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世紀英國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子的
十九世紀是大英帝國由全盛轉向衰敗的時期。
在歐洲,德國工業化的迅猛發展,使得整個歐洲呈「多極化」趨勢。在亞洲,除了日本的強力崛起之外,英國在中國的殖民利益也受到其他各列強們的挑戰。到了十九世紀末,美國基本上已經實現了與西方尤其是與英國平起平坐的地位。
德國做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強國,成為英國在歐洲地區的一個強力競爭者。日本在亞洲的崛起,對英國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的殖民利益產生威脅。
(1)英國的國家背景怎麼樣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工黨迅速崛起,工黨政府推動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進行了國有化,並設立了國民保健署,推動免費醫療及教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
在社會文化領域,撒切爾夫人則致力於抨擊福利制度所衍生的「不勞而獲」思想,頌揚傳統的中產階級道德,鼓吹通過努力工作以創造財富,而非追求財富的再分配。
然而撒切爾夫人的政策也使得英國社會出現分裂,尤其是財政緊縮與產業轉型,對於英國的傳統產業造成巨大的沖擊,導致大批工人失業。
B. 英國的殖民擴張背景是什麼
(1)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處在大西洋中心線上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積極進行海外貿易。
(2)英國的海外貿易又是同海盜劫掠分不開的。英國海盜的掠奪行為得到了政府的鼓勵。
(3)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海上霸權開始確立。
(4)17世紀,英國實力逐漸增強,為奪取貿易優勢和更多的殖民地,英國發動了一系列商業戰爭,到18世紀下半期,英國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
2.殖民擴張對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
(1)在殖民地的商業活動和掠奪,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2)販賣奴隸給英國帶來了巨額財富,推動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同時也提供了大批廉價勞動力。
C. 英國 背景知識
1、氣候
屬溫帶海洋性氣候。英國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暖夏涼,四季寒暑變化不大。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終年溫和濕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
2、飲食
英國的地理位置於歐陸西側的大西洋上,其緯度在50度以北,因受北大西洋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調節及西風終年的吹拂,冬暖夏涼,終年有雨。主要發展有:栽種飼料作物及牧草,並發展酪農業,但是,由於其本身的食糧及畜牧產品均不足以自給,需要依賴進口,因此,使其在料理烹調上多少都受到外來資訊的響影。不過,英國本身是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所以他們在料理上多少還是保留了原有的傳統飲食習慣及烹調技巧。 英國人一般較喜愛的烹飪方式有:燴、燒烤、煎和油炸。對肉類、海鮮、野味的烹調均有獨到的方式;然而,他們對牛肉類方面又有特別的偏好,如燒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時不僅附上時令的蔬菜、烤土豆,還會在牛排上加上少許的芥茉醬;在佐料的使用上則喜好奶油及酒類;在香料上則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鮮香料。 較為人知的英國料理菜名有:牛肉腰子派(STEAK KIDNEY PIE)、炸魚排(ENGLISH FISH CHIP)、皇家奶油雞(CHICKEN A LA KING)等。英國人喜歡狩獵,在一年只有一次的狩獵期中,就有許多的飯店或餐廳會推出野味大餐,如野鹿(VENISON)、野兔(HARE)、雉雞(PHEASANT)、野山羊(WILDSHEEP)等的烹調。而一般烹調野味時,均採用些杜松子或漿果及酒,此做法是為了去除食物本身的膻腥味。 英國人對早餐非常講究,英國餐館中所供應的餐點種類繁多,有果汁、水果、蛋類、肉類、麥粥類、麵包、果醬及咖啡等。 時下所流行的下午茶(HIGH TEA)也是傳來自於英國,其較知名的有維多莉亞式(VICTORIAN STYLE),內容可說是包羅萬象,包括各式小點、松糕、水果撻(TARTE)及三明治等。 晚餐對英國人來說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他們選擇的用餐時間通常較晚,而且都是邊吃邊喝邊聊,以促進用餐人之間的情誼,可想見他們是屬於極有自主性的民族,而一頓晚餐對他們來說可能要花上好幾個鍾頭。 在英國當地,會有許多愛好喝的人士,主要是因為它本身也是個產酒國家。英國人在飲酒上的花費比起其它的支出還來的多。
3、行政區劃
英國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此外,英國還有12個海外屬地。
4、歷史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1707年5月1日,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
1801年1月1日,與愛爾蘭合並;
1922年4月12日,《英愛條約》生效,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歐洲共同體(今歐洲聯盟)。
5、語言
官方語言為英語(English)(非法定)。此外,還有威爾士語(Welsh)、愛爾蘭蓋爾語(Irish Gaelic)、阿爾斯特蘇格蘭語(Ulster Scots)、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 Gaelic)、康沃爾語(Cornish)為英國各地區的官方語言。
D. 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殖民大國的背景是什麼又給世界帶有什麼局面和中國又有怎樣的牽連
1.英國在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最大殖民帝國,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殖民大國的背景是:A.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成為世界第一海軍強國,成為海上霸主。B.在當時的世界大國中最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制度先進。C.通過黑奴貿易和海上搶劫,積累了大量的財富。D.最早進行工業革命,成為世界最大工廠,為殖民擴張打下了物質基礎。E、先後打敗西、萄、荷蘭和法國等國。
2.給世界局面帶來影響: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加速了世界的一體化。
3.對中國的影響: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發起鴉片戰爭,使得中國國門被打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E. 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時代背景是什麼(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
英國歷史
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編輯本段近現代史簡述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製造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歷史
,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