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飛艇叫什麼

英國飛艇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4 18:26:42

❶ 可以控制飛行方向的飛艇是誰發明的

當我們看到早期的氣球設計圖時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設計圖都毫無例外地設計了「帆」或是畫上了「槳」。因為當時的設計人員錯誤地認為,比空氣輕的飛行器就像比水輕的船在水中航行一樣,安上了「槳」和「帆」就能使氣球保持航向,沿著預定的航線行駛。

過了很長時間人們才認識到,氣球只能隨著氣流的移動而飄動,因此,「帆」和「槳」都是多餘的。要使氣球成為可控的航空器,必須增加新的技術成分。於是,氣球就演變成另一種更實用的航空器——飛艇。

「飛艇是一種有推進裝置、可控制飛行的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它是一種輕於空氣的航空器,也就是說它的上升力是來自充填飛艇的氣體,飛艇的構造

這一點是與氣球相同的。但它與氣球又有本質性的差別,它裝有推進裝置,並可控制飛行方向,也可以說是一種可操縱的氣球。

飛艇可分為三種:軟式飛艇、半硬式飛艇和硬式飛艇。軟式飛艇和半硬式飛艇的形狀靠氣囊內的氣體壓力來「維持」;而硬式飛艇的艇體是由剛性的骨架和外罩蒙布(或薄鋁片)構成的,其外形與氣囊內的氣體壓力無直接關系。

以上是對飛艇知識的簡單介紹,下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飛艇的興衰。

1784年,法國的一位技術軍官設計了一艘可以控制飛行的飛艇。這位軍官名叫梅斯尼埃,後來在戰爭中陣亡,死時已是一位將軍。他設計的飛艇利用氣囊內氣體的壓力來保持它的形狀,這個原理和現在應用的軟式飛艇的原理基本相同。

飛艇的外形酷似一支雪茄煙,這種外形很適用於飛艇,因而後來竟成了飛艇的「通用外形」。為了使飛艇能夠依靠自身的動力飛行,他還為飛艇設計了3個雙葉片的螺旋槳。當時因為人類還沒有研製出發動機,他設想用一個由80人組成的乘務組以人力來驅動螺旋槳!這種想法雖然最終未能實現,但他的整個設計卻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在飛艇的發展過程中,梅斯尼埃「功不可沒」。

後來,有一個叫梅森的英國人,他所製造的一個小型飛艇,靠發條裝置驅動螺旋槳來推動,每小時可飛行8千米,但這個飛艇是一個不可操縱的飛艇。

世界上第一艘可操縱的飛艇是一個叫吉法德的法國人製造的。他把船上的發動機安在了飛艇上,讓發動機來帶動或推動飛艇前進和升空。這艘飛艇長44米,直徑12米,飛艇上安裝了一個蒸汽發動機,這台發動機可以驅動一副3個葉片的螺旋槳。1852年9月,吉法德操縱飛艇從巴黎的馬戲場起飛,以每小時8千米的速度飛行,3個多小時後,在離巴黎大約28千米之外的德拉普降落。因為這個飛艇的升高是採用熱氣球的原理,而前進是採用了螺旋槳,所以說人類進行了有動力的半操縱飛行。

世界上第一艘能持續飛行的飛艇,是法國軍官勒納爾和克雷布設計的。這艘名叫「法國號」的飛艇,裝有一台9馬力的發動機,飛行時速可達到20千米左右,而且還可進行全方向操縱。

以上這些飛艇基本沿用了氣球的結構形式,即軟式結構。軟式結構的飛艇剛度較差,而且無法做得很大,運載能力和飛行時間都受到很大限制。

19世紀末,鋁合金問世,由於它很輕,又很堅固,很快就被用來製造飛艇。人們用鋁桿做骨架,用薄鋁板做氣囊外殼,製成了硬式飛艇。硬式飛艇技術由德國人齊柏林開創。

從1887年開始,齊柏林就計劃建造一隻不同以往的,能夠完成長途運輸和空中作戰等多種任務的大型飛艇。他的這種硬式結構的特點是,艇身全部採用鋁制架製成,框架外部有織物蒙皮。框架把飛艇分成十幾個艙室,每個艙室中放置一個氣囊,一艘飛艇的氣囊由十幾個小氣囊組成。

齊柏林飛艇開創了輕航空器新時代。1909年,齊柏林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民用航空公司——德萊格飛艇公司,利用飛艇開始了空中運輸業務。航空史上的飛艇時代從此開始。

飛艇問世後,被用於軍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同年8月5日夜,德國的齊柏林飛艇首次轟炸了法國列日要塞;1914年12月19日,齊柏林飛艇首次轟炸了英國本土;1915年3月20日又轟炸了巴黎;1915年8月5日,德國又出動5艘齊柏林飛艇轟炸倫敦。

飛艇的體積大,速度低,靈活性很差,因而極易受到攻擊。同時,由於飛機的性能不斷提高,所以飛艇在軍事上的應用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開始逐步被飛機取代。但民用運輸中仍應用飛艇。

在民用飛艇方面,德國一直居領先地位。1929年,德國製成巨型商業飛艇「齊柏林伯爵」號,曾載客16人首次進行了環球飛行。1936年,德國製成了「興登堡」號飛艇,艇長245米,直徑約40米,曾10次往返於德國和美國之間,運送旅客1000餘人。

1937年5月6日,「興登堡」號飛艇越過大西洋,正准備在美國新澤西州降落時,大氣中的靜電點燃了飛艇泄出來的氫氣。瞬時間,引發了熊熊烈火。97名旅客中有37位不幸罹難。這次航空史上的大悲劇,導致了飛艇的衰落。自此以後,作為運輸工具的飛艇逐漸「銷聲匿跡」了。

直到20世紀70年代,由於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人們想到曾輝煌一時的飛艇時代。飛艇節省能源並可降低環境污染,同時為了滿足一些大型、不可分的整體貨物運輸要求,人們提出了以現代技術為基礎,並採用安全的升力氣體——氦來開發新一代飛艇。由此也引發了一些國家,如英國、美國等,開始進一步探討、論證現代飛艇的各種方案,並製造了一些試驗艇。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設備被配置到飛艇上,使古老的飛行工具煥發出新的活力。現在的飛艇,在民用領域,主要探討定期航班、旅遊、航測、環保監測、大型貨物吊運、海上救援等用途;在軍用領域,主要探討反潛、預警、佈雷、巡邏、偵察等任務的適用性。

