就是不願意讀書不願意工作,有一天他們偷東西的時候被警察抓住了,反而去殺JC,結果被J C幹掉了,XJ小偷就鼓動同鄉開始在城市裡打砸搶。

『叄』 愛丁堡為什麼是街頭藝術的發源地

那是因為每年八月愛丁堡都會舉辦藝術文化節。每到這個時候,愛丁堡就備受世界矚目,這座城市的旅遊觀光客也將達到高峰,他們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都是為了藝術節而來

全愛丁堡的人都會因此而變得忙碌,各大商店的老闆、酒吧、餐廳,都可以延長營業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周時間,但是足以讓愛丁堡的人們為之激動而瘋狂。


每年七月末到九月初,愛丁堡都會舉辦藝術文化節,藝術節有多個子節日。來自世界各地一流的藝術表演者,都將聚集在這個城市,會吸引大量的藝術愛好者和本地居民。

每年這個季節都是愛丁堡盛裝迎接世界各地觀光客的時候。整個城市都在一片祥和熱鬧的氛圍中。分外璀璨耀眼。

『肆』 急需關於英國藝術和語言的資料

英國藝術概況
戲劇 倫敦是世界戲劇之都,就連紐約亦無法匹敵。在倫敦,很少有東西像戲劇一樣有趣,又能帶來收益,其戲劇作品的數量和種類以及表演和導演的水準絕對無以倫比。倫敦的舞台上同時活躍著傳統戲劇和先鋒戲劇;而最重要的是人們能夠以合理的票價,進入劇場觀看。新建的環球劇院是戲劇界令人興奮的新隊員。

古典戲劇與基於台詞的戲劇

在英國,基於台詞的戲劇有著長久的歷史傳統,這可追溯到莎士比亞,甚至更遠的時代。這個詞彙本身暗示著這是一種基於語言的、表達語言的含糊性和諷刺性的戲劇形式。很明顯,這種戲劇形式並沒有忽略肢體動作和視覺表現力。但是其意義是對於一種觀點的根本認同,那就是「語言——無論是詩歌、散文或者二者的結合體——是探索環境和人物的最微妙工具」。

現場喜劇(Live Comedy)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模仿美國同行的英國喜劇俱樂部誕生。從那時起,直率成為了這種現場娛樂形式的主要特色。但是,其它幾種滑稽形式——短劇喜劇(Sketch Comedy)、即席創作游戲(Improvised Games)和場景、肢體喜劇和結合了直率元素和戲劇獨白的單人作品——也漸漸形成。如今,這幾種戲劇形式間的相互交融也逐漸增多。還有一些劇團打破了戲劇和現場喜劇之間的界限。

這種「非傳統喜劇」在音樂廳和雜耍表演的變化中逐漸紮下了根基,但是其強調的重點卻僅僅是為了各種目的創造的幽默。這些目的范圍包括反映人類行為的古怪,表達社會或者政治評論,或者通過完完全全的瘋狂和荒誕事來使人們放鬆,並提供逃避現實的出路。

動作和視覺

戲劇是一種肢體表現和視覺的媒介,但是劇本本身並非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戲劇的一種——肢體表現和視覺戲劇——卻與傳統的精心編織的戲劇完全不同,這種戲劇范圍跨越舞台戲劇、木偶劇、舞劇和視覺藝術。這種戲劇利用了肢體語言——一種類似過去的啞劇、完全無聲的戲劇形式。如今,這種形式的作品常常包括了語言成分,但是身體語言與聲音語言同樣有力;而這種表演形式的最強大力量之一是它常常能夠發掘出沉默時蘊含的情緒。大部分此類戲劇是編排的而非劇本創作。而且雖然很多進行此領域創作表演的英國劇團受到了歐洲傳統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劇團正在發展他們獨特的、令人興奮刺激的風格。

英國是世界上第三大音樂銷售市場,創造了全球十分之一的音樂發行收入。英國消費者人均音樂購買量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水平。新的音樂渠道不斷涌現:以英國彩鈴市場為例,其市場價值在2005年為1.33億英鎊。英國iTune下載量已經超過十億大關。北極猴(The Arctic Monkeys)只是在短短幾個星期內就從一文不名到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互聯網上銷售最快的專輯。當地豐富的音樂天才吸引了眾多出品人,而頂尖的國際藝術家也來到英國尋找製作人和技師。

古典音樂

城市音樂(Urban)

電子音樂

爵士樂

歌劇及音樂劇

另類吉他

Roots音樂

傳統與民間音樂

馬戲

馬戲是英國的傳統娛樂形式,是視覺表現和肢體技巧的完美結合。現代英國馬戲包含了非常廣闊的作品范圍,從傳統的大棚里表演的旅行馬戲團到劇場里演出的馬戲表演;並且現代馬戲受到表演藝術、舞蹈、搖滾與戲劇的影響一點都不亞於受到傳統馬戲的影響。英國馬戲中再也找不到動物的身影。很多英國馬戲團開始嘗試將馬戲從雜耍和高難度肢體技藝轉移到超自然的、情緒上的和心理上的表演領域。越來越多的嘗試與馬戲技巧以及敘述故事和古典文學成功結合。

