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王室能否與外國人結婚嗎
完全不行,除非ta放棄王族頭銜
❷ 怎麼看待歐洲王室和平民通婚
個人認為,王室和平民通婚不能簡單看成是王權衰落的表現,應該把它放到歷史中看,看成是君主制發展變化的產物;當然,如果是以傳統、前現代的眼光看待「王權」,那這種王權的確是衰落了,王室和平民通婚可以看成這種衰落的標志。
統治者聯姻的意義:第一,在等級制社會,社會地位高的群體要通過婚姻維護和拓展自己的地位、權力和財富,比如通過婚姻結交盟友、兼並土地;第二,上流社會圍繞等級形成階級意識、身份認同和優越感,不和中下階層發生交往。
首先,歐洲的宗室(ruling houses,即統治者家族,不一定是國王的家族)之間通婚,並不是天經地義的,本身也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中世紀,歐洲在政治上實行封建的等級君主制,各級封建領主即便互相存在封君封臣關系也都被視為君主,是同一個社會階層的成員,他們的家族之間聯姻不是貴賤通婚。從15世紀中後期開始,歐洲進入主權國家時期,君主是一塊土地的主權者、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各級貴族要麼變成君主(如勃蘭登堡選侯變成普魯士國王),要麼變成君主的臣民,不再和君主處於平等地位;君主家族只有和另一國君主家族聯姻才是平等者之間通婚,貴賤通婚的概念開始進入法律,宗室成員通婚成為主流甚至是絕對規范。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之後,君主制在歐洲遭到重大挫敗,德國、俄國、奧匈等國的君主制被推翻,從這時起,宗室聯姻開始迅速衰退,直至二戰後逐漸絕跡。在這個時期,上面所述的傳統上聯姻的兩種意義不復存在:第一,各國君主要麼被推翻,要麼在君主立憲制之下成為虛位元首,不再占據大量的政治經濟資源,他們之間聯姻對於維持和拓展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實力不再具有意義;第二,平等成為主流思潮,各國的王室無法再居高臨下地對待本國臣民,把他們看成低於自己、不能社交的存在。另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隨著民主化和大眾政治的發展,民族主義思潮否定了過去泛歐洲的「君主大家庭」概念,各國民眾越來越不能接受本國君主的配偶是外國人;於是各國宗室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一種「民族主義轉向」,告別了過去的泛歐主義傳統,對自己進行了民族化、本土化改造,而選擇和本國人結婚就是重要一步。
因此,王室和平民通婚主要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甚至是王室自我改造、自我轉變的手段;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傳統對時代的妥協。因此,如果把君主制看成傳統的、等級制的存在,那麼從宗室通婚到和平民通婚,確實標志著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君主制衰落了。
以上是外部視角、客觀視角。我還想補充一個內部視角、主觀視角,也就是王室成員選擇配偶時個人的主觀意願。人們經常把王室成員的婚姻看成一種規范或習俗的產物,卻忽略了王室成員本人的意願可能發揮了多大作用。我認為,現代王室成員和平民結婚,的確是時代發展、習俗變化的產物,但同樣也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王室成員自己越來越能接受、越發願意選擇和平民結婚。
通俗地講,大家說結婚要「門當戶對」,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社會文化方面的規范,但你可能也會覺得和與自己類似的人一起生活才舒服。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平等化的結果是,即使在保留君主制、貴族制的國家,比如英國,這些傳統的等級社會精英的社交范圍也在空前擴大,他們和平民百姓的社交距離大大拉近,也就有了談情說愛、談婚論嫁的可能,而這在19世紀以前的歐洲是難以想像的。