知識點

密度與浮力

熱氣球和飛艇是怎樣藉助空氣的浮力上升的呢?其實,這里的秘密在於氣體的密度。根據阿基米德定律,我們可以知道,在氣體或液體中,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等於它所排開的同體積的氣體或液體的重量。熱氣球和飛艇中所填充的氣體密度都比空氣小,這樣一來,它們所排開的同體積的氣體的重量就要比熱氣球或飛艇的重量大。也就是說,熱氣球和飛艇所受的浮力只要比自身的重力大,它們在浮力的作用下便可以升空了。

❷ 什麼是飛艇 飛艇有什麼用途

飛艇是一種輕於空氣的航空器。

不僅可以供人員乘坐和裝載貨物。還可以用於交通、運輸、娛樂、賑災、影視拍攝、科學實驗等等。

原理:飛艇獲得的升力主要來自其內部充滿的比空氣輕的氣體,如氫氣,氦氣等。現代飛艇一般都使用安全性更好的氦氣來提供升力,另外飛艇上安裝的發動機提供部分的升力。

(2)英國飛艇叫什麼擴展閱讀

按照結構分類,一般可分為硬式飛艇、半硬式飛艇和非硬式或軟式飛艇。這也是飛艇最主要的一種分類方法。

1、軟式飛艇的氣囊完全沒有剛性骨架,全靠內部氣體與外部空氣的壓差來維持飛艇氣囊的形狀。氣囊內的壓力通常比外部環境壓力高300~500帕。

2、硬式飛艇是由其內部骨架(最初為木材,後來為鋁合金等輕質金屬材料,現代則普遍使用高強度低密度的碳纖維等復合材料)保持形狀和剛性的飛艇,外表覆蓋著蒙皮,骨架內部則裝有許多為飛艇提供升力的充滿氣體的獨立氣囊。

硬式飛艇最外部的蒙皮不需要具有氣密性,而內部的各個小氦氣囊的蒙皮則必須具有良好的氣密性。老式的齊柏林飛艇就是典型的硬式飛艇。

3、半硬式飛艇要保持其形狀主要是通過氣囊中的氣體壓力,另外部分也要依靠剛性骨架。骨架中最主要的是龍骨,典型的飛艇是德國的Lotte太陽能飛艇。

而採用新材料、新技術的齊柏林NT也算是半硬式飛艇:它由三根龍骨和12個三角形框架組成艇身的主要框架,而維持飛艇艇身的流線外形則不能靠這個三角形的骨架而必須由內部氣囊超出外界環境的壓力值維持。

❸ 說有齊柏林飛艇的詳細資料!

1900年7月20日,由德國的弗迪南德-馮-齊柏林伯爵設計並製造的一架飛艇今天在腓特列港附近進行首次飛行。這架飛艇是在康斯坦斯湖上漂浮的1個飛機棚里製造的,飛艇上有1個用金屬絲纏著的鋁殼,鋁殼外面裹著裝有16個氫氣囊的棉布。兩台16馬力的發動機使飛艇速度達到每小時14英里。美國內戰期間,在聯盟軍隊服役時,馮-齊柏林曾第一次乘氣球升入空中,1891年以來他一直從事飛艇的研製工作。
參考資料:http://www.taohai.cn/today-detail.asp?id=201

齊柏林飛艇的用處
運輸和轟炸任務
最早的飛艇是德國人齊柏林伯爵在1900年發明的,齊柏林飛艇曾擔任大西洋兩岸重要的商業飛行。齊柏林飛艇曾經因為「興登堡號」飛艇失火慘劇而消聲匿跡長達大半個世紀。1937年5月6日,德國「興登堡號」飛艇在美國新澤西州准備降落時突然起火,36名乘客不幸罹難。「興登堡號」慘劇導致齊柏林飛艇的聲譽一落千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輕於空氣的飛行器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德國的齊柏林公司所建造的飛艇,按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可以認為是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奇跡之作。每艘飛艇都具有優美的線條,巨大的尺寸,大馬力航空發動機特有的「嗡嗡」聲音,推動著一艘艘德國飛艇劃破天空的線條。人們第一眼看到齊柏林飛艇的時候,就肯定會象被符咒抓住一樣,傾倒於它的雄偉奇妙。 另外一方面,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則是一個醜陋的新生兒,只能搭載一到兩個人。飛艇則可輕而易舉地搭載數噸的物品。比起如同恐龍一般高傲地雄踞天空的飛艇,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只是些不起眼的、無害的小哺乳獸。

在戰爭爆發後,德國陸軍和海軍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飛艇艦隊。德國海軍通常使用齊柏林公司製造的鋁制龍骨的飛艇,編號為L(德文飛艇,Luftschiff)開頭。德國空軍的飛艇則通常是由舒特-朗茨(Shutte-Lanz)公司製造的木製龍骨飛艇,編號為SL。SL型飛艇因為重量問題而沒有被德國海軍接受。無論海軍還是空軍的飛艇,在開戰後都開始執行轟炸英國的任務,以圖從空中摧毀英國的工業基地,打擊英國的士氣。1914年8月5日夜,Z—6號齊伯林氣艇成功地轟炸了比利時的列日要塞,8月26日,德國飛艇對安特衛普實施了一周的轟炸,8月30日空襲了巴黎。1915年1月19日,德國飛艇開始轟炸英國本土。這種對於己方的軍事手段過於自負的思想,對於20世紀初歐洲各大強國以軍國主義為圭皋的總參謀部官僚們來說,是一種普遍現象。就象同時代的「無敵大炮」,「不沉戰艦」,德國軍方天真地認為,齊柏林飛艇是他們手中的一門終極武器,飛艇一出,無往不勝,無堅不摧,諸國降伏。當然,以一戰爆發時尚幼稚得可憐的飛機來說,也沒有力量去阻止飛艇的光臨。能夠在夜間作戰的飛機幾乎沒有,而一般的飛機就是發現了飛艇,唯一能做的事情也不過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兩個小洞洞。當時唯一能夠阻止這些德國空中猛獁去英國表兄家串門的,就是北海上空變化無常的天氣。這些飛艇通常在傍晚從德國本土的庫克斯港、科隆和杜塞爾多夫等處基地起飛,華燈初上的時候到達英國上空。英國城市的路燈和房屋裡面透出來的燈火是它們最好的路標——「燈火管制」一詞當時還未出現。扔下搭載的危險貨物之後,它們掉頭東飛,於第二天黎明之前返回德國。1915年1月19日,德國的齊柏林飛艇第一次從1500米高空空襲了東英格蘭。5月31日,德國陸軍LZ-38號飛艇在林納茨上尉的指揮下首次空襲了倫敦,炸死7人,炸傷31人。6月7日凌晨,LZ-37號飛艇在法國加萊附近被皇家空軍飛行員用6公斤的小型炸彈擊落。10月20日,德國陸海軍又有11艘飛艇去轟炸倫敦,但是其中3艘毀於風暴。