街頭藝術

當今英國的街頭藝術是現代文化活力和直率精神的表達。這種表演藝術形式包括很多具體的表現形式——戲劇、木偶劇、馬戲、音樂或者視覺藝術,以及任何多種形式的結合。如何在街頭為行人搞笑常常是這些藝術形式的著力點。演出的形式可大可小:從一個人的徒步街頭表演,到社團的集體創作,或者有數千名觀眾的大規模劇院演出。

街頭藝術活動幾乎總是免費的,而且常常伴有大規模的參與,這讓這些活動成為人們喜聞樂見並可參與其中的表演形式。很多街頭藝術利用幽默、慶典和光影效果與觀眾互動,而這種表演形式同樣有著向社會吶喊或者表現社會事件的長久歷史意義。

繪畫

結果是,繪畫關注的東西與其他各種藝術形式一樣豐富。而且繪畫已經擴展、包含了過去從未有過的材料和技術:比如塑料價簽、刺綉和象牙都是最出名的新材料。現在人們已經承認一個藝術家可以在抽象和具象之間轉換,同樣也能在繪畫、攝影和三維作品之間轉換,所有這些都在一種相互關聯的創作體系之中。

攝影

那些願意在光影海洋里獨自遨遊的獨立攝影師們繼續在英國——這個攝影誕生之地——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強烈的記錄沖動和這種沖動帶來的必然結果——一直是英國攝影支柱的圖片新聞,繼續在自由攝影和商業攝影(通過如Magnum及Network等機構)兩塊陣營中蓬勃發展。在上世紀70年代,新一代攝影師開始重新審視這種影像記錄傳統,引入了一種新的「主觀」彩色記錄,而馬丁·帕爾(Martin Parr)的作品就是這種新風格的集中代表。之後的幾代英國攝影師中,很多人都受到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他們繼續在探索攝影表現意義的路途上不斷前行。在過去的十年中,攝影和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界限隨著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理查德·比靈漢姆(Richard Billingham)和凱瑟琳·亞斯(Catherine Yass)等藝術家的出現而漸漸模糊了。在當今藝術激辯的中心,現實主義典範仍然是被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這導致了一系列來自於攝影和攝像領域的藝術家的反應。

雕塑

現場藝術

文學藝術節

參加一次文學藝術節,你就能親耳聆聽你最喜歡的作者朗讀他們的最新作品,並可以向他們提問,向出版作品的作者學習這個行業的技巧,並且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參加培訓班和聯誼活動,交流關於讀過的書籍和作者的觀點,以及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的種種問題。這還是一個開闊視野,發展對於新門類和新作者的興趣地好機會。聆聽作者們談論他們的作品或者朗讀作品中的精華會為你打開新的道路。

獎項

曼氏布克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學獎項,因為任何國家的健在的作者都有資格獲得這一獎項,只要他的或者她的作品有英文版本(可以是以英文出版銷售的或者有英語翻譯版本銷售的)。該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以表彰一些在文學領域有突出成就的作家及其在世界范圍內對其他作者和讀者產生的巨大影響

獨立外國小說獎(The 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Prize)用以表彰仍然健在的作家創造的出色小說作品,該小說作品可以是從任何語言翻譯成英文,並且在之前一年在英國出版的作品。這個獎項的獨特性在於它不僅表彰小說家本人,同時也對翻譯者進行認可,強調了譯者在搭建跨語言橋梁中的重要性。

出版

沒錯,Flamingo、Bloomsbury和Faber等出版商占據了外國文學出版的市場;但是一些小的獨立出版人一直在更廣闊的世界裡積極地尋找新作品。包括Arcadia Books、Canongate、Serpent』s Tail、Marion Boyars、Dedalus及BlackAmber等出版商經常積極發現重要的國際作家的成就,並將這些成就帶到了不列顛。

在日本小說界改變了其在西方形象的五十年後,中國小說被列為了Penguin的現代小說出版類別下。中國現代小說一直給人一種復雜的印象:在最好的情況下,它是為了解中國的最佳教材;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則毫無進入英國讀者書架的可能性。

時裝設計

傢具和室內設計

平面設計

產品設計

手工藝與應用美術

藝術家電影(Artists』 Film)與視頻

這種現代藝術形式通常被稱為「以鏡頭為基礎的藝術」,在過去二十年裡,越來越多的英國藝術家投身其中。吉爾伯特與喬治(Gilbert & George)等早期英國藝術家在該領域的探索證明了其影響力,而新一代藝術家在20世紀90年代嶄露頭角,他們中包括道格拉斯·哥頓(Douglas Gordon)、薩姆·泰勒·伍德(Sam Taylor Wood)、吉利安·威爾英(Gillian Wearing)和威爾遜雙胞胎(The Wilson twins)。這種藝術形式使用了廣泛的策略,從劃時代的長篇電影(如哥頓的《精神病24小時》Gordon』s 24 hour Pyscho)到對現代戲劇中他們自己的演員的指導(薩姆·泰勒·伍德、吉利安·威爾英),這些藝術家極大地擴大了這種藝術形式內容和表現形式的可能性。富有野心的多熒幕視覺裝置,比如伊薩克·朱麗安(Isaac Julien) 和史蒂夫·麥柯奎恩威(Steve McQueen)早期畫廊或電影院環境創作的作品如今與單頻道或多頻道視頻監視器作品一起形成了當代博物館展品中的常規部分。