具體拿英國王室來說,一戰以前,王室成員基本認為,只有歐洲其他宗室的成員才是結婚對象;英國國內的一干大貴族在財富方面可以傲視來自德意志小君主國的阿爾伯特王子,但後者擁有前者沒有的可以和維多利亞女王結婚的身份。一戰以後,宗室聯姻退出歷史舞台,英國的王室成員開始普遍選擇和英國貴族家庭的成員結婚,因為長期以來,英國王室在國內、在家庭內部的生活方式和英國的貴族具有高度相似性(對賽馬等上流社交活動的參與,對鄉村生活的熱愛等等),他們傳統上就一直在一起社交,對彼此的相處感到舒服;所以,王室成員在放棄宗室聯姻後,可以非常自然地選擇和英國的貴族聯姻——在1936年喬治五世去世時,他五個成年子女中的三個都選擇了這種婚姻:約克公爵阿爾伯特王子娶斯特拉思莫爾伯爵的女兒(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王後),瑪麗公主嫁給哈伍德伯爵的兒子,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王子娶巴克盧公爵的女兒,這三樁婚姻都得到他們父親和整個上流社會的支持和認同,而愛德華八世拒絕類似的婚姻、選擇離過婚的美國女子辛普森夫人的行為就被視為不可接受的離經叛道。
1947年,伊麗莎白公主(伊麗莎白二世)嫁給菲利普親王,實際上不是典型的舊式王室聯姻,因為菲利普雖是希臘王室成員,但在嬰兒時就被父母帶到英國定居,後來在舅舅蒙巴頓勛爵的照料下長大,成長經歷和生活方式基本是英國貴族式的;公主嫁給他,不是因為他是希臘王子,而是因為公主的社交圈十分狹窄,他們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認識了彼此然後相愛。這不是典型的王室聯姻,而更像是當時英國佔主流的王室和貴族通婚,和女王父母的婚姻類似。
1981年,查爾斯王子娶斯潘塞伯爵的女兒黛安娜,也是因為他們同樣作為上流社會的成員,得以在同一個圈子交往,查爾斯認為他們會有共同語言。但是,這場婚姻成了王室-貴族通婚的最後一例,原因是,二戰後的社會狀況又發生了極大變化:貴族作為一個自成體系的社會階層逐漸消失、融入平民,而黛安娜就是這個過程的產物——她雖然是伯爵的女兒,但幾乎沒有繼承任何老式的貴族家庭傳統、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性情十分平民化、城市化。
黛安娜和老派保守的查爾斯以及王室其他成員格格不入,但是,她通過對自己兩個兒子的言傳身教,在個人婚姻失敗的同時,非常成功地改造了王室的氣質,塑造了王室的未來,讓英國王室在威廉和哈里一代實現了「平民化轉向」,連貴族式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也放棄了。這就是為什麼威廉會選擇平民凱特作為結婚對象:此時,貴族作為一個獨特階層在英國也已經消失,而威廉作為王室的新一代,發現自己在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和大學同學凱特沒有本質差別,談情說愛和談婚論嫁也就不成問題了。
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王室和平民通婚的問題,既要從政治和社會層面觀察,理解為傳統王室理念的衰敗和王室自我轉型變革的產物,也要看成王室成員個人觀念的變化和個人婚戀選擇的結果。
❸ 古代英國女王必須與外國王子聯姻嗎
有三個沒有聯姻的,英國歷史上共有7位女王,分別是:
都鐸王朝的三個:
簡·格雷夫人(1537-1554)(英格蘭國王1553)(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諾森伯蘭公爵之子達德利。諾森伯蘭公爵偽造遺囑讓簡·格雷繼承王位。後陰謀敗露,簡·格雷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後斬首)
瑪麗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國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二世結婚。由於鎮壓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
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蘭國王1558-1603)(終生未婚,去世後都鐸王朝結束)
斯圖亞特王朝的兩個
瑪麗二世(1662-1694)(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國王1689-1694)(詹姆斯二世長女。光榮革命後與丈夫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威廉親王共同回國執政)
