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今天看了corn beef 在二戰時候的歷史,"當時英軍士兵怎麼吃corn beef的,有拿炸葯炸
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編輯
同義詞 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般指第二次世界大戰(20世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希特勒、裕仁天皇、墨索里尼 性 質 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開始標志 德國閃擊波蘭 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戰役 戰爭損失 5萬多億美元 戰後世界格局雅爾塔體系 主要發明武器原子彈,各式導彈 主要發明機種戰斗機,噴氣飛機 主要發明槍炮突擊步槍,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筒 主要發明科技 各種雷達,密碼機
B. 英國菜,炸魚和薯條怎麼做
英國人的做法和吃法不一定適合中國人哦,其實魚炸土豆條製作不難,我們自己也可以做。我們中國人可以按下面簡單的做就可以了。
1:把魚肉去骨去刺,切片。
2:把魚肉放麵糊里滾動,這個不難吧,大家燒過帶魚應該做過,對就和燒帶魚差不多。
3:把土豆切粗條。
4:熱鍋放油,把上面2樣放進去炸吧。就這么簡單。
魚炸土豆條是英國很普通的大眾食物,製作簡單,材料來源方便,在二戰的時候普遍到了鼎峰,因為那個時候物資緊缺,但是英國是個島國不缺魚肉,而土豆種植也簡單,食物製作也很簡單,實物有熱量也有營養,能滿足人的生存需求。現在已經成為了英國的象徵物之一。
其實這個實物是很普通的,我們中國人很少在意,因為我們習慣魚和土豆燒法更為精細點。注意英國人的魚炸土豆條用的魚肉都是有講究的,他們土豆品種也很多,他們的油更喜歡用牛油,他們喜歡粘番茄醬或者甜醬吃,這些都是我們中國不具備或者很多人不喜歡的口味。魚他們用的是海魚,而我們中國現在從菜市場買的魚都是人工飼養的淡水魚,土豆我們現在菜市場買的土豆都是水拉拉甜不拉幾的土豆,是吃不到他們那個味道的。如果是80後前面的也許小時候吃過的土豆還有印象,那時候的土豆雖然個頭不大,但是澱粉足,味道香,隨便炒一盤土豆炒肉絲都香噴噴的。但是現在的菜販和種植場為了利益和方便(個頭大的土豆),從外國引進個頭大的西洋土豆品種,切開都水拉拉的,甜不拉幾的,有的土豆現在吃起來就像吃蠟燭一樣無味。這是現在年輕人不知道的。
C. 英國的人們吃什麼樣的食物,被認為是後天口味
在網上流傳一句話「世界上有兩本最薄的書,一本是英國的菜譜,一本是美國的歷史。」英國菜常常被認為是糟糕食物的代名詞,食物煮的太爛、薯條切得太大、魚用麵粉油炸了。以至於在很多西方人眼裡英國菜都算不上好吃的食物。那麼英國食物為什麼會常常被認為是糟糕的食物呢?裡面的原因你又知多少?
當時的配給標准,當時一些英國人可以在自己的院子里養雞或者種植蔬菜,但是他們必須用雞肉來換雞飼料,於是他們就成立了俱樂部,幾個家庭養一頭豬,或幾只雞,但對於一些養殖出來的產品,他們需要上交一半,另一半分給俱樂部其他成員。到二戰結束後,肉的配給標准一致延續到1954年。
其實裡面有很大的歷史原因。二戰將大英帝國拉下馬,也摧毀了他們的傳統烹飪。
D. 二戰時英國的生存之道
二戰之前,英國擁有人口4800萬,其賴以生存的食物有2/3是從國外進口的,只有1/3的食物是由本國提供的。二戰中,德國對英國進行輪番轟炸,並用德國海軍截斷英國的海上運輸,致使英國很快地失去了原本賴以生存的大約2/3的食物。軍隊必須吃飽才能打仗,英國人吃不飽,不用德國人打,自己就先潰敗了。那麼,英國是如何在二戰中生存下來的呢?
