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清朝要留辮子
留辮子是滿族人(金人)的習俗傳統,清朝起於塞北,滿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也許是由於騎馬的緣故,很早就有了結辮的習慣。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
極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期間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也推向了最高峰。 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發達,江南出現了密集的商業城市,並在全國出現了大商幫。在此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大關,佔世界總人口十億的近一半。
B. 清國留學生為什麼留辮子,代表什麼
滿族是我國的少數民主之一,早在公元12世紀時就建過金朝。男子留辮子就是金朝留下的習俗。為了讓漢族人臣服於滿族人,從而建立起對全中國的統治。清朝統治者發布一系列的民主歧視政策,在心理上確立了滿族人的權威性,其中:剃發令:就是
「留發不流頭,留頭不留發。」的說法廣為流傳。。到清王朝被推翻後,它才慢慢絕跡。。。。
這就是大概的內容
C. 魯迅為什麼寫清國留學生梳辮子
《藤野先生》一文是魯迅先生為了紀念早年在日本留學時的老師「藤野先生」而寫的一篇散文。
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在文章中表現得比較含蓄。在教學中,我們通常認為這一點是通過「考試風波」和「看電影事件」來表現的。但是我認為要孤立地從這兩起事件來理解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心,卻顯得比較單薄、晦澀,對於作者最後「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似乎也顯得有點突然、缺乏說服力。那麼究竟是我們牽強附會地主觀地給文章貼上了「表現作者民族自尊心和愛國心」的標簽,還是我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領悟出現了偏差呢?我試圖通過解讀文章開頭的兩段文字來找到答案。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裡面的幾間洋房裡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這兩段文字寫的是作者離開東京到仙台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聞。主要還是描寫當時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生活內容。由於這兩段文字在文章中所佔的比例不大,又是描寫自己在東京時的一些見聞和感受,似乎與作者在仙台的經歷,與表現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形象沒有很大的聯系,往往在教學中被忽視了。許多人都認為這兩段文字不外乎就是為了表明自己對東京的失望,對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和不滿,以及闡明作者離開東京的理由。於是在教學中往往就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我卻認為這兩段文字至關重要,是理解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的關鍵之處,更為重要的是這兩段文字為作者後來「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埋下了伏筆。
在這兩段文字中,作者對「清國留學生」在東京的生活描寫相當概括:賞櫻花、盤辮子、學跳舞三件事情寫下來不過230多字,但是就在這短短的兩三百字之間,作者卻毫不留情地調侃揶揄,並巧用修辭加以諷刺、抨擊,只要我們認真研究這兩段文字,就不難從中看到作者青年時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責任感和愛國心,也能很容易地理解作者最後決定「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句中的「這樣」當然指的就是接下來的對當時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生活的描述。作者開篇的第一句話就直接表明了他對那些「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和不滿之情。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這樣」令作者如此失望和不滿呢?
第一,賞櫻花。其實賞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是愛美的表現,偶爾為之,絕不為過,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那些「清國留學生」賞櫻花的活動卻非同一般:賞櫻花的時間之長,熱情之高,人數之眾恐怕連日本人也難以企及。作者在文章中寫道:「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櫻花的花期我不知道有多長,但一句「花下也缺不了」卻向讀者透露了一個秘密,大概就是說,只要是櫻花開放的時節,那些「清國留學生」都會在賞櫻花吧!不但如此,而且人數之多也甚為可觀,不是「三三兩兩」,而是「成群結隊」,這種賞櫻花的熱情確實令人「驚嘆」。
眾所周知,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櫻花就是日本國的象徵。那些賞櫻花的「留學生」呢?卻是「清國」的。滿清王朝出錢出力,選出「精英人物」送到日本留學,留學的目的是什麼?