廣播與新媒體舞蹈

英國的廣播與新媒體舞蹈藝術從眾多的現代科技文化領域吸收了影響。與搖滾樂、電腦技術、表演藝術或者電影藝術相結合的舞蹈表演正在流行起來。這種作品或者是在麥克風後面被廣而播之,或者利用視頻與觀眾連接。一些英國舞蹈創作者開始利用特別設計的舞蹈程序幫助自己創造舞台舞蹈(屏幕上的數碼形象不會疲憊,並且與工作室里的真人演員相比操作更加熟練)。其他可以通過互聯網、光碟驅動器或者大屏幕看到的創意作品常常具有互動性,他們讓觀眾參與其中並能夠一起最終完成作品。所有這些藝術家們正在用不同的方式努力讓他們所投身的這項藝術形式更具有意義。

博物館

隨著大量資源不斷注入,為陳舊的空間帶來高標准系統的英國博物館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但提高了展覽的設計和翻譯水平,而且增加了對於社區內容的關注。英國被認為是世界上展覽業的最領先國家之一。英國的博物館現在被賦予了與現代國民和國際參觀者相符合的新作用。在世界上,博物館和美術館可以由私人企業主、託管人或公共權威機構所有,而英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和創造力與以上一切相輔相成。

英國博物館數據(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委員會):

2,500家博物館

五個英國最佳旅遊勝地中的四個是博物館

博物館的訪問者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是兒童

超過2000萬英國居民每年至少去一次博物館;這個數量要高於觀看體育賽事或者觀看搖滾樂演出的人數

文化遺產

英格蘭的歷史環境是英國最偉大的國家資源之一。從史前的紀念碑到優美的鄉村房屋,從中世紀的教堂到工業革命的城鎮,都是獨一無二的豐富而珍貴的遺產。但是這種遺產絕不僅僅是磚頭和建築。整個風景都被納入其中,包括城市和鄉村,以及在海岸邊上的海洋考古遺跡。它向我們展示了先人們是如何生活的;它承載了所有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群落的歷史;它是人人都能參與其中的更廣泛的公共領域的一部分。

英國電影業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電影產業之一。據估計,世界電影娛樂市場價值在2002年為630億英鎊,其中美國電影業占據了這個市場的80%的份額。英國電影業所佔的比例為5%,雖然這個比例要遠低於美國所佔的份額,但是相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總共所佔的15%的份額,這個數字已經相當高了。

而且人們有理由對英國電影業發展的道路保持樂觀。英國攝影棚和劇組最近幾年極其繁忙。得益於強大的技術基礎和誘人的稅務政策,英國吸引了財大氣粗的好萊塢和獨立電影公司到英國來拍攝影片。大製作影片,如《哈利伯特系列》、《007——擇日而亡》、《亞歷山大大帝》、《特洛伊》、《撒哈拉》、《查理與巧克力工廠》、《蝙蝠俠》以及《銀河系搭便車指導》等,或者是在英國拍攝的,或者聘請了大量英國人才,或者後期製作在這里進行。Pinewood,Shepperton,Leavesden,Elstree和Ealing等英國影棚一直被預訂,以滿足大量影片拍攝工作的到來。

從藝術來說,英國電影在世界舞台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麥克·雷(Mike Leigh)的《Vera Drake》贏得了2004年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並且獲得了多項奧斯卡提名。英國產的電影與英國與外國合作的影片,如《單身日記2:理性邊緣》、《真愛至上》、《日歷女郎》、《憨豆特工》、《冰峰168小時》、《僵屍肖恩》、《愛斗氣愛上你》及《夾心蛋糕》等均在海外有不俗表現。電影帶來的收入也在快速增長。2002年的收入高達1.76億,為英國30年來最高。而DVD市場的蓬勃發展也為這項產業帶來了額外的增長。2003年,英國一共銷售了1.45億張DVD。

英國電影業在2004年的市場價值達到了23億英鎊。整個行業全職雇員人數約為31000名,而英國電影技師具有世界級水平。英國的優惠稅務政策、充裕的地點和廣泛的人才極大促進了英國的影片製作,英國國內製作的影片佔到總數的67%。

票房

電影製作

2004年,亞洲接受了2.6%(2200萬)的英國電影出口。英國電影協會年報2006

電腦游戲

英國電腦和視頻游戲市場是歐洲最大的一塊市場,在2005年價值20億英鎊。這個市場是建立在全英國超過2500萬台專用游戲設備和平均每個家庭擁有11個游戲的基礎之上的。歐洲約55%的游戲開發工作室來自英國。像大名鼎鼎的Fidos的《古墓麗影》和Rockstar的《俠盜車手》已經成為全球性品牌。英國國家貿易和投資局。

廣告

英國廣告業的創新進程正在幫助英國吸引著創意人才,並且為英國品牌實現全球范圍內的成功。「邊緣」就像「酷」一樣,很容易發現卻很難定義。而這就是英國市場推廣人最擅長的地方。他們擁有個性化的風格和創新意識,而同時擁有國際化的形象。在享有極高威望的克里奧獎上,2005年度世界十大廣告中有六個是由英國廣告公司帶來的,而其中Wieden&Kennedy為本田所作的廣告名列第一。

廣告是一項在全球范圍能不斷增長的產業。反映到英國的情況是逐漸上升的廣告投放趨勢,該趨勢是由消費者花錢、貿易利潤以及對於「市場是公司發展推進器」的越來越深刻的理解帶來的。根據2006年3月發布的廣告花費季度調查報告,2005年的廣告支出比上一年高出2.1個百分點。英國創意團隊的強項之一是他們是由那些以項目為基礎、具有高超技藝、靈活、而且富有創意的人組成。這已經吸引了包括美國的蘋果電腦公司等商業巨頭的青睞。蘋果電腦剛剛宣布他們決定使用更多英國創意人才。