LZ-38 數據
長度
536英尺 / 163.37米
直徑
61英尺 / 18.59米
容積
1,126,000立方英尺 / 33,780立方米
引擎
4台 210馬力邁巴赫引擎
速度
60 mph / 96 km/h
氣體
氫氣
到1916年,德國海軍有兩種型號的飛艇。從L-13到L-24是舊式飛艇,構成了德國遠程空襲的主力。更新的是L-30系列飛艇,編號從L-30一直到L-34。德皇和德國總參謀部對這些飛艇寄予厚望。它們不是老式齊柏林飛艇的簡單改進,而是全新的設計。這些新飛艇尺寸龐大,容積達1,589,000立方英尺,可以裝載更多的炸彈。但是在速度和爬升高度上,它們並沒有超出其前輩很多。不過以當時的防空力量水平來看,它們倒也不需要很好的飛行性能。德國人當然沒有幻想英國人會乖乖地待在地面上挨炸。不過即使英國的飛機把齊柏林打成篩子眼兒,它們也能勉強支撐著飛回德國——當然,需要冒著一些危險和麻煩。為了減少麻煩,所以加大了氣囊容積,提高了它們的提升力。打出很多小洞洞固然不好,但是德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引爆齊柏林飛艇氣囊中的氫氣。不幸的是,不久英國人就想出了這個主意。

在1916年夏天,英國人研製多年的三種機槍子彈正式列裝使用。其中的兩種,名字分別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為"Pomeroy"和"Brock",是高爆子彈。另外一種,「白金漢」,是填充白磷的燃燒彈。這些子彈如果單獨一種拿來向齊柏林射擊,效果有限得很。但是把它們混合起來之後,則變成了一種致命的武器。那些高爆子彈打穿飛艇的氫氣氣囊,讓逃逸出來的高純度氫氣與空氣充分混合,然後再由燃燒彈將這一大團混合氣體引爆。這種混裝子彈成了對付德國飛艇最有效的武器。飛艇一旦被這種子彈擊中,通常不能倖免。曾經目睹過德國飛艇墜毀的人說,夜空中熊熊燃燒的飛艇照亮了整個天空,如同供奉諸神的火炬一樣,緩緩地向地面落去,場面極為壯觀。由於對齊柏林飛艇的襲擊束手無策,英國一度民心士氣低落。現在皇家空軍找到了雪恥的手段。

秋季任務

在1916年夏天,新的L-30型飛艇開始加入德國海軍的空襲部隊。德國飛艇部隊長官彼得·施特拉塞(納粹德國的第二艘齊柏林級航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策劃集中手頭的所有飛艇,對英國搞一次傾巢出動的空襲。他堅信,德國飛艇部隊傾倒在英國目標上的密集炸彈能夠從根本上改變這場戰爭。齊柏林飛艇是德國的戰爭寵兒,人們狂熱地崇拜這些巨大的機器,每次對英國的空襲總能贏得全德意志帝國的一片舉國歡呼鼓噪之聲。英國人則是對這些打不到、夠不著的東西恨之入骨,以至當一艘德國飛艇因機械故障墜毀在海中的時候,附近的一艘英國拖船無視海員們「救助遇難者」的通則,坐視德國艇員們被海水淹死。

L-30型飛艇服役後,德國展開了對英國進行大規模飛艇隊空襲的戰役。在此之前,空襲英國的飛艇都是單槍匹馬,炸了就跑。對英國的第一波攻擊有三次,發生在7月31日、8月2日和8月8日。德國飛艇隊夜間抵達英國上空,轟炸目標,然後在第二天清晨返回德國的基地。無論從戰果還是飛艇數量上來看,這頭三次攻擊都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以前一樣,在漆黑夜色下,這些飛艇上的乘員高估了自己的戰果,甚至連扔在海里的炸彈濺起的浪花,都認做了爆炸的房屋工廠。不過另外一方面,它們也沒有遭到英國有力的還擊和攔截。可以算是傻人有傻福吧!

第二波攻擊開始於8月24日。9月2日進行了第二次攻擊。這兩次的規模比以前大得多。9月2日那次空襲,德國海軍的12艘飛艇,L-11, L-13, L-14, L-16, L-17, L-21, L-22, L-23, L-24, L-30, L-32 和SL-8 在傍晚從基地起飛,同行的還有4艘陸軍的飛艇:LZ-90, LZ-97, LZ-98和SL-11。這16艘飛艇一共攜帶了32噸炸彈。

德國陸軍的LZ-98號飛艇在艇長恩斯特·萊曼的指揮下,從格拉夫桑德的泰晤士河口上空進入英國。萊曼後來曾擔任著名的LZ-129興登堡號飛艇的艇長。在確信到達倫敦東區船塢上空後,他投下了炸彈,然後調頭向東北飛去。在途中,他們遇到了皇家空軍少尉威廉·羅賓遜駕駛的一架驅逐機,但是LZ-98很快就鑽進了雲層里。

