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為什麼下議院成為英國政治權力的核心
歷經15世紀晚期的一連串內戰,君主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而大貴族的權力則不斷被削弱。在這些年頭中,上、下兩院的權力亦同樣進一步萎縮,而君主絕對而無上的權威則主導了國家。到了16世紀都鐸皇朝期間,君主的權力更達到了頂峰極致,可是一踏入1603年,即斯圖亞特皇朝開始統治以後,君主的權力即從頂端走進下坡。在首兩任斯圖亞特皇朝的君主,即詹姆士一世與查理一世的統治期間,他們皆曾經在稅收、宗教和皇家權力等議題上與下院爆發沖突。 在查理一世在位期間,君主與議會的關系陷入了無可修補的地步,最終更引發了英國內戰。在1649年,查理一世被斬首,君主與上議院亦同被廢除。此後,下議院理論上雖然成為了至高無上的機構,但事實上全國盡皆緊控於奧利弗·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之中,到年,克倫威爾復將國會完全廢除。然而,在克倫威爾死後,君主制即在1660年復辟,而上、下兩院亦得而重新召開。君主復辟以後,君主的影響力已無復於昔時,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因光榮革命出走外地以後,君主權力更形削減 在18世紀議會最顯著的改變,要算是首相一職的發展。後來在1782年,時任首相諾斯勛爵因為未能帶領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取得勝利,結果遭國會通過不信任動議,使之被迫下野。此事反映出一個政府倘若不獲國會的支持,就要垮台,而這也正正是今日人們對民主政府的看法。不過另邊廂,盡管人們常認為政府一定要得到下議院的支持,但這其實是近代所發展開來的。同樣地,首相出身下院的慣例,也絕不是早於18世紀就出現的。 19世紀英國的下議院
踏入19世紀以後,下議院曾經歷過大規模的改革。在改革以前,君主擁有特權去給予或褫奪一個自治鎮的選舉權,這使一些不符自治鎮資格的地方也獲得相當於自治鎮的選舉權,因而做成了相當嚴重的溷亂。此外,自1660年以來,由於選區的范圍未曾重整過,結果一些原是人口相當的選區,到19世紀時已經人口銳減,但按慣例每個選區卻仍可選出兩名下院議員。這些被過份代表的選區在當時被戲稱「腐敗選區」(rotten borough),而當中最著名的要算老沙倫(Old Sarum)選區和鄧尼奇(Dunwich)選區,這兩個選區,一個人口只有6人,另外一個更已經陸沉大海,惟它們卻仍可在下議院各占兩個議席。相反,好幾個像曼徹斯特這樣的工業城鎮,在下議院內連一名代表全城的議員都沒有,選民往往只能選出代表郡的議員。此外,當時還有一些「口袋選區」(pocket borough),這些小選區多被地主貴族操控,他們大多內定出候選人,然後再由選民「選出」。 在1831年,下議院通過了《改革草桉》,以求糾正上述的種種亂局,但是上議院起先卻不願通過草桉。時任首相格雷伯爵遂即建議威廉四世大量冊封支持改革的人士為貴族,以便草桉在上院通過。經過一番風波後,威廉四世終決定接納格雷伯爵的建議,惟建議在付諸實行前夕,上議院改變初衷,於1832年正式通過草桉。這份法桉世稱《1832年改革法桉》,又名《大改革法桉》。根據法桉,所有腐敗選區盡皆廢除,各自治鎮的投票規則統一,至於人口眾多的城鎮則直接在下院擁有議席,但不少口袋選區卻獲得保留。在法桉通過以後,下院變得日益獨斷,而上院的影響力則在這次改革法桉法桉危機中受到損害。此後,對於一些在下院獲得大比數通過的法桉,提到上院時,盡管上院有意否決法桉,但也得三思而行。就是在這時開始,首相必須得到下院支持才可留任的看法,漸成為人所接受的政治原則。 選後,阿斯奎斯確定了限制上議院權力的草桉必獲下院通過。在上院投票前,喬治五世同意了首相的建議,若果上議院不通過此桉,將會有500名新冊封的自由黨籍貴族湧入上院(即1832年用以迫使上議院默許改革法桉的相同策略)。結果,《1911年國會法桉》迅速生效,改變了兩院擁有相等立法權的情況。法桉通過後,上院失去對議桉的否決權,只保留下拖延的權利,此外,絕大部份的法桉都不可在上議院擱置超過三個會期或兩個歷法年度(《1949年國會法桉》通過後更減至兩個會期或一個歷法年度),而預算桉更不可擱置超過一個月。經此事以後,不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下院都成為國會中較具影響力的一方
『貳』 為什麼英國專制統治下會有議會的存在它的構成及權力又是什麼呢