『伍』 英國人如何過狂歡節

諾丁山狂歡節(Nottinghill Carnival)是歐洲第一大狂歡節,也是世界上僅次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的第二大街頭慶典。狂歡節於1964年首次舉行,反響甚佳。之後每年在倫敦市西北角的諾丁山街區舉行,至今已是第42屆。

狂歡節的習俗源於加勒比海文化(Caribbean Culture)。1960年代英國人為了調和黑人所面臨的種族壓力,促進黑白人種相互交流而舉辦了諾丁山狂歡節。此傳統沿襲至今已成為了世界各地人們聚集、相互用音樂和舞蹈交流與宣洩的國際盛會。今年,狂歡節的主題是「團結與多樣」。正處於「後爆炸案時期」的英國渴望告訴世人:英國國民是團結一心的,同時也是對各種文化熱情包容的。為了確保「狂歡節人人有份」,舉辦方還特地在離諾丁山街區不遠的海德公園為那些受不了瘋狂氣氛的優雅人士安排了「加勒比風情展」。那些在狂歡節里感覺窒息的人們,可以在海德公園的陽光和草坪上休息片刻,浸泡在加勒比海的芬芳中。

今年的諾丁山狂歡節幸運地遇上了霧都難得的持續好天氣,從8月28日到29日,慶典持續了兩天兩夜,狂舞的人們直到30日凌晨3點才依依不捨、精疲力竭地離開了諾丁山。據BBC報道,總共有75萬人次參加了此次盛會。

對恐怖說「不」

此次狂歡節是倫敦繼7月恐怖爆炸案之後迎來的第一次大型公眾活動,安全問題自然占首要位置。倫敦警方為確保此次活動安全順利而出動了共5000名警察!幾乎在能夠聽見狂歡節音樂的地方,就能夠看到成群結隊的警察神情嚴肅地巡視著四周。他們的工作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倫敦警方在BBC廣播里說:「看到這么多人走上街頭,自由自在地歡慶,非常鼓舞人心。這證明了倫敦人沒有被恐怖襲擊嚇倒,倫敦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仍在繼續,我們的熱忱有增無減。」

狂歡節尋人

黑人——狂歡節的主角

黑人是狂歡節的主角。他們扮演著狂歡節的每一個角色:黑人警察、黑人志願者、黑人舞者、黑人遊客、黑人小販。因為狂歡節就是黑人的節日!在狂歡節里,你不會看到一個靦腆扭捏的黑人,你也不會看到一個站著發呆的黑人(黑人警察除外),每一個黑人都在跳舞,都在大笑,都在叫嚷著。黑人引領著盛裝隊伍的進程,所有的DJ都是黑人,是他們賦予了狂歡節以活力和激情!

警察——神情嚴肅的市民

狂歡節那天,如果你不知道活動的確切地址,那麼就仔細看看哪裡有出奇多的警察,哪裡就一定是狂歡節的區域了。據BBC報道,倫敦為此次活動出動了5000名警察!放眼望去,前後左右,每個角落都有不止一個警察正在神情嚴肅地掃視著人群。他們是整個狂歡節中唯一不會哈哈大笑和翩翩起舞的人們。但是如果你向他們詢問或者求助,他們會笑容滿面地為你解答,若是給他們照相,他們也會很配合地表現出威武的樣子。在狂歡節街區外圍的幾個路口上,還把守著騎馬的巡警。他們如雕像一般停在路口,向每個前來撫摸馬兒的小孩子微笑,並且配合著遊人的閃光燈。

外國人——狂歡節的新生軍

對於世界各地的遊人來說,倫敦往往是來英國旅遊的首站,再加上諾丁山狂歡節是世界第二大狂歡節,更沒有人會捨得錯過。DJ說唱道:「……我看到白人,我看到黑人,我看到黃種人,還有紅種人……啊,對,大家都來跳舞吧!不要擔憂,不要緊張,大家全都來跳舞吧!」走在人群中,耳邊充斥各種各樣語言。外國遊人往往先是拿著各種品牌的相機狂照一通,自己便也舉著相機跳起舞來。其中黃種人也有一些,但比較少,而且屬於比較安靜的人群。或許是因為文化的不同,比較難以融入狂歡的氛圍里吧。記得曾經聽朋友描述日本東京一年一度的煙花盛典:人們有次序地入場,綺麗的煙花升空,只聽見淡淡的贊許聲,卻沒有高昂的喝彩。活動結束後,大家又全部默默地離開,不會有擁擠、推搡、地上一丁點兒垃圾都不會留下!這樣的東方文化和渾身塗滿了巧克力醬來群魔亂舞的文化確實不同。

狂歡節尋寶

口哨——一呼百應的工具

狂歡節那天,若是抓上一把國內批發市場幾分錢一個的口哨去兜售,肯定會大賺一筆。吹口哨是呼應巨響音樂的最好方式,幾乎每個人脖子上都掛著一個口哨。小販一個勁兒地在人群中兜售著。除了少數街區有免費口哨向遊人發送以外,小販們的口哨多為1英鎊一個,摺合人民幣14元!小孩子們像尋寶一樣,在地上尋找著人們掉落的口哨,一看見便立刻沖上去撿起來據為己有。