安妮(1664-1714)(蘇格蘭國王1702-1707,英格蘭國王1702-1714)(在位期間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並,死後無嗣,斯圖亞特王朝結束)
漢諾威王朝的一個:
維多利亞(1819-1901)(聯合王國國王1837-1901)(喬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愛德華之女。漢諾威家族不承認女性的繼承權,因此宣布放棄對德國漢諾威領地的繼承權,英國王室也不再使用漢諾威作為朝代名。和舅舅薩克森-科堡公爵的次子阿爾伯特結婚。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
溫莎王朝的一個也就是現在的:
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現在)(在位1952年2月6日-現在)(1947年和希臘王子菲利普·馮·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松德堡-格呂克斯堡親王結婚。菲利普王子在歸化英國國籍的時候選取母系姓氏蒙巴頓(德國巴登堡家族)為姓。現有三子一女:長子威爾士親王查爾斯,長女安妮大公主,次子約克公爵安德魯,三子威塞克斯伯爵愛德華)
有三個沒有聯姻的
❹ 為什麼英國(歷史上的)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會終身不婚她是不是為了處理國事而這么鞠躬盡瘁
原因比較復雜,既不是鞠躬盡瘁也不是家庭雲雲主要是政治。當年西班牙稱霸世界,伊麗莎白的爺爺為她的大伯求娶西班牙公主,然而他大伯早死,一切悲劇的根源就是她爺爺不願意放走這個西班牙凱瑟琳公主,因此賄賂當時的羅馬教宗請求他下教旨讓凱瑟琳與伊麗莎白之父亨利八世成婚。可是,不僅凱瑟琳是他的嫂子, 同時她生的諸多王子都夭折了,因此亨利八世想要休妻,但是凱瑟琳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西班牙的公主,婚事也是由羅馬教宗親自下令的,所以他和安妮(伊麗莎白之母)成婚遭到了羅馬教宗的反對並開除了教籍(很嚴重的事情),於是亨利八世廢了本國天主教,自封了英國聖公會,也是你這問題的核心——新教。之後亨利八世娶了很多女人跳過不提,唯有第三任老婆給他留下了兒子,愛德華六世,可後者9歲繼位15歲去世,按照歐洲的繼承法,王位來到了亨利八世和凱瑟琳之女瑪麗頭上,瑪麗女王的童年很慘,她和西班牙淵源極深,不僅如此她重新啟用了天主教打壓國內新教資產階級,留給世界的只有血腥瑪麗這個稱號。所以伊麗莎白女王登基時候,她爹她姐留給她國內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抗議,宗教上新教天主教對立,和西班牙等國外交不利,資產階級日益強大等等破事,她的父親和姐姐的婚姻讓她明白無論她嫁給誰(或者說娶?)都可能會導致英國的分裂,所以她終生未婚,最終讓她的侄孫詹姆世為繼承人。(可能打擊你的愛情幻想,然而正如我所說悲劇的源頭在於他老爸違背人倫娶了寡嫂導致他如此放盪,歐洲的王室基本互有聯姻如果她是男子或許還可挽救,然而她繼位也是姐姐無後而來,婚姻對於王室也不過政治工具而已,不過也有坊間傳聞說她有私生子啦,真相也沒人知道。
❺ 伊麗莎白一世為什麼終身未婚
英王伊麗莎白一世為何終身未婚
山東青州市第一中學 閆家民李漢忱
英國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伊麗莎白一世在位44年,她以堅定的意志和豐富的政治經驗,把一個財力匱乏、軍事軟弱的英國帶入了政治穩定、財力充實、軍事強盛的時期,從即出現了一個被英國人稱為「光榮的時代」——伊麗莎白時代。但是,由於伊麗莎白女王終身未婚,身後無嗣,在她死後卻不得不把王位傳給了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是什麼原因使這位女王終身未婚呢?這既不是女王自身有什麼「生理原因」,也不是她遭遇過什麼「感情危機」,而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
伊麗莎白一世即位以後,英國議會曾多次懇求女王盡早擇婿,期望她為王室生養繼承人。然而,女王對此一直未置可否。後來,當議會代表團再次懇求女王擇婿時,她斷然把結婚戒指戴到自己手上,並鄭重地說:「我已經獻身於一個丈夫,這就是英國。」
