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和英國有什麼仇了嗎
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剛發展起來時,英國首先完成工業革命,走上殖民道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稱為日不落帝國哦,而之後西方國家幾乎都走上這路所以,普遍在世界人的常識,西方很多都是侵略者,但是這幫人又以英國為代表哦 而且英國和日本在一戰後,二戰前,有個中英同盟,後來珍珠港事件後,英國為了得到美國幫助,就對日本宣戰了,意思就是撕毀同盟。所以,日本人可能也仇恨英國把
『貳』 一戰前期 英國和日本 結盟的目的是什麼結果怎樣
英日同盟是1902年英國和日本為對抗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而結成的軍事同盟。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在美加合力反對下,英日同盟宣告廢除。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狂潮,在爭奪殖民地的舞台上勾心鬥角。英國也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與日本在1902年締結條約,成立英日同盟;1911年兩國又續約10年。該同盟在維護英日帝國主義利益方面起過重要作用。1921年同盟到期,日本想繼續保持,英國也認為還有此必要,但在華盛頓會議上這個同盟卻被《四國條約》所埋葬。那麼英日同盟又是如何解體的呢?
一、英國已風光不再
日本憑借在一戰期間對華侵略的優勢和在巴黎和會上獲得的侵略權益,在中國的勢力大大增強,逐漸向英國的勢力范圍華南和長江流域滲透,日本的商品也開始排擠英貨,英日矛盾開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經過一戰,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跌為對美欠款47億美元的債務國,因此,在經濟上對美國具有很大的依賴性;隨著勢力的衰微,英國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也蓬勃發展,尤其是愛爾蘭獨立運動對英國打擊最大。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乘機向英國照會說,美方對愛爾蘭的獨立是否予以承認,當視英日關系而定,實際上就是向英國施加壓力,威逼英國放棄英日同盟。
鑒於這種情況,英國對是否再續約舉棋不定,在1921年召開的帝國會議上,就是否續約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加拿大總督米汗、南非總理史末資等人主張不再續約,認為同盟的存在過於束縛大英帝國的手腳,又妨礙與美國關系的發展。
對此,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說中表示:「日本是英國的舊友,在20年的同盟中,雙方甚有所益。當今英美關系極為和諧,我認為首先應該增強與美國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維持同日本的親善與合作。」於是,英國決定採取兩全之策,即欲以英美日三國協定採取代英日同盟。但這個打算由於美國的反對而擱淺。
二、美國欲獨領風騷
自鴉片戰爭以來,英國對華貿易獨占鰲頭,美國早想取而代之。日本在一戰期間,乘西方列強忙於歐洲戰爭而無暇東顧之機,加快侵華步伐。1915年提出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7年又通過蘭辛一石井協定,使美國承認其在華的特殊利益。1917-1918年間又通過「西原借款」,加強對中國經濟的控制,日本在華的投資額也逐年上升。對此,美國越來越不能容忍。
一戰之後,大發戰爭橫財的美國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霸權,爭奪世界領導權的野心也隨之膨脹。為了實現這一野心,它要掃除所有的攔路虎;而當時的英日同盟正是美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最大威脅,正如美國海軍部認為:「假如英日同盟繼續存在,美國要維護其安全,就必須擁有一支相當於英日兩國海軍之和的海上部隊,這就是說美國必須建立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參議員洛奇則更明確地指出:「英日同盟是我們與遠東太平洋關系中最危險的一個因素。」
三、華盛頓會議召開
一戰結束後,德國被擊敗,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這兩個國家退出了爭奪殖民地的角逐;1921年續約十年的英日同盟到期。一直伺機鏟除英日同盟的美國認為時機已到,於是向英國照會說,英日同盟締結的目的是對付俄國、抗衡德國,現在既然俄德已無威脅可言,那麼英日同盟也無繼續存在之必要。
為了實現自己領導世界的野心,美國又倡議召開華盛頓會議,受邀各國都欣然同意,惟獨日本惶惶不安。日本認為英日同盟對自己至關重要,希望繼續保持這種關系(1921年,日本派皇太子裕仁訪英,以示親善,並轉達繼續修盟之願望)。但當得知盟友英國已同意參加華盛頓會議,日本害怕自己陷入外交孤立,無奈之下,決定出席會議。