LZ-90號飛艇從弗林頓上空進入英國,轟炸了哈弗希爾。威廉·施拉姆指揮的SL-11號從正北方向飛到了倫敦上空,轟炸了倫敦近郊的聖奧爾本地區。它被安裝在芬斯伯里和維多利亞公園的探照燈抓住了。SL-11好不容易才擺脫了探照燈,正在向北逃脫的途中,遇到了剛剛讓LZ=98從手中溜掉的羅賓遜少尉。羅賓遜從後面接近這艘灰色飛艇,向它發射了兩個混合子彈夾,但是沒有看到絲毫擊中目標的跡象。羅賓遜調頭再次接近SL-11,瞄準飛艇側面發射了第三回合。這一次,羅賓遜看到飛艇內部似乎有一絲亮光,緊接著變成一團迅速擴散的火焰,引燃了飛艇外面的蒙布。幾秒鍾之內,SL-11號飛艇就變成了一支照亮天空的明亮的大火炬。它熊熊燃燒著,緩緩墜向考夫雷村的場面,不僅讓全體倫敦市民飽了眼福,而且也被後面陸續到達倫敦的那些德國海軍飛艇看見了。在SL-11墜毀的時候,埃里希·薩默菲爾德上尉指揮的L-16號飛艇離它才不到一英里遠,猶如夜幕下的布景一般被燃燒的SL-11號映襯在夜空里。這引起了盤旋在附近的英國飛行員很大的興趣。薩默菲爾德下令全部發動機開足馬力,稀里嘩啦扔下全部炸彈,然後拼了老命往北跑,在英國飛行員到達之前跑出了火光的照耀范圍。30英里以外,L-21號的艇長弗蘭肯伯格艇長目睹了SL-11被擊毀的全部過程。他和他手下30名小夥子全都看見了南方的兩艘飛艇,英國飛機圍繞著其中一艘飛來飛去,然後就是火光和爆炸,之後一架英國飛機(羅賓遜少尉)發射了紅綠兩色信號彈。其他的德國飛艇都象L-16號一樣匆匆忙忙扔光了炸彈,然後調頭東竄。一共17噸優質的德國高爆炸彈被扔到了英格蘭鄉下肥沃松軟的土壤里。這次轟炸給英國造成了21000英鎊的損失,德國則付出了16條人命和一艘價值93000英鎊的飛艇。

第三波攻擊於9月23日開始。12艘德國海軍飛艇於當天下午晚些時候從德國的庫克斯港基地起飛。海軍的艇員們還沉浸在對三周前SL-11被擊落的可怕回憶中,飛向英國的旅程籠罩在一片不祥的陰影下。但是艇長們自信得多——SL型飛艇是木製龍骨,而一個出色的海軍飛行員可以嫻熟地駕駛他的真正的齊柏林飛艇躲開英國人的攻擊。飛艇隊中新型的L-30級飛艇在L-31號艇長海因里希·馬蒂的帶領下,在北海上空轉向正南方,駛向英格蘭海岸。他們的航程要穿越防空火力最為密集的倫敦地區上空。其他比較小的舊式飛艇, L-13, L-14, L-16, L-17, L-21, L-22和L-23,則直接飛向英格蘭中部的米德蘭郡——這支隊伍中,只有L-17號在諾丁漢的轟炸取得了一點可憐的戰果。阿洛伊斯·包克指揮的L-33號頭一個到達英國首都上空。他的炸彈大多丟在了泰晤士河河彎和斯特拉特福德。地面發射的一發炮彈穿進了艇身,造成了一些結構損壞,但是沒有引爆飛艇。投彈結束後,L-33號清空了壓載的沙包和水袋,以每分鍾800英尺的速度急速上升到飛機飛不到的高空中,放出了煙幕,然後准備逃回德國——一次完美空襲似乎就要完成了。但是不幸的是,它遇到了一架英國戰斗機,又挨了幾梭子混合燃燒彈。嚇破了膽的包克上尉下令飛艇立即著陸。他們降落在埃塞克斯郡的鄉間。德國飛行員引爆了降落成功的飛艇,然後乖乖地向趕來的英國人投降了。

一小時以後,凌晨12點15分,馬蒂指揮的 L-31來到了倫敦上空。馬蒂向國內報告說,他發現東方有一艘在地面上燃燒的飛艇(L-33號)。馬蒂在斯垂特漢姆、布瑞克斯頓和肯寧頓上空盤旋游弋,把大多數炸彈丟在了那裡的公路上,然後以最快的速度逃離倫敦。1點15分,他發現在伍爾維奇的地面上有另外一艘飛艇。這是維爾納·彼得森上尉指揮的L-32,也正在地面上猛烈燃燒。馬蒂給國內的報告簡明扼要,但是他無法阻止艇員目睹這幅場面,並造成心理創傷。

L-32號在北海上盤桓了大約一個小時,才駛入英格蘭內地。彼得森發給國內的最後一則消息內容非常混亂,但是後來分析, L-32發生了引擎故障,在修復之前一直在空中來回兜圈子。它在排除故障、於泰晤士河上空駛出雲層後,立刻就被英國飛行員發現了。倫敦東區的地面探照燈也集中到它的身上,向飛行員指示這個大靶子的位置。彼得森大概意識到了他面臨危險處境,因為他迅速地扔光了炸彈和壓載物,並且調頭向北海方向飛行。弗雷德里克·索維利少尉駕駛著一架 BE2c 4112 雙翼機飛向這艘被探照燈照得光輝燦爛的龐然大物。和羅賓遜少尉一樣,索維利飛了四個來回,射光了整整三個彈夾,直到看見火光破過L-32的織物蒙皮噴射出來為止。L-32裡面上百萬加侖的氫氣象火焰噴燈一樣地噴射出火球,徐徐墜向地面。艇上全部人員遇難。L-32起火之後,索維利發射了一枚紅色信號彈,然後降落在一家農場的草地上。皇家海軍的情報人員最先出現在那裡,不顧氫氣爆炸燃燒的火焰和高溫,在鋁合金龍骨和殘骸中穿來跑去。作為報酬,他們從火焰中搶救出了一本違反保密規定帶上艇的德國海軍密碼本。沒人知道彼得森為什麼允許這本密碼本上艇。這真是送給皇家海軍密碼破譯人員的天賜禮物。