可惜的是那些「清國留學生」到了日本之後,不僅沒有以勤奮學習,報效國家,救國家民族於水火為己任,反倒以賞櫻花為能事,在那樣的情勢之下,對象徵日本國的櫻花表現出如此的熱情,這在作者的眼裡和心裡,那就不僅僅是沒有責任感,沒有民族氣節了,他們甚至就是在賣國。這種行徑與心懷救世報國的思想到日本求學的魯迅是格格不入的。作者對他們這種行為的不滿,不屑一顧,不同流合污,正好表現出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之心。
第二,盤辮子。滿族人入主中原建立滿清王朝之後,強迫所有的中國人必須按照滿族人的習俗將頭頂上的頭發剃成一個半月形,並且梳在後面紮成一根大辮子。絕對不允許像我們今天這樣可以隨便地自由地改變發型。以至於「大辮子」就成了那個時代中國人的顯著標志,成了中國的「國粹」。當時的中國人甚至曾經以自己辮子的粗大、油亮為榮。可以這樣說,那時候的頭發不但是屬於你自己的,更是屬於國家的,這種要求嚴厲到以立法的形式來加以執行,所謂「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就是指腦袋上前半部分的頭發必須剃掉,否則就要殺頭。我們現在暫且不管這個要求是否合理,是否人性化,但是,在那個時候,那樣的「大辮子」確實就成了中國人身份的標志了。
那些「清國留學生」到了日本之後,卻要將象徵中國人身份的大辮子收藏起來,甚至解散辮子。很明顯,這個舉動就暴露了一個天大的秘密:那些清國留學生到了日本之後竟然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勇氣都沒有了,也許在那些「清國留學生」的心裡也會像當時許多日本人那樣認為:中國是弱國,中國人是低能兒。作者在文章中一針見血毫不留情地指出那些將辮子藏在帽子里的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為什麼要將當時象徵中國人身份的「大辮子」藏起來呢?為什麼要解散象徵中國人身份的「大辮子」呢?很簡單,就是因為那些「清國留學生」到了日本之後,不敢表露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連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中國人的勇氣也沒有了,所以他們要將「大辮子」藏起來,甚至解散了。為什麼要說是:「形成一座富士山」呢?我們知道,「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在某種意義上也象徵著日本國和日本人。中國人和日本人是同一人種,也許在那些「清國留學生」的心裡是這樣想的:只要將象徵中國人身份的「大辮子」藏起來或解散開來以後,自己就跟那些日本人「一般無異」了。作者用這樣的比喻修辭,就是要抨擊那些「清國留學生」心甘情願地將自己偽裝成一個日本人的卑劣無恥、完全喪失民族氣節的行為;諷刺他們的無知、幼稚、自欺欺人。
既然那些「清國留學生」那麼忌諱自己那根象徵中國人身份的「大辮子」,那他們為什麼不幹脆將「大辮子」剪掉,而是要煞費苦心地將「大辮子」藏起來或解散開來呢?那時候究竟有沒有中國人剪掉自己的「大辮子」呢?
1898年以後,隨著國外一些中國人的革命團體的建立,許多在國外的革命者為了表現革命性,為了表達他們對滿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斷然剪掉了象徵滿清王朝的「大辮子」;同時,有許多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由於嚮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和先進文化,他們也剪掉了象徵滿清王朝「奴性國民」的「大辮子」。青年魯迅就是剪掉了自己的「大辮子」的!作者筆下的那些「清國留學生」不管是將辮子藏起來還是將辮子解散,在作者的眼中都不外乎是這樣:他們在日本留學受到西方的民主、自由和先進文化的影響,已經意識到頭上留著「大辮子」是醜陋的,是臣服於滿清王朝的「奴性國民」的表現。一方面,他們既不喜歡也不甘於這樣,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對滿清王朝心存幻想,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寄託於滿清王朝。所以,他們在骨子裡面是不敢背叛滿清王朝的。他們將辮子藏起來也好,將辮子解散也好,都只是權宜之計。不敢剪掉辮子,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繼續編起「大辮子」,心安理得地做他們心目中的滿清帝國的「上等國民」。
這里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我們好好地玩味:「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那些已經解散了「辮子」的「清國留學生」,他們的頭發是「油光可鑒」的。為什麼會「油光可鑒」呢?很明顯,他們的辮子雖然解散了,但是那些長得可以「將脖子扭幾扭」的長發還是少不了精心呵護的。為什麼要精心呵護他們的長發呢?因為他們還天真地幻想那個以粗大油亮的「辮子」為榮的時代還會再來。在那些「清國留學生」的骨子裡頭,保留「大辮子」是「忠君」的表現,至於民族和國家的命運,他們是一點兒也不在意的。就是「忠君」也不過是「愚忠」、「偽忠」而已。他們滿腦子想的既不是「君王之事」,也更不會是國家和民族的大事,而是他們的「個人私事」。說白了,就是他們的「個人利益」。他們這種極端的、完全喪失民族大義的利己思想、是缺乏先進性、革命性的懦弱、虛偽的兩面派的思想,這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十分令人作嘔的。作者對這些人無情地調侃揶揄,巧用修辭進行諷刺抨擊,正是他本人強烈民族自尊心,愛國心的體現。
