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個高水準的司康口感味道是怎樣的,應該具備什麼特點
我很喜歡吃Scone!但很少在外面吃到好吃的scone。對於我自己的口味來說,英式下午茶里配clotted cream和果醬的scone,和早餐時候或者餓了當點心隨便吃的scone,對口感和味道有不同的需求。英式下午茶里的scone,一般都是原味或者加葡萄乾的(scone表面那些被烤得又干又焦的葡萄乾簡直太好吃了,微苦又非常有嚼勁哈哈),這類scone甜味應該比較淡,奶油(butter)的含量適中,質感甚至還應該偏干一些(但絕對不能crumbly!),因為要搭配濃郁的clotted cream和果醬一起吃。(而且英式下午茶里的scone好像都是圓形,不像美式scone可以是方形,三角形之類)好吃的果醬現在不難找了,但好吃的clotted cream很難找(就是濃縮奶油,這種cream只有新鮮的時候才好吃)。還有一種很受歡迎的家常甜品,Shortcake,把scone或者biscuit攔腰切開,在中間放上一大坨加糖打發的鮮奶油(sweetened whipped cream)和時令水果(最常見的搭配是草莓),像是英式下午茶里高大上scone的家常版本另外一種我覺得可以稱為美式scone吧,口味和形狀都更隨意一些,不加任何奶油或果醬直接吃也不會覺得很寡淡。這類scone會比較甜,也會比較松軟,通常都有比較多的配料~新鮮水果、果乾、堅果,有時候還會是咸口的,比如cheese scone這類。這個scone特別松軟,奶油香氣不是很重,常溫吃也不會覺得很乾硬,因此我猜它不是全奶油製作的,應該加了一部分植物油,所以即使在常溫下也能保持松軟濕潤的口感。它還特別flake,掰開隱約可以看到分層的質感~除此之外我沒有再在外面找到過讓我覺得滿意的美式scone了,所以我會經常自己做。找好一個自己喜歡的配方,選擇好一點的原料,很容易就可以做出非常棒的scone。試試用buttermilk,不方便買的話可以用沒加糖的原味酸奶,或者在牛奶里加檸檬汁,真的跟用牛奶的效果截然不同,試了你就知道。
㈡ 司康餅難吃嗎為什麼
司康餅不難吃,其口感醇香,外脆里酥,越吃越上癮。
傳統的司康餅是塑成三角形,以燕麥為主要材料,將米團放在煎餅用的淺鍋中烘烤。而流傳到現今麵粉成了主要材料,而且像一般麵食一樣是以烤箱烘烤,形狀也不再是一成不變的三角形,可以做成圓形、方形或是菱形等各式形狀。司康餅可以做成甜的口味,也可以做成鹹的口味,除了可以做為早餐之外,也可以當成點心。
司康餅文化
司康餅(scone), 是英式速食麵包 (Quick Bread) 的一種,它的名字是由蘇格蘭皇室加冕的地方,一塊有長久歷史並被稱為司康之石 (Stone of Scone) 或命運之石 (Stone of Destiny)的石頭而來的。
司康餅在全世界各地的早餐店、高級酒店自助吧裡面都會提供,是西方世界的代表點心之一。其口感醇香,因此在亞洲地區國家也非常受歡迎。
在動畫的人設中亞瑟的廚藝相對於其他國家君們(除了美國,即阿爾弗雷德·F·瓊斯)真是不敢恭維,屢屢成為被吐槽的對象,作為英國料理代表的司康就理所當然地為國家君躺槍了。在APH圈中因為此梗,"司康"(亦作"死扛")成了"這也能吃"的代名詞。(其實在現實中的司康餅味道不錯,各大歐美超市都有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司康餅
㈢ 英國的飲食文化特點
1.早餐求快
傳統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腸和煎土司。這叫做「煎食」。但現在多數人都很忙,沒辦法每天都吃這種豐盛的早餐,所以現在最流行的早餐種類有:一碗玉米片加牛奶;一些優格加新鮮水果;土司塗果醬,通常在早餐時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國人仍在周未享用傳統的英式早餐。各個旅館或飯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館(B&B's)皆有供應傳統的英式早餐。
2.午餐從簡
英國人的中餐很快就解決,不像義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鍾,許多英國人吃三明治,或許是因為三明治是英國發明的。通常人們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後在午餐時間食用,三明治是英國人的便當。同樣受歡迎的午餐為烤馬鈴薯。
點心在英國相當普遍,特別是巧克力,且特別在早上約十一點和下午三點。英國兒童是世界上吃甜食最甚者,這使得英國牙醫非常忙碌。
3. 晚餐正式