烤雞腿(Jerk Chicken)——盛典中的「必吃」

烤雞腿是狂歡節最受歡迎的食物。狂歡節范圍內的每一條街上都有許多烤雞腿小攤子,幾乎每一個遊客都不會錯過這道美食。雖然和國內的烤雞腿沒有什麼不同,但因為是象徵著狂歡節加勒比文化的標志性食物,所以成為了盛典中的「必吃」!官方網站上的《狂歡節注意事項》中特地指出:「請記得帶上紙巾,以便吃完烤雞腿後擦凈」。烤雞腿的價格在3英鎊左右,摺合人民幣43元,是一種具有加勒比海風格的食物。

啤酒——狂歡節的重要角色

英國的酒吧文化聞名於世。足球流氓喝酒之後發瘋也是有名的。在狂歡節的活動中,啤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酒吧將堆積如山的啤酒搬到店外以方便遊人購買。狂歡節街區不遠處的超市將啤酒擺在最顯眼的地方,並且派員工舉著小牌子在街上吸引遊客的眼球,小牌子上寫著諸如:「TESCO正在營業,大量優惠啤酒!」等標語。狂歡節啤酒的價格在2鎊左右,摺合人民幣30元。街區里的居民也不甘示弱,他們從自家搬出成箱的冰鎮啤酒在路邊兜售,因為既便宜又方便,所以銷量也很不錯。

『陸』 70年代的大熊貓街頭雜耍,到底是什麼情況

七零年代大熊貓街頭雜耍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8月9日,根據有關媒體的報道,一段70年代的大熊貓街頭雜耍視頻曝光。看到這樣的場景,很多網友說大熊貓不愧是功夫熊貓。從發布的視頻中可以看出,大熊貓不僅可以很溜的玩滾筒,還可以坐在小火車上吹嗩吶,看起來十分有意思。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2019年11月12日2019大熊貓最新數據發布,全球圈養大熊貓的數量達600隻。

『柒』 拿三個棒 來回扔到空中的 雜技 叫什麼

拋接雜技英文是Juggling,
演拋接雜技的人是Juggler,
你真要學就要記住這兩個字,因我也不懂中文,Juggling可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的古埃及時代,
當時就有女性Juggler的蹤子出現在畫像中.古羅馬的Juggling 會拋石,火炬甚至刀劍盾牌,
有考古確證古希臘人也盛行此技,於中世紀(公元後1000-1450)法國的浪人和英國的街頭藝人中亦十分流行,十八世紀,小丑和魔術師也有學習,
到今天好多歐美城市都有Juggler 組成的Juggling Club,但在大陸我未見過.

『捌』 雜耍人是干什麼的

雜耍人(Juggler) 原名Wayne Elise,和謎男都是最早開始把妹達人培訓的導師,專長教授與女性的談話技巧。 2000年之前以表演雜耍和逃脫術的街頭藝人為職業,同時也是單口相聲的表演者。雜耍人關注如何誠實地和他人溝通,而不是灌裝材料或慣例的使用,目的是將個人的特質展示 給女性,通過身體接觸,創造快樂和歡笑,從而更好地理解女人的世界。

『玖』 同樣是變戲法,為啥魔術師和小丑差別那麽大

魔法師
法師的名字有很多,我們可以叫他們巫師、女巫、男巫、占卜者、預言家等。

魔法師就是那些能夠變魔法的人,不論這種魔法是鄧布利多教授在魔法學校教授的那些,還是鄉村巫師念的咒語那樣的小把戲,或者是舞台逃脫魔術表演大師胡迪尼表演的那種魔法。在世界的各種文化中都存在這樣的神奇魔法師。

他們能夠在天空中高飛,突然消失,或從空氣中變出一束鮮花。他們宣稱掌握著神奇的力量,可以使用很多技巧。雖然我們無法網羅世界上的所有魔法,但是我們還是在這里列出了幾個基本的大類。傳奇魔法師最傳奇的魔法師要數那些出現在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任何事情都難不倒他們。

他們可以在空中飛行,能同時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出現和消失,能夠變出自己想要的東西,能夠變形,能夠變成動物等,他們還能夠預測未來,治癒疾病,能夠在時空中穿梭。有些傳奇魔法師對於詛咒和毒葯也很有研究。但是這並不是必需的,很多時候他們所需要做的不過就是揮動魔法手杖或念念咒語。傳奇魔法師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在古埃及,當時的魔法儀式是每日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那些擁有神奇力量的魔法師的故事人們百聽不厭。基奧普斯王時代(公元前2600年),關於一位傳奇魔法師迦加門農的故事非常流行。有一次,一名婦女把她頭上戴的飾品不小心掉到了皇宮的湖裡,迦加門農只念了幾句咒語就把湖水辟為兩半,拿到了丟失的寶石,那位婦女非常高興。

在古希臘的文學著作中,傳奇魔法師通常都是女人。巫女瑟斯和她的侄女都可以把人變為野獸,能夠使人返老還童,而且她們還可以占卜未來。羅馬詩人維吉爾講述了魔法師莫瑞斯的故事。莫瑞斯可以把莊稼從一塊地里移到另一塊地里;能把自己變成人狼,還能使人起死回生。