在華盛頓會議上,經過一系番唇槍舌劍,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1922年2月6日又簽定補充條約,主要內容為:締約各國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如發生爭端,則召開四國會議協商解決;一旦受到外部威脅,則四國協商採取行動;並商定,一俟締約各國批准,英日同盟應立即終止。
對此,日本感到蒙受了極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諷刺英國代表說:「無論如何,你們給同盟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但日本也以英美承認它在太平洋地區的地位而聊以自慰。
英國則視《四國條約》為外交上的巨大成功,認為條約既有利於維護英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又不失與日本修好。還改善了同美國的關系,可謂一石三鳥。
《四國條約》簽定的掌聲成為英日同盟的喪鍾,這樣,英日同盟就完成了自己的最後使命,化為歷史的塵埃。
『叄』 中國現在和英國,日本之間算是什麼關系
國家的關系是不可能真正讓你知道的 他們表面友好,但只是相互探查敵情,相互利用
『肆』 日本人和英國人的區別
在很多網路論壇上,人們在評價日本人的時候都認為日本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欺軟怕硬、趨炎附勢、恃強凌弱、好耍小聰明。說這是島國民族的特點。在中央電視台的一個軍事欄目中更有一些專家和學者認為,日本人是戰術家,但決不是戰略家。這還是在說日本人目光短淺。
由此不由想到另外一個島國民族,就是英國人。
嘗試著把這兩個民族作了一番比較,發現不少有意思的現象:
首先,這兩個島國民族有很多相同點。
一、他們都與一個大陸相鄰近:
英國人靠近歐洲大陸,日本人靠近亞洲大陸。
二、所以都深受這個大陸的文化影響:
英國人受到了歐洲的盎格魯撒克森文化影響(嚴格說,英國人本來就是盎格魯撒克森民族,自然是其的文化的繼承者)。
日本人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深受大陸文化的影響,就不可能與完全意義的島國民族一樣。他們就多少具有了大陸民族的一些優點和能力。
三、他們都與毗鄰大陸的某些國家的發生過戰爭:
英國與法國發生過「百年戰爭」,與德國之間更有過兩次世界大戰。與法國和德國都產生過矛盾。
日本人與中國進行過「甲午戰爭」和1931年到1945年的侵華戰爭;和俄國進行過1905年的日俄戰爭。到現在日本和這兩個國家還沒有達到完全的互信。
四、一個似乎是無關緊要的相同點:
兩個島國民族都是左側行車。
其次,這個兩個島國民族還有一些不同點。
一、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英國人在搞外交的時候具有某種戰略眼光,考慮長遠。
舉例來說: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英國人不得不退出這里的時候,故意在克什米爾地區製造民族和宗教矛盾,使這個地區成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一個難以解決的死結,而英國人則可以漁翁得利。
再舉一個例子:在英國人不得不交出香港的前夕,打算在香港實行他們統治香港一百多年都不曾實行過的「民主」,以便在以後可以繼續操縱香港政局。但是由於中國政府的強硬態度,英國人的花招才沒有得逞。
其實今天在中東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矛盾,英國人也是始作俑者。
二、日本人則沒有那麼聰明,他們目光短淺,做事只考慮眼前,如同前面所說,「日本人是戰術家,但決不是戰略家」。
也來舉個例子:
日本外務大臣(應該說是前外務大臣)前原誠司,3月1日發出了指示,民主黨要讓日本媒體用最大的音量,來宣傳日本決定削減無償資金合作及技術合作的相關項目。,要求「削減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
其實,ODA分三個部分:有償資金合作、無償資金合作及技術合作。有償資金合作可以解釋為低息貸款,有借有還,並不是贈送,這已經在2007年終止。日本媒體很少報道中國在過去二十多年時間里,從日本融資1651億元人民幣後,到底還給了日本多少錢。這是連本帶利逐年償還的,中國從未推遲過一天還款還息的時間,今後也會按期償還日本債務。
至於無償資金合作及技術合作,從日本發表的相關數據看,2009年對華無償資金合作為13億日元(約1億人民幣),技術合作33億日元(約2億多人民幣)。前原外相要削減的正是這部分費用。
盡管數億人民幣對今天有40萬億GDP總量(2010年)的中國來說算不上什麼,即便和總額1651億人民幣的有償資金合作相比,也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是此次前原外相要以如此強大的宣傳方式,來終結僅有數億人民幣的合作項目,這是日本要傳出一種對華外交的態度,要告訴日本國民,他們將以極為徹底的方式,在經濟上和中國劃清界線。
對ODA的在華功績不去總結,卻要以這樣高調的方式宣告終結,就算是呼應了日本民粹主義輿論,卻於中日關系的改善百害而無一益。
再舉一個例子:
日本人是個始終不能正視自己的民族。由於連自己的民族都不能正確審視,所以日本人也就無法作出對於整個世界的正確判斷。無視傳承五千年深厚底蘊的中國,盲目擴大侵華戰爭,結果失敗!無視美國國家戰爭潛力和戰爭意志挑起「太平洋戰爭」遭到重創!無視侵略戰爭給亞洲人民帶來的苦難,卻要「爭常」遭到抵制!無視自身戰略縱深狹小,盲目信奉美日同盟共同「反導」,若有戰爭來臨必遭毀滅!人們對日本人又一個形象的比喻:「一隻非常強壯的螞蟻」!但再怎麼強壯,螞蟻畢竟終究是只螞蟻!