不可復制的經驗
有意思的是,食物配給制雖然是食物短缺下的無奈之舉,但卻讓普通英國人比戰前戰後都吃到了更多的健康的食物,因為民眾的食物營養成分得到了政府精心地調配。
食物配給制的本質是用行政手段來配置資源。其最大優勢就是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條件下,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應,從而保證人類的生存和最終目標的實現。食物配給制也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只要條件適合,它就會釋放極大的能量。
通過食物配給制,首先保證了英國前線所需要的戰爭資源,比如汽油在開戰前5個月就受到了限制,為了節省燃料,老百姓不得不啃冷麵包;其次保證了老百姓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果沒有食物配給,窮苦老百姓由於買不起麵包而被餓死也是有可能的;最重要的是,食物配給保證了老百姓的充足的營養需求,從而讓他們保障了充沛的體能,為戰爭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個事例也說明,面對困難,人類是有很大潛能的。只要意志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如果不是在戰爭這種特殊時期,讓原先1/3的食物去養活同樣多的人口,是沒人敢想像的。但在戰爭中人們卻做到了,這增加了人類戰勝困難的信心,為人類增加了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配給制是違反經濟規律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清楚。這只是物品供應嚴重短缺下的權宜之計,這時候政府只能利用強制手段,控制老百姓的需求,根據老百姓的實際情況對供給資源進行分配。但老百姓的需求只是得到暫時的緩解,並沒有有效的滿足,如果長期執行下去,會導致老百姓的需求萎縮,無法提供經濟增長的動力。
因此,食物配給制雖然體現了人類戰勝困難的智慧,但它畢竟是特殊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具有不可復制性。如果我們把特殊條件下的英國食物配給制擴展到和平、無天災時期,並把配給制的范圍擴展到全部經濟領域,那麼配給制就變成了我們常說的計劃體制。計劃體制的特點就是一切資源的分配和經濟活動都按照政府的意志來運行。前蘇聯(俄羅斯的前身)就是典型的計劃體制。這種體制的優點就是能集中一切資源做大事。蘇聯的衛國戰爭取得了勝利,核武器造出來了,衛星也飛上了天。但這種體制畢竟違反經濟規律,長期運行下去,必然引起蘇聯經濟停滯,難以持續,最終導致前蘇聯的滅亡。
(本文源自大科技*網路新說2015年第11期)
E. 二戰英國海軍吃什麼飯
英國皇家軍隊的伙食當然是少不大名鼎鼎的咸牛肉罐頭(不是SPAM),伙食水平低於美國軍隊但是遠在德國和蘇聯之上。
1又1/4磅鮮肉或凍肉,或者1磅罐頭肉或鹹肉
1又1/4磅麵包,或者1磅餅干或面 4盎司鹹肉(熏肉)
3 oz. cheese; 3盎司乾酪
5/8盎司茶4盎司果醬 3盎司糖2盎司鹽
1/36盎司胡椒粉1/20盎司芥末
8盎司新鮮蔬菜,或者2盎司脫水蔬菜。 1/10吉爾酸橙汁(在缺乏足夠新鮮蔬菜的情況下作為替代品,1吉爾等於四分之一品脫)
1/2 gill rum; 1/2吉爾朗姆酒(1吉爾等於四分之一品脫)
每周供應不超過2盎司的煙草
在必需的時候允許下列替代食物的使用:
使用 4盎司燕麥片者米 代替 4盎司麵包或者餅干。 使用 1/30盎司巧克力 代替 1/6盎司茶
使用 1品脫勾兌酒(葡萄酒,白蘭地)代替1配給量烈性酒
使用 4盎司乾果 代替 4盎司果醬
使用 4盎司黃油、豬油、人造黃油,或者1/2品脫食用油 代替 4盎司鹹肉(熏肉)
F. 二戰中英國人為什麼愛吃胡蘿卜
胡蘿卜是各人都很熟習的蔬菜。不外最後胡蘿卜並不受人們待見,英國人以為只要驢子才愛吃這類根狀食品。在二戰期間,已經瞧不起胡蘿卜的英國人卻愛上吃胡蘿卜,胡蘿卜終究怎樣逆襲的呢?