L-32和L-33的墜毀對德國飛艇部隊的士氣影響很大。陸軍的菜鳥飛艇被擊落是一碼事,而兩個海軍的飛行老手、全體乘員和兩艘嶄新的新式飛艇在同一個晚上被擊落要嚴重得多。兩天之後的另外一次空襲,原定指揮L-23的甘策爾上尉因為其古怪行為而被臨時免職。在出發前,他的勇氣喪失殆盡,於是被留在了地面,送回水面艦艇部隊服役。霍斯特·馮·巴特勒指揮的L-30號小心翼翼地靠近了海濱城市克雷默,把炸彈全部扔進了海里,然後調頭返航。這次空襲中唯一的閃光點是,馬蒂指揮的L-31大膽地轟炸了朴次茅斯海軍基地,一個齊柏林們以前從來沒有光顧過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地面探照燈光過於猛烈,馬蒂把炸彈扔在了港口區,而不是重要得多的海軍船廠。英國人從無線電訊號中得知在他們頭頂上盤旋的是著名的「鹵莽馬蒂」,不禁為轟炸的場面沒有想像那麼猛烈而詫異,因此一致認為這只是馬蒂的一次偵察飛行。這也算是英國人對他英勇善戰精神的一種肯定吧。

第三波攻擊的最後一次空襲發生在1916年10月1日。11艘飛艇從德國出發,只有兩艘L-30型獲准轟炸倫敦。L-30再次報告說擊中了目標——和以往一樣,甚至都沒能給英國鄉村的土地草場留下點彈坑之類的紀念。L-31從東北方向抵達倫敦上空,在馬蒂的命令下關閉了發動機,企圖靜悄悄地飄過那些豎起耳朵聆聽「嗡嗡」聲音的探照燈操作員。凌晨0點30分,馬蒂重新開啟發動機,馬上被下面的探照燈籠罩了起來。四架英國戰斗機朝他飛過來。在地面開火的同時,馬蒂扔下了所有的炸彈,然後向西邊飛去。他幾乎已經逃脫了。這時,皇家空軍的鄧普斯特少尉駕駛著飛機從他身下飛過。鄧普斯特馬上掉過頭來,將一梭子混合燃燒彈打進了L-31的龍骨。突然,一條紅色的火龍從它的鼻子里噴射出來。L-31如鉛棰一般地垂直落下,幾乎將鄧普斯特和他的飛機一起帶到地府去。鄧普斯特駕駛飛機側翻了好幾個跟頭以圖規避,燃燒中的德國飛艇擦著他的鼻子向下墜落。L-31墜毀在波特斯巴爾。當地農民飛快地跑到現場。他們發現在熊熊燃燒的飛艇旁邊,地上躺著一個人,全身沒有燒傷。發現的時候他還活著,但是不久就死了。他的身份識別牌上刻著: "Kaptlt. Mathy. L31"

在1916年10月1日早晨之後,德國海軍的飛艇再也沒有象以前那樣光臨大不列顛的上空,取得一定戰果而不受絲毫損害。在1917年和1918年服役的所謂"Height-climber"新式輕型飛艇升限比英國飛機高得多,但是犧牲了有效載荷和續航力,而且高空投彈的精確性極低,德國飛艇象火炬一樣在夜空中墜毀的場面又對打擊英國民眾的士氣一點負面影響也沒有,這些都已經失去了當初決定轟炸英國的意義所在。海軍的飛艇部隊逐漸移交給海軍艦隊作為偵察手段,以及政府用來宣傳的武器而使用。德國飛艇部隊的指揮管彼得·施特拉塞,於1918年8月5日親自率領齊柏林飛艇最後一次空襲倫敦,在空襲中被擊中墜毀而亡。

自1915年1 月19日至1918年8 月5 日,德國出動飛艇208 艘次、飛機435 架次對英國實施空襲,其中飛機空襲52次,飛艇空襲5l次,投彈約300 噸,造成約1300人死亡,3000人負傷。約有80艘飛艇毀於協約國的炮火和風暴。

❹ 飛艇的資料

飛艇
airship

有推進裝置,可控制飛行的輕於空氣的航空器。飛艇由巨大的流線型艇體、位於艇體下面的吊艙、起穩定控製作用的尾面和推進裝置組成。艇體的氣囊內充以密度比空氣小的浮升氣體(氫氣或氦氣)藉以產生浮力使飛艇升空。吊艙供人員乘坐和裝載貨物。尾面用來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穩定。1852 年法國吉法爾製成一艘裝有蒸汽機 的飛艇 。1900年德國人齊伯林製造了第一艘硬式飛艇(艇體由剛體骨架外罩蒙布或薄鋁皮構成),它廣泛用於軍事,並開創了飛艇商業飛行的歷史。飛艇體積大、速度低、不靈活,因而極易受到攻擊。因此飛艇在軍事上的應用逐步被飛機所代替。7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開始在新的基礎上研製現代飛艇。英國已試制出天舟 500 型軟式飛艇,並准備用於北海油田巡邏。

飛艇是一種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它與氣球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具有推進和控制飛行狀態的裝置。艇體氣囊內充以密度比空氣小的浮升氣體(氫氣或氦氣),藉以產生浮力使飛艇升空。

1783年,法國的蒙格菲爾兄弟和J·A·C·查理分別完成了熱氣球和氫氣球的發明,並成功地進行了載人飛行。為了解決氣球飛行無法控制,只能隨風飄飛的問題,法國軍官梅斯尼埃於二年就設計了可控制飛行的飛艇。梅斯尼飛艇的原理和形狀等與今天的軟式飛艇大至相同,但由於當時缺少相應的動力裝置,這一設想未能實現。