第三,學跳舞。如果說「賞櫻花」、「盤辮子」是那些「清國留學生」喪失民族氣節,喪失愛國心的表現的話,那麼「學跳舞」則是他們在日本醉生夢死生活的寫照。其實,那些「清國留學生」還是有充分的學習機會的。作者在文章中說:「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在這句話裡面,作者用了一個「買」字,有些老師或讀者或許會想當然地認為這個「買」字也許是一個筆誤,又或者是在白話文創作之初文字上不規范的用法。事實上並非如此,哪怕是在文言文的時代,「買」和「賣」的用法也是很明確的,跟現代白話文沒有什麼區別。作者在此處用了一個「買」字,實際上是為了說明在「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確實有「值得買」,「應該買」來讀的書。只不過那些「清國留學生」對此全無興趣,他們所關心的,只是在「傍晚」時在「洋房裡」「學跳舞」而且是瘋狂地跳,以至於搞得「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這個句子中還有一個「常」字要引起我們的注意。事實上,跳舞也並非就是壞事,跳舞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文明、進步的表現,甚至是一種社交的需要和手段。但是身為公派的「清國留學生」,在國家民族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刻,本應該將自己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學習日本的先進科技、先進文化和管理經驗,救國家民族於危難之中。然而,一個「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的地方卻無人問津,而是「常不免」地跳舞,這就深刻地揭示了那些「清國留學生」對學業全無興趣,專事學跳舞的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活。「學跳舞」這件事情不但說明那些「清國留學生」毫無民族氣節和愛國之心,更深刻地揭示了他們人格的沉淪和墮落。在作者的眼裡,這些所謂「精英人物」的「清國留學生」,甚至連普通的中國百姓都不如了。
在後來的「考試風波」和「看電影事件」中,作者親身體驗了一個弱國國民在殘酷的種族歧視中所經受的痛苦。這種民族之恨的切膚之痛,使他在看到「清國留學生」沉淪墮落的同時,進一步地覺醒了。所謂「精英」的「清國留學生」的沉淪墮落,以及電影中作為「看客」的「普通中國老百姓」的麻木不仁,最終使他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思想處於麻木、混沌的狀態。他們中的很多人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又由於對腐朽的清王朝走向沒落的現實的失望,更使這些人喪失了愛國之心。要拯救中國,首先要拯救中國人的精神,拯救中國人精神的辦法,首推文化運動。正是希望用文學來挽救中國,挽救中華民族,才最後使作者走上了「棄醫從文」的道路。
盡管作者對這些「清國留學生」失望至極,痛恨之至,但在這兩段文字中,作者只是以調侃揶揄的口吻,巧用修辭,含蓄地加以諷刺和抨擊。但精明的讀者還是可以從中看出作者那火一般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懷。我們要想更好地領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那種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救國家民族於水火之中的沉甸甸的責任感」,就一定要好好地深究這兩段文字。它們並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引子,更不只是無關緊要的有可無的文字,而是作者高尚的民族自尊心和強烈的愛國感情的深切表露,是作者最後走上「文學救國」道路的開端。
D. 清朝剪辮子是為了什麼
誰剪辮子啊,清初是中原的漢人不接受滿族的統治,認為滿族的統治不是正統的,清末的剪辮子是為了表示自己觀點的轉變,開始接受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思想。
E. 清朝剪辮子是為了什麼
是留辮子,還是剪辮子?清初留辮,清末剪辮!
「剃發垂辮」這種發式是從先民的古俗中沿襲而來的。古代靺鞨人「俗編發」,女真人「辮發垂肩」,「垂金環,留顱後發,系以色絲。婦女辮發盤髻」。而滿族正是女真人。
滿洲族及先民所信奉的薩滿教認為,發辮生於人體的頂部,與天穹最為接近,是人的靈魂之所在,所以發辮為我族人所珍視。在那時,戰場上捐軀的八旗將士,如果屍體可以帶回故鄉的話,那發辮也必須帶回,就是反映了這種原始天穹觀。
在實用方面,這種發式便於騎射生涯,前部不留發,以免馭馬疾馳中,讓頭發遮住了眼晴。頭後留一條粗大的辮子,在野外行軍狩獵時,還可以枕辮而眠,確實有其一定的實用價值。
清朝前期的辮子,是「金錢鼠尾」很惡心,不像電視劇裡面的清宮劇一樣那麼厚實。想像一下,腦門上都是光溜溜的,就留一小撮頭發,紮起來很細,可以穿過銅板孔的那種細,就像老鼠的尾巴一樣。
F. 清朝入關時候留發不留頭 ,溥儀為什麼要剪去辮子
因為溥儀認為那個時候的思想太陳舊了,應該跟上時代的發展,把這些陋習全都改掉。
G. 清朝入關之後,為什麼要求必須剃發留辮子呢
清朝初年,滿清入關以後,為了迫使漢人臣服滿清,滿清統治者實行了非常嚴厲的「剃發令」,發出了「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強硬命令。當時,因為這道命令,成千上萬的人被砍頭,中原大地出現了一場浩劫。
事實上,如果是特殊原因,沒有頭發變成光頭的,清朝肯定不會追究。比如因為宗教信仰問題的和尚,自然不會砍他們的頭。甚至於有宗教信仰的道士,他們留著頭發,清政府依然不會砍他們的頭。因為和尚道士是出家人,清政府如果把他們砍頭,那就是宗教迫害了。這一點,力圖在中原「長治久安」的清政府,顯然是分辨得很清楚的。
同樣的,如果本身就是禿頭或者光頭,這也是特殊的生理原因,並不是有意地對抗清政府的「剃發令」,清政府怎麼會處理他們呢?
當然了,為了解決腦袋後面需要垂一根辮子的問題,那些頭發稀少的人,可以選擇戴假發。假發在很早就已經流行,搞一條假辮子垂在後面,其實並不難。
所以,這個擔心,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H. 不慣清朝留學生為什麼不流傳統辮子
留洋學生見到了外界的新東西新事物,辮子是陳舊腐朽的象徵,肯定要剪去的,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