一天當中最豐盛的是晚餐,也稱正餐,至少三道菜,最常見的主菜是烤炙肉類澆肉汁,以及牛排、火腿、魚類等,還有土豆泥、蔬菜沙拉等,一般還要喝啤酒或葡萄酒。飯前要先喝湯,飯後上水果。
4.飲茶有講究
英國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喝茶在英國人看來是一種樂趣,為西方各國之冠。他們尤其愛喝中國的祁門紅茶。但在喝法上與我們不同,一般要加少許牛奶,而且是先把奶倒入茶杯再沖茶,並非在沏好的茶中加牛奶,許多人還喜歡再加些糖。但英國人在工作中不喝茶,多是在茶點休息時喝,一般在吃飯時和飯後不喝茶。
5.喝酒是喜好
英國人在進餐的時候,通常都愛喝啤酒,還愛好喝威士忌等烈性酒。進餐時習慣於先喝酒,喜歡喝葡萄酒、啤酒、威士忌等。另外,蘇格蘭人對家鄉特產烈酒威士忌很喜歡,但許多人已不喝純威士忌了,而是加冰水、蘇打水或汽水。從口味來看,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喜愛甜酸味,不喜太咸,注重營養,講究新鮮,健康食品很受歡迎。
6.飲食多元化
英國的飲食和烹飪不斷地發生著很大的變化。中餐、印度餐、義大利餐、法國餐與英國各地傳統飲食一樣受到歡迎,麥當勞、漢堡王、義大利批薩餅、印度餐館、中國餐館和外賣店彼彼皆是。在大多數城市,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餐館與黎巴嫩、波斯、印尼、西班牙、墨西哥的摩洛哥餐館爭奇斗艷。這些舶來品飲食,就構成了英國的現代飲食。
㈣ 朋友說司康特別好吃,這種甜品有什麼特色嗎
司康,也被稱為英國松餅,是英國的國家甜點,它的嘴巴之間的麵包和餅干之間,英國通常搭配奶油或果醬的脆弱。此外,Skang的品種,除了傳統的Sikang,還更熟悉,還有葡萄乾,杏仁,蜂蜜豆和乳酪的味道。它不僅富含黃油味,也是柔軟的甜味味道。
建議:1、如果喜歡吃甜則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增加白糖;
2、注意整個過程的力道,不宜過重;
這么美味,大家都學起來!
㈤ 為什麼英國人吃烤餅
因為英國人的飲食習慣,再加上幾千年的文化熏陶。所以才會喜歡吃烤餅。
㈥ 古代英國的日常生活
最典型的生活是下午茶
下午茶的由來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公元1840年,英國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時刻就意興闌珊、百無無聊,心想此時距離穿著正式、禮節繁復的晚餐Party還有段時間,又感覺肚子有點餓了; 就請女僕准備幾片烤麵包、奶油以及茶。
後來安娜女士邀請幾位知心好友伴隨著茶與精緻的點心,同享輕松愜意的午後時光,沒想到一時之間,在當時貴族社交圈內蔚為風尚,名媛仕女趨之若鶩;一直到今天,已儼然形成一種優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為正統的『英國紅茶文化』,這也是所謂的《維多利亞下午茶》的由來。
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級、優雅的茶具來享用茶,後來漸漸的演變成招待友人歡聚的社交茶會,進而衍生出各種禮節,但現在形式已簡化不少。雖然下午茶現在已經簡單化,但是茶正確的沖泡方式、喝茶的擺設要優雅、豐盛的茶點,這三點則被視為吃茶的傳統而繼續流傳下來。
標准配備器具
英國人喝下午茶的方式豐儉由人,由高貴的正式茶聚(tea party),到可以不喝茶只吃點心的餐飲(high tea),都可以稱為下午茶。
時下的英式下午茶一般在下午三點半到四點半進行。英式下午茶的專用紅茶為產自英屬殖民地印度的大吉嶺紅茶與伯爵茶、或錫蘭高地紅茶。除此之外英國也有在下午茶時喝奶茶的習慣。隨茶而來的還有切成薄片的檸檬及奶罐。
然而喝茶並不是主要的環節,品嘗蛋糕、三明治等各種點心,反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正式的下午茶點心一般被壘成「三層架」的形式:第一層放置各種口味的三明治(tea sandwich),第二層是英國的傳統點心司康餅(scone),第三層則是小蛋糕和水果塔。這個三層架點心應先從下往上吃。除了這種必不可少的三層點心,一些牛角麵包、葡萄乾、魚子醬等食品也會擺上來,來迎合賓客的口味。
英式下午茶
㈦ 正宗的法式甜點為什麼那麼甜
這種觀點多少有一定的道理,直到10世紀,歐洲都是沒有糖的,隨著阿拉伯人將煉糖術傳授給威尼斯商人,歐洲人才逐漸開始接觸到這種令人愉悅的調味料。
中世紀時,糖是一種價格昂貴的香料和葯物,一度價格貴過黃金,「土豪」們紛紛通過往食物中任性地加糖來「炫富」。
在這種社會風氣的帶動下,涌現出一些過度用糖的現象,或許確實提升了法式甜點的甜度.