二戰迸發後,德軍採用U型潛艇打擊英國的艦船,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海上航運道路。英國少量的食品都依賴於出口,海上航運道路的毀壞招致中國食品質源的匱乏,百姓嚴峻缺少滋補。在這類情況下,英國當局實施了食品配給軌制。
每個人都有一本專屬的配給手冊,依據性別和年齒的差別,能夠取得指定額度的食品。配給軌制實施之初食品數目限定並不是十分嚴厲,但跟著物質的耗費,限定變得嚴厲起來,更加蹩腳的是配給手冊上的食品糧油店裡沒法供應。英國百姓難已享用雞蛋、牛奶等食品。
食品的匱乏給了易栽種、產量大的胡蘿卜時機。當局開端鼓舞百姓開墾地盤栽種土豆、胡蘿卜等蔬菜,自力更生。但是英國百姓十分不情願去吃驢子才愛吃的胡蘿卜。
英國當局一個奇妙的謊話卻霎時改變了公眾對胡蘿卜的觀點。事先英軍在名為「英俊戰士"的雙發雙座重型戰役機上配備了AI雷達。有了機載雷達的協助,英軍得以在夜間持續作戰,擊落德軍飛機。為了袒護機載雷達的存在,相幹部分稱成功是因為飛行員眼力好,而飛行員眼力好就是因為吃了胡蘿卜。別的事先一些醫學家以為胡蘿卜中存在少量的維生素有益於改進目力。一時間,胡蘿卜成了帶來成功的罪人,人們對它的好感度霎時上升了。
英國當局捉住時機推出了胡蘿卜宣揚告白——一個卡通抽象的「胡蘿卜醫生」手中拎著「維生素A」,進一步宣揚胡蘿卜的滋補價直。人們栽種胡蘿卜的熱忱低落。到了1942年,胡蘿卜產量呈現了數萬噸的盈餘。人們開端將帶點甜味的胡蘿卜製作成糕點,胡蘿卜蛋糕、胡蘿卜餅干另有胡蘿卜布丁都深受人們的歡送。當局還舉行了胡蘿卜競賽,鼓舞公眾發揚想像力,創造出更多共同的胡蘿卜食品。孩子們常常吃的是胡蘿卜棒,就是在去皮的胡蘿卜中插上棒子,拿在手上吃。
數十年之後的今日,胡蘿卜有益於目力的說法還在傳播。實際上吃胡蘿卜並紛歧定能加強目力。維生素A是加強目力的重要,它能協助眼睛把光芒轉換成能夠傳送到大腦的旌旗燈號,讓人們看分明天下。胡蘿卜中的β-胡蘿卜素能夠天生維生素A。以是胡蘿卜的確具有改進目力的成效。可是β胡蘿卜素並不能十分有效地轉換成維生素A———一個維生素A份子需求12至21個β-胡蘿卜素份子轉化。要想改進目力就得猛吃胡蘿卜,何況成效怎樣仍是一視同仁的。不外,胡蘿卜改進目力的成效已不得人心,再加上它的確富含維生素,甘旨又滋補,如今仍是很受各人的歡送。
G. 二戰士兵吃些什麼
蘇聯伙食
據記錄黑麵包至少挽救了40萬人的生命,維持了將近1000萬人的戰鬥力。它的配方簡單,但烤制過程復雜而精確,通常需要三天。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飢餓的蘇軍指揮員常常把部隊中所有人員佩戴的手錶或戒指集中起來,用於交換難以下咽黑麵包和馬肉腸。
美國援助的罐頭午餐肉原是二戰聯軍的主食,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當年甚至稱,「沒有罐頭午餐肉,我們的軍人將無糧可吃」。蘇軍的內部價是兩塊手錶一整條黑麵包,在供應不暢的時候,一條黑麵包是10個戰士一天的口糧。
蘇聯士兵的伙食通常包括圓白菜湯〔Shchi〕和煮蕎麥湯〔Kasha〕。這些都是標準的俄國鄉下常見的原料。一個老俄羅斯人這樣說:「Shchi ee kasha, pisha nasha。」意思是:「圓白菜湯和煮蕎麥湯,是俺們經常吃的。」通常的附加食品是茶、咖啡、鹽、麵包、通心粉、咸魚或罐裝肉。美國食品很常見,通常計算,這些通過租借法案來的食品在戰爭中可以為一千二百萬人的陸軍每人每天提供半磅的份量。這些食品在一九四三年之前是很常見的,四三年後,通過租借法案來的事物原料也是很常見的。這些原料通常被稱為「第二前線」而雞蛋粉被稱為「羅斯福的雞蛋」。援助的食品物資包括麵粉、干碗豆、豆類、糖和罐裝肉類。其他的還有 Tushonka 黃油〔一種由凝膠沉澱搗碎製成的東西〕、蔬菜、油、人造黃油、罐裝的或塊狀干牛奶、干雞蛋、粗麵粉和咖啡。雖然咖啡的供應一直沒有間斷,但茶依然是傳統的常見飲料。