世界上第一艘飛艇是法國工程師H·吉法爾於1852年發明的。橄欖型的飛艇長44米,直徑12米,在軟式氣囊下有一三角型風帆用來操縱飛行方向,在吊籃內裝有一台僅3馬力的蒸汽發動機驅動一副3葉螺旋槳。1852年9月24日,吉法爾從巴黎馬戲場起飛,以大約8公里的時速飛行到28公里外的德拉普。此後內燃機的問世,使飛艇有了重量更輕、效率更高、也更安全的動力裝置。

早期軟式飛艇的氣囊要靠充氣的壓力才能保持外形。它飛得又慢又低。1890年,德國陸軍中將F·齊伯林伯爵一退役就研製新型飛艇的工作。他使用鋁材作飛艇的骨架使氣囊始終保持一定的形狀,氣囊內還有許多個分隔的小氣囊,這使飛艇的安全性有了提高。1900年7月2日,第一艘齊伯林式飛艇LZ—1號進行了首次飛行。飛艇呈雪茄形,長128米,直徑11.7米,裝有2台16馬力的內燃發動機,還裝有方向舵和升降舵。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硬式飛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是飛艇發展較快的時期,英國和法國使用小型軟式飛艇執行反潛巡邏任務。德國則建立了齊析林飛艇隊,用於海上巡邏、遠程轟炸和空運等軍事活動。飛艇體積大、速度低、不靈活、易受攻擊,同時由於飛機性能的不斷提高,因而軍用飛艇逐漸被飛機所取代。但飛艇的商業飛行仍有發展。1929年德國製成的大型飛艇 「興登堡」號,長245米,直徑超過41米,總重206噸,曾10次往返飛行於美國和德國之間,運送旅客1000多人。英國和法國也先後參照齊伯林式飛艇製造了本國的大型飛艇R—100號和 「阿克隆」號。這時的飛艇大都使用氫氣作為浮升氣體,易燃易爆,很不安全。1937年, 「興登堡」號在著陸時因靜電火花引起氫氣爆炸,35人遇難。英、美也有多艘大型飛艇大都相繼失事,此後飛艇的發展陷於停滯狀態。

7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飛艇改用安全的氦氣,其發展又呈活躍。採用多種新技術的新型飛艇被 用於空中攝影攝像、巡邏等方面,洛杉磯、漢城和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北京亞運會都可在會場上空看見它的身影。

❺ 興登堡號飛艇有哪些基本數據

1929年德國製成的大型飛艇興登堡號,長245米,直徑超過41米,總重206噸,曾10次往返飛行於美國和德國之間,運送旅客1000多人。英國和法國也先後參照齊伯林式飛艇製造了本國的大型飛艇R─100號和阿克隆號。

這時的飛艇大都使用氫氣作為浮升氣體,易燃易爆,很不安全。1937年,「興登堡」號在著陸時因靜電火花引起氫氣爆炸,35人遇難。英、美也有多艘大型飛艇大都相繼失事,此後飛艇的發展陷於停滯狀態。

❻ 飛艇在歷史上出現過嗎

‍‍

飛艇是一種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它與熱氣球最大的區別在於具有推進和控制飛行狀態的裝置。飛艇由巨大的流線型艇體、位於艇體下面的吊艙、起穩定控製作用的尾面和推進裝置組成。

艇體的氣囊內充以密度比空氣小的浮升氣體(有氫氣或氦氣)藉以產生浮力使飛艇升空。吊艙供人員乘坐和裝載貨物。尾面用來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穩定。大型民用飛艇還可以用於交通、運輸、娛樂、賑災、影視拍攝、科學實驗等等。比如,發生自然災害時,通訊中斷就可以迅速發射一個浮空器,通過浮空氣球搭載通訊轉發器,就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對整個災區的移動通訊恢復。

在生產發明了氣球之後,人們馬上就想方設法推進和駕駛氣球。

1784年,法國羅伯特兄弟製造了一艘人力飛艇,長15.6米,最大直徑9.6米,充氫氣後可產生1000多公斤的升力。羅伯特兄弟認為,飛艇在空中飛行和魚在水中游動差不多,因此,把它製成魚形,艇上裝上了槳,這槳是用綢子綳在直徑2米的框子上製成的。

1784年7月6日進行試飛,當氣囊充滿氫氣後,飛艇冉冉上升,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壓逐漸降低,囊內氫氣膨脹,氣囊越脹越大,眼看就要脹破,這可把羅伯特兄弟嚇壞了,他們趕緊用小刀把氣囊刺了一個小孔,才使飛艇安全降到了地面。

這次試驗啟示人們,應當在氣囊上留一個放氣閥門。2個月後,兄弟倆又對飛艇進行了改裝,做了第二次飛行。這次飛行由7個人劃槳作動力,飛行了7個小時,但只飛了幾公里。雖然飛行速度很慢,但它畢竟是人類第一艘有動力的飛艇。

1872年,法國人特·羅姆製成了一艘用螺旋槳代替劃槳的人力飛艇。飛艇長36米,最大直徑15米。加上吊艙,高達29米,可載8人。螺旋槳直徑9米,幾個人輪流轉動螺旋槳,使其產生拉力,牽引飛艇前進,速度達每小時10公里,比劃槳的飛艇好多了。

不久之後,另一個法國人卡奴·米亞從自行車受到啟發,設計了一種腳踏式螺旋槳飛艇。這種單人飛艇在無風時可以短時間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16公里,比起手轉螺旋槳飛艇又快了許多。

但這時飛艇飛行中有一個難題還沒解決,就是飛艇一升高,就要通過閥門放氣,以防止氣囊膨脹爆裂。但氣放掉之後,就再也無法升高了。

為解決這一問題,法國的查理教授和羅伯特兄弟於1874年製成了一種裝有空氣房的氣球。它的形狀像紡錘,與現代飛艇很相似。這種氣球,外面是一個大的絲質膠囊,裡面有一個小氣囊,小氣囊上面有一個氣體閥門。外囊充氫氣,使氣球產生浮力升到空中,內囊用來充空氣。這個小氣囊就叫「空氣房」。

氣球在升空之前,先將「空氣房」充進空氣。當氣球升到一定高度後,就將「空氣房」打開,放出一部分空氣。這樣,外囊膨脹後,「空氣房」就因受擠壓而縮小,使外囊膨脹的壓力有所減小,以保證氣囊不致脹破。這一發明,解決了氣球升空的一大難題,是飛艇發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此後,「空氣房」很快便在所有飛艇上使用了,並一直使用至今。