三、英國人和日本人都是島國民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巨大區別呢?
英國人之所以能夠突破島國民族的局限性,與其在全球實行殖民活動有很大關系。在英國人建立「日不落帝國」之前,其島國民族的狹隘性並不輸於今天的日本人。但就是因為它的遍及全球的殖民地,遇事它必須考慮全球的影響,做事它必須考慮以後多少年的效益,這造就了英國人的戰略眼光。
而日本人則沒有這樣的機會和條件。雖然它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在東南亞建立了廣闊的殖民地,但是因為戰爭的需要,當時日本人還是把掠奪當地的資源作為主要目的。而戰爭的發展沒有給日本人象英國人那樣的機會。
更主要的是,武士道文化對日本人的影響巨大,表現在戰場上就成了「嗜殺」和兇殘。因此就有了「南京大屠殺」和「巴丹死亡行軍」的暴行。所以即使它有了獲得戰略眼光的機會,也不會出現實行戰略眼光的現象。
『伍』 日本和英國關系如何
美日是同盟關系。英美是北約軍事同盟關系。
所以同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日本和英國的關系還是不錯的。
『陸』 日本和英國都有王室和首相,它們之間有什麼關聯嗎哪個的權力更大
他們都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天皇)是國家的最高首腦,只是象徵性的並沒有實權.首相才是擁有最高實權的職務,負責治理國家事物.
『柒』 日本和英國有什麼淵緣嗎為什麼日本動漫的外國人大多是英國人
日本是個喜歡傳統文化的國家英國也是一樣日本在明治維新受影響挺大的,還有大正時代影響正2個時期加劇日本西洋化
『捌』 英國和日本的近代史上的三次結盟到底是對誰更有利
歷史上看,兩個國家甚至更多國家間的結盟還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拿破崙肆虐歐洲時,歐洲先後出現了七次反法聯盟。國家間的結盟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因為共同的敵人或目標而選擇走在一起,也有可能是小國抱大國的大腿,尋求保護和發展。20世紀初,英國和日本分別在1902年1月30日、1905年以及1911年三次結盟,史稱英日同盟。
從英國結盟的目的上看,似乎達到了自己願望,那就是把俄國打趴下了。但是俄國衰落了,可日本崛起了,並且越來越不把英國放在眼裡,儼然又一個“俄國”誕生了。尤其是一戰中,日本急迫要把自己拉到協約國陣營,企圖佔領德國在遠東的地盤,讓英國非常不爽。二十一條可以看出,日本根本沒有把英國這盟友放在眼裡。
將近二十年的同盟關系,英國並沒有得到什麼實惠,反而給自己培養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這個對手不斷挑戰英國在遠東的利益。
『玖』 英國是美國的親爹,美國是日本的親爹,這英國與日本又是啥親屬關系
1,現在英國可不是美國的親爹了,而是美國的跟屁蟲。
2,美國是日本的親爹這句話沒錯。
3,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派了不少留學生去英國學習,當時的英國堪稱日本的老師。
『拾』 1850s-1930s日本與英國的關系如何
1860年鴉片戰爭,1939二戰爆發
就是說 鴉片戰爭後到二戰爆發前,日本與英國的關系
晚清時,日本和英國是 八國聯軍的2國,是盟友。
一戰時,日本和英國同是協約國,也是盟友。
也就是說,這段時間里英國和日本都是 盟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