伏特加和其他酒精類飲料,是部隊經常需要的。只要可能的情況下,士兵們都會喝它。喝繳獲的德國酒通常比正式配給部隊的要好。而一個士兵喜歡的酒可能某某國的牌子到本地的都有。 德國伙食
德軍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佔50%,晚餐佔33%,早餐佔13%,這遵照了德國人的生活習慣--以午餐為日常用餐的中心。
1級伙食 --Verpflegungssatz I最高優先配給。
主要包括:
黑麥麵包 750克
黃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 45克
香腸(生罐裝食物) 120克(有時是熏魚)
果醬或人造蜂蜜 200克
煮過的土豆,蔬菜 750克
肉類 120克
蔬菜或動物脂肪 45克
調料 15克
咖啡豆(有時以紅茶代替) 8克
巧克力或糖果 1袋 香煙紙 7卷
這些食物用罐頭和紙包好,放入紙箱內。
戰爭時期士兵伙食供應的實際情況:
供在一線作戰的士兵食用的食品應在24小時內藉助夜色的掩護送達前線:「夜色降臨之後,運輸兵的到來打破了戰斗間歇的沉寂,他們送來了食物,並取走士兵們寫好的家信,已經有兩周沒人來收取這些家信了。送上來的食物是冷咖啡,以及大鍋煮出來的雜燴濃湯,我們每個人還得到了半塊大麵包、一勺人造奶油和人造蜂蜜以及150克肉食或者乳酪。飢餓的我們不能一下把這些東西都吃光,因為下一次食物供給可能在24小時之後才能送到。」1944年起,補充兵部隊的伙食標准被降低,食物總量並沒有減少,但其中肉類和脂肪的比重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土豆和蔬菜。
正是靠著這些德國從挪威一直打倒希臘,再從希臘得到莫斯科城下。
德國士兵在回國休假時使用特種食品供應卡。麵包證和食品供應卡一起印刷在一張硬紙片上,需要多少麵包就用剪刀剪下多少克的麵包證,和士兵證一起使用就能享受對戰時探家士兵的免費食品供應。 中國軍隊
中國國民黨軍隊腐敗的「乞丐部隊」
物資短缺給補給帶來困難,但軍隊中的腐敗進一步惡化了士兵們的生存環境。即使是嫡系部隊,士兵們也總是吃不飽,不光糧食,幾乎所有的軍需物資都很匱乏。
美國人研究了中國軍隊的伙食分配製度後總結:按照部隊規章,每個士兵發給每天24盎司米,一份鹽;每月一份全薪,如果全花在食物上,一個月可以買一磅豬肉。一個中國士兵靠這些配額可以很好地維持生活。可是,事實上他們真正得到的僅僅是分配給他們的食物和錢的一部分,因為長官們習以為常地為自己「剋扣」很大一部分。結果是大多數國民黨士兵營養不足。
二戰中,美國針對中國軍隊長期缺乏營養,體力較差,影響戰鬥力,由美國營養專家提出供給標准(每人每日發給):
大米:27.3盎司(850克)
蔬菜:11盎司(340克)
大豆:2.2盎司(70克)
花生:1.1盎司(35克)
肉類:1.1盎司(35克)
植物油:1盎司(30克)
鹽:0.35盎司(10克)
燃料:29.43盎司(900克)
盎司=31.1035g
1945年2月28日,蔣介石批准了這個標准。相繼在貴陽、昆明、百色等軍中試行。 英國皇家軍隊英國皇家軍隊的伙食當然是少不大名鼎鼎的咸牛肉罐頭,伙食水平低於美國軍隊但是遠在德國和蘇聯之上。
英國步兵每日配給:
1又1/4磅鮮肉或凍肉,或者1磅罐頭肉或鹹肉
1又1/4磅麵包,或者1磅餅干或面 4盎司鹹肉(熏肉)
3盎司乾酪