在煉糖術發明之前,蜂蜜是人類最主要的甜味來源。盡管中國人養殖蜜蜂的歷史並不比西方世界晚多少,但蜂蜜在中式食物里的應用卻遠遠不及西方。
在古希臘人的眼中,蜂蜜被視為眾神的饋贈,是神聖的食物。
蜂蜜是甜點的常見搭配
於是古希臘、古羅馬飲食的一大特點就是加入蜂蜜來調味和保鮮,而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的飲食觀又完整傳承自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可以說,歐洲人對於甜味的崇拜與痴迷,其實早在阿拉伯人帶來蔗糖之前就已埋下了種子。
除此之外,盡管糖曾是僅限於上流社會的奢侈品,但這種現象並沒有持續太久。
蔗糖之所以會「洛陽紙貴」,主要的原因倒還不在於技術壁壘,而是由於歐洲大陸的氣候並不適合廣泛種植甘蔗。
新航路開辟之後,歐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區大肆引種甘蔗,終於讓平民也能品嘗到糖的美味。
到了拿破崙時期,為了應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法國人成功地從甜菜中提煉出糖,進一步完善了製糖業。
可想而知,當糖已無法成為「炫富」利器,法國人就應該沒有必要再去喪心病狂地放糖。但法式甜點的甜度依然相當高,只能解釋為真愛了。
不是單純的甜,而是味道的平衡
盡管法式甜點確實使用了大量的糖,但同樣重要的是其它味道的平衡。
例如水果的酸味和焦糖的苦味,都是中和甜度的重要味型,而酸與苦恰巧是中世紀飲食最崇尚的味道。這也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咖啡成為歐洲人的必備單品。
㈧ 英國奶油茶怎麼樣
英國熱奶油茶起源於西藏的酥油茶。酥油就是氂牛奶所製成的奶油,將酥油和茶磚共煮 ,就成酥油茶,是藏民在嚴寒的氣候中最重要的熱量來源,也是藏人每日所不可或缺的飲料。所以每個藏人家庭都有一個約一米高的長木桶,每天早晨,藏人婦女會在木桶里加些酥油,切一塊茶磚,撒上些鹽,倒入些水,然後用一根木棒搗將起來,再用火煮沸,就成為藏人的日常飲料——酥油茶。酥油茶的傳入英國,肇因於19世紀起英國開始在印度、錫蘭等地種植茶樹。
1904年,英國人入侵西藏,與藏人簽訂了英藏協定,於是控制了西藏地區,酥油茶的喝法即因此傳入英國,後經英國人改良,並加入朗姆酒,而成為熱奶油茶。茶葉沖泡好之後,倒入茶杯,再添加少許朗姆酒。朗姆酒是以甘蔗原料製成,風味輕淡,會使濃郁的紅茶更為香醇。英式奶油茶在英國及英語系國家非常地普遍,一般的茶室、咖啡座和餐廳通常都有販售,作為日間小食或餐後甜點。英式奶油茶主要包括:英式紅茶(English Tea),司康餅 (Scone),凝塊奶油(Clotted cream)和果醬四個元素,缺一不可。英國的下午茶演繹到現在不僅是經典更是一種傳統和文化的象徵,我們雖然不生長在英國,英式奶油的但對於他們的飲食文化還是可以多去琢磨的,更加可以用自己的手去將這種文化呈現在我們的餐桌上。