在中世紀,最著名的魔法師與神話故事中英勇的國王、美麗的少女和貴族齊名。其中,亞瑟王的顧問梅林就是最著名的。他神奇的能力能把白天變為黑夜,可以頃刻間調兵遣將,預測未來,還能變成很多人或動物的形狀。1516年寫成的義大利傳奇故事《奧蘭多傳奇》講述的就是這些魔法師的故事,他們之間互相鬥爭,彼此都希望能打敗對方。

在一部神話中,魔法師阿特蘭特對一位名叫阿斯托夫的騎士下了咒語(也就是鷹頭馬身有翼獸的騎手),結果這名騎士在不同的人的眼中變成了不同的東西,有時候是一頭野獸,有時候是一個巨人或一隻鳥。後來,另一位女魔法師梅莉莎又把自己變成了阿特蘭特,以便解救另外一位被施了魔法的魔法師。今天的讀者也有自己喜歡的傳奇魔法師,他們比起古代的魔法師絲毫不遜色。

像所有的偉大魔法師一樣,這些當代的魔法師也有變形的能力。當然,在學校開學的時候,這些魔法師都可以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中找到。薩滿教士歷史上最古老的魔法師是部落魔法師,他們也被叫做葯學專家或是薩滿教士。薩滿教士很多都是醫生、牧師或是超自然方面的專家。他們早在3萬多年前就開始以此為職業了,而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於很多文化中。在很多部落社會中,薩滿教士的地位僅次於部落中的酋長。他們的職責包括:治療疾病,占卜未來,與靈異世界溝通,保證在狩獵、捕魚、種植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足夠的食物供給。

他們還要負責尋找失蹤的人,確定竊賊的下落,保護村莊不受敵人的破毀。薩滿教士製作護身符,舉行魔法儀式,同時也進行詛咒,還要學習草葯、植物和礦物質的種種知識。他們也負責保護部落中的神話、傳統代代相傳。在有些文化中,薩滿教士的職位是傳承性的,另外一些則是由現任教徒指定繼任者。有的時候薩滿教士看起來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因為做夢或其他特殊的經歷使得他們突然開了竅。

這時,他會回到大自然中,一個人生活,就像野獸一樣。這個過程通常會持續幾個月或幾個星期,其間他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超能力。一般來說這個時期他都是絕食的。根據古老的傳說和傳統,這樣的薩滿教士會通過做夢而得到啟示,夢中他的守護神或動物會給予他指導,告訴他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能力、未來的命運,以及他將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然後,他會回到人群中開始新生活。人們認為薩滿教士的這種能力來自祖先或動物精靈。就在恍惚之間,這些靈魂會進入他的體內。薩滿教士的宗教儀式也是部落生活的一部分。

在這樣的儀式中,大家載歌載舞,同時薩滿教士也會靈魂出竅,與那些指導他的幽靈進行溝通,帶回有用的信息。根據文化的不同,薩滿教士有的時候會穿動物毛皮製成的衣服,或者佩戴不同的面具,或在他的身體和臉上描繪不同的圖案,再不就是披上大斗篷象徵著他的精神「飛」向了另一個世界。在很多文化中,薩滿教士的儀式通常會展示超自然能力,但是很多時候這種展示都是騙人的。通過使用一些特殊的技巧,他們可以不受傷:例如在火上漫步、從繩子中掙脫、吞刀、吃玻璃、讓木偶跳舞等。使用特殊的腹語術,他們有的時候可以和隱身的幽靈在眾目睽睽下對話。這些演示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認為薩滿教士的葯物充滿了神奇的心理學功效。

有趣的是,使用這些騙人的戲法並不意味著薩滿教士治癒疾病的能力只是欺世盜名。相反,絕大多數薩滿教士都堅信自己的力量,別人也對他們堅信不疑。其實有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因為給予了希望,所以也就容易起到作用。而且,表演這些運用超自然能力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尤其是在宗教儀式上。變戲法的男人和鄉村女巫從中世紀一直到19世紀,歐洲幾乎每個村子和鄉鎮都有與薩滿教士類似的人。這些人被叫做「男巫師」或「女巫師」,或者乾脆被叫做「變戲法的男人」(「變戲法」一詞來自古英語,意即「探尋真相」)。這些鄉村巫師所做的工作與古時候人們要求薩滿教士做的幾乎一模一樣,從占卜、治療疾病到預測未來。

但是與薩滿教士不同,這些人不在公共場合進行這些活動,都是私下裡做。而且,即便跟同時代的人比起來,他們的穿著很稀奇古怪,但是畢竟,他們不再像薩滿教士那樣穿著動物毛皮製成的衣服了,也不再跳宗教儀式舞蹈。不過總的來說他們所做的事情沒有什麼區別。他們對草葯學都很有研究,也製作護身符和毒葯。在一些小村子裡,這些人甚至扮演了醫生和獸醫的角色。一些這樣的男女巫師有基本的占星和手相知識,也能夠解釋夢境,當然,這樣的知識都可以通過閱讀獲得。但是很多巫師其實都是文盲,他們得到的知識都是從先輩或是朋友、親戚那裡獲得的。也有些傳奇認為這樣的人是從仙女那裡得到了這些知識。雖然當時有法律明令禁止不允許進行這樣的魔法實踐,但是很多男女巫師並不管這一套。因為他們提供的服務得到了大家的歡迎,而又沒有什麼副作用,因此權威當局也樂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多人與社會接觸並不多,他們孤獨地生活在郊外,自己種植著草葯。