我來幫親解答。其實英國歷史上一直都有限制王權的做法,因為國王不能代表人民一切,受古希臘民主思想的影響。在愛德華一世在位時期,英國召開了第一次議會史稱(模範議會),後來各王朝都依然實行,英國的議會就誕生了。英國的議會當時雖然沒有1689年(權利法案)後的議會權利大,但當時的議會擁有:1.司法請願權2.征稅權。其中當時的議會是由:上議院(地主階級和貴族階級,產生方式是:世襲)下議院(有錢人,鄉村紳士階級,產生方式:間接選舉或任命)兩院構成(普通人民與貧民與收入不高者等無法參政)而且,上議院一直權利高於下議院。當時的議會最大的權利就是:征稅權: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隨意征稅。正因為有這個權利,導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重要原因就是:議會與國王關於征稅的矛盾。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叄』 英國議院和議會有什麼區別
大體是一樣的,議會是統稱的,英國的議會為兩院制,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
上議院和下議院構成了議會。
上議院又稱貴族院,主要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的重要人物組成。上議院議員不由選舉產生,部分是世襲貴族。上議院是英國最高司法機關,議長由大法官兼任。和下議院相比,上議院的權力相對有限,保留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司法權,有權審查下議院通過的法案,並通過必要的修正案,還可以要求推遲它不贊成的立法,最長可達一年。
下議院又稱平民院或眾議院,其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下院的主要職權是立法、監督財政和政府。
英國全國被劃分為多個選民人數基本相同的選區(選區的劃分由一個獨立的委員會決定),每個選區選舉一名下議院議員。大多數選區議員是一個政黨的成員,但是沒有政黨背景的人士也可以參加選舉。
通常情況下,英國下議院總有一個擁有絕對多數的政黨,該黨領袖被國王任命為首相。下議院第二大黨的領袖則成為反對黨領袖。
『肆』 英國議會政黨政府的關系
議會是由大選產生的,內閣則由議會產生,並必須對議會負責。議會選舉中多數黨的領袖即當選首相,而首相組建內閣,即首相的政府班子。
英國首相是英國下議院多數黨的領袖自動當選。而要成為下議院的多數黨,需要全體議員在各自的選取努力拉票,民眾的選票是投給該選區的候選人的,而並不是直接投給首相本人。
因此,選民通過選舉自己的代理人進入議會,間接地選舉產生了多數黨和首相。
(4)英國為什麼保留議院擴展閱讀:
國家政體
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
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
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
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伍』 為什麼英國專制統治下會有議會的存在
這是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所造成滴。當時的光榮革命其實就是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即資產階級對專制統治的妥協。但是,你要看到,英國的王權只是名譽上最高的王權,沒有什麼實質的權利,而議會則掌握大部分權利。英國女王更是一種國際榮譽滴象徵,而不是權利的代表。
『陸』 如何理解英國有議會制的傳統說法
1265年1月,在倫敦召開了英國史上的首次議會,它是英國議會制的開端.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議會制的國家.
英國的內閣制度起源於都鐸王朝時期(1485年-1603年間)樞密院的外交委員會,從16世紀初直到18世紀初,內閣制依然處於萌芽狀態.
18世紀初,英王喬治一世統治時,由下院多數黨領袖(當時是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這形成了一種政治慣例,首開了英國內閣制的先聲.18世紀初期,輝格黨在英國政壇日益佔有優勢,實際掌握了政權,國王的主要咨詢機構逐漸發展成內閣.輝格黨領袖華爾波爾實際上是英國第一任內閣首相,英國的內閣制開始形成.
現在英國首相(Prime Minister),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為英國政府首腦.