5/8盎司茶4盎司果醬 3盎司糖2盎司鹽
1/36盎司胡椒粉1/20盎司芥末
8盎司新鮮蔬菜,或者2盎司脫水蔬菜。 1/10吉爾酸橙汁(在缺乏足夠新鮮蔬菜的情況下作為替代品,1吉爾等於四分之一品脫)
1/2吉爾朗姆酒(1吉爾等於四分之一品脫) 每周供應不超過2盎司的煙草
在必需的時候允許下列替代食物的使用:
使用4盎司燕麥片者米 代替 4盎司麵包或者餅干。 使用 1/30盎司巧克力 代替 1/6盎司茶
使用1品脫勾兌酒(葡萄酒,白蘭地)代替1配給量烈性酒
使用4盎司乾果 代替 4盎司果醬
使用4盎司黃油、豬油、人造黃油,或者1/2品脫食用油 代替 4盎司鹹肉(熏肉 ) 日本軍隊伙食
沒有飯團就會戰鬥力大減的日本
日本新兵的伙食看上去很不錯,但實際上後來就變得極為磨煉人了。一位入伍前在橫濱當造船廠工人的新兵說:「在我入伍的第一天,我們吃到了一頓特殊的美餐,紅小豆煮粘米飯,但是就在我們吃飯的時候,上司發話說:『這是你們吃到的最後一頓好飯了,從今之後一切都會變得嚴酷起來。』」後來,陸軍和海軍新兵們通常所吃的早餐就是涼米飯加鹹菜以及一杯冰冷的茶,而且要極快地吃完,以便趕回去繼續軍事操練。午餐可能是米飯加上一點肉或魚,晚飯則不過是一碗湯加上一點點米飯和蔬菜。
日本陸軍昭和6年伙食標准: 米:640克 麥:200克 罐頭肉:150克
乾菜:110克
泡菜:40克
醬油:20克
鹽:12克
糖:15克
茶:3克
在前不久轟動一時的東史郎日記,其中很多地方說到,日軍的戰場後勤保障能力很差。在部隊出發的前幾天還可以就士兵自帶的口糧過日子,然後就開始節食減肥。一天吃不到一合大米(一合約0.18升),菜就是鹹菜什麼的,一點奶糖都是十分珍貴的,基本上看不到什麼動物食品。改善伙食只有在部隊到後方休整的時候才有可能吃能按軍部標准發放的基本伙食,或是部隊就地」征發糧食,實際就是搶劫「。
日本當時的後勤系統相當垃圾,特別是食品配給(小鬼子們都是罵聲一片啊)於是侵華戰爭開始後,部隊食物配給就一個命令現地自給:搶!中國老百姓的豬,雞可就遭難了,日本鬼子在戰爭中搶劫可比土匪有過之無不及。
日軍下級軍官在東南亞戰場上的回憶:每次部隊轉移駐地的時候,一般只帶上5左右天的口糧,假如5天內不能到駐地的話,那麼每天下午4點就開始排人進入叢林獵殺或採集野果充飢,並且在第三天開始減少口糧配給;而且裡面也寫到,如果部隊是開赴前線的話,那麼會把駐地的牲口帶上,用來提供肉食,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日軍經常發生殺吃戰俘,甚至是自己戰友的事
H.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的伙食有著怎樣的差距
其實當時由於經濟發展和受到的攻擊程度不一樣,各國的伙食有著很大的差距,這其中數著美國的伙食最好,因為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所以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撐起他的軍隊伙食發展。當然還有很多國家比如說像中國還有東南亞地區,就有很多吃草根啃樹皮的現象出現,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
當然一個國家的軍隊伙食標準是根據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制定的,然而在當時第2次世界大戰中,很多國家都處於非常貧窮落後的現象,所以並沒有一個非常標準的軍隊伙食規定。所以也導致了很多國家在當時的軍隊伙食五花八門,經常是有什麼吃什麼。然而在戰後通過經濟的發展,軍隊的伙食也逐漸的正規化,產業化。