有謠傳說他們的房子里堆滿了稀奇古怪的東西,例如魔鏡、水晶球或者各種與占卜相關的東西。人們對他們的態度可以說是既尊敬,又害怕,又逃避。但是一旦需要,他們又會找這些人來幫忙。在歐洲一些大一點的城市中也有這樣的巫師。比起鄉村醫生來,他們所做的要復雜一點,而且收費也更高。當時最著名的巫師之一叫西蒙·福曼(1552—1611年),與當時的同行不同,他詳細記錄下了自己所做的各種活動,因為這樣的活動在當時是違法的,所以沒有什麼人敢這么做。尋求魔法師幫助的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商人希望能夠通過占星看看自己的財運;海員的妻子則希望推算她們的丈夫是否安全;丟失東西的人則希望看看能不能把自己的寵物或財產找回來;那些懷疑自己受到詛咒的人則希望能夠解除咒語的束縛;另外還有很多人來購買愛情毒葯、護身符或中草葯。

福曼是一位占星專家,也能夠凝視水晶球。同時,他也認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醫生。雖然他沒有受過系統的醫學訓練,但是他確實治癒了很多疾病。在那個年代,很多治療方法還很不普及,放血這種在今天看來無比荒謬的方式在當時還被認為是有效的,因此福曼的舉動應該說還是有其作用的。雖然皇家醫學會極力反對,但是1603年福曼仍然被授予了劍橋大學的行醫執照,為很多伊麗莎白時代的倫敦富人治病。根據傳說,福曼准確預測到了自己死亡的時間。他死於1611年9月8日,當時他正在泰晤士河上劃船。他為後人留下了驚人的財富。學者型魔法師「今天,」一位英國人在1600年這樣寫道:「只有那些能夠讀取星象、召喚魔鬼或進行占卜的人才叫學者型魔法師,才能被叫做學者型魔法師。」在一百多年前,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如果進行這些所謂的魔術研究,會被認為是無法想像的,但是在15、16世紀,魔術卻是一種得到人們尊敬的知識。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學者們再度相信魔術可以用來召喚神靈、控制未知的自然界。

一個人通過勤奮的學習、對想像力的錘煉,可以學會使用魔法字眼,咒語等等,這樣他也可以控制自然界一切神秘的力量,可以達到任何自己希望達到的目標。後來,這種思想傳到了義大利北部的德國,這里誕生了偉大的德國學者科尼利厄斯·阿格里巴。雖然我們現在熟悉阿格里巴是因為他出現在羅恩的巧克力蛙牌上,但是在他那個時代,人們知道他還是因為他的著作《超自然哲學》。這部著作發表於1533年。

他認為自然界所有的人、植物、動物、岩石和礦物質都包含著某種神奇的力量,這些東西是可以被發現並被人類掌握、利用的。根據阿格里巴的說法,學者魔法師的職責就是把各種魔法技巧,例如占卜、天文學、星象學,以及對魔鬼和天使的研究運用到探索自然界萬物之間神秘的關聯當中,用來解決問題或治療疾病。在這個過程中,阿格里巴認為,一個人也能夠更好地發現自己,以及自己與宇宙萬物的關聯;然後,通過他的想像力和意願方面的拓展,獲得神奇的超能力。讓這些讀者失望的是,在書中阿格里巴並沒有解釋魔法師是如何獲得他們的神奇魔力的,但這並沒有關系,人們仍然趨之若鶩地學習魔法。這些阿格里巴的追隨者包括很多學校里的學生,他們偷偷在宿舍里召集魔鬼。醫生則試圖使用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治療疾病。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則希望藉助魔法,揭開自然界的奧秘。所有這些人中最著名的要算英國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占星師約翰·迪,人們都認為他是魔法大師。

1553年他甚至企圖用魔法殺死瑪麗女王而被投入了監獄。約翰認為他可以向天使或幽靈學習各種世界奧秘,他與這些靈異溝通的方式就是通過凝視水晶球和魔鏡。雖然他自己並沒有從靈異世界獲得太多的啟示,但他的很多合作夥伴都號稱見過天使的容顏或聽到過她們的聲音。但是無論經過多少年的努力,他們都無法說服這些幽靈,向他們解釋自然界的種種奧秘以及有關神的秘密。但即便這樣,1608年約翰去世的時候,英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對魔法的狂熱絲毫未減。整個17世紀,人們經常可以聽到牛津大學有關巫術、魔法、詛咒等問題的公開討論,以及愛情毒葯是否有效等問題。毫無疑問當時有抱負的年輕學者都希望自己能成為魔法師。魔法師的表現雖然看起來就像是變戲法,但是其實舞台上的魔術表演師應該是「最真實」的魔法師。因為那些文學作品中的魔法師畢竟只是虛構的產物,但是正是舞台上的魔術表演師把小說中的虛幻的魔法變為現實,並運用到舞台上。就像書中的傳奇魔法師一樣,舞台魔術表演師也可以突然出現或消失,可以在空中漂浮或飛翔,預測未來,穿牆而過,變出東西,把人變成野獸或把美女變成美洲豹等等,當然,表演型的魔法師也可以對觀眾念咒語、施魔法,讓他們看到平常看不到的東西。