『柒』 英國上議會由世襲或任命產生,下議院才是民選,那上議院有何作用
英國上院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法律貴族、家權貴族、終身貴族、蘇格蘭貴族、愛爾蘭貴族、離任首相組成。上院議員人數不定,多數是保守黨人,而且老人佔多數,平均年齡為63歲。恩格斯諷刺地稱上院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上院開會法定人數僅3人,通過法案的人數為30人,經常出席會議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當議案的內容涉及到議員切實利益時參加的人才多些。
上院的權力很有限。但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作用仍然不能忽視。
一、它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
二、它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
三、它掌握著英國的最高司法權。
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上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對於這個「養老院」的存廢問題,自19世紀以來一直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爭論的問題,爭論的中心是廢除還是改造?保守黨始終主張改造而不廢除。工黨對這一問題先後主張不一致。1958年保守黨執政後制定了終身貴族法,其中規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務、文藝、科學、企業家、軍人、工會官僚等各階層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提請英王封為終身貴族,取得男爵的封號,進入上院。資產階級希望在保留上院的基礎上,通過擴大貴族范圍、增加貴族種類的辦法,在貴族院身上塗上幾筆民主的色彩,以緩和群眾反對情緒。然而,英國人民的保守的愛惜國家傳統的性格則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英國的下院才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由選舉產生。
『捌』 英國國會分為上下兩院,為什麼權力更多在下院
20世紀初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議會職能與權力的變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 議會權力的重心從上院向下院位移。1832年的《選舉改革法》,擴大了選舉權,取消了上院提名下院議員候選人的權力,從此結束了上院控制下院的局面。1911年通過的《議會法》使議會權力的重心發生了位移,這在上院與下院權力關系的演變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該法規定,下院通過的財政法案無須經過上院的贊同,上院在收到財政法案的一個月內,需呈送英王批准。而認證法案是否屬財政法案的權力屬於下院議長。
下院連續通過的其他公議案 (欲將下院任期延長5年以上的議案除外),若連續三次遭到上院否決,下院可直接將其呈送英王批准,前提是該議案在第一次會期中二讀到第三次會期中三讀的時間不得少於2年。
換言之,上院至多能將財政議案拖延1個月,將其他議案拖延2年生效。1949年的《議會法》又將上院對下院通過的議案的拖延期由2年改為1年。從此上院喪失了否決下院財政議案和其他議案的絕對權力。另外,上院議員出任內閣大臣的權力受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19世紀初,內閣大臣幾乎清一色由國王從上院議員中任命,皮特是惟一的下院議員。1911年《議會法》確認了下院的政治優勢地位。作為一個慣例,首相必須來自下院,內閣成員也很少由貴族擔任。據估計,戰後歷屆政府中任職的貴族只有15名到20名。
第二,憲政體制的重心從議會向行政位移。首先,議會的議事規則向有利於內閣控制的方向發展。1881年議會通過《關於緊急情況的決議》,根據該項決議,首相取得提請下院認定某項問題為緊急問題的權力。這種提案不需任何討論而交付表決。從1882年起該項規則成為議會議事規則的一條常規。
1887年下院領袖史密斯還提出了一個新的程序規則:如果議員來不及在預定期限以前全部審核法案,則下院議長必須將法案的其餘部分不經過討論而提交表決。其次,原屬議會的大部分立法權逐漸以直接或間接的、公開的或隱蔽的形式轉移至以首相為核心的內閣。
預算案和其他財政法案的提出權屬於內閣。議會還通過對內閣的大量「授權立法」而使立法權實際上落入內閣之手。20世紀30年代以來,英國所有重大的政策都是由與首相關系密切的閣僚商量決定的,且內閣決定政策從不表決。
(8)英國為什麼保留議院擴展閱讀:
諸多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認識到議會尤其是議會下院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們進入議會下院的期望日益熱切。因此,議會下院逐步成為英國社會精英的主要活動場所,在一定程度上,議會下院是英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集中體現。、英國劃分650選區,每個選區選出一名代表(MP),下院共650個席位。
下院機構有兩類:一類為委員會,另一類是管理機構。
下院中設議長、副議長。在新的議會召集之初,就要選舉議長,議長由議會中多數黨提名徵得反對黨同意後選出。為表示議長的公正,議員當選議長後就要退出原屬政黨。
在英國形成了一個習慣,即他在議會中抱超然態度,在兩黨中不能袒護一方壓另一方。議長主持會議進程、解釋議事日程時按照一套機械的原則,所以議長是一個有尊嚴而無實權的職位。
副議長協助議長進行工作。下院還下設全院委員會、遴選委員會、常設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和聯合委員會。此外,議會中還設辦公廳、秘書處、圖書館等部門。
『玖』 為什麼英國專制統治下會有議會的存在
這個看你怎麼定義專制這一詞了。
其實每個國家都是走向民主的,好像西方國家的歷史發展,一般都是封建王朝的權力逐漸被分散到最後甚至乎到達了君主立憲制,其實法國大革命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實可以套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原理作為簡單說明,當然裡面有很多歷史事件,但是說白了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適應,通過不斷的改進、適應,逐漸邁向了今天的民主。
其實英國也是一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都是一直不斷的改變,大體上來說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封建專制是絕對不會適合今天二十一世紀的生產力發展的,總的來說英國其實不是專制國家,否則就難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問題。
當然今天的英國還有上議院,還有英女王,但是都是政治妥協,不斷適應、讓步的結果,並不是所有國家都一定要通過暴力革命來達到目的,英國的固有階級集團在民眾的要求、時代的要求和生產力的要求下,願意下放權力,不願意再起戰爭,要和平,所以他們選擇了妥協,因此才有今天的英國存在,所以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其歷史文化、地理、人文等的因素有關的。但是總的來說,雖然因素不同,但是一些道理,如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的原理是不變的,總體來說是要邁向民主才能駕馭生產力的發展。
『拾』 歷史學霸請幫忙,現在的英國還有上議院嗎上議院現在還掌握著權力嗎
英國還有上議院 由王室 貴族等組成 但沒有實際的權力 英國的立法權有選舉產生的下議院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