原來伊麗莎白即位以後,西班牙國王和法國王子都曾向她求婚。但她清楚地認識到,王室聯姻是政治性的。她不想因自己的婚姻使英國從屬於西班牙或法國,英國需要的是「中立」。但是,她又不想因此而得罪西、法兩國,使英國成為他們攻擊的對象。於是,女王開始與他們巧妙地周旋。對西班牙國王的求婚,她給予模稜兩可的答復,使西班牙國王對這樁婚事長期抱有希望,以拖延西班牙對英國的直接攻擊。對法國王子的求婚,女王也採取了類似的手法,以娓娓動聽的言辭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使英法的婚事談判拖延了許多年。為了保持她所需要的「中立」,最後又宣布停止一切談判。
女王並非沒有七情六慾,她同其他女人一樣,也希望有白馬王子向她求愛,欣賞風度翩翩的男士向她獻殷勤,傾聽對她痴迷的男士唱贊美詩。在女王周圍一大群投其所好的寵臣中,有一位叫林塞斯特的伯爵特別受到女王的喜愛。然而,伯爵夫人羅布莎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引起朝中上下議論紛紛。人們都懷疑是伯爵害死了他的夫人。女王在心裡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此時同林塞斯特伯爵結婚,必定會引起臣民的震驚,削弱屬下對她的忠誠。政治上的審時度勢使女王毅然把自己的感情封閉起來。在她看來,保持獨身對臣民會具有更強烈而持久的吸引力。
隨著時光的流逝,女王紅顏褪盡。晚年的伊麗莎白一世成為一個反復無常、性情孤僻多疑的女人。1603年3月23日,女王因病去世,身邊的人默默地從她手上取下了那枚象徵著嫁給英國的結婚戒指。根據女王的遺囑,蘇格蘭國王詹姆士繼承了英格蘭的王位,統治英國長達118年的都鐸王朝與伊麗莎白一世一起壽終正寢,英國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
❻ 英國歷史上伊麗莎白為何終身未嫁
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伊麗莎白一世這么偉大的君王,最後一個人孤獨終老,一個自己的親生孩子都沒有,老了還被自己的最信任的顧問所背叛。
因此,伊麗莎白一世永遠都不可能結婚。也不會讓位給自己的表妹,這樣就違背了一開始的意願,也沒有辦法達成英國女王的使命。如果當時她讓位了,那麼現在的英國可能會落後世界很多年,成為歐洲最落後的國家哦。畢竟連自己國家的領土都不能統一,談何強大呢。
❼ 伊麗莎白女王為何終身不嫁
女王不嫁是有其政治理由的。伊麗莎白即位後,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和法國王子都曾向她求婚。她清楚,王室聯姻是政治性的,她不想因自己的婚姻使英國從屬於西班牙或法國,英國需要的是中立。但是,她又不想由此得罪兩國,使英國變為他們攻擊的對象。於是女王開始與他們進行巧妙的周旋。
(7)英國王室為什麼不聯煙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當時的情況看上去很明顯,上至王宮貴族,下至貧民農奴,誰和伊麗莎白一世結婚都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因為他們背後都有龐大的利益關系網,婚後,政治立場上孤立的女王只有慘遭他們算計的份,她很快會死,然後被丈夫宣布為體弱多病,而她的丈夫則會登基,然後厚顏無恥地佔領她的土地,剝奪她的財產.令結新歡。
也許如果女王再年輕20歲,她還會相信男人會為了愛情和她結婚的謊言,很不幸,她最適合上當受騙的年紀里,被她姐姐軟禁在瘋人塔里。但她自己對著鏡子,也明白自己並沒有維系婚姻關系的美貌,所以,結婚等於死亡。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她寧可不結婚,永遠獨裁專制。
❽ 英國女王侄子與夫人宣布離婚,兩人26年的婚姻為何會無法繼續
其實就完全不稀奇,說是意料之內也不過因為英國王室成員的婚姻基本上就沒有從始至終的,雖然伊麗莎白女王和她的丈夫相依相守70年之久,但是卻沒有對王室的婚姻造成任何正面積極的影響,兒孫實在是不爭氣,除了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以外,其他王室成員的感情都太過於隨便。
一周以後,沒想到女王的外孫也宣布了離婚,簡直讓女王頭疼,而這一段婚姻的破裂,其實也是意料之內,因為女王的外孫彼得菲利普斯的老婆奧特姆,一開始就是一個為了錢和名利而嫁進王室的女人,但是女王還是沒有嫌棄她,沒想到她賺得盆滿缽滿,就突然間宣布要離婚,並且非要返回加拿大去生活,婚姻的長久不在於時間,而在於兩個人是否真心想要守護,很明顯王室的成員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