I. 二戰時各國伙食標准及實際情況
2戰八路我就不說了,小米加步槍,國軍再富也好不了哪去,標准數據如下:不給分別看
德國伙食
德軍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佔50%,晚餐佔33%,早餐佔13%
這遵照了德國人的生活習慣--以午餐為日常用餐的中心。
I級伙食 --Verpflegungssatz I
最高優先配給。
主要包括:
黑賣麵包 750克
黃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 45克
香腸(生罐裝食物) 120克
(有時是熏魚)
果醬或人造蜂蜜 200克
煮過的土豆,蔬菜 750克
肉類 120克
蔬菜或動物脂肪 45克
調料 15克
咖啡豆(有時以紅茶代替) 8克
巧克力或糖果 1袋
香煙紙 7卷
德軍的食物主要構成是全麥麵包 紅腸 罐裝牛奶
而從歐洲各地搜刮來的紅酒起到了同俄國茶葉一樣的作用
正是靠著這些德國從挪威一直打倒希臘,再從希臘得到莫斯科城下
蘇聯軍隊伙食
據記錄黑麵包至少挽救了40萬人的生命,維持了將近1000萬人的戰鬥力
它的配方簡單,但烤制過程復雜而精確,通常需要三天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飢餓的蘇軍指揮員常常把部隊中所有人員佩戴的手錶或戒指集中起來,用於交換難以下咽黑麵包和馬肉腸
美國援助的罐頭午餐肉原是二戰聯軍的主食,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當年甚至稱,「沒有罐頭午餐肉,我們的軍人將無糧可吃」
蘇軍的內部價是兩塊手錶一整條黑麵包,在供應不暢的時候,一條黑麵包是10個戰士一天的口糧
其次是茶葉,自1886年起茶葉和砂糖就被列為重要軍需品,凡配發茶葉的部隊,比只配發酒的部隊患病率低的多.由於俄國不產茶葉,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後茶葉才開始配發到全軍.
被俘的蘇軍戰俘在德國飲食
1941年6月底,首批戰俘已到達這里。戰俘運送條件,特別是在戰爭的前幾個月,極其惡劣,供應的食品不僅難以下咽,而且數量極少,根本不夠分配,絕大部分戰俘食不果腹。
絕大部分蘇軍戰俘患上了因飢餓造成的浮腫病、壞血病、無休止的腹瀉、結核病。蘇軍餓得無法忍受,整日在尋找任何能吃的東西:草、樹根、昆蟲、食堂里的殘渣剩飯等。
沒有飯團就會戰鬥力大減的日本
日本新兵的伙食看上去很不錯,但實際上後來就變得極為磨煉人了。一位入伍前在橫濱當造船廠工人的新兵說:「在我入伍的第一天,我們吃到了一頓特殊的美餐,紅小豆煮粘米飯,但是就在我們吃飯的時候,上司發話說:『這是你們吃到的最後一頓好飯了,從今之後一切都會變得嚴酷起來。』」後來,陸軍和海軍新兵們通常所吃的早餐就是涼米飯加鹹菜以及一杯冰冷的茶,而且要極快地吃完,以便趕回去繼續軍事操練。午餐可能是米飯加上一點肉或魚,晚飯則不過是一碗湯加上一點點米飯和蔬菜。
日本海軍二戰的飲食
艦上的軍官以上:
早餐
魚干、海苔、味增湯、腌醬菜、白飯(日本人只在生病時吃粥),如果有人想吃西式的,也可以於前一天晚上告訴勤務兵准備咖啡、麥片粥之類的英式早餐,有留洋經驗的軍官並不會排斥這一類西式早餐,但是大多數還是喜歡日式早餐。
午餐-
按照湯、魚、肉次序上菜的西式全餐,不論寒暑用餐時需要穿上外套、並且按照英式餐桌禮儀用餐。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是在自己的私室中用餐,有勤務兵隨伺在旁,有時也會在司令官廳用餐,同時招待艦隊要員等一同進餐(按照禮儀,司令長官坐於桌子一邊中央,參謀長跟他對面而坐,其它有資深幕僚人員、副官、艦隊譯電長、艦隊氣象長、艦隊輪機長、艦隊主計長、艦隊醫務長、艦隊軍法長、旗艦艦長等)。