所以幾百年前,看魔法表演的觀眾都認為自己受到了詛咒,這就並不讓人覺得奇怪了。雖然自古以來在全世界范圍內這種把魔法用作表演的形式非常普遍,但是如果認真追溯的話,我們會發現這種魔術表演者的首次出現是在公元一二世紀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很多拉丁語作家都記錄過他們看到的這種名為「杯子和球」的表演。這種古老的表演形式延用至今。一般使用3個小杯子和3個小球。這個看似簡單的魔法表演包含了很多魔法的基本元素。在觀眾目不轉睛的注視之下,相隔不到一或兩英尺遠的小球會突然消失,並重新出現在杯子里;不知何故還可以從一個杯子移動到另外一個杯子,穿透堅硬的杯子表面,有時還會從觀眾的嘴裡或者耳朵里冒出來。

作為結束,小球最後能變成完全不同的東西,例如一塊水果、或是小老鼠或小雞。當然,早期的魔術表演師也要多才多藝。當時發明的戲法種類還有限,所以除了一般意義上的魔術戲法之外,這些表演藝術家還要表演翻跟斗、扮小丑、演木偶戲或馴獸,如狗、猴子、熊等。雅典還設有供街頭雜耍藝人學藝的學校。很多這樣的表演藝術家都號稱能夠令最見多識廣的看客大吃一驚。希臘觀眾喜歡各式各樣的戲法,無論是藝術性的還是戲劇性的,或是音樂、修辭方面的,當然,魔法也不例外。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充,魔法師也出現在歐洲各大城市及鄉村中進行表演。有些獨自一人,有些則跟隨馬戲團里的雜技演員、算命師傅、詩人、音樂家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給別人帶來歡樂。但是不知為什麼,對這些人的經歷大家知道得並不清楚。但是我們知道,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他們,例如僧侶和神職人員對他們就不怎麼感興趣。這些變戲法的人在英國被叫做「行騙者」,他們的把戲也被人稱作「戲法」,而且英國教會認為這樣的把戲是不道德的,是欺騙,而且在魔術表演中用到的把戲也可以用在賭博或欺騙公眾的活動中,有些人認為這是超自然的邪惡力量。

一般來說,街頭魔法師對自己表演的法術都是秘而不宣的,所以那些相信這些法術的人無論怎樣往壞處想也都是不為過的,這種對巫術的迷信一直持續到17世紀晚期。而且,絕大多數魔法師表演的方法都是宣讀魔咒、揮舞魔法手杖,或者假裝施展咒語召喚超自然的力量。在18世紀的時候,魔術表演已經成為一種娛樂形式,與雜耍、木偶表演和其他馬戲相比,魔術表演已經在舞台上佔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當時的科學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也使得人們不再相信魔術表演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到了1780年以後,這種藝術樣式已經被人們接受,人們把表演魔術的人叫「魔術師」,魔術師對自己的表演也開始收門票(原來他們只通過別人的小費或者在魔術表演之後兜售護身符和草葯配方生活)。魔術師開始經常為皇家表演。到了17世紀中葉,魔術表演終於登上了戲劇舞台。

吉爾瓦尼·吉斯皮·皮乃提被人認為是第一個偉大的舞台魔術師。於1780年到1790年間,他出現在歐洲最著名的戲劇舞台上。他表演的魔術包括大變活人、解讀觀眾的思想、用投飛鏢的方式把釘子投向紙牌,並把它們牢牢地釘在牆壁上。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魔術表演通常要持續2個小時,表演各種令人目瞪口呆、嘆為觀止的技巧。魔術表演者也在世界各地收徒,置辦道具和服裝。哈利·胡迪尼是世界上著名的逃脫大師,他曾經表演如何帶著手銬腳鐐從監獄中逃出來,在他那個時代,他是非常著名的表演藝術大師。直到今天,還有人願意在逛街的時候駐足觀看街頭賣藝的魔術師表演的戲法,大家也喜歡買票去劇院里看魔術。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那「只不過是戲法而已」,他們是在琢磨如何破解魔術表演么?事實上,我們覺得正相反,魔術表演營造的那種神秘的氣氛才是讓我們趨之若鶩的原因。正是這些神奇的戲法讓我們得到了快樂,在我們面前展現了神奇的世界,讓我們驚奇。同時,魔術表演也告訴我們那些魔法師一直都知道的一個道理:有些時候,看來不可能的事其實是能夠辦到的。

閱讀全文

與英國街頭雜耍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個城市被列車拉來了 瀏覽:548
我想去伊朗旅遊怎麼樣 瀏覽:797
中國人壽財險金融公司怎麼樣 瀏覽:672
800公斤越南盾是多少 瀏覽:976
蝗蟲是怎麼被印度人消滅的 瀏覽:922
槍火義大利2手機版在哪裡下 瀏覽:704
中國四個選擇是指什麼 瀏覽:777
中國國產動畫有多少 瀏覽:215
中國和新加坡時差是多少 瀏覽:960
不會越南語英文怎麼自由行 瀏覽:190
歐若為印度多少 瀏覽:791
義大利的潤滑油在哪裡 瀏覽:610
英國如何買國內葯 瀏覽:667
印度聯邦實力如何 瀏覽:131
英國王室延續多久 瀏覽:270
越南為什麼人口增長過快 瀏覽:47
印尼什麼插座標 瀏覽:967
百香果們為什麼要去義大利 瀏覽:528
中國有多少對列車 瀏覽:209
中國最漂亮山是什麼山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