‍‍

❼ 飛艇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在飛艇的發展歷史上,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是它的黃金年代。那時,飛艇作為交通工具來往於歐洲、美洲和亞洲之間,迅速舒適地運送著旅客,創造了許多紀錄。就是在飛機問世以後,飛艇由於具有結構簡單、操縱方便、載重量大等優點,仍然在空中交通中佔有一席之地。

19世紀末,內燃機和電動機的研究進展很快,德國、法國和奧地利都開始研究在氣球上安裝發動機和電動機,作為飛艇的動力。法國人主要研製使用布袋的軟式飛艇。一位叫聖西門的法國人從1899年到1907年不斷地製造出軟式飛艇,而魯保迪兄弟則是製造飛艇的「大戶」,他們倆在1900年製造出的飛艇,安裝了40馬力的發動機,最高時速達40千米。後來,他們倆還製造出了裝有100馬力發動機的飛艇。

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則熱心研製硬式飛艇。一位叫施瓦茨的奧地利人在1879年用鋁薄板製造出了一艘硬式飛艇,使用的是戴姆勒發明的內燃機,以每小時25千米的速度飛行。但是,因為機身漏氣,這艘飛艇沒飛出多遠就墜毀了。

1917年,德國人曾經使用飛艇向非洲運送葯品,往返13000多千米。它的這種遠航能力和載重本領,令當時的人嘖嘖稱奇。

1919年,英國人製造的「R-4」飛艇首次飛越航程5800千米的大西洋獲得成功。1929年,德國人造出了一艘超大型飛艇「齊伯林伯爵」號,艇身長達235米,裝有五台550馬力的發動機。它載著65名乘客從美國東海岸的赫斯特湖機場出發,用21天7.5個小時繞世界一周,實際飛行時間為286小時,平均時速110千米。值得稱道的是,這架飛艇連續運行了7年,從未發生過事故。1933年,美國人製造出了長度近240米的充氫氣飛艇「馬可」號,它的直徑為40米,裝有八台發動機,腹部艙內可藏五架飛機,被稱為「空中航空母艦」。

❽ airplane和aircraft有什麼區別謝謝。

區別在於:

1、意思和范圍不一樣:

airplane通常只出現在較正式的文體中,專指普通飛機,不包括直升機、飛艇等,例如:

Theairplanecrashed on ahillside.

飛機在山坡上墜毀。

aircraft意思為飛機或航空器,也可指戰斗機,運輸機,飛艇,直升機等,例如:

.

海軍陸戰隊進行了有18艘軍艦和90架飛機參與的訓練。

2、在用法上不一樣:

aircraft常用作集體名詞,有時候也可指一架飛機,其含義包括直升飛機和飛艇等。

airplane為普通名詞,指代一架普通飛機。

(8)英國飛艇叫什麼擴展閱讀:

飛機同義詞辨析:

1、Airbus n. 空中客車,空中巴士

一種大型民用客機,由歐洲研發製造。

They took an Airbus to America this time.

這次他們是坐空中客車去的美國。

2、Boeing n. 波音飛機

指波音系列飛機,主要為大型民用客機,由美國研發製造。

We'll fly first class on a Boeing 757 from New York to Paris.

我們將乘坐波音757的頭等艙從紐約飛往巴黎。

3、jet n. 噴氣式飛機

也可說 jet plane。

The jet is about to take off.

那架噴氣式飛機即將起飛。

❾ 歷史上的飛艇時代是什麼樣子的

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飛艇是1900年由德國人費迪南德·馮·齊伯林製造的「齊伯林」LZ-l號,它是一個長128米、直徑11.73米、形狀為雪茄形的硬式飛艇,由鋁制框架製成,分為17個艙室,每個艙室中都有一個充滿氫氣的氣囊,容積達11327立方米,總升力可達127千牛,其動力是兩台功率為11.8千瓦的活塞式發動機。
1900年7月2日LZ-1飛艇首飛,齊伯林等5人乘艇飛行,但由於舵面損壞,只飛行18分鍾就降落了。後來幾經改進並不斷得到完善。1909年齊伯林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民用航空公司—德來格公司,飛艇正式進入航空運輸市場,譜寫了飛艇時代的新篇章。

1910年齊伯林又製造了以「德國號」命名的LZ-7型飛艇(圖1-10),裝有3台功率為88千瓦的發動機,可載24名乘客和12名空勤人員,航速為60公里/小時。

1910年6月22日,LZ-7飛艇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商業營運的定期空中航線,往返飛行於法蘭克福、杜塞爾多夫等地,航程193公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從1910-1914年的四年中,齊伯林製造的多種型號飛艇共飛行了274萬公里,運送旅客35000人次而無一傷亡,使其風光一時,名聲大振,並迅速向全世界蔓延開來,在各國興起了飛艇熱。當時歐洲就有5個國家造了近40艘各式飛艇,並用來建立各自國家的飛艇部隊,其中法國12艘,德國11艘,俄國4艘,英國和義大利各6艘。

當1914年7月28日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飛艇作為一種新式武器很快就投入了戰斗。德國最先在飛艇上配備了火炮、機炮和炸彈,用來對敵方進行攻擊和轟炸,也可執行偵察和預警任務。

1914-1918年期間,齊伯林公司共製造各型軍用飛艇88艘,生產速度最快可達每兩周製造一艘,共參與空襲倫敦51次,空襲巴黎3次,尤其在一戰初期和前期,德國飛艇囂張一時,曾給英、法等國造成了重大損失和威脅。

但自1916年以後,隨著協約國戰斗機和高射炮的不斷改進和發展,軍用飛艇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威力,如1917-1918年齊伯林公司又製造了4艘LZ-112型容積為68000立方米、飛行高度達6500米的巨型飛艇,在1918年首次出戰時就被擊落了。