軍官分高低階分別在軍官室跟基層軍官室中用餐,聯合艦隊司令官用餐前五分鍾,軍樂隊集合在後甲板,演奏半古典或歐美的流行音樂,而非軍歌軍樂等,即使在戰中也保持這項傳統,這也算是樂隊每日的練習時間。官兵們多半盡快吃完午飯,到後甲板享受音樂。不過這只有在艦只錨泊的時候才會舉行。
晚餐-
日式,包括生魚片、腌蔬菜、烤魚、蒸蛋、味增湯等日式料理,在軍艦位於不同地方時會有當地風味菜,如龍蝦、鯛魚等。
使用 1品脫勾兌酒(葡萄酒,白蘭地)代替1配給量烈性酒
使用 4盎司乾果 代替 4盎司果醬
使用 4盎司黃油、豬油、人造黃油,或者1/2品脫食用油 代替 4盎司鹹肉(熏肉)
美國軍隊
美國的伙食最為豐盛。
在戰場上將咖啡煮到有有滋味得地步則要很多柴火和淡水,同時在前線點火更有自殺的嫌疑,所以美國軍需部絞盡腦汁找到勒兩種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一是將咖啡磨成很細的粉末,製成可溶咖啡,對水即飲 二是把咖啡豆在產地烘烤,然後小批量磨碎,即沖即飲。
巧克力、可口可樂口香糖和野戰飯盒,曾是二戰中美國官兵隨身不離的幾件受用物。自詡「二線球隊」的美國,直至1944年才大規模參戰,400萬出境軍人,一年裡竟然喝掉10億瓶可樂。外表吊兒郎當的美同大兵,所到之處,總是嚼著巧克力和口香糖,高興時還向周圍兒童撒發。那些被戰禍搞成破落戶的西歐人,看著羨慕不已。這種野戰飯盒,不僅有塗好黃油的麵包片、午餐肉、沙拉作料,還夾有兩支「駱駝」牌香煙和3根火柴,飯後還可抽上幾口。
他們吃的食物雞蛋粉是主要的早餐來源,用各種形式製作,一般是攪拌。不管怎麼做這些蛋,有烤薄餅,用麵粉和雞蛋粉製作,不僅像飛碟,而且簡直一模一樣。軍隊派發的「熱帶黃油」,因為製作的時候考慮到要在任何環境下都不能變壞,所以無論用什麼辦法都難以融化。麵包是新鮮的,由廚師當場烤成,但太粗糙了,只適合做法國烤麵包片———還是用雞蛋粉做的。有時會有燕麥,但像膠一樣黏。
美國的戰時物資供應充足,顯示出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美軍官兵每人都配備幾套卡其布軍服和呢料軍服;另外還有工作服、夾克、大衣、鴨絨睡袋、皮靴、雨衣等等。在食品方面,最具特色的是花樣翻新的各式罐頭。
1937年,美國的霍梅爾食品公司首次生產了「罐頭午餐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帕姆罐頭午餐肉成了二戰盟軍食品中的主要蛋白質來源。
美軍食譜,中午和晚上,有罐頭食品燉梅干,在廢罐頭上加熱的肉末雜菜,肉大部分是斯帕姆午餐肉,被稱為「神秘肉」。許多美國軍隊中的現役人員都討厭看到斯帕姆午餐肉。美軍士兵評論說:「廚師們會在早餐時煎午餐肉,正餐是烤午餐肉,晚餐則把它放在米糕里,第二天早上是午餐肉餡餅。天知道他們從哪兒得到這么多午餐肉,一定是成桶成桶訂購來的!……燉斯帕姆午餐肉,斯帕姆午餐肉派,還有煮斯帕姆午餐肉塗油脂!」
戰後,艾森豪威爾將軍見到霍梅爾公司的總裁,他感謝他們的斯帕姆午餐肉,然後笑著補充說:「但你們是不是沒有必要給我們送那麼多過去?」
許多在戰後接受過美軍食品援助的人說,我喜歡吃午餐肉,和我年齡差不多的人都這樣,可以說吃午餐肉是我在那個艱難歲月的一種美好的享受與回憶,我長大後,它一直是我的最愛。
被美國俘獲的軸心國戰俘相對食品供應較好,基本能夠保證生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