在整個一戰期間,德國飛艇共被擊落或自行墜毀38艘,「飛艇不可戰勝」的神話,隨同德國的投降一起破滅了。但是,一戰期間德國飛艇的快速發展,其巨大的運載潛力還是為戰後的飛艇向空運方向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硬式飛艇概念被許多國家所接受,德國剩餘的齊伯林飛艇又被英、法、日等國所瓜分,各國飛艇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飛艇的速度越來越快、高度越來越高、載重越來越大、航程也越來越遠。

從1919年起,英國從仿製被擊傷後迫降在英國的LZ-76型飛艇開始,先後建造了R33、R34、R38、R100、R101等多種巨型飛艇;

美國後來居上,它先仿製英國的R33而研製了ZR1號,隨後於1928年又製造了兩艘超巨大型的ZR4和ZR5號,其氣囊容積高達194000立方米,動力為8台418千瓦的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128公里/小時,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飛艇內可裝5架冠蒂斯-霍克飛機。

戰後的德國在飛艇的發展上經短暫停頓後又東山再起。1928年由齊伯林的繼承人埃克馬博士設計製造了世界上最有名的「齊伯林伯爵」號飛艇(圖1-11),其長度236米、最大直徑30米、氣囊總容積105000立方米,足有近十層樓房高,中間設兩層,可容納62人和15噸貨物,最大速度為128公里/小時,最大航程可達17000公里。

「齊伯林伯爵」號總計飛行約580次、行程170萬公里、運送旅客34000多人次,先後橫渡大西洋,並150次飛越北極和南極。在1929年8月8日~29日,「齊伯林伯爵」號首次完成了載客飛艇環球飛行的壯舉。

這艘著名飛艇從美國新澤西州出發,歷時21天7小時34分鍾,航行35000公里,繞地球一周後,又回到出發地。齊伯林飛艇代表著飛艇時代的先進技術水平,創造了飛艇發展的輝煌歷史。

在環球飛行成功的鼓舞下,從1931-1936年埃克馬博士用了五年多時間,建造了世界上最先進、最豪華的巨型飛艇一「興登堡」(LZ-129)號,全長245米、直徑46.8米、氣囊容積200000立方米、重約230噸,裝4台610千瓦的發動機,續航時間長達200小時。

與現代最大客機波音-747相比,「興登堡」號的長度是其3.5倍、直徑是其6.5倍,投影面積有幾個足球場那麼大,可載旅客75名,其豪華度和舒適度都不亞於當年的「泰坦尼克」號客輪,堪稱世界之最。

但遺憾的是就在1937年5月6日飛達美國新澤西洲斯特湖著陸時,尾部突然起火爆炸,36人遇難,這艘被稱為「空中巨鯨」的飛艇也在一片火海中化成了灰燼(圖1-12)。德國政府下令立即停止所有飛艇的飛行和製造工作,給飛艇事業以致命的打擊,航空史上曾輝煌一時的飛艇時代也就宣告結束了

❿ 最早的飛艇是什麼樣的

最早的飛艇是亨利·吉法德(HenriGiffa)從巴黎駕駛起飛的硬式飛艇。1852年9月24日,他駕駛了一艘蒸汽驅動的43.89立方米的飛艇,該艇能充人2500.38立方米的瓦斯氣體。

最大的軟式飛艇是美國海軍建造的ZPC,-3W型飛艇。其體積為42936.79立方米,長122.96米,直徑25.94米。艇上有工作人員21人。1958年7月21日首次飛行,1960年6月失事墜海。

最大的硬式飛艇是德國236噸的「格拉夫·齊伯林」(GrafZeppdin)號(LZI30),長245米,容積為199976.2立方米。1938年9月14日,該艇作處女航行,1939年5月和8月在英國領空內執行雷達偵察任務。1940年4月,該艇被拆散。它的姊妹艇「興登堡」號(Hindenburg)比它長1.71米。

載人最多的飛艇是美國海軍的「阿克隆」號(Akroll),1931年它曾一次搭載了207人。1937年德國「興登堡」號搭載了117人,飛越大西洋。國際航空聯合會承認的飛艇最遠飛行距離是984.25千米。1928年10月蟹日至11月1日,胡戈·埃克納(HugoEckeaer)博士駕駛著「格拉夫·齊伯林」號飛艇,創下此紀錄。1917年11月21~25日,德國「齊伯林」159號飛艇從保加利亞的楊博爾飛到蘇丹的南喀士穆,然後返回,至少飛行了7241.85千米。

軟式飛艇不加燃料的最長飛行時間是246小時12分鍾。1957年3月4日美國海軍中校m.亨利駕駛美國海軍一艘固特異公司製造的2PG-2級飛艇,從南韋茅斯的馬斯海軍航空站起飛,3月15日飛到佛羅里達州的基韋斯特,全程15204.67千米。

熱氣飛艇飛行高度的世界紀錄是3159.25米,飛行時間的世界紀錄是1小時26分X秒,飛行距離的世界紀錄是37.06千米。1982年8月27日,澳大利亞人RW.塔弗駕駛一艘卡梅倫1)-38熱氣飛艇在澳大利亞西部的坎德丁創下的這三項世界紀錄。

閱讀全文

與英國飛艇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蘋果12手機多少錢 瀏覽:504
美國退出伊朗有什麼影響 瀏覽:311
為什麼中國機票貴 瀏覽:269
印度高溫50度怎麼度過 瀏覽:204
去印尼帶回來送什麼東西 瀏覽:49
義大利陀螺桌哪裡買 瀏覽:95
印度哪個城市的房價便宜 瀏覽:512
義大利女鬼叫什麼 瀏覽:609
伊朗綠卡有什麼條件 瀏覽:717
法蘭西義大利還有什麼 瀏覽:986
在上海怎麼去越南 瀏覽:259
賴亞文帶隊出征義大利後去哪裡了 瀏覽:267
餐廳牛肉排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90
印尼工人技術怎麼樣 瀏覽:650
伊朗肉丸怎麼做 瀏覽:216
伊朗國土面積和人口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瀏覽:562
中國的改革開放改什麼 瀏覽:596
越南護照需要什麼證明 瀏覽:914
印尼金鍬都有什麼顏色 瀏覽:296
越南賓士車要多少錢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